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台北允臧齋秋拍壬寅年壓軸敬獻

允臧齋藝術將於2023年1月8日舉行秋拍,1月6日開始預展,地點在台北市富邦國際會議中心。本次拍賣呈獻四百多件拍品,都是值得細品玩味、鑑賞的藝術文物,歡迎感興趣的藏家朋友於歲末年初關注與參與。

高古青銅器為本場拍賣的一大亮點:


Lot 313|商晚期 青銅鳥紋方彝

高度:19.7 cm
估價:
NT$ 3,500,000
US$ 110,000
RMB 799,000
來源:台灣私人珍藏,早年購於荷蘭。


本器器身呈橢方體,廡殿式屋頂蓋,敞口折沿,自口沿下向內縮,曲腹,高圈足。蓋鈕亦呈屋頂形,前後飾倒置的獸面紋,兩側飾三角變體夔紋。蓋、胸部四個側面各飾一周鳳鳥紋,紋飾似薩克勒美術館“北單戈方彝”。居中以扉棱為鼻,兩側鳳鳥紋對視。圈足四周飾對夔龍紋,以雷紋襯底,雙目高凸,烘托出豐富的層次。

器形方面,儘管與本器在與川合定治郎舊藏的帶蓋龍紋方觶相近,然而考慮到本器的體量較常見的觶為大,更帶有方彝特有的宗廟造型方蓋,符合宋代王黼、民初金石學家容庚等作者的定義,因此,將本器稱為方彝,遠比稱之方觶來的恰當。

自巨型「偶方彝」於婦好墓出土後,可以得知曲腹形方彝並非常規所見,當世罕見,或屬王侯級別獨有的禮器。方彝因而受到全球公私收藏單位的青睞,《西清古鑒》著錄的「亞若癸方彝」在流失海外多年後、於2010年在紐約佳士得思源堂專拍登場,即以超過US$300萬的佳績成交,又如2008年在紐約蘇富比上拍的清翫雅集成員舊藏的曲腹方彝,估價高達US$380 - 480萬,都可以說明方彝不可或缺的價值。

參閱:


1. 商中晚期 鴟鴞紋方彝,《商周彝器通考》圖版600。高22.3 cm。


2. 商晚期 偶方彝,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高60 cm。


3. 商晚期 龍蓋方觶,川合定治郎舊藏。高14.2 cm。


4. 商晚期 北單戈方彝,美國薩克勒美術館館藏。高18.7 cm。


5. 商中晚期 叔方彝,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高18.1 cm。


6. 商晚期 亞若癸方彝,紐約佳士得,2010/9/16,Lot 822,高28.5 cm,成交價:US$3,330,500。



Lot 559|戰國 青銅虎擒鷹錯金銀銎內戈

長度:14.8 cm 
估價:
NT$ 1,500,000 - 2,500,000  
US$ 47,100 - 78,600
RMB 342,000 - 570,000
來源:台灣著名私人收藏「金生行」珍藏,購於 2000 年以前。


戈前鋒銳利,援作三角形,短胡,橢圓形銎,有圓形穿孔,用以固定戈柲。銎、內上側鏤雕一猛虎擒鷹,虎昂首張口,曲身卷尾,前爪抓住鷹尾,後爪扼住鷹首,鷹則奮力博殺,呈現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虎鷹相搏圖像。銎下半部飾貝紋、以及錯金銀雲氣紋(已佚),裝飾華麗,實為一件不可多得的春秋晚期藝術珍品。虎擒鷹作為裝飾母題的戈在春秋晚期、戰國時期相當流行,比如太原金勝村趙卿墓發現的虎擒鷹戈,即可作為本戈參照。此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銎內戈也反映與本戈相同的藝術風格。

「金生行」為著名的台灣古董藏家,在1980、90年代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往來密切,多次捐贈、出售藏品予故宮,比如院藏春秋時期“子犯”編鐘、商早期獸面紋爵皆為其舊藏。前面提及的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銎內戈(見《吉金耀采》,頁 125),即為藏家在1991年售予台北故宮博物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參閱:


1. 春秋時期 子犯編鐘,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2. 春秋晚期 虎擒鷹戈,太原金勝村趙卿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3. 戰國 虎擒鷹戈,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Lot 560|春秋晚期 青銅變形蟠龍紋蓋「金和」 

高度:10 cm 
估價:
NT$ 550,000
US$ 17,200
RMB 125,000
來源 : 台灣著名私人收藏「金生行」珍藏,購於 2000 年以前。

編按:「金和」本為一字,左金右和。由於此字在電腦或手機難以顯示,故本文以「金和」代之


據 1966 年洛陽哀成叔的發現與相關研究,此類橢圓形、雙環耳的飲酒器可稱之為「金和」 。此「金和」歛口深腹,腹的橫截面作橢圓形。雙環耳,耳上有獸首裝飾,鼓腹,平底,器身通體光素。器蓋中央有一圓孔,上下各有一大獸面,周圍有數條 S 形蜿蜒的小龍(蛇)浮雕,彼此交纏,其中四隻龍頭在蓋的四角高凸浮雕,挺立於蓋上。兩側居中各有一隻青蛙,口咬小龍,值得注意的是,大獸面的獸嘴也銜兩條小龍,構圖嚴密,呈現一幅繁複華麗的珍奇異獸大戰圖像,而四周高凸的龍首浮雕則將這幅圖像從平面轉化為三維空間,猶畫龍點睛之筆,精彩絕倫,小龍姿態生動靈現,給予觀者極大的視覺衝擊。

這樣的裝飾模式非常罕見,目前僅在1994年發現的山東海陽嘴子前遺址發現相同的設計,嘴子前發現的有蓋「金和」,器形與本器相仿,平蓋上滿佈華飾,以雷紋襯地,上有十幾條交纏的小龍浮雕,其中六條小龍龍首高抬,近似本器。根據學者研究,器蓋中央也有一小洞,原來可能為鑲嵌或異材質的鈕,可惜已經佚失,許能解釋本器器蓋中央的圓形鏤孔,原來也應有異材質裝飾的蓋鈕。此外,銜龍的青蛙,也可以在該遺址同出的匜流獸首裝飾上看到,獸首的頭部由龍紋組成複雜的獸角,最上方即有銜兩隻小龍的青蛙。而海陽嘴子前被公認屬於春秋晚期,器物應是田齊貴族的某一受封在膠東半島的支裔所有,可以作為本器年代的參照。

總而言之, 儘管「金和」鮮在拍賣市場現身,本器的華麗裝飾,獨樹一格,反映春秋晚期海濱大國齊國上層貴族的奢華享受,也揭示著他們正從禮崩樂壞的時代氛圍中走出,伴隨著社會思想的創新、各種工藝的創新,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社會。在這個新的時代,銅器不再是廟堂肅穆之器,而是美妙人生、身份的表徵!

參閱:


1. 春秋晚期 「金和」,海陽嘴子前M4,煙台市博物館藏。


2. 春秋晚期 獸首匜,海陽嘴子前M4,煙台市博物館藏。


3. 春秋晚期 銅鎏金甲飾,海陽嘴子前M4,煙台市博物館藏。


一路以來,允臧齋秉持弘揚中華文化藝術之美的信念,集結眾藏家之力,推出一系列重要私人珍藏:如前述與台北故宮往來密切的台灣古董藏家「金生行」,屢屢在佳士得拍出佳績的雲中居舊藏,以及見證日本時代更迭的德川家族等,這些著名藏家珍視過的藏品將在本次拍賣會中亮相、登場,值得一觀。


Lot 325|北齊 陶加彩駱駝一對

高度:34 cm / 35.2 cm
估價:
NT$ 1,200,000 
US$ 37,700 
RMB 273,000
來源:雲中居舊藏
出版 :

  1. 《千禧年清翫雅集收藏展》( 台北:鴻禧藝術基金會,2000),頁 152。
  2. 《憶惜開元全盛日 唐代文物特展》(台北:允臧齋,2021),頁 38-39。


漢代開通西域以後,作為異域奇珍的駱駝開始走入時人的生活世界,不過在兩漢時期,有關於駱駝的記載、物質遺存仍然很稀少,下至北魏,由於草原民族入主,與絲路關係密邇,駱駝雕塑開始在北朝貴族墓葬大量出現。

這對駱駝造型精確,寫實擬真。駱駝寬大的掌、趾,顯得結實有力,能負重物,尤其頭部刻畫相當傳神,張口露齒、仰首嘶鳴,頸部彎弧而長,駱駝的從容徐緩,盡體現此中。駱駝背負絲綢布料,頂設氈帳,並以麻繩綑綁,藝匠以極為寫實的風格塑造出這對體魄健壯,神情怡然自得的駱駝,可謂北朝雕塑的佳作。

哈佛藝術博物館藏一對北齊加彩駱駝,不論在造型、尺寸、藝術風格皆與本對駱駝相同,說明牠們可能是同時期的作品,而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陶加彩駱駝則向我們揭示這類造型獨樹一格、強調細足、負重的陶駱駝雕塑,應是反映當時北齊陪都晉陽(今太原)的地域風格。

參閱:


1. 北齊 陶駱駝,1955 年山西太原張肅俗墓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高29.8 cm。


2. 北齊 灰陶加彩駱駝,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館藏。(左)高35 cm、 (右)高33.5 cm。



Lot 387|南宋 官窯青瓷束口垂腹瓶

高度:15.5 cm 
估價:
NT$ 3,000,000
US$ 94,300
RMB 684,000
來源:德川御三家 - 松平主殿頭舊藏
出版:《松平子爵(主殿頭)家御藏品入札》(東京:東京兩國美術俱樂部,1918),編號 273。


南宋官窯傳世品猶如鳳毛麟角,可以溯源的私人收藏更是屈指可數,本品之來源不僅清晰,更是出自日本的名門望族:德川御三家的「松平忠和」(1851–1917 A.D.),且收錄於1918年出版的《松平子爵(主殿頭)家御藏品入札》。

松平忠和是水戶德川家當主德川齊昭之子,亦為幕府將軍德川慶喜(1837–1913 A.D.)的同父異母兄長,12歲便繼承肥前島原家,冊封為從五位下・主殿頭,自此成為將軍家的左臂右膀,參與兩次幕長戰爭。明治維新以後,松平忠和也受到政府的禮遇,受封子爵,乃是為數不多在幕末、明治時期皆身居高位的諸侯,在藝術收藏領域也享有盛名。此品能為松平看中、收藏,且流傳於世,便可知其貴重與珍稀。


德川幕府將軍第十五代將軍 德川慶喜(1837-1913 A.D.)


德川御三家 松平主殿頭 (1851-1917 A.D.)


《松平子爵(主殿頭)家御藏品入札》

宋朝遷都臨安後,內侍邵成章奉旨按北宋舊制在臨安(杭州)鳳凰山下設立的官窯,亦稱內窯,隸屬殿中省修內司,開啟宋代官窯的新篇章。在窴編纂的《坦齋筆衡》中亦提到此事:「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此新窯便是後世俗稱「郊壇下官窯」。

據出土的破片及考古研究可知,郊壇官窯器胎土多呈黑灰而稍顯褐色;也有紫色的細仔泥胎,胎較薄,施釉較厚。釉以天青為主,並有粉青、月白、米黃、油灰等色。成器瓷質晶瑩潤澤,猶如美玉;釉面多有開片,片紋較大,並有冰裂紋。

在明初曹昭《格古論要》中提及:「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臃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者,無紋路。」意即龍泉曾燒造與官窯同釉色之器物,可是在釉料與胎土及配比上,仍有所差異。就冰裂紋與黑胎骨而言,此器可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南宋官窯青瓷弦紋樽」以及「南宋至元青瓷葵花式洗」相互參照,以茲參考。


本品與故宮博物院藏「南宋 官窯青瓷弦紋樽」之冰裂紋局部比較圖


本品與故宮博物院藏「南宋至元 青瓷葵花式洗」之黑胎骨局部比較圖

本件作品胎骨線條簡約,端莊穩重,為短束口,下垂腹做水平內縮之造型。因加入紫金土配燒,胎骨硬度及抗變形能力提升,故胎壁變薄,使其有輕盈秀美之感。經多次上釉素燒,故釉質豐厚,潤若凝脂,色呈青灰,瑩亮光潤。口沿邊稜釉薄處微呈淺紅褐色,釉面滿佈層層冰裂紋,開片疏朗自然,可見冷卻技術運用得宜。

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南宋官窯青瓷弦紋樽」,其釉面帶有清晰可見的獨特冰裂紋及開片。瓶內底部釉水較薄之處,開片痕微現黑胎色,亦符合官窯紫口鐵足之特徵。在海外公、私立博物館以及宋代各大窯口所出之器物中,僅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伯特博物館中可見一與本品相同之器(參閱4);在出土窯址器中,能尋獲與本品器型相同者,更是寥寥可數,目前僅在修內司窯址發現幾件殘器如參閱5,其中確有些許瓷胎或是釉水如參閱6者能與本品相對應。若非上述旁證,幾乎難斷本品即為官窯所出之器。

南宋官瓷器形精巧樸素,型制每每不一,各具雅韻,但這類寬矮型直頸瓶可說是非常罕見,不論是工藝及來源,都是歷經歲月洗鍊的結晶。

參閱:


1. 南宋 官窯 青瓷弦紋樽,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口徑23.8 cm。


2. 南宋至元 青瓷葵花式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口徑12 cm。


3. 南宋 官窯膽瓶,香港蘇富比,2018/4/1,Lot 3062,高15.1 cm,成交價:HK$12,720,000。


4. 南宋至元 官窯瓶,英國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藏品。高13.4 cm。


5. 南宋 修內司窯址出土「天青盤口瓶」殘件,《南宋修內司官窯研究》,編號27,頁63。高14.5 cm。


6. 南宋 修內司窯址出土「灰胎碗底」殘件,《南宋修內司官窯研究》,編號52,頁88。



Lot 331|犍陀羅,2-3世紀 犍陀羅灰泥釋迦牟尼坐像龕

高度:29.5 cm 
長度:36.8 cm 
估價:
NT$ 200,000
US$ 6,200
RMB 45,000
來源:

  • 倫敦蘇富比,1986/03/10,Lot 208。
  • 比利時 Jean Marc Andral 舊藏。


佛陀雙手結禪定印,身姿稍稍前傾,結跏趺坐於梯形壁龕中,身後飾有素面頭光。低垂的杏眼配上微哂的唇角,表現出慈悲且沉靜的希臘青年相。佛像頭頂的圓髻及其身上的通肩式佛衣等,形似參閱1的窣堵波浮雕:該浮雕位於今巴基斯坦賈烏利安寺院遺址中,是中印古國的佛教信仰中心之一,受犍陀羅風格東傳的影響,因此寺內的浮雕為犍陀羅晚期的風格,保有希臘、羅馬的雕塑特色。

窣堵波源自於梵文的Stūpa,是用來紀念佛陀、弘揚佛法的古印度佛塔,為早期佛教信仰的主要象徵。工匠通常以石頭作為內胎基底,外層敷上由熟石灰、石膏、黏土細沙等製成的灰泥,建築出窣堵波的塔身。由於灰泥的質地柔軟,易於形塑出流暢的線條與細緻的表面,更能顯現出浮雕優美靜穆的質感,再加上市面上流通的佛坐像龕並不多見,更顯得此件的珍稀性,值得藏家入手收藏。

參閱:


1. 西元3-4世紀 灰泥窣堵波局部,巴基斯坦呾叉始羅賈烏利安寺院遺址。


2. 西元3-4世紀 灰泥佛陀坐像,巴基斯坦塔克希拉博物館館藏。



Lot 338|遼或金 泥塑彩繪佛首

高度:35.6 cm 
估價:
NT$ 900,000
US$ 28,300
RMB 205,000
來源:台灣知名古董商舊藏。


遼國帝王崇佛,在皇室帶動下,社會奉佛之風盛行,從事刻經、建寺、造像等各種佛事,使遼代的佛教造像藝術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契丹的遊牧民族性格及草原文化的渾樸作風與審美傾向,也影響其造像藝術的風采。而遼、金時期的佛教造像,更以其數量稀少,藝術表現風格出眾特殊,與中原迥異,故成為各大博物館以及藏家手中的珍稀逸品。

此件泥塑彩繪佛首,即呈現典型的遼代造像特徵,佛像的肉髻底平,螺髮正中嵌一似寶珠的隆起物,應為髻珠,其面相方圓額低,下頦豐厚,鼻尖略勾,鼻樑挺直,眼窩突鼓,這些都是契丹民族的形貌特徵。只見佛像的神情端嚴,嘴角下抿,不苟言笑,呈現冷峻的閉目沈思之態,與唐代佛像的親切和藹截然不同,為遼代佛像的典型風格。

著名的遼代古剎山西大同華嚴寺,是現存遼、金時期規模最大、最完整的重要寺廟,其薄伽教藏殿的主尊坐佛,面相方圓豐腴,胸挺腰直,雄健壯碩,體現了遼代佛教彩塑的藝術特徵和神韻,即與本件彩繪佛首的造像風格類似。另外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所藏的遼代金銅佛,形貌相似,亦可參照。本件遼金時期的泥塑佛首,尚留有薄彩,顯得古樸厚重,風采依然,肉髻的形狀平緩優美,神情莊嚴平和,寧靜慈悲,為值得收藏的佛像珍品。

參閱:


1. 遼 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2. 遼 彩塑佛首,香港蘇富比,2019/4/2,Lot 3050,高77 cm。成交價:HK$9,175,000。


3. 金 彩塑佛像,中台博物館藏。高168 cm。



Lot 364|明 銅鎏金伐那婆斯尊者像

高度:15.3 cm 
估價:
NT$ 500,000 
US$ 15,700 
RMB 114,000


此伐那婆斯尊者寬額豐頤,雙眼炯炯有神,目視前方,嘴角微哂,神情慈悲且堅定。此像遵循印度學僧Śākyaśrībhadra(1127-1225)所著的《尊者禮供和儀軌略攝》,左手施期克印,右手持拂麈,坐於覆蓮座上,儀態莊嚴,令人敬重,是件精緻華美的明代中期藏地造像。

藏傳佛教的尊者意同於漢傳佛教的阿羅漢或羅漢,意指僧團中戒齡高且居於首位者,因此伐那婆斯尊者作為十六羅漢之第三或十四座次,屬千四百名羅漢中的長老,住於七葉山岩窟,具崇高的地位,在乾隆定名的版本中,又可譯為拔納拔西尊者。




Lot 383|清乾隆 白玉蒼龍教子圭璧 

高度:22.4 cm(玉),28.4 cm(含座)
估價:
NT$ 1,500,000 - 3,000,000 
US$ 47,100 - 94,300 
RMB 342,000 - 684,000


拍品和闐籽料為材,質地溫和潤澤,宛若凝脂,局部有綹有皮。整體畫面是以傳統的玉圭與玉璧結合而成。正面雕有蒼龍教子的題材,底部飾有江崖海水紋。這代表了皇位父子傳承的重要意涵。背面淺浮雕嘉禾圖,意指皇帝聖明,天降祥瑞之寓意。底座為銅鎏金瑞獸,伏坐於地,回首相望之姿。

其工藝特殊,明顯融入西洋工藝的元素,比如瑞獸身上鏨刻的牛毛紋,與故宮許多西洋水法鐘的工藝雷同。很可能與圓明園建造時期,皇家喜好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格有關。以上古的圭璧為題材,中西融合的臥獸作印襯,直觀的反映出清代盛世,皇家雅好仿古,相容東西的卓越審美。

參閱:


清乾隆 白玉盤龍十二章圭璧,北京保利,2013/12/4,Lot 6178,長28 cm,成交價:RMB 15,525,000




Lot 384|清乾隆 茄皮紫釉橄欖瓶

高度:26 cm
估價:
NT$ 1,500,000 
US$ 47,100  
RMB 342,000
款:「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書款
來源:香港佳士得,2015/12/2,Lot 3207。


茄皮紫釉創燒於明代中期,明萬曆年間已經可見,其釉色為濃郁的黑紫色。而清代燒制的茄皮紫釉則略有改良,此時燒制的釉色如同鮮嫩的茄皮一般,釉面澄亮灼爍。造就這獨特的釉色要素為「錳」,茄皮紫釉係以錳為著色劑,在850度左右的窯溫中燒成。其色紫中泛藍,釉質肥厚光潤,以無裂紋者為上乘。本器即屬於此者,釉水深邃飽滿,勻淨瑩亮,一如成熟的茄皮之色。

本品造型俊雅秀逸,長頸、豐肩,腹身如橄欖一般,其線條柔美起伏,盡見迤邐之姿。器身光素簡約,色澤幽藍,藍中微微發紫,蒼雅靜穆,厚潤柔和,古意盎然。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筆道精練有神,應屬乾隆初年御窯之作。各式樣的橄欖瓶在各大博物館皆有所見,但施茄皮紫釉者傳世少見,足見此品之貴重珍罕,極富收藏價值。 

參閱:


1. 清乾隆 茄皮紫釉弦紋蒜頭瓶(一對),北京保利,2014/6/4,Lot 6261,高 24.5 cm,成交價:RMB 8,510,000 。


2. 清乾隆 茄皮紫釉紙槌瓶,北京保利,2014/6/4,Lot 5208,高18 cm,成交價:RMB 1,610,000。



Lot 667|明 銅鎏金金剛總持 

高度:15 cm 
估價:
NT$ 300,000
US$ 9,400
RMB 68,000


本件金剛總持頭戴五葉寶冠,面容豐潤,表情沉靜內省,妙相莊嚴。造像結全跏趺端坐於蓮花寶座之上,束腰式雙瓣仰覆蓮花座,蓮瓣飽滿修長製作精緻,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拍賣詳情

台北允臧齋藝術2022秋季拍賣

拍賣時間:2023/1/8|1pm
預展時間:2023/1/6-7|11am-7pm
預展及拍賣地點:
富邦國際會議中心B2 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南路一段108號
電話:+886-2-2751-6837
郵箱:ethereal.auctioneer@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