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中國最後一個帝制朝代,經歷康雍乾盛世,最後在內憂外患、新舊思潮的拉鋸中,悄然閉幕。
我們藉著今季倫敦齊仕閣(Chiswick)秋拍的幾件拍品,回到清代歷史幾個關鍵節點,一探這個「最後皇朝」的榮枯興衰:雍正帝到底長甚麼樣子?乾隆送了甚麼禮物給不肯叩頭的英國大使?為彰國體,清廷如何設計「國旗」?
Lot 64|佚名《雍正皇帝像》設色絹本
尺幅:36 x 53cm
簽條:清世宗憲皇帝御容
來源:歐洲私人收藏,1950年代得於中國,後傳承至今
估價:£8,000 - 12,000
帝皇肖像能夠彰顯皇室權威,意義重大。故宮藏有歷代清帝不少肖像,形態不一。
此作繪雍正帝肖像,畫中皇帝鬍子略有花白,已屆中年。雍正於44歲登基,是滿清入關以來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的短短13年中,勤勞親為,改革前朝弊病,為後來的乾隆盛世打下堅實基礎。
畫中的雍正身穿藍色朝服,頭戴朝冠,帽頂嵌東珠。胸前亦佩戴東珠朝珠一串,其上繫綠松石。腰繫朝帶,配有典型的滿洲荷包、解食刀等飾物。
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清代滿族統治者繼承了中原地區的傳統文化和典章制度,進一步形成更嚴格的宮廷定制,不論是著裝、器物、建築裝飾,皆有法須依。
皇帝所穿朝服,不限於常見的明黃色,還有藍、紅、月白三種,在不同祭祀場合穿用:祭天穿藍色,祭日穿紅色,祭月穿月白色。
《雍正皇帝像》局部
《雍正帝讀書像》|北京故宮藏
《雍正帝行樂圖·道裝像》|北京故宮藏
Lot 288|清十九世紀 藍地龍紋朝服
尺寸:48.5 x 234cm
來源:女爵收藏
估價:£2,000 - 3,000
乾隆在位期間修撰《皇朝禮器圖式》,嚴格訂明官員的著裝要求,讓人一眼分辨出官位。
清朝官員按出席場合之別,須穿著不同服裝。「朝服」是當中最正式、最高級的禮服,僅在重要典禮、國家祭祀等穿用。
朝服,又稱朝袍,採用滿族的傳統設計,並參考其遊牧騎馬傳統,基本款式是圓領、右衽、大襟、馬蹄袖、上衣下裳相連,衣長及腳、袖長掩手並附加有披領,手袖設計原意為在策騎時保護雙手。
朝服的顏色及紋飾皆有嚴格的定制。此午夜藍色朝服,上身繡有四條五爪龍,前後是正龍,兩肩為行龍,據《皇朝禮器圖式》,此等樣式的朝服乃親王所穿。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袍的下擺還繡有團龍,這原是專供皇帝或皇太子朝服所用的規格。據行方推斷,這很可能是由於十九世紀之際,滿清皇朝由盛轉衰,對宮廷著裝的規定亦日漸鬆散。
Lot 310|清乾隆(約1790)《採茶圖》一組二十四幅
尺幅:37 x 50cm(每幅)
展覽:大衛霍華德、理查德·阿什頓《三城故事:廣東、上海、香港,三個世紀中英裝飾藝術通商》,1997年,36-37頁,28號
來源:馬戛爾尼使團1792-1794年得於乾隆皇帝,繼約翰克魯、拜倫克魯四代後傳於現藏家
估價:£30,000 - 50,000
此組《採茶圖》見證著清代外交重要一章。
馬戛爾尼使團(Macartney Embassy)是英國首個派到中國的使團,時間回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馬戛爾尼一行人獲乾隆接見。英使團向清政府贈送了一批國禮,包括武器、天文學儀器、鐘錶、砲艦模型,同時提出各項通商、傳教等要求。
在這次會面中,乾隆要求馬戛爾尼跪拜,惟他只肯行英式一膝一跪之禮,堅持不肯三跪九叩,使乾隆大為不悅。再加上各種問題的爭議,英使團所請事項全部遭拒,最後無功而返。
不過,在英使團離開中國之前,乾隆亦有回信和回禮。此組《採茶圖》便是乾隆贈予使團的禮物之一。
英國James Gillray於1792年創作的卡通,描繪馬戛爾尼使團與乾隆會面
第一代馬戛爾尼伯爵 - 喬治·馬戛爾尼 George Macartney
其中一幅繪有清朝官員與西洋商人面對面商談
此組畫作細緻刻劃了茶葉的各個生產過程,同時亦體現了當時生活的細節,如孩子搭蓬躲陽等。其中一幅更繪有清朝官員與西洋商人面對面商談。
乾隆當時也沒料到,送給英使團的這組《採茶圖》,竟預示了往後的風雨飄搖。
畫中描繪一個平和安樂的茶園,然而在畫外的現實世界,茶葉卻成了戰禍之端。英國大量輸入中國貨物,尤其是茶葉,造成龐大貿易逆差,為扭轉劣勢,遂向中國售賣鴉片,後來更激發鴉片戰爭,使滿清皇朝搖搖欲墜。
據行方資料,這組畫傳給了使團最小的成員 - 拜倫克魯二世(John Crewe, 2nd Baron Crewe),後由家族後人傳承至今。畫作一組共24幅,可惜在1980年代,其中一幅佚失,以致在1997年展出時,只有23幅畫作亮相。
拜倫克魯二世 John Crewe, 2nd Baron Crewe
1980年代佚失的一幅
當時有匿名人士聯繫策展人,表示知曉佚失畫作的下落。據現藏家所述,他在舊貨店以£10買下該畫,後被證實確為《採茶圖》佚失的一幅。可惜,由於種種法律糾紛,24幅一直未能團聚。
直至這次齊仕閣拍賣《採茶圖》,在圖錄上線前幾小時,各方終於達成共識,讓這一組畫破鏡重圓,完整一套登上拍賣場。
《採茶圖》此前一直藏於克魯莊園
1898年克魯莊園的存貨清單著錄了這組畫
大衛霍華德、理查德·阿什頓《三城故事:廣東、上海、香港,三個世紀中英裝飾藝術通商》,1997年,36-37頁,28號
Lot 18|慶寛(1848-1927)《大清國出使王大臣旗幟圖冊》設色絹本冊頁
尺幅: 36 x 26.5cm(每開)
鈴印:「慶寛繪」
估價:£30,000 - 50,000
此套旗幟圖冊,亦是晚清歷史的重要見證。
中國本來並無近代西方的「國旗」概念, 據《清末海軍史料》記載,清廷後來注意到西方列強的旗幟有不同象徵,包括國旗、軍旗、商旗;國旗類還細分為軍商兩種。
清廷認為旗幟可展示帝國風采,故有必要改進。首先,旗幟形狀由當時常用的三角形改為長方形,理由是「查黃龍旗為與各國交接而設,旗幅必須較大,方壯觀瞻。」
和碩親王出使旗式
多羅貝勒出使旗式
固山貝子出使旗式
公爵出使旗式
武職一品大臣出使旗式
文職三品大臣出使旗式
武職三品大臣出使旗式
《平定苗疆得勝圖》內府銅版印本,描繪乾隆時期的戰役,可見在清中期,清軍使用的龍旗為三角形|北京故宮藏
《平定苗疆得勝圖》局部,可見在清中期,清軍使用的龍旗為三角形
而旗幟的圖案也有階級之分。此套畫冊繪有不同官階出使大臣所用之旗,共十一種,分別是:多羅貝勒、公爵、武職一品大臣、文職一品大臣、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固山貝子、武職三品大臣、文職三品大臣、武職二品大臣、文職二品大臣。
此套圖冊罕見珍稀,展示出清廷出使大臣的級別分化,讓我們可一窺清廷內閣的架構。另一方面,此冊更是一重要歷史文件,記錄了清廷在面對列強勢力時的意識轉變。
圖冊上有畫家慶寬鈐印。慶寬為宮廷畫師,曾作大批宮廷歷史繪畫,包括《光緒皇帝大婚圖冊》等。同類圖冊可見一例於美國國會圖書館(OCLC 號碼8925768),其上亦有慶寬鈐印。
慶寬鈐印
拍賣詳情
拍賣行:倫敦齊仕閣
專場:中國書畫(Lot 1 - 79)
拍賣日期:2021/11/18|當地時間 9am
專場:亞洲藝術 I(Lot 101 - 446)
拍賣日期:2021/11/18|當地時間 11am
專場:亞洲藝術 II(Lot 451 - 1117)
拍賣日期:2021/11/19|當地時間 9am
地址:1 Colville Rd, London W3 8BL
預展時間:
2021/11/13 - 14|11am - 4:30pm
2021/11/15 - 17|11am - 4pm
微信諮詢:asianartchiswick
郵件諮詢(品相報告):asianartrequest@chiswickauctions.co.uk
競拍註冊郵件至bids@chiswickauctions.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