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青汝瓷到對酒當歌 走一趟北京保利春拍的騷人墨客美術路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中國古代文士,既在一人之下主宰百姓福祉,又於萬卷紙上遺下丹青絕句。與此同時,這些騷翁墨客的哲學、思想、品味、喜好,也藉由歷朝歷世的藝術品流傳至今。

北京保利春季拍賣舉槌在即,我們在眾多精彩拍品中追隨讀書人腳步而行,從天青汝窯到嘉靖魚罐,再由明代漆雕走到洋洋酒器,在古美術世界中風花雪月一番。


Lot 5664|明 天青釉盞

尺寸:口徑11.3 cm;高6.4 cm;底徑5.8 cm
備註:

  • 日本仁孝天皇至孝明天皇時代(乾隆時期),大德寺四百三十世法師大徹宗鬥舊藏
  • 昭和八年十月,大阪自治會會長自名古屋美術俱樂部入扎會所得
  • 日本山形縣山形市円隆寺收藏

展覽:

  • 名古屋美術俱樂部,入扎會展覽,昭和八年(公元1933年)十月,日本名古屋
  • 山形市円隆寺,「北宋汝窯青磁」特別展,昭和五十年(公元1975年),日本山形縣

出版:

  • 名古屋美術俱樂部,《入扎會》展覽圖錄,頁十一,日本,名古屋

估價:RMB 12,000,000 - 22,000,000


中華大地諸世皇朝之中,宋代美學之高雅無出其右。宋人美學講求逸和韻。前者本指生活和精神境界,例如老莊便是一種逸的哲學,透過藝術表現出來的特點便是得之自然與崇簡,後者則是指餘意、餘韻。

逸和韻是相輔相成的,如北宋范溫所言:「行於簡易閑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即為盡美之境。

如此美學,宋瓷匠人以單色釉去追求表達,其中又以名窯之首的汝窯為表表者。汝瓷素雅不艷、含蓄實華、韻緻古淡,追求一抹雨過天青之色,樸簡歸真卻又餘韻無窮,與名冠天下的宋畫一樣達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境,在自然與藝術之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吾人傳統上認為,汝窯是皇家獨享的品味,其實這只答對了一半。

王安石熙寧變法可說是一石激起千重浪,除了在政制上衝擊北宋建國以來追求安穩的格局,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藝術創作。例如畫院花鳥畫派便在此時大幅變革,稱為「畫壇熙寧變法」;反對變法的蘇軾失勢,貶官下放期間帶來了文人畫的潮流。

陶瓷學術權威秦大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考證,汝窯則是王安石變法以後,新黨推出新承包制度之產物。特點是上貢朝廷後,餘下的瓷器可以出售。

事實上,汝窯茶器當時不但為文人階層所推崇備至,佛界人士也對之甚為青睞。北宋名僧釋德洪便曾作《無學點茶乞詩》:「政和官焙來何處,雪後晴窗欣共煮。銀瓶瑟瑟過風雨,漸覺羊腸挽聲度。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

更甚有學者認為,宋朝追求雅瓷的品味實始於文人,再往上傳至內府裡去。


包裝木盒「青磁石昌缽」墨書題字


外層漆盒題字


昭和八年購買收據

今日要是請一位不曉古玩的朋友,把宋朝單色雅品置於其前,他很可能會猜是東瀛出品。箇中原由,可從上述的茶與僧裡尋。

宋朝之世,不少東瀛僧人前來中土求法,順道把文人四藝「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帶回故鄉。四藝在日本植根,深深影響當地茶道與花道的同時,一眾雅品也自此流傳下去。追求形與色極致的宋瓷,迷住了近千年以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

例如日本國寶中的「曜變天目三絕」,便是三件絕世宋朝建窯茶盞。東瀛著名藏家與古董商,包括臨宇山人、安宅英一、繭山龍泉堂、千秋庭等等,亦俱是專攻高古宋瓷。

此件汝窯天青茶盞,可能便是在如此情境下由佛僧帶到日本,於寺廟珍藏,後被高僧大徹宗斗親自題寫器物名稱,再輾轉易手。


1975年展覽照片


展覽目錄

文人鑑賞藝術,除了品味,知識自然也需並重。

傳世汝窯瓷器中,包含了兩類不同的釉質。一類是釉層不厚,但釉質非常勻淨,包括本件天青盞,以及台北故宮與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所藏的「無紋海棠盆」。

另一類是釉層較厚,常常佈滿魚鱗開片,好像大英博物館的一件花口盤,和2017年在香港以HK$2.94億天價成交的天青釉洗。

由此可見,日本舊藏的這件天青釉盞,屬於汝窯不足二十年燒製時期較早階段的代表性器物,故釉層雖然較薄,但異常勻淨,釉色亦稍為強艷。


台北故宮汝窯例


香港拍賣汝窯例


是次舉槌的天青釉盞



Lot 5514|明嘉靖 青花加黃上紅彩魚藻紋罐

尺寸:直徑33 cm;高31.6 cm
備註:

  • 日本大阪重要財閥、中國美術品收藏家舊藏
  • 日本寸巢庵收藏
  • 原配老木盒

估價:RMB 5,000,000 - 6,000,000


宋朝以後,瓷器不再唯單色釉獨尊,開始步向圖紋彩瓷的花花世界。在這股新潮流之下,中國本土哲學思想、好像上述談及的道家,就改以更直接的方式展現於藝術品之上。

古時哲學思想對治國的影響,非現今世界所能比擬。例如漢朝文景二帝推崇黃老治術,以無為而治為方針,讓中土得以在長年戰亂後休養生息。又好像上文王安石的荊公新學,乃至後來冒起的宋明理學,皆嘗試把儒釋道三家融會貫通,藉以治世安邦。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便以嘉靖求瑞雪開首,太監想要報喜訊時得跑去宮中煉丹房,朝堂上他還唸唐朝李翱的《問道詩》,足見這位皇帝如何篤信道教。嘉靖御瓷以「魚藻紋罐罐」最為聞名,其中一件五彩版本2017年在香港舉槌,HK$2.13億天價易手,其中魚兒暢泳的紋飾就帶著深刻道家理念。

莊子曾多次以魚說道,除了人人熟知的「知魚之樂」,還有〈逍遙遊〉的「北冥有魚,其名曰鯤」,乃至〈大宗師〉的「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等等諸般。

魚藻紋罐造型雍容,釉色肥腴瑩潤,佈局飽滿,繪畫筆觸精妙,筆法靈動,青花色澤穩定柔和,畫風及發色頗有成化青花韻致,幽藍映襯之下,黃彩、紅彩更是鮮明,色彩對比強烈,使得畫面極具立體效果。

慢慢轉動罐身欣賞畫面,彷彿看到水草在隨水流漂浮搖擺,各式魚兒也在水中穿梭嬉戲,逍遙自在,使人觀之忘憂。如此重器,就像是要把深邃的老莊思想化成人皆可賞的動感圖紋,讓人於沉迷此等美術期間,不期然地思考天下大道。

魚藻紋罐作為官窯御瓷,自然也盛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吉祥寓意,包括「富貴有餘」、「連年有餘」、「金玉滿堂」等等。

此外,如本品黃彩之上再敷紅彩者,即使在屢屢發明新釉彩的嘉靖御窯,也是極為可貴,後朝更是不復再見。傳統古玩收藏稱之為「黃上紅」,據說取諧音含「皇上鴻福齊天」之意,尤得帝心。

工藝上,青花加黃彩、紅彩處理甚為不易,需經三次燒製方成,加上本罐形制碩大,成功率之低可想而知。

綜觀全球公私收藏,相同者只得數例,除了胡惠春「暫得樓」舊藏一件以外,其餘悉數在頂尖博物館手中,包括北京故宮、北京首都博物館、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等等。

本罐藏家寸巢庵亦是聲名顯赫之人,乃名中國藝術品收藏家、古茶道具鑑定家、東京美術俱樂部前理事,所藏金石明清書畫率多精妙之品,且多出自日本重要收藏家族,傳承有序。楊維禎的《壺月軒記》即為其舊藏之一,去年在北京保利以RMB 9,027萬成交,大幅刷新這位元末名初文士的拍賣紀錄。


上至下、左至右:北京故宮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例、東京富士美術館例、胡惠春舊藏之例、首都博物館例、V&A例



Lot 5518|明萬曆 剔黃雲龍紋花形四層蓋盒 「大明萬曆乙未年製」款

尺寸:高14.5 cm;寬11.8 cm
備註:

  • 日本關西重要財閥家族,連續三代日本著名茶道具收藏家及著名東洋(日本及中國)美術品收藏家舊藏
  • 日本寸巢庵收藏
  • 原配老木盒

估價:RMB 3,200,000 - 4,200,000


承上文宋人審美,設計簡約的素髹漆器就曾經以含蓄內斂、寧靜淡泊的方式成為一時典範。然而,這種素面一色的美學並沒有阻礙雕漆的發展,剔紅、剔犀工藝愈趨成熟。

彼岸的東瀛同樣以漆技見稱,所以就像china指瓷器,japan也有漆器的意思。日本把金銀色粉融入其中創作出平面光滑的蒔繪;中國則在凹凸立體的雕漆上繼續進發。

中日漆藝各有所長,又互相傾慕。例如明清匠人仿傚蒔繪效果打造倭金漆器,日本也模仿中國雕漆衍生出各式漆品,兩地藏家也喜之而雅蓄,這就解釋了為何此萬曆漆盒獲日本重要藏家所珍惜多時。

台北故宮藏有《明人十八學士圖(琴)》,畫中人閒居寄興於琴棋書畫,為雅集盛事鋪陳苑囿景緻,文士悠閒從事着燃香、棋奕、展書、觀畫等文藝活動。畫中人物圍坐的是黑漆桌案,另有通體雕飾如意雲頭與回紋的剔犀方凳,樹後童子也捧著紅色漆盒。

由此可見,漆藝就像文房四寶一樣,從未缺席中國文人生活。

再看另一幅清朝冷枚的《春夜宴桃李園》,描繪桃李花盛開庭園的文士夜間遊宴,也有個碩大的紅色漆盒。據考究,古時文人除了集會時愛以多層漆盒載物,有時也會讓童子僕人帶著漆盒把禮物送予友人。

至於是次上拍的漆盒,則非一般文人能夠觸之,皆因它是御前用器。


《明人十八學士圖(琴)》


《春夜宴桃李園》局部

漆盒通體剔黃雕琢紋飾。蓋平頂,蓋面隨形開光,開光內雕錦地花紋,上雕雲龍戲珠紋,龍身盤曲,矯健靈活,張牙舞爪,神情威武,追逐前面的火珠,下飾江崖海水紋。盒、蓋外壁雕開光花卉紋,足圈外牆飾迴紋。

器內髹朱漆,器底一隅刻「大明萬曆乙未年製」楷書填金橫款,按乙未年為萬曆二十三年(1595)。明代嘉靖、萬曆兩朝的漆器工藝,乃是永宣兩朝後的另一高峰,惟紋飾風格截然不同。萬曆朝以龍、鳳及少量的山水人物和花鳥圖案,體現了濃郁的宮廷特色。

北京故宮官方資料指出,剔黃與剔紅做法相同,只是漆色有異,然因稀少而尤為珍貴。萬曆剔黃漆器在近百年來為藏家所珍視,兩岸故宮雖有似例,但數量遠少於剔紅器,例如台北故宮就只得三件萬曆剔黃漆器。

拍賣市場上若有萬曆剔黃登場,也往往掀起一番激烈爭奪戰。例如一件海水龍紋長方蓋盒,同樣刻「大明萬曆乙未年製」款,2014年於紐約蘇富比舉槌,估價僅US$8萬,卻以US$32.9萬易手;又像另一件雲龍紋倭角長方盤,刻「大明萬曆壬辰年製」款,2016年在香港蘇富比上陣,估價只是HK$200萬,終以HK$824萬高價易手。


明萬曆 剔彩海水龍紋長方蓋盒「大明萬曆乙未年製」款|香港蘇富比,2014年


明萬曆 剔黃雲龍紋倭角長方盤「大明萬曆壬辰年製」款|香港蘇富比,2016年



Lot 5522|明 剔紅樓閣人物花口倭角方盤

寬度:15.7 cm
備註:

  • 日本關西重要財閥家族,連續三代日本著名茶道具收藏家及著名東洋(日本及中國)美術品收藏家舊藏
  • 日本寸巢庵收藏
  • 原配老木盒

估價:RMB 150,000 - 170,000


漆盤內外皆雕刻剔紅紋飾,盤內中分飾以樓閣人物圖,樓閣紋路清晰,構圖巧妙。內壁四周飾花卉紋,花朵碩大飽滿,層次豐富,枝葉彎曲自如,葉隨花轉,整器層次豐富明朗。盤外壁飾以如意紋,自然柔和,底髹黑漆。若論題材,此盤無疑更合文人口味。

中國漆器製作,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浙江省博物館藏有一件「木胎朱漆碗」,於1970年代在餘姚市的河姆渡遺址出土,斷代距今6,000 - 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證明先民開始掌握製漆技術。此碗名列中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的清單之上,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漆器之記載,最先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莊子本人就當過「漆園吏」、即古代種植漆樹、生産生漆、管理相關資源的部門官員。更為有趣的是,這位哲人也曾以漆園經歷說道,曰「桂可食,故伐之。漆有用,故割之」,講道家有用之用與無用之用之理。



Lot 5430|清乾隆 青玉仿古爵杯 一對

高度:12 cm
款:乾隆年製、九;乾隆年製、十
備註:

  • 北京保利2011年秋季拍賣 編號5035

展覽:

  • 「海外藏家藏歷代中國玉雕藝術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
  • 「皇家氣象——圓明園國寶暨清代宮廷珍寶展」,濱州市博物館,2018年
  • 「萃錦曩懷——清代藝術珍寶展」,恭王府博物館

出版:

  • 《海外藏家藏歷代中國玉雕藝術展》,2011年,第56頁
  • 濱州市博物館:《皇家氣象——圓明園國寶暨清代宮廷珍寶展》,2018年,第70頁

估價:RMB 1,000,000 - 1,500,000


酒於之文人,既是創作靈感的泉源,又是借之抒發胸臆的杯中物。從萬世師表孔夫子的「惟酒無量,不及亂」,到一代梟雄曹孟德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乃至寫下無數酒詩絕句的詩仙李太白與詩聖杜子美。這些騷人墨客得意時豪飲,相聚時碰杯,失意時獨酌,與酒器相處的時間絕不比紙筆墨硯要少。

爵是最經典的古代酒器,盛行於商周之世。《六藝之一錄》曰:「爵於飲器為特小,然主飲必自爵始,故曰在禮實大...…禮天地、交鬼神、和賓客,以致冠、婚、喪、祭、朝、聘、鄉、射,無所不用」,指出爵應用之廣泛,也強調爵雖小,在禮祭上卻是非常重要。

乾隆帝慕古好儒,玉匠故取材遠古,以青銅爵為靈感打造此對青玉爵杯。

玉色深翠勻淨,氣韻蒼雅靜穆,杯口左右兩側立柱,附設一鋬,敞口深腹。外壁淺浮雕迴紋地夔龍紋,下承蕉葉式三足,裝飾以卷雲紋,古樸神秘。底部中心陰刻隸書「乾隆年製」款,字體樸拙遒勁,為乾隆御器典型寫法,署款上方分別刻「九」與「十」則是為了以示序列。



Lot 5426|清乾隆 御製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羽觴杯

長度:22.6 cm
備註:

  • 重要歐洲私人舊藏;
  • 美國奉三堂藝術基金會 (David Huang & Son Art Foundation)
  • 北京保利2014年秋季拍賣7336

展覽:

  • 「萃錦曩懷——清代藝術珍寶展」,恭王府博物館,2019年

估價:RMB 500,000 - 800,000


永和九年,王羲之與四十二路好友名士約於會稽蘭亭開派對,期間他們玩了一種名為「流觴曲水」的遊戲,即是用觴盛酒,讓之在溪流上游出發,在誰前方停下或打轉,誰便要作詩飲酒。宴後王羲之於微醺下大筆一揮,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乾隆曾親自下旨,要求造辦處所有作坊製作大量有關蘭亭集會的器物,或玉、或瓷、或木,本品相信便是在如此背景下誕生。

觴又稱羽觴,橢圓、淺腹、因兩側有半月形耳如飛鳥雙翼而得名,尤其盛行於戰國至魏晉時期,日常用器多為木胎,另外也有玉、漆、甚至貝殼作材料的高級品。本品為銅胎掐絲琺瑯,亦即大家熟悉的景泰藍工藝,金屬絲纏身盡顯御前霸氣。


明朝《蘭亭合卷》局部(祝允明書 文徵明圖)|遼寧省博物館


Lot 5428|元 青白釉龍紋梅瓶

高度:27.3 cm
備註:

  • 瑞典藏家卡爾·肯普(Karl Kempe)舊藏
  • Arron Rosenblatt舊藏
  • 倫敦蘇富比2008年5月14日 編號325
  • 北京保利2015年春季拍賣 編號8109

展覽:

  • 「御賞拾珍——元明清官窯瓷器珍藏」,時間博物館,2015年5月

出版:

  • 《御賞拾珍——元明清官窯瓷器珍藏》,2015年5月,頁016

估價:RMB 2,600,000 - 3,600,000


中國文人自古喜歡以物喻志,例如梅蘭菊竹便因為其生長或結構特性,而被視為君子的象徵。其實古董收藏界裡頭,也有類此的情況。

梅瓶小口,短頸,豐肩,肩下漸收,圈足,為中國瓷器史上的經典器形,初源於北宋,流行於歷代各朝,成品形狀、尺寸、紋飾多樣。梅瓶原作酒器,瓶頸細小,易於封存,配合瓶身曲線,方便美酒徐徐斟出。後來梅瓶的亦作花器,以之承載清瘦梅花,尤其合宜。

由於其器形特點,傳統古董圈視之為男士體態的反映,又因為小口引伸出謹言之意,豐肩又可象徵有擔當,故進一步被視為君子之瓶。

蒙元之世,景德鎮窯業承襲南宋傳統,長期以燒造青白釉(又稱影青)器皿為主,樞府釉與青花瓷器是到元晚期方始流行,故在蒙元貴族日常器用方面,青白釉器一直充當著重要角色。

本品燒造年代,可參考一對帶獅鈕蓋的青白釉龍紋梅瓶,1972年於江西萬年縣石鎮街元泰定元年(1324)墓出土,兩者紋飾、造型、風格皆盡一致。



Lot 5436|清乾隆 青花芭蕉竹石玉壺春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

高度:28.3 cm
備註:

  • 中國嘉德2003年7月13日,編號1140
  • 北京保利2012年春季拍賣 編號6163

展覽:

  • 「御賞拾珍——元明清官窯瓷器珍藏」,時間博物館,2015年5月

出版:

  • 《御賞拾珍——元明清官窯瓷器珍藏展》,時間博物館,2015年,97頁

估價:RMB 2,000,000 - 3,000,000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既然有君子瓶,當然亦得有淑女瓶。

玉壺春指造型為撇口、細頸、碩腹、圈足的瓶式,器形歷史悠久,早在隋代已經出現,宋元清三朝諸窯皆有續燒。據考究,玉壺春的名字相信出自唐司空圖《詩品·典雅》「玉壺買春,賞雨茆屋」。古代人稱酒為春,買春即買酒,玉壺春最初正為酒器。傳統古玩圈的品味,是認為玉壺春的曲線,正好代表女性體態之美。

玉壺春在自身千年歲月中,器形屢有變改。例如宋元之時,瓶身較為秀麗輕巧,頸部比例較長;明朝初期則瓶頸較短,重心低移,外觀凝重。至於清朝玉壺春,大致承襲前朝明代造型,此外在比例、曲線上再加細琢,達至如今我們看到的渾圓飽滿S字形。

此式樣玉壺春瓶自雍正至宣統朝均有燒造,上海博物館現藏雍正、乾隆、道光、咸豐及同治五朝之例,堪作比較。


北京保利2022年春季拍賣會

預展時間:2022/7/22 - 各專場舉槌前一日
拍賣時間:2022/7/25 - 29
地點:北京國貿大酒店 A廳(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