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疫方殊慶,豐年已報祥|台北允臧齋藝術6月春拍敬獻

息疫方殊慶,豐年已報祥。應知郢上曲,高唱出東堂。

三年的疫情逐漸緩和,台北允臧齋藝術迎來五週年的春拍,一路上踉蹌磕絆,倚仗世界各地的藏家與先進們支持與鼓勵,本次拍賣分為「環玭琳瑯」與「中國古董珍玩」兩個專場。

拍品上至侏儸紀化石,下至當代藝術,盡可能呈現多樣性與品味美學。其中包括了兩岸三地與歐美知名收藏家的藏品,也不乏博物館等級的經典拍品。以下介紹幾件亮點拍品,若欲詳看圖錄請看底部相關資訊。


Lot 223|始新世(5,540-5,030萬年前)弧線日鰩化石

高度:83 cm 
產地:美國 懷俄明州
估價:NT$450,000(US$15,000;RMB 104,000)



Lot 316|商晚期 青銅菱格式雷紋簋

直徑:16.2 cm
高度:12.2 cm
來源:香港資深藏家珍藏
估價:NT$600,000 - 1,200,000(US$20,000 - 40,000;RMB 139,000 - 275,000)


無耳簋作為簋的一種亞形,數量較為稀少,不過其於商代早期屆已現身,它與盂器形相近,圓筒形、高圈足,差別僅在於盂的腹較深,最寬處在口沿,而簋呈鼓腹,最大徑在腹部。本簋反映典型的商代晚期風格,以安陽武官村發現的“北單”簋為例,與本簋器形特徵雷同,可作為本器年代的參照。此外,菱格雷紋也是商代晚期流行的紋飾,西周以後基本不見。

器內底有一複合族徽,從宁、從雙木、從鉞(象形武器)、從月,宁族所分出的複合族徽活躍於商代晚期,如鄉宁、矢宁、告宁等,本簋所見的族徽當屬於宁這一氏族的某一分支,迄今唯一一件,珍貴難得。


商晚期 “北單“簋,高 14.3 cm,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商晚期 乳丁紋雷紋簋口沿拓片,《商周青銅器紋飾》(上海,上海博物館,1984),圖905。


(左起)告宁、矢宁、鄉宁


本拍品之複合族徽



Lot 317|商中期 青銅獸面紋平底斝

高度:23.7 cm
來源:台灣資深藏家 80 年代舊藏
估價:NT$2,000,000(US$66,600;RMB 465,000)


斝早在銅器萌芽的夏代(二里頭時期)即出現,底承三足,蓋與爵扮演相似的溫酒功能。

本器敞口,腰內收,腹外鼓,分段明顯,平底,底承三空椎足,口沿上有兩菌狀帽柱。頸飾浮雕細線勾勒的獸面紋,上下各有一圈連珠紋為欄。腹部則以剔地的線條刻畫出大獸面。裝飾一陰一陽,對比明顯,代表商代中期的典型裝飾特徵。1954年鄭州白家莊發現的斝、上海博物館藏斝器形、裝飾模式均與本斝相仿,反映同一時代風格。

眾所周知,存世商代早、中期的銅禮器相當稀少,本器所代表商中期風格,繼承了早期的粗放遒勁,裝飾生氣蓬勃,而不似晚期的等級森嚴與規範化,比如參閱所見紐約佳士得在 2014 年拍賣的商晚期斝,儘管若干器形特徵、裝飾皆與本器相仿,氣質卻截然不同,可以援此說明本器的特殊性與收藏價值。


商中期 獸面紋斝,高 28.5 cm,1954年鄭州白家莊發現,現藏河南省博物館。


商中期 獸面紋斝,高 27.3 cm,上海博物館藏。


商中期 獸面紋斝,紐約佳士得,2013/9/19,Lot 1453,高 24.7 cm,成交價:US$135,750。


商中期 獸面紋斝,紐約佳士得,2014/3/20,Lot 2034,高 29.8 cm,成交價:US$149,000。



Lot 319|商晚期 青銅獸面紋爵

銘文 :「兮」(鋬內壁)
高度:16.8 cm
來源:萬德(Walter Rieder)博士(1890-1986)舊藏,於1930-1951年間購於青島。
展覽:瑞士Interlaken Kunsthaus博物館(2006、2018)
估價:NT$1,500,000 - 2,500,000(US$50,000 - 83,300;RMB 348,000 - 581,000)


本爵器腹呈卵形,流、尾細長,線條俐落,融剛柔於一身,恰如其分地反映商代晚期銅器鑄造的工藝巔峰。主體紋飾為大獸面,襯底的雷紋和櫛比鱗次的長鳥羽組成了饕餮的身體,臣字眼高凸懾人,裝飾華麗無似,底承三細足略向外撇。

這類卵形、腹較淺,但獸面裝飾繁複的爵,與之器形、裝飾相同的例子,可見於安陽西北崗 M1001 發現的“矢”爵、“守戈”爵,以及 1950 年安陽武官村發現的“守乙”爵。這些證據表明,本爵的年代明確屬於商晚期,而且是屬於流行在王都殷墟高級貴族所喜愛的禮器款式。

另一方面,本爵在鋬內壁鑄有一族徽銘文「」,有學者隸定為「兮」,而該族徽銘文目前只在安陽西北崗 M1004 的一只青銅頭盔上發現過。

眾所周知,西北崗為商代王陵,M1004 為坐擁四條墓道的某任商王大墓,現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鹿方鼎、牛方鼎即是出自此墓,「兮」族徽的甲冑發現於 M1004 的墓道,雖非商王所有,但該氏族與商王的關係應該相當密切,儘管史料未載,予人許多聯想的空間。輔以前述同類風格爵的地理分布的佐證,可以推測本器的所有者可能是商代王都的高級貴族。


商晚期 “矢”爵,安陽西北崗M1001發現,現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商晚期 “守戈”爵,安陽西北崗 M1001 發現,現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商晚期 “守乙”爵,1950 年 安陽武官村發現,高 15.3 cm,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商晚期 獸面紋爵,高 15.2 cm,出光美術館藏。



安陽西北崗 M1004 青銅頭盔及其族徽。

該器為萬德(Walter Rieder)博士(1890-1986)舊藏,上世紀 30 年代,服務於瑞士東亞計畫(SOAM)的萬德博士來到中國,此後逾二十年間,他長期待在山東濟南,從事科研乃至中學人才培育,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如同搭建一座「理解異文化」的橋樑。萬德不凡的中國經歷,讓他愛上中國藝術,並且展開自己廣泛而深刻的中國藝術品收藏。

萬德博士的收藏多半收藏於故鄉少女峰下 Interlaken 的 Kunsthaus 博物館,根據博物館方的紀錄,萬德博士的寄存是在 1986 年,此後塵封多年,在2006 年才首次系統性的展出,諸如漢代陶器、銅鏡、鼻煙壺、書畫、造像等,報導參見 https://www.jungfrauzeitung.ch/artikel/65068/。

本爵為極少數進入藝術市場的萬德博士舊藏,另一方面,作為殷墟典型風格的代表,與商王關係密切的族徽銘文證據,收藏價值不言可喻。本爵為極少數進入藝術市場的萬德博士舊藏,另一方面,作為殷墟典型風格的代表,與商王關係密切的族徽銘文證據,收藏價值不言可喻。除本件拍品外,本場拍賣Lot 322也為萬德博士之舊藏。


萬德博士收藏與照片


萬德博士舊藏於 2006 年 Interlaken Kunsthaus 博物館展覽照片。



Lot 322|西周早期 青銅爵

高度:18.9 cm
來源:Walter Rieder 博士舊藏
估價:NT$300,000 - 500,000(US$10,000 - 16,600;RMB 69,700 - 116,000)


本次拍品Lot 323 - Lot 329為台灣資深藏家雲中居主人張偉華先生所收藏,這七件拍品為張先生早年收藏之文物,入藏數十年之久,允臧齋有幸能將這七件各具風格與時代美感的文物呈現於世人眼前,展現早期中國的審美與精湛工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本次「環玭琳瑯」之封面,Lot 327「青銅嵌紅銅龍紋大壺」。




Lot 327|戰國早期 青銅嵌紅銅龍紋大壺

高度:50.4 cm
來源:雲中居舊藏
估價:NT$8,000,000 - 12,000,000(US$260,000 - 400,000;RMB 1,800,000 - 2,700,000)


本壺蓋微隆,上有四個環鈕,飾卷雲紋。子母口,薄唇,長頸,溜肩,深鼓腹,高圈足,肩兩側各設一鋪首銜環。通體裝飾紅銅鑲嵌的各樣龍紋,以及幾何化的神獸紋,以『工』字形紅銅片為界,由上而下分為七周嵌紅銅紋飾帶:(一)鳥形神獸(二)回首鳥形神獸(三)凹腰拱背的走龍(四)幾何化的分解式饕餮(五)凹腰拱背的走龍(六)凹腰拱背的神鹿以及昂首的神鳥(神人),勢猶牽引神鹿前進(七)山字形雲紋。這些奇珍異獸沿『工』字形紅銅片兩兩相對峙,動靜相間,佈局講究,華麗大器,目不暇給,給予觀者極致震撼的視覺感受。

這類在預先鑄好的圖像凹槽嵌入紅銅薄片,藉由紅銅的色澤突出圖像的裝飾效果的嶄新工藝風尚最早出現在春秋中晚期,在戰國早期的山西、河南地區最為流行。這種工藝的出現,代表了青銅時代開始蛻變出複雜的金屬鑲嵌技術,這也是當時最先進的金工技術,足見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圈高度的文明發展。

除了鑲嵌工藝的革命性發展,這類紀錄走龍、鳥獸抑或狩獵圖樣的紋飾也受到藝術史學界的高度重視,它象徵著中國古代裝飾藝術對商周禮器無限循環的幾何裝飾的創新,邁向“敘事性”的轉向(narrative turn),其中精神世界的異想令後人著迷不已,有不少西方學者更是將其視為中國繪畫藝術的源頭,這也可以說明這類紅銅鑲嵌圖像紋器物緣何受到歐美各大博物館的重視。

目前紅銅鑲嵌大壺的存世數量極其稀少,超過30 cm高度的已是鳳毛麟角, 40 cm以上的更不足10件,完整帶蓋得更加稀有。

無獨有偶,久居英倫半島的另一位「中國古董教父」Eskenazi 氏在去年畫廊成立五十週年的特展中曬出一件時代相同的鑲嵌紅銅龍紋壺,該壺在 1989 年曾經作為 Eskenazi 特展封面而轟動一時,本壺不論名家遞藏、體量大小、裝飾的佈局設計,乃至華麗程度皆不遜於彼,值得感興趣的藏家朋友關注。


戰國 青銅嵌紅銅龍紋大壺,高 44.5 cm,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戰國 青銅嵌紅銅龍紋大壺,高 44.7 cm,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

戰國 青銅嵌紅銅龍紋大壺,高 55.9 cm,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戰國 青銅嵌紅銅龍紋大壺,高 45.7 cm,京都藤井有鄰館藏。

戰國 青銅嵌紅銅龍紋大壺,高 44.6 cm,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

戰國 青銅嵌紅銅龍紋大壺,巴黎吉美博物館藏。

戰國 青銅嵌紅銅龍紋壺,高 30.6 cm,Eskenazi舊藏。


東、西方兩位中國古董教父:張偉華、 Giuseppe Eskenazi 1990 年代於台北的合影。




Lot 330|戰國至漢 青銅錯銀兔形席鎮一對

尺寸:6.8 cm(長),3.8 cm(高);6.9 cm(長),4 cm(高)
來源:台灣重要私人珍藏
估價:NT$800,000(US$26,600;RMB 186,000)


席鎮為系壓帷帳或席角之用鎮。魏晉以前古人席地而坐,即坐在鋪陳於地面的草席之上。王室貴胄之家,備有低矮的床榻,上面也要鋪席。席鎮為早期中國社會的生活必備用品。拍品青銅為體,圓雕做臥兔之造型,兔子的眼、耳、嘴與四肢皆以線條刻畫。通體錯銀,以抽象的幾何紋飾佈滿全身,為典型戰漢時期的風格。眼、耳與鬍鬚的部分也以錯銀技法刻畫出古拙的神態。兩隻兔鎮造型幾乎相同,惟眼睛的部份一隻較為深邃,一隻較為平整朦朧。數百年後的經典文學作品《木蘭詩》中,正好有「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詩句,似乎可以跟本件拍品相為呼應。也驚嘆古代先人對於周遭事物的觀察能力與審美奇趣。


戰國至漢 青銅錯銀兔形底座,法國知名骨董商戴克成(Christian Deydier)收藏,收錄於《XXVI ème Biennale des Antiquaires》(2014),Lot 10。高度:5.3 cm。



Lot 347|遼 定窯包萱草紋金釦劃花盤

直徑:12 cm
高度:1.8 cm
出版:《L'or des Qidan》(法國,2004),頁25。
估價:NT$1,200,000(US$40,000;RMB 275,000)


盤採用覆燒工藝,即將口部朝下倒扣裝燒。覆燒時,為防止盤口沿與支圈粘連,口沿不能施釉,以致露出骨胎,形成毛澀的「芒口」。所以宋人有定瓷「有芒不堪用」的說法。為了彌補這一缺陷,人們遂在芒口處鑲一圈金、銀、銅等,被稱作「釦」。據《吳越備史》記載:「九月十一日,王進朝,謝于崇敬殿,複上金裝定器二千事。」此處之「金裝定器」,即指這類鑲有釦的定窯瓷器。

這種工藝在唐、五代定窯瓷器上已有所見,當時鑲金屬釦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使器物顯得奢華尊貴。定窯覆燒法流行後,鑲金屬釦不僅具有裝飾功能,而且還能遮掩“芒口”的缺陷,因而更加普及。以此器之規格,當時必為遼國皇室所訂燒,方有此種滿包金釦之作法。而此類器物在流通市場上更是寥寥可數。



Lot 348|商 白石羊雕

長度:11.5 cm
高度:5 cm
來源:

  1. 加拿大私人收藏,1995年4月購於香港。
  2. 「應真藏」主人珍藏。

出版:《中國佛教寺廟寶藏:梵相丹青》 (台北:藏新藝術,2020),頁 180-183。
展覽:Asian Civilization Museum, Singapore, 1996.11- 2001.04
估價:NT$400,000 - 600,000(US$13,000 - 20,000;RMB 93,000 - 116,000)


商代大理石雕遺留至今可謂鳳毛麟角,除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收藏少數商代大理石雕動物,屬安陽西北岡 1500 號墓出土;1976 年婦好墓亦出土一批大理石雕虎、龍、牛。其他類似文物極為罕見。

拍品石羊以長柱形石料進行製作,頭與四肢之間以片具加工區隔,腹部下方可發現明顯的切割痕跡,四足呈短柱造型。雖工藝簡單粗曠,但整體有飽滿渾圓之力量感。石羊雙角自內而外彎轉收尖,面部圓眼、直鼻,咧嘴朝下,呈現出華夏早期工藝的可掬憨態。


商 大理石雕蛙,香港蘇富比,2023/10/9,Lot 3608。高 12 cm。成交價:HK$28,810,000。


商 玉羊一對,震旦藝術博物館藏,長 10.3/10.5 cm。


商後期 石牛,中研院歷史文 物陳列館藏,高 28.3 cm。


殷 大理石象,收錄《古代中国》(東京,1968),頁 59。



Lot 349|商晚期或西周早期 "作冊大"青玉戈

銘文:「作冊大」
長度:38 cm
來源:台灣重要藏家收藏
估價:NT$1,200,000(US$40,000;RMB 275,000)


戈的起源目前學界未有定論,過去有石鐮、石鏟、石匕首、石矛等說,可確定的是戈在青銅時代流行以前便已出現。商周時期的玉戈多半作為祭祀時的禮器所使用。

本件拍品以青玉製成,器身局部鈣化且器面帶有白色沁痕,零星土泥結塊於上。全器呈扁平長條形,「援」之前鋒呈尖銳三角形,微下彎,有中脊和邊刃,直「內」,「內」末端凸出一角,呈「L」型,「內」前端近「欄」處則有一「圓穿」,「內」末端至「圓穿」間上下各有豎直的陰刻四線弦紋、中間則為三條弦紋連結三線菱格紋所構成,「欄」的前方近邊刃處豎行陰刻銘文「作冊大」三字。

「作冊」在商周時期為史官名,在當時為相當重要之官職,大則為戈主之名,此品即為一位名喚「大」的史官為祭祀時所製。我們知道,周族入主中原的時候,他們還是起於邊陲的野蠻民族。一切文化工作,都得由殷舊貴族來幫忙。作冊、御史一類的史官,全由殷商舊族獨佔。西周金文中記錄下來的史官,無一不是殷人。作冊令和作冊大,即可以作為這種人物的代表。而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西周早期〈作冊大方鼎〉與本品所指應為同一人,該鼎刻有銘文41字,記述「大」為彰顯周王的美好賞賜,鑄作此器以志其事,並以祭祀祖丁。足見「作冊大」在當時即為周王身邊之重臣。

帶有銘文刻款之玉戈在市場上可謂鳳毛麟角,現已知帶「作冊」銘文的玉戈,目前僅見於慶陽市博物館的「作冊吾」青玉戈(下圖1)。另在中國研究院藏的婦好墓出土之〈盧方皆玉戈〉,以及哈佛藝術大學博物館藏的一柄貴族記敘參與湯王祭祀時所用的玉戈(下圖3)外,僅剩市場上2020年香港佳士得拍賣所售出的「㠱侯彌用」白玉戈。除卻本品外,此三件已是目前僅知的帶銘文玉戈,其珍稀程度不下一般。


商 「作冊吾」青玉戈,慶陽市博物館藏,長 38.6 cm。


商晚期 「㠱侯彌用」白玉戈, 香港佳士得,2020/11/30, Lot 2707,長 29.8 cm,成交價:HK$6,490,000。


商 玉戈,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商 玉戈,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藏。銘文:曰餗王大(太)乙在艅(俞) 丮(持)戈。


西周早期 作冊大方鼎,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高 26.4 cm。


西周早期 作冊大方鼎,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銘文拓片。


Lot 353|清乾隆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銅版畫(一冊共22 張)

畫心尺幅:53 x 27 cm(每張)
來源:台灣私人藏家收藏,早年購自法國。
估價:NT$200,000(US$6,600;RMB 46,000)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銅版畫描繪的是 1755 年至 1759 年間,乾隆皇帝為了平定邊疆叛亂,出兵征討分據天山南、北路的準噶爾與回部,所發動的一連串開疆拓土的戰事。

作為「十全武功」的前三場重要戰役,意氣風發的乾隆皇帝為了宣揚、紀念戰事武功,欽命西洋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等人起稿繪製16幅恢弘戰事場景與班師回朝的儀典圖,作為送往歐洲刻印銅版的圖稿。經由粵海關交付法國印度公司(La Compagnie des Indes),將圖稿發往法國巴黎製作銅版,以便往後紀念收藏。這便是台北故宮院藏《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銅版畫之來歷。

當時的西方正值思想變革的大時代,法國更是啟蒙運動的主舞台,除了科學革命與理性主義思潮外,更有一股崇慕東方中華文明的風潮。因此,這部來自中華帝國的版畫訂單更受到法國各界的重視。

法國商船抵法時,經在華紅衣主教的推薦下,將中國皇帝的訂單與草圖向上呈報,由皇家建築總監馬利尼侯爵(Marquis de Marigny,1727-1781)取得法王路易十五(Louis XV,1715-1774 在位)首肯,令知名銅版畫家柯升(Charles-Nicolas Cochin,1715-1790)擔任該案總監,選納優秀的雕刻師加入團隊,並讓著名刻工勒巴(Jacques Philippe Le Bas)組織鐫刻工作。

《平定準部回部戰功圖》全部由歐洲畫家繪製和刻印,創作時間從草圖到完成時間長達16年之久,銅版畫風格中西合璧,刻印技術繁複精湛,代表了當時全球銅版技術的最高水準。

本拍品共22幅,分別描繪出各個戰役與儀典的壯闊場景。構圖宏偉大氣,各處細節一絲不苟,畫面明顯為清宮西洋畫師之風格。圖像中的人物、動物、山水景色,皆是以高超的銅板刻畫工藝所呈現,僅利用線條的粗細濃淡建構出立體而細膩的寫實風格。觀賞翻閱時著實令人深刻體會何謂「躍然紙上」之感受,將征戰場面描繪的歷歷在目,實屬銅版印刷的顛峰之作。

本拍品的大小約略為故宮院藏的四分之一(每幅尺寸皆略有不同),此版本來自當時法國銅版刻工私下復刻縮印的版本,稱為「赫爾茫刻本」。

赫爾茫(Isidore-Stanislas Helman,1743-1809)曾在著名刻工勒巴門下學藝,有機會參與勒巴攬下的《得勝圖》銅版製作工程。有鑑於時人對於中國事物的高度興趣與痴狂,赫爾茫嗅得其中商機,在勒巴過世後未久,即推出尺寸僅原作四分之一的「山寨版」得勝圖復刻縮印本,於19世紀末分批出版,然其完整傳世者也不多見。

根據學者勒弗蘭茲(Niklas Leverenz)研究,現存張數在十張以上的得勝圖銅版畫,約有七十套左右,包括正式本與試印本、法國印本與中國印本,散見於各國博物館、大學或私人收藏中。本件拍品除原本16幅外,其後不僅附有當時的「赫爾茫說明」,還增加七幅皇帝生活儀軌之版面,實屬難得。


赫爾茫說明

本拍品一方面展現出清帝國盛極一時的赫赫武功,亦承載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的璀璨文明。為十八世紀東西方兩大文明強國的交流,留下鐫永銘心的燦爛火花,也代表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經典遺存。





Lot 378|元或明 木雕媽祖暨脅侍菩薩坐像(共3尊)

高度:121 cm;112 cm;114 cm
來源:紐約蘇富比,1994/11/29,Lot 392。
估價:NT$3,000,000(US$100,000;RMB 697,000)


中國的木雕造像,長期受人供奉、久歷香火薰蒸,或長期收藏存放,歷經自然風化作用,木質古樸滄桑,表面色彩斑駁;其特殊珍貴的旃檀木材,散發淡淡清香,經歲月洗禮,具有單一性和不可複製性,在保存上比較困難。故木雕造像的存世量並不多,流傳數百年的木雕藝術更是珍貴難得,多為海外博物館所爭相收藏。 

本件為三像一組的木雕女神造像,主神為媽祖以及兩旁陪侍的神祇,神像的面容飽滿,柳眉細目,鼻樑挺直,嘴角含笑,面容慈悲和藹,均雙手持圭正姿端坐,造型莊重古雅。神像的裝束近似,頭挽高簇鬟髻,頂戴鳳鳥型冠,腦後飾有花釵,應是明代《天妃救苦靈驗經》中描寫媽祖「珠冠雲履,玉珮寶圭」的形象,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所藏明代媽祖像,首冠為一隻向下俯視的鳳鳥,其造型與本件近似。

 


明 青銅媽祖坐像,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藏。




紐約蘇富比,1994/11/29,Lot 392。



Lot 379|明 銅漆金觀音菩薩像

高度:60 cm
來源:瑞典 Rudolph Rubow(1861-1933)舊藏,19世紀後期購自中國,後經家族遞藏。
估價:NT$600,000(US$20,000;RMB 139,000)


觀音菩薩體態莊嚴厚實。高髮髻,頭戴鏤空華美的寶冠,頭冠中間有化佛。繒帶向上飄起,面容豐潤慈祥,雙目微閉,有著濃厚漢地造像的神韻。左手結說法印,右手結禪定印。雙肩著天衣,胸前飾雙層瓔珞。下身著僧裙,裙裾束於腹前,下擺自然下垂,衣襬裙側皆鑿有花紋,全跏趺坐。表面漆金斑駁滄桑,銅質古色昂然。值得一提的是其寶冠型制,較典型明代漢傳觀音有所不同,鏤空造型寶冠上緣有七片葉子,應為明代早期的中原造像。類似的寶冠風格可以參見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館的「銅鎏金觀音菩薩坐像」;抑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觀音像,本件拍品的工藝與韻味皆不在話下。與2021年北京嘉德拍賣「明朝宣德十年觀音像」相對比,本件觀音的法相在工藝上雖沒有宮廷造像那樣細膩與利索,然五官神韻十分相似,可以做為參照。


明 觀音銅坐像,陝西省大同 市博物館藏。尺寸不詳。


明 銅漆金淨瓶觀音坐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高 38.4 cm。


明宣德十年 銅鎏金南海水月觀音像,北京嘉德,2021/5/19,Lot 3728。成交價:RMB 46,000,000。


比較圖



Lot 384|16-17世紀 銅鎏金勝樂金剛

高度:22 cm 
來源:

  1. 阿姆斯特丹佳士得,2000/2/7,Lot 134。 
  2. 巴黎蘇富比,2019/6/11,Lot 61。

估價:NT$1,800,000 - 3,000,000(US$ 83,300;RMB 581,000)



Lot 385|明 銅鎏金密集文殊坐像

高度:16 cm
估價:NT$1,500,000(US$50,000 ;RMB 348,000)



Lot 393|2-3 世紀 犍陀羅片岩佛說法像

高度:67 cm
來源: 

  1. Rafi Y. Mottahedeh 舊藏。 
  2. 紐約佳士得,1984/11/30,Lot 601。 
  3. 紐約佳士得,2014/09/16,Lot 201。

估價:NT$2,800,000(US$93,300;RMB 651,000)


犍陀羅為古代印度十六國之一,此地區與佛陀的生平史跡雖無直接關聯,卻 被視為早期佛教藝術創始之地。曾受到希臘化王國的統治,藝術風格深受希臘影響,導致犍陀羅造像的深具西方色彩,寫實性強,對中國早期的佛教造像影響深遠。

此尊釋迦牟尼像表現的是釋迦在薩爾納特鹿野苑初轉法輪時的情形。佛陀身後有圓形頭光,雙手施轉法輪印,雙足結金剛跏跌坐。完美的梢圓形面容,頭額寬圓,肉髻高隆,大波髮紋,整齊地束起。五官深邃,杏眼微凸,弓形彎眉,鼻梁高直,嘴唇豐滿,嘴角略抿,神態端莊慈祥。佛像身穿通肩式袈裟,衣褶線條流暢而有質感,一方面著重布料貼體的細緻起伏,另一方面善用弧形的衣紋與立體衣襞形塑布帛的褶皺,將服飾和軀體的關係作出明確的交代。這尊造像身軀強健、肌肉線條勻稱,雕刻細膩,彷彿能感到衣下軀體的力量,展現出犍陀羅造像寫實的美感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本件拍品的收藏家Rafi Y. Mottahedeh先生(下稱莫氏)。其創立的Mottahedeh,至今仍是美國最為著名的仿古奢侈瓷器品牌。莫氏(1901-1978)出生於伊朗卡尚(Kashan),由於伊朗動亂,逃離祖國的莫氏在1925年隻身逃抵紐約,儘管起點十分困頓,他迅速成為成功的進口商人。另一方面,憑藉著從小對於古波斯文明的耳濡目染,在波斯藝術文化方面,他甚至成為美國重要博物館如大都會博物館的重要諮詢人,除了當代波斯瓷器、銅器的進口,莫氏也引入波斯古董藝術,1930-40年代美國風靡一時的 『波斯狂熱』,即與莫氏有密不可分的關連。

Mottahedeh夫婦廣為人知的另一個收藏領域為中國外銷瓷器,戰後多次策劃的亞洲之旅,使他們進一步開展中國古代藝術收藏,著名的沙碧洛(Daniel Shapiro)舊藏商代青銅方彝,最早即是由莫氏夫婦收藏,歷時數十年,在 1978年莫氏死後的蘇富比專拍才售出。在佛教藝術方面,莫氏夫婦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審美體現,如他們從山中商會購得的唐代銅鎏金十一面觀音(下圖4),以及本次拍賣所呈現的犍陀羅片岩佛說法像(下圖5),長年經Mottahedeh密藏,直到1984年才離開Mottahedeh大宅,進入藝術市場。本件拍品也見承載了莫氏傳奇的一生,與其深厚的審美品味。

 


犍陀羅 四世紀 片岩轉法輪印佛坐像,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藏,高 96 cm。


Rafi Y. Mottahedeh夫婦與其公司總部之照片。


1978年紐約蘇富比Rafi Y. Mottahedeh專拍。


唐代 銅鎏金十一面觀音,香港蘇富比,2021/10/12,Lot 3512,高 21.6 cm。


商代 青銅方彜,紐約佳士得, 2021/3/18,Lot504,高 22 cm, 成交價:US$1,110,000。


Lot 397|清 碧玉攜琴訪友圖圓屏

直徑:24 cm
估價:NT$1,000,000(US$33,300;RMB 232,000)


Lot 412|南北朝 相州窯青瓷碗

直徑:11.1 cm
高度:7 cm
來源: 

  1. 英籍駐港外交官 60 年代購於香港 
  2. 臺灣旅外藏家「墨德軒」藏

展覽:80 年代於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展出
估價:NT$180,000(US$6,000;RMB 41,800)


拍賣詳情

台北允臧齋藝術2023春季拍賣

拍賣時間:2023/6/25|1pm
拍賣地點:華南金控國際會議中心2F 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123號
電話:+886-2-2751-6837
郵箱:ethereal.auctioneer@gmail.com


雲展A


雲展B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