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無相,無色無形。可是人間藝術要把佛帶到塵世,始終要賦予各色形相。佛法傳到哪裡,造像都受當地流行的文化信仰、時代背景所影響,最終形成百花齊放的佛像藝術。今個夏天,中國嘉德在北京舉辦《見相非相》特展,呈現二千年前「希臘遇上印度」的藝術結晶。
公元2世紀 佛陀坐像
公元3 - 4世紀 佛陀頭像
這些佛像、佛首,橫看豎看,左看右看,都像希臘神祇多於佛陀。可是它們確實在描繪佛祖,製於二至四世紀,來自古印度國「犍陀羅」。為甚麼印度會造出這麼希臘風的佛像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把時間再推前幾百年。
犍陀羅位於今日巴基斯坦北部、連接阿富汗國境的一帶,屬古印度十六國之一。古時,此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是東亞連接中亞、西亞和地中海世界的橋樑,因而成為不同文化、藝術、信仰的大熔爐。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前356年-前323年)東征之時,就把希臘的雕塑藝術帶到犍陀羅。後來,犍陀羅文化在一、二世紀傳到中國,慢慢中西融和,才由最初的希臘式,變成現今看到的佛像模樣。
犍陀羅佛像具西方面貌特徵,深目、高鼻、薄唇,波浪捲髮,以至衣服紋理的雕刻方法,都跟希臘雕像十分相似。佛像身後的圈狀物為「輪」,是早期印度太陽的象徵,後來佛像用金屬鑄造,多稱為「金輪」。
公元3 - 4世紀 佛陀坐像
現今的佛像,頭頂上大都有突起的「髻」,傳說乃是佛頭頂隆起的肉塊,天生為戴王冠而長,屬於印度傳說中偉人必備的「三十二相」之一,智慧越高,「肉髻」就越高。有學者反駁這種觀點,認為這是依據古印度人的盤髮習慣,而犍陀羅時期的佛像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因為文化融和,佛像在中國的形象已漸漸偏離原貌,但唯一不變的就是鼻子,依然十分高挺。時至今日,許多佛像都保留著這種希臘式鼻子。
接下來選了其中兩件展品介紹。首先是犍陀羅全盛時期的佛陀坐像(下圖),有著希臘風格的波浪髮髻和流暢衣紋。佛陀面部祥和,充滿睿智,作禪定印,結跏趺坐於獅子座上。台座中央雕刻有彌勒菩薩,周圍是眾多供養者。台座兩端雕刻著雄壯獅子,暢飲著仙女端來的葡萄美酒,通體殘留少許金箔。如此高大精美且完整的犍陀羅雕像並不多見,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館可以找到近例。
公元2世紀 佛陀坐像
公元3 - 4世紀 佛三尊像
另一件是浮雕作品(上圖),佛陀結跏跌坐於蓮花座上,左右分別為手提寶瓶的彌勒菩薩,以及手持蓮花的觀音菩薩,上方左右則分別為帝釋天和梵天,天使將花環戴於佛首之上。著名佛教美術學者宮治昭教授認為,此浮雕應該是五世紀以後,在中亞和東亞流行的「淨土變相」原型。
所謂「淨土變相」,又稱淨土變或淨土圖,指描繪佛菩薩、聖眾、莊嚴環境,以呈現淨土景象的雕刻或畫像,其中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主題。
見相非相 - 犍陀羅佛像藝術特展
展期:2019/7/6 - 8/28(周一休館)
地點:嘉德藝術中心一層C、D廳
地址:北京 東城區王府井大街1號
開放時間:10am - 6pm
入場:
單人|RMB 108
雙人|RMB 138
三人|RMB 188
本科或以下學生、60歲或以上、殘疾人士|RMB 40
1.2米以下兒童|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