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中外,在我們周遭生長的植物,是藝術創作歷久不衰的常見題材。由古典寫實的靜物畫,到滲入抽象元素的現當代藝術,不同時空的藝術家,對植物有著不同表達。
保利香港拍賣2024春拍,就帶來草間彌生罕見的擬人態《紅南瓜》、藤⽥嗣治《花瓶中的玫瑰》、張恩利將人與自然合二為一的《森林(2)》、黃宇興色彩炫目奇幻的《迎客松》等植物主題創作。值得留意的還有陳可、袁旃兩位當代女性藝術家,乃至沙耆、余本兩位已故油畫家的靜物佳構。事不宜遲,以下將為大家逐一介紹。
草間彌生《紅南瓜》壓克力 畫布
創作時間:1989年
尺幅:38 x 45.5 cm
來源:
- 羅芙奧 台北,2012年12⽉2⽇,編號728
- 保利香港,2018年9⽉30⽇,編號152
-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估價:HK$7,500,000 - 8,500,000
先由今次春拍的焦點,草間彌生《紅南瓜》說起。南瓜是這位「波點女王」藝術創作的核心主題,從她的畫作、抽象作品到裝置藝術都可以見到它,幾乎是無處不在。
草間與南瓜的淵源深遠,最早可追溯至她兒時生動清晰的幻覺情景。1929年,草間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一個經營植物苗圃的富裕家庭,南瓜、花卉等日常看到的植物,卻令草間產生幻覺。她曾回憶道:「我第一次看見南瓜是小學的時候,當時我和祖父到一個大型種子採集場參觀……看到一個人頭般大的南瓜……它還栩栩如生地開始和我說話。」
回想起兒時經歷的戰爭及戰後時期,草間每天總以南瓜為食,直至作嘔反胃。可是,南瓜後來卻成為了草間深愛的題材:「我很喜愛南瓜。作為我自小的心靈居所,南瓜為我心帶來別具詩意的平和安寧。南瓜跟我說話,煥發莊嚴神聖的精神狀態。它們包涵了全人類共享的生活喜悅之源。這就是讓我繼續創作的南瓜。」
草間將自己的脆弱化為力量,把深沉的幻覺體驗呈現於畫布之上,創造出無數波點與網狀的萬花筒世界。標誌性的波點南瓜,表現出內心不斷拉扯的張力。她在持續的波點創作中,重新找到了內心的平靜。如今,南瓜在她的藝術世界取得了近乎神聖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是她的另一個自我。
童年時的草間彌生
是次保利香港拍賣帶來的《紅南瓜》,是草間繪於1989年之作。這一年對草間而言別具意義,她在紐約國際當代藝術中心舉辦首次國際回顧展,象徵著草間重返國際舞台的一塊重要里程碑。
這幅《紅南瓜》相較其他南瓜畫作亦有其獨特之處。整幅作品同時運用了五種不同的顏色,紅白兩色組成的標誌性南瓜,構圖於黑紅色背景的中央,被無限延伸的網狀物包圍。畫中南瓜由紅底白色波點構成,草間在畫中把南瓜擬人化,中間位置如雙腿正張開舞動。
在可追溯到的所有擬人化南瓜作品中,與此件是相同尺寸者僅得一張。它直接映射並放大了草間心中的南瓜,亦是她童年時期第一次遇到,且成為其創作靈感中心的南瓜。草間數十年來不斷重返南瓜主題創作,可見它在藝術家的創作生涯中,佔有極具代表性的地位。
藤⽥嗣治《花瓶中的玫瑰》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1952年作
尺幅:41.7 x 33.2 cm
來源:
- ⽇本 東京 ⽇動畫廊
- 現藏者購⾃上述來源
估價:HK$3,600,000 - 5,000,000
說起東瀛藝術,浮世繪是個無法繞過的關鍵字。以藤⽥嗣治為例,這位法籍日裔藝術家將浮世繪版畫的獨特語言融入油畫創作中,以流暢、纖細的墨線勾勒形象,隨後再進行色彩渲染與細節塑造,成功創造出一種充滿「和風」的現代主義繪畫。
他自創「乳白色肌膚畫法」,二十世紀初便在巴黎畫壇創出名堂,成為了當時其中一位最耀眼最受認可的亞洲藝術家。
藤⽥嗣治1886年生於東京一個名門望族,父親藤田嗣章任東京陸軍醫院一等軍醫,母親是江戶時期德川幕府家臣的女兒。在優厚的家庭條件下,藤田在少年時代已飽讀古籍經典,接觸到浮世繪等多種不同美術品。
1905年,藤田入讀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其導師是有著「日本近代油畫之父」美譽的黑田清輝。1913年,27歲的藤田初到巴黎,隨即打進充滿波希米亞風情的蒙帕納斯(Montparnasse)藝術圈子,與馬蒂斯(Henri Matisse)、雷捷(Fernand Léger)、畢加索等大師同遊。
藤田嗣治《薔薇與丁香花束》,蘇富比 香港 2020年10月6日,成交價:HK$8,040,000
保利香港拍賣今趟帶來藤田的花卉作品《花瓶中的玫瑰》。此作繪於1950年代,藤田經歷過拉丁美洲遊歷,短暫重回日本及戰亂等十餘年的漂泊生活,最終重返巴黎,開啟其第二階段的巴黎創作生涯。這時期藤田的創作風格亦有所轉變,作品從較為簡單的乳⽩⾊調,加⼊浮世繪更豐富的⾊相。
從《花瓶中的玫瑰》可見,本作仍呈現出藤田經典的乳⽩⾊背景,但⽤⾊更為繽紛,畫⾯的線性結構更為凝鍊。玫瑰的莖幹線條俐落,以花瓶為中心往四周射散佈滿畫面,果斷的線條來自於日本浮世繪精確的筆法,花瓣濃淡不一的層次漸變,源於日式煙灰墨技法。可見藤田筆下的靜物花卉,結合了含蓄綺麗的東洋美學與西方的繪畫語言。
玫瑰花無論在東方或西方皆是象徵美好事物的意向,本作呈現幾種花卉不同狀態,由蓓蕾、含苞待放、初綻至盛開,看似靜止的畫面,卻包含生命的律動。畫面的一瞬間就是花朵的一生,在剎那中看到永恆,即使外在不斷生滅變化,卻在自然現象中蘊含了無限生機與意蘊。
張恩利《森林(2)》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2014年作
尺幅:298 x 245 cm
出版:
- 《張恩利:四季》DISTANZ Verlag 出版 柏林 德國2015年(圖版,第72⾴)
來源:
- 中國 ⾹港,豪瑟沃斯畫廊
- 現藏者購⾃上述來源
估價:HK$3,000,000 - 5,000,000
對於中國當代藝術家而言,花草樹木又如何透過藝術創作來表達?讓我們先從張恩利的「樹」系列作品說起。張恩利透過此系列,將人與⾃然巧妙地合⼆為⼀,⽤樹的「野蠻⽣⻑」來映射⾃⾝在藝術⼟壤裡的⽣根散葉,並⽤當代的視⻆重新理解古⼈對「樹」擬⼈化的隱喻。
今回保利香港拍賣帶來的《森林(2)》,是「樹」系列當中,⽬前已知唯⼀⼀幅主樹幹位於畫⾯中⼼,且佔⽐近整幅寬度三分之⼀的作品,亦是唯⼀⼀幅以⻘藍⾊為主⾊調⼤量填充背景,並同時含有主樹幹和交織成網格狀的樹枝於同畫⾯的作品。
梵高《橄欖樹》|1889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宋代|北京故宫藏
張恩利於1960年代出生於吉林,
隨著時間過去,張恩利的創作脈絡逐漸摒棄具象的⼈物,轉⽽偏向於強調「『現實的再現』與 『現實本⾝』之間的關係與平衡」。「樹」系列可說是承載著張恩利前後不同時期的線條特點。
⿈宇興《迎客松》壓克⼒ 畫布
創作時間:2018年作
尺幅:149.8 x 115 cm
來源:
- 亞洲 私⼈收藏
估價:HK$1,800,000 - 3,000,000
接下來是另一位在拍賣市場走勢最凌厲的中國當代藝術家 - 黃宇興,他曾在香港拍場寫下HK$6,483萬個人紀錄。黃宇興生於70年代,他的作品擁有極高辨識度,螢光色調的畫面可謂其創作標誌。他以高純度的油畫顏料和壓克力,在畫布上繪出半透明的薄層,構築出炫目奇幻、令人深思的畫面。
黃宇興透過豐富的⾊彩,賦予作品⽣命⼒,使觀者在畫⾯中感受到⼀種⽣動⽽充滿能量的存在感。他曾言:「螢光色是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顏色……它像是一種被濃縮或者是激發出來的那種生命力。」
今回舉槌的《迎客松》,來自⿈宇興極受歡迎的「中國⾵景」系列。此系列集合了黃宇興不同時期的特⾊,可說是藝術家最成熟的表現。
倪瓚《容膝齋圖》|元代|台北故宮藏
光影是本作⼀個極為重要的元素,黃宇興透過對光影的敏感捕捉,營造出動態變化的畫⾯,使畫⾯充滿層次感與深度,並運⽤豐富的⾊彩和明暗的變換,讓觀者彷彿能感受並同遊由於其中。
黃宇興擅⻑將各種元素進⾏變形和重,⽔、漩渦、樹林、礦⽯、晶體等多樣的⺟題在他的作品中交織融合,形成了⼀種獨特的視覺語⾔。
《迎客松》今回以HK$180萬 - 300萬估價上拍,估價範圍相比同系列作品近年的市場價格較低,對藏家而言機會難得。
陳可《暴⾬將⾄》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2006年作
尺幅:160 x 160 cm
出版:
- 《阿凡達與反英雄─導讀中國當代藝術家》講談社 東京 ⽇本 2008年(圖版,第25⾴)
- 《陳可》Kehrer Verlag Heidelberg 海德堡 德國 2009年(圖版,第81⾴)
來源:
- 義⼤利 ⽶蘭 瑪蕊樂畫廊
- 羅芙奧 ⾹港 2010年5⽉31⽇ 編號 36
- 現藏者購⾃上述拍賣
估價:HK$800,000 - 1,200,000
同樣以樹木入畫,陳可有著另一種表現方式。
生於1978年的陳可,乃中國當代藝壇備受曯目的女性藝術家之一。2006年,她的作品《⼩F.刺》首度登上拍場,以逾HK$45萬成交,遠遠超出HK$3萬估價,頓時成為藝圈當紅新貴,甚至登上著名時尚雜誌《Vanity fair》。
不過,突如其來的名氣和關注,同時也令陳可飽受輿論以及眾多關注的壓⼒。加上陳可當時剛從四川美術學院碩⼠畢業,移居北京生活,就像⼀個在象⽛塔裡做夢的⼥孩,進⼊到真實的社會之後,體會到異鄉打拼創作的孤獨與壓⼒。
這段時間被陳可稱為「灰⾊時期」,作品背景由⽩⾊轉向⻘灰⾊,如迷矇的空氣,⼈和物都懸浮在空中。今回保利香港拍賣呈獻的《暴⾬將⾄》,正是陳可「灰色時期」之作。
陳可透過作品敘述⾃我內⼼的掙扎,以及同時萌⽣的⼒量。本作最令人著眼之處,是灰棕⾊背景下臉色暗淡無光的小女孩,以及⼩⼥孩頭上⽣⻑出樹⽊的枝丫。
樹對⼈類⽽⾔,是⽣命⼒的象徵。畫中⼩⼥孩的頭部,被粗壯樹根緊緊抓住,支幹則不斷向上茁壯成⻑。恣意延伸參差錯疊的枝椏,帶有無窮⽣命⼒的隱喻,彷彿做好了⾯對即將來臨的暴⾵⾬的準備。
陳可《鬥牛士》,永樂 北京 2023年7月2日,成交價:RMB 9,085,000
正如本作呈現的生命力,陳可的藝術生涯隨著時間推演,亦不斷茁壯成⻑。目前,她的個人拍賣紀錄已突破RMB 900萬,作品不只獲亞洲藏家青睞,亦落入許多歐洲私⼈收藏,法國影星蘇菲瑪索也是陳可作品的藏家之一。
袁旃《五世其昌》水墨 設色 絹本
創作時間:2013年作
尺幅:164.4 x 48 cm
出版:
- 《袁旃—豐年》漢雅軒 ⾹港 中國 2014年(圖版,第46-47⾴)
估價:HK$400,000 - 600,000
另一位生於四川的女性藝術家袁旃,則在藝術創作裡,滲入更多傳統中國書畫美學。
袁旃1941年生於重慶,及後移居台灣,1962年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國畫組,1966年負笈比利時魯汶大學考古及美術史系,取得碩士學位,並於1968年修畢比利時皇家文物維護學院博士班。
完成學業後,袁旃未有在藝術圈大展拳腳,反而回到台北故宮展開逾三十年的文物修復事業。從事修復⼯作,令袁旃接觸作品的⽅式、角度、距離與我們⽇常觀賞有很⼤不同。她與⻘銅、織物、古器終⽇為伴,這也從側⾯解釋了為何她的創作別具傳統古典氣息。
事實上,袁旃到了1980年代末才重新開始繪畫,她先以傳統⼭⽔繪畫為創作主軸,再以抽象構圖和⾊彩相結合進⾏探索袁旃的作品裡,既有傳統書畫的以線條為造型的功⼒,同時⼜具備書畫中不具備的明艷璀璨的⾊感。
她在圖式上受傳統美學薰陶,尤其唐代繪畫和書法,以花卉、⼭⽯、博古等元素⼊畫,⽽天⾺⾏空的構圖⼜瑰麗怪誕,讓畫作中多了⼀絲西⽅宗教繪畫和超現實繪畫的意味。
今回舉槌的《五世其昌》創作於2013年,此時的袁旃繪畫愈發成熟,汲取中國藝術的造型與線條,西方繪畫的圖式,輔以極具個人特色的重彩工筆,達到了更為精深的境界。
《五世其昌》語出《左傳》,意為⼦孫後代繁榮昌盛,寓意極佳,結合本作⾊彩璀璨⽣輝,修⻑挺拔的花卉於花瓶中,穩穩⽴於太師椅之上,⾼貴華麗。
放眼拍場,袁旃個人成交紀錄已達HK$264萬,去年在保利香港拍賣寫下。至於今回的《五世其昌》,是近⼗年來⼆級市場出現的唯⼀一幅袁旃花卉題材作品,加上估價相宜,對藏家而言是難得的購藏時機。
沙耆(1914-2005)《爭艷》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1989 年作
尺幅:76.8 x 117.9 cm
出版:
- 《沙耆:紀念畫冊》漢相藝術中⼼ 台北 台灣 2008 年(圖版,第62‐63 及131 ⾴)
來源:
- 台灣 台北 漢相藝術中⼼
- 現藏者購⾃上述來源
估價:HK$500,000 - 700,000
梵高花卉畫作《向日葵》聞名天下。擁有「中國的梵高」美譽的沙耆,筆下花卉亦別具特色。
沙耆師從徐悲鴻,1937年在恩師推薦下赴比利時學藝,成為比利時國立皇家美術學院院長巴斯天(A.Bastien)的入室弟子,兩年後即獲得「優秀美術金質獎」。1940年,沙耆與畢加索等名家於比利時ATRIOME舉辦聯展,可說是第二代中國油畫家之中,在比利時發展最輝煌的一員。
縱使在藝術上取得成就,沙耆卻同時飽受精神疾病之苦。1946年返國時,徐悲鴻原欲聘任沙耆為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惟最終因病未能赴任。身體精神上的折磨,淬煉出沙耆敏感的洞察力,他最為人稱道的裸女、靜物與山水作品,揉合了歐洲繪畫與東方繪畫的特色,開創出獨一無二的風格。
此幅《爭艷》創作於1989年,是沙耆創作生涯晚期集寫實主義、印象派、野獸派到表現主義之大成,擁有⾃⾝特⾊的重要作品。繪下本作之時,沙耆已年屆75歲,正在浙江鄞縣韓嶺鎮定居養病。他的鄉親形容:「沙耆患有神經病,但唯獨藝術這根神經卻異常的健全旺盛。」
在《爭艷》裡,四盆花爭奇⾾妍,沙耆彷彿透過穿插著的紅菊、白菊、紅菊、紫菊演出了內心隱密的劇場。東晉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是沙耆在韓嶺鎮的寫照。
東晉之後,菊花成了花之隱士的象徵,沙耆以此描繪自況,而飽滿盛開的紅菊與白菊,透露出內心旺盛的創作欲望。畫面裡的遠山,就是沙耆的當代之南山。菊花之後,遠處的田園、山巒與雲彩構成了天然的背景、四種花朵不同顏色的層層疊疊,花與盆、果、山,空間深度更由色塊光影鋪陳而出,此作寄語了藝術家的心境,正是其靜物畫大成之作。
《爭艷》尺幅為77 x 118 cm,為拍賣市場迄今出現最⼤尺幅的沙耆靜物畫,估價HK$50萬 - 70萬。給大家上則過往的成交紀錄,尺幅較⼩的《玫瑰花》(38.5 x 47 cm),2021年成交價為RMB 97萬。
余本(1905-1995)《荔枝》油彩 木板
創作時間:1973年作
尺幅:49.9 x 59.8 cm
出版:
- 《余本作品及文獻輯》敦煌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 台灣 1997年(圖版,第138頁)
估價:HK$150,000 - 250,000
最後為大家介紹的余本,可說是中國第一代留學海外的油畫家之一。1918年,13歲的余本遠赴加拿大求學。10年後,他考入溫尼佩格藝術學院,接受正規藝術訓練,師從加拿大畫家L.L. Fitzgerald,學習古典油畫的寫實技法。翌年,他轉讀多倫多安大略省立藝術學院,學習更多不同藝術風格。1932年,余本便成為首位擠身加拿大渥太華美術館的華人藝術家。
1935年,余本返回香港定居,設立畫室繼續創作及授徒。彼時身在香江的藝術家,還有關良、李鐵夫等名家。據說,徐悲鴻於1937年前赴香港期間,曾到余本的畫室及畫展參觀,不僅褒揚其藝術造詣,更相約共赴桂林寫生研藝。
1956年,余本攜家眷從香港移居廣州,這亦成為其創作時期的分水嶺。此前的「香港時期」主要以描繪人物的油畫為主,此後的「中國時期」則可分成人物、風景、靜物三個部分。余本的創作生涯接近60年,由30年代直至80年末失明才結束。
余本既鑽研和掌握西方古典寫實主義的技法,並汲取印象派畫家對藝術表現的熱情與細膩。在西方傳統繪畫的薰陶下,余本非常注重光影的結合及色彩運用,描繪風景或花卉等靜物,最能體現其繪畫功底。
今回舉槌的《荔枝》繪於1973年,乃余本回歸中國後的靜物創作。畫中所繪的荔枝,乃中國傳統藝術中常見的題材。
荔枝不僅形美,且富多種吉祥寓意。紅色本身已代表喜慶,「荔」諧音「利」,有吉利之意。荔枝兩字合起來諧音「立子」,寓意承繼家業。此外,荔枝亦音「俐子」,寓意聰明孩子。
其他精選植物主題畫作
戴澤《花卉》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2005年作
尺幅:90 x 100 cm
來源:
- 西泠印社 杭州,2006年7月16日,編號1154
- 金仕發 台北,2007年12月1日,編號179
-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估價:HK$120,000 - 220,000
王音《無題》油彩 畫布
尺幅:36.5 x 53.3 cm
估價:HK$120,000 - 180,000
陳可《藍頂紅枝》油彩 裂紋膠 麻布
創作時間:2020年作
尺幅:38 x 45.5 cm
來源:
- 中國 北京 星空間
-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估價:HK$100,000 - 180,000
劉國樞《無題》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2005年作
尺幅:65.2 x 80.8 cm
來源:
- 直接得自於藝術家
估價:HK$80,000 - 150,000
高露迪《黃桃B》壓克力 畫布
創作時間:2014年作
尺幅:60 x 80 cm
來源:
- 中國 北京 空白空間
-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估價:HK$70,000 - 90,000
保利香港拍賣2024春季拍賣
現當代藝術專場
拍賣日期:2024/4/7|11pm
預展日期:2024/4/5 - 6|10am - 6pm
地點:香港君悅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