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田嗣治、草間彌生、張恩利領銜|細賞保利香港拍賣春拍的「植物」主題傑作

縱觀古今中外,在我們周遭生長的植物,是藝術創作歷久不衰的常見題材。由古典寫實的靜物畫,到滲入抽象元素的現當代藝術,不同時空的藝術家,對植物有著不同表達。

保利香港拍賣2024春拍,就帶來草間彌生罕見的擬人態《紅南瓜》、藤⽥嗣治《花瓶中的玫瑰》、張恩利將人與自然合二為一的《森林(2)》、黃宇興色彩炫目奇幻的《迎客松》等植物主題創作。值得留意的還有陳可、袁旃兩位當代女性藝術家,乃至沙耆、余本兩位已故油畫家的靜物佳構。事不宜遲,以下將為大家逐一介紹。


草間彌生《紅南瓜》壓克力 畫布

創作時間:1989年
尺幅:38 x 45.5 cm
來源:

  • 羅芙奧 台北,2012年12⽉2⽇,編號728
  • 保利香港,2018年9⽉30⽇,編號152
  •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估價:HK$7,500,000 - 8,500,000


先由今次春拍的焦點,草間彌生《紅南瓜》說起。南瓜是這位「波點女王」藝術創作的核心主題,從她的畫作、抽象作品到裝置藝術都可以見到它,幾乎是無處不在。

草間與南瓜的淵源深遠,最早可追溯至她兒時生動清晰的幻覺情景。1929年,草間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一個經營植物苗圃的富裕家庭,南瓜、花卉等日常看到的植物,卻令草間產生幻覺。她曾回憶道:「我第一次看見南瓜是小學的時候,當時我和祖父到一個大型種子採集場參觀……看到一個人頭般大的南瓜……它還栩栩如生地開始和我說話。」

回想起兒時經歷的戰爭及戰後時期,草間每天總以南瓜為食,直至作嘔反胃。可是,南瓜後來卻成為了草間深愛的題材:「我很喜愛南瓜。作為我自小的心靈居所,南瓜為我心帶來別具詩意的平和安寧。南瓜跟我說話,煥發莊嚴神聖的精神狀態。它們包涵了全人類共享的生活喜悅之源。這就是讓我繼續創作的南瓜。」

草間將自己的脆弱化為力量,把深沉的幻覺體驗呈現於畫布之上,創造出無數波點與網狀的萬花筒世界。標誌性的波點南瓜,表現出內心不斷拉扯的張力。她在持續的波點創作中,重新找到了內心的平靜。如今,南瓜在她的藝術世界取得了近乎神聖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是她的另一個自我。


童年時的草間彌生

是次保利香港拍賣帶來的《紅南瓜》,是草間繪於1989年之作。這一年對草間而言別具意義,她在紐約國際當代藝術中心舉辦首次國際回顧展,象徵著草間重返國際舞台的一塊重要里程碑。

這幅《紅南瓜》相較其他南瓜畫作亦有其獨特之處。整幅作品同時運用了五種不同的顏色,紅白兩色組成的標誌性南瓜,構圖於黑紅色背景的中央,被無限延伸的網狀物包圍。畫中南瓜由紅底白色波點構成,草間在畫中把南瓜擬人化,中間位置如雙腿正張開舞動。

在可追溯到的所有擬人化南瓜作品中,與此件是相同尺寸者僅得一張。它直接映射並放大了草間心中的南瓜,亦是她童年時期第一次遇到,且成為其創作靈感中心的南瓜。草間數十年來不斷重返南瓜主題創作,可見它在藝術家的創作生涯中,佔有極具代表性的地位。



藤⽥嗣治《花瓶中的玫瑰》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1952年作
尺幅:41.7 x 33.2 cm
來源:

  • ⽇本 東京 ⽇動畫廊
  • 現藏者購⾃上述來源

估價:HK$3,600,000 - 5,000,000


說起東瀛藝術,浮世繪是個無法繞過的關鍵字。以藤⽥嗣治為例,這位法籍日裔藝術家將浮世繪版畫的獨特語言融入油畫創作中,以流暢、纖細的墨線勾勒形象,隨後再進行色彩渲染與細節塑造,成功創造出一種充滿「和風」的現代主義繪畫。

他自創「乳白色肌膚畫法」,二十世紀初便在巴黎畫壇創出名堂,成為了當時其中一位最耀眼最受認可的亞洲藝術家。

藤⽥嗣治1886年生於東京一個名門望族,父親藤田嗣章任東京陸軍醫院一等軍醫,母親是江戶時期德川幕府家臣的女兒。在優厚的家庭條件下,藤田在少年時代已飽讀古籍經典,接觸到浮世繪等多種不同美術品。

1905年,藤田入讀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其導師是有著「日本近代油畫之父」美譽的黑田清輝。1913年,27歲的藤田初到巴黎,隨即打進充滿波希米亞風情的蒙帕納斯(Montparnasse)藝術圈子,與馬蒂斯(Henri Matisse)、雷捷(Fernand Léger)、畢加索等大師同遊。


藤田嗣治《薔薇與丁香花束》,蘇富比 香港 2020年10月6日,成交價:HK$8,040,000

保利香港拍賣今趟帶來藤田的花卉作品《花瓶中的玫瑰》。此作繪於1950年代,藤田經歷過拉丁美洲遊歷,短暫重回日本及戰亂等十餘年的漂泊生活,最終重返巴黎,開啟其第二階段的巴黎創作生涯。這時期藤田的創作風格亦有所轉變,作品從較為簡單的乳⽩⾊調,加⼊浮世繪更豐富的⾊相。

從《花瓶中的玫瑰》可見,本作仍呈現出藤田經典的乳⽩⾊背景,但⽤⾊更為繽紛,畫⾯的線性結構更為凝鍊。玫瑰的莖幹線條俐落,以花瓶為中心往四周射散佈滿畫面,果斷的線條來自於日本浮世繪精確的筆法,花瓣濃淡不一的層次漸變,源於日式煙灰墨技法。可見藤田筆下的靜物花卉,結合了含蓄綺麗的東洋美學與西方的繪畫語言。

玫瑰花無論在東方或西方皆是象徵美好事物的意向,本作呈現幾種花卉不同狀態,由蓓蕾、含苞待放、初綻至盛開,看似靜止的畫面,卻包含生命的律動。畫面的一瞬間就是花朵的一生,在剎那中看到永恆,即使外在不斷生滅變化,卻在自然現象中蘊含了無限生機與意蘊。



張恩利《森林(2)》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2014年作
尺幅:298 x 245 cm
出版:

  • 《張恩利:四季》DISTANZ Verlag 出版 柏林 德國2015年(圖版,第72⾴)

來源:

  • 中國 ⾹港,豪瑟沃斯畫廊
  • 現藏者購⾃上述來源

估價:HK$3,000,000 - 5,000,000


對於中國當代藝術家而言,花草樹木又如何透過藝術創作來表達?讓我們先從張恩利的「樹」系列作品說起。張恩利透過此系列,將人與⾃然巧妙地合⼆為⼀,⽤樹的「野蠻⽣⻑」來映射⾃⾝在藝術⼟壤裡的⽣根散葉,並⽤當代的視⻆重新理解古⼈對「樹」擬⼈化的隱喻。

今回保利香港拍賣帶來的《森林(2)》,是「樹」系列當中,⽬前已知唯⼀⼀幅主樹幹位於畫⾯中⼼,且佔⽐近整幅寬度三分之⼀的作品,亦是唯⼀⼀幅以⻘藍⾊為主⾊調⼤量填充背景,並同時含有主樹幹和交織成網格狀的樹枝於同畫⾯的作品。


梵高《橄欖樹》|1889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宋代|北京故宫藏

張恩利於1960年代出生於吉林,他熱衷於觀察周遭的平凡人物及日常生活,以陰鬱的底色和激越的筆觸,描繪著急速發展的時代浪潮裡,血肉流動的社會圖景。相異於許多同期藝術家,張恩利在創作中刻意避開政治元素,著重表達個人感知。1989年,張恩利移居上海生活和創作,開始樹立符號鮮明的新表現主義風格。戀人、屠夫、吸煙的人與肉市、酒吧、宴席、舞池等日常生活場景,經常成為這段時間的創作主題。他也是最早一批獲得中國和西方頂尖畫廊代理的一位中國當代藝術家,且作品於2007年被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納入館藏。

隨著時間過去,張恩利的創作脈絡逐漸摒棄具象的⼈物,轉⽽偏向於強調「『現實的再現』與 『現實本⾝』之間的關係與平衡」。「樹」系列可說是承載著張恩利前後不同時期的線條特點。



⿈宇興《迎客松》壓克⼒ 畫布

創作時間:2018年作
尺幅:149.8 x 115 cm
來源:

  • 亞洲 私⼈收藏

估價:HK$1,800,000 - 3,000,000


接下來是另一位在拍賣市場走勢最凌厲的中國當代藝術家 - 黃宇興,他曾在香港拍場寫下HK$6,483萬個人紀錄。黃宇興生於70年代,他的作品擁有極高辨識度,螢光色調的畫面可謂其創作標誌。他以高純度的油畫顏料和壓克力,在畫布上繪出半透明的薄層,構築出炫目奇幻、令人深思的畫面。

黃宇興透過豐富的⾊彩,賦予作品⽣命⼒,使觀者在畫⾯中感受到⼀種⽣動⽽充滿能量的存在感。他曾言:「螢光色是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顏色……它像是一種被濃縮或者是激發出來的那種生命力。」

今回舉槌的《迎客松》,來自⿈宇興極受歡迎的「中國⾵景」系列。此系列集合了黃宇興不同時期的特⾊,可說是藝術家最成熟的表現。


倪瓚《容膝齋圖》|元代|台北故宮藏

光影是本作⼀個極為重要的元素,黃宇興透過對光影的敏感捕捉,營造出動態變化的畫⾯,使畫⾯充滿層次感與深度,並運⽤豐富的⾊彩和明暗的變換,讓觀者彷彿能感受並同遊由於其中。

黃宇興擅⻑將各種元素進⾏變形和重,⽔、漩渦、樹林、礦⽯、晶體等多樣的⺟題在他的作品中交織融合,形成了⼀種獨特的視覺語⾔。

《迎客松》今回以HK$180萬 - 300萬估價上拍,估價範圍相比同系列作品近年的市場價格較低,對藏家而言機會難得。



陳可《暴⾬將⾄》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2006年作
尺幅:160 x 160 cm
出版:

  • 《阿凡達與反英雄─導讀中國當代藝術家》講談社 東京 ⽇本 2008年(圖版,第25⾴)
  • 《陳可》Kehrer Verlag Heidelberg 海德堡 德國 2009年(圖版,第81⾴)

來源:

  • 義⼤利 ⽶蘭 瑪蕊樂畫廊
  • 羅芙奧 ⾹港 2010年5⽉31⽇ 編號 36
  • 現藏者購⾃上述拍賣

估價:HK$800,000 - 1,200,000


同樣以樹木入畫,陳可有著另一種表現方式。

生於1978年的陳可,乃中國當代藝壇備受曯目的女性藝術家之一。2006年,她的作品《⼩F.刺》首度登上拍場,以逾HK$45萬成交,遠遠超出HK$3萬估價,頓時成為藝圈當紅新貴,甚至登上著名時尚雜誌《Vanity fair》。

不過,突如其來的名氣和關注,同時也令陳可飽受輿論以及眾多關注的壓⼒。加上陳可當時剛從四川美術學院碩⼠畢業,移居北京生活,就像⼀個在象⽛塔裡做夢的⼥孩,進⼊到真實的社會之後,體會到異鄉打拼創作的孤獨與壓⼒。

這段時間被陳可稱為「灰⾊時期」,作品背景由⽩⾊轉向⻘灰⾊,如迷矇的空氣,⼈和物都懸浮在空中。今回保利香港拍賣呈獻的《暴⾬將⾄》,正是陳可「灰色時期」之作。

陳可透過作品敘述⾃我內⼼的掙扎,以及同時萌⽣的⼒量。本作最令人著眼之處,是灰棕⾊背景下臉色暗淡無光的小女孩,以及⼩⼥孩頭上⽣⻑出樹⽊的枝丫。

樹對⼈類⽽⾔,是⽣命⼒的象徵。畫中⼩⼥孩的頭部,被粗壯樹根緊緊抓住,支幹則不斷向上茁壯成⻑。恣意延伸參差錯疊的枝椏,帶有無窮⽣命⼒的隱喻,彷彿做好了⾯對即將來臨的暴⾵⾬的準備。


陳可《鬥牛士》,永樂 北京 2023年7月2日,成交價:RMB 9,085,000

正如本作呈現的生命力,陳可的藝術生涯隨著時間推演,亦不斷茁壯成⻑。目前,她的個人拍賣紀錄已突破RMB 900萬,作品不只獲亞洲藏家青睞,亦落入許多歐洲私⼈收藏,法國影星蘇菲瑪索也是陳可作品的藏家之一。



袁旃《五世其昌》水墨 設色 絹本

創作時間:2013年作
尺幅:164.4 x 48 cm
出版:

  • 《袁旃—豐年》漢雅軒 ⾹港 中國 2014年(圖版,第46-47⾴)

估價:HK$400,000 - 600,000


另一位生於四川的女性藝術家袁旃,則在藝術創作裡,滲入更多傳統中國書畫美學。

袁旃1941年生於重慶,及後移居台灣,1962年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國畫組,1966年負笈比利時魯汶大學考古及美術史系,取得碩士學位,並於1968年修畢比利時皇家文物維護學院博士班。

完成學業後,袁旃未有在藝術圈大展拳腳,反而回到台北故宮展開逾三十年的文物修復事業。從事修復⼯作,令袁旃接觸作品的⽅式、角度、距離與我們⽇常觀賞有很⼤不同。她與⻘銅、織物、古器終⽇為伴,這也從側⾯解釋了為何她的創作別具傳統古典氣息。

事實上,袁旃到了1980年代末才重新開始繪畫,她先以傳統⼭⽔繪畫為創作主軸,再以抽象構圖和⾊彩相結合進⾏探索袁旃的作品裡,既有傳統書畫的以線條為造型的功⼒,同時⼜具備書畫中不具備的明艷璀璨的⾊感。

她在圖式上受傳統美學薰陶,尤其唐代繪畫和書法,以花卉、⼭⽯、博古等元素⼊畫,⽽天⾺⾏空的構圖⼜瑰麗怪誕,讓畫作中多了⼀絲西⽅宗教繪畫和超現實繪畫的意味。

今回舉槌的《五世其昌》創作於2013年,此時的袁旃繪畫愈發成熟,汲取中國藝術的造型與線條,西方繪畫的圖式,輔以極具個人特色的重彩工筆,達到了更為精深的境界。

《五世其昌》語出《左傳》,意為⼦孫後代繁榮昌盛,寓意極佳,結合本作⾊彩璀璨⽣輝,修⻑挺拔的花卉於花瓶中,穩穩⽴於太師椅之上,⾼貴華麗。

放眼拍場,袁旃個人成交紀錄已達HK$264萬,去年在保利香港拍賣寫下。至於今回的《五世其昌》,是近⼗年來⼆級市場出現的唯⼀一幅袁旃花卉題材作品,加上估價相宜,對藏家而言是難得的購藏時機。



沙耆(1914-2005)《爭艷》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1989 年作
尺幅:76.8 x 117.9 cm
出版:

  • 《沙耆:紀念畫冊》漢相藝術中⼼ 台北 台灣 2008 年(圖版,第62‐63 及131 ⾴)

來源:

  • 台灣 台北 漢相藝術中⼼
  • 現藏者購⾃上述來源

估價:HK$500,000 - 700,000


梵高花卉畫作《向日葵》聞名天下。擁有「中國的梵高」美譽的沙耆,筆下花卉亦別具特色。

沙耆師從徐悲鴻,1937年在恩師推薦下赴比利時學藝,成為比利時國立皇家美術學院院長巴斯天(A.Bastien)的入室弟子,兩年後即獲得「優秀美術金質獎」。1940年,沙耆與畢加索等名家於比利時ATRIOME舉辦聯展,可說是第二代中國油畫家之中,在比利時發展最輝煌的一員。

縱使在藝術上取得成就,沙耆卻同時飽受精神疾病之苦。1946年返國時,徐悲鴻原欲聘任沙耆為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惟最終因病未能赴任。身體精神上的折磨,淬煉出沙耆敏感的洞察力,他最為人稱道的裸女、靜物與山水作品,揉合了歐洲繪畫與東方繪畫的特色,開創出獨一無二的風格。

此幅《爭艷》創作於1989年,是沙耆創作生涯晚期集寫實主義、印象派、野獸派到表現主義之大成,擁有⾃⾝特⾊的重要作品。繪下本作之時,沙耆已年屆75歲,正在浙江鄞縣韓嶺鎮定居養病。他的鄉親形容:「沙耆患有神經病,但唯獨藝術這根神經卻異常的健全旺盛。」

在《爭艷》裡,四盆花爭奇⾾妍,沙耆彷彿透過穿插著的紅菊、白菊、紅菊、紫菊演出了內心隱密的劇場。東晉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是沙耆在韓嶺鎮的寫照。

東晉之後,菊花成了花之隱士的象徵,沙耆以此描繪自況,而飽滿盛開的紅菊與白菊,透露出內心旺盛的創作欲望。畫面裡的遠山,就是沙耆的當代之南山。菊花之後,遠處的田園、山巒與雲彩構成了天然的背景、四種花朵不同顏色的層層疊疊,花與盆、果、山,空間深度更由色塊光影鋪陳而出,此作寄語了藝術家的心境,正是其靜物畫大成之作。

《爭艷》尺幅為77 x 118 cm,為拍賣市場迄今出現最⼤尺幅的沙耆靜物畫,估價HK$50萬 - 70萬。給大家上則過往的成交紀錄,尺幅較⼩的《玫瑰花》(38.5 x 47 cm),2021年成交價為RMB 97萬。



余本(1905-1995)《荔枝》油彩 木板

創作時間:1973年作
尺幅:49.9 x 59.8 cm
出版:

  • 《余本作品及文獻輯》敦煌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 台灣 1997年(圖版,第138頁)

估價:HK$150,000 - 250,000


最後為大家介紹的余本,可說是中國第一代留學海外的油畫家之一。1918年,13歲的余本遠赴加拿大求學。10年後,他考入溫尼佩格藝術學院,接受正規藝術訓練,師從加拿大畫家L.L. Fitzgerald,學習古典油畫的寫實技法。翌年,他轉讀多倫多安大略省立藝術學院,學習更多不同藝術風格。1932年,余本便成為首位擠身加拿大渥太華美術館的華人藝術家。

1935年,余本返回香港定居,設立畫室繼續創作及授徒。彼時身在香江的藝術家,還有關良、李鐵夫等名家。據說,徐悲鴻於1937年前赴香港期間,曾到余本的畫室及畫展參觀,不僅褒揚其藝術造詣,更相約共赴桂林寫生研藝。

1956年,余本攜家眷從香港移居廣州,這亦成為其創作時期的分水嶺。此前的「香港時期」主要以描繪人物的油畫為主,此後的「中國時期」則可分成人物、風景、靜物三個部分。余本的創作生涯接近60年,由30年代直至80年末失明才結束。

余本既鑽研和掌握西方古典寫實主義的技法,並汲取印象派畫家對藝術表現的熱情與細膩。在西方傳統繪畫的薰陶下,余本非常注重光影的結合及色彩運用,描繪風景或花卉等靜物,最能體現其繪畫功底。

今回舉槌的《荔枝》繪於1973年,乃余本回歸中國後的靜物創作。畫中所繪的荔枝,乃中國傳統藝術中常見的題材。

荔枝不僅形美,且富多種吉祥寓意。紅色本身已代表喜慶,「荔」諧音「利」,有吉利之意。荔枝兩字合起來諧音「立子」,寓意承繼家業。此外,荔枝亦音「俐子」,寓意聰明孩子。


其他精選植物主題畫作


戴澤《花卉》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2005年作
尺幅:90 x 100 cm
來源:

  • 西泠印社 杭州,2006年7月16日,編號1154
  • 金仕發 台北,2007年12月1日,編號179
  •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估價:HK$120,000 - 220,000


王音《無題》油彩 畫布

尺幅:36.5 x 53.3 cm
估價:HK$120,000 - 180,000


陳可《藍頂紅枝》油彩 裂紋膠 麻布

創作時間:2020年作
尺幅:38 x 45.5 cm
來源:

  • 中國 北京 星空間
  •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估價:HK$100,000 - 180,000


劉國樞《無題》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2005年作
尺幅:65.2 x 80.8 cm
來源:

  • 直接得自於藝術家

估價:HK$80,000 - 150,000


高露迪《黃桃B》壓克力 畫布

創作時間:2014年作
尺幅:60 x 80 cm
來源:

  • 中國 北京 空白空間
  •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估價:HK$70,000 - 90,000


保利香港拍賣2024春季拍賣

現當代藝術專場

拍賣日期:2024/4/7|11pm
預展日期:2024/4/5 - 6|10am - 6pm
地點:香港君悅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