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宗教對立? 曹興誠:「佛教很科學」

上回「樂從堂主」曹興誠與The Value分享佛教藏品,淺談人生「五毒」、「痴、貪、嗔、慢、疑」,大家聽得意猶未盡。今回曹公就細說「五毒」從何而來,正當眾人好奇,為何理工科出身,重視理性、邏輯的他會如此篤信佛教,他卻說、「佛教很科學」。這到底是甚麼意思呢?還請曹公為我們一一解答。


問:「痴」是怎麼來的?

曹:「痴」主要來自基因和文化。人類是基因製造出來的「機器」,目的就是要活著。一個人只要活著,身上有一百兆個細胞,每個細胞都有全套完整的染色體、基因,希望你去繁衍生子。為了利用我們達成這個延續的目的,就用「食」跟「色」來擺佈你,「食色性也」,要你食飽然後去繁衍。

問:文化方面呢?

曹:我們教育上,從小學的頭三個字是甚麼?就是「我、你、他」,然後開始製造「兩極對立」的觀念。兩極對立就是是得失、好壞、對錯等等。教育你甚麼是成功、失敗;一百分成功,五十分失敗。不斷在兩極對立的教育之下,我們開始追求所謂「好的」,每個人都只想要一百分,因為你考了五十分會被人罵。

問:那「貪、嗔、慢、疑」呢?

曹:一直追求好的是「貪」;遇上不好的,覺得討厭、害怕、生氣,這就是「嗔」。「貪」到了很得意,很傲慢,就是「慢」;「貪到」與「貪不到」中間很惶恐,就是「疑」。其實都是因為你不知道,而被「痴」操控,在這操控把戲裡面,變得「貪」、「嗔」、「慢」、「疑」。

問:佛學如何教人脫離「痴、貪、嗔、慢、疑」?

曹:佛教第一樣教你的就是「不二之心」,即是「佛心」,不要老是區分成敗、對錯、得失。佛就是把你拉回原有的「本覺」,超越「兩項對立」,不會說誰有錢、有勢力就趕快去拍馬屁;對沒權沒勢的人就避之則吉。「本覺」就是要跳出這種操控,讓你變得很平靜、舒適、慈愛、慈悲,看到世界的美好。


凡人皆有情緒、雜念,「痴、貪、嗔、慢、疑」我們都切身體會,比較容易理解。可是佛學玄妙,很難讓人聯想到著重邏輯的科學會與其扯上關係;藝術重視情感、美學,以主觀思想主導,但科學講求的不是理性、客觀嗎?為何理工科出身的曹公,會同時愛上藝術,又篤信佛教呢?


問:宗教跟科學、藝術有何關係?

曹:人活著,或是整個社會的存在,就是讓我們不要像野獸一樣生活。人類有「追求」,我們要追求真相,所以要研究科學,「科學求真」;我們跟動物不同的就是人有「美感」,「藝術求美」;人有「善」,所以要「宗教求善」。「科學求真、宗教求善、藝術求美」,人類文明就是靠這個建構起來。

問:科學跟宗教不是對立的嗎?

曹:科學跟宗教當然不一樣。可是,宗教到最後也是一套哲學,也是要理論,有修行的方法,跟據其方法會找到平安快樂。而科學讓我們知道宇宙的「實相」,發現得愈多,就發現有些宗教講得不對。以前聖經講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世界繞著我們轉,可是科學家就說、「對不起,不是這樣子的」,很尷尬。

問:佛教也是這樣嗎?

曹:佛教沒有這個問題。因為佛教一直強調,後人可以修正前人,並沒有說像可蘭經、聖經般著重「這是上帝講的話」。釋迦牟尼反面說、「我講的話不能當教條」,也就是「所謂佛法,即非佛法」。若把佛法當成教條,那就不是佛法。

問:那跟科學有甚麼關係?

曹:佛教講的「聞、思、修」,就是說聽到佛法要自己思考,你覺得有道理才去修。覺得沒道理的,你可以修正聽到的東西,這就是「修正主義」,科學亦是「修正主義」。科學不能說、「我講的話誰都不能反駁」、「反駁就轟出去」,科學鼓勵你去挑戰。


近年有不少人開始禪修,圖為「法鼓山」的禪修營

曹(續答):這一點佛教具有科學精神。我們要找真理,那後面的發現比前面好,當然用後面的。所以佛教是一直演進,進化,不像其他宗教用一部經把它限制住。


以往一直以為科學跟宗教為「二元對立」,卻想不到佛教竟如此符合科學精神。但曹公提到的「實相」到底是甚麼?追求「美」的藝術也有「實相」嗎?


問:甚麼是「實相」?

曹:「實相」就兩件事,一個是「energy」(能量),第二個就是「order」(秩序)。你看到的所有東西,包括眼前的鏡頭、書、皮膚也好,用顯微鏡看到的是分子、原子;原子的下的原子核,看到質子、中子;甚至是輕子、費米子、玻色子。看到後來,其實主要東西都是「能量」。

問:這跟藝術有甚麼關係?

曹:其實藝術家跟科學家一樣,就是在探討,那看不見但會影響我們的力量。宗教也是這樣子,就像佛教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用「力量」。這種力量看不到,但你也可能會相信。科學家也跟你說、「你以為眼前沒東西?其實有氣體,沒了會活不下去」。

曹(續答):藝術其實也在找這個秩序,如果看到一個讓我們感動的東西,就是因為它能凝聚正面能量,才會使人感動。


下回將是The Value專訪曹公的最後部分,聽他分享美學的研究心得,還有收藏上「愛情」與「理智」的掙扎,請讀者萬勿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