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香港十周年的高古佛法會 民國古董大腕舊藏金代木雕菩薩生輝領銜

古董收藏很多時是一個向上追溯的學習過程。以瓷器為例,一開始最易為明清御窯的繽紛萬彩吸引,然後逐步欣賞高古宋瓷的單色之美。

佛教藝術也一樣,歷經明清鎏金造像的華貴洗禮後,又會為宋元木佛的古樸脫俗所驚艷。全球拍賣重鎮當中,高古佛傳統上在紐約最受歡迎,然近年在香港的高價成交日多,大有後起趕上之勢。

本季保利香港十周年慶典,就誠意策劃「北美十面靈璧山居等海外名藏重要佛教美術」專題,帶來一系列罕有高古佛像,其中以兩尊金朝的木雕彩繪菩薩最為耀眼,高逾1.4米,乃民初古董大腕霍明志舊藏,早在30年代便於花都巴黎揚名海外。

介紹今季佳品前,先與大家回顧近年高古佛重點成交:

  • 唐 石灰岩雕大勢至菩薩立像,67cm|紐約佳士得,US$3,252,500(Eskenazi舊藏)
  • 唐 石灰石雕菩薩立像,100cm|紐約佳士得,US$4,335,000(瓊肯三世舊藏)
  • 遼/金 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坐像,66cm|香港佳士得,HK$30,100,000(Eskenazi舊藏,香港慈山寺勝出競投)
  • 五代/北宋 十/十一世紀 木雕菩薩立像一對,171/173cm|香港佳士得,HK$45,205,000(山中商會舊藏)
  • 宋 木雕加彩觀世音菩薩坐像,137cm|香港蘇富比,HK$45,728,000(John Richard Young舊藏)
  • 金 木觀音坐像,82cm|巴黎佳士得,€2,900,000(傳為著名印象派古董商Paul Guillaume舊藏)

我們從中可看到三個要點:

  1. 唐朝以石為上,宋佛(包括遼、金兩朝)以木為尊
  2. 收藏人名單顯赫,包括中國古董教父Eskenazi、傳奇藏家瓊肯三世、日本名古董商山中商會、乃至李嘉誠創立之慈山寺
  3. 精彩的千年木佛極為稀罕,即使狀況不完美,仍為藏家追捧。例如巴黎佳士得的金朝木觀音,左手缺掌,右手指頭損壞,兩邊腳掌已毀,天靈蓋更以傾斜角度整片橫切佚失,仍然引起激烈競投,以估價29倍之高易手


斷代遼/金的木雕彩繪水月觀音,現為李嘉誠創辦的慈山寺珍藏


在巴黎高價成交的金朝木觀音,損毀頗為嚴重



Lot 3062|金 木雕彩繪菩薩立像兩尊

高度:142 cm
來源:

  • 霍明志(Paul Houo-Ming-Tse) 北平
  • Hotel Drouot (拍賣行)1932年「霍明志舊藏:中國藝術品」專場 Lot 84、Lot 85
  • Gerard Devillers 巴黎
  • Eskenazi 紐約
  •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珍藏(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編號EK106、EK207

展覽及出版:

  • 霍明志著,《達古齋古證錄》 ( Preuvesdes Antiquites de Chine),北京,1930,頁314
  • Hotel Drouot,《霍明志收藏:中國藝術品》(Objets d' art de la Chine: Collection Paul Houo-Ming-Tse),1932年,巴黎,84號,85號
  • Eskenazi, 《北魏至明代佛教雕塑》,2002年3月,紐約,圖16
  • Eskenazi, Hajni Elias, 《中國藝術品經眼錄:埃斯卡納齊的回憶 》,第228頁,圖版第130,131

估價:HK$20,000,000 - 30,000,000
 

金取遼代之,兩國又長年與宋室逐鹿中原,三朝佛像曾經難以細分。幸而在學者努力下,斷代已日趨準確。金朝木佛所以能劃分出來,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一尊木雕菩薩極有關係。

該像身覆厚彩,腰間佩戴著木雕模仿玉或金牌組成的飾帶,裝藏蓋板上書「……明昌六年南步況村口行者請到……平陽府洪洞縣賈顏記筆」,乃金章宗完顏璟治下明昌六年(1195年)左右的山西出品,成為斷代權威標準。

從面相、衣飾、肢體、造型等環節皆盡可見,此對木雕菩薩正與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一樣,同為典型金朝山西木佛。


裝藏蓋板寫有「明昌六年」等字眼的金朝木雕菩薩,現藏安大略博物館,館方推斷身份為觀音

菩薩跣足立於蓮座,面頰飽滿,雙唇微啟,眼施黛色,束髮高髻,餘髮自兩側垂落,髮冠上雕蓮花與玉帶扣。菩薩袒前胸,上身著右袒內裙,衣邊自左肩垂下,衣褶垂落腿股,邊緣錯落有致。雖然雙手有損,但仍能明顯看出左手下垂,右手則本是抬起高舉。

其中一尊腰間束玉腰帶,繩結狀邊緣內是方形玉帶板;另一尊則周身纏繞帛帶,腰帶於腹部綁成鬆結。菩薩肩覆披帛,皺褶沿肌膚形成自然曲線,二者頭頸裝飾皆精緻華美,雕像表面依有施金留存,多處可見綠、紅、黑色之殘彩。

尤其是束玉腰帶、瓔珞樣式、乃至下裙處理等細節,此對造像與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費城博物館、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的金朝菩薩驚人地相似。


費城博物館與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的對比例子

上述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例子,也為此對菩薩身份提供了線索。

其中一尊菩薩頂上頭冠,仍然留有肩膀以下的化佛部份,應該便是觀音大使。這個「化佛」就是一尊阿彌陀佛,主流說法是觀音本為凡人,皈依佛門後受業於阿彌陀佛,最終大覺大悟。觀音於是頂上置佛龕,龕中供奉阿彌陀佛,以報師恩。

另一尊菩薩頭冠上見一蓮座,至於座上佚失部份,除了可能也是化佛外,亦有機會為寶瓶、即大勢至菩薩的特徵。大勢至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途(地獄:火途;餓鬼:刀途;畜生:血途),與觀音擔任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合稱西方三聖,主宰西方極樂淨土。

金朝佛教盛行,如此華貴的大型造像,當年很大機會是供於大型寺院。若身份真的為觀音與大勢至,那可能便是與阿彌陀佛「一鋪三尊」一起受供奉。


其中一尊菩薩頂上頭冠,仍然留有肩膀以下的化佛部份


另一尊菩薩頭冠上見一蓮座,然座上部份佚失,身份較難確定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另一尊金朝木雕菩薩,冠上同樣有蓮座,座上則是寶瓶,館方斷定應為大勢至菩薩

有經營高古佛的大古董商,大家可能想起戴潤齋、安思遠、Eskenazi等名字。其實他們有位前輩,更早就在國際打響名堂。

霍明志,1879年出生,曾任清末著名將領張勳麾下,與滿清貝勒、格格、遺老頗有交情,憑藉高檔貨源與良好聲譽逐步成為國際馳名的古董巨擘,許多歐美博物館藏亦是經他之手售出。

1930年,這位紹興人出版《達古齋古證錄》,以法文記錄經手過的各式古玩,包括此對菩薩在內;兩年後,他的珍藏在歷史悠久的巴黎拍賣行Hotel Drouot上陣,兩尊菩薩分別為84及85號拍品。菩薩像輾轉由Eskenazi購下,再在他掌眼下歸入北美十面靈璧山居收藏。

至於霍明志本人,解放後把萬計文物贈予中國國家博物館,包括一尊金代木雕加彩菩薩立像。此外,北京故宮亦獲他捐贈隋代石雕佛像。


菩薩收錄於1930年出版的《達古齋古證錄》


菩薩收錄於1932年巴黎拍賣圖錄


霍明志與他捐贈予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其中一尊金代木雕加彩菩薩像

宋元木佛於中土盛極一時,可惜無數作品俱毀於連天烽火之間。此對木像曾在風雨戰火中成為百姓心靈寄托,並於山西隱世寺院中倖存下來,時過千載再現塵世渡苦渡厄,自面世以來一直堅守著菩薩之職。

收藏界中,「宋木」專指宋元時期、山西地區、單體、大型之木雕藝術造像。所謂「無宋木,不成館」,存世金代大型佛像多由頂尖公共機構珍藏,保利香港是次把如此稀世的菩薩像帶到市場,著實是給了大家把美術館級珍品收入囊中之難得機會。



Lot 3057|隋 石雕彩繪佛首

高度:38.1cm
來源:

  • 盧芹齋(1880-1957),巴黎
  • 紐約私人收藏
  •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舊藏,購自Eskenazi,編號EK362

出版:

  • 阿爾弗雷德·薩爾莫尼,《中國造型藝術:收藏家手冊》,德國柏林,1925年,圖錄封面及頁73,圖版58
  • Eskenazi,《中國佛教雕塑,從北魏到明》,倫敦,2002年,圖錄編號8
  • Eskenazi,《中國陶瓷與石雕》,倫敦,2008年,頁44至45,圖錄編號15

展覽:

  • 《中國佛教雕塑,從北魏到明》,佩斯威爾斯滕畫廊,美國,紐約,2002年3月18至30日
  • 《中國陶瓷與石雕》,Eskenazi畫廊,英國,倫敦,2008年10月30日至11月28日,編號15

估價:HK$1,000,000 - 1,500,000


走過宋元,我們再往上回到隋唐盛世。

歷經五胡亂華與南北朝的漫長紛亂,各地背景、歷史、文化養成的思想發展為諸多風格獨具的宗派,令接下來的隋唐成為中國佛教百家爭鳴的鼎盛時期,直到唐末五代後方轉趨衰落。由於隋朝國祚甚短,故存世佛像自然比唐代的更罕有。

這尊佛首正是一例,線條簡練,神態平和,高度接近40cm,比真人頭部還要巨大,原本造像的體量可想而知。收藏大家曹興誠是位佛教徒,曾向筆者表示若收藏此等大型高古佛首,適宜模仿造像千年前在大寺重院的環境,把之陳設於我們需稍為往上仰望之處,才符合當初的匠心設計。

佛首早由傳奇古董商盧芹齋收藏,又早收錄於1925年出版的德文《中國造型藝術:收藏家手冊》,來源方面無需置疑。


佛首記載於《中國造型藝術:收藏家手冊》封面與第73頁


北齊天保七年 白石釋迦牟尼佛首像,48cm|原位於河北幽居寺,現藏河北博物院


北齊 彩繪石雕佛首像,39.4cm|原位於南響堂山石窟,現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是次拍賣的佛首

此佛首有幾處鮮明且重要的特徵。

隋代白石造像多見於河北地區,由於臨近山東,所以風格上展示的北齊(南北朝)造像樣式特徵較為突出。這一點可以在隋代造像與河北邯鄲響堂山地區北齊皇家造像的相類處得到印證。只是北齊佛陀面部相對圓潤,隋代則更加頎長,細條也較柔和。河北幽居寺的北齊趙郡王高叡造釋迦牟尼佛像,五官上有同樣的雙眉圓拱、鼻樑筆直、唇線條靈動,大耳垂肩等,可見本佛首確為北齊河北地區造像樣式之延續。

佛首表面有一層極為厚重的敷彩,敷彩之上還有鎏金。與此同時,Eskenazi在2008年圖錄中又明示其髮髻處原應有鮮艷藍彩,與我們熟悉的白石造像潔白色澤有很大區別。正是這些多樣的色彩與濃艷的色澤,表明佛首在隋代應是施造供奉於重要寺廟,否則難有如此不計工本的財力投入。

同樣情況在北齊響堂山造像中亦可見,雖二者石材不同,但表面皆有厚重的敷彩與鎏金痕跡。



Lot 3058|唐 白石天王頭像

高度:34.9cm
來源:

  • Jay C. Leff 私人收藏,約1950至1960年代
  • 英國鐵路基金會,約1970至1980年代
  • 香港佳士得,1993年10月24至25日,編號538
  •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舊藏,編號FR417

出版:

  • 《古代與原始文明中的異國美術—Jay C. Leff 私人收藏展》,卡內基研究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1959年,圖錄編號838

展覽:

  • 卡內基研究所,《古代與原始文明中的異國美術—Jay C. Leff 私人收藏展》,美國賓夕法尼亞州,1959年至1960年
  • 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1977年至1988年,長期借展

估價:HK$3,500,000 - 5,500,000


今天走進佛寺,正門前殿多能看到「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而在他們化身雕塑之前,便是由天王與力士負責守護之務。

天王與力士通常成對相置,以武侍衛形象守著佛菩薩兩側或石窟洞口。對比之下,力士一般面部猙獰、赤裸上身、不戴兵器、不飾瓔珞,著重表現「怒」;天王則神態威嚴,身穿頭盔鎧甲,手持兵器,整體氣質更接近神祇,著重突顯「威」。

白石頭像可以認定為天王,主因正是其佩戴之頭盔,古稱兜鍪,通常有頂錐、耳翼、護鼻和翻邊四大結構特徵。此尊兜鍪之精細,鮮見於同類作品,近例可參考莫高窟194窟西壁北側泥塑彩繪天王像,兩像皆為盛唐(713-766)美術。


莫高窟194窟西壁北側泥塑彩繪天王像


天王頭像載於《古代與原始文明中的異國美術—Jay C. Leff 私人收藏展》


是次拍賣的天王頭像


唐代天王像,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天王頭像以白石為材,單體圓雕,雕刻工藝精湛,應出自唐代長安城重要皇家寺廟。雖然身軀已不知所終,但我們仍可參考唐代天王像,例如西安碑林博物館藏,遙想天王當初威姿。

此首早於1950-60年代為Jay C. Leff雅蓄。這位美國人為賓夕法尼亞州費耶特銀行與信託公司(Fayette Bank & Trust Co)主席,為當地一代藏家,著名雜誌《紐約客》亦曾記述其故事。

1970-80年代,天王頭像成為英國鐵路基金會收藏,並長期借展於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1993年,頭像經香港佳士得釋出,後進入北美十面靈璧山居,近30年再回到拍賣市場。



Lot 3061|唐 石雕天王俑

高度:49.5 cm
來源:

  • 紐約蘇富比,2005年3月31日,編號92
  •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收藏,購自Eskenazi,倫敦,編號EK274

出版:

  • Frank H., McClung Museum,Sacred Beauty:《A Millennium of Religious Art, 600 -1600年》,Tennessee大學,2007年,頁7

估價:HK$1,200,000 - 1,800,000


唐朝國土遼闊,且國祚近290年之久,相同主題的藝術品自有諸般造型風格,天王也是一樣。

天王立姿,右髖頂出,身體呈S形曲線,具律動感及無窮張力。頭頂高束髮髻,佩寶冠。怒相,雙眉倒竪,圓目鼓凸,目視前方,大鼻翕動,張嘴露齒,具胡人相,突顯大唐文化多元的面貌。

臉部肌肉緊張而飽滿,盡顯威武森嚴之態。上身裸露,背膀寬闊,骨骼、肌肉分明,鎖骨、胸肌、肩胛骨等皆表現得淋灕極致,寫實功力出神入化。右臂斜擺於身前,肱二頭肌突出,右臂缺失。下著菩薩裝樣式的半裙,腰間繫帶,裙帶、裙褶飄逸。

此天王像雖不完整,但震撼之勢不減,整體風格可比龍門石窟奉先寺力士像,堪為大唐造像傑作。



Lot 3060|遼 彩繪陶塑迦葉涅槃像

尺寸:69.2 x 30.5 x 31.1 cm
來源:

  • 紐約佳士得,2003 年 3 月 26 日,編號189
  •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舊藏,購自Eskenazi,編號EK151

出版:

  • 《神聖的美:宗教藝術一千年,600-1600》,美國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2007年,頁28
  • 「博物館展示宗教藝術作品」,《每日燈塔》,美國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2007年9月6日,頁1

展覽:

  • 《神聖的美:宗教藝術一千年,600-1600》,美國田納西大學,麥克朗博物館,2007年9月7日至2008年1月6日

估價:HK$1,600,000 - 2,200,000


唐末起藩鎮割據,中原此後進入五代亂世。與此同時,北方的契丹人乘勢而起,建立大遼,一度與宋室形成北南對峙局面。

側臥佛教造像多描繪佛陀本身,因為此乃象徵涅槃入滅的姿勢。本彩繪陶塑則罕有地以迦葉為主角。

迦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佛陀首席弟子,因少欲知足,常修苦行,有「頭陀第一」之稱。相傳釋迦有感將要告別塵世,指定迦葉為首的四弟子為四大聲聞,繼承佛陀事業並於未來輔佐彌勒佛。釋迦涅槃翌年,迦葉召集眾弟子到靈鷲山,彙編佛陀遺教,整合成經、律、論「三藏聖典」,故又尊稱為第一祖師。

迦葉更為人熟悉的身份,則是降龍羅漢,濟公相傳便是其轉世。


犍陀羅時期的佛陀涅槃石雕,現藏大英博物館


遼代彩繪大理石雕臥佛像,40cm高,內蒙古巴林右旗慶州白塔1989年出土。右側銘文「應歷七年正月日鐵山」,背面左側刻「功德主王進卿女弟」,右側刻「子張氏男大神三神造」

迦葉穿著整身袈裟,右側臥於涼榻,身下鋪金錢紋錦地軟墊,頭下枕皮囊式軟枕,軀體平直,形銷骨立,容貌刻畫清晰生動。眉毛長而粗重,雙眼平視,鼻樑高挺,雙唇豐闊立體、輪廓清晰,顴骨高聳,兩腮凹陷,神態平和內斂,富有強烈宗教氛圍感。

身軀下承四面開光式床榻,為典型宋遼樣式。四周部件連接處上飾花型鼓釘,表面滿繪纏枝花卉紋,雖有剝落,但仍有大量遺存,清晰可見纏枝紋線條與立體鼓釘搭配效果,床榻內部亦模仿真實家具構造以泥條支撐。

佛陀滅度後,迦葉重整教團,住持佛法歷時二十年,便把重責交予同門阿難。相傳他遍禮佛塔,最終走進雞足山入定,等候彌勒成佛來訪,而後入滅。此像刻畫生動逼真,巧妙地把迦葉涅槃一瞬永恆地烙印於陶塑之上。



Lot 3059|遼 石雕羅漢頭像

高度:66 cm
來源:

  • 倫敦佳士得,1990年6月11日,編號109
  •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舊藏,編號FR89

估價:HK$900,000 - 1,500,000


羅漢修行一生,在涅槃滅度之前,難免仍要沉思佛法,為世人覓解脫之途。

此遼代羅漢首像,臉部仍可見彩繪痕跡,白石細密油潤如同玉質。匠人雕刻手法純熟,額頭、眼窩,法令線及唇線等處,皆有明顯高低變化,使得五官特徵極其生動,緊縮眉頭更成功突顯內斂與凝重的氣質。顴骨突出、雙腮凹陷,呈現出堅忍剛毅之感,透露出羅漢近於苦修的生活方式。

遼代造像材質多為木雕、泥塑與銅鎏金,白石則是相當少見,雕刻工藝達此程度者更是罕有。此像與易縣八佛窪遼代三彩羅漢像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臉龐塑造有著極其相似的美學語言。然若仔細對比臉部結構的細節表達,此尊白石羅漢首則無疑更勝一籌。


遼代泥塑三彩羅漢像,103cm|出於河北易縣八佛窪石洞,現藏大英博物館


保利香港十周年拍賣會

專場:中國古董珍玩
拍賣日期:7月14日(星期四)下午3時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展覽廳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