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藝術誰是誰非?拆解挪威政府遷拆畢加索壁畫的爭議

挪威政府建築群(Regjeringskvartalet)的「Y 大廈」以畢加索壁畫裝飾聞名,乃首都奧斯陸50年來的地標。2011年,基於結構損壞,當地政府決定清拆 Y 大廈,將壁畫安置於新建大樓內,並在近日(7月30日)完成壁畫拆卸。

可是九年來,外界一直反對政府對壁畫的安排,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甚至去信挪威首相勸阻遷拆。到底壁畫爭議,背後原因為何?


奧斯陸地標 Y 大廈,外牆有畢加索壁畫《漁夫》(The Fisherman)


壁畫描繪了三位漁夫收網漁獲的場景,表現了挪威傳統的海邊生活

首先為大家介紹 Y 大廈及它的壁畫。

Y 大廈(Y-block)於1969年建成,由挪威建築師 Erling Viksj 設計,因形似字母「Y」而得名,是著名的粗野主義(Brutalism)建築。

2011年,有右派激進分子在市中心引爆汽車炸彈,造成77人死亡,更破壞了 Y 大廈的樓宇結構。挪威政府指,建築現已成安全隱憂,對車輛通行及大樓辦公均有危險,決定拆除「Y 大廈」後在原址重建。


恐佈襲擊後,現場一片頹坦敗瓦

1970年代,畢加索和好友挪威藝術家 Carl Nesjar 受邀,為挪威政府建築群設計了五幅水泥壁畫,當中最著名的就是 Y 大廈的壁畫《漁夫》。

創作過程中,畢加索首先為壁畫起稿,再交由 Carl Nesjar 在水泥上作畫。後者特意在碎石牆上厚封水泥,再以噴砂器繪製圖案,突出了畢加索筆下線條的明快及活力。這是畢加索首次以水泥創作壁畫,既珍貴又富藝術價值,要移除實在可惜。


Carl Nesjar 根據畢加索的設計在水泥面作畫


Carl Nesjar 專為畢加索的平面設計「實體化」成大型雕刻,兩人20年間創作約30件作品

當地市民對 Y 大廈及壁畫去留的看法十分兩極。根據挪威媒體《世道報》民調,34%受訪挪威民眾反對遷拆,近40%支持。

有專家認為遷走壁畫及拆除大廈是最經濟的解決辦法。當地藝術家Dag Hol更表示,Y 大廈這種粗野主義建築「過時、野蠻、醜陋」,應藉此機會摒棄。

但另一方面,反對的聲音遏而不止。多年來有挪威民眾自發活動,反對政府「無理」清拆。歐洲文化遺產組織將 Y 大廈列為「歐洲14個臨危文化遺產」,望能引起全球關注。今年,Carl Nesjar 的女兒及 Erling Viksj 的孫子甚至共聯合起訴挪威政府,企圖阻止將壁畫掛在新大樓內。 


抗議清拆的活動中,市民身穿象徵畢加索的橫紋T-shirt,雙手擺出「 Y 」字手勢

事前,MoMA 更就清拆表示強烈反對。館內兩位首席策展總監於今年5月去信至挪威首相,請求「重新考慮拆除決定」,並寫道:

「我們以此信表達對批准Y大廈清拆一事的嚴重關切……拆卸大樓不但會是挪威建築遺產的損失,也會讓其他地方搶救或重新安置畢加索在地藝術(Site-specific art)的努力難以成功。」

Y 大廈的清拆無可厚非,但為何重置壁畫引來巨大迴響?

首先,挪威政府沒有向外解釋安置壁畫的詳情。由決定遷拆至真正移除壁畫的九年間,當地政府一直未交代如何保育壁畫。不少反對者擔心拆卸會損壞壁畫。另外新大樓仍未建成,這段空窗期會如何安置壁畫?對於清拆過程,公眾似是蒙在鼓裡。


壁畫《漁夫》拆卸後只由鐵架包圍支撐,未有更多保護措施,難怪引人擔憂

與此同時,重置壁畫的原真性(authenticity)亦受到藝壇質疑。

除了 MoMA 評價遷畫影響日後對畢加索遺作的保育之外,有專家認為畢加索特別為 Y 大廈設計的壁畫,就應該保留在它的原位。同時,將一幅室外壁畫移到室內,引人質疑是否尊重畫家原意。

雖然政府代表解釋,負責監督藝術家遺產的畢加索管理委員會,已同意重置壁畫的安排,但委員會至今仍未公開回應事件。

爭議未平,壁畫已去。雖然事件發生在距離我們很遠的北歐,但無疑是現今保育藝術問題的縮影。政府應如何保育文化,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