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香港亞洲藝術週的鑽石陣容 領銜青花御瓷全屬市場孤品

3月紐約亞洲藝術週,佳士得壓軸登場,拿下高成交率和亮眼成交額,為近年遭受壓力的古董市場打下強心針。

來到4月30日登場的香港亞洲藝術週,這間龍頭拍行帶來更上一層樓的陣容。首先是5月2日的單一藏家專拍「靛藍若化 - 重要私人珍藏官窯青花器」,呈獻三件青花御瓷,出自永樂、雍正、乾隆三朝盛世,俱為「博物館同款」的市場孤品,估價合計逾HK$1.2億。

接著是同日舉行的常規專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由一對粉彩梅竹靈芝紋茶圓領銜,體現雍正宮廷藝術絕塵拔俗的品味。此外,還有黃花梨獨板架几案、遼代銅鎏金大日如來像、乾隆「御製戒得堂記」玉冊等等,悉數為傳世稀見的珍品,且統統出自名家寶蓄,勢必掀起連番熾熱競投。


Lot 801|明永樂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北美重要私人珍藏

高度:35 cm
來源:

  • 埃斯肯納齊,倫敦
  • 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台北,1990年前

展覽:

  • 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鴻禧集珍》,1996年5月5日–7月5日,展覽圖錄編號7

出版:

  • 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鴻禧美術館開館紀念選集》,台北,1990年,頁41
  • 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中國歷代陶瓷選集》,台北,1990年,頁196–197,圖版79
  • 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鴻禧集珍 – 一九九六年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台北,1996年,頁7,編號7
  • 朱塞佩•埃斯卡納齊及Hajni Elias,《A Dealer’s Hand: The Chinese Art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Giuseppe Eskenazi》,倫敦,2012年,頁310,圖版331

專場:靛藍若化 - 重要私人珍藏官窯青花器
估價:HK$50,000,000 - 80,000,000


收藏圈喜歡以「博物館同款」來形容重要拍品,其實此話可以是兩種不同意思。廣義來說,就是市場有同款,博物館亦有同款,拍品只是其中一件;狹義而言,則是市場無例可尋,只得博物館有同款,而且數量極為稀有。

這件梅瓶正屬更為矜貴的後者。

永樂朝梅瓶乃是青花世界中的經典名品,市場流通者本就鮮見,且大多以花果為飾。例見一件青花瑞果紋梅瓶,尺寸與本品相約,在2016年於佳士得香港舉槌,HK$5,052萬易手。

翻查全球收藏紀錄,形制及本品近似、且同樣繪以竹石芭蕉紋的例子僅二,分別由北京故宮及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這件梅瓶乃是市場孤品,且先後為「中國古董教父」埃斯肯納齊(Giuseppe Eskenazi)與著名的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遞藏,名副其實是可遇不可求。


明永樂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北京故宮


「中國古董教父」埃斯肯納齊(Giuseppe Eskenazi)

本瓶肩飾正反連貫的如意雲紋,如意雲紋內繪折枝花卉。腹部以竹石芭蕉為主題,襯以翠竹、花草、坡地,宛如園中小景。近足飾蓮瓣開光折枝花紋及忍冬紋。

竹之清雅、石之堅韌、蕉葉之舒展,與折枝花及忍冬之繁而不亂相映成趣。整體布局疏密有致,畫工精妙細緻,無疑為永樂御窯代表作。

永樂及宣德青花譽滿天下,藍頭發色是一大主因。兩朝使用西亞入口顏料「蘇麻離青」,發色絢麗鮮艷,常見暈散現象。由於顏料含鐵量高,常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藍結晶斑點,深凹胎骨,與艷麗的藍色相互映襯,更增藝術魅力。

基於「蘇麻離青」這個特點,永宣青花雖然少有描繪人物,但渲染花鳥、海水、園景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同在宣紙作畫留下的筆觸、墨痕,極富風韻。

芭蕉作為繪畫題材,淵源可追溯至唐代,初時多與奇石相配,作為人物畫之背景,後來成為文人雅士及佛教玄學象徵,逐步升格為畫作主體。柯九思所繪之《芭蕉奇石圖》,筆意即與本品風格頗為契合。

柯九思素有詩、書、畫三絕之譽,主張以書入畫,書畫結合,自稱以篆法寫竹幹,草書法寫竹枝,八分法寫竹葉,為元朝一代書畫名家。

紋飾以外,本品器型同樣隱含君子品德的象徵。

梅瓶原為酒器,瓶頸細小,易於封存,配合瓶身曲線,方便美酒徐徐斟出。後來梅瓶亦作花器,以之承載清瘦梅花,尤其合宜。基於形狀特點,傳統古董圈視梅瓶為男士體態的反映,又因為小口引伸出謹言之意,豐肩可象徵有擔當,故進一步被視為君子之瓶。



Lot 802|清雍正 青花九龍鬧海圖天球瓶 六字楷書橫款|北美重要私人珍藏

高度:51.5 cm
來源:

  • Herbert G. Squiers (1859-1911) 舊藏
  • The American Art Association,紐約,《The Noteworthy Collection formed by the late Herbert G. Squiers》,1912年4月9-12日,拍品526號
  • John B. Trevor (1878-1956) 舊藏
  • John B. Trevor Jr. (1909-2006) 舊藏
  • 美國士紳珍藏;香港佳士得,1990年3月20日,拍品593號

出版:

  • 佳士得,《香港佳士得二十週年回顧: 中國瓷器及工藝品精選》,香港,2006年,頁134–135

估價:HK$70,000,000 - 90,000,000

 

這件氣勢恢宏的雍正朝重器,同樣是市場孤例。唯一與之幾無二致的青花龍紋天球瓶,現為天津博物館藏。

據清宮《貢單》記載,乾隆四十五年八月五日,「奴才額爾登布跪進……(交熱河)成窯青花九龍天球尊成對」。又嘉慶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奴才阿林保跪進東安暖閣成窯青花九龍天球尊成對」。

上述記載所指,相信即為本品與天津博物館藏天球瓶。意思是,兩者或許便是傳世唯二的姐妹作品。


清雍正 青花九龍鬧海圖天球瓶|天津博物館

對比上述梅瓶儒雅優美之氣,本品則是皇權霸氣的體現。

天球瓶通體繪九龍鬧海圖,間繪火雲紋,近底處繪海浪波濤與口沿相呼應,發色穩定深沉,繪工精細。九龍於天海之間自由翻騰,姿態無一重覆,活靈活現。例如肩部一尾五爪飛龍,罕有地作出頭向後仰之勢,配合矯健傲翔的身軀,予人「躍然瓷上」的栩栩如生之感。

清帝敏求好古,本品乃雍正朝追摹前朝藝術之作,有明一代的氣息甚濃。

首先是器型。天球瓶源自西亞回教金屬器,球形鼓腹,因似天上星球而得名,移植到瓷器之上則始燒於明代永宣年間,同時成為此兩朝官窯的代表作之一。


明成化 「天」字款青花鬥彩夔龍蓋罐|台北故宮


清康熙 青花鯉躍龍門折沿盤|台北故宮

接著是九龍紋飾。例如其中之三爪象鼻龍,形象可追溯至宣德及成化官窯龍紋,台北故宮珍藏的成化「天」字款青花鬥彩夔龍蓋罐可作對比;又如兩頭帶翼應龍,更是成化瓷典型圖案,北京故宮館藏的青花海水異獸紋盤可作參考。

有趣的是,本品同時展現了清早期皇室龍紋之磅礴氣勢。其中一條昇龍便與康熙龍紋近似,見台北故宮館藏的青花鯉躍龍門折沿盤;九龍表情皆極為生動強烈,則屬雍正時期龍紋典型特徵,參考一件雍正朝青花釉裏紅雲海騰龍紋天球瓶,2023年於佳士得香港以HK$5,603萬售出。

最後是落款。官窯落款大都在瓷器底部,多為從上而下的兩行或三行款。至於本品落款,不但在瓶頸,更是單行橫寫,甚為鮮見。

中國瓷器帝號落款,基本上於宣德一朝才正式成型,而當時就出現了右至左的「大明宣德年製」單行橫款。從實例看來,這種橫款頗具實驗性質,而此後多朝亦鮮有沿用。本瓶的「大清雍正年製」橫款,明顯仿傚了宣德橫款古風,在鑑藏傳統中屬於尤為高級的落款。



Lot 803|清乾隆 青花五蝠九桃紋花口瓶 六字篆書款|北美重要私人珍藏

高度:25.3 cm
來源:

  • 倫敦佳士得,2005年7月12日,拍品168號

專場:靛藍若化 - 重要私人珍藏官窯青花器
估價:HK$3,000,000 - 5,000,000


來到這個單一藏專場的最後一件拍品,大家大概已經在猜想:難道也是市場孤例?

沒錯,各位猜對了。

存世所知唯一近例在北京故宮,器型、尺寸、紋飾基本上與本品一致。據《清檔》所載,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初七日九江關監督全德進單,內有「(交熱河)宣窯青花福壽綿長一統罇成對」,或即為本品與北京故宮之例,相信是為慶祝皇帝萬壽節而特製之器。

本瓶花口、瓜棱式頸、溜肩、圓腹下斂、圈足微外撇,造型新穎獨特,紋飾細緻講究,青花色調濃郁鮮艷,正是以仿永宣青花效果之暈染技法繪製。

仔細欣賞之下,可見其時匠人對發色濃淡的控制已是非常精準,體現乾隆御瓷技巧之高超。

桃紋為雍乾兩代有名紋飾,由於前者多繪八桃,後者多繪九桃,故有「雍八乾九」之說。

本品即為「乾九」之例,蟠桃象徵長壽,五蝠取諧音「五福」,江崖海水即為「壽山福海」,整器滿載著吉祥寓意。



Lot 924|清雍正 粉彩梅竹靈芝紋茶圓一對 單圈六字楷書款|亞洲私人珍藏

直徑:9.1 cm
來源:

展覽:

出版:

專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20,000,000 - 30,000,000


談及雍正帝絕塵拔俗的品味,大家很多時會先想到素身無紋的單色釉器。其實在此朝頂尖彩瓷上,往往更能體現帝心審美的精髓所在。

茶圓所繪梅花,一紅一白,橫欹生姿,吐萼含苞,設色淡雅逸麗,在發而中節的留白空間下,更顯盎然畫意。

一方面,寒梅傲雪凌霜、翠竹直節中空,與蒼松並稱歲寒三友,代表高潔品格;另一方面,梅枝癭瘤刻畫細膩,賦予歲月滄桑之感,而嫩芽花苞發自禿枝,充滿生機,突顯冬去春來、萬物復甦的意境。

粉彩始燒於康熙中期,在色料中摻以鉛粉並加施玻璃白,有意令色彩不那麼濃艷。用分水淡洗法塗飾花紋層次,色階繁多,色調溫潤柔和。雍正時期的粉彩器,由於白瓷質量極高,胎薄體輕,胎釉似玉般溫潤細膩,更能突出線條纖細、色彩柔和之紋飾,本品正是佳例。

細賞本對茶圓,更會發現枝幹的風格與技法,與清宮舊藏的雍正朝琺瑯彩玉堂富貴圖對盌如出一轍。

眾所周知,琺瑯彩需要宮廷畫師草繪樣稿,經皇上御准才會燒製。台北故宮就指出,該對琺瑯彩對盌的紋樣,可與郎世寧《畫仙萼長春》冊對照,反映其時流通異質材間的宮廷品味。


清雍正 琺瑯彩瓷玉堂富貴圖碗(一對之一)|台北故宮


清雍正 粉彩春梅靈芝盌|2019年,香港蘇富比,HK$2,897萬成交

梅竹紋飾乃雍正帝情有獨鍾的題材,屢見於宮廷最為矜貴的琺瑯彩器之上,如今大部份皆為台北故宮珍藏。可是如本對茶圓般,加以象徵長壽的靈芝點綴者,則是極為鮮見。

同樣繪就梅竹靈芝者,市場可比近例僅二。其一為英國高級專員William Kenneth Slatcher C.V.O.(1926-1997)舊藏,2016年於巴黎蘇富比舉槌;另一為歐洲一代藏家Frederick Knight雅蓄,2019年於香港蘇富比以HK$2,897萬易手。

然上述兩例皆為單件作品,如本品般成對者,暫時所知僅日內瓦鮑氏收藏有例可比。

本對茶圓曾於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的《中華文物集粹 - 清翫雅集收藏展II》亮相,上次登上佳士得拍場已是三十年前的1995年。



Lot 959|十七世紀 黃花梨獨板架几案|王家琪家具珍藏

尺寸:82.5 x 306 x 52 cm
面板厚度:7 cm
出版:

專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7,000,000 - 10,000,000


拍賣界近年掀起「黃花梨熱」,佳士得正是重要推手,帶來諸位收藏名家寶蓄,贏得無數掌聲。來到今季,這個名單上再添一個名字 - 王家琪(Mimi)。

王家琪,上海書香世家出生,曾祖父不但為當地商界領袖,更是清末民初享負盛譽的海派書畫家。美國普渡大學畢業後,她回到香港創業,累積起可觀財富,適逢新屋亟待裝飾,目光為明式家具的優美造型和典雅線條吸引,遂於1980年代、即購置中國古典家具的「黃金年代」踏上收藏之旅。

談及中國古典家具鑑賞權威,「亞洲藝術教父」安思遠(Robert Ellsworth)無疑是箇中翹楚。1990年代,安思遠首次登門拜訪王家琪,即提議為後者撰寫收藏圖錄。兩人一見如故,安思遠不但為之掌眼把關,詳細記錄的《洪氏所藏木器百圖》(Chinese Furniture: One Hundred Examples from the Mimi and Raymond Hung Collection) 亦於1996年問世。

安思遠促成和策劃之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於1998年為王家琪舉辦《風格的實質:明末清初中國家具》特展,同時出版同名圖錄。展覽囊括44件明清家具珍品,著重呈現中國古典家具的美學及工藝標準,從此可見王家琪藏品的質素和地位。


2005年,王家琪與安思遠攝於《洪氏所藏木器百圖》新書發布會

王家琪的收藏哲學,乃是與藝術品一起生活:「家具就是應該要用的,日常生活中的油脂會讓它們煥發出生命和靈氣。如果只是放在倉庫,木頭會失去光彩,奄奄一息。家具所用的珍貴木材生長緩慢,材質堅硬,也不易磨損,因此更要享受與它們相伴的樂趣。」

她在甄選布局家具時,向來秉承百搭、經典與實用的理念,居所宛如古典空間:臥房之中,黃花梨木製成的衣櫃、書桌與床榻托起一方靜謐;客廳之內,長桌、畫案、小巧的玫瑰椅與典雅的四出頭官帽椅錯落擺放;佛龕中的佛像靜靜伫立,於虔誠中增添幾分寧靜祥和。

黃花梨獨板架几案,斷代十七世紀,兩几方材,足端內翻馬蹄,中腰各設扁抽屜一具,其上搭放7cm厚的獨板為面板,整體簡練光素,線條棱角,爽利明快,正是王家琪心頭好之一。

傳世完整原配几座的架几案殊為罕見,可靠的黃花梨實例更是屈指可數,背後主因有三。

一、案面與兩几之間並無榫卯結構,極易失散;二、架几案尺寸巨大,但凡建築不存,便會面臨搬運不便、擱置不下的狀況,往往遭到分散甚或鋸短;三、案面用料碩大,便於改作其他家具,故毀壞尤多。

如本品般以一整塊獨板斫製的架几案,在古典家具圈子中有「一塊玉」的美譽,可見獨板可其珍貴。事實上,拍賣史上唯一衝破億元大關的中國古典家具,正是一張黃花梨獨板架几式巨型供案。



Lot 974|遼 鎏金銅大日如來坐像|香港私人珍藏

高度:21.6 cm
來源:

  • 紐約蘇富比,2020年9月24日,拍品596號

展覽:

  • 大阪,和泉市久保惣紀念美術館,《隋唐時代の金銅仏》,1993年10月3日-28日

出版:

  • 和泉市久保惣紀念美術館,《隋唐時代の金銅仏》,大阪,1993年,頁49,編號133

專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5,000,000 - 10,000,000


古董收藏很多時是一個向上追溯的學習過程。舉如佛教藝術,歷經明清宮廷造像洗禮後,又會為風格截然不同的高古佛像所驚艷。

這個學習過程,自然也反映在市場之上。2016年,巴黎佳士得呈獻一尊遼代的鎏金銅大日如來坐像,估價僅€15萬,結果在熾熱競投下以90倍的€1,357萬成交,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是次香港拍賣的這尊鎏金銅大日如來坐像,頭戴圓柱寶冠,飾有五方佛,綴以飄帶,與遼代契丹君主所戴冠冕相似,乃其資助鑄造銅像所獨有之典型特徵。


遼 鎏金銅大日如來坐像|2016年,巴黎佳士得,€1,357萬成交

遼國由契丹人建立,國祚與北宋相約,鼎盛時期領土橫跨中國北方大片土地,包括黑龍江流域和蒙古高原,幅員萬里。

契丹人原本為薩滿教信仰,直到遼代初祖耶律阿保機時期開始崇佛,全國廣建佛寺,供養僧眾,沙門甚至能夠在朝廷任官。正是因為獲得皇室貴族贊助支持,如本品般的精美佛像才得以問世。

此類造像風格源自晚唐,特徵包括豐圓面龐、莊寧神情、精細工藝,以及華麗的衣袍裝飾。已知銅造像多為菩薩,僅少數為佛陀形象,其中又以阿彌陀佛為主,大日如來則極為罕見。

佛教有稱為「佛有三身」的觀念,分別為法身、化身、應身。大家最為熟悉的釋迦牟尼,肉身是為了度化眾生而顯現於世的,是應身佛;至於釋迦牟尼的法身佛、即不生不滅的證悟法性,就是大日如來。

由此可見,大日如來在佛教信仰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日如來又稱毗盧遮那佛,名字有光明遍照、排除一切黑暗之意。專用手印為此尊造像所示的智拳印,象徵生佛一如、理智不二之義理。

上述巴黎拍賣的大日如來像以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亦有一例,與本品尺寸相近且風格類似,可作對比。



Lot 948|明十四/十五世紀 龍泉窯青釉玉壺春瓶|士紳珍藏

高度:33.3 cm
來源:

  • 香港蘇富比,2003年10月26日,拍品49號
  • 艾斯肯納齊舊藏,倫敦,編號EK188
  •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北美

展覽:

  • 《中國青瓷展》,日本陶瓷協會,東京,1950年,79號

專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4,000,000 - 6,000,000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既然有上述象徵君子的梅瓶,當然亦得有代表淑女的玉壺春瓶。

玉壺春指造型為撇口、細頸、碩腹、圈足的瓶式,歷史悠久,早在隋代已經出現,宋元清三朝諸窯皆有續燒。據考究,玉壺春的名字相信出自唐朝《詩品·典雅》:「玉壺買春,賞雨茆屋」。古代人稱酒為春,買春即買酒,玉壺春最初正屬酒器。傳統古玩圈認為,玉壺春瓶的優雅曲線,正好代表女性體態之美。

玉壺春在自身千年歲月中,器型屢有變改。例如宋元之時,瓶身較為秀麗輕巧,頸部比例較長;明朝初期承襲元制,然重心低移,腹部線條更為開闊大氣,外觀凝重,本品正是一例。

曾經何時,學界認為龍泉窯自明朝起就急劇衰落,加上文獻記載不多,故本品般的精美大器基本上都斷代為元朝出品。幸而,在考古與學術研究努力下,明朝龍泉窯的神秘面紗終於揭開。

龍泉窯是中國史上燒造時間最長的窯系之一,以瑩潤蒼翠的釉色聞名,《處州府志》就有言「極青瑩,純粹無瑕,如美玉」。

早在洪武一朝,龍泉窯在民用瓷器以外,也和景德鎮一起燒造皇家御器,直到明代中葉才停燒。與此同時,明朝自永樂以降,景德鎮御窯就曾長期仿燒龍泉青釉,可見後者如何受到皇室垂青。


元至明初 龍泉窯青瓷玉壺春瓶|台北故宮

本品製於明初十四至十五世紀,胎質細膩,釉面蒼翠光潤,素淨雅致,可說見證了龍泉窯的最後輝煌。來源方面亦是矜貴,曾為「中國古董教父」艾斯肯納齊收藏,後歸北美「十面靈璧山居」雅蓄。

大概自2019年起,「十面靈璧山居」藏品經由拍場釋出,屢屢寫下天價,成為收藏圈熱話。其中,清雍正朝的青花釉裡紅雲海騰龍大天球瓶為焦點之一,在北京以RMB 1.47億易手,成為史上最貴天球瓶。

此等品質的玉壺春瓶傳世無多,頗為珍貴。兩岸故宮皆有例可比,前者為明代光素例,腹部較鼓;後者斷代元至明初,尺寸形制均與本品相近。

市場上可比者,則數一件洪武時期之例,於2012年在佳士得香港舉槌,當時以估價2.6倍的金額成交。


Lot 1011|清乾隆 青玉填金「御製戒得堂記」冊頁八開|香港私人珍藏

尺寸:18.2 x 12.8 cm
專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2,500,000 - 3,500,000


乾隆之所以登基一個甲子之後,便傳位予十五子顒琰(嘉慶帝),是因為不願超越康熙執政六十一年的紀錄。這本「御製戒得堂記」玉冊,不但體現了乾隆對祖父的懷念與尊敬,更盛載著康熙執政一個甲子後想要傳給後代的訓言。

在康熙六十年這個重要年份,六十七歲的康熙帝從眾多經典語句中,選擇了「戒之在得」四字,在熱河避暑山莊刻製御璽。

此語取自《論語》:「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君子在人生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警戒,年老時血氣已衰,應當戒在貪得。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帝即將要踏入古稀之年,想起了康熙帝的這段訓言,於是在避暑山莊興建「戒得堂」作書房,同時寫下《御製戒得堂記》及刻製「戒得堂寶」玉璽,既表達對祖父遺訓之尊祟,同時亦作自我惕勵,並警戒子孫,身為君主應戒對功業之貪慾,守成不怠。

乾隆愛玉如痴,程度在歷朝歷代帝王中無出其右。他不但收藏古玉,命令宮廷製玉,題玉詠玉的詩作多達數百首,十多位兒子更悉數取玉字部首為名,包括長子永璜、次子永璉、十五子顒琰(後來的嘉慶帝)等等。

他認為玉石乃天地精華所凝,永不朽壞,故把重要書法、古畫刻於玉,並將法帖、佛經、文獻製成玉冊,以留傳百世。

本玉冊正是一例,青玉為材,雙面並共計四片,皆施以填金工藝,配紫檀木匣。首頁刻雙龍,題「御製戒得堂記」,末頁刻單龍於江涯海水之上。玉片嵌於黃緞邊框,外配紫檀花果紋木匣,匣面長方框內金彩書「御製戒得堂記」。

緙絲版本的乾隆御筆《戒得堂前後記》卷,現藏北京故宮。同類玉冊,則可參考同樣由北京故宮珍藏的乾隆御筆「三希堂記」玉冊。


乾隆御筆《戒得堂前後記》卷|北京故宮

據《清宮內務府活計檔》記載,乾隆四十七年各作承辦活計清冊,造辦處活計庫,十一月:

  • 二十日員外郎五德催長大達色等,將蘇州送到刻戒得堂玉冊頁一分……覽奉。
  • 旨玉冊頁交董誥填金配紫檀木拉道填金匣……欽此。
  • 於四十八年五月初一將刻戒得堂玉冊頁一分配得紫檀木拉道填金蓋匣盛裝交太監鄂魯里呈覽奉。 旨交懋勤殿刻簽子得時代往熱河,欽此。(於五月二十二日催長常存將戒得堂玉冊一分隨匣送往熱河訖。)

本拍品應即為檔案中所指玉冊。



Lot 1013|民國 賀啟南自用壽山石印一百一十一方連紅木箱|細川家族珍藏

尺寸:最長者為6.2 cm
來源:

  • 賀啓南(1897-1956)

出版:

  • 《一得錄》,細川護貞,東京,1982年,圖版12號

專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1,200,000 - 2,500,000

 

此系列印章出自細川家族珍藏。江戶時代,這個家族統領一方,為九州熊本藩藩主,主管熊本城達兩百四十年之久。細川護貞為第十七代家主,早年隨日本漢學大師狩野直喜學習,對中國文化藝術產生濃厚興趣。他後來從政壇退休,接手父親創辦的永青文庫,以文人講究的「清趣」為收藏理念,持續豐富家族收藏。

2021年,佳士得香港帶來細川家族收藏的十多件中國古代書畫,結果不但悉數售出,部份拍品更以估價倍數成交。

一百一十一方壽山石印,全屬賀啓南所有。賀啓南,又名啓蘭、其蘭,生於湖南望族,為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後人。她的丈夫凌宴池,既是上海金融家又是詩人。夫婦倆志趣相投,皆為民國赫赫有名的畫家兼藏家,活躍於文藝界,與梅蘭芳、沈從文、徐志摩等名賢交好。


賀啓南與丈夫凌宴池

賀啓南擅小楷,史學大師顧頡剛曾在日記提到:「凌宴池夫人賀啓蘭女士小楷精絕,兼能繪事...…理想中之閨秀...…現代的衛夫人.…..可佩也……一日而得見兩才女,何其幸也。」與此同時,齊白石亦曾作詩《題凌宴池夫人小楷書》,讚許賀啓南書法純粹高超。

凌賀夫婦在民國文化圈享譽甚廣,文學成果流芳至今。此系列印章足見兩人文學情趣與生活意韻,並讓人從中一窺其時文學界的熠熠光輝。

編按:據邊款,印章由陳巨來、王福庵、寿石工、丁佛言、黃肇豫、凌宴池及黎承福等人篆刻。如欲查閱完整印文及邊款內容,請與行方聯絡。



Lot 937|隋 白釉梅瓶|鐵靈堂珍藏

高度:30.2 cm
來源:

  • 聯齋古玩號,香港(據標籤)
  • 宋瓷,香港,1992年12月

專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1,000,000 - 1,500,000


鐵靈堂之名,取自道家思想中「鐵」與「靈」的概念,象徵陰陽的和諧平衡。1980年代,這個香港家族在華盛頓參觀亞瑟·M·賽克勒美術館時,對商周青銅器產生濃厚興趣,此後系統性研究和收藏中韓藝術,其中尤為專注於隋代至趙宋期間的作品。

鐵靈堂期望未來成立私人博物館,與公眾分享珍藏成果,促進東亞古典藝術之深入賞析。

是次拍賣呈獻一系列鐵靈堂寶蓄的高古瓷,橫跨隋、唐、宋、元四世。其中年代最久遠的,便是隋朝的白釉梅瓶。

隋朝白瓷燒造時間短暫,傳世作品本就稀少,其中又多見盃及小罐一類,如本品般的器型及尺寸可謂寥若晨星。其中一件近例,去年在佳士得香港上陣,估價HK$60萬,結果以近15倍的HK$882萬高價成交。


Lot 939|元 鈞窯天藍釉紫斑盤|鐵靈堂珍藏

直徑:18.4 cm
來源:

  • 藍理捷,紐約,約2002年
  • Nancy Cohn 及 Allan Katz 珍藏;紐約佳士得,2012年9月13-14日,拍品1402號
  • 女史珍藏;香港蘇富比,2020年12月18日,拍品1008號

專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400,000 - 600,000


Lot 933|南宋 龍泉窯青釉洗|鐵靈堂珍藏

直徑:12 cm
來源:

  • 宋瓷,香港,2019年3月

專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200,000 - 300,000


鈞窯以變化萬千、變幻莫測的釉色而聞名。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呈色在入窯燒製前無法完全預測,出窯後也不會絕對相同。就算配方一樣,亦會因色釉厚薄、入窯燒製位置、溫度而千變萬化。

這種五色變幻的高溫瓷,打破了宋代單色瓷獨步天下的局面,開拓出厚釉彩斑的新領域。鈞窯以天青及天藍色居多,如帶紫色斑塊則為上品。

龍泉窯悠久的歷史中,南宋乃是巔峰時期,後世以「碧綠如翡翠,溫潤如春水」等美言形容之。本洗釉色均勻潤澤,明淨無瑕,簡練大方地呈現出單色釉之美感。


拍賣詳情

拍賣行:佳士得香港
預展及拍賣地點:中環美利道2號 The Henderson 六樓
預展時間:2025/4/25 - 5/1|10:30am - 6pm

專場:靛藍若化 - 重要私人珍藏官窯青花器
拍賣時間:2025/5/2|10:30am

專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拍賣時間:2025/5/2|10:45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