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各地收藏家之選 還看北京京古國際拍賣的明清御瓷

雖然香港5月拍賣周剛剛落幕,但一眾古董收藏家仍然未能擁抱盛夏暑假,事關北京6月春季拍賣立即就要舉槌了。本季拍場的其中一個焦點,落在京古國際拍賣身上。

這股京師新勢力以唯一專場「匯心雅集·明清御瓷 佛像專場」為開山之作,抱著重質不重量的宗旨,精挑169件瓷器、佛像拍品。其中的明清官窯瓷器,大都來源有序,不是曾登國際拍場,就是著名藏竇所出,而今則由北京、沈陽、日本、乃至亞洲其他地方重要藏家雅蓄。

更令人驚訝的是,主理是次拍賣的就只有瓷器專家兼熊經理,以及佛教藝術專家張弓,凡事都由兩人與幾位同事親力為之。與此同時,除了提供仔細狀況報告外,行方也保證上拍藝術為真品。

乘此良機,我們一起看看中國最後兩世皇朝之脫俗單色釉與百色彩瓷。

Lot 829|明永樂 處州龍泉窯菱口大盤

直徑:57cm
參閱:

  • 香港蘇富比2014年春季拍賣會,lot3001龍泉窯青釉菱口大盤成交價604萬港幣
  •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明代,上海,2007年,圖版112
  • 《中國陶磁》,日本出光美術館藏,平凡社,1987年出版,編號594、595
  • 《碧綠 - 明代龍泉窯青瓷》,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年,頁74-75,圖30
  • 《托普卡帕皇宮博物館所藏中國瓷器全目錄》,John Ayers編,倫敦,1986年,卷1,圖版245

估價:RMB 3,200,000 - 4,500,000


曾經何時,龍泉窯予人的印象就是「中國陶瓷史上持續時間最久、影響力最廣的青瓷民窯」,故市場即使偶現佳器,反應也及不上其他名窯出品。可幸近年在考古、研究、展覽等影響下,愈來愈多收藏家了解到,質量精美的龍泉青瓷,自北宋末年到明朝初期皆一直上貢朝廷。

龍泉青瓷,因窯口位於浙江省龍泉縣而得名,由於該地舊屬處州,故又稱「處州窯」。龍泉窯始燒於北宋早期,至南宋時燒成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變得更加豐富,尤以鬲式爐、雙耳瓶、八卦爐為典型器物。來到元朝,龍泉窯在燒製大件器物上成就尤其突出 - 近三尺的大盤、大瓶,燒成後不變形。

及至明代初期,龍泉窯更是備受宮廷重用。

《大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行移饒、處等府燒造。」由此可見,明初龍泉窯與景德鎮御窯廠可說是處於同等位置 - 皆由中央政府頒布「樣制」及發往燒製。

成化帝即位時,龍泉窯仍然與景德鎮一樣為內廷燒製用器。直到他的兒子、弘治帝繼位時,詔書才不再提及處州之事,故處州龍泉是在明朝中期、成化年間才退出內廷貢器的舞台。

當然,這並非說明初至中期的一整個世紀,所有龍泉青瓷都是官窯作品。

龍泉窯不但在中國本土受歡迎,也曾遠銷至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非、東非、南非和歐洲多國。

與此同時,從十二世紀到二十世紀,日本、越南、泰國、緬甸、伊朗、埃及、敍利亞、土耳其、英國等地的窯場,也紛紛仿燒龍泉青瓷。其中,龍泉青瓷尤其受到東瀛美學所喜,日本重要文化財、乃至國寶當中,龍泉青瓷皆榜上有名。

由此可知,明初龍泉窯的官窯青瓷仍屬整個窯系出品的少數,故身影在市場並不常見。是次上拍的菱口大盤,品相完美,榮登圖錄封面,正是其中罕見例子。

此式大盤器形可追溯至元朝,及明初繼之,景德鎮窯亦有同款異工器。

今次在京古國際登場的菱口大盤,斷代永樂,直徑57cm,撇口、孤形壁,口沿平折,沿邊起細唇棱高起,作菱形式口,沿面再刻畫雙線紋隨形勾邊,白筋外出,圈足。

通體施青釉,色澤細膩溫潤,淡雅勻淨,光澤可鑑,瀲灩如有水波。裹足滿釉,底部有環形無釉墊燒澀圈,呈朱紅色,如玉環入沁一般,,正是《處州府志》對龍泉青瓷「極青瑩,純粹無瑕,如美玉」之記載。

市場近例,可參考「元 龍泉青釉菱口折沿大盤」,於2014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當時估價HK$180萬 - 250萬,終以HK$604萬易手。


元 龍泉青釉菱口折沿大盤|2014年,香港蘇富比


Lot 869|清乾隆 松石綠地洋彩纏枝西番蓮折沿大洗 「大清乾隆年製」款

直徑:39.5cm
來源:香港蘇富比2008年4月11日,編號3023
參閱:

  • 香港佳士得2013年秋季拍賣會,編號3214
  • 2000年紐約佳士得《Treasures from Ancient Beijing》展覽,圖錄16頁

估價:RMB 3,500,000 - 4,500,000


踏入有清一代,彩瓷工藝在康、雍、乾盛世達到了嶄新境地。

首先是由歐洲傳入的銅胎畫琺瑯,即以銅製器胎,然後把琺瑯質釉料填畫於表面。接著,此工藝移植到瓷器之上,研發出流傳後世的清室御用瓷胎琺瑯彩,直至今日仍然是瓷器收藏界的夢幻逸品。

在琺瑯彩基礎之上,匠人又遵從御旨,按皇帝品味,融入西方藝術風格,研發出「洋彩」。今日在古玩收藏界中,洋彩要比粉彩更高級,價值也更高。

根據傳奇督陶官唐英,洋彩須符合以下條件:

  • 使用西洋明暗光點裝飾圖案,主要以光點表現圓狀物體
  • 花卉葉紋上大多以白料渲染,表現出枝葉的光影明暗
  • 西洋花卉的使用,如洋菊與洋蓮等洋花:部分紋飾應用了西洋花草藤蔓紋飾圖案設計構圖

細賞此乾隆大洗,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

  • 繪畫技法摹仿西洋光影畫法,注重枝葉明暗表現和花朵立體層次
  • 使用西方花卉為紋飾
  • 富西方藝術韻味,體現歐洲巴洛克裝飾風格對東方美學之影響

是故,此件大洗實為洋彩無疑。與此同時,正中央紋飾之中,枝蔓又連接成葫蘆狀,取中國傳統「福祿萬年」吉祥寓意;器形方面,則是源自西亞阿拉伯金屬器,明朝初年即見同形狀青花瓷,例如是北京故宮收藏的「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紋折沿洗」。無論是器形、紋飾,皆可謂中西合璧。

此乾隆大洗直徑為39.5cm,折沿,直腹,平底,形制碩大,造型沉穩,紋飾繁複,色彩瑰麗,雍容華麗。

通體內外滿施松石綠釉為地,釉色淡雅,釉質瑩潤。口沿施金彩,盤心繪十字寶杵狀花卉紋飾,四周繪以四朵妍放的纏枝西番蓮,彼此之間枝蔓連接成葫蘆狀,交替清晰,相互輝映。折沿處與外壁亦裝飾一周纏枝西番蓮紋飾,與盤底紋飾呼應。

全器佈局主次分明,錯落有致,設色純正,雍容華貴,紋飾勾畫婉轉舒展,頗見柔美之姿,繪畫技法上摹仿西方光影技法,注重枝葉的明暗表現及花朵花瓣的立體層次,並表現出巴洛克藝術中繁茂且華麗的花卉特點。

綜觀而言,此洗為清代御用器中的別緻彩繪佳品,充分展現乾隆朝瓷器典型的奢華和綺豔之風氣,應為當時宮廷祝賀壽誕之用。

市場近例,可參考「清乾隆 鬥彩加粉彩纏枝花卉『福壽』圓折沿洗」,於2005年在香港蘇富比上陣,估價HK$200萬 - 300萬,終以HK$471萬成交。


Lot 817|明嘉靖 歲寒三友福祿壽字紋大罐 「大明嘉靖年製」款

尺寸:40.5cm(直徑);34cm(高度)
來源:日本藏家舊藏
參閱:

  • 中國嘉德2012年秋季拍賣會,lot3683
  • 亞歷山大•波普,《阿爾德比神廟藏中國瓷器》,1956年,圖版29.364

估價:RMB 800,000 - 1,200,000


青花瓷,可以說就是中國瓷器的代名詞。從元青花而起的一千多年歷史當中,每朝每代的青花都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面貌。即使是同一朝,青花發色也有上下之分。

嘉靖青花,自然也不外。

嘉靖青花由於採用回青料,改變了前朝青花色調。藍頭發色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青花呈黑藍色,色調深沉而灰暗,紋飾有暈散現象

二、青花藍色淺淡,於嘉靖中期最為常見。及至後來萬曆時期,更變得愈發淺淡

三、青花色調濃重而泛紫。此為嘉靖典型的上等青花發色,由於「回青」中加有「石青」緣故,色澤如藍寶色般鮮亮,又似青金藍一樣艷麗。《陶說》一書如此記載:「嘉靖尚濃,回青之色幽菁可愛」

此件嘉靖青花大罐,青花深沉中略閃紫,正是上述第三類的的典型上佳回青發色。

蒼松堅忍不拔、翠竹直節中空、寒梅傲雪凌霜,終年不凋、剛毅、堅韌、高潔,合稱「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亦是高尚人格之象徵。

此嘉靖青花罐,唇口、短束頸、豐肩、弧腹內收,璧形砂底,造型敦厚。外壁以青花繪歲寒三友,軀幹分別盤曲纏繞成福、祿、壽三字。如此把歲寒三友的清雅圖像,與福祿壽的神秘符籙相結合,不但見匠人巧工,亦讓我們得覷嘉靖皇帝崇尚道教的一面。

嘉靖是明朝第十二任皇帝,雖然已經再非明初盛世,但他登基後整頓朝綱,嚴禁宦官干政,整頓邊防,於政治、經濟、軍事皆有出色貢獻,史稱「嘉靖中興」。宮廷藝術方面,亦有過不少精彩作品。以瓷器為例,就有大家熟悉的五彩魚罐,以及日本出光美術館珍藏的青花飛鳴宿食圖大罐等等。


明嘉靖 青花飛鳴宿食圖大罐|日本出光美術館



Lot 805|清道光 鬥彩靈芝杯一對 「大清道光年製」款

直徑:7cm
來源:

  • 慎德堂,台北
  • 香港蘇富比2019年5月30日,編號739
  • 亞洲重要藏家

參閱:

  • 《形秀色麗四代珍》,大維德基金會、英國太陽樹出版公司,1992年,頁62,圖57;頁125,圖139;頁168,圖194
  • 《成窯遺珍-景德鎮珠山出土成化官窯瓷器》,(香港)徐氏藝術館,1993年,頁284、285,圖C98
  •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鬥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頁257,圖235
  • 《成化瓷器特展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院,2003年,頁154-156,圖145-150
  • 《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卷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頁303,圖273

估價:RMB 400,000 - 500,000


因為雞缸杯,明朝鬥彩變得無人不識。清帝尚古,如此出色的瓷器類別,又豈會不效?

鬥者,湊也,鬥彩即色之湊合,既是以紅、綠、黃原色為主之彩釉相拼,也是釉下青花勾勒兼裝釉上諸色。

鬥彩濫觴於宣德,極盛於成化。具體做法是先於胎體上以青花繪製紋飾輪廓,罩以透明釉高溫燒造,再於釉上輪廓內填以各種彩料,入窯低溫烘烤而成。釉下青花與釉上彩色對比鮮明,交相輝映。

鬥彩靈芝紋杯為明代成化鬥彩名品,後世見有萬曆、雍正、道光三朝仿製品種,仍不失秀美風韻,均為世人追捧之雋品。

杯敞口微撇,深腹,圈足。其質薄胎堅,杯體勻薄,白釉清透,外壁以鬥彩繪飾如意靈芝紋,團狀靈芝紋分為四組兩兩相對,上下間以對稱的花草紋,構圖簡潔大方,以青花雙勾而成,青花典雅青翠,紅黃彩填飾其中,翠嫩淡雅,明快勻淨,頗具清朗之氣。諸色綺麗,相映交輝,妙不可言。

此對道光鬥彩杯乃「慎德堂」舊藏,後於香港蘇富比易手。慎德堂為台北著名藏竇,其雅蓄之瓷器、玉器等古玩,不時見於蘇富比、佳士得、嘉德、保利等一線龍頭拍賣行。


明成化 鬥彩靈芝紋杯|北京故宮



Lot 895|清乾隆 鬥彩祥鶴蟠桃紋大抱月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

高度:48.6cm
來源:

  • 十九世紀末運至法國,自此由蒙特莊園路易斯・德・蒙格蒙特伯爵家族收藏
  • 蘇富比巴黎,2013年12月12日,LOT184
  • 北京重要藏家

估價:RMB 800,000 - 1,000,000


看過小巧精緻的鬥彩杯,現在看看乾隆鬥彩大抱月瓶。

抱月瓶是瓷器界的經典名物,創燒於明代。器形源自波斯、西亞伊斯蘭地區,在當地是盛水裝酒用的金屬器具:上方口部漸收,可防止液體溢出;兩側繫耳用來綑綁繩索,吊繫於人、馬、駱駝之上,方便移動。

器形傳到中土後,因文化差異而轉化成瓷器,實用功能不再,自此成為陳設裝飾器。

至清代,御窯追慕永宣同類造型瓷器,並加以化裁,在乾隆一朝燒造最盛。抱月瓶形制典雅尊貴,透出皇家獨有的氣派,深受乾隆皇帝喜愛,曾多次諭旨督陶官唐英為之燒製。

此件乾隆青花抱月瓶,高48.6cm,釉色滋潤,青花諸彩發色淡雅宜人。腹部主題紋飾方面,則以仙鶴與壽桃,取賀壽之意,寓意吉祥。口沿、頸部及足底分別飾如意紋和蕉葉紋,紋飾精美,色彩妍麗。圈足外撇,給人予穩重之感。器底紅彩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抱月瓶來源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由法國蒙格蒙特伯爵家族收藏,此後於2013年在巴黎蘇富比拍賣轉手,現為北京重要藏家雅蓄。



Lot 834|清道光 仿汝釉八方瓶 「大清道光年製」款

高度:32.5cm
來源:
沈陽重要藏家
參閱:

  • 《故宮清瓷圖錄•乾隆窯、嘉慶窯、道光窯、他》,台北故宮博物院,1981年,圖126
  • 《清代瓷器賞鑑》頁218,圖280 《關氏所藏晚清官窯瓷器》頁96,圖85

估價:RMB 180,000 - 250,000


清帝慕古,宮廷藝術仿傚對象,除了前朝有明一代以外,也包括獨步天下的宋朝單色釉。

宋朝瓷器,堪稱單色釉瓷器的巔峰,而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中,又以汝窯居首。是故,汝窯可說就是單色釉之最。一片天青色,足夠迷倒千年以來的收藏家。歷史上多少人甘願一擲金千,只求得到一片汝窯瓷片,也就於願足矣。

汝窯燒製於宋徽宗晚期,大概只有約20年,且是專門為皇帝、宮廷而造,故無比稀罕。汝窯傳世完整器不足百件,絕大部份在兩岸故宮和其他頂尖博物館手中。清代官窯仿宋代汝窯器甚為成功,造型、釉色、開片、支釘痕等方面均刻意模仿宋汝窯器的特徵。

此道光仿汝釉瓶,八方,撇口,束頸,溜肩,直腹,足微外撇,有個很霸氣的名字「八方統一瓶」。通體施仿汝釉,釉面瑩潔溫潤,色澤淡恬幽靚,滿佈細小開片。此瓶所敷施的仿汝釉色幽雋淡恬,厚若堆脂,溫潤似玉,散見開片,頗具舊跡,以後彷之器成功詮釋宋人崇尚一色純淨之美學理念。

其形敦實古拙,深得汝窯釉之神韻,瓶體造型別緻,俊秀挺拔,雋雅端麗,古釉之美與當朝之器完美結合,相互映襯,相得益彰,達到了師古而不泥古的藝術追求,製作精美上乘,底落青花書「大清道光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為道光官窯仿汝釉器翹楚之作。



Lot 820|明洪武 青花菱口盤

直徑:20cm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上)》商務印書館(香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頁28,圖26
估價:RMB 500,000 - 700,000


洪武一朝恢復官窯製瓷,《大明會典》卷一九四《工部虞衡清吏司窯冶陶器例》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製樣。」可知其時御窯瓷器可直接體現皇帝個人審美及愛好。明初景德鎮御瓷紋樣,一改元代密不透風的裝飾技法,強調質樸有序之風格。正如明崇禎十年立於景德鎮御器廠的石碑所載:高皇帝以純樸開基,敦大貽訓,土硎可啜,奇巧不尚,有古帝王風度。本品當屬此風格之典範。

盤花口、菱邊折沿,淺弧腹,底微下凸,盤壁內外呈八個蓮瓣狀。口沿青花卷草紋為飾,內壁青花折枝花卉紋,外壁飾青花八組並蒂蓮瓣紋,盤中間青花纏枝菊紋。釉色白中帶灰,青花發色灰暗,胎質潔白堅實。

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鎮始置御窯廠,此盤即為明洪武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製的一件頗具代表性的器物。此類洪武托盤一般以釉裡紅裝飾為多,唯青花少見。因明初對青花燒成氣氛控制不成熟,青花髮色大部分灰暗。北京故宮藏有同時期盞托,可為參考。



Lot 831|清光緒 青花纏枝蓮紋花觚 「光緒癸巳年製」款

高度:40.5cm
來源:沈陽重要藏家
估價:RMB 150,000 - 250,000


撇囗,束頸,鼓腹,圈足外撇。仿商周時青銅器造型,囗沿下飾一周如意云頭紋,頸下部繪變形蕉葉紋、迴紋各一周,近足處飾迴紋,腹部上書「光緒癸巳年製」款。主體紋飾在頸部及腹部,分繪纏枝蓮托八吉祥紋飾。

此器器形莊重大氣,青花髮色青翠,胎體堅質,是一件稀少的光緒官窯器物。


Lot 939|明十六世紀 彌勒菩薩立像

高度:92cm
估價:RMB 1,500,000 - 2,000,000


欣賞過明朝精彩的官窯瓷器,最後我們一起看看兩朝的佛教造像。

佛教扎根中土愈久,就吸納愈多本土文化。到後來,這種影響已非常深遠,造像融合中華傳說故事,面貌甚至會徹底改變,彌勒正是一例。

大乘佛教中,彌勒是釋迦牟尼的繼任者,未來將於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是為未來佛。中國人認識的彌勒佛,多是「大肚能容天下事」的布袋和尚版本,其實那是佛教信仰與中土文化結合的形象。

彌勒在印度、尼泊爾、乃至中國隋唐時代,乃是作如來或菩薩造型,外貌就像此尊造像一般,和「胖佛」拉不上關係。

此尊彌勒菩薩立像,斷代明朝十六世紀,92cm高,頭戴五葉寶冠,繒帶伸於耳上兩側,飾誇張的彎折耳鐺,面龐方正,額頭寬平,雙眉高挑,鼻樑細窄,嘴角上揚,鼻子與嘴的距離較短。

身體挺拔,上身袒裸,裝飾瓔珞項鍊。腰部纖細,下身著長裙,裙擺平鋪於雙腿之間。味道古樸,線條嫻熟流暢,造型規整,品相完好。



Lot 969|清乾隆 宮廷銅鎏金嵌百寶四臂大觀音

高度:71cm
估價:RMB 800,000 - 1,200,000


只要一見有如此佛教造像頂髻上的「化佛」,便可知道主題正是觀音大使。

這個「化佛」基本上就是一尊小小的阿彌陀佛,來源多有說法。其中一個故事中,觀音本是凡人,皈依佛門後受業於阿彌陀佛,最終大覺大悟。觀音於是頂上置佛龕,龕中供奉阿彌陀佛,以報師恩。

四臂代表「息」、「增」、「懷」、「誅」四種佛行。主臂雙手於胸前合十,代表智慧與方便合一雙運。另外雙手所持法跆已佚,一般來說,後方右手持念珠,每撥一珠即救度一眾生出脫輪回;左手則持八瓣蓮花,以示清靜無垢,淨化一切煩惱,乃四臂觀音造像的標準造型

觀音頭戴寶冠,釋迦頂嚴,莊嚴神聖,寶繒飄拂在耳際,寶冠、項圈中嵌寶石,裝飾精緻華貴。面目寧靜含笑,以慈悲慧眼俯視眾生。主臂雙手當胸合掌,其餘兩手擎蓮花在肩頭,身姿挺拔偉岸,比例精準而不僵化。

此尊乾隆宮廷風格鮮明,造型挺拔,工藝精細,從面部到衣紋,串飾至蓮瓣,均極華美精緻,且原封底保存至今,尤為難得。


拍賣詳情

拍賣行:北京京古國際
專場:匯心雅集·明清御瓷 佛像專場
拍品數目:169

預展、拍賣地點:中國大飯店 多功能廳4(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1號)
預展時間:2021/6/4-5|9:30am - 7:30pm
拍賣時間:2021/6/6|2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