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盛夏過去,拍賣業界已為即將來臨的秋季拍賣做好預備。保利香港拍賣將於10月3日至9日,在上環信德中心舉行2025秋季預展及拍賣。
距離拍賣尚餘一個月,我們搶先為大家帶來中國古董珍玩、中國書畫、璀燦珠寶三大板塊亮點。
由工藝極其繁複的乾隆御製剔彩寶盒、色彩千變萬化的雍正御製爐鈞釉弦紋尊;書畫方面則由傅抱石「金剛坡」早期力作《聽阮圖》、風格獨樹一幟的徐渭《行草自書詩卷》領軍;珠寶亮點則包括寶格麗(Bvlgari)設計的一雙12克拉「斯里蘭卡」藍寶石耳環,緬甸抹谷「鴿血紅」紅寶石等頂級彩色寶石。
順帶一提,行方今個周末將於台北率先舉行預展,各位身在台灣的讀者們萬勿錯過。
中國古董珍玩
清乾隆 剔彩雲龍春壽寶盒「大清乾隆年製」「春壽寶盒」款
直徑:36.1cm
來源:
- Gerard Hawthorn,倫敦
- 乾坤堂,香港
- 香港佳士得,2014年5月28日,編號3004
出版:
- 乾坤堂,《獵古研珍》,2007年,頁14-17
估價:HK$1,200,000 - 1,800,000
今日的古董市場,焦點經常落在天價成交的瓷器、造像、玉器身上。其實論製作之困難、技術之複雜、成本之高昂、矜貴之程度,漆器絲毫不輸,自古已被奉為奢侈珍品。
較之常見剔紅,剔彩工藝更為繁複,製作時間動輒經年。匠人要髹漆時要逐層而為,於分層堆上不同顏色的漆,每次均需不少時日風乾,反復髹上多層,塗堆到適當厚度。之後還有雕花及修磨等工序,一刀刻錯,前功盡棄。
本盒蓋飾聚寶盆,滿載金銀、如意、珊瑚等寶物,背後綻放萬道霞光。盆上托春字,春字中雕南極仙翁(即壽星),由瑞鹿(與祿諧音)陪伴,加上春字下方飾佛教八寶中的盤長,象徵幸福綿延不斷,齊集福祿壽的吉祥寓意。兩側雲龍飛騰,更顯皇家華貴審美。
盒緣亦是毫不馬虎,開光內飾四組山水人物,間飾菱形花卉錦地和各式寶物。底部黑漆,刻「大清乾隆年製」及「春壽寶盒」款,填金富厚。
本品精工巧製,雕刻細膩,布局巧思,構圖層次分明,壽、春、寶主題突顯,乃清代剔彩工藝巔峰時期出品。細賞紋飾各處,包括雙龍一凹一凸的獨特設計,壽老衣袍飄逸的生動形象,山水人物的一派悠然逍遙,乃至顏色形狀各異的錦地,皆令人為其神工鬼斧感到驚嘆。
春壽寶盒寄意萬壽長春、萬物更新,應為賀壽或新春而製。從形制看來,是摹仿明代嘉靖寶盒,惟不但顏色更為多樣鮮豔,刀法亦更為嚴整,體現乾隆朝工藝水準。清代剔彩或剔紅帶年款者僅乾隆一朝,春壽寶盒更是清檔有載,別具收藏價值 - 乾隆八年十一月,刻字作:「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世傑交春壽盒四件,傳旨:將盒底下並排刻『春壽寶盒』四字。欽此。」
已知相類的乾隆年製春壽盒,傳世者僅十數件而已,而當中不少皆由公共機構珍藏,包括台北故宮、三藩市亞洲美術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等等。大阪萬野美術館亦有舊藏一例,先後於香港佳士得及蘇富比易手。
本品最初為英倫古董商Gerard Hawthorn所有,此後歸入「乾坤堂」萬健及徐若齊雅蓄。2014年,香港佳士得為這對著名鑑藏家夫婦舉辦單一藏家專場,叫好叫座,拍出包括本品在內的18件御製奇珍,斬獲逾HK$3,420萬。
清乾隆 剔彩春壽寶盒|台北故宮
明嘉靖 剔彩春壽寶盒|台北故宮
清雍正 爐鈞釉弦紋尊「雍正年製」款
高度:19.2 cm
來源:
- 美國私人收藏,約1970年代購於紐約,後經家族傳承
估價:HK$6,500,000 - 7,500,000
宮廷藝術美學,當然有賴天子主導。然而,若空有方向思想,而手下無能人異士,又豈能創出一代珍品?
康雍乾三代之中,雍正帝以品味脫俗高雅見稱。雍正六年,唐英奉命往景德鎮協助年希堯佐理陶務,翌年即派人前往調查鈞窯配方,藉此研製仿鈞色釉,以合聖上追慕宋瓷美學之心,自此踏上了傳奇督陶官的一生。
鈞窯名列宋朝五大名窯之列,以變化萬千、變幻莫測的釉色聞名。「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呈色在入窯燒製以前無法預測,出窯後也絕對沒有相同的。就算配方相同,亦會因色釉厚薄、入窯燒製的位置、溫度而千變萬化。
至於雍正朝創燒的仿鈞窯,變化亦是多端。
流淌藍釉交混點點紅斑,似山嵐雲氣,斑駁陸離
此尊置於藏家家中
各式仿鈞釉之中,爐鈞是尤為高貴的一類。窯中每一個細小環節的微妙變化,都會影響窯變效果,出窯瓷器俱是獨一無二。箇中工藝頗為繁複,需要先以高溫燒製素胎,後吹爐鈞釉,再入窯低溫燒製方成。
爐鈞和鈞窯的另一個共通點,是即使兩件器物來自相同時期,器形又同樣優美,價值也會因為釉色高下而差天共地。
本品造型古樸雋雅,器身飾三組弦紋,線條簡潔而不失韻律感,爐鈞釉垂淌交融,瑰麗華美。更令人讚嘆的是,流淌藍釉交混點點紅斑,似山嵐雲氣,斑駁陸離,於烈焰中幻化出別樣瑰麗,氣象萬千,似將天地之靈氣融匯於斯,誠為上品。
清人《南窯筆記》有言:「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這種紅中帶紫的色斑近似剛成熟的高粱穗,稱為「高粱紅」,乃雍正朝爐鈞器特徵,在收藏界中尤為珍貴,惜自乾隆朝起基本上已不復見。
清雍正 仿官釉弦紋貫耳方壺「大清雍正年製」款
高度:35.4 cm
來源:
- 英國私人收藏,1980年代購藏於亞洲
- 倫敦邦瀚斯,2009年5月14日,拍品編號90
估價:HK$2,500,000 - 3,500,000
宋朝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汝窯為北宋貢御之選,官窯則為南宋皇室御用之器,而兩者皆是當時製瓷業「南青北白」局面的南方表表者。
南宋官窯自燒成以來,時人已不吝褒揚讚美,傳世品更是鳳毛麟角,又各具雅韻。及至數百年後的有清一代,雍正帝仍然為之深深著迷,於是讓唐英研發仿古釉色,創燒出仿官、仿汝、爐鈞等品種,重現趙宋之世的脫俗美學。
貫耳壺屬於南宋官窯的經典造型,同時期的龍泉窯亦有仿造,雍正仿官釉版本以之為藍本,再在造型上加以化裁,令器身線條變得俐落,器形更為優雅。足壁兩側各開一長方形孔,則是保留了原來設計,使之與貫耳串聯成穿帶提攜的功能。
台北故宮現藏的一件南宋官窯青瓷弦紋貫耳壺,底部鐫刻乾隆帝《詠官窯貫耳瓶》御製詩,可見這對父子對官窯如何垂青。
南宋 官窯青瓷弦紋貫耳壺|台北故宮
中國瓷器,有實用的酒器、花器,也有宗教方面的供器、禮器。可是像貫耳壺一般,曾經作為投擲箭矢的遊戲道具,則是相當罕見。
貫耳瓶乃商周流行的青銅盛酒器,一度成為士大夫飲宴「投壺」遊戲所用器物。兩宋之際博古之風盛行,文人雅士皆以收藏青銅器為好,瓷胎貫耳壺應運而生。
匠人設計時去繁就簡,以弦紋代替上古青銅器的紋飾帶,仿古的同時又表達出崇尚素雅的審美情趣。
本品釉色含蓄,恬淡潤澤,開片舒朗有致,宋韻盎然,造型莊重典雅,化裁於三代吉金造型,正是雍正官窯慕古創新之逸品。
香港藝術館正舉辦重磅展覽「鑑古識今 - 敏求精舍六十五周年」,特別安排兩件焦點展品 - 西周青銅重器周㗬壺和雍正仿汝窯雙耳尊放在一起(下圖),相映成趣。筆者認為若然本品也一起陳列,更是「三映成趣」。
「鑑古識今 - 敏求精舍六十五周年」特展|香港藝術館
唐 三彩抱鵝形酒囊商人俑
高度:31.2 cm
來源:
- 埃斯卡納齊(Eskenazi),倫敦,1987年
- 紐約佳士得,2015年9月17-18日,編號2299
展覽及出版:
- 《唐》,埃斯卡納齊(Eskenazi),1987年6月9日至7月3日,編號31
估價:HK$1,200,000 - 1,800,000
唐三彩雖為聞名天下的中國古董,但頗長一段時間都被市場忽略。直到2022年,保利香港拍賣獨具慧眼,策辦「花舞大唐:北美十面靈璧山居珍藏唐三彩」專場,交出驚喜佳績,70件登場古物,成交率達94%,斬獲近HK$4,360萬,令三彩再度成為收藏圈熱話。
不少當時高價成交的拍品,最初皆由埃斯卡納齊(Giuseppe Eskenazi)為十面靈璧山居掌眼把關。今回登場的商人抱鵝形酒囊俑,同樣曾經為這位「中國古董教父」收藏,後於2015年在紐約佳士得易主。
商人單膝跪地,環抱鵝形酒囊,鵝曲項昂首,羽翼豐盈,人物刻畫生動傳神,釉色流淌斑駁華麗,匠心獨具,別有意趣。藝術審美以外,本品更讓我們窺見大唐之時,葡萄美酒作為珍品上貢,以及中外交流的繁盛景象,極具歷史意義。
唐代抱酒囊陶俑|左為洛陽出土,右為西雅圖藝術博物館藏
此式三彩陶俑皆仍抱鵝造型,分別在於人物是胡人、仕女、還是商賈。曾經有西方學者誤以為,這是描繪餵鵝以獲取肥鵝肝的情景。後來在更多考證研究下,我們得悉那其實是鵝形酒囊。
唐朝期間,葡萄酒乃西域胡人帶來中土的外來珍貴貢品,晚唐政治家鮑防便曾有詩曰:「天馬常銜首著花,胡人歲獻葡萄酒」。其時,商人經絲綢之路運送酒液,往往會使用到特製皮囊。這些皮囊堅厚柔韌,精巧耐用,適合牲口馱負;袋口只有緊緊扎住,更可防止美酒露色走味。
至於酒囊為何作鵝形,這一點或許與唐太宗有關。
史書記載,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後,吐蕃派遣使節恭賀,讚美皇上行軍征戰神速,比飛鳥還要快,所以向之上獻「金鵝」:「夷狄才聞陛下發駕,少進之間,已聞歸國。雁飛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夫鵝,猶雁也,故作金鵝奉獻。」
這件金鵝實為黃金鑄造的鵝形酒器,高七尺,可盛酒三斛。三彩陶俑抱鵝形酒囊的形象,或許就是源於這段佳話。
商晚期/西周早期 青銅鳳鳥紋「亞牧魚」出戟方鼎
高度:25.8 cm
來源:
- 香港重要藏家收藏
估價:HK$4,000,000 - 6,000,000
林林總總的中國青銅器當中,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鼎。相傳大禹建立夏朝後,用青銅鑄九鼎,代表天下九州,象徵天命所歸、王權所在,所以鼎自古以來都被視為國之重器,並引伸出「問鼎中原」、「一言九鼎」等成語。
2017年,與本品相近的晚商「亞矣方鼎」在紐約舉槌,以US$337萬(HK$2,630萬)成交價領銜佳士得「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
若以銘文命名之,本品可簡稱為「亞牧魚方鼎」。當「亞」字獨立成字時,代表商代高級軍職。如本銘文般,「亞」字用作金文邊框時,則表族之意,象徵器物為氏族所屬,為公器。
「牧」和「魚」都是重要氏族。上古青銅器銘文之中,可見「亞牧」、「亞魚」等例,意思是器物屬牧族或魚族人的公器。
如本品般的「亞牧魚」銘文則較為少見。據研究指出,這可能是一種複合族徽,表示牧族和魚族有姻親或是軍事同盟的密切關係。
商晚期 安陽 亞矣方鼎|2017年,紐約佳士得,US$337萬成交
方鼎斷代晚商至周初,造型厚重,飽滿大氣,肅穆莊重,紋飾清晰有力,層次感強,八條扉棱更添恢弘之勢。
鼎身雷紋作地,上層飾神鳥鳳凰,下層則為饕餮紋飾。傳說饕餮貪吃,永不滿足,故多用於酒器和食器,鑄成一雙大眼,但無下顎,警惕貴族不要揮霍無度,暴殄天物。晚商開始,饕餮以兩眼作主題,眼眉、雙角、鼻子清晰,多設計成兩頭夔龍紋相顧結合。
四足所飾則為蟬紋。蟬蛹成長初期藏於淤泥,後於此暗黑環境化為有翼,一飛衝天,超越樹叢化為冰清玉潔的生物,古人相信它們是吸收了日月精華,方能作出如此蛻變。這種想法,令先民進一步認為蟬曾經死而復生,實有接通凡間與冥界之能。
是故,有學者認為蟬紋是要說明器中食物有多高貴和純潔。由於古青銅器多是祭祀祖先、鬼神所用,故上面以有力擔當凡間與冥界橋樑的蟬為紋飾,適合非常。
本品鼎身飾鳳鳥和饕餮紋飾
中國書畫
傅抱石《聽阮圖》設色紙本 鏡心
創作時間:1943年
尺寸:87 x 58 cm
題識:聽阮圖。癸未(1943)九月下浣抱石寫於金剛坡下山齋。
鈐印:傅
來源:
- 2013年佳士得香港春季拍賣會Lot1424。
出版:
- 《其命唯新:紀念傅抱石誕辰110週年民間珍藏傅抱石作品集》,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南京,2014年11月,第30-31頁。
估價:HK$2,800,000 - 5,000,000
傅抱石是近年書畫市場的中流砥柱,作品在拍場上屢創佳績。其中最受藏家追捧的,當屬他在重慶金剛坡時期的代表作。佼佼者如1946年所作的《二湘圖》,於2020年在北京保利連佣以RMB 1.04億成交,創下輝煌佳績。
40年代,傅抱石因抗戰而寄身重慶金剛坡,過著貧困而寧靜的日子。蜀地重巒疊嶂、遠離戰火,傅抱石在此地靈感不絕,更創造出獨特的繪畫技法 - 「抱石皴」。後人稱此為「金剛坡時期」,傅抱石很多代表作都在此時誕生。
傅抱石於金剛坡時期所作《二湘圖》,於2020年在北京保利以RMB 1.04億成交
傅抱石
《聽阮圖》局部
此《聽阮圖》作於癸未年(1943),正屬金剛坡時期的前段,畫風已漸漸顯露出傅抱石的個人風格。畫面描繪松林下清雅一隅:仕女輕撥阮弦,悠然婉轉中隱含惆悵;高士對坐,拈鬚執扇,神情若有所思,似聽非聽,寓意憂懷家國之感。人物以高古游絲描刻畫,線條細勁率意,衣紋與蒼鬱松林形成對比,卻和諧統一。
傅抱石最擅長透過空間佈局營造如舞台般的戲劇張力。此幅《聽阮圖》採用「頂天立地」式構圖,以古樹自畫幅首尾貫穿而下,不僅自然地劃分出畫面層次,更將視線引導至松下高士,成為全幅的焦點。
此作採用四川土製皮紙,是傅抱石在蜀地作畫的慣例。當時物資短缺,宣紙難得,他便常以皮紙畫人物、山水,畫仕女才用上宣紙。這種土製皮紙,質地粗且鬆,極易滲墨,不易掌控。傳抱石因材施法,運用蒼潤淋漓的墨染與散鋒筆意,營造出風雨飄搖的氛圍。
徐渭《行草自書詩卷》水墨絹本 手卷
創作時間:1592年
尺寸:22 x 456 cm
題識:萬曆壬辰秋天池道人徐渭書於湖南小隱。
鈐印:天池山人、青藤道士
估價:HK$4,200,000 - 6,000,000
此乃徐渭手自作詩創作於萬歷壬辰(1592年),享年72歲,人生最晚前一年的作品。全卷共收錄2首詩, 包括《觀獵篇》、《十六夜踏燈與璩仲玉王新甫飲於大中橋之西樓》詩文俱見於《徐文長全集》。
此卷自作詩書卷,看似橫塗亂抹、粗頭亂服。然筆畫如亂石鋪街,應對成趣。書法用筆加大了提按動作,誇張部分的筆畫和部首。結字中體現出褚遂良、黃山谷的體例,精妙處全用尖細之筆書寫,頓挫抑揚,點畫舒展,別有一種瀟灑自若之態。
而這些技巧性的處理手段伴隨著藝術家的一生,可以從一些具體的作品字例中窺見一二,橫折鉤的處理、右下角捺筆、左右結構的傾斜角度等等,這幾個技術手段屬於創作技巧的DNA。其中北京故宮《草書論書法卷》的結字用筆最為接近,筆法迅捷飛揚,狠辣處確是法度謹岩。
因為印章有非常強的「痕跡學」的特質,印章的追蹤和研究,乃是現代鑑定學科的重要技術手段。徐渭一生的印章運用非常龐雜,受益於日本荒井雄三先生的梳理,徐渭自用印分類和整理,我們根據此卷三方印章,「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公孫大娘」三枚印章在其他作品的表現和演變。
徐渭多才多藝,書畫、詩文、思想、戲劇等領域均獨樹一格。詩文多著錄於錢謙遜編《列朝詩集》,共收錄170餘首,詩文多抒懷、紀遊、論史,風格闊達豪放,畫面感很強,情景交融。此卷兩首詩皆收錄於《列朝詩集》卷十二,卷中書法起初沉穩,轉而迅疾,全然展現出晚年的思想超然境界。
《觀獵篇》創作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胡宗憲幕,居杭州,與遊擊王將軍騎馬出獵,所記述的是出杭州太平門,弛赴海寧圍獵的故事。全將現實狩獵與歷史典故交融,既反映將軍威震邊疆的豪情,也暗含徐渭對文人能武的理想追求。詩中對「儒生衣長履大」與武將形象的對比,折射出明代文人的身份思考。
《十六夜踏燈與璩仲玉王新甫飲於大中橋之西樓》則是徐渭創作於萬歷四年(1576年)南京時期,會松江畫家璩仲玉、王新甫,此詩創作於元宵次日,正值南京燈市最盛之時。首句「樹枝畫月千條弦」以燈影寫月影,十五的月亮到十六更圓,暗喻燈市繁華延續。詩人與友人在酒樓上遠眺大中橋遊人如織,卻因未能暢飲而倍感失落。
石濤《溪上茅亭圖》設色絹本 立軸
尺寸:86.5 x 50.5 cm
題識:谿上茅亭綠正齋,水深魚戲釣童兮。一年好事三春底,鳥語花香燕墮泥。
鈐印:阿長、膏盲子濟
來源:
- 橋本關雪、羅振玉舊藏。
出版:
- 《墨美•關雪收藏》,第256號,1975年12期。
估價:HK$2,000,000 - 3,000,000
石濤絕對稱得上是曠世藝術天才,奈何生於沒落帝王家。作為明宗室後裔,江山易祚後削髮為僧,自號「苦瓜和尚」,在國破家亡之苦中寄情丹青。他追求革新,畫作構圖新奇,氣勢豪放。
此軸《溪上茅亭圖》應是石濤晚年之作,據畫中所鈐「阿長」及「膏盲子濟」印,可斷定創作的年代下限應為畫家晚年流寓揚州時。
《溪上茅亭圖》局部
《溪上茅亭圖》局部
《溪上茅亭圖》局部
畫中谿上茅亭,高士閑坐,童子靜釣,魚戲水底,意趣悠然。山石以披麻皴寫成,筆墨厚重穩健,構圖取平遠之景,氛圍古雅閑逸。尤為難得的是,石濤傳世作品多為紙本,而此軸卻以絹本繪製。由於絹質不易吸水,筆墨效果不同於紙本常見的枯濕淋漓,而呈現氤氳繚繞之氣韻,在石濤現存作品中實屬罕見。
此作流傳有緒,曾為國學大師羅振玉與日本畫壇泰斗橋本關雪舊藏。羅振玉在經史、甲骨文、敦煌學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越。辛亥革命後,羅振玉隱居日本京都,其收藏的很多書畫,亦在此時東渡日本。橋本關雪則為大正昭和時期的畫壇領袖,曾多次來華,精通中國古文化,與羅振玉、吳昌碩、黃賓虹等人交情甚密。
李方膺《花卉册頁》設色紙本 冊頁(十二開)
尺寸:22 × 28 cm ×12
來源:紐約蘇富比2014年9月拍賣會lot 806
款識:
(一)歸去來,三徑多荒苔,徑荒豈能荒我菊,菊邊亦自有翠竹。竹既翠,菊且黃,天容我歸媚秋光。使我弗知三徑荒。乾隆十八年(1753)夏日寫於借園松棚。鈐印:間吟白雪、方膺
(二)鈐印:梅花和尚
(三)咲殺東風壓臥梅,聯珠綴玉伴塵埃,扶他直起量長短,高透羅百丈開。晴江夏日寫於借園松棚。鈐印:方膺
(四)桃柳春風。李方膺。鈐印:間吟白雪
(五)羅浮山腰。 鈐印:大開笑口
(六)晴江醉筆。鈐印:我畏古人
(七)梅古半無蒼。鈐印:方膺。畫外,李生
(八)踈枝密蕊曉霜封,此種秋客不可蹤。自媿不如花意淡,一池墨汁尚嫌濃。李方膺。鈐印:方膺
(九)揮毫落紙靜無塵,幾點梅花最可人,願借天風吹得遠,家家門巷盡成春。乾隆十八年長夏寫於金陵借園松棚。鈐印:小窗夜雨。
(十)鈐印:方膺
(十一)摹朱晦翁筆。鈐印:一吷而已
(十二)乾隆十八年寫於金陵借園河亭,南通州李方膺。鈐印:方膺
估價:HK$1,500,000 - 2,000,000
十八世紀的揚州商業繁榮,當地商賈廣結文士、熱衷文藝,吸引各地書畫家雲集,畫壇因而百花齊放。此時的畫家大多偏重花鳥題材,其中李方膺以善繪梅、蘭、菊、竹「四君子」聞名於世,名列「揚州八怪」之一。
這件花卉冊頁為李方膺晚年大成之作,完成於乾隆十八年(1753)夏天,距其去世僅三年左右。當時他寄居於友人在金陵的小園中,自名「借園」,並以鬻畫為生。李方膺性情耿介,一生歷經宦海浮沉而不得志,至晚年畫風遂愈發奇崛奔放,充滿鬱勃之氣。
全冊共十二開,梅、菊等花卉各具姿態。筆墨蒼古爽利,墨彩並運,互映生輝。當中尤以梅花最為突出,結構多變,用墨潤澀交融。自元代以來,畫家皆奉王冕的畫梅風格成為典範,以其弧線枝幹揚起為常法。
李方膺卻一改傳統:梅枝挺拔,「豪氣橫行」,抑揚頓挫;花朵則圓潤灑落,疏影橫斜,另具一種孤高冷峻之姿。李方膺愛梅成癖,好友袁枚曾讚其梅曰:「傲骨鬱作梅樹根,奇才散作梅樹花。」一語點明了他筆下梅花的象徵意義 - 正直不屈、不諂媚的風骨。
佚名 中、晚唐(約八至九世紀) 《金光明經》水墨紙本 手卷
尺寸:23 x 198.5 cm
來源:
- 佳士得紐約,1985年12月3日,編號2。
估價:HK$100,000 - 150,000
1900年,敦煌藏經洞(莫高窟第17窟)被發現,震驚世人。洞中珍藏自4世紀至11世紀的數萬件寫本、繪畫與文物,其中以佛教文獻最為豐富。藏經洞的驚世發現引起全球矚目,使「敦煌學」成為國際顯學。
在世界範圍內,敦煌遺書雖保存有約六萬件,但民間可流傳者甚少,或不足1%,因而尤顯珍稀。
敦煌遺書的價值主要有三:一為文物價值,它保留了古代造紙、裝幀與書寫材料的技術;二是文獻價值,它既是今日流傳的漢譯佛典的重要依據,也可以之校讎殘缺的梵文佛經;三是書法價值,敦煌寫經體既與中國書法的主流發展可互為參照。
佚名 中、晚唐《金光明經》局部
佚名 中、晚唐《金光明經》局部
此件敦煌寫經為《金光明經》卷第一,卷軸裝,首殘尾全,共存六紙。通卷紙張簾紋清晰,厚薄勻稱,紙質韌性較好,字跡端謹,屬於典型的八、九世紀間抄本。
《金光明經》全稱《金光明最勝王經》,為佛教護國經典之一,前後有多個譯本,此卷所錄為古印度高僧曇無謐所譯。曇無謐為著名譯經家,東晉十六國時期活躍於中國,他的譯經在中國佛教史上據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
曇無謔譯文四卷本《金光明經》在世界各主要敦煌遺書收藏單位中都有收存。八、九世紀之間,正是吐蕃領有敦煌及河西的時代,這個時期《金光明》類經典在該地區頗有影響,流傳較廣。
此卷後有「淨土寺藏經」墨印,為判定時代的重要依據。敦煌淨土寺在唐代中期已經存在,而其藏經墨印大體見於八至九世紀之間,與此卷特徵相符。
董邦達《賜宅圖》設色紙本 冊頁
尺寸:19 × 31 cm ×13
題簽:徐文穆西苑賜宅圖詩冊。廷綬題贈。
鈐印:綬
題耑:徐文穆西苑賜宅圖。
題識:
(一)西苑賜宅圖。鈐印:臣達、東山
(二)乾隆初,董文恪為徐文穆作澄懷園圖。百余年後流落廠肆。項芝翁購得之。以贈滇丈,歷今又廿余年,而仁山繼滇丈入直南齋己三年矣。余因仁山得數,至園中水木清華,窗幾明淨,恆裴裡,不忍去頃。以文恪所圖示。余時仁山宅池之南。因於余幅圖池南數櫞攬者。得毋以續貂笑余耶。池邊爽柳為滇丈手值。今皆數抱附記之,為他日斯園故實雲。咸豐六年丙辰六月上旬。嘉定程祖慶識。鈐印:祖慶、忻有
著錄:
-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齊魯書社.1997.集部第二七二冊目次。集部別集類。雲在詩鈔九卷。
- 《紫竹山房詩文集》卷三
估價:HK$480,000 - 800,000
董邦達《賜宅圖》局部
董邦達《賜宅圖》局部
董邦達《賜宅圖》局部
徐本,字立人、號是齋,錢塘縣人。清朝少傅、正一品大學士後官至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
這座宅邸位於今圓明園福園南側,乾隆三年,乾隆帝這座宅邸賜予徐本。得此天大恩賜。徐本感激涕零。兒子徐以烜便邀請翰林院的同僚們,也是徐相國的下屬。才有了這場文人唱和盛會。此盛會包括董邦達(乾隆二年剛剛授編修,是徐以烜當朝同事)、阮學浩(雍正八年進士,時任翰林院檢討,也是同事)、趙大鯨(雍正二年進士,官左副都御史)、曹秀先(時任翰林院編修)、張灝、範咸(雍正元年進士)、張麟錫(時任翰林院編修)、汪士锽(時任翰林院編修)、陳兆侖(時任翰林院檢討)、鄭江(翰林院編修)、查祥(翰林院編修)、李重華(翰林院編修)、曹廷樞(時任翰林院編修)這十三位翰林院名流。彙集當時帝國文采熠熠的頂尖人才。
這一年徐本相國也是政治生涯幾乎到達頂峰。朝中地位,在漢臣中僅居張廷玉之後。其深受乾隆皇帝的信任。而這些年輕的翰林院編修們。鄭江、範咸、查祥、李重華等人書法都是首次出現。每個人即興創作。書法或用筆飽滿圓潤,工整流利。或用筆圓轉,結字空靈秀逸,章法疏朗蕭散,亦步亦趨。
所繪宅景,用筆秀潤靈動。著色雅麗。在水墨淡彩基礎上薄罩青綠。圖中庭宇華敞,景物秀麗。樹木郁郁蔥蔥,小橋流水,兩層堤岸。堤岸上柳樹茵茵。是京師所未有也。
百年之後此圖流落廠肆。被項綬章發現所購得。巧合的是,其妹婿許乃普在南書房當值。所住之地正是徐老相國的舊宅。也許是冥冥注定,項綬章旋即把畫冊贈與之。後乃傳於子許彭壽。咸豐六年,程祖慶正在其宅中做客。彭壽出此冊,有感而發。遂而補一圖,為此冊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璀璨珠寶
寶格麗設計 12.69及12.31克拉斯里蘭卡藍寶石配鑽石耳環,未經加熱
估價:HK$1,800,000 - 2,800,000
品牌設計珠寶,憑藉匠心獨運的鑲嵌工藝,將天然寶石的最美一面盛放人前,因而深得藏家青睞。
保利香港拍賣在即將到來的秋季拍賣,為珠寶愛好者們帶來一對寶格麗(Bvlgari)設計藍寶石耳環,兩枚重量超過12克拉的枕形藍寶石,來自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早於2000年前已開始開採寶石,以出產藍寶石見稱,出土的寶石被送往希臘、羅馬帝國,乃至波斯等地,被冠上「寶石之島 (Ratna deepa)」的美名。
斯里蘭卡藍寶石以其極高淨度與柔和而鮮明的色調聞名於世,自古以來便是皇室與收藏家的摯愛。史上最大的三顆藍寶石:486.52克拉的「東方藍巨人 (Giant of the Orient)」、478.68克拉的「羅馬尼亞皇后藍寶石(Queen of Romania Sapphire)」、422.99克拉的「洛根藍寶石(Logan Blue Sapphire)」,悉數來自斯里蘭卡。
重達486.52克拉的藍寶石「東方藍巨人」來自斯里蘭卡
時至今日,斯里蘭卡寶石產量依然在世上位列前茅。寶格麗珠寶創意及寶石採購執行董事Lucia Silvestri,曾於二十多年前親身到訪斯里蘭卡。她形容,斯里蘭卡藍寶石質感「透明發亮」,是「注滿了光和喜悅的寶石」,是寶格麗高級珠寶的最佳選擇。
今回舉槌的耳環,兩枚藍寶石主石重量分別達12.69及12.31克拉,形態與比例近乎完美匹配,展現出無可比擬的和諧美感。其色澤濃郁沉靜,深邃的藍色中透出鮮活靈動的光彩,晶體通透純淨,內含物極少,無論於何種光線下皆能呈現飽和一致、深邃迷人的藍色調,體現斯里蘭卡頂級藍寶石的經典風範。
寶格麗匠心獨運的鑽石鑲嵌工藝,以橄欖形鑽石環點綴主石,不僅大幅增強視覺衝擊力與光芒,更以簡潔的線條,巧妙烘托並放大了藍寶石濃郁的色彩,強烈的對比令人過目不忘。設計既大膽又優雅,完美承襲了寶格麗對色彩、形態與體積感的卓越掌控力。
5.21克拉緬甸紅寶石配鑽石戒指,未經加熱
估價:HK$7,000,000 - 10,000,000
紅寶石被譽為「寶石之王」,全球產地主要集中在亞洲,尤其是緬甸、泰國和越南等地區,而緬甸的紅寶石尤其享有盛譽,可謂頂級紅寶石的代名詞。
緬甸自古便以盛產頂級紅寶石聞名,惟隨著這個東南亞國家的礦藏日益枯竭,開採出大顆紅寶石的數量持續減少。5克拉以上的天然頂級紅寶石,在市場上已是稀有品種。
2022年,保利香港拍賣帶來一顆卡地亞Cartier設計的8.388克拉緬甸紅寶石配鑽石戒指,連佣HK$5,760萬(NT$2.15億)易手,成為一時佳話。
卡地亞Cartier設計8.388克拉緬甸紅寶石配鑽石戒指,2022年在保利香港拍賣HK$5,760萬易手
來到今年秋拍,保利香港拍賣帶來的緬甸紅寶石鑽石戒指,紅寶石主石重量5.21克拉,採用枕形切割,展現出濃郁而純淨的火彩,晶瑩透澈,色調深邃,將緬甸紅寶石特有的濃郁色澤展現得淋漓盡致。
紅寶石周圍鑲嵌8顆馬眼形與8顆梨形切割鑽石,勾勒出勻稱的輪廓;再由88顆圓形明亮式切割鑽石層層鋪排,紅白交錯,像眾星簇擁火焰,使主石的光華更加突出。「8」的反覆出現亦為設計增添一抹韻律美與和諧。
有一點值得一提,珠寶商為令紅寶石顏色變得更紅更艷,會把之人工加熱處理。儘管這是業界認可的辦法,但後天加熱的紅寶石即便如何美艷,價錢也萬萬及不上沒有加熱的天然紅寶石。
今回這顆紅寶石已獲權威評級機構SSEF瑞士寶石學院鑑定,確認為天然未經加熱。報告詳列紅寶石的天然性、產地及未經加熱處理狀態。另有八份 GIA 證書,逐一驗證配鑽品質,為這件天然瑰寶奠定了堅實基礎。
3.03及3.02克拉緬甸「鴿血紅」紅寶石配鑽石耳環,未經加熱
估價:HK$5,000,000 - 8,000,000
承接上文,緬甸出產的紅寶石,在紫外線下會產生特殊反應,在陽光下散射出星火般的自然光芒,如熊熊熾燄,看上去活著有生命似的,就好像鴿子動脈中流動的鮮血一樣,予人燃燒火炎之感,因而稱作「鴿血紅」。
若要科學化地了解「鴿血紅」,SSEF瑞士寶石學院、Gübelin古柏林寶石實驗室兩個權威評級機構,都對此種鮮艷紅色有著嚴格統一分級規範,按照寶石的顏色和質量,被分級為「鴿血紅」的紅寶石,必須具有濃郁、飽和以及均勻的正紅色,沒有明顯的其他輔色調(如藍色或褐色),極微小的紫色調可以被接受。
保利香港拍賣同場帶來一對緬甸「鴿血紅」紅寶石配鑽石耳環,兩枚「鴿血紅」紅寶石分別重3.03克拉及3.02克拉,重量與比例幾乎毫無差別,並置時呈現近乎鏡像的和諧。紅光交映,對稱精準,嚴苛中自成絕美。
抹谷紅寶石礦深入地表下數百、乃至逾千米之處
寶石附帶上述Gübelin古柏林寶石實驗室,以及GRS、AGL多重權威證書。能同時獲得三大權威背書,足以彰顯這對紅寶耳環的非凡地位。
兩顆紅寶石皆源自緬甸抹谷礦區。抹谷自古以來被譽為「紅寶之都」,這片高地自十九世紀即享盛名,因孕育出色澤最濃豔、結晶最純淨的紅寶石而聲名遠播,出產的紅寶石冠絕天下,堪稱最珍罕臻美紅寶石的典範。
市場上「鴿血紅」的最高標準,幾乎皆以抹谷紅寶為參照。這對紅寶石正是其中的典型,色彩鮮明深邃,飽滿而有張力,光中帶火,灼灼生輝。加上獲權威機構確認未經加熱,天然純淨,尤顯珍罕。
8.20克拉艷彩黃色鑽石配鑽石戒指
估價:HK$2,200,000 - 3,000,000
除了有色寶石,彩鑽近年在拍賣市場上亦大受歡迎。今次秋拍,行方帶來一枚8.20克拉艷彩黃鑽配鑽石戒指。
黃鑽的形成,是因為鑽石中某些碳原子被氮原子取代,瓊漿凝結形成的鑽石晶體,便會吸收藍色和紫色的光線,散發出清新與炙熱並存的黃色。最早出現黃鑽的產地包括印度和巴西,1860年代在南非礦區有所發現。
在天然鑽石裡,黃鑽只佔0.1%,其中成色達到最高等的艷彩級別(Fancy Vivid Yellow)者,只有不足5%。今回舉槌的黃鑽附帶GIA證書,列明成色屬艷彩級別,淨度達VVS1(極輕微瑕)等級,切工評級為優良。
仔細觀賞這枚黃鑽,色澤澄澈濃郁,在指間折射出由淺至深的金黃流光。切面收斂而分明,將火彩緊緊鎖住,凝成一抹凝固的日光。在細膩拋光與對稱切工下,光澤純粹清晰。
戒身環繞的細鑽輕輕鋪排,不喧賓奪主,只在邊緣處襯托主石的份量。白光與金黃的交錯,令整體更顯層次與節奏,靜中蘊勢,明中帶柔。
勞倫斯・格拉夫
有一點值得一提,黃鑽的腰棱上可見英國高級珠寶商格拉夫(Graff)刻印。成立於1960年的格拉夫,在珠寶界的地位,不下於「鑽石之王」Harry Wiston。
創始人勞倫斯・格拉夫(Laurence Graff)獨具慧眼,能夠洞察一顆寶石的潛力、特性,發掘寶石火彩、光影與顏色之間的細微變化,懂得如何令寶石綻放內在光彩、展現美感。
格拉夫以嚴苛標準甄選寶石,只為最出眾的寶石留下烙痕,這個印記不僅是品牌的簽章,更是一份品質與責任的保證,也讓這顆黃鑽的光彩更具份量。
天然翡翠珠配紅寶石及鑽石項鏈
估價:HK$38,000,000 - 58,000,000
有謂「賞玉容天地,藏玉貫古今。」中國人把玉看作天地精氣的結晶,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博大精深,蘊藏著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翡翠擁有靈動的翠綠與剔透的質地,如同碧波映月,長久以來是收藏家與珠寶愛好者的摯愛。
在華人社會,翡翠甚至比紅寶石、綠寶石等各種寶石更受重視。品質上乘的翡翠珠鏈,不僅是東方皇室貴族彰顯尊貴身份的載物,放眼西方社會,亦獲得芭芭拉霍頓(Barbara Hutton)等西方名媛收藏。
所謂「瑕玉巧琢,美玉不琢」,優質翡翠大多以蛋面、翡翠珠鏈、手鐲等無須經過太多人工雕琢的方式呈現。其中珠鏈最耗時廢料,對原石的要求非常高,尤為珍貴。
項鏈每一顆翡翠珠體都碩大渾圓,均勻一致
保利香港拍賣今回帶來一條由四十三顆天然翡翠珠組成的項鏈,質地細膩,種水清澈,晶瑩通透,泛出柔和光澤。
每一顆翡翠珠體都碩大渾圓,直徑約13.57mm,均勻一致,份量與氣勢兼具。尤為可貴的是,整串項鏈的珠子色調和諧,匹配度極高,串聯之間渾然一體。
其間紅寶石珠錯落點綴,萬綠叢中一點紅,在沉靜的翠色間綻放出鮮明亮彩,打破單一,卻不喧賓奪主。翠與紅的交織,使項鏈更添層次。紅翠相映,大氣與雋永兼具。
保利香港拍賣 2025秋季拍賣
台北預展
日期:2025/9/13 - 14
地點:台北寒舍艾美酒店3樓
香港預展及拍賣
日期:2025/10/3 - 9
時間:10am - 6pm
地點:香港上環信德中心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