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邦瀚斯亞洲舵主 解讀尼泊爾佛像精湛工藝

尼泊爾工匠以工藝精湛聞名於世,他們所造佛像受亞洲各地珍愛,對不同佛教藝術體系影響深遠。但佛教藝術種類繁多,博大精深,不少讀者可能感到無從入手。The Value特意請來邦瀚斯的Edward Wilkinson為大家解惑。這位亞洲區行政總裁,同時是東南亞、印度及喜馬拉雅藝術總監,對佛教藝術瞭若指掌。事不宜遲,請聽Edward解讀尼泊爾佛像的歷史和工藝吧。


Edward Wilkinson,邦瀚斯亞洲區行政總裁;東南亞、印度及喜馬拉雅藝術總監

問:為何不同地方都會邀請尼泊爾工匠造佛像?

E:尼泊爾工匠,亦即是內瓦爾(Newari)人,他們超群的工藝獲得大眾認同。當時他們從尼泊爾走到亞洲不同地方,展開「朝聖」之旅。

問:「朝聖」之旅?

E:根據記載,尼泊爾工匠曾在西藏寺廟,還有受中國朝廷、蒙古的委託下工作。要進行如此大批的鎏金藝術雕像工程,尼泊爾工匠受委託的方式不外乎跟隨他們的老師,或由有地位的喇嘛指導;或是單純地為了賺錢,這部分我不知道。

E(續答):但有清晰證據指出,這些工匠曾在喜馬拉雅或是亞洲更遠的東面,不同地方工作過,而他們的影響亦清晰可見。

問:尼泊爾佛像的特別之處是?

E:尼泊爾佛像造工特別在,能反映當地人的面貌特徵,中國佛像是有同樣情況,呈現出中國傳統社會的審美觀。每個地區的神祇或佛陀形象,都是根據當地環境、文化風俗而造,人會追隨與自己相似的神祇。


尼泊爾工匠曾走訪亞洲不同地方,為顯貴造佛像。所以時至今日,在不同地方都會有機會流傳這些造工精細的雕像。不知尼泊爾佛像有沒有甚麼明顯特徵,讓人能一眼判別呢?


問:尼泊爾佛像有何特徵?

E:尼泊爾佛像的側面,就是其最明顯特徵。長而微彎的鼻子、差不多方形的闊臉,當見到這樣的臉與鼻子,就知道這從尼泊爾來。


E(續答):此外,佛像的整個身體都因宗教儀式,被觸碰撫摸過。這只在尼泊爾出現,藏人不會觸碰佛像、中國人不會觸碰佛像。印度人會,但不是很多印度雕像流傳下來。大型的印度佛教雕像,有些保存在西藏,尤其是來自帕拉時期(Pala period),你能看見其臉上的磨損。

問:不同時期的尼泊爾佛像有何分別?

E:15世紀或之前的早期尼泊爾,佛像都是實心鑄造,不是用失蠟法或空心鑄造,所以早期造像非常重。製造材料幾乎都是純銅,不像西藏和中國雕像,多是稱為「青銅」的銅合金。


11世紀尼泊爾佛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15世紀尼泊爾佛像,魯賓藝術博物館

E(續答):這些特徵要集合一起看,而且並非一成不變。8世紀的尼泊爾佛像是這樣子,不代表10世紀的也是;而12世紀的亦有改變,能看到當中的發展。因此你看19世紀尼泊爾佛像的特徵,跟13、14世紀的已有很大不同。


有幸聽專家分享那麼多有關尼泊爾佛像的知識,實在獲益良多。但在訪問的過程中,不知有沒有讀者跟小編一樣,被Edward手中兩尊佛像吸引呢?這位東南亞、印度及喜馬拉雅藝術總監,下回將會跟大家仔細鑑賞,這兩尊明年3月在紐約上拍的佛像,請各位萬勿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