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cm高雍正穿花龍紋鳳尾尊 HK$1,920萬保利香港拍賣易主

香港拍賣周來到今日(3號),由保利香港拍賣的古董版塊上陣舉槌。

其中,一件雍正朝的鳳尾尊,以HK$1,600萬落槌,連佣HK$1,920萬(NT$7,620萬)易手,摘下成交桂冠。

此器體量碩大,高度達70 cm,外壁繪就穿花龍紋,青花發色追摹明代永宣之風,誠為宮廷藝術品中的佳品。


鳳尾尊以HK$1,600萬落槌


Lot 5207|清雍正 青花穿花龍紋大鳳尾尊「大清雍正年製」款|成交冠軍

高度:70 cm
來源:香港重要藏家收藏,購於上世紀80年代,後於家族中承傳
專場:頤華:重要宮廷藝術珍品選粹

估價待詢
落槌價:HK$16,000,000
成交價:HK$19,200,000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清三代之所以成就盛世,主因在於天子胸襟廣闊,包容接納各種優秀的文化事物。在追摹前朝藝術的同時,又能夠做到師古而不泥,再以自家品味和嶄新技術,加以裁化創新。

穿花龍紋始於明初永宣時期,相較於常見的諸般龍紋,舉如雲龍和海水龍,更顯靈動溫婉。神龍剛猛矯健,花卉清麗婉約,兩者非但毫不違和,反而結合出剛柔兼濟的效果,在帝王象徵上添上絲絲優雅。

本器通體繪青花遊龍,姿態各異,氣勢萬千,穿梭折枝繁花之中,枝葉翻轉靈動,花朵各具風貌。雖然紋飾佔比多而留白小,但龍為主角花為襯托的佈局清晰,構圖繁而不亂,足見匠心。

永宣青花譽滿天下,藍頭發色是一大主因。兩朝使用西亞入口顏料「蘇麻離青」,發色絢麗鮮艷,常見暈散現象。由於顏料含鐵量高,會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藍結晶斑點,深凹胎骨,與艷麗的藍色相互映襯,更增藝術魅力。

基於這個特點,永宣青花雖然少有描繪人物,但渲染龍紋、花鳥、海水、園景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同在宣紙作畫留下筆觸墨痕,極富風韻。

然而,我們鑑賞一眾永宣青花器時,會發現暈散程度差距頗大,而且結晶斑點分佈往往並不均勻 - 這是因為其時技術所限,景德鎮匠人對燒成發色控制有限。

此尊青花以堆棧法畫製,追摹永宣青花美學,不但發色穩定,濃淡一致,紋飾強而有力,而且仿傚的斑點分佈均勻,反映出雍正一朝瓷藝技術之高。


鳳尾尊攝於預展期間

鳳尾尊,因形似鳳凰舒展尾羽而得名,為龍泉窯著名器型,追溯本源的話乃從遠古青銅器「觚」演變而來,元明之際在文人雅士間,常作為陳設花器,觀賞實用兼備的同時,又體現出中華工藝兩千多年來的演變。

翻查公私收藏,形制與本品相同者只得兩例,一為北京故宮珍藏,另一於1997年在佳士得香港拍賣。



Lot 5235|清雍正 粉青釉六聯瓶「大清雍正年製」|成交亞軍

高度:24 cm
來源:

  • 香港蘇富比,1994年11月1日,編號113
  • 倫敦蘇富比,2020年11月4日,編號14

專場:頤華:重要宮廷藝術珍品選粹
估價:HK$6,500,000 - 8,000,000
落槌價:HK$6,200,000
成交價:HK$7,440,000


清三代瓷器燒製盡見新猷,尤其雍、乾兩朝,花款更多。以同類瓷器為例,見「雙管瓶」、「三級瓶」、「四喜瓶」、「五岳瓶」、「六聯瓶」、「七孔花插」等融合技術與想像為一器的新瓶式。

本品即為其中的六聯瓶。乍看之下,是五隻相同尺寸、形制的瓶子環繞中央主瓶,合組成一件藝術品。細看之下,其實六瓶器身乃是彼此相連,只是肩部以上的細頸獨立分開。

若再以機器透視之,我們又會發現其實中央主瓶的瓶身有五個穿孔,各自和周邊環繞的瓶子相通。是故,六聯瓶雖然由六隻瓶子組成,惟其實裡外皆相連互通。

尤為難得的是,周邊五瓶大小幾乎完美般相等,黏貼過程又必須對準主瓶的穿孔,盡見當年匠人工藝之精妙。

曾幾何時,中國陶瓷長期處於「南青北白」兩分天下的局面。然而,進入明朝以後,青釉忽如懸崖跌水,作出告別之勢。景德鎮陶瓷業的興盛,讓宋元以來的主流青瓷逐漸退隱江湖,官窯青釉在宮廷陳設和使用中變得寥若晨星。

及至有清一代,在康熙帝的愛好與孜孜以求之下,許多幾乎失傳的技藝重現人間,青釉東山再起重返皇家舞台,並深刻地影響了清朝中前期的官窯品種,變化出無窮品種。

自雍正一朝,御窯對釉料鐵含量的掌握和還原氣氛的控制,更是熟練,把青釉工藝推向新的高峰。本瓶正是一例,釉面絕美,佈色均勻,承繼了宋代單色釉古韻。瓶頸外壁裝飾一周細稜,更營造出翠竹般的高雅美感。


清乾隆 茶葉末釉六聯瓶|台北故宮

清宮青瓷,一般按顏色深淺分成三類:青色較淺者稱為粉青、較深者稱為冬青、更深者曰豆青。市場上,收藏家對本品般的粉青尤為垂青,故成交價往往要比其餘兩者要高。

同類六聯瓶,傳世本就稀少,雍正朝的則更為罕見。拍場上有一例,形制和釉色與本品如出一轍,於1990年在香港蘇富比舉槌,此後深藏三十多年未再其蹤影。

其他堪與本品比較者,基本上俱為乾隆朝出品,舉如台北故宮的茶葉末釉六聯瓶。



Lot 3020|清雍正 霽藍釉天球瓶(帶西洋銅飾)|成交季軍

高度:60 cm
來源:購於法國Gros & Delettrez
專場:中國古董珍玩
估價:HK$3,200,000 - 4,000,000
落槌價:HK$3,200,000
成交價:HK$3,840,000


令藍色在瓷器世界發揚光大的,乃是於蒼穹下征戰四方的蒙古人。元代不但燒製出真正意義上的青花,又創燒出矜貴的高溫霽藍釉,從此改變了中國陶瓷發展方向。

不少權威學者及頂尖藏家,包括「天民樓」主人葛師科都認為,藍並非中華傳統主流色彩。青花與藍釉所以於蒙元時期崛起,或許是受伊斯蘭文化影響,也可能源自遊牧民族的蒼天崇拜。

霽藍又稱霽青,名字取雨後或雪後藍天之意,又因色澤靛青幽謐如寶石,故得「寶石藍」美稱。元朝以降,高貴的霽藍繼續受到帝王垂青。宣德窯在古董收藏界地位崇隆,三大上品即為甜白、霽紅、霽藍。及至雍正一朝,仿宣窯霽藍,再把這種高溫藍釉推上高峰。


拍賣詳情

拍賣行:保利香港
拍賣日期:2025/5/3

專場:頤華:重要宮廷藝術珍品選粹
成交總額:HK$37,038,000

專場:中國古董珍玩
成交總額:HK$19,18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