佳士得香港秋季拍賣即將舉槌,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版塊帶來多件矚目鉅作,涵蓋各式風格流派,橫跨逾百年來的藝術發展軌跡,堪稱一場匯集東西方美術之最的盛宴。
其中,晚拍領銜之作尤其令人驚豔,包括畢加索戰時鉅作《女子半身像》、趙無極「狂草時期」巨構《17.3.63》、霍克尼(David Hockney)描繪好萊塢山的《桌上言歡》、莫奈的《午後光影下吉維尼的春天》,以及草間彌生尺幅罕見的《南瓜 [TWAQN]》,盡為各自創作高峰的重要見證。日間拍賣方面,呈獻多位名家傾盡熱情的創作,同樣萬分精彩。
晚拍及日拍將於9月26日及27日在香港佳士得亞太區總部舉槌,精彩可期。
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女子半身像》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1944年3月5日
尺幅:80.8 x 65 cm
估價:HK$86,000,000 - 106,000,000
專場: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畢加索作品近年在香港拍場表現亮眼,備受亞洲藏家關注。本季晚拍帶來1944年創作的《女子半身像》,估價HK$8,600萬至1.06億(約NT$3.3億至4.1億),見證在戰爭與暴政陰霾之下,這位不世天才不屈不撓地展現出的創作激情。
此作完成於二戰末期,描繪畢加索的情人繆思 - 朵拉·瑪爾(Dora Maar),一位才華橫溢的超現實主義攝影師。
畢加索與朵拉|© Man Ray Trust 2015 / VG BILDKUNST 2021
朵拉|攝影:曼雷 © Man Ray Trust, 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1944年春天,德軍已佔領巴黎將近四年。面對戰爭與動盪,畢加索選擇留下,多次回絕離開的機會。他的作品被視為「墮落藝術」,無法公開展出,畫室長期受蓋世太保監視。即便如此,他仍不曾停筆,身披厚衣,在困頓中默默作畫。畫室成為他的精神庇護所,也是許多巴黎知識分子聚集交流的地方。
這段時間裡,朵拉不僅是畢加索的伴侶,更是他的創作夥伴與靈感來源。她的面容成為戰時苦難的象徵:結構破碎、色彩刺目,構圖中蘊含強烈張力,尤以自1937年開始的《哭泣的女人》系列為代表。她亦以鏡頭紀錄畢翁反戰名畫《格爾尼卡》的創作過程,並與男方一同鑽研版畫技法,探索影像與繪畫的邊界。
然而到了1944年,這段關係已逐漸走向尾聲。戰爭帶來的壓力以外,畢加索與另一位靈感女神瑪麗-德雷莎(Marie-Therese Walter)仍保持往來,而年輕畫家弗朗索瓦絲·吉洛(Françoise Gilot)的出現,也讓朵拉愈感失落。
《女子半身像》局部
《女子半身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完成。畫中,朵拉身著鮮紅衣裙,烏黑髮絲盤起,頭戴標誌性帽飾。她目光如炬,神情莊嚴而冷靜,直視觀者。畢加索運用其典型的多重視角手法,將側面與正面重疊,畫面以黑、白、紅與綠四種強烈對比色調交織,流露出憂慮與憧憬、焦慮與樂觀的複雜情感。
作品尺幅為80.8 x 65 cm,與倫敦泰特美術館長期借展及加拿大國家美術館所藏的同系列朵拉肖像相近,創作時間亦僅相距數月。本作由私人藏家雅蓄超過25年,是次首度亮相亞洲拍場,無疑為市場近年最具代表性的朵拉肖像之一。
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斜倚在靠墊上的裸女》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1964年12月19日
尺幅:54 x 73 cm
估價:HK$20,000,000 - 30,000,000
專場: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同場拍賣亦將呈現畢加索的《斜倚在靠墊上的裸女》,畫中人是他晚年的靈感泉源兼最後一任妻子 - 杰奎琳·洛克(Jacqueline Roque)。
二戰結束後,畢加索移居法國南部小鎮瓦洛里,醉心於陶藝創作。1952年,他在當地的馬杜拉製陶工坊初遇杰奎琳。這位女子氣質沉靜,眉眼深邃,顴骨高挺,面容饒富古典韻味,令當時七十二歲的畢加索一見傾心。
他曾在女方家門前以粉筆畫下鴿子,並在其後半年裡天天獻上玫瑰,直到她答應約會。翌年,畢加索與弗朗索瓦絲結束長達十年的關係,杰奎琳自此走入他的生活,展開一段二十年的情緣,並於1961年結為連理,陪伴他走過創作生涯的最後篇章。
杰奎琳(右)成為畢加索最後一任妻子|© Photo:David Douglas Duncan / Succession Picasso 2022
自1954年5月起,杰奎琳的身影逐漸出現在畢加索的畫作中。以她為題的作品,不僅構成畢加索晚期最具代表性的創作面貌,也在藝術市場上備受青睞。2021年,《抱膝女子》於香港拍場以HK$1.91億成交,締造畢加索作品的亞洲拍賣紀錄,足見杰奎琳肖像在收藏圈地位之高。
《斜倚在靠墊上的裸女》創作於1964年,畫中的杰奎琳神情放鬆,姿態自然,彷彿未經安排,卻更貼近兩人長年相處中無聲而親密的默契。此作上一次現身拍場為2019年,當時於紐約佳士得以US$253.5萬成交。
趙無極(1920-2013)《17.3.63》油彩 畫布
創作年份:1963年
尺幅:130 x 97.2 cm
估價:HK$70,000,000 - 90,000,000
專場: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趙無極向來是亞洲藝術市場的中流砥柱。近年來,內地和香港接連策辦重磅展覽:2023年,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百年回顧展「大道無極」,成為全球年度藝壇盛事;今年年底,香港M+博物館亦將呈獻「趙無極:版藝匠心」,再次奠定這位大師在藝術史上無法憾動的地位。
今季晚拍,佳士得帶來「狂草時期」鉅作《17.3.63》。趙無極的創作大致可分為「甲骨文」、「狂草」、「無境」等階段,各具風貌。其中,「狂草」作品筆勢奔放,氣韻豪邁,屢屢寫下天價。
趙無極|©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1960年代初,趙無極聲名漸揚,先後於紐約庫茲畫廊(Kootz Gallery)、巴黎法蘭西畫廊(Galerie de France)舉辦個展,並參展1961年東京雙年展,正式躍上國際藝壇。
他遷入新的工作室,空間更為寬敞,採光良好。彼時正值盛年的他,幾乎日日與畫面搏鬥,挑戰大尺幅創作,將內在的激情轉化為強烈的視覺語言。
此時期作品普遍呈「中軸式」構圖:橫幅如左右開弓,直幅則頂天立地,畫面張力十足,亦映照他的雄心壯志。他將書法筆意融入油彩,突破「甲骨文」時期的圖像結構,並以水墨「墨分五色」的理念,賦予油畫更豐富的層次與韻味。
趙無極|©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 ADAGP, Paris
《17.3.63》局部
《17.3.63》以罕見的鮮紅色為主調,氣勢懾人。書法筆觸自上而下,一氣呵成,速度與力量並具,展現藝術家巔峰時期的信心與魄力。
此作亦體現趙無極對光影的敏銳掌握。他的工作室設有玻璃天窗,自然光自屋頂傾瀉而下,深深地影響了他的用色與構圖。
完成不久,《17.3.63》即於1965年亮相德國埃森福克旺博物館,成為趙無極首場回顧展的重要展品。據統計,趙無極1960年代以鮮紅為主調、尺幅相近或更大的作品僅存19幅,其中又只有8幅從未現身拍場,此作正是其中之一。
趙無極(1920-2013)《小橋流水》油彩 畫布
創作年份:1955年
尺幅:46 x 55 cm
估價:HK$6,000,000 - 9,000,000
專場:二十世紀日間拍賣
在日間拍賣舉槌的《小橋流水》,則為「甲骨文」時期的重要代表作。
1954年,趙無極旅居巴黎,一方面鑽研西方油畫技法,一方面回溯東方文化根源。他從青銅器與金石銘文汲取靈感,將古文字拆解、重構,融入畫面。線條時如鐵畫銀鉤,時若游雲驚龍,古文字縱橫交錯所營造的「時空感」,也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重要主題。
此次上拍的《小橋流水》背面罕見地題有趙無極親筆中文款識,或取意自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此詩意意象令人聯想江南風景,也喚起鄉愁。對趙無極而言,江南更有特殊意義 - 他正是在西湖畔的杭州藝專啟蒙繪畫。本作或許寄託著他離鄉多年後,對祖國風土的遙念與鄉愁。
霍克尼(David Hockney)《桌上言歡》油彩 畫布(由兩幅畫布組成)
創作年份:1988年
尺幅:91.8 x 213.5 cm(整體)
估價:HK$40,000,000 - 60,000,000
專場: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剛過去的夏季,歐洲藝壇最受矚目的展覽,莫過於在巴黎舉辦、迄今最大規模的霍克尼回顧展。今季佳士得隆重呈獻其中兩幅展出作品:晚拍焦點《桌上言歡》,以及將於日拍亮相的《第十二幅「非常新」系列繪畫》。
《桌上言歡》創作於 1988 年,乃對霍克尼創作生涯中的重要轉捩點。其時,他的回顧展自洛杉磯郡立藝術館啟程,巡迴至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倫敦泰特美術館,廣受好評。
歷經劇場舞台設計、攝影拼貼與版畫實驗的探索階段後,霍克尼以嶄新的創作視角,正式回歸繪畫。
霍克尼在閱讀桌前|© Jean-Pierre Gonçalves de Lima, © David Hockney
此作出自霍克尼於好萊塢山創作的一系列作品,描繪工作室起居空間與露台外的景致。他將這些畫作稱為「敘事性抽象」,在色塊與線條之間構築多層次的空間,亦是對時間流動的一種視覺詮釋。
同年,他與藝術家暨電影人 Philip Haas 合作拍攝紀錄片《與中國皇帝在大運河上的一天 》( A Day on the Grand Canal with the Emperor of China ),透過《康熙南巡圖》深入探討中國古畫的空間結構,進一步啟發他對東方繪畫視角的濃厚興趣。
霍克尼認為,西方繪畫自文藝復興以來所奉行的單點透視,就像透過一個靜止的鎖孔觀看世界,侷限而不真實。他主張,人類的視覺經驗是動態的;眼睛不斷遊移,大腦則拼組這些瞬間片段,建構出一個多視角、跨時間的空間感。
David Hockney(右)與Philip Haas(左)研究《康熙南巡圖》|© Courtesy of Milestone Film and Philip Haas
《桌上言歡》局部
《桌上言歡》正是這套觀念的具體實踐。畫作橫跨兩幅畫布,寬逾兩米,引導觀者步入畫面;視線隨之從右至左鋪展,呼應中國長卷書畫的閱讀方式。
畫面巧妙融合室內與戶外風景,於同一視域中並置內外景致、遠近空間,體現霍克尼所追求的多重視角與動態觀看經驗。
畫作標題本身就暗示了一場對話:當目光在畫面中移動、停留、探索,觀看行為便不再只是被動凝視,而是一次與作品展開的視覺對話。
霍克尼(David Hockney)《第十二幅「非常新」系列繪畫》油彩 畫布
創作年份:1992年
尺幅:61 x 91.4 cm(整體)
估價:HK$15,000,000 - 20,000,000
專場:二十世紀日間拍賣
《第十二幅〈非常新〉系列繪畫》出自霍克尼1992年創作的「非常新繪畫」(Very New Paintings)系列,作品共計二十六幅,翌年首度於紐約畫廊André Emmerich Gallery展出。
當時,霍克尼正為歌劇《無影之女》(Die Frau ohne Schatten)倫敦皇家歌劇院公演製作舞台設計。這段經歷讓他對光線與空間格外敏銳,也促使他在繪畫中進一步探索形式與色彩的抽象表現。
霍克尼以大片色塊描繪他鍾愛的加州風景,蜿蜒的道路、起伏的樹木與海岸線在畫面中錯落展開,通透明亮,洋溢陽光灑落的自由氣息,映現他對自然景致的獨特詮釋。
此作為首次現身拍場,同系列的《第二十六幅「非常新」系列繪畫》則於今年五月在紐約舉槌,最終以US$272萬(約HK$2,100萬)成交。
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午後光影下吉維尼的春天》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1885年作於吉維尼
尺幅:60.4 x 81.7 cm
估價:HK$33,000,000 - 55,000,000
專場: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乘著亞洲藝術市場「西風東漸」之勢,多位西方藝術巨匠相繼在香港拍場創下紀錄,莫奈便是其中之一。去年,隨著佳士得亞太區新總部開幕,莫奈名作《睡蓮》以HK$2.33億(NT$9.53億)成交,刷新這位印象派宗師的亞洲拍賣紀錄。
時隔一年,這間龍頭拍行帶來莫奈較早期的風景畫《午後光影下吉維尼的春天》。畫作完成於1885年,那時他已在吉維尼定居兩年,遠離巴黎喧囂,專心投入創作。
吉維尼的鄉野風光幾乎處處啟發他創作靈感。畫中果樹迎風搖曳,後方的教堂與小屋靜靜佇立,所描繪的,是距離他住處僅約十五分鐘步程的寧靜風景。
莫奈與吉維尼花園
十九世紀法國小說家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曾在諾曼第見過莫奈戶外寫生。他形容莫奈會靜靜守在原地,等到光線與色彩達到心中所想,才肯動筆,並說道:「他不是畫家,而是一位獵人。」
莫奈作畫時,往往同時攜帶多塊畫布,隨光影變化在其間來回作畫,力圖捕捉大自然稍縱即逝的瞬間。自1880年代末起,他更以「系列」的方式創作,反覆描繪同一主題在不同時刻的面貌。從《乾草堆》、《睡蓮》,到本次上拍的《午後光影下吉維尼的春天》,皆屬此脈絡之作。
此作描繪吉維尼村一隅,陽光灑落於教堂與屋舍之間,正是莫奈午餐後散步時所見之景。畫作於20世紀初傳入美國,為新奧爾良糖業鉅子亨特・亨德森(Hunt Henderson)收藏,並由家族世代保存。直至2017年首次釋出,於紐約佳士得上拍,最終以逾US$416萬成交。
草間彌生《南瓜 [TWAQN]》壓克力 畫布
創作年份:2015年
尺幅:112 x 145.5 cm
估價:HK$22,000,000 - 32,000,000
專場: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在當代藝術市場,草間彌生是備受矚目的焦點人物。這位年逾九旬的日本藝術家,以標誌性的波點與南瓜意象深植人心。
2023年,香港M+博物館舉辦「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大型回顧展,更令大家全面認識到這位「波點女王」的創作人生。加上知名時尚品牌第二度與草間合作推出聯乘系列,不同形式的宣傳品在全球各地湧現。連帶草間歷年來的作品,都在拍賣場上走勢凌厲。
《南瓜 [TWAQN]》為草間近五年內於拍場出現尺幅最大的「多南瓜」作品,曾於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與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現代藝術館的回顧展中展出。
2023年,香港M+博物館舉辦「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大型回顧展
草間自幼受幻覺所擾,創作成為她重建內在秩序的方式。她透過不斷重複的圖像「自我消融」,逐步發展出獨樹一幟的抽象美學。
她與南瓜的情感連結,始於童年時期一次生動清晰的幻覺經驗。她曾回憶道:「我第一次看見南瓜是在小學時,當時我和祖父到一個大型種子採集場參觀……看到一個人頭般大的南瓜……它還栩栩如生地開始和我說話。」
草間將自身的脆弱轉化為創作的力量,將滿溢的幻想世界投射於畫布之上,描繪出由波點與網狀構成的萬花筒宇宙。她筆下的南瓜,不僅映照她的精神世界,也成為其藝術語彙中的重要符號,彷似她的另一個自我。
她的南瓜作品亦在當代藝術市場上屢創佳績。2021年,其作品《南瓜(LPASG)》於佳士得香港以HK$6,254萬元成交,創下個人拍賣紀錄。
草間彌生《南瓜(C)》壓克力 畫布
創作年份:1991年
尺幅:91 x 72.7 cm
估價:HK$13,800,000 - 18,800,000
專場:二十一世紀日間拍賣
黃黑配色的《南瓜 [TWAQN]》將於晚拍登場,而紅黑配色的《南瓜(C)》則為日拍焦點。
深紅與黑的視覺組合,源自草間早年幻覺經驗中的印象。她曾描述:「某日我看到桌布的紅色花紋,轉移視線後,天花板、玻璃窗、柱子都浮現出相同圖案,甚至連我的身體也被這些花紋覆蓋。那一刻,我感受到自我消融。」
此作繪於1991年,正值草間自紐約返日、接受精神治療後重新投入創作之際,亦是她重返國際藝壇的重要階段。1989 年,紐約國際當代藝術中心為草間舉辦首個國際回顧展;1991 年,東京富士電視台畫廊與原美術館聯合舉辦「天地之間」展覽,奠定她在國內外藝術界的地位與影響力。
草間彌生《南瓜》,2000年作,73 x 90.8 cm|香港佳士得,2023年拍賣,HK$40,305,000成交
類似色調與尺幅的作品在市場上亦有亮眼表現。2023年,佳士得曾釋出一幅草間於2000年創作的紅黑色《南瓜》,尺幅為73 x 90.8 cm,最終以超越估價範圍的港幣4,030萬成交。
今次拍賣的《南瓜(C)》採直幅構圖,使南瓜形象顯得更為修長;相比之下,2023 年上拍的《南瓜》則為橫幅構圖,是兩者在創作年份之外的重要區別。
奈良美智《Mumps》壓克力 畫布
創作年份:1993年
尺幅:110 x 110 cm
估價:HK$8,000,000 - 12,000,000
專場:二十一世紀日間拍賣
此作創作於1993年,正值奈良美智自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畢業之年,師承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人物A.R. Penck。此作標誌著奈良風格趨於成熟的時期,他開始創作構圖簡約、頭大身小的女孩形象,並成為其代表性視覺語言。
正是在這一年,他首次描繪出「Mumps」主題 - 一位臉頰纏著繃帶的小孩,眼神堅毅倔強,彷彿在沉默中對抗世界的疼痛。作為奈良美智「Mumps」主題已知作品中最早創作的一件,本作標誌著一段藝術語言的萌芽與情感深層的探索。
奈良以甜美中帶刺的筆觸,捕捉了「kimo-kawaii」的精髓 - 一種90年代日本流行文化中興起的美學,融合可愛與怪異,柔軟與反叛。畫布上的他,既脆弱又堅強,像是童年裡那個不肯低頭的小小靈魂。
草間彌生《無限之網 [HOAWD]》壓克力 畫布
創作年份:2014年
尺幅:97 x 130.3 cm
估價:HK$6,000,000 - 9,000,000
專場:二十一世紀日間拍賣
南瓜以外,無限之網亦是草間極為重要的創作系列,誕生於藝術家初到紐約闖蕩之時。
1950 年代末至 1960 年代初,草間初抵紐約,渴望在男性主導的藝壇中嶄露頭角。她以巨大尺幅與密集筆觸構築出一幅幅「無限之網」,衝擊當時盛行的抽象表現主義。草間曾形容自己的筆觸「單調地重複又重複,像機械裝置一樣」。
早期的「無限之網」作品常帶有強烈的疏離感。她透過「自我消除」來追求「無限」的概念,將自身嵌入畫布之中,藉由重複筆觸尋求與宇宙的連結與融合。
草間在紐約開始創作無限之網系列 |Courtesy of Ota Fine Arts, Tokyo / © Yayoi Kusama, Yayoi Kusama Studio Inc.
此後多年,草間多次重返「無限之網」主題,運用不同色彩組合延續創作。典型配色包括:白網配深藍、紅網配黑、黃網配黑等。
本次登場的《無限之網 [HOAWD]》為少見的橙色之網配黃色底色,色彩鮮明且具視覺張力。
作為對照,2022 年佳士得香港曾拍出尺幅194 × 390.9公分的三聯作《無限之網(TWHOQ)》,以HK$5,325萬(NT$2.1億)成交,遠超HK$2,800萬 - 3,800萬估價範圍,而《HOAWD》則為尺幅較小但構圖精緻的單幅作品。
今秋為香港佳士得亞太區新總部喬遷一周年,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率先於9月華麗登場,預展將於9月23日至26日迎接各方藏家光臨參觀,晚拍及日拍緊接於26日及27日盛大舉槌。
上述一眾大師以外,名單上還有吳冠中、曾梵志、白髮一雄、沃爾特·史畢斯(Walter Spies)、夏加爾(Marc Chagall)等東西方藝術巨匠,為本季拍賣揭開精彩序幕,備受矚目。
其他精選拍品
沃爾特·史畢斯(Walter Spies,1895-1942)《湖畔寶塔》油彩 畫布
創作年份:1929年
尺幅:91.2 x 106.7 cm
估價:HK$20,000,000 - 30,000,000
草間彌生《飛向宇宙 — 波點南瓜(朱紅色)》彩繪 鋁雕
創作年份:2010年
尺幅:200 (H) x 150 x 150 cm
估價:HK$9,000,000 - 15,000,000
吳冠中(1919-2010)《棗樹與兒童》油彩 畫板
創作年份:1973年
尺幅:41.5 x 35.3 cm
估價:HK$6,000,000 - 8,000,000
馬克·夏加爾(Marc Chagall,1887-1985)《送給戀人的鮮花或花束》油彩 畫布
創作年份:1930年
尺幅:46.2 x 38.2 cm
估價:HK$5,500,000 - 7,500,000
白髮一雄(1924-2008)《T 51》油彩 畫布
創作年份:1962年
尺幅:96.5 x 130 cm
估價:HK$6,500,000 - 8,500,000
吳冠中(1919-2010)《水鄉小鎮》油彩 畫布
創作年份:1990年
尺幅:31.5 x 41 cm
估價:HK$3,000,000 - 5,000,000
喬治·康多(George Condo)《歌姬》油彩 麻布
創作年份:2008年
尺幅:203.5 x 203.5 cm
估價:HK$7,500,000 - 9,500,000
曾梵志《兩個男人的肖像》油彩 畫布
創作年份:2006年
尺幅:150 x 220 cm
估價:HK$2,000,000 - 3,000,000
拍賣詳情
拍賣行:佳士得香港
專場: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拍賣日期:2025/9/26 |7:00pm
專場:二十世紀日間拍賣
拍賣日期:2025/9/27|1:30pm
專場:二十一世紀日間拍賣
拍賣日期:2025/9/27|4:30pm
拍賣及預展地點:香港佳士得亞太區總部
地址:中環美利道2號 The Henderson 6樓
預展日期:2025/9/23-26(需先預約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