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救世主》已經賣出?!魔鬼細節中的「第三方保證」

達文西《救世主》(Salvator Mundi)上拍在即,作為估價達US$1億(約HK$7.8億)天價的驚世畫作,很多人都猜測它會花落誰家。如果我說,此畫早已「賣了」,你信不信?答案隱藏在魔鬼細節 - 第三方保證(third party guarantees)當中。

要解說這個大家較為陌生的概念,讓我們回到基本,從較常見的拍賣行保證(guarantees)入手。簡單來說,就是行方保證某件拍品,無論拍賣結果如何,都一定付予賣家底價。這個底價通常就是最低估價,或低一至兩口叫價的金額。


《救世主》主人、俄羅斯富商雷波諾列夫(Dmitry Rybolovlev)

聽上去有點複雜,用例子就很易理解。以《救世主》為例,假設佳士得向賣家提供保證,底價與估價相同,即US$1億,那就有以下3種可能的結果。

1.    拍品流拍:佳士得支付US$1億給賣家,同時成為畫作的新主人,即佳士得就是買家。

2.    落槌價低於US$1億:假設《救世主》以US$8,000萬落槌,佳士得要支付底價與槌價的差額,即US$2,000萬給賣家。畫作歸贏出競投的買家所有,支付給佳士得的佣金以US$8,000萬計算。

3.    落槌價高於或等於US$1億:最簡單直接的結果,就像是沒有保證,正常拍賣的成交一樣。


佳士得全球總裁​彭肯南(Jussi Pylkkanen)

拍賣行之所以願意保證底價,通常是因為該藝術品是好東西,怕同行爭奪,就以這種手法利誘賣家。如果那件是頂級藝術品,名氣很大,同行已經出手爭奪,那拍賣行就會加重利誘,出現第4種可能的結果。

4.    落槌價高於US$1億:拍賣行與賣家攤分買家佣金,比率可能是8比2、7比3、6比4不等,賣家通常佔較少的那份,實際數字視乎雙方協議所定。(這部份在行內稱為Enhanced Hammer,亦是鮮為人知且較複雜的操作,我們會再撰文談之。)根據雙方協議,拍賣行亦可能與買家攤分槌價。

雖然「保證」這種做法有助取得藝術品上拍,但風險悉數由拍賣行承擔,令這門生意添上不穩定因素。是故,拍賣行想出了「第三方保證」,轉移風險。

原理基本上和上述保證一樣,但承擔風險的由拍賣行變成第三方,這個第三方當然是非富則貴的大人物。讓我們再以《救世主》為例,底價與估價同為US$1億,列出可能出現的4個結果。

1.    落槌價低於US$1億:假設《救世主》以US$8,000萬落槌,第三方要支付底價與槌價的差額,即US$2,000萬給賣家。畫作歸贏出競投的買家所有,支付給佳士得的佣金以US$8,000萬計算。對第三方來說,這是最糟糕的結果,損失了錢財,甚麼都得不到。

2.    US$1億落槌:最簡單直接的結果,就像是沒有第三方保證,正常拍賣的成交一樣。

3.    落槌價高於US$1億:拍賣行與第三方攤分佣金,其餘一切照常。假設《救世主》以US$1.3億落槌,佣金約為US$1,260萬,拍賣行與第三方各得US$630萬。

4.    拍品流拍:第三方變成實際買家,成為畫作新主人。底價及買家佣金加起來,本來合共約US$1.12億,但留意上述第3點,第三方的利益是「與拍賣行攤分佣金」,故他實際上只需支付一半佣金,加上底價約為US$1.06億。


佳士得的真正老闆Francois-Henri Pinault

看上去,第三方保證似是「高風險,低回報」的一場賭博,那為甚麼大人物願意擔當呢?首先,第三方可能十分喜歡那幅畫作,本來就願意以底價購入。再者,估價高又有第三方保證的藝術品,拍賣官會否輕易在底價以下落槌呢?

最後要留心,上述4個結局的機率並非相同,很多時從行情可推測到,這幅畫很可能以「落槌價高於US$1億」收場。是故,第三方保證通常只由拍賣行「非常、十分、極為」熟悉且親密的人物擔任。

圖錄通常都有小小的符號,標示某拍品有「第三方保證」,再由最後密密麻麻的條款部份解說一下,但事實上很少人明白這是甚麼一回事。有西方媒體認為「第三方保證」不夠透明,有點兒黑箱意味,有損拍賣「公平與公開」的特性。


《Sixty Last Suppers》

紐約佳士得「當代藝術」專場中,《救世主》與安迪華荷(Andy Warhol)的《Sixty Last Suppers》都有第三方保證,估價分別為US$1億及約US$5,000萬。當然,第三方保證與佳士得有幾「熟悉且親密」,我們是完全不知道的。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救世主》(Salvator Mundi)


拍品編號:9B
創作時間:約1500年
尺寸:65.7 x 45.7cm
估價:US$100,000,000

拍賣行:紐約佳士得
拍賣場次:戰後及當代藝術晚拍
拍賣日期: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