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宣之後的一次美學高峰 明末清初青花瓷現身嘉德四季拍賣

青花瓷器在明代永樂、宣德兩朝攀上高峰,發色絢麗鮮艷,常帶自然形成之黑褐色結晶斑,繪花鳥、園景風韻一絕,令永宣青花成為譽滿天下的一代名品。

時至明末清初,因為時局易改、文化變遷、經濟轉型等原因,青花迎來了一次精彩的美學轉型,生產出極具時代特徵的瓷器。

乘著嘉德四季北京拍賣之時機,我們一探明末清初青花瓷的萬千世界。

Lot 3642|明崇禎 青花彩樓記之探寒窯人物故事圖案缸

直徑:22.6 cm
來源:倫敦古董商 John Berwald 舊藏
參閱:中國嘉德2020年7月16日拍賣會第4473號(成交價RMB 575,000)
估價:RMB 400,000 - 600,000

明末清初青花瓷的一大特徵,是紋飾出現了大量人物圖案。這種轉變與時局有著莫大關係。

真正意義的青花瓷始燒於元朝,當時許多紋飾皆以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為主題,舉如大家熟悉的「鬼谷子下山」、「蕭何月下追韓信」等等。

惟至明初,青花瓷的人物紋飾驟減,圖案以花鳥、園景、海水等為主。學者認為如此突變,主要是因為明初施行的高壓統治所致。

來到明末清初,政府與禮教的束縛愈趨無力,哲學、思想、文化獲得解放。與此同時,明代經濟在長期發展後,於中晚期達至空前繁榮,商人與市民階層上升,流行時尚觀念開始形成,奢侈消費日益普及。

如此文化氛圍與經濟環境之下,戲曲、小說、版畫湧現,廣受黎民百姓以至士大夫所喜。可以想像,這種風格很快也蔓延到瓷器生產之上,故青花瓷於明末起出現大量人物主題紋飾。

以此崇禎年間的青花瓷缸為例,就取材自明末喜劇《彩樓記》的「探寒窯」一段。故事背景是宋朝,講述宰相劉懋之女月娥於彩樓拋球招婿,選中寒儒呂蒙正,惟劉懋厭男方窮苦,逼女退親。

月娥不從父命,被逐出相府,與蒙正苦居寒窯。蒙正後來發奮讀書,成功取考功名,大團圓結局。此青花缸所繪的,乃是劉夫人思女心切,遣二僕探寒窯為女送衣,勸女歸家的場景。畫中劉府二僕跪地苦勸,惟月娥立於窯前不為所動,刻畫了她與蒙正長廂廝守的決心。

編按:中國嘉德56期拍賣會,曾釋出一件「明崇禎 青花彩樓記之拾柴人物故事筆筒」 (下圖),所繪故事情節與此缸有連續關係,可資比較對讀。


明崇禎 青花彩樓記之拾柴人物故事筆筒,中國嘉德56期拍賣會



Lot 3634|明崇禎 青花抱璞刖足人物故事圖大筆筒

高度:21.8 cm
題識:抱璞荊庭愁刖足,遺珠滄海嘆奈何
估價:RMB 50,000 - 80,000

明末清初的社會風氣,不但令青花瓷多見人物紋飾,更直接影響到紋飾本身的選材。

此筆筒腹部通景繪青花「抱璞刖足」人物故事圖。畫中和氏倚石獨坐,側身陳表於楚文王,華蓋高覆,文王雖有侍從車馬跟隨,但虛心納下,顯士人風骨。

「抱璞刖足」典出《韓非子·和氏》,背景為春秋時期,講述楚人卞和獻璞玉於厲王,玉工說「石也」。厲王以和為誑,斷其左足。武王時復獻之,又以為石,斷其右足。直到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哭泣於楚山之下,淚盡繼之以血。文王乃使玉工剖其璞,方得美玉。

明末社會階層距離所以拉近,除了因為商人、市民地位和財力提升,也因為科舉入仕的渠道空間收窄。文人為國家效力的唯一途徑阻斷,抱負不得施展,有望一日能為伯樂所識,而「抱璞刖足」的故事正好投射了此等渴望。

此文氣十足的筆筒,同時也帶著明末清初青花瓷的另一特色。

中國很早就有飾以詩文的陶瓷,但一般不會同時繪以圖畫。直至明末清初,詩畫結合的先河於青花瓷開初。好像此筆筒上寫的「抱璞荊庭愁刖足,遺珠滄海嘆奈何」,就有著清楚的點題作用。



Lot 3635|明崇禎 青花訪賢圖大筆筒

直徑:20.3 cm
估價:RMB 300,000 - 500,000

明代萬曆後期官窯逐漸停燒,大量優秀的窯工湧入景德鎮民窯,令民窯生產技術急速提升。大量明晚存世器物之中,不乏遠超嘉、萬官窯之精細之作,這類作品常在明末文獻中稱之為「上品細料器」。

此外,晚明文人階層亦介入手工業的生產,促使各類製品步入興盛期。景德鎮民窯瓷器燒造亦然如此,使得瓷器裝飾從繪畫技法、題材、主旨等方面增添文人意趣,包括上文提及、文人希冀亂世中被賞識的願望也在瓷繪中映射出來。

此筆筒即為一例,器形端莊,體量較大,青花發色上佳,為崇禎時期同類器的佼佼者,頗為貼合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所說之「上品細料器」特徵。

腹部青花通景繪訪賢圖,畫面江水之畔,一頭戴展腳襆頭的仕者和與一儒士相對而立,呈作揖互拜狀。二人身後簇擁一群介冑之士,執刀而立,威武可量。仕者神態謙恭,眉宇間可見追慕高士,敬重情操之意。構圖嚴謹,畫意濃郁,文氣斐然,堪稱崇禎丹青妙品。

此筆筒另有兩處帶著時代特徵的美學風格。

一、通體以暗刻兼青花為飾,口沿及脛部暗刻卷草紋及海水紋一周。這種暗刻裝飾手法流行於崇禎時期,相信是為了弱化瓷器工藝性裝飾效果,從而突出紋飾主題。

二、今日,我們理所當然認為筆筒就是直筒形的。其實晚明時期筆筒會是喇叭口束腰形,直到康熙中期才定型為直筒。此件筆筒直口微撇,筒腹微束,可說是器形過渡時期的印證。



Lot 3638|明末清初 青花蟾宮折桂人物故事圖花觚

高度:41.5 cm
來源:托馬斯(Thomax)舊藏
著錄:

  • 《Kinesisk Keramik - Kollektion Thomax》,Arabian Museo,赫爾辛基,1994年,圖72
  • 《雄奇昳麗 - 2017年度佳趣雅集會員珍藏特展》,梁曉新主編,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7年,第62-63頁,圖13

估價:RMB 180,000 - 280,000

體量碩大,器形端莊挺拔,青花發色上佳,另一件符合「上品細料器」的青花瓷器。

外壁以青花為飾,分繪三層。頸部繪以蟾宮折桂圖,三位儒士騰雲駕霧而來,作揖拜狀,背景高閣廡殿隱約可見。半開光式蟾宮之中,嫦娥身姿綽約,持桂而待。

腹部與脛部以勾線平塗之法分繪纏枝靈芝紋及倒垂蕉葉紋,紋飾勾勒精細,渲染規矩,彰顯了明末清初瓷器精細的繪畫風格。

科舉考試定於秋季,恰逢桂花盛開之期,故以「折桂」借喻高中狀元。自唐以來用之,後以月中有桂謂之月桂,而月中又有蟾,故或改「月」為「蟾」,以登科喻為登蟾宮。

蟾宮折桂圖是明末清初典型和常見的瓷繪題材,常見有青花和青花五彩作品流傳於世。此類紋樣的流行旨在鼓勵讀書人積極入世,考取功名,乃時人心態之反映。

明末清初青花瓷的另一變革,是逐步借用水墨畫的皴法來繪山石,帶出遠近疏密之立體效果。此種分水畫法和皴法後來在康熙時期達至高峰,突破傳統平塗,使青花色繽紛多姿,獲譽為「五彩青花」。

此件青花瓷稱為花觚,器形源自古代青銅酒器「觚」,由於瓷觚用於插花擺設,故稱「花觚」。

明末花觚為撇口、長直身,正如此品一樣。後來大概至康熙時期,漸漸改變成大撇口、 長頸、圓鼓腹、脛外撇的模樣,就好像下面的康熙朝花觚一樣。

是故,此兩件青花瓷可說就是明末清初花觚器形變遷之印證。


本花觚著錄於《Kinesisk Keramik - Kollektion Thomax》(上圖)及《雄奇昳麗 - 2017年度佳趣雅集會員珍藏特展》(下圖)



Lot 3576|清康熙 青花元稹愛菊、春夜宴桃李園人物故事圖花觚 「大明成化年製」款

高度:45.3 cm
估價:RMB 350,000 - 550,000

此花觚喇叭形口、直頸鼓腹、脛部外撇、下承二層台式圈足,器形已經和鳳尾尊相當接近。承上文所言,正是瓷製花觚發展到康熙朝的變化。

器身上的青花紋飾使用了三段式裝飾手法,構圖嚴謹,主次分明,人物自然,青花呈色豐富,文氣斐然,為熙朝青花收藏上乘之選。

頸部通景繪「春夜宴桃李園」人物故事圖,院牆內古木參天,山石嵯峨,紅燈高懸枝頭,燈下眾學士圍坐方桌暢飲敘懷,二侍童一旁侍候。畫面一隅所書的《春夜宴桃李園序》文,和上文崇禎朝「抱璞刖足」圖筆筒上的詩句一樣,起了重要的點題之效。

《春夜宴桃李園序》,又名《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為「詩仙」李白所著的宴集序。序文創作於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前後,李白當時前赴安陸,與眾堂弟夜宴賦詩,並為之作此序文。

序文講述李白與諸位堂弟在桃花園聚會賦詩暢敘天倫一事,此花觚所繪畫面正正生動的反映了原文「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之遊戲規則,頗為生動。

此外,序文風格也慷慨激昂的傳達了李白的人生態度 - 積極樂觀、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腹部以折枝桃花為飾,與頸部畫面相呼應。脛部則通景繪「元稹賞菊圖」,畫面中元稹坐於梧桐樹下,待酒賞菊,神情愜意,一旁以其詩文《菊花》點題。

在傳統人物賞菊瓷繪題材中,人們慣常將之歸屬於「淵明愛菊」故事,殊不知愛菊並非淵明專屬,本品所繪即為實例。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唐代大詩人,著有《元氏長慶集》,存詩八百三十多首,與白居易齊名,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並稱「元白」。

菊花作為傲霜之花,一直受人偏愛。元稹如是,其《菊花》詩文「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不但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同時也詠讚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


Lot 3637 | 清康熙 青花木蘭秋獮人物故事圖大將軍罐

高度:58 cm
估價:RMB 30,000 - 50,000

上文青花瓷所繪的人物圖案,不是源自歷史故事,就是取材戲曲小說。此件將軍罐則與別不同,所繪紋飾儼然就是康熙朝的「當代」題材。

山巒疊嶂,旗幡招搖,王宮貴冑,策馬長驅,飛禽走獸,四散奔走,狩獵場面壯觀,主題正是「木蘭秋獮」。

清朝以騎射開國,武奪天下。自康熙朝起,清宮常在北京以北四百餘公里的皇家獵場木蘭圍場大規模圍獵,是為「木蘭秋獮」。「木蘭」是滿語,意「哨鹿」,乃圍獵之法;「獮」指秋季打獵,《爾雅.釋天》有曰:「春獵為蒐,夏獵為苗,秋獵為獮,冬獵為狩。」

實際上,木蘭秋獮不止是一場打獵,更是規模龐大的練軍行動,亦是帝王檢閱精銳部隊、保持滿族崇武本色之艱苦操練。此康熙朝的將軍罐繪「木蘭秋獮」,政治宣傳意味甚濃。

「將軍罐」因為有著如此威武的名字,來由經常被認為與古代武將或重大戰事有關。

學者考究,將軍罐大概於明朝嘉靖時期出現。據說最初是寺廟用的骨灰罐,後來造型變得更為高大挺拔,匠人繪上各種釉色圖案,令之變成大受歡迎的瓷器款式,用途上亦變作了陳設器。

有指所以稱為「將軍罐」,乃因蓋頂球珠高聳,似古時將軍所戴頭盔。



Lot 3628|清順治 青花五彩三國演義之銅雀台比武人物故事圖大碗 「玉堂佳器」款

直徑:35.2 cm
來源:法國將軍夏爾·庫贊·蒙托邦(Charles Cousin de Montauban)舊藏
估價:RMB 50,000 - 80,000

青花為瓷器大宗,與其他釉色碰撞後生出許多精彩品種,好像是青花釉裡紅、黃地青花、以及青花五彩。

青花五彩,是指結合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的……慢著,怎麼聽上去和鬥彩一樣?

確實,青花五彩和鬥彩俱是結合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的工藝,分野在於青花繪畫的地方。青花五彩中,青花和其他釉上彩的用途是相同的;鬥彩之中,青花是用來描繪圖案輪廓,再以釉上彩填色。

簡單來說,要是我們把青花五彩和鬥彩的釉上彩都抹走,前者留下的青花會是不完整圖案,可能是山石,可能是人物衣服。至於後者,則會留下所有紋飾的完整輪廓邊線。

順治「玉堂佳器」款者,多為青花大盤,尤以麒麟芭蕉為多見。如此大碗般以五彩裝飾,繪通景人物故事圖,則尤為珍罕。

大碗上繪圖案乃是《三國演義》銅雀台比武一段。話說曹操擊敗袁紹後,於後者根據地鄴城築銅雀台,設宴比武。畫中憑高而坐的是曹孟德本人,眾將在下面拉弓比箭,正在爭奪曹丞相拿出來作獎品的錦袍。

順帶一提,名滿天下的「明嘉靖 五彩魚藻紋罐」,其實就是青花五彩。明朝並無釉上藍彩,藍色必為青花,故稱五彩即可。及至清初,釉上藍彩出現,逐漸取代釉下青花在五彩中的角色。

此碗為蒙托邦(Charles Cousin de Montauban,1796-1878)舊藏。這位法國軍事家兼政治家,屢次參與及領導法國對外侵略戰爭。1859年,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任命他為對華遠征軍總司令,令之率領7,000法軍遠征中國,次年10月攻佔北京。

據考究,蒙托邦參與掠奪圓明園,回國後將其中的珍寶獻了拿破崙三世,其中不少文物如今仍然保存於楓丹白露宮之中。


拿破崙三世任命蒙托邦(圖)為對華遠征軍總司令



Lot 3838|清康熙 青花釉裡紅西廂記之堂前巧辯人物故事詩文大盤

直徑:33.2 cm
題識:這其間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來源:

  • S. Marchant & Son 舊藏
  • 朱麗雅及約翰·柯蒂斯(Julia & John Courtis)舊藏
  • 紐約佳士得,2015年3月10日「奔放奇逸:朱麗雅及約翰·柯蒂斯珍藏十七世紀中國瓷器」專場拍賣3589號

著錄:《Decoraive Schemes for New Markets: The Origins and Use of Narrative Themes on17th-Century Chinese Porcelain》,朱麗雅·柯蒂斯,倫敦,1997 年,第 23 頁,圖 10
參閱:《繡像西廂時藝》,清錢書撰,康熙四十二年
估價:RMB 350,000 - 550,000

釉裡紅始創於元朝,是以銅為著色劑的釉下彩,燒造非常不易。即使是五百年後的滿清盛世,呈色失敗而成灰黑的釉裡紅器亦不罕見。可想而知,青花釉裡紅發色若如此康熙朝大盤一般,乃是相當不易。

盤心繪《西廂記》之「堂前巧辯」故事。畫中紅娘俯身跪於老夫人面前,不怯不懼,據理力爭。翠幕深庭,老夫人持杖坐於屏風前,意欲指責,面露慍色,身後侍從恃勢凌人,畫面一隅配以青花題識點題。

整畫構圖嚴整,廳堂高廣,勾欄嚴整,人物比例適中,為典型康熙早期作品。


《繡像西廂時藝》,清錢書撰,康熙四十二年

《西廂記》為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講述書生張生和崔相國之女崔鶯鶯掙脫封建桎梏,追求純真愛情的故事。

本品所繪選自《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拷紅」一節,講述崔母得悉鶯鶯與張生私自相會,喚侍女紅娘於面前拷問,責怪她玷辱相府名聲。紅娘據理力爭,言道此事都是夫賴婚所致,最終崔夫人無奈只好應下婚事。

清早期流行以《西廂記》為瓷器裝飾題材。此大盤與同類題材盤類器物相比,不僅尺寸較大,主題紋飾鋪滿盤心,且裝飾新穎,將極難燒製的釉裡紅一色引入其中,紅藍搭配相得益彰,起到了豐富畫面,渲染氣氛作用,可謂匠心獨具。


柯蒂斯伉儷

來源方面,此盤可靠可信。首先為英倫百年古董老號Marchant(馬錢特)所有,後來成為柯蒂斯伉儷(Julia & John Courtis)雅藏。

柯蒂斯伉儷為美國名藏家,為維珍尼亞藝術博物館董事會成員,對藝術審美要求極高,所藏以明末清初青花瓷器為主。女方亦曾為紐約華美協進會策劃英國名藏家巴特勒(Butler)家族十七世紀瓷器展。



Lot 3626|清康熙 五彩折桂圖將軍罐一對

高度:34.5 cm
來源:香港魯氏父子(P. C. Lu&Sons)舊藏
估價:RMB 50,000 - 80,000

瓷繪五彩,始於元代,至明朝中、晚期已見完備。至大清康熙盛世,五彩工藝更上一層樓,一掃前朝只重色彩而不細究形貌的畫風,以絢麗的色彩、精湛的繪畫,豐富的品類,與當時有名的青花瓷一爭朝夕。

此對將軍罐正是一例,造型雄渾飽滿,成對流傳,畫面主次分明,人物刻畫栩栩如生,神情態貌、衣褶折迭錯落之處尤見功力,不失為典型康熙五彩佳作。

將軍罐通體以五彩為飾,頸部繪佛教八寶紋飾,腹部通景繪折桂圖,屏風堂案前,紅衣官員手持桂花,意欲賜桂枝,藍衣髯客與身旁婦人作跪拜之狀,舉手投足之間喜氣盈盈,身後侍從相視而笑。

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懷》詩云「桂折一枝先許我,楊穿三葉盡驚人」,「桂折」即「折桂」。晉人郄詵以賢良對策中上第,自喻為「桂林之一枝」,後把奪冠登科比喻成折桂。

折桂圖這類比喻狀元高中的主題,對歷代讀者人而言俱是夢想,康熙一朝自然也不例外。

此對康熙五彩將軍罐為香港魯氏父子舊藏。魯氏父子有限公司,香港藝術品商會成員,1976年成立,主要經營玉器、瓷器、象牙製品,至今已傳至家族第四代。90年代初,大英博物館就曾經從魯氏父子有限公司購買過數件中國藝術品。



Lot 3653|清乾隆 青花雲龍紋大缸

直徑:64 cm
估價:RMB 50,000 - 80,000

明末清初青花瓷之旅暫時完結。不過看到此青花雲龍紋大缸,筆者決定額外「+1」,最後談談這件乾隆青花瓷。

此缸唇口,束頸,弧腹及底內收,內挖式圈足,體量碩大,氣勢頗為恢宏。頸部青花留白連珠紋一周,腹部繪趕珠龍紋。畫面中四條立龍碩首虯身,鬚髮上昂,五趾怒張,於雲朵雲間呈憤怒奪珠狀。

整體描繪細膩,鬚髮鱗片纖毫畢現,毫髮不爽,青花暈染不漫不溢,層次清晰,龍首刻畫處尤見功力,以青花濃淡色階及點染技法突顯出龍首肌理的明暗變化,極具立體效果,彰顯乾隆御窯高超的製瓷水準。脛部繪以江崖海水紋,具有驚濤駭浪中江山永固的吉祥寓意。


坤寧宮薩滿神廚

乾隆時期,御窯製瓷工藝達到歷史的頂峰,特殊品種更稱一代之奇,如清末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載:「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至,幾於鬼斧神工」,足見後世對乾隆瓷器的高度讚譽。

本品無論器型,還是畫工,皆折射出盛世氣象下皇家追求恢宏華麗的氣度。北京故宮坤寧宮薩滿神廚置有兩件乾隆青花遊龍戲珠紋大缸,與本品造型及繪畫題材較為相似,同時故宮所藏龍缸肩部兩側亦留有與本品相似之圓孔,為燒造前所置,目的或為搬運和運輸方便而為之。

另外,從乾隆三年(1738年)命宮廷畫家所繪《陶冶圖冊》「圓琢洋採」一圖中,可以看到與本品頗為類似之青花龍缸,足見此類龍缸在同期御窯瓷器中的地位。

坤寧宮屬紫禁城內廷,為明清兩代皇后居所,從坤寧宮所置同類型龍缸,推測此缸曾經亦或同樣置放於清代帝后居所等重要位置,其品級之高堪稱同期作品佼佼者,頗值珍視。


《陶冶圖冊》「圓琢洋採」局部


拍賣詳情

拍賣行:中國嘉德
拍賣地點:嘉德藝術中心 B1 層 B 廳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 王府井大街 1 號
預展日期:2021/3/24 - 26

專場:鈞德堂藏瓷
拍賣時間:2021/3/27|7pm (lot 3501 - 3552)

專場:聚珍堂藏瓷
拍賣時間:2021/3/27|7pm 順延(lot 3561 - 3593)

專場:百瓷集韻·掌玩心悅 - 四季瓷器夜場
拍賣時間:2021/3/27|7pm 順延(lot 3601 - 3753)

專場:嘉友藏瓷
拍賣時間:2021/3/28|9:30am(lot 3761 - 4355)、2021/3/29|9:30am(lot 4356 - 4506)

專場:瓷器玉器工藝品
拍賣時間:2021/3/29|1pm(lot 4511 - 5077)、2021/3/30|9:30am(lot 4511 - 5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