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秋拍焦點|傅抱石絕美仕女、張大千金箋潑彩 畫家最溫情的生日禮物

畫家表達心跡之法,自然是用畫筆。傅抱石、張大千兩位大師,精心繪製祝壽賀禮,以寄摯親。這些情深意重之佳構,即將於北京保利秋拍亮相,讓我們一睹書畫巨匠的款款溫情。

傅抱石寫柳蔭仕女,開臉絕美,飽含綿綿情意,送給甘苦與共的愛妻,既為賀壽,亦表敬意。作品柔情婉轉,成為傅氏赫赫有名之代表作。張大千摯友王新衡六旬華誕,大千就以拿手的潑墨潑彩,贈友一片奇幻迷離的山水之境。

今季北京保利中國書畫秋拍陣容鼎盛,除上述兩位名家,還有齊白石、潘天壽、李可染、徐悲鴻、于非闇等的重量級大作,下文為大家逐一介紹。


傅抱石「最美情畫」- 柳蔭仕女告白情深

Lot 3555|傅抱石(1904-1965)《為羅時慧作柳蔭仕女圖》立軸 設色紙本

創作時間:1945年
尺幅:73.7 x 42 cm
印文:抱石大利、乙酉、其命維新
題簽:仕女(為時慧作)。印文:抱石大利
出版:

  1. 《傅抱石畫集》第26頁,中華書畫出版社,1980年
  2. 《傅抱石畫集》圖版31,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年12月
  3. 《傅抱石畫選》圖版17,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6月
  4. 《傅抱石畫選》圖版14,朝華出版社,1988年
  5. 《傅抱石畫集》圖版77,台灣歷史博物館,1994年
  6. 《榮寶齋畫譜》(一〇四)人物部分,第34頁,榮寶齋,1994年5月
  7. 《20世紀中國畫壇之巨匠 - 傅抱石》圖版34,涉谷區立松濤美術館,1999年
  8. 《中國名畫家全集 - 傅抱石》第91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9. 《中國名畫家全集 - 傅抱石》第91頁,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
  10. 《藝術大師之路叢書 - 傅抱石》第101頁,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11. 《中國畫名家經典畫庫(現代部分)傅抱石》第29頁,河北美術出版社,2003年8月
  12. 《中國現代十大名畫家畫集·傅抱石》第25頁,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3年9月
  13. 《傅抱石畫集》(上集),第112-113頁,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3年12月
  14. 《傅抱石精品畫集》圖版16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5. 《其命唯新 - 紀念傅抱石誕辰一百週年(民間珍藏傅抱石作品展)》第35頁,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展出,2004年
  16. 《傅抱石大典》第121頁,古吳軒出版社,2004年
  17. 《名家翰墨34期 - 傅抱石特集》第54-56頁,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18. 《傅抱石全集》(第二卷),第24-25頁,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
  19. 《所謂伊人:傅抱石仕女畫集》第99頁,譯林出版社,2014年8月
  20. 《中國書畫》雜誌社2014年第9期,第49頁(萬新華.傅抱石後期仕女畫創作風格嬗變研究 - 以《九歌》題材為中心),經濟日報社主辦

著錄:

  1. 《傅抱石大典》第122頁,古吳軒出版社,2004年7月
  2. 《傅抱石年譜》第150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12月

估價待詢


歷來有不少畫家擅繪仕女,傅抱石乃當中表表者。這次現身北京保利的一幅,更可謂傅抱石最經典的仕女圖之一。

40年代,傅抱石因抗戰而寄身重慶金剛坡。蜀地重巒疊嶂、遠離戰火,他在此地靈感不絕,寫下多幅代表作。「金剛坡時期」所留下眾多精彩、淋漓的筆墨,為後人所共賞共讚;然而,當時倉皇逃難之窘、顛沛流離之苦,也只有傅抱石一家自己知曉。


傅抱石與羅時慧


傅抱石一家

1945年,傅抱石愛妻羅時慧迎來三十五歲生辰。想及入蜀數年,都沒有為妻子好好慶祝,傅抱石遂提起畫筆,用心繪下這幅仕女圖。畫側小字長題,感激羅時慧哺育兒女、生活艱苦而無怨;一字一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題識:今日為時慧三十晉五生日,入蜀六載餘,實未嘗重視之也。憶與時慧結褵十有五年,大兒益鈞十四歲,二兒益鉅十歲,長女益珊六歲,次女益璇方九月,從俗稱亦兩歲。余以艱苦之身,避地東川,岳母李太夫人俱來,戰時一切,均極激蕩,而我輩仍不廢筆墨丹青,所居僅足蔽風雨,所衣皆丁丑前之遺,真如大痴家無擔石之儲也。幸時慧忍受向所不能忍者。益珊之前,戊寅秋於湖南東安旅次生一女,卒以入蜀途中殤於四川綦江, 時正重慶遭敵狂炸之翌日。嗣後連得珊、璇二女,哺育之苦,時慧任之,余之感紉為荷也。汝生兒育女後,方知父母之大德。顧余冥頑,聽若無聞,今數人之父矣。際茲濁世,一切不堪。倘將來得有所傳,皆非余所應有,蓋莫非余母之所訓,暨時慧之所助成也。乙酉五月十七日。重慶金剛坡下寄寓,並記敬意。時慧賞之,傅抱石。


傅抱石《為羅時慧作柳蔭仕女圖》畫側小字長題


傅抱石《為羅時慧作柳蔭仕女圖》局部

此作繪一仕女穿粉衣長裙,取唐代造型,略施粉黛,身段輕柔,漫步於柳蔭溪邊。眼睛的刻畫至妙,先以淡墨勾,再用濃墨點,後用淡墨散鋒畫雙眸瞳孔,渲染數次,最後配上濃密的睫毛,深邃含蓄又顯得玲瓏剔透,回眸流轉,顧盼生姿。

傅抱石以「烘雲托月」的手法,用深深淺淺的淡墨綠色繪出大片柳林,顯得仕女淡紅色衣服、皎潔的面龐更為突出。仕女描繪偏向工細,與楊柳、土坡的粗率之法形成精緻與粗放的對比,更顯楚楚動人。

傅抱石在抗戰入蜀後屢屢繪畫仕女圖,賦予畫中人高潔情操。他創造出一個個遺世獨立的美人,成為自己在兵荒馬亂之際的精神寄託。而他的仕女畫,大部分都是畫古人,例如屈原詩句中的湘夫人、湘君。此幅寫一柳蔭無名仕女,實際上是他心目中的夫人,漫步於春風楊柳間,美麗、溫婉、高貴。


傅抱石《二湘圖》|2020年於北京保利以RMB 1.04億成交

羅時慧乃出身望族的大家閨秀,不顧父親反對,下嫁傅抱石這位窮書生。縱然日子清苦,二人依然琴瑟和鳴,在種種磨難中相濡以沫。傅抱石寫下此幅《柳蔭仕女》,見證夫妻情深。

創作完成後,《柳蔭仕女》一直珍藏在傅抱石的書齋中,文革期間幾經輾轉,與其他四百餘件傅氏畫作被寄存於南京博物院。1979年,傅抱石夫人化私為公,慷慨捐贈三百六十五件予南博,只留下五十餘件有特別紀念意義的作品,包括此《柳蔭仕女》。

在後來的二三十年間,《柳蔭仕女》數度參加各類「傅抱石紀念展覽」,出版著錄纍纍,成為一件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名跡。21世紀初,此作從傅家散出,流傳香江,一度銷聲匿跡近二十年。時至今日,再度回歸市場,定必引來藏家追逐。


羅時慧及女兒傅益瑤在《柳蔭仕女》前合影


Lot 3552|傅抱石(1904-1965)《虎溪三笑圖》立軸 設色紙本  

尺幅:167 x 41 cm
題識:詎能隨眾咲,我亦付無言。傅抱石蜀中寫。
印文:傅、抱石、印痴、抱石齋
籤條印文:抱石大利
展覽:

  1. 「傅抱石畫展」,重慶,蘇同鄉會,1945年11月9日-11日
  2. 「傅抱石遺作展」,北京,中國美術館,1979年
  3. 「傅抱石畫展」,台北,歷史博物館,1993年12月1日-1994年1月2日
  4. 「傅抱石藝術特展」,廣州,東美術館,1998年11月1日-11月30日
  5. 「傅抱石藝術特展」,深圳,深圳美術館,1998年12月
  6. 「20世紀中國畫壇巨匠 - 傅抱石」,日本,東京,涉谷區立松濤美術館,1999年10月12日-11月21日
  7. 「其命唯新 - 傅抱石百年誕辰作品展覽」,北京,中國美術館,2004年8月11日-18日
  8. 「其命唯新 - 民間珍藏傅抱石作品展」,南京,江蘇省美術館,2005年8月25日-9月6日
  9. 「傅抱石百年大展」,台北,國父紀念館,2004年12月15日-2005年3月28日

出版:

  1. 《名家翰墨》月刊第45期,第27頁,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2.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 傅抱石》第84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
  3. 《傅抱石畫集》第63-64頁,文物出版社,1994年
  4. 《傅抱石畫集》第134頁,台北歷史博物館,1994年
  5. 《二十世紀中國畫壇巨匠 - 傅抱石》第26頁,松濤美術館,1999年
  6. 《傅抱石畫集》(上卷)第16-17頁,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3年
  7. 《名家翰墨 - 傅抱石/上古衣冠》A11,第16-17頁,1995年
  8. 《鑒識傅抱石》第62頁,圖22,福建美術出版社,2002年
  9. 《其命唯新 - 傅抱石》第6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0. 《其命唯新 - 紀念傅抱石誕辰一百週年》民間珍藏傅抱石作品展,第27頁,文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2004年
  11. 《傅抱石精品畫集》第12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2. 《傅抱石的世界》第252-253頁,羲之堂文化事業發展有限公司,2004年
  13. 《在紙上呼風喚雨 - 傅抱石》第48頁,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
  14. 《傅抱石大典》第110頁,古吳軒出版社,2004年
  15. 《傅抱石全集》(I)第250-251頁,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

說明:原藏家直接得自畫家家屬
估價:RMB 16,000,000 - 18,000,000


同場亦見另一傅抱石的重要作品 - 《虎溪三笑圖》。

自唐代以來,「虎溪三笑」一直是畫家們喜愛的題材。相傳東晉時的慧遠高僧,隱居山林,曾立下誓約:「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一日,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過訪,三人極為投緣,相送時不覺過溪。三人相視大笑,執禮作別。

按學者考據三人的生卒,他們實不可能同時出現。故事縱然是虛構,後世卻視之為儒釋道三家親和之象徵,體現著一種理想的和諧關係。


傅抱石《虎溪三笑圖》局部

傅抱石不僅是畫家,還是一位學者,文史修養深厚,常以歷史典故、文學名篇入畫。此《虎溪三笑圖》正好反映了他的文人審美意趣及文化功底。

是幅寫大樹下,三人剛過虎溪之情景,姿態表情各異,人物面部、衣飾處理精微,意趣高古。樹石用筆奔放,濕筆作畫,水墨淋灕,所用皴法為傅抱石苦心揣摩多年的「抱石皴」。

此作沒署年款,僅提及寫於「蜀中」。從風格上來看,大約是作於 1944年,即傅抱石於重慶的創作高峰 - 金剛坡時期。當時畫家創作力旺盛,構圖幾無重複,大膽用墨用水,氣韻奔放。


張大千盛年金箋潑彩 奇幻山水寄摯友

Lot 3542|張大千(1899-1983)《丁未潑彩》鏡心 設色金箋

創作時間:1967年
尺幅:127 x 63 cm
題識:丁未夏,恭介新衡老兄六旬華誕。大千弟張爰三巴八德園寄呈。
印文:張爰、大千居士、八德園長年、以介眉壽
出版:

  1. 《張大千作品選集》第47頁,台灣歷史博物館,1978年
  2. 《張大千畫說》第88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11月
  3. 《嘉德二十年精品錄》(近當代書畫卷·三),圖版855,故宮出版社,2014年5月

估價:RMB 30,000,000 - 35,000,000


張大千是2021年書畫拍賣的風雲人物,潑彩大作兩度在香港拍場創下破億成交。這波「張大千熱潮」如今更蔓延至北京。

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如夢如幻,斷非一蹴而就的高峰。1957年,大千眼疾惡化,無法如前畫工筆,遂改作大寫意畫,後變化為潑墨,再進而潑彩。至60年代末,他的潑彩技法已臻嫻熟,連他自己也說:「我最近已能把石青,當作水墨那樣運用自由,而且得心應手」。

此幅《丁未潑彩》寫於1967年,正值大千潑彩大盛之時。當時他居於巴西八德園,創作力旺盛,潑彩氣勢恢宏、具爆發力。

《丁未潑彩》畫面上方綠彩流溢,與深邃華麗的嵐彩互相交融,奇幻迷離,幾乎接近西方的抽象畫。大千再揉合中國傳統山水畫技法,大筆揮掃,再巧妙地以少許筆墨收拾,畫出山石之肌理、樹木之形狀,再加上峰頂的點景屋宇,使抽象的畫面又回到具象的山水意境之中。


張大千《丁未潑彩》局部


張大千《丁未潑彩》局部

畫中大片顏料在金箋上任意流淌,似是隨機,或神來之筆;然而,這亦是大千刻意營造出來的效果。這樣的畫面效果得來不易,作畫的過程也頗耗時費工。

首先要把畫紙或絹貼在板上,上膠礬,將其噴濕。待這些工序完成,大千會拿著調好的墨汁灑上去,令門生晚輩將木板晃動,搖到他滿意的程度為止。等到墨暈固定後,大千會從遠處不同角度觀看,再細加經營,審度再三,才略加皴法,再點綴人物、屋宇、橋梁、周楫,猶如從混沌中開闢出一片山川。

此《丁未潑彩》全幅以金箋寫成,更是難得。因材質光滑,吸水力弱,創作難度極高。如此瑰麗之潑彩,絕非普通應酬之作,而是大千精心繪製予摯友王新衡的壽禮。


「轉轉會」合照,左起王新衡、張群、張大千、張學良


張大千、王新衡,及大千心愛的長臂猿

張大千半生周遊列國,廣交朋友,我們常見大千送贈好友畫作,皆因他為人豪爽大方,對友慷慨熱心。

1951年,張大千短暫旅台舉辦畫展,結識了王新衡,從此成為至交。大千旅居海外期間,王新衡不僅曾協助他辦展,亦對他的健康極為關懷。晚年大千定居台灣,與張群、張學良、王新衡交往至密,人稱「三張一王」。四人皆愛好藝術與美食,組成「轉轉會」,相約每個月偕同夫人聚餐一次,四人輪流作東。

「轉轉會」相聚,東南西北無所不談,但總離不開「吃」。張大千是有名的老饕,對食十分講究。他特別欣賞王新衡家裡的一道家常菜「豆瓣沙」,每次返台,王新衡必定為他設宴接風,桌上少不了這道菜。大千到底有多喜歡這道菜?喜歡到連寫詩給王新衡,都要提起。

「殷勤為說安排就,咸菜黄魚豆瓣沙。爭得實時長雙翼,歸飛先自到君家。」 張大千《寄王新衡》

1967年,王新衡六十大壽,張大千精心創作《丁未潑彩》,從遙遠的巴西寄來,祝願摯友生辰快樂。


Lot 3541|張大千(1899-1983)《潑彩鈎金朱荷》鏡心 設色紙本

創作時間:1980年
尺幅:58 x 116 cm
題識:《洛陽伽藍記》「準財里內有開善寺,入其後園,見朱荷出池,綠萍浮水,飛梁跨樹,層閣出雲,咸皆嘖嘖」,由來荷花但稱紅蓮、粉蓮,無以朱名之者,而此以朱署之,自為異種,予以意為此亦昔賢所未有。六十九年庚申至日,八十二叟爰。
印文:張爰福壽、大千父
已知出版:

  1. 《張大千詩文集》第175、176頁,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2. 《張大千書畫集》(第三集),第103頁,台北歷史博物館,1986年
  3. 《張大千繪畫藝術之研究》圖262,第189頁,台灣師範大學,1987年
  4. 《張大千年譜》第471頁,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
  5. 《張大千詩文集編年》第385-386頁,榮寶齋出版社,1990年
  6. 《張大千書畫集》(上集),彩圖8,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
  7. 《張大千書畫集》(下集),第426頁,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
  8. 《荷之代言者 - 張大千》,渡海三家收藏展專題,彩圖十,第49頁,台北歷史博物館季刊,第三卷第一期,1993年1月
  9. 《名家翰墨叢書—張大千荷花》第81頁,翰墨軒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
  10. 《張大千先生詩文集》(下冊·卷七),第204頁,台北故宮博物院,1994年
  11. 《史物叢刊12·張大千研究》彩圖84,台北歷史博物館,1996年
  12. 《張大千全傳》(下冊),第572、573頁、花城出版社,1998年
  13. 《張大千畫集》(上冊),第42-43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14. 《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張大千》第175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15. 《從古典到現代:張大千的藝術》圖版80,羲之堂,2019年9月

估價:RMB 26,000,000 - 30,000,000


同場亮相的另一幅大千潑彩,所繪並非山水,而是荷花。

《潑彩鈎金朱荷》是大千晚年傑作,雖已屆八十高齡,但通篇無一懈筆,神完氣足,猶入化境,既有潑墨潑彩的淡雅朦朧之美,一枝工筆荷花又艷麗照人,在一片柔美的藍色基調中亭亭獨立,畫龍點睛。

此幅荷花作於台北摩耶精舍,大千於此植滿各色荷花。據攝影師胡崇賢追憶:「80年夏天摩耶精舍前庭的荷花池盛開,……讓大家為之驚艷,大千先生與我忙不迭地拿出相機一連拍了近一卷底片……拍出來的照片可謂美不勝收,激起大千先生畫荷的興致,一連創作了幾幅潑墨潑彩的荷花作品。」


《潑彩鈎金朱荷》局部


《潑彩鈎金朱荷》局部


張大千於摩耶精舍賞荷

此畫成於1980年,正是摩耶精舍荷花盛放之際。

大千早年以寫意法畫荷花,受徐渭及八大、石濤的影響;中年去了敦煌後,好為工筆荷花;晚年則把荷花融合其潑墨潑彩。此幅的荷葉,在大寫意中有潑墨之意;花苞則用工筆重彩,再以金線勾勒;背景為大青綠潑彩,可謂將他畢生荷花的風格盡收於一畫。


今季北京保利秋拍陣容強大,重磅大作俯拾皆是。同場還有齊白石富自然天趣的筆墨、潘天壽「險絕」指畫、李可染深邃壯美的山水、徐悲鴻於戰時聊舒憂憤的人物畫、于非闇細膩雅致的工筆花鳥。

Lot 3538|齊白石(1864-1957)《松柏獨立圖》鏡心 水墨紙本

尺幅:242.5 x 61 cm
題識 :借山老人齊白石八十六歲時,製於京華。
印文:白石、古潭山人、年高身健不肯作神仙
說明:楊虎將軍舊藏,楊虎將軍家屬友情提供
估價:RMB 22,000,000 - 28,000,000


松鷹是白石老人尤其偏愛的題材,繪有多幅精彩之作流傳於世。他用筆雄渾健拔,用墨淋灕潑辣。

「鷹」寓意「英雄」。齊白石愛鷹,愛其身上剛健有力之美,他畫鷹追求生動,表現鷹的精氣,有雄視蒼茫大地之慨。把鷹與松畫在一起,不僅是因為鷹常落松枝,也是因為松樹具有挺拔不凋、不懼風雨的品質,與器宇軒昂的雄鷹並置,映射出一種堅忍不拔、巍巍於天地的精神。

白石老人的家鄉多松樹,他在家時亦喜植松。這位書畫大師筆下的松樹,俱為馬尾松,雄偉高大,針形葉。他喜用側鋒畫老幹,黑色略淡,力度強,有沉凝蒼勁之勢;畫松枝則喜用中鋒、焦墨,折曲如金文,如龍舞。


齊白石

此幅《松柏獨立圖》以寫意為主,畫側立松鷹,以沒骨法繪出身體和羽翼,再用墨線勾出鷹目、喙、爪,顯得神采飛揚。畫作完成後,齊白石把之贈予楊虎將軍,亦是出於對其品格的肯定。此作今日亮相拍場,乃由楊虎家屬提供,來源有序。

在拍賣場中,白石老人的松鷹向為收藏家所重。2010年,齊白石另一幅《松鷹圖》於北京保利上拍,最終以RMB 2,856萬成交。


齊白石《松鷹圖》,1952年作,187 x 55cm|2010年於北京保利以RMB 28,560,000成交


Lot 3535|齊白石(1864-1957)《送學圖》立軸 設色紙本  

尺幅:140 x 37 cm
題識:攜杖安閒鷗不驚,沿橋泛泛且隨人。如斯好景君休去,更有松聲學水聲。寄萍堂上老人齊璜並題句。
印文:老白
鑒藏印:文殊珍藏
展覽: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週年紀念·中國榮寶齋展覽」,中國文化部、榮寶齋主辦,中國國際書店、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東方書店協辦,1979年11月2日-7日於西武百貨店東京池袋店、1979年11月9日-14日於西武百貨店大阪高摫店舉行
  2. 「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國書畫」,香港求知雅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主辦,1987年8月於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出版:

  1. 黎錦熙、齊良已主編《齊白石作品集·第三集·詩》第61頁,黎錦熙校注《白石詩草·卷四》(1933年自訂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9月第1版
  2. 《中國榮寶齋展覽會》第10頁,株式會社西武百貨店,東西平版株式會社製作,1979年出版(該展覽及圖錄由郭沫若親筆題字)
  3. 《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國書畫》第52-53頁,圖版20,香港求知雅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87年8月初版
  4. 《榮寶齋畫譜·73·齊白石繪山水部分》圖27,榮寶齋出版社,1990年出版(1997年7月重版)
  5. 《齊白石雙譜》第169、189頁,集古齋有限公司,1999年8月第1版

說明:此畫曾經為袁文殊、榮寶齋、楊永德等先後遞藏
估價:RMB 12,000,000 - 15,000,000


白石老人的作品最引人入勝之處,莫過於畫中的天真意趣。自然樸實,細品卻韻味不盡。

此《送學圖》繪一老一少兩個人物,寥寥數筆繪出祖父送孫兒上學的情景。少者手執書本,一臉不情不願;老者攜杖,眼目低垂,滿是慈愛。齊白石捕捉了這溫暖一瞬,含蓄地在畫面表現出來:狹長畫紙作大面積山水,祖孫二人的身影只佔畫幅一隅;在無垠天地中,日常平凡的溫情至為動人。


齊白石《送學圖》局部

據白石老人自述,兒時每天清早,祖父都會送他去學堂,傍晚再接回家。路程雖說不遠,走的卻是黃泥路。每逢下雨便泥濘不堪,這時祖父一手撐著雨傘,一手提著飯籮,扶著孫兒走。有時泥塘深,就把孫兒背起,低著頭一直往前走,累得喘不過氣來。

這幅《送學圖》不僅是齊白石對兒時上學念書的回憶,也是對祖孫情誼的追思。


Lot 3532|潘天壽(1898-1971)《鷹石圖》立軸 設色紙本

創作時間:1962年
尺幅:214 x 47 cm
題識:劍華吾兄老友鑒正。六二年壬寅新春,雷婆頭峰壽者指墨。
印文:潘天壽印
鑒藏印:梅縣鄒氏模賢珍藏書畫之章、翔廬珍藏
展覽:「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展(四)」,保利藝術博物館,2012年5月
出版:

  1. 《中國畫藝術叢集·朵雲》,封底,1984年5月,上海書畫出版社
  2. 香港佳士得,1994年10月30日中國十九二十世紀繪畫拍賣圖錄,圖版114
  3. 《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集》(四),第125頁,保利藝術博物館,2012年5月

說明:

  1. 上款人為美術史家俞劍華
  2. 鄒模賢舊藏

估價:RMB 22,000,000 - 25,000,000


國畫大師潘天壽,以雄奇、強悍、壯美的畫風為時人所稱譽。他作畫極講究佈局,往往苦心經營,喜取近景,構圖別出心裁,以「險絕」著稱,出奇制勝。

此幅《鷹石圖》正好體現出潘天壽鮮明的風格。就構圖而言,鷹佔據了狹長畫面上方約三分之一篇幅,立在一塊上寬下窄的岩石上,岩石略向右傾,一派岌岌可危之勢,畫面呈現一種上重下輕的「險境」。

不過,為保持畫面平衡,潘天壽亦對此「險境」做了特殊處理:在右下角加入松葉、岩苔等伸出畫面,平衡鷹石傾倒之力;其次,鷹首左伸,似要振翅衝天,巧妙地左右牽制。整個畫面雖具不安定之感,但同時充滿張力,盡現「造險破險」之法,可見潘天壽佈局之用心。


潘天壽善作指畫

《鷹石圖》乃潘天壽指畫作品。以手指作畫,比用毛筆更費時力,然而這位國畫大師卻認為指畫有筆畫所不能替代的長處,能夠「使作品得到似生非生、似拙非拙、似能非能,以及意到指不到,神到形不到的妙處。」

此作的上款人為美術史家俞劍華。他自1926年起即與潘天壽一起創辦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兩人友誼深厚,多次一起舉辦聯合畫展。後來此作被鄒模賢收入囊中,鄒氏酷愛書畫收藏,與陸儼少、徐邦達、蕭平等書畫名家頗多來往,舊藏有傅抱石等諸多名跡。


Lot 3544|李可染(1907-1989)《日出東方》立軸 設色紙本

創作時間:1957年
尺幅:138.5 x 62.5 cm
題識:敬愛的博爾茨同志粲正,一九五七年,可染於柏林。
印文:李、墨戲、陳言務去
鑒藏印:夏(Jerg Haas 夏漢斯收藏印)
出版:即將出版於《情之所鍾 - 李可染作品集》,李可染畫院編
來源:

  1. 前民主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路塔·博爾茨博士(Lothar Bolz)收藏
  2. 德國著名東亞藝術品和中國書畫收藏家,威斯巴登州夏漢斯(Jerg Haas)1970年代居住於柏林期間獲得並收藏

估價:RMB 20,000,000 - 25,000,000


李可染是新國畫的先鋒,重視傳統又不拘泥於傳統,在山水中融合中西技法,創造出濃重渾厚、獨具特色的「李家山水」。他認為山水畫創作是「為祖國河山立傳」,多年來他走遍大江南北寫生,創作出許多攝人心魄的山水作品。

《日出東方》正是「李家山水」中的代表作。

畫面為竪幅構圖,以俯瞰視角描繪晨曦時分:朝霞照耀山頂,遊人循山下石階小路蜿蜒而上,兩旁是濃密樹林,若隱若現的亭子置於路旁。


李可染《日出東方》局部


李可染《日出東方》局部

畫面整體籠罩於暗色調子,深邃壯美。李可染在黑暗處下功夫,把「積墨法」發揮得淋漓盡致,以濃墨重色寫成群山與密林,具壯碩之感。山石部分塗上紅色,以表現日出霞光照耀山岩。 山下樹林處於逆光之下,樹梢處巧妙留白,若朦朧晨光。

《日出東方》這一抹晨曦紅霞,開啓了後來《萬山紅遍》系列的序章。

60年代初,這位新國畫大師先後創作7幅尺幅各異的《萬山紅遍》,此系列紅色山水幾乎成為李可染的代名詞,亦為他寫下拍賣紀錄。2012年,其中一幅《萬山紅遍》在北京保利以RMB 2.93億成交,成為最貴李可染作品。


李可染《萬山紅遍》,1964年作|2012年於北京保利以RMB 2.93億成交

這次拍賣的《日出東方》繪於1957年,當時李可染受國家委派訪問東德,那是他首次踏出國門。人在他鄉,他受到東德上下熱情接待,遂用畫筆來表達感激之情,精心繪製此幅晨曦山水,贈予當地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博爾茨(Lothar Bolz)。

李可染依循中國傳統贈畫慣例,在畫幅右側寫下「敬愛的博爾茨同志粲正」。同時,他亦在畫上鈐兩方閒章 - 「墨戲」、「陳言務去」。巧妙的是,印文正好點出此軸《日出東方》的精髓:「墨戲」代表李可染用墨的深厚功力;「陳言務去」顯示他對畫作的苦心經營、力求創新。


「墨戲」、「陳言務去」兩方鈐印

博爾茨之後,《日出東方》再由德國著名亞洲藝術藏家夏漢斯(Jerg Haas)遞藏。

1966至1968年間,夏漢斯在周恩來安排下,在上海外國語學院任教,自此展開其收藏之路。他在中國的文物商店購藏大量書畫,回到德國後繼續充實收藏。此作即他於1970年代在柏林獲得。他的藏品曾多次展出,更被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德國柏林東亞藝術館等重要機構收藏。


Lot 3570|徐悲鴻(1895-1953)《鍾馗圖》立軸 設色紙本

創作時間:1939年
尺幅:105 x 60.5 cm
題識:三次懷寧似夢遊,何殊仙侶與同舟,人生勤務於哀樂,成骨成灰未肯休。廿八年悲鴻。
印文:東海王孫、天下為公
出版:

  1. 《袖海樓藏畫選》,圖目138,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
  2. 《徐悲鴻在南洋》,第220-221頁,新加坡美術館,2008年

估價:RMB 8,000,000 - 10,000,000


說到徐悲鴻,大家必定立即想到他筆下駿馬,其實這位大師亦擅作人物畫。在眾多歷史典故中,徐悲鴻常以鍾馗入畫。

鍾馗是家喻戶曉的驅邪神祇,傳說他相貌奇異,不懼邪祟,四出斬妖除魔、拯救蒼生。

在此作中,鍾馗身穿粉色官袍,側身而坐,接受跪地小鬼舉案恭敬獻酒。畫中人物造型生動、比例適度、神態飽滿。小鬼小心翼翼、唯唯諾諾;鍾馗怒目圓瞪、正義凜然,兩者對比鮮明,視覺衝擊強烈。

此作創作於1939年,正值抗日戰爭期間,徐悲鴻攜畫作赴星、馬地區舉辦畫展籌款。在烽火連天之際,繪下這幅《鍾馗圖》,或是藝術家聊舒憂憤之作。


徐悲鴻於南洋作畫


Lot 3596|于非闇(1889-1959)《紅杏枝頭春意鬧》立軸 設色絹本

創作時間:1955年
尺幅:83 x 111 cm
題識:紅杏枝頭春意鬧。一九五五年七月試作,非闇。
印文:老非
題簽:于非闇畫紅杏黃鸝。一九五五年八月曾在瑞典展覽。
出版:

  1. 《于非闇工筆花鳥選集》圖25,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年9月
  2. 《于非闇》第329頁,北京畫院編,廣西美術出版社,2007年10月
  3. 《藝術巨匠·于非闇》第223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
  4. 《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大家:妙於陳馨—于非闇、陳之佛繪畫藝術研究》第265頁,北京畫院編,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年7月

來源:

  1. 于非闇自題簽條
  2. 文革退賠(包首附北京市文物管理處籤條、相關貼紙及編號等)
  3. 原藏家得自畫家本人

估價:RMB 5,000,000 - 6,000,000


20世紀以來,在工筆花鳥畫領域中,于非闇是開宗立派的大家,也是京津繪畫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門生眾多,影響廣泛。

他醉心宋、元兩代的花鳥畫,創作尤重古意,用筆剛柔相濟,著色艷而不俗。

1954年10月,于非闇完成了巔峰時期代表作《紅杏山鷓》,後來編入其最重要的作品集 - 《于非闇工筆花鳥選集》,更選作扉頁,足見此作地位舉足輕重。

此幅《紅杏枝頭春意鬧》作於1955年7月,與代表作《紅杏山鷓》創作時期僅隔9個月,同作紅杏、蜂、鳥題材,皆為絹本立軸。兩幅作品所用顏料、色彩、題材、風格完全一致,而前者的花葉更盛,畫鳥、畫蜂更多,可謂《紅杏山鷓》春意之延續。

畫題「紅杏枝頭春意鬧」語出北宋宋祁《玉樓春·春景》。于非闇用畫作將詩意表現得恰到好處,畫面繁茂,細膩雅致,明快歡悅,呈現出一片春光明媚、生機蓬勃之景。


于非闇《紅杏山鷓》(左)與《紅杏枝頭春意鬧》


拍賣詳情

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21年秋季拍賣會

專場:中國書畫夜場
預展時間:2021/11/29 - 12/2
預展地點:北京嘉里大酒店(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1 號)
拍賣時間:2021/12/3(週五)|7:30pm
拍賣地點:北京國貿大酒店 A廳(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