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首本華人個人攝影集 踏遍一帶一路的李秀恒

《國家地理》雜誌首次為華人攝影師,出版個人攝影集,主角就是李秀恒(Eddy Li)。他踏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鏡頭仔細紀錄當地的風土人情。此次旅程的成果,輯錄成《帶路》一書,並在香港蘇富比S|2藝術空間作慈善展覽。籍此機會,The Value特意訪問了李博士和《國家地理》代表,了解是次合作的背後故事。


李秀恒博士(Dr. Eddy Li),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問:走遍亞、歐、非三大洲30個國家,哪裡令你最難忘?

李:如果中國而言,我喜歡西藏等高原地區,天空格外清澈,因為海拔較高。西藏充滿色彩、充滿宗教特色。在香港,甚少機會看到戴黃色帽的喇嘛,這是個頗有趣的地方。


伊朗 - 加謙汗城

李(續):伊朗亦不錯,大家經常擔心到伊朗是否安全,我去到發現是個旅遊好地方。特別是當地人,不同年齡的人都是笑臉迎人,格外歡迎外國遊客,非貪圖利益,而是發自內心的微笑。我覺得烏克蘭亦很好,你去到會見到很多軍工、航空母艦 、內燃機、重型設備等。

問:為何會有這次合作?


蔡耀明(Ivan Tsoi),《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業務發展總監

蔡:「一帶一路」成為中國國策後,我們現在愈能感覺到其影響。一帶一路的沿路國家,在基建 、人民生活 、經濟及自然景觀等,都會因此政策而改變,甚至劇變。

蔡(續):《國家地理》亦擅於觀察世界的變化,並以影像紀錄。如果我們能在一帶一路計劃的早期,把相關影像輯錄成書,其實都是有意義的事。


問:《國家地理》美國總部,對是次合作有何反應?

蔡:美國那邊的第一反應:「我們早在18年前,有日裔美藉攝影師走過一帶一路的國家,拍過照片並出版成書,那為甚麼有需要再出一本新呢?」


蔡(續):當時那本書是以歷史考察作切入點,根據馬可孛羅的紀錄,調查當地的人事。那位攝影師根據文獻考察,重回當時路線來作歷史紀錄,以歷史考察作切入點。今次這本書的照片相對側重於商業活動 、經濟活動。

問:每次外出拍攝會準備甚麼器材?


李:「兩機三鏡」是基本配備,因為換鏡頭會相當麻煩。一般拍風景景物來說,由11mm至200mm的鏡頭都需要,所以三支鏡頭是必備。


李(續):另外都有特殊情況,比如到非洲拍動物,一定需要400mm或是600mm,甚至要加1.4或是2倍的增距鏡。如果拍動物、移動的物件、大型活動、人物動作等,就要用高速相機。

問:拍攝時如何捕捉你想要的一瞬間?

李:我有個習慣,事先在網上搜集資料,了解重要景點。日落日出景色如何;有沒有高角度可以俯瞰全景。正如要拍攝太平山全景,不能到太平山,反而應該到獅子山。要預想怎樣善用鏡頭、角度和位置如何,如何在平凡中見不平凡。

問:為甚麼會有為照片配上不同詩詞的想法?


李:我認為「一畫一詩」 、「一詩一畫」相當重要,如果把照片配合詩詞作紀錄,能增強趣味性和藝術性。這對我而言,亦是新嘗試。做每件藝術品都要投入、用心,始終是自己的作品。

問:得知愛女也是藝術家,她的作品亦曾在蘇富比上拍,會否「父女班」合作上陣?


李秀恒女兒 - 李楚洳(Samantha Li)


李楚洳《柏金包》早前於香港蘇富比上拍

李:沒有。藝術家有種性格,所以我甚少跟女兒討論藝術事情。當我跟女兒提議做這個作品,就算她知道是好提議,亦不會聽。因為藝術家應該勇於自創,有自己風格。如果要她按我意思工作,那便沒有她的風格。作為藝術家,應該有自己風格。


帶路 - 李秀恒慈善展覽

展期:2018/7/11 - 23
地點:蘇富比S|2藝術空間 
地址:香港 金鐘道88號 太古廣場一座五樓
開放時間:
周一至五|10am - 6pm
周六|11am - 5pm
周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查詢:852 2822 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