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日益發達,愈來愈多古玩收藏家關注海外拍賣,在異國尋覓珍品重器。其中一個熱門目的地,便是納高(Nagel)。
此家德國龍頭拍賣行擁有百年歷史,發生過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撿漏」事跡。最近一次,主角為乾隆朝青花尊,去年6月在納高以€59.6萬(約RMB 460萬)易手,隨後於本月較早時間在北京拍賣又以RMB 1,380萬成交,意味不足一年間升值了3倍。
如此升幅,無論是任何地方、任何門類的拍賣,俱是甚為驚人。
納高本季的亞洲藝術專場,將於6月10日舉槌。今回焦點落在佛教藝術之上,拍品橫跨千年歲月,來自南北朝、大理、西藏、明朝等不同時代地域,洋洋大觀。事不宜遲,讓我們一覷箇中精品,一同尋寶撿漏去。
Lot 18|西藏15世紀 密集金剛壇城唐卡 棉布蛋彩描金,玻璃框裝裱
尺幅:58 x 48 cm
註:背面書Vartula字體梵文咒語
來源:德國重要私人收藏,購於瑞士蘇黎世1994年5月24日拍賣會,圖錄編號48,圖版9
估價:€25,000 - 35,000
提起文藝復興,大家都會想起達文西、米高安哲羅等巨匠創作。其實在相約時期,西藏也曾迎來一場文藝復興,不但佛法重新振興,文化、信仰、藝術、思想亦蓬勃一時。
這場藏地文藝復興,在錯綜複雜的宗教因緣下開花,此幅作為圖錄封面的精美唐卡,便是從中誕生的一顆碩果。
密宗之所以稱為密宗,皆因師徒之間是秘密傳授,箇中內容絕不輕易向外公開。是故,密宗修習的經典便稱為密續(或音譯怛特羅),意即秘密相傳之典籍。
藏傳佛教密宗之中,以無上瑜伽密續地位最高,被信徒視為無法超越且最難修持的密法,修行包括呼吸、經脈、觀想等。此幅唐卡的主角密集金剛,正是與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喜金剛、時輪金剛並列無上瑜伽的五大主尊之一。
一如此幅唐卡所示,密集金剛多為三面六臂形象。三面為藍、白、紅三色,代表降服、息災、敬愛。主臂雙手擁抱明妃,象徵智慧與慈悲的結合;手上同時分持金剛杵和金剛鈴,代表方法與智慧雙成,其餘四手分別握著各式法器。
明清兩世的皇帝,多有篤信或推崇藏傳佛教者。在紫禁城中,密集金剛又稱陽體秘密佛,北京故宮珍藏有一幅唐卡,背後有漢滿蒙藏四體文字題記:「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初一日,欽命章嘉(格魯派活佛)胡土克圖供奉利益繡像陽體秘密佛……」可見在中原皇室之間,密集金剛亦是相當重要的信仰。
唐卡為藏地獨有藝術形式,以礦物顏料繪製色彩繽紛的畫像,讓觀者藉之觀照冥想。壇城是其中尤具代表性的主題,不但畫面勾描精細,用色莊重高貴,且箇中隱含諸般佛學寓意,在天圓地方中層層遞進,對信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工具。
接下來我們以本品為例,試著為大家解說重點。
主尊密集金剛位處九宮格中央,主要用深淺不一的藍色描繪;周圍八位重要神明,以藍、黃、紅、綠、白五色繪之;外邊第一個圓輪的花草紋飾,則分別用上白、紅、黃、綠四色。
此五種乃藏族傳統用色,具有多重寓意。首先,它們象徵著藏佛信仰極為重要的五方佛;其次,它們指向中央、東、南、西、北五個方位;再者;它也是天地元素的顏色,代表天、地、火、水、雲。
兩層方形城牆的東南西北,各自開有扇門,且有菩薩把守,是協助觀者在精神上進入壇城修行期間,消除所遇障礙以成就果位。
外層方形城牆四方,飾有華麗帷幔的三瓣圓弧拱門,金碧輝煌的宮殿,以及拱衛宮殿的傳說生物摩羯。
四方宮殿的外圍,又有數個圓輪圍繞,由內至外分別為蓮花輪、八大屍林、火輪。
蓮花在佛教中至關重要,象徵不染塵世煩惱,故蓮花輪是整個壇城的支撐;八大屍林為古印度八大墓地,許多信徒和瑜伽士都在此處靜修而獲得成就,在壇城中起保護之效;火輪以五色繪就,代表五方佛具有的五智,分別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
在最外圍火輪的周邊與上下方,繪有更多的神祇、守護神、上師、瑜伽士以及八吉祥紋飾,則代表藏佛十分著重的信仰傳承脈絡。
唐卡背面書Vartula字體梵文咒語
曾幾何時,藏傳佛教經歷了好一段佛法衰頹的時期。直到14世紀末、15世紀初,高僧宗喀巴精研經藏,整頓戒律,勤弘正法,終於力挽狂瀾,振興佛教。
他戴上黃帽,以示尊重佛教戒律,創立格魯派。由於格魯派首座正式寺院名為甘丹寺,故又稱甘丹派。藏地佛法振興,各門各派在良性競爭和合作下得到長足發展,加上明代中央朝廷的資助及籠絡,文化、信仰、藝術、思想蓬勃一時,稱為甘丹文藝復興。
此幅密集金剛壇城唐卡,正是如此背景下誕生的珍貴藝術。即使流傳了數百年,狀況仍是難得地相當良好。
市場所見的同年代唐卡,相同主題者甚為罕見;頂尖博物館中,則台北故宮有藏品(下圖)可作參考比較。
西藏15至16世紀 密集金剛壇城唐卡|台北故宮
Lot 137|東魏(534-550年)釋迦牟尼佛大理石立像
高度:98 cm
來源:德國南部私人舊藏,1999年3月購於柏林古董商Günter Venzke
估價:€30,000 - 50,000
魏晉以後,中華大地陷入近300年的長久紛亂,先有五胡十六國,再來是南北朝對峙。如此亂世,佛教乘時而起,擔任精神上安撫人心的角色。寺院獲權貴支持,既能庇護僧侶,又擁有田產。在此堅實經濟基礎之下,佛教雕像藝術大放異彩。
北朝首個政權為北魏,其後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時,洛陽大部分佛教徒都選擇遷徙到鄴城,令這個東魏新都迅速發展成佛教文化中心。東魏國祚僅16年,卻是南北朝佛教藝不可或缺的一員,起著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中國古代佛像注重對造像形神之美的刻劃,透過對佛像身形的塑造,顯示脫俗瀟灑的風貌;透過對佛像面容的描繪,傳達洞悉哲理的智慧精神。此尊東魏的釋迦牟尼像,正是箇中典範。
釋迦螺髮,高肉髻,雙眉修長,眉頭與鼻樑相連,棱角分明,雙目細長如杏核,呈微合而略帶微笑的神態,慈悲平和,跣足立於台上,左手施與願印,佚失右手應施無畏印,度化眾生。
內著右坦式僧祗支,外披袈裟,衣帶繫於胸腹之間,兩帶下垂,下擺作U形衣褶,轉折分明。下方衣擺外張,衣緣曲折,突顯袈裟的厚重繁複,身軀結構平板有力。
從服飾來看,佛衣樣式承繼了北魏造像典型的「褒衣博帶式」。
「褒,大裾也,言著褒大之衣、廣博之帶。」魏晉名士,風流千載,身上匯聚了獨特又具美學意涵的文化符號,其中一項即為寬袍大袖的褒衣博帶穿著。
北魏統一北方後,孝文帝銳意改革,推行漢化政策,向中原文化學習。如此背景下,文人騷客所喜的褒衣博帶衣著,亦進一步移植到佛像身上。這種風格,把儒家的賢達、道家的飄灑、玄學的清雅融於一體,烘托出佛家的睿智與超脫,豐富了其時造像藝術的審美內蘊。
北魏造像的另一特徵是「秀骨清像」。
佛像身材修長,臉型削瘦,筋骨錚錚,與寬鬆飄逸的「褒衣博帶式」相輔相成,顯示出超凡脫俗的道骨仙風。若非佛陀髮髻,看上去與道家隱士形象可說別無二致。
東魏佛像多承前制,此尊釋迦像的「褒衣博帶式」即為一例。惟與此同時,風格仍有所變化。舉如臉容與體態,雖然仍然傾向清秀,但與前朝北魏比之,已是稍顯豐滿,再非瘦骨嶙峋的形象,可見雕塑重點開始由線條轉至形態之美。
東魏興和三年 彌勒佛像|北京故宮
東魏天平三年 邢長振造釋迦像(局部)|青州博物館
此尊東魏佛陀造像,乃德國南部私人舊藏,於1999年3月購於Günter Venzke。Venzke為柏林古董商,經手的中國古玩多為高古藝術品,除了造像以外,還包括瓷器、玉器等等,不時見於納高拍賣圖錄。
本品體積碩大,幾近一米之高,且至關重要的頭部沒有佚失,在市場上相當鮮見。公共收藏方面,北京故宮與青州博物館,皆有同時期造像可作比較參考。
Lot 154|或為大理國 約10至11世紀 罕見銅鎏金釋迦牟尼佛持缽立像
高度:30.8 cm
來源:私人收藏,1982年11月4日購於香港T.Y. King & Sons Ltd,附購買發票
估價:€20,000 - 30,000
看過《天龍八部》的朋友,都知道大理崇尚佛法,有「妙香佛國」之稱。大理佛像以獨樹一幟的美學而聞名,然而傳世品在藝術市場相當鮮見。至於如本器般的釋迦立像,在全球已知收藏之中,更只有另外一尊而已。
該尊釋迦立像(下圖),斷代11至12世紀的大理國,無論是形制、風格、尺寸,俱與本品甚為相似,2010年在納高上拍,當時估價€6萬,引來多方爭奪,終以20倍的€120萬成交。
及至2016年,該尊釋迦立像登上北京保利拍賣,估價RMB 1,200萬,結果亦以超越預期的RMB 2,185萬易手,再創佳話。
簡而言之,大理國的佛陀立像,傳世只有兩尊。一尊先後在德國納高和北京保利高價拍出,另一尊即是本品,亦將於納高上陣舉槌。
大理國 11至12世紀 銅鎏金托寶缽釋迦牟尼|2010年,德國納高,約€120萬成交;2016年,北京保利,RMB 2,185萬成交
此尊佛陀立像,銅製鎏金,臉型長圓,杏眼橫長,雙目平視,鼻樑挺拔,鼻翼寬闊,面露靜謐微笑,符合大理造像特徵。佛身袒右肩穿僧祗支,下身著百褶式僧裙,外披袈裟,衣紋流暢。
杏眼刻劃清晰準確,細節鑄造精良,雙眼神態柔和沈靜,笑容樸實純真,氣質恬靜典雅,加上腹部微突與略微後仰的軀體形態,在大理造像風格流變中應屬早期作品。
佛隱手托寶缽,內鑄器物應為黃金、琉璃、珊瑚等佛教七寶。如此獨特形制之立像,顯然含有特殊宗教意義,或許是為大理佛教密宗「滇密」之儀式而製。
大理金銅佛陀造像之中,大部份高度在10 cm以內,高於20 cm者已屬鮮見。此尊佛陀逾30 cm之高,體量無疑相當驚人。
此尊佛陀造像,是1982年購自香港的「T.Y. King & Sons Ltd」。這一項來源,也非常值得一談。
這家古董商的中文名稱是金才記,創辦人為金才寶,後由兒子金從怡接手,以經營高古美術、青銅器、唐三彩、宋元名瓷聞名,在民國時期的上海古董界手執牛耳,名重一時,直到二戰後數年才南遷香港。
金才記不但活躍於中國古董圈,名聲也傳至歐美地區,以「T.Y. King」而為當地藏家熟悉。
2013年,蘇富比為Julius Eberhardt舉辦專拍,帶來這位奧地利建築師雅蓄的10件古青銅器,合共斬獲US$1,680萬(HK$1.31億)。其中6件拍品,俱是已故希臘駐華大使Alexander Argyropoulos購自上海或香港的金才記,佔上述成交額的86%、即US$1,455萬之多。
Lot 162|明代15世紀或更早期 釋迦牟尼三尊大型砂石岩造像
高度:68 cm
來源:德國Gerd-Wolfgang Essen先生(1930-2007)私人舊藏,1968年11月15日購於德國漢堡古董商Hauswedell
估價:€15,000 - 25,000
佛教造像自問世開始,至今歷經逾二千年發展,主題與造型隨著地域時空而屢有流變。然而,如本品般的一鋪三尊形制,則是歷久不衰。
三尊石雕佛像在古印度時期已經相當流行,包括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犍陀羅,以及鼎盛一時的貴霜王朝。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形制則尤其在南北朝風靡一時。
三尊石雕佛像的形制一直沒有太大改變,石雕多呈塔形,主尊居中,脅侍菩薩在兩旁,不論坐立皆有底座,上方空間則留作輔助裝飾。
是此舉槌的釋迦牟尼三尊像,斷代明朝15世紀或更早(15世紀為永樂至弘治時期),當中既有承繼下來的傳統,亦散發著當時中原的美學風格。
貴霜王朝 1至2世紀 釋迦牟尼三尊紅砂岩像|印度 馬圖拉博物館
北魏永熙三年 石雕彌勒三尊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從存世文物可見,石雕最上方的裝飾,自古印度時期已經時常選用飛天仙女。南北朝亦然,只是造型更接近敦煌石壁那種文化融合的風格。至於本品上方,則雕刻雙龍趕珠紋飾,散發著中原皇權的威嚴。
另一個極具明朝時代特徵的,則為主尊佛陀的頂嚴雙珠,乃是結合了傳統漢式和元代梵式寶珠的設計。至於脅侍菩薩蓮花座下的獅子,則源自印度佛教傳統。在早期佛教中,獅子象徵佛陀修行的最高階段,也是佛法戰勝外道的威武符號。
主尊釋迦牟尼頭上螺髮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雙耳垂肩,眼簾低垂,兩手疊施禪定印,神情寧靜肅穆,予人平靜之感。兩旁菩薩雙手合十,臉帶微笑,配合較為短小的軀體比例,造型相當討喜。傳統上,若主尊為佛陀,兩旁脅侍多為觀音和彌勒菩薩,但據不同宗派信仰,也可能是其他組合。
本品為Gerd-Wolfgang Essen舊藏。這位德國人既是宗教學家,亦是有名的佛教藝術收藏家,不少藏品後來捐給了巴塞爾文化博物館。
Lot 156|元至明代 郭熙款《山旅圖》絹本設色,團扇面,冊頁裝裱
尺幅:23.7 x 23 cm
註:落款「河陽郭熙」並鈐印,三方鑒藏印難識。裱頁背面一方藏家收藏印「觀復齋收藏之印」
來源:歐洲名家私人古舊收藏,集於1930年以前與1950年至1980年期間
估價:€15,000 - 25,000
台北故宮有三件國寶級宋朝書畫,被官方確認為「鎮院三寶」,分別為范寬《谿山行旅》、李唐《萬壑松風》、郭熙《早春圖》。可見即使在名家輩出的趙宋畫壇,郭熙的地位也是非同凡響。
郭熙,河南溫縣人,布衣出身,好道學,喜遊歷。雖善畫,然初無師承,後在臨摹李成山水畫中受到啟發,筆法大進,自放胸臆,筆勢雄健,水墨明潔。
宋神宗時期,郭熙成為宮廷畫師,曾經為京師重要宮殿與寺廟繪製大型屏風畫或壁畫,深受皇帝賞識,後來升遷為翰林圖畫院最高職位的「待詔」。
郭熙擅長巨障長松,煙雲變滅之景,山石用「卷雲皴」,樹木作「蟹爪狀」,創為一派。與此同時,他亦是繪畫理論家,提出山水畫取景構圖的「三遠」法則,對後世影響深遠。
宋 郭熙《早春圖》|台北故宮
本品局部
存世郭熙畫作寥若晨星。無爭議的真跡,基本上只有台北故宮的《早春圖》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樹色平遠圖》。
然而,郭熙乃宋代山水畫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且生前已聞名天下,故筆墨技法和山水造境的意趣廣為後世援引,乃歷代畫家學習取法的重要典型,追慕者遍及皇室貴族、文人雅士和地方民間,自古至今影響不輟。
本品斷代元至明代,正是後世摹仿郭熙筆墨之作,「卷雲皴」山石與「蟹爪狀」樹木的風格明顯相當。此外,三遠中的高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與平遠(自近山而望遠山)法則,亦在本品中有所體現。
Lot 350|清康熙 罕見天藍釉馬蹄瓶 圈足内青花書「大清康熙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
尺寸:高16.2 cm;直徑11.7 cm
來源:
- 德國外交官赫爾曼·多布裏科(Hermann Dobrikow)(1928年卒於北京)舊藏,後由家庭成員繼承
- 多布裏科收藏,由柏林Lepke拍賣行於1930年3月4-5日「北京多布裏科中國藝術收藏」拍賣會售出,本拍品當時的圖錄編號為202
展覽:2015年7月19日至2016年1月17日,杜塞爾多夫Hetjens陶瓷博物館《舞龍:康熙/中國當代》(der drache tanzt. Kangxi/China Contemparary)特展,展品編號33
著錄:2015年,杜塞爾多夫出版,Suebsman/ Antonin合著展覽圖錄《康熙時期的瓷器珍品》,頁106,圖33
估價:€8,000 - 12,000
中國瓷器史上,高雅脫俗的單色釉在趙宋經歷了黃金盛世,接著在數百載後的滿清又攀上另一個巔峰。
天藍釉為康熙初創之釉色,可與同時代名品豇豆紅比肩,俱為康熙御窯代表作。化學成份上,天藍釉和同樣著名的祭藍釉甚為相似,惟作為呈色劑的氧化鈷含量極低,故燒造出的藍色淡雅勻淨,猶如碧空,故而得名。
要燒造出穹蒼蔚藍實非易事,釉裡的銅、鐵、鈦等金屬元素對呈色亦有影響,故天藍釉以清三代盛世出品為上,後朝雖有繼續燒造,但品質已多是大不如前。
馬蹄瓶又稱馬蹄尊,因形似馬蹄而得名。有學界研究認為,如此器形可能自西亞傳入,本為盛載香水的玻璃瓶。有趣的是,清宮造辦處玻璃廠亦有燒製料器馬蹄尊。
馬蹄尊多為直頸,而本品形制有所剪裁,肩部順著短頸而下,更顯曲線之美。康熙朝的天藍釉馬蹄尊相當罕見,據記錄北京故宮有一例,與本品幾無二致。
本品為多布裏科(Hermann Dobrikow)舊藏,後於1930年經由柏林拍賣釋出市場。
這位德國外交宮在華期間,深受中華文化吸引,建立了豐富的文物收藏,品類囊括唐朝至清代的陶瓷、銅器、鼻煙壺及織繡等等。2016年,佳士得舉辦「三十週年誌慶拍賣:世紀珍藏」,多布裏科舊藏的宣德御製銅雲龍紋簋式爐,以HK$100萬估價舉槌,終以HK$424萬易手。
Lot 304|清康熙 約1680-1700年 青花夔龍紋大花盆
直徑:47 cm
來源:柏林政府建築師Hoffmann先生私人收藏遺產,現藏家2001年1月購於其家庭成員,附柏林China Bohlken古董商發票,藏品編號379
展覽: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杜塞爾多夫Hetjens陶瓷博物館《康熙陶瓷精品》(Kangxi - Porcelain Treasures of the Kangxi Period)特展,展品編號54,並錄入展覽圖錄
估價:€6,000 - 10,000
此件康熙青花直徑達47 cm,如此巨大的缸形瓷器在中國瓷器史上是出了名的難燒製。
明清兩代御窯廠,工藝冠絕天下。即便如此,還是有這些不世匠人難以解決的題目 - 其中一道便是大缸。
由於體積碩大,胎體厚實,不但火力難透,更極易疵裂崩塌。是故,儘管明朝御窯廠專門設置「龍缸窯」專責燒製,成者往往還僅是「百選一二」而已。
御窯廠在清初復燒後,龍缸難題仍然未解。舉如順治十一年奉旨燒造,三、四年間造缸二百餘口,或塌或裂,無一成器。後來派員督陶,還是「終不克成」。
幾經努力下,御窯廠燒製龍缸終有大成,本器正是在如此的技術基礎下誕生。
本品的柏林古董商China Bohlken發票
本品器身主飾一周夔龍紋,或相顧而望,或首尾追逐,頗有動感。
夔龍乃傳統紋飾,在商周青銅器及漢朝玉器俱是常見。在中華大地流傳逾三千年期間,造型屢有變改,身軀細長盤曲,愈來愈像藤蔓草葉。明代御瓷有一種特殊龍紋,稱為香草龍,便是如此形態的夔龍,加上口吐青蓮的動作。
綜觀清朝同類花盆,所繪夔龍大部份更傾向於幾何形狀,如本品般仍保留清晰藤蔓身軀的較為少見。翻查資料,北京故宮有一康熙朝例子,與本品一致,可成一對。
清朝官窯大多有年號落款,然而花盆經常有所例外。例如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各式乾隆粉彩花盆,器底均不署款,可知應為其時官窯慣例。
拍賣詳情
拍賣行:德國納高 Nagel
專場:亞洲藝術品(824)
拍賣日期:2024/6/10-11 |9:30pm(當地時間)
預展日期:2024/6/7-9︱10:00pm -17:00(當地時間)
網址:www.auction.de
查詢:德國 +49 711 649690 | 香港+852 3899 6617 / 69191741
地址:Neckarstraße 189 - 191 D - 70190 Stuttg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