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雍正、乾隆青花御瓷駕臨 佳士得單一藏家專拍斬獲HK$1.62億

近年,佳士得香港策辦了多個單一藏家古董專場,包括區百齡、「天民樓」葛師科、「望星樓」等名家珍藏,皆是叫好又叫座。

來到2025年春季,這間龍頭拍賣再次策辦重磅單一藏家專場,取名「靛藍若化 - 重要私人珍藏官窯青花器」帶來三件永樂、雍正、乾隆盛世的御瓷,悉數為市場孤例,一早就成為收藏圈熱話。

蘊釀多時,專場今日(2號)舉槌,三件青花御瓷全部售出,合共斬獲逾HK$1.62億(NT$6.46億)。


拍賣官陳良玲(Liang-Lin Chen,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資深專家兼拍賣主管)舉起象徵100%成交的白手套


Lot 801|明永樂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北美重要私人珍藏

高度:35 cm
來源:

  • Eskenazi,倫敦
  • 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台北,1990年前

估價:HK$50,000,000 - 80,000,000
落槌價:HK$65,000,000
成交價:HK$78,125,000


收藏圈喜歡以「博物館同款」來形容重要拍品,其實此話可以是兩種不同意思。廣義來說,就是市場有同款,博物館亦有同款,拍品只是其中一件;狹義而言,則是市場無例可尋,只得博物館有同款,而且數量極為稀有。

這件梅瓶正屬更為矜貴的後者。

拍賣官陳良玲以HK$4,500萬起拍,主要競投者有兩位,分別透過電話委託曾志芬(Chi-Fan Tsang,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國際董事)及Charmie Hamami(亞太區副主席暨印尼董事總經理)出價。

最終,陳良玲於HK$6,500萬落槌,由曾志芬為「8226」號牌客戶投得心頭好。


曾志芬(Chi-Fan Tsang,手持電話)為客戶投得永樂梅瓶


安偉達 Marco Almeida|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門主管

永樂朝梅瓶乃是青花世界中的經典名品,市場流通者本就鮮見,且大多以花果為飾。例見一件青花瑞果紋梅瓶,尺寸與本品相約,在2016年於佳士得香港舉槌,HK$5,052萬易手。

翻查全球收藏紀錄,形制及本品近似、且同樣繪以竹石芭蕉紋的例子僅二,分別由北京故宮及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

這件梅瓶乃是市場孤品,且先後為「中國古董教父」Giuseppe Eskenazi與著名的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遞藏,名副其實是可遇不可求。


明永樂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北京故宮


「中國古董教父」Giuseppe Eskenazi

本瓶肩飾正反連貫的如意雲紋,如意雲紋內繪折枝花卉。腹部以竹石芭蕉為主題,襯以翠竹、花草、坡地,宛如園中小景。近足飾蓮瓣開光折枝花紋及忍冬紋。

竹之清雅、石之堅韌、蕉葉之舒展,與折枝花及忍冬之繁而不亂相映成趣。整體布局疏密有致,畫工精妙細緻,無疑為永樂御窯代表作。

永樂及宣德青花譽滿天下,藍頭發色是一大主因。兩朝使用西亞入口顏料「蘇麻離青」,發色絢麗鮮艷,常見暈散現象。由於顏料含鐵量高,常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藍結晶斑點,深凹胎骨,與艷麗的藍色相互映襯,更增藝術魅力。

基於「蘇麻離青」這個特點,永宣青花雖然少有描繪人物,但渲染花鳥、海水、園景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同在宣紙作畫留下的筆觸、墨痕,極富風韻。

芭蕉作為繪畫題材,淵源可追溯至唐代,初時多與奇石相配,作為人物畫之背景,後來成為文人雅士及佛教玄學象徵,逐步升格為畫作主體。柯九思所繪之《芭蕉奇石圖》,筆意即與本品風格頗為契合。

柯九思素有詩、書、畫三絕之譽,主張以書入畫,書畫結合,自稱以篆法寫竹幹,草書法寫竹枝,八分法寫竹葉,為元朝一代書畫名家。

紋飾以外,本品器型同樣隱含君子品德的象徵。

梅瓶原為酒器,瓶頸細小,易於封存,配合瓶身曲線,方便美酒徐徐斟出。後來梅瓶亦作花器,以之承載清瘦梅花,尤其合宜。基於形狀特點,傳統古董圈視梅瓶為男士體態的反映,又因為小口引伸出謹言之意,豐肩可象徵有擔當,故進一步被視為君子之瓶。



Lot 802|清雍正 青花九龍鬧海圖天球瓶 六字楷書橫款|北美重要私人珍藏

高度:51.5 cm
來源:

  • Herbert G. Squiers (1859-1911) 舊藏
  • The American Art Association,紐約,《The Noteworthy Collection formed by the late Herbert G. Squiers》,1912年4月9-12日,拍品526號
  • John B. Trevor (1878-1956) 舊藏
  • John B. Trevor Jr. (1909-2006) 舊藏
  • 美國士紳珍藏;香港佳士得,1990年3月20日,拍品593號

估價:HK$70,000,000 - 90,000,000
落槌價:HK$62,000,000
成交價:HK$74,675,000

 

這件氣勢恢宏的雍正朝重器,同樣是市場孤例。唯一與之幾無二致的青花龍紋天球瓶,現為天津博物館藏。

據清宮《貢單》記載,乾隆四十五年八月五日,「奴才額爾登布跪進……(交熱河)成窯青花九龍天球尊成對」。又嘉慶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奴才阿林保跪進東安暖閣成窯青花九龍天球尊成對」。

上述記載所指,相信即為本品與天津博物館藏天球瓶。意思是,兩者或許便是傳世唯二的姐妹作品。

本品以HK$6,200萬落槌,連佣成交價為HK$7,467萬,由Charmie Hamami為電話上的「8224」號牌客戶投得。


Charmie Hamami(紅衣)為客戶投得雍正天球瓶


清雍正 青花九龍鬧海圖天球瓶|天津博物館

天球瓶通體繪九龍鬧海圖,間繪火雲紋,近底處繪海浪波濤與口沿相呼應,發色穩定深沉,繪工精細。九龍於天海之間自由翻騰,姿態無一重覆,活靈活現。例如肩部一尾五爪飛龍,罕有地作出頭向後仰之勢,配合矯健傲翔的身軀,予人「躍然瓷上」的栩栩如生之感。

清帝敏求好古,本品乃雍正朝追摹前朝藝術之作,有明一代的氣息甚濃。

首先是器型。天球瓶源自西亞回教金屬器,球形鼓腹,因似天上星球而得名,移植到瓷器之上則始燒於明代永宣年間,同時成為此兩朝官窯的代表作之一。


明成化「天」字款青花鬥彩夔龍蓋罐|台北故宮

接著是九龍紋飾。例如其中之三爪象鼻龍,形象可追溯至宣德及成化官窯龍紋,台北故宮珍藏的成化「天」字款青花鬥彩夔龍蓋罐可作對比;又如兩頭帶翼應龍,更是成化瓷典型圖案,北京故宮館藏的青花海水異獸紋盤可作參考。

有趣的是,本品同時展現了清早期皇室龍紋之磅礴氣勢。其中一條昇龍便與康熙龍紋近似,見台北故宮館藏的青花鯉躍龍門折沿盤;九龍表情皆極為生動強烈,則屬雍正時期龍紋典型特徵,參考一件雍正朝青花釉裏紅雲海騰龍紋天球瓶,2023年於佳士得香港以HK$5,603萬售出。


清康熙 青花鯉躍龍門折沿盤|台北故宮

最後是落款。官窯落款大都在瓷器底部,多為從上而下的兩行或三行款。至於本品落款,不但在瓶頸,更是單行橫寫,甚為鮮見。

中國瓷器帝號落款,基本上於宣德一朝才正式成型,而當時就出現了右至左的「大明宣德年製」單行橫款。從實例看來,這種橫款頗具實驗性質,而此後多朝亦鮮有沿用。本瓶的「大清雍正年製」橫款,明顯仿傚了宣德橫款古風,在鑑藏傳統中屬於尤為高級的落款。


Lot 803|清乾隆 青花五蝠九桃紋花口瓶 六字篆書款|北美重要私人珍藏

高度:25.3 cm
來源:倫敦佳士得,2005年7月12日,拍品168號
估價:HK$3,000,000 - 5,000,000
落槌價:HK$7,800,000
成交價:HK$9,813,000


來到這個單一藏專場的最後一件拍品,大家大概已經在猜想:難道也是市場孤例?

沒錯,各位猜對了。

存世所知唯一近例在北京故宮,器型、尺寸、紋飾基本上與本品一致。據《清檔》所載,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初七日九江關監督全德進單,內有「(交熱河)宣窯青花福壽綿長一統罇成對」,或即為本品與北京故宮之例,相信是為慶祝皇帝萬壽節而特製之器。

本品競投氣氛甚為熾熱,歷經現場和電話席的多口叫價後,最終以估價2.6倍的HK$780萬落槌,連佣HK$981萬成交,由現場手持「155」號牌的男士投得。

本瓶花口、瓜棱式頸、溜肩、圓腹下斂、圈足微外撇,造型新穎獨特,紋飾細緻講究,青花色調濃郁鮮艷,正是以仿永宣青花效果之暈染技法繪製。

仔細欣賞之下,可見其時匠人對發色濃淡的控制已是非常精準,體現乾隆御瓷技巧之高超。

桃紋為雍乾兩代有名紋飾,由於前者多繪八桃,後者多繪九桃,故有「雍八乾九」之說。

本品即為「乾九」之例,蟠桃象徵長壽,五蝠取諧音「五福」,江崖海水即為「壽山福海」,整器滿載著吉祥寓意。


拍賣總結

拍賣行:佳士得香港
專場:靛藍若化 - 重要私人珍藏官窯青花器
拍賣日期:2025/5/2
拍品數目:3
成交:3
成交率:100%
成交總額:HK$162,6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