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宮廷藝術以超塵出俗見稱,而保利香港拍賣春拍的領銜拍品,正好完美地演繹了這位帝王的高雅品味。
「梅竹先春」圖碗,以粉彩及琺瑯彩繪就雍正帝情有獨鍾的主題,兩樹寒梅,一紅一白,橫欹生姿,吐萼含苞,風姿綽約,又以靈芝祝壽,仙竹點綴,在御瓷上展現無限詩情畫意。
本次呈獻三大專場「漱玉:致中和璞堂藏玉器及文房雅玩」、「頤華:重要宮廷藝術珍品選粹」以及「中國古董珍玩」,將於5月3日在信德中心舉槌。上述圖碗以外,還有巧奪天工的粉青釉六聯瓶、霸氣與優雅兼備的青花穿花龍紋大鳳尾尊、永樂盛世的剔紅雲龍紋蓋盒、乃至鳳毛麟角的大理阿嵯耶觀音坐像等,不但琳琅滿目,更盡是來源有緒,勢將掀起連番熾熱競投。
Lot 5230|清雍正 粉彩及琺瑯彩「梅竹先春」芝仙祝壽圖碗
「大清雍正年製」
直徑:14.3 cm
來源:
- 1958年至1961年英國駐北京高級官員,William Kenneth Slatcher C.V.O.(1926-1997)先生舊藏,及其家族遞藏
- 巴黎蘇富比,2016年6月23日,編號93
專場:頤華:重要宮廷藝術珍品選粹
估價:HK$8,800,000 - 12,000,000
本碗粉彩繪折枝梅花,橫欹生姿,枝頭吐萼含苞,風姿綽約。畫筆清秀細膩,設色淡雅逸麗。寒梅畫為五瓣雙層,紅梅萼片以淡粉彩敷染,花瓣略染胭脂紅,白梅萼片以綠彩敷染,花瓣填繪玻璃白彩,兩者對比鮮明,朵朵粉嫩宜人,極為清雅,盡顯梅花的勁峭冷香。梅樹主幹之間隙之中,又以洋彩技法繪就靈芝兩顆,以示祝壽之意,再輔以仙竹為伴,豐韻傲骨。
粉彩始燒於康熙中期,在色料中摻以鉛粉並加施玻璃白,有意令色彩不那麼濃艷。用分水淡洗法塗飾花紋層次,色階繁多,色調溫潤柔和。
雍正時期的粉彩器,由於白瓷質量極高,胎薄體輕,胎釉似玉般溫潤細膩,更能突出線條纖細、色彩柔之紋飾。
在白地粉彩以外,又局部結合琺瑯彩技藝,無疑是錦上添花。寒梅傲雪凌霜、翠竹直節中空,與蒼松並稱歲寒三友,象徵君子高尚品格,在本碗恰到好處的留白空間之間更是突出。
此朝御製彩瓷花卉所以為世贊譽,其中一個主因是以宮廷畫師的畫稿為藍圖,上呈皇上審核修裁,再交予御窯廠畫手繪製成器。
本碗靈芝由藍彩、紅彩加以墨彩描繪,觀之極富「內廷畫琺瑯」藝術風格,側面印證畫意取自宮廷畫師筆法。所繪桃樹枝幹,皆呈一高一低之勢,高矮錯落,與眾館藏雍正琺瑯彩器之洞石繪法雷同。
胭脂紅用彩亦極為考究。這種清朝新創紅料以純金為呈色劑,顏色柔美且色階多變,又頗具立體感,成功描繪出本碗梅花的奼紫嫣紅。
梅竹先春乃雍正帝情有獨鍾的題材,屢繪於御旨燒製、宮廷最為矜貴的琺瑯彩器之上,如今大部份皆為台北故宮珍藏,包括琺瑯彩梅竹先春圖盤(書有御製詩)、琺瑯彩梅竹先春圖碗、琺瑯彩瓷綠地梅竹先春圖鍾等。
是次舉槌的「梅竹先春」芝仙祝壽圖碗,曾為William Kenneth Slatcher雅蓄,來源可靠相當。這位英國高級外交官授勳C.V.O.,於1958-1961年獲派駐北京,亦曾以「高級專員」身份出使其他英聯邦國家。
甚為鮮見的市場例子之中,筆者認為一件粉彩春梅靈芝盌最為接近,歐洲一代藏家Frederick Knight舊藏,2019年時於香港蘇富比舉槌,以遠超估價的HK$2,897萬易手。
值得一提的是,蘇富比之例直徑僅為10.1 cm,尺寸比14.3 cm的本品要小。
清雍正 粉彩春梅靈芝盌|2019年,香港蘇富比,HK$2,897萬成交
清雍正 琺瑯彩梅竹先春圖盤|台北故宮
Lot 5235|清雍正 粉青釉六聯瓶
「大清雍正年製」
高度:24 cm
來源:
- 香港蘇富比,1994年11月1日,編號113
- 倫敦蘇富比,2020年11月4日,編號14
專場:頤華:重要宮廷藝術珍品選粹
估價:HK$6,500,000 - 8,000,000
清三代瓷器燒製盡見新猷,尤其雍、乾兩朝,花款更多。以同類瓷器為例,見「雙管瓶」、「三級瓶」、「四喜瓶」、「五岳瓶」、「六聯瓶」、「七孔花插」等融合技術與想像為一器的新瓶式。
本品即為其中的六聯瓶。乍看之下,是五隻相同尺寸、形制的瓶子環繞中央主瓶,合組成一件藝術品。細看之下,其實六瓶器身乃是彼此相連,只是肩部以上的細頸獨立分開。
若再以機器透視之,我們又會發現其實中央主瓶的瓶身有五個穿孔,各自和周邊環繞的瓶子相通。是故,六聯瓶雖然由六隻瓶子組成,惟其實裡外皆相連互通。
尤為難得的是,周邊五瓶大小幾乎完美般相等,黏貼過程又必須對準主瓶的穿孔,盡見當年匠人工藝之精妙。
曾幾何時,中國陶瓷長期處於「南青北白」兩分天下的局面。然而,進入明朝以後,青釉忽如懸崖跌水,作出告別之勢。景德鎮陶瓷業的興盛,讓宋元以來的主流青瓷逐漸退隱江湖,官窯青釉在宮廷陳設和使用中變得寥若晨星。
及至有清一代,在康熙帝的愛好與孜孜以求之下,許多幾乎失傳的技藝重現人間,青釉東山再起重返皇家舞台,並深刻地影響了清朝中前期的官窯品種,變化出無窮品種。
自雍正一朝,御窯對釉料鐵含量的掌握和還原氣氛的控制,更是熟練,把青釉工藝推向新的高峰。本瓶正是一例,釉面絕美,佈色均勻,承繼了宋代單色釉古韻。瓶頸外壁裝飾一周細稜,更營造出翠竹般的高雅美感。
清乾隆 茶葉末釉六聯瓶|台北故宮
清宮青瓷,一般按顏色深淺分成三類:青色較淺者稱為粉青、較深者稱為冬青、更深者曰豆青。市場上,收藏家對本品般的粉青尤為垂青,故成交價往往要比其餘兩者要高。
同類六聯瓶,傳世本就稀少,雍正朝的則更為罕見。拍場上有一例,形制和釉色與本品如出一轍,於1990年在香港蘇富比舉槌,此後深藏三十多年未再其蹤影。
其他堪與本品比較者,基本上俱為乾隆朝出品,舉如台北故宮的茶葉末釉六聯瓶。
Lot 5207|清雍正 青花穿花龍紋大鳳尾尊
「大清雍正年製」
高度:70 cm
來源:
- 香港重要藏家收藏,購於上世紀80年代,後於家族中承傳
專場:頤華:重要宮廷藝術珍品選粹
估價待詢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清三代之所以成就盛世,主因在於天子胸襟廣闊,包容接納各種優秀的文化事物。在追摹前朝藝術的同時,又能夠做到師古而不泥,再以自家品味和嶄新技術,加以裁化創新。
穿花龍紋始於明初永宣時期,相較於常見的諸般龍紋,舉如雲龍和海水龍,更顯靈動溫婉。神龍剛猛矯健,花卉清麗婉約,兩者非但毫不違和,反而結合出剛柔兼濟的效果,在帝王象徵上添上絲絲優雅。
本器通體繪青花遊龍,姿態各異,氣勢萬千,穿梭折枝繁花之中,枝葉翻轉靈動,花朵各具風貌。雖然紋飾佔比多而留白小,但龍為主角花為襯托的佈局清晰,構圖繁而不亂,足見匠心。
永宣青花譽滿天下,藍頭發色是一大主因。兩朝使用西亞入口顏料「蘇麻離青」,發色絢麗鮮艷,常見暈散現象。由於顏料含鐵量高,會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藍結晶斑點,深凹胎骨,與艷麗的藍色相互映襯,更增藝術魅力。
基於這個特點,永宣青花雖然少有描繪人物,但渲染龍紋、花鳥、海水、園景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同在宣紙作畫留下筆觸墨痕,極富風韻。
然而,我們鑑賞一眾永宣青花器時,會發現暈散程度差距頗大,而且結晶斑點分佈往往並不均勻 - 這是因為其時技術所限,景德鎮匠人對燒成發色控制有限。
此尊青花以堆棧法畫製,追摹永宣青花美學,不但發色穩定,濃淡一致,紋飾強而有力,而且仿傚的斑點分佈均勻,反映出雍正一朝瓷藝技術之高。
另一角度欣賞本瓶
清乾隆 青花穿花龍圖長頸膽瓶|2021年,保利香港,HK$4,560萬
鳳尾尊,因形似鳳凰舒展尾羽而得名,為龍泉窯著名器型,追溯本源的話乃從遠古青銅器「觚」演變而來,元明之際在文人雅士間,常作爲陳設花器,觀賞實用兼備的同時,又體現出中華工藝兩千多年來的演變。
翻查公私收藏,形制與本品相同者只得兩例,一為北京故宮珍藏,另一於1997年在佳士得香港拍賣。
至於近年市場近例,同樣寥寥可數。其中,一件乾隆朝的青花穿花龍圖長頸膽瓶最為可比,在保利香港舉槌以HK$4,560萬易主,成為2021年全球第九貴的瓷器。
此外,可參看一件乾隆朝的黃地青花穿花龍紋天球瓶,於2018年在香港蘇富比上陣,估價HK$3,000萬,結果以HK$7,058萬成交。
Lot 5208|清康熙 青花龍紋小茶葉罐一對
「大清康熙年製」
高度:11.2 cm
來源:
- 民國著名古董行「榮興祥」,北京,1945年以前
- 紐約私人收藏
- 紐約蘇富比,1989年12月6日,編號195
- 紐約蘇富比,2019年3月20日,編號508
專場:頤華:重要宮廷藝術珍品選粹
估價:HK$5,800,000 - 6,800,000
喬布斯名滿天下,被譽為「時代教主」,惟他其實不是工程師,也從不動手寫程式,而是以總設計師的身份指點江山,領導團隊打造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驚嘆的產品,成就了蘋果盛世。
康熙御窯也有這麼一號人物,名曰劉源,雖然不及後輩唐英般為人熟悉,也未有過督陶官之銜,但著名「臧窯」的許多出品樣式,舉如搖鈴尊、柳葉瓶、馬蹄尊、蘋果尊、日月罐等等,均是出自他的手筆,不但造型新穎,一洗明末以來的粗糙笨重,更下開雍正雋秀精緻的先河,風格凝重典雅、端莊穩重。
本品造型精巧,圓口、短頸、豐肩、鼓腹,下腹內斂,圈足。瓷胎堅致細膩,釉面潔白光潤,素淨白地,僅繪逐珠龍紋,無須贅飾。如此清新雅麗的御用瓷器,應該便是這位「宮廷時代教主」的設計。
《清代瓷器檔案全集》載有:「熱河行宮梨花伴月西圍房存康熙款青龍小蓋罐10件」,依此描述可能即為本器。熱河乃清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所藏自然均為禦用器皿。
另一角度欣賞本品
劉源名聲不大的主要原因,是大家一向對他所知甚少,即便生卒年也不得而知,肯定由其所製的傳世名品也寥若晨星,頗有點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味道。幸而近年在學術界努力考證下,我們愈來愈能描繪出他的廬山真面目。
劉源,字伴阮,號秋官,漢軍鑲紅旗籍,推斷明末崇禎年間出生,卒於康熙三十年以前。這位河南人官至刑部主事,再監督蕪湖鈔關,本與製瓷毫無關聯,是後來遭彈劾丟官,返京供奉內廷時意外獲得展露才華之機。
劉源對宮廷設計有諸多貢獻,其中一項最重要的便是龍紋。最適合作參考的例子,乃北京故宮珍藏的一件康熙青花龍紋瓶,屬劉源典型設計。
本器外壁繪製龍趕珠紋,龍紋下顎兜齒,牙爪鋒利,毛髮飛揚追趕火珠,威風凜凜。與故宮青花瓶對比,兩者龍紋俱是行走如人形,身形矯健,雖然背景大幅留白,但構圖極具戲劇張力,且靈動流暢,與後來乾隆朝奢華繁複的龍紋殊為不同。
北京故宮收藏的康熙朝青花龍紋瓶,屬典型劉源風格
清乾隆 佚名《乾隆古裝雪景行樂圖》局部|北京故宮
此種尺寸精緻的小蓋罐,常見於明清畫上作為茶葉罐使用。例如北京故宮的《乾隆古裝雪景行樂圖》中,侍僕們正以雪水烹煎三清茶的茶器,即見與本器類似的茶葉罐。由於其蓋內帶高圈沿的蓋罐,可與蓋身貼合,不易滑動,亦可密封免於受潮,故多用作儲藏茶葉。
乾隆愛茶是眾所周知,以梅花、松實、佛手為料,雪水泡製的三清茶就久負盛名。其實他的爺爺康熙帝,對飲茶養生同樣重視。
雍正追述康熙教誨而成的《庭訓格言》之中,便寫有「人之養身,飲食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朕所經歷多矣,每將各地之水稱其輕重,因知水最佳者,其分兩甚重。若遇不得好水之處,即蒸水以取其露,烹茶飲之。」
此對康熙青花小龍紋蓋罐,來源可追溯至民國初年,由古玩老字號「榮興祥」商行售出。榮興祥商行創辦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至1945年結業,所營瓷器出自清廷官僚府第和王府,以優良信譽和藝術珍品馳名中外。
Lot 3077|宋 湖田窯影青刻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高度:25 cm
來源:
- 大阪秦峰男收藏
專場:中國古董珍玩專場
估價:HK$2,200,000 - 2,500,000
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玉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除了是德行的象徵,亦經常用以形容秀美無瑕的人或物。宋代湖田窯的影青瓷,就被譽為陶瓷世界中的玉器。
影青釉青中帶白,白中閃青,紋飾積釉處色如淺湖水,加上精巧的暗花刻紋迎光映現,故而得名。湖田窯位處景德鎮,而後者宋代屬饒州,宋元時期成書的《陶記》就以「饒玉」盛讚影青之美幾近玉器,清代《景德鎮陶錄》亦以「光致茂美」形容影青。
梅瓶原為酒器,瓶頸細小,易於封存,配合瓶身曲線,方便美酒徐徐斟出。後來梅瓶的亦作花器,以之承載清瘦梅花,尤其合宜。基於器型特點,傳統古董圈視梅瓶為男士體態的反映,又因為小口引伸出謹言之意,豐肩象徵有擔當,故進一步被視為君子之瓶,含意與類玉之美的影青可說是互相呼應。
本瓶肩聳收腰,曲線完美,恰到好處,一氣呵成。器身外壁通體釉下刻纏枝花卉紋,以國色天香的牡丹為主,運刀精確,刻線剛勁,體現紋路之張力及清爽。花瓣、葉片、花莖多由雙刀刻劃而成,紋飾外的地上篦刻的排狀線條細而密。
整體修胎利落完美,造型端莊穩重,胎白細密,釉質瑩潤如玉,釉光溫潤,一展宋代清靜蘊靈之美學境界;紋飾刻劃疏密有致,滯留規整而不失隨性,節奏韻律靈動,芒角飛動,盡顯趙宋頂級刻工。
本品出自關西名古董商秦峰男收藏。近年,佳士得和蘇富比先後把他的藏品帶到拍場,前者更在紐約為之舉辦單一藏家專場。當時以近US$140萬領銜的,同樣為單色宋瓷 - 龍泉窯青釉大魚龍耳瓶,
事實上,宋朝單色釉向來為東瀛古玩界垂青。在紐約拍場名揚天下的藏家「臨宇山人」、知名古董老店繭山龍泉堂等等,皆有可與本品比較的器物收藏。
Lot 5244|清雍正/乾隆 白玉浮雕雲龍紋六方瓶
高度:25.5 cm
來源:
- 著名荷蘭工業鉅子及收藏家雨果‧圖恬‧諾色那斯 (1863-1944) 先生舊藏
- 倫敦佳士得,2007年11月6日,編號46
- 乾坤堂,香港
出版:
- 乾坤堂,《獵古研珍》‧貳,2009年,香港,頁106
專場:頤華:重要宮廷藝術珍品選粹
估價:HK$4,800,000 - 6,800,000
乾隆愛玉如痴,程度在歷朝歷代帝王中無出其右。他不但收藏古玉,命令宮廷製玉,題玉詠玉的詩作多達數百首,十多位兒子更悉數取玉字部首為名,包括長子永璜、次子永璉、十五子顒琰(即後來的嘉慶帝)等等。
其時,玉器在民間亦相當盛行,而且設計出許多新式花樣。乾隆竟然嚴詞批評,直斥這些新樣式俗巧粗鄙,甚至是一種「玉厄」。可想而知,這位九五至尊對宮廷出品的要求會有多高。
此玉瓶即為乾隆時期宮廷陳設用具之典範。整器以上等白玉雕就,用料碩大卻毫無綹裂瑕疵,非皇家製玉而不可為。玉質潔白溫潤,凝若濃脂,刀工細膩流暢,造型古樸厚重,琢刻規整,展現出雍正至乾隆朝宮廷製玉風範,精工細作,雍容華貴。
本品局部
清乾隆 玉龍紋觚|台北故宮
乾隆對玉器的重視,不但在於美學工藝,更關乎治國的道德教化。
據《禮記》所載,孔子以儒學角度出發,指「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提出玉有十一德,包括仁、智、義、禮、樂、忠、信等等。比德於玉的這種思想,自此成為中華文化重要一環,歷經千年而不衰。
本玉瓶所雕飛龍騰於雲間,盤繞瓶壁追逐寶珠,顯現蒼勁矯捷的氣勢,龍紋雕琢精細,纖毫畢現,瓶身不施紋飾,刻意以素面表現,更顯其典雅大方。
如此造型,在清代玉雕中時有所見。乾隆帝曾藉御製詩中表示,這樣的設計象徵「戒奢」、「守土」,並且具有規諫進德的作用。
同類玉質的六方瓶式,2013年佳士得香港有一例可考,為乾隆朝的青白玉雲龍紋六方觚,技法和造型皆可資比較。此外,兩岸故宮亦藏有龍紋仿古玉器,可見清代帝王對之何其喜愛。
Lot 5240|明永樂 剔紅雲龍紋蓋盒
直徑:18.2 cm
來源:
- 瑞士顯赫私人珍藏,1980年代末購自法國 Gex
- 巴黎佳士得,2022年7月6日,編號0015
專場:頤華:重要宮廷藝術珍品選粹
估價:HK$3,500,000 - 4,000,000
明代各朝工藝,洋洋大觀,各有千秋。那麼在古人眼中,哪段時期的漆器最受青睞?
《春明夢餘錄》成書於明末清初,後來收錄於乾隆下令編修的《四庫全書》,其中有言:「宣徳之銅器,成化之窯器,永樂果園厰之髹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琺瑯,精巧遠邁前古。」意思是永樂一朝,官造漆器最為有名,成就遠超前人。
然而,永樂漆盒大多以花卉為主題,其次是樓閣人物,如本器般的龍紋圖案不但級別尤高,數量亦極為稀少。事實上,在兩岸故宮等頂尖博物館藏以外,市場流通者不過十數件而已。
拍場風格相同之例有二,先後於2012年及2018年在香港蘇富比亮相。前者尺寸為23.5 cm,後者16.5 cm,分別以HK$1,410萬及HK$708萬易手。本品大小則在兩者之間,直徑為18.2 cm。
本品局部
明永樂 剔紅雲龍趕珠紋蓋盒|2018年,香港蘇富比,HK$708萬成交
剔紅是漆器中成本最高、工序最為繁複的飾法,於宋元時期漸見成熟,而大盛於有明一代。
這種工藝極費時,製作時間動輒經年。首先是髹漆,逐層而為,每次加漆均需不少時日風乾,反復髹上多層,塗堆到適當厚度。之後還有雕花及修磨等工序,一刀刻錯,前功盡棄。
永樂帝特於果園廠設御用漆器作坊,受朝廷監督,納全國巧匠於一處,以元代著名漆匠張成之子 - 張德剛為首。受此影響,出品保留了元代「隱起圓滑、藏鋒清晰」的樸實風格。惟與此同時,永樂雕漆器的髹漆層次較前朝為多,有的作品厚達一、二百道,故花紋上下起伏,層次豐富,立體感強。
本盒為木胎,呈蔗段式,平頂直壁,子母口相扣合,下承圈足。盒內及底髹黑漆,黃漆素地上剔雕紅漆裝飾,髹漆厚實,五爪龍蒼健凶猛,威武奔騰,龍威盡展,逐烈焰寶珠,靈芝祥雲蔓延至盒側,立體靈妙,刻露精深,盡顯永樂雕漆工藝之卓絕造詣。
Lot 3152|十一世紀 大理銅鎏金阿嵯耶觀音坐像
高度:38 cm
來源:
- 日本私人收藏
專場:中國古董珍玩專場
估價:HK$6,000,000 - 8,000,000
讀過金庸小說都知道,大理崇佛。人民會以李觀音得、張般若師等佛號取名字,多任皇帝亦捨棄富貴榮華,到佛寺斷髮出家。在這個「妙香佛國」之中,又以觀音信仰尤其興盛。
阿嵯耶觀音,名字有「導師」之意,相傳是最早入雲南傳佛的蓮花部菩薩,亦是大理獨有的觀音形象,在當地流傳著降妖魔、護人民、避戰禍等諸般故事。
對比中原政權以天命為依歸,大理則視觀音旨意為統治合法性的來源。若皇帝獲得阿嵯耶觀音像庇佑,自然可以自居正統。事實上,大理國最重要的皇家寺院 - 崇聖寺,所崇之聖即為觀音。
崇聖寺建於南詔(大理前的王朝),大理統治時大幅擴建,盛極之時「基方七里,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大理皇帝若是看破紅塵,都是到崇聖寺長伴青燈古佛。與此同時,崇聖寺也是《天龍八部》天龍寺的原型藍本。
阿嵯耶觀音造型鮮明獨特,最明顯是無比修長的身驅,以及特別纖幼的腰肢。頭飾、服飾、髮辮、五官也與唐、宋、藏傳觀音截然不同。若以形象風格來說,相信受到佔婆(現越南)文化影響頗深。
造型方面,多是左手垂掌向外結與願印,右手當胸作說法印,象徵弘揚佛法。頭上則與大部份觀音一樣,有一尊小小的阿彌陀佛(化佛),是為這位菩薩的典型標記。
是次舉槌的阿嵯耶觀音像正是典型例子。菩薩杏眼圓睜,炯視前方,額施白毫,身著衣飾華美,長髮盤頂髻,頭頂見一化佛。兩側髮綹垂肩,雙耳長垂,耳戴花璫。織錦半裙以外,身上還戴項圈、臂釧,腰部束有寶帶,腰帶正面露出裝飾性極強的十字花結,每朵花皆為浮雕,整齊排列。
右臂舉於胸前結印,左手垂放腰間,雙腿自然垂放,呈善跏趺坐。下身著長裙,薄透貼身,兩腿上刻畫淺細衣紋,分佈均勻,流暢優美,表現出曹衣出水的優美效果。
大理 十二世紀 鎏金銅阿嵯耶觀世音菩薩立像|聖地牙哥藝術館
大理 十一至十二世紀 鎏金銅阿嵯耶觀世音菩薩半跏像|2020年,香港蘇富比,HK$4,877萬成交
大理與宋朝國祚相若,命運也相若 - 為蒙古帝國所滅。大理末年,元朝派遣大軍入侵,國內烽火連天,信眾於是紛紛把佛像埋到地下、塔底等隱閉之處。千年以後,雲南地方施工、重建之時,這些佛像方重見天日。
是故,大理佛像傳世者甚少。以阿嵯耶觀音為例,目前所知全球僅20餘尊,而其中18尊都由博物館珍藏,包括雲南省博物館、台北故宮、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等。
其中,聖地牙哥藝術館所藏之例尤為重要,因為上有銘文記載為大理皇帝段政興在位時鑄造,為本品等同類阿嵯耶觀音像的斷代提供重要依據。
阿嵯耶觀音多為立像,坐姿造型極為罕見。2022年香港秋拍有一例可比,尺寸與本品相當,作半跏趺倚坐造型,先後為彭楷棟(又名新田棟一)、「亞洲藝術教父」安思遠(Robert Ellsworth)、何鴻卿爵士遞藏,在蘇富比以HK$4,877萬易手。
立像者,佳士得有一例,2019年紐約舉槌,先後為安思遠與美國收藏大家歐雲伉儷雅蓄,當時以US$193萬(約HK$1,510萬)售出。
Lot 3175|商中晚期 青銅饕餮紋斝
高度:27.5 cm
來源:
- 神田喜一郎(1897-1984)舊藏,1934年之前購入
專場:中國古董珍玩專場
估價:HK$600,000 - 1,000,000
因其歷史與藝術價值,古代青銅器素有「國之重器」美譽。今回拍賣的饕餮紋斝,就見證了商代青銅器的演化過程。
斝是禮樂儀式奠酒時所用,主要用來對酒加熱和保溫,形制與大家熟悉的「爵」相似,口附亦有兩根立柱,柱端蓋傘狀帽。兩者最大分野,在於斝體積較大,而且沒有流嘴。翻查記錄,大型青銅斝主要於婦好墓等高級貴族墓出土,依此推斷本品主人身份亦定必不凡。
青銅斝最早見於二裡頭文化晚期,當時器體較薄,侈口圓鼓腹,圜底空錐足,上有不發達的柱,鋬纖弱彎折,裝飾粗糙的乳釘紋和圓餅紋。踏入商代後,斝的器型和裝飾方開始逐步成熟。
考古分期上,本品器型屬殷墟一期,具有承前啓後的文物價值。有別於商代早期常見的大圓目、粗線條獸面紋,也不同於殷墟二期獸面繁密深峻的特點。河南安陽小屯331號墓曾出土獸面紋斝,與本器極為類似。此外,上海博物館所藏商中期帽形柱獸面紋斝,頸、腹、鋬、足、紋飾亦皆與本器相若。
神田喜一郎收藏青銅斝所用木盒
接下來,我們細心欣賞本器紋飾:菌形柱頭上有火焰紋,頸部作外卷角饕餮獸面紋,腹部作內卷角獸面紋。
頸、腹裝飾基本相同,凸起的圓形小雙目與鼻基稜,雙角、口部、身軀、尾巴,都處於同一平面上。身軀內外,填以細密的雲雷紋,使獸面輪廓與地紋融為一體,彰顯雙目。
饕餮乃遠古怪物,傳說貪吃,永不滿足。商朝之時,饕餮紋常飾於青銅酒器、食器,鑄成一雙大眼,但無下顎,警惕貴族不要揮霍無度,暴殄天物。
本青銅斝為神田喜一郎(1897-1984)舊藏。此君乃有名的漢學家,不但工漢詩,且長於書畫古董鑑賞,曾任京都國立博物館長,與國學大師王國維、金石學家羅振玉等文化界大師多有來往。
保利香港拍賣 2025年春季拍賣會
預展及拍賣地點:信德中心西座4樓(香港上環干諾道中200號 )
預展日期:2025/4/27 - 5/2|10am - 6pm
專場:漱玉:致中和璞堂藏玉器及文房雅玩
拍賣:2025/5/3|10:30am
專場:頤華:重要宮廷藝術珍品選粹
拍賣:2025/5/3|2pm
專場:中國古董珍玩
拍賣:2025/5/3|2:3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