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成器 -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玉器賞析(一)

宋元明清時期西安雖失去昔日京華地位,但依然是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仍留下大量的文物遺存。


金元 穿花鸕鶿佩飾

1955年西安市東郊新安磚瓦廠出土,高9厘米。呈長方形,鏤空單面雕刻,茂密的荷花下有兩隻鸕鶿,一隻行走回望,一隻低頭覓食。當為帽頂。


元 鏤雕雲螭形玉飾

長9.2、厚0.7厘米。玉料呈青色,螭鏤雕加陰線飾紋而作。類似於壁虎,細長身,頭方,五官集中於頭的前部,僅佔四分之一左右,耳為旋渦耳,人字形肩,背部有一長陰刻線,線兩側有「二」形紋飾,尾部分叉,卷向兩邊。螭頭頂有一尖角,並有一撮長髮後飄,背有從頸至尾的隨形雙陰線,線側飾竹節式紋,腿有火焰紋,四腳足部細瘦且前彎,作彎曲爬行狀。具有元代螭虎的典型特徵。


明 天鵝穿蓮紋玉佩

長6.6、寬5.3、厚1.3厘米。橢圓形,正面弧凸形,通體以鏤空加飾陰線紋雕成一隻天鵝躲藏在荷葉叢中,造型生動,琢製精細。

《禮記·玉藻》:「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古人用佩帶的玉器表示自己的品德和人格,所以佩玉在中國古代延續了很長時間。天鵝穿蓮花玉佩是明代佩飾的精品。在橢圓形環內,天鵝穿花飛翔,象徵在蓮花池塘中飛行穿越。縱鷹捕鵝,是遼至元代北方游牧民族春季漁獵中最具特色而富有情趣的活動內容。以鷹捕鵝為題材的玉佩,稱之為「春水玉」。明代的「春水玉」作品與金、元相比有所不同,首先金元時代天鵝之羽多為細長的陰刻直線或有一、二道橫線,鱗狀羽不多,鵝首細長。明代鵝首粗短,且多不雕鶻鷹。


明 玉簪

1956年西安市金滹沱村出土。長15、寬1厘米,重15克。青玉質,扁長體,內有沁斑,四邊沒有磨棱。玉簪亦稱「瓊簪」、「玉搔頭」,男女均可使用,男子用於栓冠,女子用於系髻。


玉魚

長6.8厘米。青白色,質料和田玉,魚身密集網格紋與「米」字紋,具有明代玉魚的典型特徵。


明 蝴蝶形玉飾

長6、寬3厘米。質料和田,玉質清白,器形呈片狀,蝶圓眼外凸,雙翅展開,有多道陰刻線和卷雲紋表示脈絡,翼邊呈波折,尾部有多道皮囊線。明中晚期,多用此類玉蝴蝶包鑲金銀、鑲嵌寶石,或是作為頭簪步搖、或是作為衣物鑲扣。


明 龍首桃形青玉洗

高4、長11.2、口徑7厘米。該洗形如對剖的桃形,蒂部鏤雕桃枝為柄,柄上有花及葉。以桃花花瓣為底,枝蔓形成的柄把處爬一龍,龍嘴咬附洗口沿,龍身與枝蔓穿插糾結。


原文作者:韓建武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5年7月刊《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宋元明清玉器》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聯繫「文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