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康熙御筆到齊白石大寫意 保利香港春拍通貫古今

保利香港今季「中國書畫」專場雲集多位名家作品,橫跨古今,來源有序。作品主題多樣,在各種風格碰撞下,產生出獨特的美學張力。

當代水墨以香港重要藏家 - 王良福珍藏的吳冠中、林風眠等作品領銜,呈現中西兼容的書畫新路向;近現代書畫部分著力呈獻南北巨擘的丹青面貌,由齊白石與張大千的作品領軍;古代書畫分別展現宮廷與文人的審美意趣,既有康熙帝的御筆《心經》,亦有出自王鐸手筆、極富文人雅趣的扇面。


近現代書畫:南北巨擘相映

齊白石與張大千,是中國近現代畫壇的兩大宗師。他們各有千秋,並駕齊驅,人稱「南張北齊」。今季保利香港的近現代書畫板塊就由「南張北齊」領銜 - 白石老人的《柳牛圖》天趣自然,張大千的《芭蕉修竹》筆墨酣暢。除此以外,還將呈獻于右任書法專題,和一批經台灣鑑藏家楚戈收藏的當地書畫名家作品。

LOT 453|齊白石(1864-1957)《柳牛圖》設色紙本 立軸

創作時間: 1937年
尺幅:137 x 34.5cm
題識:伊藤仁弟清屬。丁丑元旦製于舊京。齊璜。
鈐印:「白石」
來源:香港蘇富比,二○○五年十月,中國書畫拍賣,編號994
估價:HK$3,500,000 - 5,500,000

白石老人此幅《柳牛圖》,繪水牛行於垂柳間。牛以水墨寫成,用濃淡突出其軀體與層次,而萬條垂下的柳絲,隨風搖曳,似有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構圖簡約,天趣自然。齊白石的大寫意作品,看似隨意揮灑,實則功深氣足,形神兼備。

牛與垂柳都是中國傳統文學中的典型意象。牛的形象溫和敦厚,牧牛在荒野田園間慢行遊走,寄託著人們對田園悠閒生活的嚮往。垂柳似故人揮手作別的衣袖,加上「柳」、「留」諧音,常見用來比喻離愁別緒。齊白石將兩者結合,化成簡潔的藝術符號,表達對童年故鄉生活的回憶與眷戀。


齊白石以水墨濃淡突出牛的軀體與層次

上款人「伊藤仁弟」即伊藤為雄(1895-1984),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任職日本橫濱正金銀行,曾來華發展海外業務。伊藤在華期間,與京城藝文界多有交往,尤與齊白石交善,為其打點畫作在日經營、存款、乃至家庭瑣事,猶如「經理人」。

1937年正值丁丑牛年,這一年,齊白石曾創作多幅與牛相關的作品,此幅寫於元旦,應是開歲納福之作。據查,齊白石在該年初致伊藤信札中提及「伊藤仁弟來函索予畫牛,今寄贈」,極有可能為此幅。

今年歲次辛丑,肖「牛」,此件大尺幅的「牛」題材作品,正合時宜。


LOT 430|張大千(1899-1983)《芭蕉修竹》設色紙本 鏡心

創作時間:1966年
尺幅:186 x 64cm
鈐印:「大千居士」、「八德園」、「下里巴人」
估價:HK$1,200,000 - 2,000,000

這幅大尺幅的潑墨大寫意作品《芭蕉修竹》完成於丙午(1966)年,正是大千居士潑墨與潑彩極為成熟之時。此時他雖囿於眼疾,但創作熱情空前澎湃,創作出許多登峰造極的作品。

在此作中,數葉芭蕉和一株新竹盡力向天空伸展,生機盎然。張大千在此作中以寫意與大面積渲染為主,利用墨的濃淡來表現葉的層次,同時用細筆勾勒出葉筋,工寫結合,用筆遒勁卻不失活力與靈氣。


一株新竹活靈活現


張大千題沈周《題蕉》,把漏字補寫在詩文最末

細讀款識,可發現一有趣之處。大千先生洋洋灑灑寫下明朝大詩人沈周的詩文 - 《題蕉》,完整的詩文應是「慣見閑庭碧玉叢,春風吹過即秋風。老夫都把榮枯事,卻寄蕭蕭數葉中。」然而大千或因興致高漲,不小心在第一句末漏掉了一個「叢」字。他將「叢」字補寫在詩文的最末,更在款識中道出了自己的失誤,自嘲「得意忘形而不覺屐齒之折」。從此細節可見大千的天真爛漫與豪邁豁達。

值得一提的是,大千在此作中落款「南場老子」,這在他的創作生涯中十分罕見。此落款可見大千追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謂「大象無形」的境界,利用抽象的繪畫、潑墨潑彩畫法來表現傳統哲學精髓。


LOT 429|張大千(1899-1983)《秋興泛舟圖》設色紙本 鏡心

創作時間:1976年
尺幅:90.5 x 45cm
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丙辰」、「三千大千」
估價:HK$1,000,000 - 1,800,000

另一幅出自大千居士之手的焦點拍品,便是此《秋興泛舟圖》。

時值1976年,年初張大千由美返台時,決定正式申請移居台灣。經過多年遊歷與飄泊,大千此時胸羅萬象。惟飽經事變、人畫皆老,使他有落葉歸根之慨,令他迎來又一個創作高峰。

此作畫面佈局大膽,落筆從容瀟灑。自右至左,瀑布山泉似從雲霧中傾瀉而下,寥寥數筆畫出水紋,信筆落墨而細心勾勒出蘆葦洲,留白處變成高士泛舟垂釣的湖泊。山峰矗立正中,佔據畫面近半,使用淡墨皴擦、敷色清潤不失穩重;赭石輕染山頂與山脊營造日暮光暈,又施以朱膘、硃砂點染出山崖林間秋色;遠處有屋舍隱於山中,高士與童子神情閒適。整體設色俊逸、意境深遠。


LOT 438|謝稚柳(1910-1997)草書 「悼周總理詩」水墨紙本 手卷

尺幅:30 x 505cm
來源:瑞秀樓珍藏
出版:

  1. 《海派代表書家系列作品集.謝稚柳》,頁124 - 130,上海書畫出版社。
  2. 《紀念謝稚柳百年誕辰暨海上已故名家書法作品集》,頁22 - 23,上海書法家協會。
  3. 《三寧齋藏近現代名家書畫.書法卷》,頁161 - 163,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估價:HK$500,000 - 800,000

說明:上款人為尚業煌。尚業煌(1919-2002),上海博物館研究員,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員,長期從事文物鑑定工作。

同樣是南方藝壇的代表,還有謝稚柳。他是海派宗師,尤擅書法及古書畫鑑定。謝稚柳與張大千是好友,二人曾同赴敦煌研究敦煌壁畫。大千亦對謝稚柳的藝術成就頗為推祟。他曾如此評價謝稚柳的一幅作品:「天下英雄君與操,三分割據又何人。」在張大千心裡,謝稚柳是能和自己在畫藝上並駕齊驅的。

此手卷上的詩寫於周恩來逝世一周年,謝稚柳連日在電視觀看悼念節目,有感而發。詩中寫:「哀思年年無日忘,煌煌業績歌未央。江河大地飛骨香,山高高兮水流長。」表達了對周恩來的敬慕與懷思。

謝稚柳的書法別具一格,早年學陳老蓮,得其飄逸,後將張旭、黃庭堅、懷素的狂草糅合一起,神采飛動。


謝稚柳 草書 「悼周總理詩」局部


謝稚柳 草書 「悼周總理詩」局部


當代水墨:中西兼容的新脈象

當代水墨板塊推出「蛻故孳新 - 現當代水墨的變革與守望」專場,顧名思義,此專場將呈現新時代水墨藝術中,守望傳統與開拓創新的各種面向。自二十世紀起,不少藝術家遠赴海外留學,他們兼學東西,成為水墨現代轉型的第一批先驅。其中林風眠與吳冠中這一對師徒,先後留法學藝,開創出中西兼容的全新風格,獨樹一幟。

LOT 479|吳冠中(1919-2010)《寫生山水》設色紙本 鏡心

尺幅:69 x 70cm
題識:良福先生留念。一九八六年,吳冠中。
鈐印:「冠中寫生」、「荼」、「八十年代」
來源:王良福先生珍藏中國書畫
估價:HK$1,000,000 - 2,000,000

此作曾為香港資深藏家王良福舊藏,其中國書畫收藏以吳冠中,林風眠等為主。

此幅吳冠中《寫生山水》題於1986年,恰逢吳冠中應邀參加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中國繪畫」展覽以及研討會。當時王良福在港積極推廣恩師林風眠的作品以及藝術理念,與吳冠中就水墨藝術深入交流,此作在當時直接得於藝術家。

作品中山石的線條為典型的銀灰色勾勒,粗厚的顏料作為畫面的主要骨架,一條蜿蜒看不到盡頭的石板階梯,稀疏的行人拾級而上,引領觀者進入畫面正中的黑瓦白牆民居。房前花團錦簇、近山松柏參差、遠山略施青黛,瀑布與底下的水池遙相呼應,令整個畫面更為靈動。

吳冠中於40年代赴巴黎留學,與朱德群和趙無極並稱「留法三劍客」。吳冠中吸收了西方的美學特色後,結合中國傳統繪畫的氣韻,開創出「水陸兼程」的藝術觀點,即水墨與油畫共用、互補。吳冠中創造出一種中國畫的新樣式,筆下凝練的江南山水成為他極具辨識度的代表作。


LOT 478|林風眠(1900-1991)《秋林》設色紙本 鏡心

尺幅:67 x 68.5cm
款識:林風眠
鈐印:「林風暝印」
來源:王良福先生珍藏中國書畫
估價:HK$1,000,000 - 1,800,000

此幅《秋林》同為王良福珍藏。他尤其崇拜林風眠,自70年代年起,就已開始收藏這位中國現代藝術先驅的作品。絕大部分林風眠寓居香港時創作的精品均被他收入囊中。

林風眠是第一批中國留法藝術家,歸國後投身教育,桃李滿門,現在名滿天下的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也是其門生。

林風眠深受西方藝術思潮影響,嘗試以東方墨彩來表現西方現代主義形式。他幾乎沒有畫過傳統山水,反而是大膽結合中國畫的寫意情懷與西洋畫的濃重色彩。他更引入西畫理論中的明暗對比,通過對色彩表現的探索,擺脫傳統水墨山水畫的局限。

在此幅《秋林》中,兩三間黑瓦白牆的屋舍,靜落在茂密的樹林之中,門前落葉鋪地,金色、紅色的參天大樹恰好分立兩側,預示著秋天的到來。後有一層又一層的松林,遠山在煙雲迷濛中若隱若現,添多一分靜謐淡泊的味道。

林風眠筆下的秋天,充滿色彩、熱情、力量,沒有因傳統束縛、際遇消沉而傷春悲秋,反而是充滿陽剛喜悅的豐實。


古代書畫:宮廷與文人的審美意趣

今季保利古書畫分別展現宮廷與文人的審美意趣:從「四王」之一的王原祁山水長卷,到康熙帝的御筆《心經》,風格醇和雅正,沉雄古逸;一批由明清文人所創的紅金扇面,不拘一格、抒發性靈,當中以明末書法大家王鐸的《唐太宗帖》尤為矚目。

LOT 369|康熙帝(1654-1722)楷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水墨羅紋箋 立軸

創作時間:1713年
尺幅:28 x 26cm x6
鈐印:「體元」
估價:HK$1,800,000 - 2,600,000

說明:上海博物館退賠作品

沐香書經,既為功德修行,亦是養性的功課。清朝崇佛,康熙虔誠供奉,故亦留下不少「御筆」心經。

此軸所用宮廷羅紋箋紙小楷撰寫,靜穆古樸,雍容大氣。前頁用泥金勾繪觀音大士坐像,軸尾繪北方天王韋馱像。韋陀被奉為戰神與護國神,清帝御筆繪觀音與韋陀,意含皇帝乃兼具普濟眾生與護法鎮國的當世轉輪王。


前頁用泥金勾繪觀音大士坐像


軸尾繪北方天王韋馱像


康熙帝 楷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局部

此軸款署「康熙五十二年歲次癸巳六月二十四日,觀瀑處望湧翠巖沐手書賜明學」。字體工整端秀,繪寫細膩流暢。「湧翠巖」在避暑山莊梨樹峪口,據記載,康熙五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期間,西藏達賴等人在避暑山莊請安進貢,正吻合了此作的創作時間和地點。

有款無印的《心經》頗多,據記載大概有200多件,而有款有印的只見寥寥幾件,使此軸更為難得。

此軸為民國收藏家徐夢華先生舊藏。徐夢華(1900~1975),上海川沙縣人。畢業於上海美華書院。解放前經營五金行業,自任大德五金號經理。生平愛好文物,閑暇時出入上海古玩市場,集藏古玩、書畫兩萬餘件。


LOT 370|王原祁(1642-1715)《春嶺松雲》設色絹本 手卷

尺幅:42 x 255cm
鈐印:「王原祁印」、「麓台」
鑑藏印:「新安項芝房收藏書畫私印」、「李佐賢藏書畫印」、「靜齋過眼」、「惠孝同鑑賞章」
估價:HK$1,200,000 - 2,200,000

說明:

  1. 「新安項芝房收藏書畫私印」為項源鑒藏印。項源,安徽歙縣人,室名小天籟閣,清乾嘉間搜集明清畫,以精、新、奇為準。
  2. 「李佐賢藏書畫印」為李佐賢鑒藏印。李佐賢(1807-1876),字仲敏,號竹朋,山東利津縣左家莊人。不僅是清代頗有影響力的古錢幣學家、金石學家、收藏家、詩人,而且是著名的書畫鑒賞家。
  3. 「靜齋過眼」為新間靜村鑒藏印。新間靜村(1889-1945),名勸太郎,字喜卿,號靜村。靜岡人。篆刻初學足達疇村,覆學於河井荃廬。存世《靜村印譜》、《靜村印集》。亦善書法,喜收藏。
  4. 「惠孝同鑒賞章」為惠孝同鑒藏印。惠孝同(1902-1997),滿族,原名惠均,字孝同,號柘湖,別號松溪,北京人。1920年入中國畫學研究會,師從金城。曾任中國畫學研究會研究員、湖社畫會副會長、天津傳習社社長,抗戰期間任職於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善青綠山水,亦善書法,並富收藏。

明末清初的畫壇,以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為盟主,合稱「四王」。他們深得皇帝青睞,被奉為畫壇正宗,成為一時主流。

此卷《春嶺松雲圖》便是出自王原祁之手,乃他於康熙戊子(1708)年,時年67歲時所作,是其晚年成熟的作品。王原祁師法五代宋元名家,受黃公望影響最深,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愛。此時王原祁正在暢春園侍直。自暢春園落成,康熙帝每年約有一半的時間在園內居住,王原祁在此陪伴君王左右,可見其地位。

王原祁作畫喜用乾筆,先用筆,後用墨,由淡向濃暈染,由疏向密,反覆皴擦,乾濕並用。此卷用色境界高妙,絳翠斑駁,是淺絳和青綠手法的極致運用與融合。此《春嶺松雲圖》,用筆真率而意韻高古。


王原祁《春嶺松雲》局部


王原祁《春嶺松雲》局部


LOT 314|王鐸(1592-1652)行書贈二弟《唐太宗帖》水墨金箋 扇面 

尺幅:17.5 x 52.5cm
鈐印:「王鐸」
鑑藏印:「慧吾珍藏」、「天景樓」、「德彝」、「季彤心賞」
著錄: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 - 《聽帆樓續刻書畫記》,上海書畫出版社,第十七冊,頁三十二。
估價:HK$500,000 - 800,000

說明:

  1. 「季彤心賞」為潘正煒鑑藏印。潘正煒(1791-1850),字榆庭,號季彤,又號聽颿樓主人,廣東番禺人。洋行商人。廣東著名鑑藏家。精鑑別,富收藏書、畫;著有《聽帆樓詩鈔》、《聽帆樓書畫記》。
  2. 「天景樓」、「慧吾神遊」為梁慧吾鑑藏印。梁慧吾,天景樓主,20世紀著名收藏家,與張大千交善。
  3. 「德彝」為褚德彝鑑藏印。褚德彝(1871-1942),近代篆刻家、考古家。原名德義,避宣統諱更名德彝,字松窗、守隅等,號禮堂,又作裡堂,別號漢威、舟枕山民等,浙江餘杭人。篆刻初師浙派,後精研秦漢印,所作挺秀蒼勁。側款刻篆文,亦短峭入古,別有風韻。書宗河南(褚遂良),能得其淵源,隸書學漢禮器碑,功力最深。著有〈金石學續錄〉、〈竹人錄續〉、〈松窗遺印〉等。

宋元流行團扇,而明清時期則是折扇大行其道。折扇是文人雅士隨身攜帶之物,扇面設計五花八門,用以彰顯主人的個性與品味。所以,扇面可謂文人雅趣的代表。

扇面紙材中最富麗堂皇的,當屬金箔扇面,整張紙都佈滿金箔,需要經過十多道工序,千錘百鍊才能完成,價值不菲。關於金箔的成色,自古有「九赤八黃七青」一說:含金量超過9成者,色澤偏紅;達8成者偏黃;達7成者偏青。「九赤」最為矜貴,被稱為「紅金」。紅金扇面閃爍生輝,是身份、地位和品位的象徵。

此水墨金箋扇面,上由明末書法大家王鐸以行書寫《唐太宗帖》。


王鐸 行書贈二弟《唐太宗帖》局部

王鐸在明代畫壇上與董其昌齊名,在明末便有「南董北王」之稱。他的筆力雄健,長於佈局,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亦流轉自如,力道千鈞。日本書壇極其欣賞王鐸,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更提出了「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此件扇面寫《唐太宗帖》。作品小中見大,筆力雄強,結字欹正並用,章法茂密,正如米芾「小字要如大字」之說。王鐸雖以擅寫大字立軸名世,但他的傳統小字功力也非常深厚,字勢連綿,天真自然。弧形扇面上寬下窄,題字一行長一行短,隔行錯落,顯得疏密有致,自然諧協。

此作特別在於這是王鐸寫給二弟王鏞的。據記載,王鏞多行善舉,在戰亂及災荒中救田濟難民。王鐸為王鏞創作了很多作品,除了示範與激勵之外,也有家族收藏、傳承的意圖。

此件紅金扇面曾為清末粵商潘正煒收藏,他精於鑑別,書畫收藏極豐,甲於粵地。


拍賣詳情:

拍賣行:保利香港
專場:中國書畫
預展日期:2021/4/18 - 20|10am - 8pm
預展地點:香港君悅酒店
拍賣日期:2021/4/23|10:30am
拍賣地點:保利香港藝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