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刷新個人亞洲拍賣紀錄 西班牙巨匠米羅藝術展香港亮相

西班牙「現代主義藝術三傑」中,畢加索和達利可謂家喻戶曉,但對於亞洲朋友而言,米羅(Joan Miró)之名可能稍顯陌生。

剛剛落幕的香港拍賣周,米羅畫作便以HK$5,057萬(NT$1.96億)高價成交,刷新了藝術家在亞洲的拍賣紀錄。

究竟米羅的作品有何魅力?他的超現實主義又是如何投射於現實?適逢香港藝術館舉辦《米羅的詩想日常》展覽,正好讓我們一窺這位巨匠的天才創意,如何藉日常物品發掘內在的詩情畫意。

是此展覽共94件作品亮相,包括繪畫、雕塑、素描、紡織品、石版畫、海報,展期至6月28日。若諸君身在香港,那絕對不容錯過。


米羅畫作《無題》近日在香港拍賣以HK$5,057萬成交|非本次展覽之展品

米羅畫作《無題》近日在香港拍賣以HK$5,057萬成交|非本次展覽之展品

米羅是「西班牙現代主義藝術三傑」之一(照片由展覽主辦方提供)

米羅早期作品受野獸主義、立體主義和達達主義等多股風潮影響,但重心仍在超現實主義。他始終堅守該主義的核心信條:創作旨在將無意識的創造力從邏輯與理性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本次展覽以米羅十九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首,展示他深受超現實主義影響的藝術創作。

後來,他在作品中融入日常物件及拼貼藝術。這種創作方式持續多年,在60和70年代到達頂峰。在此期間,他專注於雕塑、版畫,並積極參與公共藝術創作,這些作品亦在此展有所體現。


米羅《人物(帶雨傘)》約1931年(1973年複製品),木頭、乾葉子及雨傘,230 x 136.5 x 159 cm|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藏 © 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


米羅《繪畫》1933年,油彩布本,130 x 162 cm|私人收藏,借予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展出 © 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攝影:Joan Ramon Bonet Successió Miró Archive


米羅《繪畫》1943年,油彩及粉彩布本,40 x 30 cm|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藏,喬安·普拉茨捐贈 © 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

展覽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物件」、「詩歌與物質」、「民間藝術」、「海報藝術」、「公共藝術」。

物件

米羅在他父母位於蒙特羅伊格的農莊裡接觸到大自然鄉土文化,開始在作品上呈現一種新的現實。當中無論任何物件,哪怕渺小如卵石,都獲得獨有的生命力。

在米羅看來,無論一件物件有多微不足道,都能在藝術家及詩人心中喚起詩意,各類物件都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成為米羅的靈感泉源。

它們起初只是被表現的對象,其後在超現實主義的影響下成為了表現的本身。


米羅《月光下的女人》1970年,水粉、墨汁及蠟筆紙本,99 x 61 cm|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藏 © 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


米羅《鴨子的飛行、女人、星星》1965年,油彩「學院派」風格布本,100 x 50 cm|私人收藏,借予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展出 © 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攝影:Joan Ramon Bonet Successió Miró Archive


米羅《燒毀的畫布(一)》1973年,割裂焚燒過的塑膠彩布本,130 x 195 cm|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藏 © 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

詩歌與物質

1936年,米羅公開表示不會將繪畫與詩歌加以區分。他顛覆了傳統繪畫的規條,重視創作所使用的載體和彩料。在視覺上,這些被循環再用和反繪畫的元素都以最純粹的本質呈現。

「我越來越重視我在作品中所使用的物料。為了讓觀者在作出反應前先感受到視覺衝擊,我覺得一種豐富而有力的材料是必要的。這樣,詩意便透過塑造的媒介表現出來,不言而喻。」


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是貫穿米羅一生的重要靈感來源。他感興趣的不僅在於其集體性,也在於工匠的工作方式,因為工匠創造的物件,往往能切合人體需要及符合本身用處。這些物件獨特在不需要滿足其他目的,而只以最根本的形態存在。

因此,來自不同文化的民間藝術往往有相似之處,這一點令他著迷——無論是多本土的物件,都有它的普及性。


米羅《大型壁毯裝置(六)》1972年,塑膠彩、繩子、羊毛及喬賽普·羅約製作的壁毯,140 x 187 cm|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藏 © 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


米羅《女人和鳥》1967年,彩繪青銅,200 x 102 x 77 cm|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藏 © 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

海報藝術

1960和1970年間,米羅大量創作海報作品。彼時正處於西班牙佛朗哥獨裁統治後期,這些作品表達了他對社會的期望與渴求,同時是對現代主義、民主自由和加泰羅尼亞語言、文化的捍衛。

米羅通過海報明確表達公民、政治和文化參與的內容,不僅是他自身所關心的話題,還有缺乏機會公開表達的普通民眾之呼聲。

他曾說:「我認為藝術家是當他人沉默時為人民發聲,他有義務確保他的說話不會白費,而是能服務眾人。」


米羅《拯救西班牙》1937年,鏤空模印,31 x 24.3 cm|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藏 © 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

公共藝術

米羅為公共空間創作陶瓷壁畫和雕塑,創作前會先考慮可否將其放大並回歸自然。

「一件雕塑必須置身於戶外,身處自然之間。它須跟山脈、樹木、石頭融為一體;當這些元素放在一起時,該能組成一個整體;當一隻昆蟲降落在雕塑上,這隻昆蟲、蜘蛛、鳥、蝴蝶,都應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米羅也想到將創作融入建築的可能,希望為城市增添色彩。二戰結束後,他更希望為公共空間創造能使建築和風景融為一體的作品。

他想象如果城市要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藝術品將會在大廈、廣場和公園中常常出現。


米羅《人物與鳥》1967年,彩繪青銅,120 x 48.2 x 45 cm|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藏 © 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


米羅的詩想日常|展覽詳情

展期:即日至2023/6/28
地點:香港藝術館2樓專題廳
地址: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開放時間:
周一至三、五:10am - 6pm
周六、日及公眾假期:10am - 7pm
周四(公眾假期除外)休館
費用:
標準票|HK$30
團體票|HK$21
優惠票|HK$15
博物館通行證|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