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邦瀚斯|克勞德珍藏 一段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傳奇收藏史


作為喜馬拉雅藝術權威學者,帕爾博士曾寫到,求學時讀過一本奇書《土星之命》,在研究藝術半個多世紀後,發現書中講述的藝術家特質:特立獨行、個性張揚、執著求索、命運傳奇而迥異,同樣適用於那些不凡的收藏家和史學家們,克勞德‧德‧馬圖(Claude de Marteau)尤其如此。


克勞德‧德‧馬圖(Claude de Marteau)

他在青年時踏上一場旅程,由布魯塞爾到加德滿都,風餐露宿,跋涉萬水千山。古老東方的文明如夢似幻,神秘的宗教藝術令這次浪跡天涯的探險成為一次朝聖,開啟了他的傳奇事業,以及對藝術終生未渝的熱忱。

黑白照片裡的克勞德神色飛揚,不羈而灑脫。然而,後人亦讚其謹慎而謙遜。他謙稱自學成才,卻展現出無與倫比的鑑賞力,以及敏銳感知。經手眾多公立收藏機構與頂級私人珍藏傑作,卻將一切隱藏在「克勞德⸱德⸱馬圖」名字背後。


圖1


圖2

1969年,克勞德年僅34歲,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從他手中接過此「笈多佛陀像」(圖1)。這尊佛像出自印度佛教藝術鼎盛時期,成為館方最珍罕、最具標誌性的南亞藝術館藏之一。約翰·D·洛克菲勒三世(John D. Rockefeller III)舊藏一尊著名「濕婆舞王像」(圖2,現藏於亞洲協會博物館),同樣得自克勞德。

1977年,顯赫金融家及收藏家休曼(Christian Humann)的「泛亞收藏」,在洛杉磯舉辦首場展覽,由帕爾博士策展。「泛亞收藏」正正是由克勞德協助建立的,諸多藏品經他之手,後散見於各大博物館之中:如斯瓦特寶冠佛像(1986年由弗吉尼亞藝術博物館收藏)、丹薩替勝樂金剛像(現藏於魯賓藝術博物館),以及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之象神像等。「泛亞收藏」後易手予安思遠。2015年,其中最後的藏品之一、一尊尼泊爾觀音像以US$8,229,000於紐約拍出。


圖3

2020年,這尊震撼的犍陀羅五尊像石碑(圖3)在佳士得拍出,創下新記錄。這是克勞德最鍾愛的藝術品之一,曾將之印於名片上。1973年,他在《Oriental Art》刊登此石碑的照片,成為他首個藝術生意公告。

如今,克勞德留下數百件藝術品,包括那些因極為珍愛而始終未肯釋出之作。他一生中擁有過多少奇珍,今已難知。然而這些保留下來的、彌足珍貴的藝術品,已足以構建一幅完整而壯闊的佛教藝術史詩圖。

犍陀羅藝術,或許是克勞德所涉獵眾多領域之中,最享負盛名的。他支持諸多著作出版,其藏品亦多見於重要著錄。古老的犍陀羅佛教理想,融合古希臘羅馬審美,在這恢弘的雕像收藏中得以彰顯。


Lot 26|犍陀羅 三/四世紀 片岩佛陀像

高度:147.5 cm
著錄:Mario Bussagli,《L'Arte del Gandhara》, 都靈,1984年,100頁,編號3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估價:€500,000 - 700,000


佛陀立像(拍品26)幾乎與真人等身,神態寧靜,以古典雕塑的「對立式平衡姿」而立,重心移至左側,彷若將行,靜中富有動態。在層層褶皺的厚重長袍下,佛陀身形優美而飽滿。此尊佛像借鑒源自印度宗教的元素,以體現其開悟證道之境界,如以圓點作眉間白毫,光線自此射出普照眾生。

佛首(拍品25)則高近半米,體量壯觀,眼眸如笑意溫和,面容靜美,輪廓起落有致,極富自然之感。波浪頭髮與肉髻覆蓋之環狀髮束相映成趣,岩石色澤深邃,為此類作品中已知最完好、精美之例之一。 


Lot 25|犍陀羅 三/四世紀 片岩佛首

高度:48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估價:€150,000 - 200,000


Lot 22|犍陀羅 二/三世紀 片岩赫拉克利斯形象之阿特拉斯像

高度:51 cm
著錄:

  • Mario Bussagli,《L'Arte del Gandhara》,圖靈,1984年,頁55
  • Isao Kurita,《Gandharan Art》,卷二,東京,1990年,頁155,圖448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估價:€80,000-120,000


今日已極少犍陀羅雕像如此尊阿特拉斯像(拍品22)般,帶有如此強烈鮮明的希臘羅馬藝術傳統。

在古希臘傳說中,阿特拉斯與泰坦族一起對戰奧林匹亞眾神,失敗後被懲罰,永遠托舉天穹之頂。這個傳說後來成為希臘以及羅馬建築藝術之靈感,以阿特拉斯像作為支撐構件。受地中海文化交融影響,犍陀羅藝術亦開始呈現此題材,雕刻於佛塔萃堵波之底,托舉象徵天空的佛塔拱頂。

阿特拉斯的頭、肩披著涅墨亞獅皮,為赫拉克利斯之形象。除本拍品外,已知唯一赫拉克利斯形象之阿特拉斯像,藏於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二者相較,本拍品更注重於對這位英雄的古典式塑造,如顴骨高聳、鬍子厚重,以及有力的目光。


Lot 18|斯瓦特 七世紀 銅錯銀佛陀像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33號
高度:10.5 cm
著錄:

  • Arman Neven,《Sculpture des Indes》,布魯塞爾,1978年,頁72,編號30
  • Ulrich von Schroder,《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1981年,頁70,圖版3E
  • Jan van Alphen,《Cast for Eternity》,安特衛普,2003年,頁70-1,編號14

展覽:

  • 「Sculpture des Indes」,Société Générale de Banque,布魯薩爾,1978年12月8日 - 1979年1月31日
  • 「Cast for Eternity」,安特衛普民族誌博物館,比利時,2005年4月12日 - 6月26日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估價:€70,000 - 90,000


公元五世紀,本來遍布在犍陀羅豐饒平原上的佛教寺院,於嚈噠人入侵中盡毀。興都庫什山腳下的斯瓦特河谷(現今巴基斯坦境內)成為了犍陀羅佛教信眾的避難之處。因此,斯瓦特佛像見證著眾多重要的藝術及宗教交匯,包括犍陀羅、北印度笈多王朝、正在興起的克什米爾、吉爾吉特,以及藏西文明。


Lot 19|斯瓦特 約七世紀 彌勒菩薩銅像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61號
高度:19.8 cm
著錄:

  • Arman Neven,《Sculpture de Indes》,布魯塞爾,1978年,頁73,編號31
  • Ulrich von Schroder,《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1981年,頁92,編號10A
  • Jan van Alphen,《Cast for Eternity》,安特衛普,2003年,頁73,編號15

展覽:

  • 「Sculpture des Indes」,Société Générale de Banque,布魯薩爾,1978年12月8日 - 1979年1月31日
  • 「Cast for Eternity」,安特衛普民族誌博物館,比利時,2005年4月12日 - 6月26日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估價:€180,000 - 240,000


斯瓦特的工匠以銀作佛陀(拍品18)的雙目及白毫,以熠熠光芒表現佛陀之開悟正覺,亦顯其慈悲神情。在斯瓦特藝術中,大部分此樣式之佛陀坐像,右手皆施予願印。此像的右手卻施無畏印,極不尋常。

這尊優美的彌勒菩薩像(拍品19)為克勞德所珍逾四十載,帶有斯瓦特造像最精緻的細節與風格特徵。大英博物館藏有一尊備彌勒菩薩像,可與之比較。二者皆坐於獅座,細長的手指持寶瓶。菩薩身軀年輕而健美,蓮座花瓣亦飽滿舒展,由此可見工匠之高超技藝。


Lot 30|印度東北部 帕拉時期 十二世紀 喜金剛銅像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03號
高度:14.7 cm
著錄:Jan van Alphen,《Cast for Eternity》,安特衛普,2003年,頁85,編號20
展覽:「Cast for Eternity」,安特衛普民族誌博物館,比利時,2005年4月12日至6月26日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估價:€120,000 - 160,000


印度東北部為密宗誕生之地,此銅像(拍品30)正鑄造於此地的帕拉王朝晚期(十一至十二世紀),為留存至今最古老的喜金剛銅像之一。

銅像細節精緻,造型自然靈動,將複雜的多臂、多首喜金剛與無我佛母雙身像鑄為一體,為帕拉時代銅像藝術之典範。喜金剛八面五官皆清晰而俊美,其中六面位於主面之後,審視各方,第八面出現於火焰狀的頭髮之中,位於十字金剛杵正下方。髮上所施的厚重紅色顏料,今已見部分脫落,顯露出原本精細刻畫的頭髮。

拉薩布達拉宮藏有另一尊帕拉時期喜金剛造像,同樣工藝超凡,見馮·施羅德著,《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卷一,2001年,頁303, 編號102D-E。


Lot 33|卡薩馬拉 十三/十四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像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55號
高度:31.5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估價:€300,000 - 500,000


卡薩馬拉為十二至十四世紀間,跨越西藏以及尼泊爾西部的神秘王國。此尊造像(拍品33)體量壯觀,為屈指可數的幾尊大型卡薩馬拉銅像之一。

佛陀面容柔和寧靜,身形卻寬闊壯碩,兩相融合,流露出慈悲及威嚴。佛陀手指之間相連、衣領之穀穗圖形、鑲嵌淚滴狀綠松石以及雙眉於眉心處連接鼻樑,皆為卡薩馬拉造像細節特徵。


Lot 44|丹薩替 藏中 十四世紀 銅鎏金蓮華手觀音像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36號
高度:26.1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5年前入藏
估價:€80,000 - 120,000


曾經金碧輝煌的丹薩替寺,由帕竹噶舉建於十三世紀末,為西藏最宏偉的藝術瑰寶之一。

此觀音菩薩像(拍品44)手持蓮花,精緻柔和,鎏金厚重華美,多寶瓔珞嚴飾其身,蓮座為典型丹薩替造型,為紐瓦爾巧匠為顯赫西藏廟宇所作銅像之典範。


Lot 47|西藏 十四世紀 銅鎏金金剛總持像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56號
高度:22.5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估價:€80,000 - 120,000


金剛總持結金剛座,為一切智慧與慈悲之源。金剛總持之法身為空,無形無相,故此造像呈現優美的報身形象,著珠寶瓔珞並天衣,表現修行佛法之無量功德,利益眾生。

金剛總持雙手當胸交疊,組成金剛哞迦羅印,表徵智慧與善巧之完美結合。諸多特徵皆表現出源自加德滿都河谷的尼泊爾造像風格,例如寬大的前額與肩膀,精細的手指塑造和相對簡約的珠寶設計。但是,銅像帶有封底及內部裝藏,頭髮上帶青金石顏料塗繪,所嵌雜寶為綠松石,而非可透光的寶石,皆體現出西藏的宗教傳統,表明這尊金剛總持應該為尼泊爾大師為西藏供養人而作。


Lot 41|藏中 十五世紀 銅鎏金喇嘛像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01號
高度:22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估價:€80,000 - 120,000


西藏藝術在十五世紀迎來復興時期,與明代宮廷頻密往來,亦之提供了靈感。此大師像(拍品41)身披華美僧衣,花紋極為繁複而精緻,再現了當時明代宮廷的華貴絲織品。面容極富魅力,線條分明,飽滿的面頰因微笑而生出皺紋,當為一寺廟高僧所作,描摹精準而傳神的肖像。


Lot 52|西藏 約十七世紀 銅鎏金蓮花生大士與曼達拉娃及益西措嘉像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10號
高度:24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估價:€100,000 - 150,000


蓮花生大士為寧瑪派之祖師,被尊為「第二佛陀」。此銅像(拍品52)鑄造精美,鎏金厚重,蓮座風格特徵顯著,蓮瓣長且鼓起,尖端彎起,屬於藏中日喀則地區的扎什倫布寺所造之像。

十二臂紅象鼻天(拍品57)為觀音菩薩之罕見化身,現身於山水之間,於坐騎鼠上歡然起舞,賜予財寶和富足。寶生佛現身於正上方之雲霧中,眾祖師及神祇相伴。


Lot 57|俄爾寺 藏中 十八世紀 十二臂象鼻天唐卡 布面設色

正面紅字藏文標誌畫中各像尊名;主尊像背面以紅字藏文書「唵,阿,吽」三字咒及四行題記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89906號
尺幅:73 x 47 cm(畫心)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估價:€18,000 - 22,000

邦瀚斯得此委託,將於2022年至2023年間呈現四場拍賣。2022年6月14日,此珍藏之第一場拍賣將於巴黎邦瀚斯舉行。


拍賣詳情

拍賣行:巴黎邦瀚斯
專場:德·馬圖珍藏 I(The Claude de Marteau Collection, Part I)
拍賣日期:2022年6月14日

詳情可參閱官網:
https://www.bonhams.com/auction/27813/the-claude-de-marteau-collection-par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