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拍賣紀錄出發 看亞洲藝術市場最火熱的中西名家

本年香港秋季拍賣,焦點落在保利(Poly Auction)與富藝斯(Phillips)聯手舉辦的兩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專場之上。

雙方過去兩度合作均取得佳績,尤其是今年春季,日拍和夜拍皆拿下100%成交的白手套佳績,合共斬獲逾HK$7億的驚人成交額。

第三度聯手,兩行帶來星光熠熠的陣容,囊括印象派宗師、「水陸兼程」畫壇大師、德國當代巨匠、東瀛名家、用畫布呈現老莊哲學的藝術家、超當代藝術家、博物館級別作品等等。

如何華麗的修辭文藻,也不及用數字說話來得直接明白。就讓我們從拍賣紀錄出發,看看這些藝術大家在亞洲市場如何受歡迎。

Lot 29|吳冠中《桂林》油彩畫布 裱於木板

創作時間:1991年
尺幅:44 x 53 cm
來源:

  • 私人收藏
  • 香港,保利拍賣,2017年10月2日,拍品編號179
  •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 東方出版社編,〈吳冠中自選畫集〉,北京,1992年,第82頁(圖版)
  • 藝術新聞株式會社編,〈吳冠中作品集—東尋西找 新航道〉,東京,1992年,第38頁(圖版)
  • 藝達作坊編,〈吳冠中精品選集〉,新加坡,1996年,第49頁(圖版)
  • 廣西美術出版社編,〈論吳冠中—吳冠中研究文選〉,南寧,1999年,第157頁(圖版)
  • 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吳冠中作品收藏集I〉,北京,2003年,第162頁(圖版)
  • 湖南美術出版社編,〈吳冠中全集—第三卷〉,長沙,2007年,第317頁(圖版)

估價:HK$15,000,000 - 25,000,000


最初期的香港拍賣,是西方大行的天下,當時只有中國書畫,而沒有中國油畫。直到1989年,吳冠中小幅油畫《庭院小景》在香港上陣,成為史上首幅通過拍賣售出的中國油畫,改變了整個市場。

自此,吳老一直是亞洲藝術市場的長青樹,如今每季都有千萬元級數作品登場。在拍賣世界,保利儼如吳冠中代言人 - 《周莊》便是於2016年在保利香港以HK$2.36億破紀錄成交。

吳冠中以桂林入畫,可追溯至1972年底,他回貴陽探望病中岳母,途經陽朔。當時驟雨連綿,吳冠中冒雨堅持寫生,妻子在一旁撐傘,連夜繪出數幅速寫草圖,成為日後桂林主題油畫創作的母本。

吳老一幅《桂林》雙聯作於2019年在保利香港舉槌,HK$2,360萬易手。至於亮相是次聯合晚拍的這幅《桂林》,則繪於1991年,吳冠中當時對桂林景色已沉澱磨鍊多時。


吳冠中


吳冠中《桂林》雙聯作2019年在保利香港以HK$2,360萬易手

中國南方風景水色淋漓、氣象氤氳,自是以水墨滲化渲染最容易表現出這種古典山水之美。不過吳冠中以「水陸兼程」見稱,濃稠渾厚的油彩在他掌握之下,亦表現出墨法的枯、濕、濃、淡,可見畫家對中西藝術的掌握游刃有餘、融會貫通。

吳老以油彩的堆疊來描繪鱗次櫛比的村落,同時把天空與灕江的顏色處理得輕透,形成留白,富水墨悠遠的意境美。

此作線條輕盈,色彩明快。吳老拋棄了具體物象在造型上的條條框框,但也並沒有完全走向抽象;透過景物由近至遠層層遞進,在具象與抽象之間自由遊走,呼應東方虛實相生的傳統世界觀。


Lot 16|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燭光》|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1984年
尺幅:200.3 x 179.7 cm
來源:

  • 紐約,Sperone Westwater 畫廊
  • 三藩市私人收藏
  • 美國私人收藏
  •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紐約,Sperone Westwater 畫廊,〈格哈特‧里希特〉,1985年3月5日-30日
估價:HK$55,000,000 - 75,000,000


亞洲藝術市場近年「西風東漸」,率先掀起的是當代藝術熱潮。里希特(又譯李希特)位列最重要的在世藝術家,作品自然屢創佳績。

首先是80年代抽象畫,去年在香港創下紀錄,一度佔據「亞洲拍賣最貴西方藝術品」寶座;接著是60年代「陰影」系列,本年於北京易手,成為「中國大陸史上最貴西方藝術品」。

今次兩行合辦的晚間拍賣,正是以這位德國巨匠的抽象大作領銜。《燭光》,1984年繪,尺幅達200.3 x 179.7cm,估價HK$5,500萬 - 7,500萬,是面世以來首次登上拍場。

里希特以「照片繪畫」及「抽象繪畫」聞名於世,《燭光》可說是他從前者轉向後者的早期原型,主題亦顯然源自1982-83年的著名照片繪畫創作系列「蠟燭」。


「蠟燭」屬里希特成名系列之一|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刮板乃里希特別樹一熾的繪畫技巧

里希特透過「蠟燭」系列,帶出對蠟燭形象及含義的思考。他嘗試透過《燭光》表達「光」本身的運動、無常和不可預測性。此作縱向一分為二,呈現出兩幅色彩鮮麗的畫面,生動地傳遞了火焰與光芒的動態及其終將消逝之淒美。

燭光總會消逝,但入畫作以後卻成了永恆的瞬間 - 里希特創作手法創新,背後探討的主題卻和歐洲大陸的古典大師殊途同歸。

《燭光》同時展示出里希特多種繪畫技巧,包括對橡皮刮板、畫筆和刀片的使用。以橡皮刮板為工具擦拭畫布上的顏料,令畫面輪廓變得模糊,顯露出不同層次紋理效果。

如此手法擺離了筆刷之桎梏,可說是翻開了抽象藝術新章。及至1986年,橡皮刮板甚至成為里希特唯一的繪畫工具,造就了他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


里希特將於來年踏入九旬,東京國立近年美術館已確實為他舉辦重要個展

《燭光》面世的1984年,是里希特藝術生涯重要一年。那年他因為參加了德國杜塞爾多夫舉行的展覽,而正式受到國際藝壇關注。翌年,他更首度在紐約舉辦個展。

1984-86年的里希特抽象畫,雖然大都在公營博物館或著名私人收藏手裡,但亦因為往往被挑選在重要個展亮相,所以有機會和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見面,包括巴黎龐比度中心、倫敦白教堂美術館、荷蘭凡艾伯當代美術館等等。

拍場以外,里希特在亞洲的魅力也見於展覽之上。

里希特將於來年踏入九旬,東京國立近年美術館和豊田市美術館,皆已決定為之舉辦大型個展,回顧他六十年來的創作生涯。


Lot 31|莫內(Claude Monet)《瓷瓶中的罌粟花》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1883年
尺幅:100 x 61 cm
來源:

  • 巴黎,Maxime Blum 畫廊
  • 倫敦,蘇富比,1959年11月25日,拍品編號72
  • 英國私人收藏
  • 紐約,William Beadleston 股份有限公司收藏
  • 賓州私人收藏
  • 上述藏家家屬繼承作品

估價:HK$9,500,000 - 15,000,000


香港藝術市場的「西風東漸」雖然從當代起步,但由於亞洲藏家學習和接收速度驚人,他們對更早期鉅作亦熱切追求。

一些重要現代作品在藝術發展史擔當主要角色,蘊含歷史意義。這批19世紀重要藝術家的創作,不但為那個年代的藝術氣候注入嶄新元素,更一直影響後世藝術家的創作。能夠收藏這些頂級作品,對亞洲藏家來說別具意義。

現代大師作在亞洲市場的地位舉足輕重,剛過去的10月,香港首次拍賣梵高油畫 - 一幅靜物花卉作品。畢加索的《卧睡裸女與樂師》於今年春季亦亮相富藝斯拍賣。與此同時,頂尖畫廊也舉辦大型主題展覽,把莫內、孟克等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巨匠引入香港。

木保利和富藝斯本季帶來的西方藝術,自然不只於當代。印象派宗師莫內的靜物花卉油畫《瓷瓶中的罌粟花》,將以HK$950萬 - 1,500萬估價在晚拍舉槌。


莫內與吉維尼花園


《罌粟花瓶》|荷蘭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藏

《瓷瓶中的罌粟花》繪於1883年,亦即這位法國人搬至吉維尼的一年。畫中展現了種植於吉維尼花園內、獨具特色的東方罌粟花。相對於晚年集中繪畫睡蓮池風景,1870-80年代的莫內更著重於靜物畫創作。

這段期間,印象派藝術早期倡導者杜蘭德‧勞爾委託莫內,為他的巴黎公寓起居室繪畫靜物畫作裝飾。莫內在1883年完成了一大批委託作品,包括《瓷瓶中的罌粟花》在內。

油畫描繪五朵根莖細長的罌粟花,插在陶瓷花瓶之中。或許是因應杜蘭德·魯爾起居室門戶位置,畫作採用垂直式構圖,花卉自然拉長,形狀更顯美感。《瓷瓶中的罌粟花》的姊妹作品《罌粟花瓶》,則由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永久珍藏。


Lot 42|奈良美智《潘多拉盒子》壓克力 畫布

創作時間:1990年
尺幅:90 x 90 cm
來源:

  • 名古屋,Humanité 畫廊
  • 日本黑河內珍藏
  • 香港,蘇富比,2013年4月5日,拍品編號807
  •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估價:HK$7,500,000 - 10,000,000


富藝斯與保利過去兩季攜手舉辦的晚拍,均以奈良美智的小女孩畫作領銜。上季帶來的《失蹤不明》以HK$1.23億天價易手,成為這位東瀛藝術家歷來第二貴畫作,至今仍是市場佳話。

來到今季,兩行帶來奈良較早期的小女孩畫作《潘多拉盒子》。此作繪於1990年,正值他在德國修讀藝術的第二年。

德國獨居的生活狀態,猛然喚起了奈良童年時期深深的孤獨。奈良筆下的小女孩,正是他的自己情感狀態與反應的直接表現。《潘多拉盒子》正好體現了藝術家當時的心緒。


奈良美智熱愛搖滾樂,亦曾參與演出


《潘多拉盒子》被獨立搖滾樂隊The Birdy Num Nums用作《Mannaka over the World》專輯封面

奈良初到德國之時,深受當地新表現主義的影響,同時結合自身文化背景,將之融合日本漫畫以及兒童畫的視覺元素。在此背景下誕生的小女孩畫作,成為他最為人熟識的標誌。

《潘多拉盒子》的小女孩一方面伸出舌扮鬼臉,雙腳卻置於無邊無際的水窪中,小小的身體彷若一片孤島,營造出一種孤獨感覺。小女孩手中微微打開的潘多拉魔盒,象徵著奈良當時雖然身處孤獨環境,依然存有希望,在困境之下保持絕不退縮、一往無前的勇氣與信念。

奈良曾經夢想成為搖滾歌手,作品亦不時帶著搖滾元素。雖然這位男生最終沒有成為音樂人,但《潘多拉盒子》就代替他現身搖滾世界 - 1991年被獨立樂隊The Birdy Num Nums用作《Mannaka over the World》專輯封面。


Lot 187|草間彌生《花》壓克力 畫布

創作時間:1989年
尺幅:45.5 x 38 cm
來源:

  • 台北,非畫廊
  •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估價:HK$3,000,000 - 5,000,000


與奈良美智一樣,草間彌生的拍賣紀錄也是在香港寫下 - 白色「無限網」畫作於2019年以HK$6,240萬易手。

是次聯合日拍登場的草間畫作《花》,畫面週邊由綠調底色圍繞,其餘則由紫藍鋪滿,加之底色上的正是其經典「無限網」。

此作的「無限網」筆觸,有著綿密細膩的肌理變化,綠色的邊框底層色調,令邊緣的白色網狀線條顯現為淺黃,與其餘藍紫底色區域的純白網狀線條形成細微對比,豐富了線條色調層次變化。

畫面中部油彩底層出現黑色斑點狀圖形,有如分裂遊動的細胞。「細胞分裂與無限繁殖」同樣是草間彌生代表性的創作語藻。在這「浮游分裂的黑色細胞」之上,畫面中心呈現一顆別致的青綠色梨子,梨子主題再以網狀線條填充。梨子的表面及周圍再衍生出燦爛綻放的花朵。


「波點女王」草間彌生

《花》繪於1989年,正值草間創作生涯的重要時份。

這一年,紐約國際當代藝術中心舉辦「草間彌生回顧展」,成為西方世界重新認識草間彌生藝術的契機,奠定這位日本女性藝術家在戰後當代藝術舉足輕重之地位。

綜合而言,《花》以具有凹凸肌理「無限網」筆觸為背景多重底色變化、「細胞分裂與無限繁殖」的理念,加之抽象具象相結合的主題,可謂是將草間彌生的創作集大成之作。

Lot 189|草間彌生《夏日之星 (QPTW)》壓克力 畫布

創作時間:2007年
尺幅:194 x 194 cm
來源:

  • 倫敦,Victoria Miro 畫廊
  • 私人收藏
  • 倫敦,Victoria Miro 畫廊
  •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估價:HK$4,500,000 - 6,500,000


同場舉槌的,還有草間另一幅畫作《夏日之星 (QPTW)》,見證著她其中最具標誌性、卻誕生自恐懼的「波點」創作。

大概10歲之時,草間開始受到幻覺所苦,常看到許多圓點漂浮眼前,對她說話,令她心生恐懼。這位女孩於是不斷繪畫圓點,把圓點滿佈空間,讓自己消融其中,作為克服恐懼之法。由此發展而來的「波點畫」,最終在藝術界大放異彩,令草間獲得「波點女王」美譽。

《夏日星光(QPTW)》繪於2007年,採用紅色背景,一個個圓點以個體單獨呈現,顏色和大小各有差異,彷如一個個球體從血泊中出現,隱約暗示著病原微生物的不斷繁殖,同時亦可聯想至因引力和軌道而被聯繫在一起的不同天體。

草間年輕時闖蕩紐約藝壇,亞洲藝術家行列當中,也以她尤為西方世界認識,故歐洲各大美術館都收藏著她的大量作品。今年,柏林格羅皮烏斯博物館更為她舉辦首次全面回顧展。


Lot 161|康多(George Condo)《夜間肖像》壓克力 畫布

創作時間:2001年8月
尺幅:152.7 x 121.7 cm
來源:

  • 紐約,Luhring Augustine 畫廊
  • 紐約私人收藏
  • 紐約,Skarstedt 畫廊
  •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估價:HK$4,800,000 - 6,800,000


至於日間拍賣的西方藝術代表,不得不提George Condo康多。

西方藝術家的拍賣紀錄,理所當然在歐美寫下;這位美國人的拍賣紀錄,卻是在香港打破。

2017年,康多的《藍裙女子》於富藝斯登場,估價HK$300萬 - 500萬,結果以遠超預期的HK$1,210萬易手,刷新他的亞洲拍賣紀錄。去年疫情之下,他的作品更在香港拍場打破個人全球拍賣紀錄。

承接拍場氣勢,上海龍美術館今年更為康多舉辦至今最大型的亞洲個展,以「圖像殿堂」為主題,呈現200餘件繪畫、雕塑、素描作品,聚焦他自1970年代末以來重要的周期創作與作品系列。


美國當代藝術名家康多


《藍裙女子》於2017年在香港富藝斯刷新康多的亞洲拍賣紀錄


海龍美術館為康多舉辦至今最大型的亞洲個展

看到康多的肖像畫,幾乎都會想起畢加索。碎裂、解析、組合,演釋,重構的面容與描象的肢體。學術上是抽象構圖、立體主義、心理立體主義、甚至是人造寫實主義等。康多曾多次明言畢加索是他的靈感來源。

畢加索說過,「傑出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竊取」。康多的創作,雖愛以畢加索、林布蘭、卡拉瓦喬等名家鉅作為靈感,卻充滿個人味道。場景、姿勢突破傳統,身體部位的誇張描繪,讓人一眼便看出這是康多的作品。

《夜間肖像》展示了康多對體現「日常生活的瘋狂」的心理描繪。畫中的年輕女子肖像,構圖有如藝術家傳統以來對上流社會女士的典型描繪。但康多筆下這位年輕女子,長長的脖子上卻是兩顆凸出的眼睛、球狀的臉頰、豎起的耳朵和彎曲的牙齒,這種「巧妙而新穎的面部構造」讓觀者感覺奇怪混亂。

對於這種矛盾感覺,康多曾言:「這就是我所謂的人造現實主義。這就是我所做的。我嘗試在同一畫面中描繪出人物的所有心理狀態 —— 歇斯底里、喜悅、悲傷、絕望。如果你能同時看到這些,就是看到了我希望你在我的藝術中所看到的。」


Lot 203|林壽宇《致Ann》油彩 鋁 畫布 裱於藝術家框

創作時間:1968年
尺幅:101 x 102 cm
來源:

  • 倫敦,瑪勃洛畫廊 (購於1968年)
  • 冠達郵輪:伊麗莎白女王 2 號(QE2)
  • 倫敦,佳士得,1992年6月11日,拍品編號36
  • 倫敦,Crawford 畫廊
  • 歐洲私人收藏
  •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估價:HK$1,800,000 - 2,500,000


本篇文章談的最後一位藝術家,讀者一定已經猜到,紀錄也是在香港寫下 - 2018年,林壽宇60年代畫作於香港拍場舉槌,以HK$912萬打破其拍賣紀錄。今次在日拍亮相的《致Ann》,則創作於1968年,這位Ann女士正是他的第二任妻子。

許多藝術家畢生都停留在同一個創作階段,無法突破自己。林壽宇則一直變化,一直尋找自己的路途。他從最初的風景畫出發,後來經歷抒情抽象時期,踏入60年代則驚人蛻變,步向抽象幾何。

上世紀一眾在歐洲深造的華人畫家,將中國傳統繪畫概念,與西方藝術融會貫通。如果說趙無極把中國山水意念轉化成抽象繪畫,朱德群以色彩律動傳遞詩曲的視覺旋律,那麼林壽宇就是運用西方冷抽象的繪畫語言,體現老莊「無為」思想,賦予中國哲學有形之象。


林壽宇賦予老莊哲學有形之象

雖然林壽宇的白色系列創作,造型跟色彩意識與極簡藝術吻合,但他認為當中精神實則來自於中國傳統思維的內涵,充滿道家老莊思想的哲學意味,並非將寫實的物件或動作簡化而已。

林壽宇本人曾經引《道德經》的「五色令人目盲」,來解說他的用白與留白。他又說「白色是最有顏色的顏色,也是最無顏色的顏色」、「智慧的增加,等於色彩的減少」,《致Ann》正是建立在如此基礎之上的創作。

畫作明顯可看出各種白色的在質感上的差異,有些平滑純粹,有些則帶著畫布的顆粒,在細節上更突顯了藝術家在單色畫上出神入化的應用。


拍賣詳情

拍賣行:保利香港 x 富藝斯
拍賣地點:香港金鐘道88號香港JW萬豪酒店

專場: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日間拍賣
拍賣日期:2021/11/29|11am

專場: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拍賣日期:2021/11/30|7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