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允臧齋藝術將於6月4日舉行春拍,6月2日開始預展,地點在台北市富邦國際會議中心。本次拍賣呈獻近四百件拍品,都是值得細品玩味、鑑賞的藝術文物,歡迎感興趣的藏家朋友在端午連假期間關注與參與。
Lot 115|商晚期 青銅龍紋「亞憲」方鼎
高度:23 cm
估價:
NT$1,200,000
US$42,800
RMB 280,000
銘文:複合族徽「亞憲」
來源:台灣私人珍藏,購於香港。
方鼎厚唇立耳,口略敞,向下逐漸往內收,設四獸面裝飾柱足,四角各有一道扉棱。兩道凸弦紋將器身分為兩個空間,其下留白,其上裝飾一道夔龍紋,龍身分為兩道,若以剖面視之,該種龍紋裝飾在罍的肩部偶然可見,較少在鼎上出現,香港嘉德在去年拍賣一對龍紋方鼎,裝飾佈局與本器相仿,可引為參照。
本鼎器內壁鑄有一複合族徽:「亞憲」外為亞形,內為箭頭、眼睛、人形的象形組合,目前可考的「亞憲」器,共有20餘例,皆屬於商代晚期,其中又以河北一代的「孤竹」國,以及安陽郭家莊(m160)分佈最多,孤竹國是商代即存在的古國,「亞憲」與「亞髟」為該國的重要氏族,而安陽郭家莊則是與商王關係密切的高級貴族墓地,這些皆表明「亞憲」族在商代晚期的政治舞台上相當活躍。至於「亞」形,學界多半認同其意味著商代的某種官銜,雖非商王支裔,但常出現在貴冑、封疆大吏身上,表明但凡冠「亞」形者,尊貴不凡,乃係與商王關係相當密切、傾權一時的高級貴族。本器是迄今發現唯一一件帶「亞憲」族徽的方鼎,收藏價值不言可喻。
參閱:
- 青銅龍紋方鼎一對,香港嘉德,2021/10/14,lot 1278,高23公分,成交價:HK$2,400,000。(參閱下圖1)
- 商晚期・「亞憲」角,高19.9公分,台北故宮藏。(參閱下圖2.1,2.2)
- 《殷周金文集成》 386號,亞憲鐃之銘文亞憲。(參閱下圖3)
(圖1)
(圖2.1)
(圖2.2)
(圖3)
Lot 119|商晚期 青銅鳳紋牛觥
高度:13.9 cm
長度:20.5 cm
估價待詢
來源:
- 金從怡舊藏(T.Y. KING)。
- 台灣私人收藏,1988 年購於金才記(T.Y. KING & SONS LTD)。
出版:允臧齋,《吉金允臧 - 商周青銅禮器特展 》,2022,no 07。
觥為盛酒器,象牛形,臣字眼,牛角高凸寫實。牛首、背為蓋,蓋上有一小立虎為鈕,蓋飾獸面魚身,雙目圓凸,鱗紋櫛比鱗次。器腹以雲雷紋襯地,滿飾鳳鳥紋,猶昂首盤旋狀,長冠垂羽,英姿颯爽,透過「三層花」式的裝飾,烘托出華麗的視覺感受與立體感,頸部飾對稱蘑菇角夔龍紋、獸面紋,尾部亦飾一個象人形的小獸面。本觥一方面崇尚寫實,藉由細節的捕捉,將牛的造型演繹的惟妙惟肖。另一方面,藉由多種動物(怪獸)的多重組合裝飾,務令觀者能夠從一中見多。從不同的角度觀看,皆呈現不重複的獨特動物(怪獸)組合,層次起伏,神秘而絢麗,震懾人心。可以說濃縮了商代晚期青銅禮器藝術的最高成就,儘管體積較小,絲毫不遜於王都殷墟中商王、后大墓所見的磅礡重器。
此類牛觥存世罕見,至今不過五件,分別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日本美秀美術館,其餘兩件全身光素無裝飾,見藏於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日本私人收藏。學者研究指出,這類動物肖形觥(尊)多分布在商代南方地區,有別殷墟常 見的裝飾模式,意味著商代長江流域存在一個獨立的青銅鑄造中心,它們具有超高的工藝水平,並且時常與殷墟保有密切的聯繫、共享乃至交換。本觥在器形、裝飾模式、 重量與湖南省博物館藏牛觥、上海博物館藏牛觥皆無二致,說明三者為一時一地的產物。而本觥可能是唯一一件可流通的私人藏品。
至於為什麼要以「牛」為造型製作禮器?我們有理由相信,這與商周禮書所謂的「太牢」,亦即以牛、羊、豬三牲為犧牲的祭祀有關,據文獻記載,太牢僅有天子、諸侯有權使用。值得關注的是,在商代晚期的湖南地區,即出土過可以對應太牢的三種動物造型酒器:分別是衡陽出土的牛觥、湘潭出土的豕尊,以及藤田美術館舊藏的羊觥,這應該不是偶然的巧合,可以說明本觥與古代「太牢」祭儀有關。
承上所述,圓雕動物造形酒器向來是商周銅器中最為珍罕的一個品類,藤田美術館舊藏羊觥乃是可考近數十年來唯二現身拍賣市場的,在 2017 年的紐約佳士得拍賣,羊觥的估價為US$600 - 800萬,最後以超估價數倍,逾US$2,700萬成交,創下中國動物造型藝術品拍賣紀錄,可引為本觥參照。至於另一件現身於拍賣的,則係紐約佳士得在 2001 年拍賣的失蓋動物造型觥,相較之下,本件牛觥蓋、身俱在,更顯彌足珍貴。
參閱:
- 商代晚期牛觥,湖南省博物館藏。(參閱下圖4)
- 商代晚期牛觥,上海博物館藏。(參閱下圖5)
- 商代晚期牛觥,哈佛大學Fogg藝術博物館藏。(參閱下圖6)
- 商代晚期牛觥,美秀博物館藏。(參閱下圖7)
- 商代晚期羊觥,攝於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紐約佳士得,2017/3/15,Lot 526,成交價:US$27,127,500。(參閱下圖8)
- 商代晚期豕尊,湖南省博物館藏。(參閱下圖9)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Lot 120|青銅獸面紋「戈」觶
商晚期
高度:12 cm
估價:
NT$1,600,000 - 2,500,000
US$57,100 - 89,200
RMB 373,000 - 584,000
銘文 :「戈」(器內底)
來源 :
- (或)徐乃昌(1869-1943)舊藏(據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
- 倫敦蘇富比,1941/4/4,Lot 405。
- Henry Guinness de Laszlo 珍藏(1901-1967),1945 年以前購藏於歐洲。(參閱下圖10)
- 美國佛羅里達 Juliane Fischer & Frederick von Hessert (1905-2003) 家族珍藏。
出版:
- 劉雨、汪濤,《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2007,no. 169。
- 劉雨,《近出殷周金文集錄》,2002,no. 642。
-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2012,no. 10069。
- 允臧齋,《吉金允臧 - 商周青銅禮器特展 》,2022,no 04。
器呈橢圓體,侈口,束頸,垂腹,高圈足。通體滿佈裝飾,由上而下,分別是分解式小獸面紋、夔龍紋、分解式大獸面紋、立耳夔龍紋,浮雕清晰懾人,佈局縝密。圈足底飾兩只對稱的獸面紋加強筋,與常見的十字、網狀加強筋不同,藝術效果突出。本器的裝飾華麗無似,應屬於高級貴族所有,器形、紋飾與台北故宮以及上海博物館藏「史」觶相仿,可引為參照。
「戈」族為商代晚期相當活躍的氏族,在安陽、山東,乃至陝西皆有其蹤跡。本器在歐美地區有相當漫長的遞藏過程,據悉其在1941年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中拍出,說明本器於1941年以前即流散海外,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收錄一件徐乃昌(1869-1943)舊藏的戈觶,拓片所見「戈」寫法與本器相仿,很可能即為同一件。
本器來源有緒可徵,根據可考的紀錄,在1945年以前為Henry Guinness de Laszlo於歐洲所購藏。Henry為匈牙利裔英國人,其父Philip(1869-1937)為奧匈帝國相當知名的宮廷畫家,其貴族姓氏即來自奧皇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的冊封。Henry母親則是出自愛爾蘭望族Guinness家族,身擁 Guinness Mahon 銀行。Henry 年少時期跟隨父母遊歷歐陸各地,在取得化學博士學位後,也在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等知名大學任教。
儘管沒有步上父親從事繪畫的道路,Henry 熱衷於藝術收藏,尤其以早期中國的銅器、陶瓷著稱,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的博物館收藏即泰半來自 Henry 的捐贈。Henry死後,其遺孀 Juliane 改適 von Hessert 家族的 Frederick,戈觶也隨之從歐洲遠徙美國,現今的台灣私人藏家乃是從 von Hessert 家族後人購得本器,經過超過一甲子的漂泊,戈觶總算輾轉回歸,重新映入世人眼簾。
本觶的藝術價值不由分說,華麗程度,可以說是觶這一種類中最為出色的,大概是除卻各大博物館,於私人手中唯一能夠流通的珍寶。于省吾舊藏的倗舟觶,在形制、裝飾的設計佈局與本觶幾無二致,在 2019 年登上紐約佳士得拍賣,最後締造了US$30萬的成交佳績。兩相對照,兩件相仿的觶都在二戰前後即流徙歐洲,為著名藏家所珍藏,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戈觶的估價相對合理,不足倗舟觶的一半。再者,本觶已有超過80年未曾現身,為罕見的市場生貨,收藏價值不言可喻。
另一方面,從銘文拓本來看,本觶很可能即是徐乃昌(1869-1943)舊藏戈觶,徐氏乃係清代後期著名的金石藏家,本器流散歐洲的時間也與徐氏卒年相近,我們一方面可以將戈觶的遞藏時間推前至徐乃昌,二來由 於徐氏身後收藏流散異處,本器也是如今相當罕見、可確知的徐乃昌銅器收藏,意義非凡。
參閱:
- 史觶,現藏台北故宮。史觶,上海博物館藏。(參閱下圖12)
- 《三代吉金文存》14.32.12,徐乃昌舊藏。(參閱下圖13)
- 商晚期・倗舟觶,紐約佳士得,2019/3/22,Lot 1503,高13.8公分,成交價:US$300,000。(參閱下圖14)
- 商晚期・守父辛觶,《寶雞戴家灣與石鼓山出土商周青銅器》,編號52,高14.3 cm,1926-1928年寶雞戴家灣出土。(參閱下圖15)
(圖10)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Lot 127|漢 白玉鏤空龍紋璧
直徑:9 cm
估價:
NT$1,800,000 - 3,000,000
US$64,200 - 107,100
RMB 420,000 - 700,000
白玉質,局部有些微水銀沁。以兩個圓形的內外框作為玉璧的輪廓,圓框表面琢磨成凹弧狀。二框之間雕有兩隻首尾相接,上下相倒,相互睥睨的雙龍紋。其中螭龍動態十足,鬍鬚撇出外框,前腳踏於內框,形態舒展生動;底部雕龍紋張口翹鼻,躬身捲尾,前腳踏出外框,做跨步之姿。二者大小相當,呈現勢均力敵的平衡狀態。 雙龍周邊以鏤空工藝強化肢體的動感,以陰線勾勒細部線條,表面則用凹弧面的變化與多視點的角度取象營造立體感,是西漢時期典型的風格。
參閱:
- 西漢前期 玉龍鳳紋重環,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徑:10.6CM。(廣州市象崗南越王趙眜墓出土)(參閱下圖16)
- 西漢 鏤空龍鳳紋璧,上海震旦藝術博物館藏。徑:5.6CM。(參閱下圖17)
(圖16)
(圖17)
Lot 130|唐 陶加彩馬
高度:65 cm
估價:NT$750,000
來源:雲中居舊藏。
出版 : 允臧齋,《憶惜開元全盛日 - 唐代文物特展》,2021,no 29。
附牛津 TL 熱發光分析報告 Sample No: C103a8
Lot 131|唐 陶加彩馬
高度:65 cm
估價:NT$750,000
來源:雲中居舊藏。
出版 : 允臧齋,《憶惜開元全盛日 - 唐代文物特展 》,2021,no 29。
附牛津 TL 熱發光分析報告 Sample No: C103b17
唐代以馬為題材的藝術品中,除了人人琅琅上口的「唐三彩」外,各式加彩的陶馬亦展現出唐人高超的寫實技藝。陶加彩大多以紅陶或灰陶土為胎,合模翻製後,經過精心修飾,入窯燒造,再加飾彩繪。從這二件陶馬來說,就是以燒成的紅陶為底,敷上白色化妝土,再局部施以紅彩,釉彩因時間久遠斑剝,馬匹的鞍韉上仍可見彩繪的殘留,整體氣勢昂揚,細節塑造精緻,著顯古樸之風,頗具盛唐氣象。
這二件陶馬的刻畫細緻,神態逼真傳神,身體肌肉飽滿,四肢健碩有力,昂首嘶鳴,高抬前足,騰躍將行,詩人杜甫曾用「腕促蹄高如踣鐵」的詩句,來形容唐代駿馬抬腿蹴踏的雄姿。其中馬臉的肌肉線條顯現,雙目圓瞪,三角眼眶,二耳直豎,嘴微張露齒,臉部表情塑造細膩,靈動而傳神,為形神兼備的精彩作品。這二件陶馬的高度均有 65 cm,高大的陶加彩塑像很難得,尤其是形制保存完整的作品,世界各大博物館中都很罕見。
自建國伊始,唐代帝王之家對駿馬情有獨鍾,除了反映李氏以戎馬出身得天下,亦與中古時期崇尚胡風的社會風氣密不可分。唐太宗的昭陵六駿,雄健剛毅,而唐代畫馬名家韓幹的「照夜白圖」,現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畫中駿馬的身軀飽滿渾圓,肌肉緊實,彷彿即刻脫韁而去,展現唐人對於健碩駿馬形象的藝術審美。
這二件陶加彩馬,體型膘肥,頸項與四肢粗碩有力,「驤首奮鬣,若有所望,頓足而長鳴」,頗具唐人韓幹的畫馬之風,為反映盛唐氣象的藝術巔峰之作。二件陶馬的馬鞍裝飾亦別具巧思,其中一馬的鞍韉,採用珍貴的虎皮披掛,更敷有一層金漆,色彩斑然,可見駿馬品種的珍稀與不凡地位。
另一匹馬的墊褥,則寫實地雕塑出毛皮的質地,墊褥上突起的刺毛,刻畫一絲不苟,與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所藏的「騎馬女俑」呈現同樣的表現手法,設計精巧新穎,紅彩宛然奪目,體現出高超的寫實技藝以及藝術審美品味。陝西歷史博物館藏「白陶抬腿馬」,身型姿態與這二件陶加彩駿馬相似,整體氣勢昂揚,刻畫精湛,可資參考。唐代藝術表現注重反映社會生活,同時追求雄渾豪放又充滿活力的格調,這二匹陶馬即為生動的體現,卓然是中國古代陶器工藝發展的藝術結晶。
參閱:
- 唐 灰陶加彩馬,高度:65.5cm。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藏。(參閱下圖18)
- 唐 灰陶加彩騎馬女俑,高度:56.2cm。美國芝加哥博物館藏。(參閱下圖19)
- 唐 白胎抬蹄馬,高度:49cm,陝西博物院藏。(參閱下圖20)
(圖18)
(圖19)
(圖20)
Lot 147|北魏 青銅彌勒佛坐像
高度:17 cm
估價:NT$1,500,000
來源 : 台灣私人收藏。
此佛高生肉髻,髪面光素不施螺旋,耳大且面相修長,面容清秀,充滿法喜,神態慈祥,流露出「秀骨清像」的氣質。右手上舉施無畏印,左手下垂施與願印。衣帶流暢隨身,衣紋舒展自然,裙裾垂 掛座前,褶紋層疊起伏。寬衣博帶,左右對分,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整體風格體現出北魏時期的造像特質,展現中國早期佛教造像的審美藝術。
參閱:
- 北魏正光五年 鎏金青銅彌勒佛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通高:59.1CM。(參閱下圖21)
- 北魏熙平三年銘曇任、道密兄弟造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巴黎賽努奇博物館藏。高度:26CM。(參閱下圖22)
- 西魏大統五年 銅釋迦牟尼佛坐像,香港蘇富比,2021/10/12,Lot 3503。高度:28.2CM。成交價:HK$17,115,000。(參閱下圖23)
(圖21)
(圖22)
(圖23)
Lot 148|北魏 泥塑交腳彌勒
高度:104 cm
估價:NT$8,000,000
來源 : 倫敦蘇富比,1998/06/16,Lot 27。
本尊泥塑彌勒佛頭戴四葉寶冠,寶冠正面兩側有花柱,眉宇疏朗,眼神俯視,雙唇微抿,耳垂飽滿。上身袒露,披一桃形項圈,桃尖處有一顆豐滿瓔珞。身形豐腴柔美,坐姿微向前傾,雙手舉於身前結「說法印」,下身著裙,腰繫錦帶,裙褶流線自然隨喜,雙腳交叉。泥塑表面遺有少許斑斕紅彩,造像唯美滄桑,法韻殊勝。
東漢以降,彌勒作為「未來佛」的觀念傳人中土。隨著有關彌勒淨土的主要經典的譯出,南北朝時期的彌勒淨土信仰十分盛行,彌勒造像也成為這一時期的造像風尚。交腳坐姿來自於西方的「胡坐」,曾經流行於中亞及西域,是代表高貴身份的坐姿儀態。基於這種象徵意義,在犍陀羅等地區產生了交腳倚坐的佛教造像,這種風格的造像亦隨佛法而東漸。
泥塑像較石雕造像有著更容易塑造的特性,顯得比同時期的石雕造像更為精緻細膩,表現力更強,人物的形象特徵也就更加直觀的體現,更具美感。只是泥塑不易保存,難以傳世於後代。現今所存之北魏泥塑屈指可數,著名的有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參閱1)與河南洛陽永寧寺塔基遺址的泥塑(參閱2)。永寧寺據史料載,建於北魏中晚期,為首都洛陽最宏偉的皇家寺廟,後毀於雷擊大火。其遺址出土多件泥塑殘件,造型精美,令人驚嘆。
本尊彌勒佛由其寶冠、法相與衣著項圈等特徵,可斷定為北魏中晚期的造相。然細究其風格,可對照河南鞏縣石窟的造像藝術 (參閱3、參閱4)。鞏縣石窟佛造像中,有一特徵為兩道花柱間隔的三葉寶冠(參閱5、參閱6),本尊佛像為單體造像,頂戴四葉寶冠,寶冠正面兩側有花柱,更為稀缺罕見。鞏縣石窟位於北魏後期首都洛陽附近,但失載於史。僅據考古資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時於鞏縣石窟建造希玄寺,也就是後來的石窟寺,寺內很有可能有類似的泥塑造像。每讀《洛陽伽藍記》中作者一字一淚寫下的「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無不嘆息文明的崩毀如此地輕易突然,今能再見元魏雕塑的風華,實屬萬幸,也祈求當代文明能太平永康,綿綿不息。
- 參閱1 甘肅敦煌石窟,第254窟,北魏彩塑交腳彌勒。(參閱下圖24)
- 參閱2 洛陽博物館,北魏泥塑佛面造像,高25公分。(參閱下圖25)
- 參閱3 河南鞏縣石窟,第1窟北側第一龕西脇侍菩薩。(參閱下圖26)
- 參閱4 河南鞏縣石窟,第1窟中心柱東面主龕本尊像。(參閱下圖27)
- 參閱5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北魏鞏縣菩薩頭。高29.6公分。(參閱下圖28)
- 參閱6 河南博物院,北魏菩薩頭。高30公分。早年出土於河南鞏縣(今鞏義市)(參閱下圖29)
(圖24)
(圖25)
(圖26)
(圖27)
(圖28)
(圖29)
Lot 155|北宋 建窯兔毫束口盞
直徑:12.2 cm
估價:NT$800,000
來源:台灣私人藏家舊藏。
Lot 163|清乾隆 釉裡紅寶相花紋水丞
直徑:7 cm
高度:4 cm
估價:NT$4,000,000 - 6,000,000
來源:
- 田路周一舊藏。
- 益清閣舊藏。
- 香港佳士得,2013/5/29,Lot 2014
Lot 165|清乾隆 白玉麻姑乘槎擺件
長度:15.5 cm
估價:NT$1,500,000
來源:中貿聖佳,2012/7/22,Lot 1703。
Lot 168|戰國 瑞獸紋銅鑒
直徑:13.9 cm
估價:NT$1,200,000
來源:台灣藏家早年購於日本。
款識
內盒:山水圖落款:臣程景伊恭繪。鈐印:衡。
外盒:
- 茫乎無垠水色天,波瀾文情煙雲,筆墨有精采之,在中書之側而與古鑑同珍,君子比德。奕仁書。 鈐印:不詳。
- 乾隆辛丑 (1781) 春,新安曹竹雪侍郎購得此鑑,其辛鼓之首工美哉,後來諸品未及也。丙寅春仲,(翁)方綱。 鈐印:不詳。
- 鈐印:魏國世家
Lot 695|明 西藏銅鎏金阿閦佛
高度:27cm
估價:NT$1,500,000-2,500,000
來源:台灣著名私人收藏,「有一門」收藏。
拍賣詳情
台北允臧齋藝術2022春季拍賣
拍賣時間:2022/6/4(六)
預展時間:2022/6/2(四)- 6/4(六)
預展及拍賣地點:
富邦國際會議中心 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南路一段108號
電話:+886-2-2751-6837
郵箱:ethereal.auctioneer@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