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古琴藝術傳人 蔡昌壽:做古琴不能講粗口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香港古琴藝術傳人蔡昌壽成為香港第3名「非遺」傳承人。


蔡昌壽(香港01提供)

現年85歲的古琴斲琴技藝傳人- 蔡昌壽,為逾百年曆史的中外樂器製造廠「蔡福記」東主,師承浙派古琴演奏家徐文鏡,以古法斲(音啄,意解削切)琴數十年,琴人顧客遍布香港和海外,當中有名士如國學家饒宗頤。至今他親手斲古琴200餘張,修復歷史老琴逾百張。此外,蔡氏亦精通製造多種華洋樂器。


80年代饒宗頤題字的牌匾(香港01提供)


(香港01提供)


(香港01提供)

經歷近代文化政治衝擊,古琴藝術一度於中國大陸息微,香港卻有徐文鏡、蔡昌壽一脈堅持傳統古琴修斲。 1993年起,蔡昌壽開辦「斲琴研究班」收琴人為徒,累計逾50名來自中、港、澳三地的學徒,延續、宏揚琴人自斲琴器之傳統文化。


(香港01提供)

蔡昌壽為「蔡福記」第三代傳人,舖號前身為祖父蔡春福在1904年,於汕頭創辦的潮州樂器店。 1935年蔡家移居香港,其父蔡維經再開設「香港蔡福記樂器製造廠」,傳統潮州和客家樂器外也兼造西洋樂器。


(香港01提供)

「60年代左右,我們製造結他和Ukulele等。」蔡昌壽曉彈古琴、古箏、琵琶及小提琴等多種中外樂器,亦精通製造技術。唯有古琴使他全情投入,後來索成把蔡福記轉型為只做古琴的樂器店。


(香港01提供)


蔡福記早期曾製造二胡(香港01提供)

古琴有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亦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四藝「琴棋書畫」之首,可見傳統知識份子和士大夫階層視之為高雅代表。 「文人雅士專彈古琴而不彈古箏和琵琶,它是雅樂。」蔡昌壽說在現代社會,古琴變得流行,人人皆可彈,他的斲琴學徒便不乏醫生、律師和飛機師等專業人士。


(香港01提供)

或許古琴之雅不在於古時士人壟斷,而是在於其獨特音色,內斂而充滿餘韻,有其空靈之美:「古琴聲音好悶、偏沉,不同古箏般聲音響亮;古琴不動聽,但令人心靜。」蔡昌壽強調琴音治癒的力量。


(香港01提供)


上漆等待風乾的新古琴(香港01提供)

斲一古琴,自開木始,粗製濫造都起碼要200小時。皆因九個步驟中不少需經長時間重複以臻完美。可說斲琴並無真正完成一刻,琴人為尋求最喜歡或合適之音色和彈奏手感,會邊彈邊修補古琴,不斷探索揣摸斲琴技法,累積經驗做出心目中好琴。所以蔡昌壽只收琴人為徒,不懂彈古琴者不取。


(香港01提供)

蔡昌壽約1950年起師從浙派琴家徐文鏡(1895至1975年)學習斲琴。徐文鏡斲琴技藝師承兄徐元白(1893至1957年)及蘇州天平山大休法師(1870至1932年),琴棋書畫皆精。 50年代初,徐氏來港定居並治療眼患,時為蔡福記少東的蔡昌壽受父親之命,前往徐宅歸還修好的古琴。


徐文鏡(蔡福記網站)

「徐老師乃文人,嗜好吟詩作對。」少年蔡昌壽經常逃學,潛入徐宅中觀賞雅興。及至徐文鏡晚年眼疾惡化失明,蔡昌壽充當購買日用品和斟茶遞水之「伴讀書僮」。殷勤照料的誠意打動下,徐文鏡遂收他為徒。


古琴之音不了亮,勝在深沉脫俗(香港01提供)

「老師說,做古琴不能講粗口(說髒話)。」蔡昌壽在徐文鏡指導下做了三張古琴,失敗次數也不少。他憶述恩師徐文鏡在1963年獨居於鄧寄塵別墅(鄧寄塵之子鄧兆華隨徐文鏡學彈琴),颱風溫黛襲港時大感驚恐;平日有時脾氣頗大,卻口硬心軟:「做錯了古琴會發脾氣,只因他很緊張。我試過有陣子無拜訪老師,他派工人前來送信,」「信中說:『得閒來坐』。」蔡昌壽笑說,這封信他保存至今。


(香港01提供)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更多藝術、新聞娛樂生活資訊,立刻下載App。】
【本文經編輯刪節,原文刊於「形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