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藏家釋出「元大都宮廷觀音像」 HK$2,490萬佳士得香港秋拍易手

今季秋拍,佳士得首度把「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專場帶到香港,由新上任的部門環球主管Edward Wilkinson主理,於今日(3號)下午兩時半舉槌,斬獲近HK$7,800萬(NT$3.1億)成交額。

成交桂冠由十三至十四世紀的元大都觀音像拿下。此尊宮廷造像在拍賣前夕已引起話題,今回由台灣藏家釋出,連佣HK$2,490萬(NT$9,890萬)易主,對比上回2008年紐約拍賣時(近US$105萬、折合約HK$818萬)升值了兩倍之多。

買家透過電話委託翁曉惠(Ada Ong,亞太區副主席兼台灣區主席)出價投得,有可能亦是來自寶島的重要收藏家。

Lot 2027|元大都 十三世紀晚期/十四世紀早期 銅鎏金觀世音菩薩自在坐像|成交冠軍

高度:31 cm
來源(The Value補充):

  • 繭山株式會社,東京,1960年代中期
  • 安思遠及高迪藝廊(Ellsworth and Goldie),紐約,1971年前入藏
  • 克利斯蒂安·休曼(Christian Humann),泛亞收藏,1977年前入藏
  • 紐約佳士得,1989年6月2日,拍品110號
  • 美國西海岸私人收藏
  • 紐約佳士得,2008年3月21日,拍品616號(US$1,049,000成交)
  • 亞洲私人收藏

估價:HK$20,000,000 - 30,000,000
落槌價:HK$20,000,000
成交價:HK$24,900,000


此尊觀世音菩薩自在坐像的來源,可追溯至1960年代,當時為日本名古董商所有,接著先後為安思遠(Robert Ellsworth)與休曼(Christian Humann)遞藏,並於1989年和2008年兩度於紐約佳士得舉槌。

雖然歷年來為不同名家遞藏,但近半世紀以來大家都弄不清楚在整個佛教藝術之中,究竟應該循喜馬拉雅藝術,還是更廣闊的亞洲藝術脈絡去理解它。2008年拍賣時,它被斷為西藏造像;在更早的時候,它則被視為更晚期的作品。

如今能夠判斷它是元大都宮廷造像,其實和最近十多年的相關學術研究有密切關係。

Edward Wilkinson在拍賣前的研討會透露,觀音像上回於紐約佳士得售出後,他並不知道歸入了哪位藏家雅蓄。直到在佳士得上任後,新同事連懷恩(Ruben Lien,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資深專家)帶他認識一位台灣客戶,才終於遇上了這件重器。

編按:安思遠為紐約古董商,有「亞洲藝術教父」之譽;休曼為著名的金融家兼收藏家,其「泛亞收藏」在圈中甚為有名


翁曉惠為客戶投得元大都觀音造像


Edward Wilkinson親自擔任拍賣官

此尊造像最為精彩之處,在於成功地融會了三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豐潤的雙頰、輪廓清晰的小嘴,以及精細鑲嵌的白毫,直接呼應尼泊爾紐瓦爾人的審美趣味。藝術家敏銳地描繪出觀音菩薩年輕而略帶忿怒的臉相,既蘊含慈悲,又暗藏威能。

髮髻上的束帶、五葉寶冠、三股項鍊與臂釧,皆承襲十二至十三世紀經由西藏傳入、並由紐瓦爾工匠精煉過的帕拉範式。冠中央垂飾以三角形框鑲嵌一方矩形寶石,周圍環繞六枚鑲件,其上葉形卷草紋與冠葉紋樣呼應,則直接參照早期帕拉傑作。

腰臀間垂掛的珍珠瓔珞,覆蓋於細密鏨刻的下裳之上,形制與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所藏元代織物本為相似,則是藉以斷代的其中一個要點。

編按:帕拉王朝又稱波羅王朝,於8至12世紀統治印度東北部

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在元大都、即今日的北京城,聞名遐邇的尼泊爾雕塑藝術家阿尼哥(Araniko)受到元代朝廷重用,負責監督造像等宗教藝術創作。

雖無法確指具體作者,但此尊觀音造型精熟,顯然是阿尼哥監督作坊的代表作之一。

此尊觀音像結合了印度、尼泊爾、中原藝術的精髓,如此形式是當時的嶄新創舉,不但在中國歷史上前所未見,更影響了此後二百多年的中原與藏地造像發展,很可能為著名明代永樂宮廷造像的原型,在佛教藝術發展中佔據重要位置。


元大德九年(1305年)銅鍍金文殊菩薩像|北京故宮


明永樂 銅鍍金世尊觀音像|布達拉宮



Lot 2020|尼泊爾 李查維王朝 約八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並列成交亞軍

高度:26.7 cm
來源:

  • 歐洲私人藏家
  • 紐約蘇富比,1998年3月26日,拍品83號
  • 歐洲顯赫私人珍藏

估價:HK$5,000,000 - 7,000,000
落槌價:HK$7,500,000
成交價:HK$9,525,000


1998年拍賣時,此尊釋迦佛像被判斷為10至11世紀的作品。事隔二十多年,在更深入詳細的研究下,佳士得能夠肯定地把斷代推前三百年,而佛陀端坐的華麗坐墊正是此中關鍵。

墊面飾有鑲珠團花,內含人形圖案與花卉紋樣。此類紋樣與七至九世紀粟特織物設計一致,和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所藏絲綢殘片等實例極為相似。同類紋飾亦見於其他喜馬拉雅藝術作品,包括加州諾頓·西蒙博物館(Norton Simon Museum)的著名8世紀克什米爾造像《須彌山釋迦牟尼與禮拜者》。

本品還有一個隱藏的時代特徵 - 重量。看到此尊釋迦像時,你會以為能夠輕易地拿起來,其實它是實心鑄造的,份量遠比大家想像中驚人。

編按:粟特為中亞古代民族,善於經商,在歷史上曾經頗為活躍。部份粟特人移居中土後,改用「康、史、安、石」等華姓,史稱「昭武九姓」。有學者認為,唐朝的安祿山與史思明,乃至宋代書畫大家米芾,可能都有栗特血統

談及尼泊爾造像,相信大家對馬拉王朝(13至18世紀)最為熟悉,作品裝飾華麗,且多鑲有寶石。

李查維王朝國祚約為5至8世紀,被譽為尼泊爾古典文化的第一個黃金時代。相對後來的馬拉王朝,李查維造像風格傾向內斂簡約。

以此尊佛陀為例,身披簡樸而緊貼身體的透明僧衣,僅以胸前、腳踝及左臂下方可見的粗厚衣緣勾勒輪廓,與精緻華貴的坐墊形成鮮明對比,展現出別樹一幟的視覺美學。

如此早期的精彩造像,鎏金一般都在長年的供奉中大幅消逝。本品誕生至今超過千年,鎏金仍然保存良好,殊為難得。



Lot 2022|雲南/ 藏東 十七世紀晚期 第十世噶瑪巴卻英多傑 絹本礦物顏料彩繪 釋迦牟尼佛涅槃唐卡|並列成交亞軍

尺幅:62.3 x 42.2 cm
來源(The Value補充):

  • 紐約蘇富比派克博內特,1979年3月14日至15日,拍品426號
  • 紐約邦瀚斯,2016年3月14日,拍品34號(US$389,000成交)
  • 奥爾索普收藏(Alsop Collection)

估價:HK$8,000,000 - 12,000,000
落槌價:HK$7,500,000
成交價:HK$9,525,000


和上述元大都觀音像一樣,本品也是一次重新發現。

這幅唐卡的原始絹質裝裱之中,包含有緙絲面板。1979年在紐約舉槌時,絹質裝裱與緙絲面板成為了主角,而唐卡本身反而被視為恰巧繪在其上的配角。拍賣之後,緙絲面板更被切割出來,唐卡則遭置於一角。

直到2000年代初,這幅唐卡在倫敦一個小型地方拍賣現身,一位友人留意到它,問Edward Wilkinson有甚麼意見。當時,Wilkinson恰好正在研究卻英多傑的創作,看到唐卡後頓覺驚為天人 - 因為一切風格與特徵,都把它指向第十世噶瑪巴卻英多傑。

編按:噶瑪巴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的領袖,亦即大家熟悉的大寶法王

卻英多傑在西藏藝術史上地位崇高,是位擅於突破常規的鬼才。他多才多藝,創作詩歌以外,亦製作造像與紡織品,惟最受關注的始終是畫家身份。

卻英多傑創作生涯的一個轉捩點,是因政治鬥爭而流亡雲南的二十多年時間。這段期間,他仿佛捨棄了以往學習的繪畫技巧,而轉為運用漢地繪畫風格。例如在這幅釋迦牟尼佛涅槃唐卡中,人物手部和臉部使用了快速頓挫的線條,此實為源自中土的「顫筆」技法。

此外,如夢似幻的氛圍,和諧的整體色調,乃至細節諸如佛陀所臥的半透明台座,眾弟子的悲慟神情、所穿衣飾、所持舍利罐的描繪,統統都脫離了傳統西藏唐卡風格,實為卻英多傑的代表作。

據記載,卻英多傑於1653年和1654年、即流亡雲南期間,親手繪製了兩套《佛陀十二事業》唐卡。是次舉槌的此幅涅槃唐卡,正是這兩套唐卡中唯一現存的該主題構圖。


Lot 2023|西藏/雲南 約1655年 第十世噶瑪巴卻英多傑 絹本重彩設色加金彩 守誓黑鐵匠神唐卡|成交季軍

尺幅:94 x 38 cm
來源:

  • 美國私人收藏,2004年前入藏
  • 歐洲顯赫珍藏

估價:HK$6,500,000 - 9,500,000
落槌價:HK$6,000,000
成交價:HK$7,620,000


同場另一幅卻英多傑創作,在藏語中稱為「那唐」,也就是俗稱的黑唐卡。如此形式的唐卡多用於描繪忿怒尊。

本作與上述涅槃唐卡一樣,與傳統藏地風格截然不同。畫面以深黑、鐵鏽紅與暖棕為主調,營造出強烈的視覺張力,再輔以空靈的氛圍效果,賦予作品近乎夢幻、超凡脫俗的氣質。不透明與半透明元素、暖色與冷色調、動態與靜止形態之間的戲劇性對比,使整幅畫面充滿超現實、近乎電影般的緊張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色彩與筆觸的運用:顏料施加方式令人聯想到中國水墨畫,透過在略深的底層上疊加淡雅、乳狀的色調,達成細膩的層次變化。

守誓黑鐵匠神又稱騎羊護法,通常形象為一手持鐵槌或金剛錘,另一手持皮製風箱,騎山羊奔馳於血海之中。他原為西藏原始宗教 - 苯教神祇,在藏傳佛教信仰中被蓮花生大士降伏,從而成為重要的佛法護法神,在寧瑪派和格魯派中尤其受到尊崇。


Edward Wilkinson為喜馬拉雅藝術的大腕級人物,效力邦瀚斯時亦曾負責主理亞洲業務。佳士得今年初宣佈邀得他加盟後,收藏圈和業界都感到相當震憾。

乘此機會,這裡送上The Value於拍賣前夕專訪Wilkinson的內容,讓大家一邊閱讀,一邊欣賞本場其他重點成交。


問:去年底傳出你離開邦瀚斯的消息時,大家已頗為驚訝;至今年初得悉你加盟佳士得,大家同樣感到相當意外。在邦瀚斯接近十年時間,為何決定離開?又為何選擇加入佳士得?

我在邦瀚斯度過了一段精彩的時光,但有感是時候邁向新階段了。當時,我藉著這個機會暫時遠離拍賣的繁忙節奏,正在思考下一步方向。

就在這段期間,佳士得聯繫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 一個重建部門與拓展喜馬拉雅藝術影響力的機會。我很高興能與這裡的新同事合作,他們都非常專業且學識淵博。


問:你在業界擁有超過30年經驗。能否告訴我們,你最初入行時,喜馬拉雅藝術市場是怎麼樣的?

我於1990年代入行時,市場並不是十分透明,例如要在互聯網查看拍賣就相當不易。不過與此同時,正是由於網上拍賣不盛行,收藏家若有獨到眼光,在不同地方都會有機可尋。

市場當時由歐美藏家主導,但台北收藏家的力量亦不容忽視。儘管他們可能更偏好早期繪畫(11至15世紀)和造像(7至15世紀),但焦點始終是藝術品本身的質素。

Lot 2033|藏中 丹薩替寺 約1386年 吉祥天母像銅飾板|估價2倍落槌

高度:53 cm
來源:瑞士重要珍藏,1995年前入藏
估價:HK$1,600,000 - 2,400,000
落槌價:HK$3,200,000
成交價:HK$4,064,000

Lot 2014|尼泊爾 卡薩馬拉 十三/十四世紀 銅鎏金四臂觀音像

高度:23.8 cm
來源:

  • 威廉·H·沃爾夫(William H. Wolff),紐約,1965年前入藏
  • 羅伯特和伯妮斯·迪克斯(Robert and Bernice Dickes)收藏,紐約
  • 卡爾頓·羅歇爾藝廊(Carlton Rochell Ltd),2010年
  • 美國加利福尼亞私人收藏
  • 紐約邦瀚斯,2015年3月16日,拍品5號
  • 美國紐約私人收藏

估價:HK$2,500,000 - 3,500,000
落槌價:HK$2,500,000
成交價:HK$3,175,000

Lot 2034|藏中 丹蕯替寺 約1407-1408年 持地女神浮雕銅飾板

高度:53 cm
來源:瑞士重要珍藏,1995年前入藏
估價:HK$2,400,000 - 4,000,000
落槌價:HK$2,500,000
成交價:HK$3,175,000


問:一直以來,紐約都是喜馬拉雅藝術市場的重鎮。為何美國藏家對之如切熱切?亞洲藏家又從何時開始日益投入?

美國市場之所以迅速發展,主要因為博物館積極擴充亞洲藝術收藏。在中國與日本藝術館藏已相當成熟的情況下,對當地收藏家、尤其是博物館的贊助人而言,喜馬拉雅藝術就成為了另一點關注焦點。

亞洲方面,台灣藏家早在1980年代就相當積極地參與,並開始建構重要的收藏體系。至於過去20年,則是內地藏家在市場擔任愈來愈吃重的角色。


問:你最初為何會對喜馬拉雅藝術產生興趣?又是從何渠道學習相關知識?

1980年代末,我曾經到克什米爾和尼泊爾旅行,接觸到令人驚艷的當地文化,喜馬拉雅藝術的種子於是開始在我心中萌芽。不過直到我加入紐約蘇富比工作,遇到Carlton Rochell和David Weldon之時,才真正開始在這個領域中鑽研。我很幸運能與他們共事,並學會如何看懂藝術。

關鍵在於與頂尖的專家、藏家、學者建立關係。例如Pratapaditya Pal博士,我有機會與他交流並多有得著 - 當然,這是需要時間的。

喜馬拉雅藝術以外,我對古典印度繪畫、民族藝術、乃至紡織品等相關領域都甚感興趣,這一點也讓我能從更廣闊的角度去理解藝術作品。

Lot 2015|尼泊爾西部 可能為卡薩馬拉 約十三世紀 銅鎏金大殊勝黑如嘎像

高度:16.6 cm
底座背面銘文:「為圓滿上師貢果恰之意願,此八大教戒殊勝像由匠人仁欽奧賽精心製作。吉祥!」
來源:

  • 比利時私人收藏
  • 巴黎蘇富比,2024年12月12日,拍品6號

估價:HK$2,500,000 - 3,000,000
落槌價:HK$2,200,000
成交價:HK$2,794,000

Lot 2011|尼泊爾 約十三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

高度:11.4 cm
來源:

  • 菲力浦·戈德曼(Philip Goldman),倫敦
  • 紐約蘇富比,2002年3月21日,拍品50號
  • 奧爾索普家族(Alsop Family)收藏

估價:HK$1,000,000 - 1,500,000
落槌價:HK$2,100,000
成交價:HK$2,667,000

Lot 2026|西藏 十三世紀 黃銅錯金銀紅銅白傘蓋佛母像

高度:17.1 cm
來源:

  • 紐約蘇富比,1994年11月30日,拍品84號
  • 瑞士私人收藏

估價:HK$1,000,000 - 1,500,000
落槌價:HK$1,500,000
成交價:HK$1,905,000


問:鑑於文化關係,華人圈子傾向視某人為「佛像藏家」或「佛教藝術藏家」,而較少嚴格把「佛教藝術」和「喜馬拉雅藝術」分別開來。你認為這兩個範疇中,審美上有何共通與迥異之處?

過去兩千多年,喜馬拉雅高原、印度、中亞與中國之間一直持續進行跨文化交流。然而,儘管不少界線在可能較為模糊,但各個地區仍然保有容易辨識的獨特風格。

喜馬拉雅佛教藝術的研究仍在持續發展中,不同王朝與帝國之間的關聯正在逐步釐清。此外,藝術家的流動 - 例如加德滿都盆地的尼瓦爾藝術家,以及他們在不同地區留下的深遠影響,至今仍是學界討論焦點。


問:你認為資深藏家與新進藏家,在收藏品味和習慣上有何重大分野?

一般而言,資深收藏家透過親身造訪喜馬拉雅地區的經驗來引導收藏方向,並且與動盪的政治時局有著密切的關聯。對他們而言,建立收藏的過程是緩慢且有條不紊的。

相較之下,新一代收藏家則受益於市場的數碼化與透明化,能夠全年無休地參與全球各地的藝術交易。無論是哪一代,這個領域的藏家都有一個共同點 - 與藝術有著深厚的情感連結,並對這個相對較小眾的領域充滿熱情。

Lot 2002|喀什米爾 約八世紀 黃銅嵌銀佛像

高度:14.1 cm
來源:

  • 紐約蘇富比,1991年10月28日,拍品125號
  • 歐洲顯赫珍藏

估價:HK$650,000 - 800,000
落槌價:HK$1,100,000
成交價:HK$1,397,000


Lot 2029|尼泊爾 1705年 銅鎏金倚樹觀音像

高度:22 cm
刻印:蓮座底邊刻有紐瓦爾文題記,譯文為:「於尼泊爾薩姆紀年825年(西元1705年)室羅伐拏月白半第八日,由帕德瑪南達·拉賈(Padmananda raja)製作。」
來源(The Value補充):

  • 法國私人收藏,1970年代,購於巴黎
  • 香港邦瀚斯,2019年10月7日,拍品938號(HK$1,000,625成交)
  • 菩薩道收藏

估價:HK$1,000,000 - 1,500,000
落槌價:HK$1,000,000
成交價:HK$1,270,000

Lot 2003|東北印度 帕拉時期 約十一世紀 黃銅嵌銀嵌紅銅度母像

高度:6.6 cm
來源:菩薩道收藏,1990年前入藏
估價:HK$600,000 - 800,000
落槌價:HK$820,000
成交價:HK$1,041,400


拍賣總結

拍賣行:佳士得香港
專場: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
拍賣日期:2025/11/3
拍品數目:40
成交:19
未成交:21
成交率:47.5%
成交總額:HK$77,93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