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升值30倍 極速轉售藝術圖利是否有罪?

上星期倫敦拍賣周,非洲藝術家Amoako Boafo的肖像畫引來激烈競投,終以£55萬落槌(HK$560萬;NT$2,120萬)成交,不但遠超拍前估價,金額更比一年前私人買賣時上升了30倍之多。對一位藝壇新星來說,這理應是天大喜訊。可是Boafo卻不這麼認為,他不滿Stefan Simchowitz極速轉售他的畫作圖利,不滿得在《彭博社》報道中大聲疾呼,公開批評這位「大大有名」的收藏家。


Boafo不滿他的畫作《The Lemon Bathing Suit》,在短時期內被收藏家於拍賣轉售


Simchowitz是一位充滿爭議的收藏家(圖片來自Simchowitz Facebook)

「大大有名」之所以要加上括號,全因Stefan Simchowitz是一位充滿爭議的收藏家。他定居洛杉磯,以瞄準新晉藝術家作品「囤積居奇、低買高賣」的手法而聞名,業界對之褒眨不一,毀譽參半。Simchowitz行事乖張,作風高調,又屢屢口出狂言,有評論甚至把他和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台稱川普)相提並論。

不過他的故事暫且按下不表,現在先談另一位主角 - 非洲藝術家Boafo。

Boafo於1984年的加納出生,高中畢業後繼續在當地進修藝術,後來在因緣際會下入讀維也納美術學院。他以黑人肖像為標誌創作,有評論認為風格與奧地利天才畫家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接近。近年市場愈趨關注非洲藝術,Boafo正是此潮流下的新星,屢次被藝術媒體選為值得關注的新晉畫家。


Boafo是藝術界的新星


有評論認為,Boafo風格與席勒(Egon Schiele)相似。圖為席勒自畫像,收藏於維也納的列奧波多博物館

Boafo在邁阿密的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Miami)大受歡迎,收藏家爭著登上畫廊的等待名單,務求買下他定價US$25,000 - 50,000的肖像畫作。2019年,著名當代藝術收藏家盧貝爾夫婦(Donald and Mera Rubell)的同名藝術館在邁阿密揭幕,Boafo被選為首位駐留藝術家。單憑上述二事,就可見Boafo已經在美國聲名鵲起。

Boafo去年創作的5幅畫作,包括描繪母親友人浮游泳池上的《The Lemon Bathing Suit》(意為檸檬泳衣),後來交由一間美國藝廊出售。當中4幅,由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等藝術機構的信託人買下,餘下1幅《The Lemon Bathing Suit》則落入收藏家Simchowitz手中。

事隔僅幾個月,Simchowitz就把畫作交由富藝斯(Phillips)在倫敦拍賣。《The Lemon Bathing Suit》估計僅£30,000 - 50,000,結果在激烈競投下,上周以£55萬高價落槌。Boafo指出,Simchowitz買下《The Lemon Bathing Suit》時,大概只花了US$22,500。

從US$22,500(HK$17.5萬;NT$66.5萬)到£55萬(HK$560萬;NT$2,120萬),換言之Simchowitz極速轉售這幅畫作,在一年內就賺了30倍的利潤之多。


《The Lemon Bathing Suit》在富藝斯高價易手

Boafo十分不滿Simchowitz極速轉售他的畫作。《彭博社》在拍賣前夕報道此事,Baofo在其中表示:「他(Simchowitz)現在想從中取利。這很可悲,此幅畫作太新了……我並不太重視金錢。如果我有博物館陳列和展覽,那就能保證(在畫家生涯)獲得長壽。」

Boafo曾經在訪問表示,自己初到歐洲之時,被白人主導的藝術界所忽視,幾經辛苦才受到今時今日的關注。他在報道的說話用意明顯:艱苦經營的藝術生涯正有起色,想細水長流的創作下去,當然不希望因為他人一次高風險的極速轉售行為,押上自己的名聲與仕途。

這種極速轉售就像雙面刃:一旦成功,藝術家定必獲得藏家、媒體、藝評的關注,身價可以在短時間內水漲船高;若流拍收場,則很可能為藝術家帶來「很難賣出」的負面標籤,影響市場將來收藏或購買的意欲。


Amoako Boafo喜歡以鮮艷顏色入畫

即使極速轉售以高價成交收場,這種現象仍然會很容易衍生另一個問題 - 市場泡沫。當短期炒賣熱潮一過,藝術家身價或許就會懸崖式跌下去。若果當事人並非成名已久的大師級藝術家,而是年資尚淺的新星,作品在市場上更可能永不翻身。

說起泡沫,是時候接上Simchowitz的故事。

Simchowitz瞄準的藝術家,是「新晉冒起」還是「寂寂無名」,見仁見智。不過他們大都有幾個共通點 - 年輕,不為人知,沒有畫廊代表,甚至連日常生活也難以支撐。

Simchowitz對他們可說是無微不至,不但安排工作室,提供畫布、顏料等創作物料,甚至起居飲食問題也一一照顧。同時,Simchowitz也會以展覽、社交網絡等各種渠道,大力宣傳這些「新晉」藝術家。


Simchowitz(左)與非裔藝術家Serge Attukwei Clottey(中)、亞裔設計師Kulapat Yantrasast(右)合照(圖片來自Simchowitz Instagram)

當然,世上沒有免費午餐。Simchowitz會直接從他們身上,以低價購入大批畫作,再高價轉售給他的一眾客戶,包括電影明星、美式足球員、職業撲克手、整容醫生、金融家等等。

這些客戶對Simchowitz大都深信不疑,故即使沒有聽過那些藝術家的名字,他們也毫不介意。有評論認為,這個局面看似雙贏,那些年輕藝術家的名聲和價錢亦因而獲得短暫提升。不過當追捧的泡沫熱潮一過,他們隨即陷入水深火熱的環境,藝術生涯永不翻身。

在芸芸的藝術家人海中發掘出有潛質的新星,把之推而廣之,策展宣傳,讓客戶欣賞他們的創作……Simchowitz藝術生意看似和一般畫廊差不多,惟兩者還是有著根本的分別。


Simchowitz擅於用自己的社交媒體宣傳藝術家(圖片來自Simchowitz Instagram)

藝術家的名聲和市場,長久以來是從一個成熟的體制孕育而來。這個體制包括畫廊的長期經營、各式各樣的展覽、傳媒的藝術評論、學術上的專門研究、收藏家的聚首分享、拍賣行的易手成績等等 - 羅馬並非一天建成。

在荷里活電影界出身的Simchowitz卻經常無視這個體制。他找出目標藝術家後,在短時間內以自身的人脈、財力、網絡把之捧起,再快速轉售圖利。在許多藝術界人士眼中,他是不折不扣的投機主義者,根本不關心藝術,只是借之在短期內賺取金錢利益,甚至因而賠上了那些年輕藝術家的仕途。

事實上,許多畫廊都把Simchowitz列入黑名單,以至他不時需要「另覓途徑」購買藝術品。


Simchowitz往日的公司,曾經監製《Requiem for a Dream》(中譯:迷上癮或噩夢輓歌)等電影

2017年一次訪問中,他談及被洛杉磯畫廊Blum & Poe列入黑名單一事,節錄如下:「我喜歡Darren Bader的作品,儘管它們並不容易售出,但畫廊(Blum & Poe)拒絕賣給我。我改派一位年輕女顧問代我而去,畫廊立即把所有作品都賣給她。我走進Jeff Poe(畫廊創辦人)的辦公室,告訴他實情。他很不高興。」

「為甚麼人們要玩花樣?我跟著明白了,這些生意是試圖製造一個幻象。畫廊會告訴我有許多博物館正等待購買(某件藝術品),或是它已經售出了。我改派其他人代我而去時,卻能買下所有作品。」

Simchowitz本人對同業的指摘不以為然。在《彭博社》報道中,他如此回應這次極速轉售事件:「事情對這位藝術家(Boafo)而言是百利而無一害……我會把今次賣出畫作的利潤,用於支持那些正在冒起、在市場沒有甚麼支持、甚少畫廊留意、生計靠我支撐的藝術家。」

這位猶太裔收藏家的意思是:我轉售藝術所賺的金錢,也有不少是用於支持那些滿有天份,卻生活艱苦且沒人理會的藝術家。


Blum & Poe和不少畫廊都把Simchowitz列入黑名單

有人覺得Simchowitz是邪惡奸商,有意見認為他的經營手法其實和很多畫廊無異,只是對金錢利益等事遠為坦率而已。此兩極看法或許難有定論,不過極速轉售的風氣,則肯定並非Simchowitz所獨有。

傳統上,藝術市場有所謂「買賣周期」,即每次拍賣或買賣過後,藝術品會相隔一段時間才再度在市場亮相。縱觀近年拍賣市場,這個周期已經愈來愈短。尤其是當代藝術,周期即使由以往的幾年縮短至只得一至兩年,再次易手時仍能高價成交,相關例子在大型拍賣行不勝枚舉。

以今次拍賣為例,《The Lemon Bathing Suit》在何時創作、賣家經由哪一間藝廊購入等相關資料,富藝斯在圖錄中有清楚交代。至於£30,000 - 50,000的估價範圍,亦貼近Boafo同類作品在巴塞爾藝術展的售價。


《The Lemon Bathing Suit》局部

換言之,買家明白《The Lemon Bathing Suit》是上年才完成的畫作,而且拍賣前已經一度易手的情況下,仍然願意以遠高於市場的金額購入收藏。事實上,畫作在拍賣中遠超估價落槌,反映除了勝出的買家外,還有一眾在途中敗陣的競投者,同樣願意以高價買下Boafo的這件作品。

是次「極速轉售藝術圖利事件」,我們盡可以有各式意見:或許這是一種瘋狂的短期炒賣,或許這是當代藝術曇花一現的現象。可是無論如何,我們很難否認這是因應市場供求、你情我願的公開成交。

再者,Simchowitz今次是透過畫廊購入畫作,而並非從藝術家手上直接買下,再經公開拍賣易手。是故,無論他個人操守如何,今次仍然是傳統體制中的藝術交易,短時間轉手圖利也只是整個當代藝術市場風氣的一個例子而已。

如果主角不是Simchowitz,而是地位更高、資歷更深、行事更為得宜的收藏大家,今次的事件會否變得較為容易接受?批評又是否會變成「獨具慧眼」的稱讚?又究竟相隔多久轉售才算太快?半年?一年?兩年?這些問題,筆者只能交由諸君各自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