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藝術學堂|起兵謀反以外 寧王還是一代製琴高手

早前閉幕的北京春季拍賣周,保利帶來唯一存世的明朝寧王製古琴「飛瀑連珠」,估價RMB 800萬,最終在熾熱競投下以近RMB 4,200萬(NT$1.82億)成交。

提起寧王,大家定必想起《唐伯虎點秋香》。那個想招攬唐伯虎一起謀朝篡位的,乃第四代寧王;至於製作這張古琴的,則是四代目的高祖父 - 首代寧王。

首代寧王為何與玄孫一樣,曾經大膽舉兵謀反?首代寧王奪天下有功,為何卻空閒得跑去製琴?明朝王爺琴有多出名?「飛瀑連珠」又是甚麼意思?

讓我們一起上一堂5分鐘的課,嘗試解答上述一眾疑問。

琴師於舉槌前夕以「飛瀑連珠」彈奏表演


Lot 5591|明初 寧獻王朱權製「飛瀑連珠」琴

腹款:皇明宗室雲庵道人親造中和琴
尺寸:通長 118.8 cm;隱間 107.6 cm;肩寬 20 cm;尾寬 14.6 cm
備註:

  • 明 寧獻王朱權(1378-1448)親造
  • 襄平(今遼寧遼陽)李拙庵舊藏
  • 湖南長沙陸長森舊藏(1864年入藏)
  • 安福(今湖南臨澧)蔣氏舊藏
  • 華陽顧氏(1880年代入藏)顧玉成、顧雋、顧梅羹、顧澤長等五代遞藏

估價:RMB 8,000,000 - 15,000,000
落槌價:RMB 36,500,000
成交價:RMB 41,975,000

拍賣行:北京保利
專場:單一拍品專場拍賣
拍賣日期:2023/7/6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分封二十多位兒子為各地藩王,希望藉以鞏固朱氏王朝。其中,四子朱棣封燕王,就藩北平;十七子朱權封寧王,就藩大寧(位於今日內蒙古)。兩地皆是抵禦外族的重鎮,自然兵多將廣,實力在諸藩王中較為強大。

朱元璋奉行嫡長子繼位制,可是嫡長子朱標早故,朱標的嫡長子亦早逝,故朱元璋身後,便由朱標庶長子朱允文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後,由於畏懼一眾叔輩藩王擁兵自重,便厲行削藩,先後廢黜幾位叔叔。此舉觸動諸王神經,燕王更以「靖難」之名,起兵謀反。

在建文帝與燕王這場戰爭之中,寧王成為了能夠左右大局的其中一個要素。


左:陳展鵬在電視劇《洪武三十二》飾演首代寧王朱權;右:林威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飾演第四代寧王朱宸濠


是次拍賣的「飛瀑連珠」琴

建文帝害怕寧王投向燕王,於是傳召這位皇叔前往京師(今南京)面聖。

寧王擔憂回京會被立即削藩,於是抗不從命。與此同時,他眼見形勢未明,暫時作壁上觀,故亦未主動投向兄長燕王一方。

不過在燕王計謀之下,寧王後來還是於半推半就的情況下加入了燕軍。《明史》記載,燕王承諾事成之後,與弟弟寧王共主天下。可是大家都猜到,這根本不可能。

燕王奪位後登基,是為永樂帝。他不想重蹈姪兒建文帝覆轍,決心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寧王改封南昌,便於監視控制。

寧王心知兄長永樂帝猜疑自己,遂「構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明哲保身。他所取的別號,諸如臞仙、雲奄道人等,都反映出這位王爺從手握重兵鎮守邊疆,變成只能閒雲野鶴寄情文藝。


是次拍賣的「飛瀑連珠」琴局部


寧王朱權所著的《神奇秘譜》(臞仙為其別號)

儘管政治上無法再有作為,但寧王也著實是多才多藝,撰寫或編輯的作品涵蓋道家、歷史、戲劇、農業、醫學等範疇。

他對古琴尤有心得,著作堪稱領域中的經典,包括《神奇秘譜》與《太和正音譜》。前者為中國現存的最早古琴譜集之一,後者則為現存最古老的北雜劇曲譜。

與前朝有別的是,明代皇室宗族不但著述琴學,更不時監製或親自斲琴。

寧王朱權、衡王朱祐楎與朱厚燆、益王朱祐檳、潞王朱常淓所製之琴皆是有名,合稱「四王琴」。清末民初琴學大家楊宗稷在著作指出:「寧、衡、益、潞四王皆能琴,潞琴最多,益次之,寧、衡最少。」

今次高價成交的,便是位列四王琴之首、為數最少的寧王琴。(寧王朱權離世後,諡獻,故又如本拍品名字般稱為寧獻王)


明萬曆 仲尼式「霜天鈴鐸」益王琴|2019年,香港佳士得,HK$468萬成交


明 潞王製仲尼式「中和」琴|2011年,北京保利,未成交

連珠為古琴形制,相傳為隋代隱士李疑所創,特徵是項部及腰部皆有三個連續的內收弧形。翻查資料,兩岸故宮皆藏有唐朝所製的連珠式琴,北京的名曰飛泉,台北的名曰春雷。

此張「飛瀑連珠」,則是朱權在傳統連珠式上加以變化創作而成,開後世先河。取飛瀑之名,皆因琴音色泠泠如玉珠落盤。

首先,他把琴項腰處的第二個凹弧向琴體內收,並有的三個內收弧形珠,轉換為兩個向外凸起的弧形陽識珠。琴頭亦作圓弧處理,與琴項、琴腰線條互相呼應。

此張琴僅長約118 cm,然肩寬卻達到20 cm,尾寬亦有14.6 cm。整體造型風格寬大厚重,惟輪廓曲直變化豐富,項腰處做減薄處理,因此亦不失生動雋秀。


左為北京故宮的唐朝「飛泉」琴;右為台北故宮的唐朝「春雷」琴


是次拍賣的「飛瀑連珠」琴


是次拍賣的「飛瀑連珠」琴

「飛瀑連珠」琴漆面栗褐色,局部透出暖紅色調,呈現斑駁的彤韻效果。漆面斷紋形態豐富,以蛇腹斷和冰片斷為主,間以牛毛斷和流水斷,局部現梅花斷。

古琴收藏有一個特點,就是除了外觀狀況外,音色如何也很重要。

北京保利指出,此琴修整以後,弦路手感舒適,輕觸琴弦即生音韻,音色鏗鏘悅耳。舉槌前夕,行方便安排琴師在拍賣廳即席演奏一番(本文開首片段)。

順帶一提,古琴成交紀錄亦是在北京保利寫下 - 2010年,宋徽宗御製、乾隆帝御銘「松石間意」琴以RMB 1.36億易手,當時刷新了世界樂器拍賣紀錄。


宋徽宗御製、乾隆帝御銘「松石間意」琴|2010年,北京保利,RMB 1.36億成交

由題刻款識可知,「飛瀑連珠」於清朝期間,先後為襄平李拙庵與長沙陸長森所有,後輾轉為古琴名家顧玉成雅蓄,並在這位泛川派始創人家族中五代相傳。

顧氏一門在古琴界聲名顯赫,或本身是演奏大家,或研究整理古譜,於學術和教育上作出諸般貢獻。

據第四代傳人顧梅羹的學生回憶,文革期間,顧梅羹珍藏的古琴大都被抄走,包括「飛瀑連珠」在內。按此推測,當局可能是在文革過後,把「飛瀑連珠」歸還顧家。

朱權的玄孫朱宸濠、亦即是第四代寧王,當年全因不憤高祖父奪天下有功,卻被朝廷投閒置散,只可寄情琴藝文學,於是招攬唐伯虎等名士狀大聲勢,再而起兵造反,最終兵敗身亡。

如今往事恩仇俱如塵煙,只留下一張「飛瀑連珠」,讓我們再度憶起寧王一生。


康熙年間的李拙庵題識


古琴顧家第四代傳人顧梅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