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重器降臨北京保利 稀世難求的乾隆御製洋彩「時時報喜」轉心瓶

乾隆御製、洋彩、鏤雕、轉心瓶,擁有任何一項上述特徵的清代瓷器,行內人一聽便知佳品,同時具備這些特徵的瓷器更是稀世難求。北京保利秋拍,就帶來一尊乾隆御製洋彩加金鏤雕團螭紋開光內繪「時時報喜」雙龍耳轉心瓶,行方未有公布估價,但相信以逾億成交也毫不意外。

今年秋拍,北京保利祭出多件明清重器,分成多個專場上拍。除了上述的乾隆轉心瓶,還有十面靈壁山居收藏的宣德 青花雲龍紋十棱葵瓣式,以及乾隆 粉青釉鏤空雕牡丹蕉葉如意紋長頸套。拍品眾多,就讓我們精選部分帶給各位讀者。


清乾隆 御製洋彩加金鏤雕團螭紋開光內繪「時時報喜」雙龍耳轉心瓶|估價待詢

「願君崇令德,隨時愛景光」。此瓶在上下、內外空間的雕鏤旋轉中,納時空轉圜於一器,可謂意味深深長。帝王手指尖輕輕一推,充滿童心的遊戲便開始了。祥花、瑞果、喜鵲、金龍在寶瓶舞台上藏藏露露地依次輪轉。十全天子的目光所及間,禽鳥的飛、鳴、宿、食;節令的春、夏、秋、冬;人生的苦、集、寂、滅便也藏藏露露地依次輪轉。陰、情、圓、缺;悲、歡、離、合無不閃爍在瓶間。而載「厚德」的天子是可以戰勝「時間」的,正如85歲的乾隆在《自題太上皇寶》詩中所云:「窗明幾淨西銘讀,恰合隨時愛景光。」即應順天行事,內心安寧地迎來他十全五福人生的每一天。而對於子民們,則唯有窺探藝匠之心,體味生命永恆。我們今天也有幸得以親手轉一下寶瓶,旋轉舞台之間,日日皆為好日,時時豈非好時?

乾隆帝弘曆為滿清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其治下正值清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繁盛時期,他銳意進取,鞏固皇權,加強統治,在位六十年,實際統治六十三年,為中國帝王之最,被譽為「康乾盛世」的鼎盛時期。作為治國治軍卓有貢獻的盛世之君,乾隆皇帝精力充沛,政務閒暇熱衷於發展文化大業。他自幼接受滿漢蒙藏文化熏陶,又對歐洲傳教士藝術家帶來的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式藝術抱有濃厚興趣。其中西合璧式的個人美學品位主導了一朝宮廷藝術的奢華幻境。


乾隆帝

在平面藝術之外,建築與陶瓷藝術則最集中地體現這種乾隆「巴洛克」風格。懷著對盛大、新奇的追求和對西洋技藝、美術的狂熱,乾隆帝命深受巴洛克藝術影響的天主教傳教士藝術家朗世寧、艾啟蒙、王致誠等設計建造了洋為中用的集大成者——圓明園長春園西洋樓建築群。西洋樓吸收了以巴洛克為主的西方園林佈局和建築風格,同時又遵照中國皇帝的旨意和宮廷禮儀典章,且施工中使用中國藝匠、建材和工藝,變為宗教服務的巴洛克為向皇權致敬的巴洛克。

在陶瓷燒造領域,珠山御窯廠的天下第一督陶官唐英,則相當於帝都之外的郎世寧。唐英與郎世寧一樣,同為康、雍、乾三朝老臣,尤其在乾隆父皇雍正時期,仿古採今地創制出五十七種釉彩,使御窯廠達到前無古人的巔峰。

其在任期間,下定決心「用杜門、謝交遊,聚精會神,苦心竭力,與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來精進技藝,並在乾隆的監督與設計下多次“照新樣呈進。」創燒出七十多種顏色釉,以及轉心瓶、交泰瓶、套瓶等各種巧奪天工的新奇瓷器,不但親自參與官窯作品的設計與製作,還創燒出可觀的文人自用器。「陶人」唐英的製陶造詣生動呈現,他將清宮至美凝固於瓷器之上,今人方才有幸一覽往昔崢嶸。乾隆六年至八年期間,轉心瓶、套瓶、轉心筆筒等代表最高陶瓷科技水準的器型燒製成功。洋彩、琺瑯彩呈色、彩繪技法高度純熟。成為“唐窯”瓷器最後的巔峰。本次保利秋拍,有幸得之“時時報喜”轉心瓶,即為乾隆唐窯絕品。


天下第一督陶官唐英

洋彩是十八世紀清宮與西洋文化交流互動而產生的藝術珍品,它是雍乾時期清宮對運用西洋繪畫技法描繪的彩瓷的正式名稱,乾隆朝《活計檔》、《陳設檔》多作「磁胎洋彩」,原配木匣上也皆刻上「洋彩」品名。「洋彩」名稱最早出現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之《陶務述略碑記》:「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瑯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微。」憑此表明清宮洋彩至少在雍正晚期已被珠山御窯廠成功燒製。

鏤雕是清代瓷器裝飾技法之一,又稱鏤空、透雕。其技法是在坯體未乾之時,將裝飾花紋雕透,然後施釉入窯燒造,此裝飾技法始見於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在長期發展中工藝日趨複雜,至乾隆時不僅紋飾繁密,工藝技術要求也較高,且創燒出雕鏤玲瓏等新品種,達鬼斧神工之境。由於鏤雕是通過胎體的空洞表現紋樣,故鏤空部位需精心設計,設計不合理在燒造時會造成器物變形。從傳世的乾隆鏤雕器物來看,整體鏤空者鏤孔佈滿器身,孔與孔邊框互藉以尋求力度平衡,使之成形且穩固,此種工藝反映了工匠極高的技術水平與創新思維的奇巧。

據《乾隆記事文件》中記載:乾隆十八年五月十二日皇帝傳旨,命景德鎮御窯廠督陶官唐英,「燒造鬥龍舟打(角力)鬥人旋轉瓶一件」,而唐英燒成的時間卻是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轉心瓶每一部件尺寸需經過精心計算,反複燒製,並在全部部件燒造成功後組合而成,除此之外,燒造時的溫度火候控制也極為重要,一旦出現少許變形便會前功盡棄。做一件轉心瓶需費時十八個月,將近一年半時間,其複雜的工藝及艱難的燒製歷程可見一斑,使得存世的每一件轉心瓶皆為無價之寶。轉心瓶是唐英在乾隆督陶期間研究成功的,唐英逝世後終因製作難度大而停燒,光緒朝雖有仿製,但卻遠無法企及乾隆朝水平,後朝仿製多以失敗告終,成功者也因耗資甚鉅而只生產極少的數量。此件玲瓏轉心瓶由唐英親自監製燒造,其內外均以洋彩繪圖,需多次燒作,故成品率極低。

由《活計檔》中可見,乾隆六年之後,唐英監管的景德鎮御窯廠,出現製作瓷胎洋彩器,其中便包括錦上添花及玲瓏旋轉器。而唐英奏摺內亦見清高宗硃批上曾嚴厲責問唐英,為何乾隆五年以前所燒製瓷器遠遜於雍正年間所製者。 (見乾隆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唐英謹奏《遵旨敬謹辦理陶務折》內硃批:不但去年,數年來所燒製者,遠遜於雍正年間所燒者,且汝從未奏銷)故,經此推斷,洋彩器於乾隆六年之後逐有如脫胎換骨,煥然一新,乾隆六年後的瓷胎洋彩更加精緻,風格趨近成熟,成為乾隆朝陶藝至臻之品。乾隆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唐英在《恭進奉發及新擬瓷器折》中提到燒造得九中新樣式,在奏摺中提到「夾層玲瓏」、「交泰」、「旋轉」等瓷胎洋彩器,則是為迎合乾隆皇帝的藝術觀,煞費苦心所研發出來的新奇式樣,造價昂貴。此時燒造的洋彩、琺瑯彩呈色、彩繪技法高度純熟,成為“唐窯”瓷器最高的巔峰。


轉心瓶在全部部件燒造成功後組合而成

此法為唐英設計並主導燒成,據清文件記載,乾隆七年、八年(1742、1743),唐英進呈他和助手老格精心研製的「玲瓏交泰瓶」、 「冬青玲瓏夾萱花瓶」及「冬青有座旋轉靶碗」,此些作品代表了乾隆上位初期,唐英所燒造貢禦,表現出夾層、鏤空、轉心、交泰等高難度技術禦瓷的伊始。在寫給皇帝的奏摺中,因擔心新品不合乾隆帝心意,唐英誠惶誠恐地說明:「其新擬各種系奴才愚昧之見,自行擬造,恐未合式,且工料不無過費,故未敢多造。」因其精雅玲瓏,弘曆自此規定此式瓶於年節時成對燒造進呈。原為試新之作,卻因此誤打誤撞成就了此類器之罕見,燒造本不多,歷經數百年流傳至今則更顯難能可貴。此種工藝相比普通琢器成本高,難度大,故唐英在《製造瓷器則例章程冊》中記載道:「各種琢器,每尺鏤雕工飯銀四分九釐」,「雕鏤玲瓏一項,如外面玲瓏內夾宣花膽瓶是也,透漏裡層與一切雕鏤者有間。」此項鏤雕技藝較之普通的玲瓏要難,故唐英在《製造瓷器則例章程冊》中將其製價銀定為每尺八分。文獻記有乾隆七年、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御窯廠曾經先後燒造數件可以旋轉的瓷瓶及瓷碗。乾隆七年、八年唐英進呈新樣夾層玲瓏、交泰等瓷器呈覽,乾隆皇帝僅御批「覽」字。乾隆皇帝亦少見對陶工的獎賞,對於次品,甚至於責備唐英的督導,併罰年俸賠償。由於求好心切,要求自然嚴格。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乾隆時畫琺瑯及洋彩瓷器,多屬於乾隆早期六至十年間於內廷或景德鎮燒製。

尺寸相若之乾隆鏤空大器,尚可參考醬釉地粉彩鏤空瓜果六角套瓶,售於香港蘇富比2000年5月2日,編號639,原與放山居舊藏瓶成對,後者曾先後入Loch 及Margadale勳爵寶蓄,售於香港蘇富比1988年5月18日,編號272,後入台北鴻禧美術館。醬釉地粉彩對瓶,飾與本瓶相類之鏤空開光,唯內綴纏枝果紋,間飾靈芝,隙間可窺內瓶青花;對瓶底署六字青花篆款。

往時在清宮陳設的珍貴琺瑯彩、洋彩禦瓷,一直深鎖禁苑,直至民國十九年(1930)故宮博物院成立,才第一次給予公開展示,人們才有機會領略到如此巧奪天工之物。民國許之衡先生所著《飲流齋說瓷》中道:瓶之腹際玲瓏剔透,兩面洞見而瓶內更有一瓶兼能轉動,似美術雕刻之象牙球者然。若是者,名曰轉心乃內府珍賞殊品也。陶雅名為套環轉動之瓶。頗嫌名稱煩,古物保存所則標其名曰轉心今從之。

清宮舊藏多數鏤空旋轉瓶,外壁均以滿繪紋飾表現,尤其接合處多以金彩或其他紋飾以掩蓋其接痕。「玲瓏旋轉瓶」除取悅帝王轉動觀賞之外,亦有作為花器使用。乾隆二十三年、二十六年《活計檔》紀錄有:「乾清宮內弘德殿奉三無私殿,陳設旋轉瓶並插飾牙花」;「廠官釉洋磁旋轉瓶一件、汝釉洋磁旋轉瓶一件、洋磁五彩瓶大小二件,將無座之瓶配木座,俱各瓶內配花」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又見「洋彩磁旋轉瓶二件傳旨配牙花」;四月二十九日「洋彩磁瓶二件配得牙花持進隨節活呈進」等配插象牙花的具體事實。突顯了珍貴的瓷胎洋彩轉心瓶,在宮中不同一般的陳設配置與帝王的青睞。

縱觀此瓶,為市場多年來僅見的轉心瓶完整器。其餘僅見香港佳士得2007年售出一例清乾隆 粉彩松綠地鏤空山水四方螭耳香熏成對,應為轉心瓶之外套瓶,憾內膽遺失。另一例見上述「清乾隆 外粉青醬釉地描地金銀蓮紋粉彩鏤空瓶」售於香港蘇富比2000年春季拍賣,現為北京首都博物館館藏。近年亦有「清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葉鏤空纏枝花卉紋內青花六方套瓶」初為香港蘇富比2005年春季拍賣呈現,後為北美十面靈璧山居雅蓄,餘例未見,更證本品存世尤為珍罕,傳世稀有。

轉心瓶為乾隆時期宮廷生活極盡繁榮下的產物。屬於清代乾隆盛世創制的一種瓶式。是乾隆帝本人意旨下御窯廠監督唐英,殫精竭慮下創意精研之作。在一個鏤雕外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內膽」上部外露,藏於外瓶內,膽上有裝飾繪畫,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內膽活動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觀不同畫面,猶如走馬燈般。轉瓶的製作難度極大,需把外瓶底部製成雞心狀鈕,內膽底心做成雞心狀凹槽,鈕、槽絕對吻合。「頸瓶」與鏤空外套瓶在肩部的榫卯結構精巧,簡潔且恰巧緊貼頸、肩咬合,並尤為適於旋轉把玩。燒造方面,考慮外瓶和內瓶的干燥率,以及燒成後的收縮率,稍有不慎,便可造成鈕、槽不吻合,便是前功盡棄。故乾隆御窯製作轉瓶的代價十分巨大,往往是「百里挑一」。轉心瓶僅專供宮廷,取悅帝王之用。無怪乎許之衡在其名作《飲流齋說瓷》中記載,「瓶之腹玲瓏剔透,瓶內更有一瓶兼能轉動,若是者,名曰'轉心',乃內府珍賞殊品也。」


內膽中通景繪製十二隻喜鵲

此轉心瓶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其中配以內膽;外壁通體以洋彩繪製紋飾。轉心瓶上部為口頸部,撇口,束頸,下外撇;口沿、頸部正中弦紋、及頸足處皆有加金,口沿下繪如意云一周,頸外飾以胭脂紅料彩繪卷草紋為地,洋彩纏枝寶相花,兩側貼塑魑龍耳,雕琢細膩生動,施褐彩為地,上描金勾勒。轉心瓶中部通體繪飾黃地洋彩纏枝西番蓮花,中部飾四幅圓形開光褐彩加金鏤雕團螭紋,施彩敷色妍麗華美。內膽中通景繪製十二隻喜鵲,喜鵲象徵「喜事臨門」,因自古用十二時辰計時,喜鵲十二隻則寓「時時報喜」,一年有十二月,亦可稱「月月報喜」。所繪喜鵲身姿各異,飛鳴、行、止各自期間。六隻在地,六隻在樹上及天空,亦有代表「歡天喜地」之寓意。除喜鵲之外,紋飾中尚有青松、佛手、靈芝,表祝壽延年,福壽吉祥之意。圈足外撇,以胭脂紅料軋道紋為地,洋彩纏枝寶相花,近底以鬆石綠釉為地繪藍料彩迴紋一周。器底滿施松石綠釉,中央以礬紅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識。本品集洋黃、果綠、礬紅、金彩,松石綠釉、胭脂紅料彩、藍料彩、鏤雕,轉心等多種工藝,畫面繁複而不雜亂,瀰漫著花香鳥語,又透露出皇室的威儀,可謂巧奪天工,美艷非常。該瓶製作於清王朝最為鼎盛的乾隆時期,極盡奢華、嘆為觀止,充分體現了乾隆時期官窯洋彩瓷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成就。


本品原為成對存世

本品原為成對存世,最初可追溯至法國Maurin博士舊藏,後於1987年3月法國巴黎Tajan公司首次公開拍售,藏家寶蓄近10年,後由紐約佳士得,1996年3月拍賣,再次出現於公眾視野,此時仍是成對傳世。直至2011年6月,此對其中單只亮相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後由上海龍美術館納入雅蓄。本品為成對中另一例傳世,近23年後再次於市場中出現,且是在大陸市場首次呈現。

喜鵲吉祥文化淵源悠久,先秦時,人們以為天、地、人是統一整體,「天人合一」,萬物有靈。人們認為常見的鵲鳥能傳達未知的消息,把鵲附會成報喜鳥,稱之為喜鵲。周代師曠所著的《禽經》中說:「靈鵲兆喜」。清代陳世熙在《開元天寶遺事》亦云:「時人之家,聞鵲聲,皆為喜兆,故謂靈鵲報喜。」靈鵲報喜,兆示吉祥,歡喜。同時,剛正不阿之「梅」花諧。


明宣德 青花雲龍紋十棱葵瓣式洗|估價待詢

宣德之貴,今與汝敵

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治國有方,「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史稱仁宣之治。他還深諳藝術,在詩、書、畫及遊藝等方面都具有很高造詣,以致彼時雕漆、范金、織繡、制墨、埏埴等諸類宮廷工藝品皆成就斐然。這一時期的瓷器燒造,「以諸匠之精藝者為之」,且有品秩較高的內官赴廠監造,成品亦經過嚴格篩選,次品廢品皆被「分類摧毀,單獨埋藏」,可見宣宗對其頗為重視,御製瓷器自是品格超群。宣德御窯瓷器,尤以青花「開一代未有之奇」,以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潤澤的釉色、豐富多樣的紋飾而聞名於世。青花器髮色莊重舒雅,色調深沉雅靜,自然天成,幽菁瑰麗,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明王士性《廣志繹》中載:「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明張應文《清秘藏》對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也讚譽有加:「我朝宣廟窯器,質料細厚,隱隱橘皮紋起,冰裂鱔血紋者,幾與官、汝窯敵。即暗花者,紅花者,青花者,皆發古未有,為一代絕品。」清人朱琰《陶說》更直言:「故論青花,以宣窯為最。」

本品造型精巧別緻,端莊秀雅,呈葵瓣花口十棱式,淺壁,器口起伏有致,至底微斂,底心微凸,盡顯曲線變化之佳妙。考其形制當為印模而成,凡印器入窯遇火容易疵裂變形,完好者百中不得一二。若如本品此般纖薄,卻毫無變形之不足,殊為珍稀。其胎體細膩潔白,釉質瑩潤亮青,青花自然暈散,為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標準器之一。內底心青花雙圈內繪一五爪降龍穿梭於祥雲之間,龍首威武昂揚,鬚髮長而向上飄起,龍身舒展修長,雄姿遒勁,矯健勇猛,氣奪千里,靈動活現中不乏威嚴。外壁十組菱花形開光,每一開光內均繪有一團龍,昇龍與降龍相間,遊龍矯健飛躍,威勢凌人,規整中富於變化,整體組合主次統一,相得益彰。紋飾採用小筆渲染填色,筆觸細膩,精巧有神,淡描勾线與渲染相結合,勾畫婉轉流暢,畫法佈局既靈活多變又有較強的規律性,使得龍紋造型層次豐富,精細典雅,凸顯宮廷龍紋的震懾之感,可謂曠世雋品,極負盛名。

此洗妙作十瓣花式,花瓣邊沿於中微斂,頗似蜀葵,故常名葵式洗。蜀葵,戰漢之際編纂的《爾雅》名其曰「菺,戎葵」,晉代出現「蜀葵」之名。她是唐代詩人岑參筆下的年少光陰:「人生不得長少年,莫惜床頭沽酒錢。請君有錢向酒家,君不見,蜀葵花」;是宋人陸游筆下的心心相印:「翩翩蝴蝶成雙過,兩兩蜀葵相背開」;是明人張翰筆下的赤誠忠心:「蜀葵花草干高挺,而花舒向日……丹心則一,故恆比於忠赤」;亦是清人錢宛鸞筆下的一笑百媚生:「織雲製粉,裁霞剪彩,倚醉嫁熏風……傲殺杜鵑,不輸芍藥,蜀地笑芙蓉。」宋人將其入畫而有《蜀葵圖》(現藏上海博物館)、《百花圖卷》(現藏吉林省博物館);明畫如《蜀葵紈頁》(現藏故宮博物館)用色更豐,愈顯蜀葵色之鮮妍、形之婀娜。

宋人取其形入瓷,得葵瓣盤、葵口碗、葵瓣洗等器。官窯、哥窯等時有燒製葵瓣洗之形,或開六棱、八棱、十棱,多者甚至有十二棱。已知宋器十棱洗散見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牛津大學艾希莫林博物館、克里夫蘭美術館等處,拍賣市場上偶有得見。器底均施滿釉,裹足支釘燒造,秀雅考究;直徑以12厘米左右為多,偶有逾20厘米者。盈手而握,尤若蜀葵半綻未放,凝潤溫雅。


明宣德 青花雲龍葵瓣式洗|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時期復燒十棱洗,見甜白及青花兩種。景德鎮永樂地層曾出土甜白釉十棱洗殘片,見《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台北,1996年,頁262-263,編號100。首都博物館珍藏一永樂青花十棱洗,洗內繪龍紋,外壁飾團龍,尺寸最小,直徑僅15.7厘米,見《首都博物館藏瓷器選》,文物出版社,北京,1991年,頁30、 100,編號990。另一例見克利夫蘭美術館館藏,於首都博物館裝飾相類之外,外底亦繪團龍,直徑18厘米,著錄於《賽福潤絲與格蕾塔•米禮肯伉儷收藏圖錄》,克利夫蘭美術館,1990年,編號27,彩圖2。第三例於佳士得香港2004年4月26日上拍,拍品960(直徑18.3厘米)。

宣德時期承繼了這一制式,惟足內不再繪五爪飛龍,代之以宣德六字款。景德鎮出土復原器,見《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鴻禧美術館,台北,1998年,圖錄編號19-1。台北故宮藏有數件,直徑可分為15.7-15.8厘米、18厘米及20厘米左右三類。 1962年出版的《故宮瓷器錄 第二輯 明(甲)》(下編)著錄其中兩件,口沿皆有金屬扣。蘇富比香港1992年10月27日上拍一例,編號35(直徑18.5厘米)。另有一件上拍於翰海拍賣,1996年6月30日,編號990,尺寸較大,直徑達21厘米,雖口衝有崩,仍以110萬元高價成交,後依次上拍於佳士得香港,2008年5月27日,拍品編號1569,及保利北京,2010年12月5日,編號4553,成交價2,688萬。

此件拍品外壁龍紋框飾菱花形開光,為宣德創新之處。花口、圓底加之菱花開光,方圓之間妙藏變換,巧思獨運。憑藉其獨特精巧的造型與精細典雅的紋飾,備受各大博物館及私人收藏的關注與重視。相似裝飾者見另八例:一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口部有多處修理,見《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卷一,圖版101;四件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尺寸自15.9cm至19.2cm不等,其中兩件見《故宮藏瓷大系:宣德之部》,台北,2000年,圖版30、31;一件藏於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屬較小款(直徑16.2厘米),見《東方瓷器:世界最偉大之收藏》卷六,東京,1982年,編號94;同於市場流通的僅見另二例,其一尺寸或為同類最大(直徑21厘米),惜有兩處衝線,曾上拍於香港佳士得1996年4月28日,編號49,另一例尺寸較小(16.5厘米),於蘇富比香港2007年4月8日上拍,編號841。本器直徑18.9厘米,屬同類適中,其線條弧度的美感與各部位的比例相融合,給人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之感,反映出一種獨特的欣賞格調,同時製作精良,爐火純青。

除上述兩種龍紋裝飾,宣德青花十棱洗另見有雙鳳紋、龍鳳紋、魚藻紋及花果紋四種裝飾紋樣。雙鳳紋十棱洗故宮博物院已知兩例,一件著錄於《明代宣德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故宮出版社,2015年,編號43,另一件文物號“故00143614”,器身似可見較重使用痕跡及沖線。另可見蘇富比香港1981年5月19日,編號405,曾為Sedgwick & Edward Chow舊藏,且著錄於Brnkston著《景德鎮明代早期瓷器》(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圖版21b。

龍鳳紋亦為十棱洗裝飾紋樣之一,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台北故宮博物院各有珍藏。上拍之例可見佳士得香港2004年11月1日,編號860 ,成交價高達2,638萬港元。另有飾魚藻紋之十棱洗,尺寸多在18厘米上下。台北故宮珍藏一件;另一件金屬鑲口,曾為克拉克夫婦等人舊藏,數次展覽,上拍於蘇富比香港,2015年10月17日,編號3605,成交價2,408萬港元;第三例上拍於蘇富比香港,2011年4月7日,編號54,成交價高達5,106萬港元。另有外壁飾開光花果紋者,兩岸故宮各見收藏。

相較鳳紋的飄逸、龍鳳呈祥的韻味、魚藻紋的靈動與花果紋的典約,此洗內外皆飾龍紋,雄渾威嚴,磅礴憾人,盛世帝王之氣盡顯。紋樣相類,但造型不同者,可見碗、盤、高足碗及梨形執壺四種。十棱龍紋碗一例為上海博物館館藏,見汪慶正,《青花釉里紅》,香港,1987年,圖版133,另一例曾為趙從衍舊藏,見諸展覽及圖錄《明代瓷器》,紐約, 1970年,圖錄編號14,後於蘇富比香港1986年11月18日上拍,編號40;一外壁飾無開光團龍之十棱盤為美國弗利爾博物館館藏,見《東方瓷器:世界最偉大之收藏》卷九,東京,1981年,編號99;十棱高足碗一例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見耿寶昌《明初青花瓷》卷二,北京,2002年,圖版163,另一例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見《明瓷名品圖錄》,日本學習研究社,東京,1977年,圖版74。

數百年前,此件十棱洗或曾陳於宣德皇帝的案頭,伴其指點江山、揮毫潑墨。為政為文為畫,皆得雅器相隨。龍騰於天,自是才思敏捷、文思泉湧。

審美品味極佳的雍正皇帝對十棱洗尤為偏愛。大英博物館藏雍正時期《博古圖》精心繪製了二百逾件清宮珍藏,其中便有永宣時期的鳳紋十棱洗一件,以精巧木座相承,雅然素秀。故宮博物院藏一清雍正青花雲龍紋葵花式洗,雖為八棱,但外壁亦繪無邊飾團龍紋,底書宣德年款,當照宣德模本而製,可見其珍視有加。「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料楷書款位於器物外底,六字雙行排列,款識周邊以雙線圓圈。款識筆法工整,清秀剛勁,骨肉勻稱,自然大方。筆劃粗細適中,筆法遒勁有力、樸拙蒼健。宣德朝禦瓷款識的粉本應出自當時大書法家沈度之手。沈氏對明初宮廷文化生活影響頗大。明焦竑《玉堂叢話》卷七「巧藝」條記述:「度書獨為上所愛,凡玉冊、金簡,用之宗廟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貞石,必命度書之」。沈度著名墨跡《張桓墓碣銘》中的「大」、「宣德」三字與此洗款識所寫非常相像。可見宣德瓷器上的年款或由沈度書寫後,再交工匠臨摹上瓷。

觀不同製式之十棱洗,宣德禦瓷均遵循了嚴格的程式,處處彰顯皇權獨尊的不凡,故終明之世,精光不泯。嘉靖朝謝肇浙於《五雜俎》贊曰:「宣窯不獨款式端正,色澤細潤,即其字畫,亦皆精絕。」、「惟宣德款制最精,距今百五十年,其價幾與宋品矣!」明田藝蘅在《留青日札》中更是驚呼:「宣德之貴,今與汝敵!」
此器精緻細巧,因物賦形,紋飾不待矯揉,雄放灑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宣德時期青花瓷器典雅秀美的藝術風采,執之品鑑,纖巧怡人,尤極精妙,堪稱臻妙之品。

此洗曾為T. Endo舊藏。自1997年始,先後上拍於蘇富比香港。最近一次為2005年10月23日,編號339,以HK$2,812萬高價成交。且其經《蘇富比香港三十週年》著錄,堪為中國明代瓷器巔峰代表作。

青花菱形開光內畫飛禽、草蟲等紋飾常見於元代瓶、罐器上,自永樂時期起則見其轉為團花,開光內畫雲龍、龍鳳及鳳凰等,裝飾於碗、洗和高足碗類之上。紋飾不復元代之繁縟,元代常見的菱邊開光草蟲紋則不再出現。宣德青花所使用的原料與元代、永樂相同,皆為波斯地區進口的「蘇麻離青」鈷料,含高鐵低錳,經高溫燒成後,青花呈色濃重艷麗,釉面上常遺有高鐵所留下的褐綠色斑、或褐黃、鐵褐結晶疵斑,斑處偶有下陷跡象,釉色濃淡不一、有層迭堆積之感,墨趣渾然。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料楷書款位於器物外底,六字雙行排列,款識周邊以雙線圓圈。款識筆法工整,清秀剛勁,骨肉勻稱,自然大方。筆劃粗細適中,筆法遒勁有力、樸拙蒼健。劉新園曾提出,宣德款識既近於宣宗御筆,也與沈度之書風十分接近。可能由宣宗或沈度書寫粉本,後交景德鎮工匠臨摹於瓷器之上。將《一笑圖》畫中宣德元年宣宗御題,與本件十棱洗的年款詳加對比,便會發現此寫款的風格脫胎於宣宗筆意。同時,沈度墨跡《張桓墓碣銘》中的「大」、「宣德」三字與此洗款識所寫亦非常相像。

明初,以沈度楷書為代表的臺閣體書法作為書法規範,影響至為深遠。明初重臣楊士奇盛讚沈之楷書曰「婉麗飄逸,雍容矩度」,且「凡玉冊、金簡,用之宗廟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貞石,傳於後世,一切大製,必命度書」。明宣德皇帝之書風亦深受其影響:據明王世貞《藝苑厄言》載,「宣宗書出沈華亭(度)兄弟,而能於圓熟之外,以遒勁發之。」由是,器底落款與宣宗、沈度二者書法皆相近,可謂順理成章。之於具體出於誰之粉本,尚待考證。此洗款識書寫頗得沈度“婉麗飄逸,雍容矩度”之神,亦有宣德「遒勁」之姿。查同類十棱洗款識,此洗底款與台北故宮及大維德基金會藏品藏品頗為相近,或出自一人之手。

清宮內務府活計檔中,此類洗有「葵花洗」、「葵花式洗」等名。作為「宣窯」佳器,葵式洗多配以木座陳列賞玩,也為大臣們作為珍品進貢。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初八日,員外郎五德、催長大達色、舒興來說太監鄂魯裡交:紅雕漆小格一對,內一格盛:……宣窯青花白地十龍洗一件(木座)……傳旨交湯泉安設欽此。


清乾隆 粉青釉鏤空雕牡丹蕉葉如意紋長頸套瓶|估價待詢

此瓶頸直而修長,器腹飽滿且秀逸,頸部模印蕉葉紋輔以如意紋,腹部以鏤空工藝手法裝飾「纏枝牡丹」環繞瓶體,尺幅充盈令人瞠目結舌。牡丹花頭立體感明顯,花瓣層次繁密,前後掩映各具姿態。數朵牡丹仰俯向背亦呈天然之韻,其間穿枝過梗,枝繁葉茂充滿生機。鏤空密布,層次錯落,仍無零亂之感,反而有種秩序感深藏其中。刀法藏鋒近乎圓雕,可與木器中「過橋玲瓏」相媲美。底部整施青釉,正中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識,為標準乾隆早期寫法。

此種鏤空套瓶並非乾隆朝所創,早在南宋時期官窯就已經燒製,其歷史可謂久矣。從出土的南宋官窯器物觀察,瓶體內有中空立柱與瓶頸相接,以防燒製時出現劇烈變形。元代時期龍泉窯也燒造同類器物,瓶內立柱已不在設置,可見燒造技術完全嫻熟。清宮藏有元代龍泉窯鏤空膽瓶,乾隆皇帝可能因為這只原件,遂而才有摹制之作問世。


清乾隆 青釉鏤空套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宮舊藏

此瓶內部仍用瓶膽支撐,這並非工藝退步,而是朝著有內畫裝飾且能轉動套瓶的進發之舉。乾隆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唐英在《恭進奉發及新擬瓷器折》中:「今自三月初二日開工之後,奴才在廠攢造得奉發各色錦地四團山水膳碗、杯盤並六方青龍花瓶等件外,奴才又新擬得夾層玲瓏、交泰等瓶共九種,謹恭折送京呈進。其新擬各種系奴才愚昧之見,自行創造,恐未合適,且工料不無過費,故未敢多造。伏祈皇上教導改正,以便欽遵,再行成對燒造」。通過文獻可以看出在乾隆八年方才有數種套瓶解運進京,在此之前應有相當漫長的研製過程,其開端之作應該在乾隆稍早時期完成。

審視本品瓶底款識的整體書寫手法,為典型乾隆早期官窯風格,故應屬於唐英所先鋒創燒之品種。審視瓶底款識的整體書寫手法,為典型乾隆早期官窯風格。其釉水瑩潤,胎質細膩,多層印花清晰,鏤空刀法嫻熟,畫面飄逸俊朗,均為乾隆前期供禦內廷之作所特有,也可視此瓶為奏摺內數種鏤空套瓶的發軔之作。乾隆中後期之後,隨著內膽及彩釉加飾的運用,加配繁複突出的耳柄等,使其宋瓷原器的工藝神韻便已不知所踪了。


豇豆紅釉盤螭瓶、蘋果尊、萊菔尊、菊瓣瓶、柳葉瓶、太白尊、印盒、鏜鑼洗八件套組(八大碼)|
估價:RMB 2,500萬 - 3,500萬

 

豇豆紅釉蘋果尊

本品器口內凹,通體施豇豆紅釉,嬌豔粉嫩,釉面光潔明亮,洗上綠色胎點幾不可見,宛如豇豆之紅色,胎體厚度適中,曲線優美簡潔,顯示了康熙官窯設計理念。圈足修削俐落,胎質硬朗且細膩潔白,器底書「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筆道遒勁,青花髮色沉靜。

蘋果尊系尊式之一,因其外形似蘋果而得名,實際是一種蘋果形水盂,為康熙年間典型器之一。此類蘋果尊應是宮廷書齋文房用具,燒造量極少。康熙以後鮮有製作。清代康熙朝的紅釉瓷器因其釉色鮮豔而獨樹一幟,備受人們推崇,其中尤以豇豆紅最為名貴。豇豆紅釉由於燒造難度極大,因此沒有大件器,均為康熙皇帝的御用之物。蘋果尊式水盂除豇豆紅外,亦有以其他釉彩裝飾如釉里紅,天藍釉,月白釉等。類似的蘋果尊藏世界各大博物館及私人收藏。一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所藏,見《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北京,1989年,圖版22;上海博物館藏一例見《青花釉里紅》, 1993年,圖版118;一例為玫茵堂藏,見康蕊君著,《玫茵堂中國陶瓷》,卷二,倫敦,1994年,圖版733,一豇豆紅例藏華盛頓國家藝廊,見John Ayers,〈The Peachbloom Wares of the Kangxi Period (1622- 1722)〉,東方陶瓷學會彙刊1999-2000,期64,倫敦,2001年,頁47,圖33;另一月白釉例藏上海博物館,著於汪慶正主編,《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香港,1989年,圖版240。

豇豆红釉印盒

本品斂口,矮扁腹,淺圈足,造型小巧精緻,線條流暢。內壁、外底部施白釉,略泛淡青色,外施豇豆紅釉,嬌豔粉嫩,釉面光潔明亮,洗上綠色胎點幾不可見,宛如豇豆之紅色,此髮色為少見的大紅袍品相,且保存完好,十分少見,僅見北京故宮所藏的一件清康熙豇豆紅釉鏜鑼洗的髮色可與之媲美。器外底心書有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北京故宮博物院為清宮舊藏一例,著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顏色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頁22,圖19。上海文物商店藏有一例,錄於《清代瓷器賞鑑》,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頁68,圖69。

豇豆紅釉太白尊

本品侈口小巧,外翻如唇,口部留白呈燈草邊;短頸溜肩,鼓腹呈半球形,腹部暗刻三團螭龍暗紋,龍紋清晰。底部淺圈足修整圓潤,胎質潤白堅致,以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太白尊」因形似唐代詩人李太白飲酒的酒壇而得名。豇豆紅是康熙朝特有的釉色,非常名貴。外壁銅紅釉分若干次吹釉而成,燒製難度比郎窯紅更高,所以產量很少,多為文房用具,供皇帝內廷賞用。康熙以後,豇豆紅釉燒製技藝失傳。 《陶雅》言:「太白尊惟康窯有之,各色俱備,惟紅獨多」,《飲流齋說瓷》亦載:「此等尊無巨大者,通體不過數寸耳,以豇豆紅色或帶蘋果綠、蘋果青色為多,腹有三團螭暗花,乃淺凹雕也,除康窯外歷朝甚罕仿製,故價值之昂等於拱璧。」

豇豆紅盤螭龍尊

此瓶直口,長頸,溜肩,腹部向下內收至底,圈足,造型優美。胎體雪白堅實,頸部纏繞一條綠彩螭龍,貼塑螭龍造型生動,蜿蜒盤轉於長頸之上,三爪張開,威猛神武,龍首微仰,目視上方,嘴微張,身上紋理刻畫清晰,龍尾捲曲。瓶身通體施豇豆紅釉,釉色深淺不一,紅瓶綠龍二色相映成趣。足內施白釉,書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康熙時期的豇豆紅釉是十分名貴的品種,都作為宮廷御用器。由於燒成難度極大,因此多無大件器,傳世以小型的洗、印盒、太白尊等文房用具為多見,此件立件瓶子是較為稀少的品種,加上貼塑工藝,更值得珍賞。

螭龍貼塑裝飾始見於元代景德鎮窯,明代官民窯皆為流行,清一代禦瓷當中肇始於康熙朝臧窯。類似作品參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窯變釉凸蟠螭尊,《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一》(下冊),頁304,圖138;除單色釉貼塑螭龍外,亦有珊瑚紅釉描金品,參見《徐氏藝術館The Tsui Museum of Art》,第四冊,編號72。

豇豆紅釉柳葉瓶

本品因造型纖細似柳葉,故有「柳葉瓶」之稱;又因雋巧秀美宛如亭亭玉立之佳人,又稱之為「美人肩」。所敷豇豆紅釉,極厚潤瑩亮,色調淡雅宜人,猶若桃花,嬌嫩之美不可言喻,更於深淺變化之中予人感悟窯火神功之無限魅力。器底挖足甚深,足底內所署楷書「大清康熙年制」。

康熙一朝於眾多豇豆紅器皿之中,太白尊、鏜鑼洗常見,若論數量之稀少,當推柳葉瓶、蟠龍瓶等立件,故歷來難求一見,目前中外許多著名公私收藏機構不曾典藏。

據共私典藏查閱,豇豆紅器有九種器形,是次拍賣之玫茵堂典藏囊括八種,著錄明確,並為各名家雅蓄及遞藏,其中鏜鑼洗,盤螭龍尊為徐展堂先生舊藏、Yale Kneeland夫人舊藏;太白尊為仇焱之先生舊藏;蘋果尊為詹姆士W. 阿爾斯多夫伉儷舊藏、並為紐約蔡特藝廊舊藏,於1963- 64年於東方陶瓷學會展覽。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館院藏五種豇豆紅器形,見於《清康雍乾名瓷特展》,台北,1986年,編號10-14;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六,與玫茵堂藏豇豆紅蘋果尊同展於《盛世華章》,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倫敦,2005-6年,編號142-8。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品中,有豇豆紅器形八種,但分別源自四個例典藏。徐展堂先生藏品中,亦有豇豆紅器形八種,著錄於《徐氏藝術館》;後或為日內瓦鮑氏典藏。因個別器形格外稀有,能齊集各瓶、尊成套者,已鳳毛麟角,極為罕有。

自十九世紀,豇豆紅器受西方垂青。尤以萊菔尊、蘋果尊最為稀有難得。豇豆紅釉在西方被暱稱為「桃花釉- Peachbloom」,她首次在西方收藏界掀起轟動,緣於一件在1886年紐約摩根氏( Mary Jane Sexton Morgan d.1885 )珍藏拍賣會上以驚人的18000美元成交的康熙豇豆紅釉萊菔尊。紐約大都會舊藏一例,於紐約佳士得2016年以2,045,000美元成交。而傳世所見康熙豇豆紅蘋果尊更為罕有,其天藍釉者亦可見寥寥數例,豇豆紅者更是未見。是次拍賣之蘋果尊最早可追溯至宣統皇帝舊藏,後為運通公司售至美國,並於1932年即首現紐約拍場,極有可能為清室溥儀抵押至銀行之清宮舊藏,來源出眾;後於1964年東方陶瓷學會展覽,2005-6年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展覽,後為埃斯肯納齊(Eskenazi)雅蓄。自此,所有西方主流中國瓷器收藏都以豇豆紅器為不可或缺之品。


豇豆紅釉菊瓣瓶

1957年,美國骨董商Ralph M.Chait,在以收藏交流遠東骨董而享譽盛名的雜誌Oriental Art (NS)發表了一篇名為「The eight prescribed peach-bloom shapes bearingK'ang-his marks」 (署康熙官款的八種豇豆紅釉瓷。此文一經刊出,影響深遠。正是這篇文章,標誌著西方正式以「紀年款」接受與排位康熙官窯高溫銅紅釉。此文一直被後續學者引證,不僅在學術上豎立了識別康熙官窯銅紅釉瓷的標準,更炒紅了康熙官窯銅紅釉瓷的市場流通價。Ralph M.Chait可謂成功達到名利雙收的目的,幸運至極。相比之下,沒有官款,同為康熙時期,甚至在同一階段燒造的「郎窯紅」就沒有如此受到眷顧。

以喜好豪華奢侈和藝術品著名的富商遺孀瑪麗摩根氏,收藏了美國第一組豇豆紅瓷器。1886年在紐約藝術協會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瑪麗摩根氏遺產拍賣會,吸引了超過10萬人觀看,2628件拍品總成交達120.5萬美金,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大拍賣盛會,這其中包括了234件中國明清瓷器,幾件被註明為來自清宮皇室怡親王家族舊藏的豇豆紅釉即在其中,它顯然得到了瑪麗摩根氏非比尋常的鍾愛。愛新覺羅•胤祥(1686.4.16—1730.5.4),是清聖祖康熙帝的第十三子,他與皇四子雍親王胤禛感情深厚,胤禛繼位後,封他為和碩怡親王,得世襲罔替的許可,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雍正元年(1723年),命總理護部,兼管內務府造辦處瓷器的燒造。胤祥身份顯赫,雅好收集字畫、古籍和鑑賞珍玩,瑪麗摩根氏註明這組品質卓越不凡的豇豆紅瓷器來自怡親王后人,頗值據信。


豇豆紅釉萊菔尊

這件萊菔尊創下的US$18,000成交價,可在當時買下紐約最好的整棟地產,引起了媒體與收藏家極大的興趣。神秘的買家身份在拍賣後48年才揭曉 - 來自巴爾的摩的富商收藏家威廉沃特斯氏(William Thompson Walters 1819 - 1894 )。這位品味特殊的收藏家偏好單色釉瓷器,珍藏了20多件牛血紅、豇豆紅與珊瑚紅作品。連同同場買下的另外一件萊菔尊和蟠龍尊,沃特斯之子於1931年全部捐贈給了巴爾的摩市沃特斯藝術博物館,成為該館藏品中最為耀眼的一組豇豆紅珍品。

瑪麗摩根氏的傳奇豇豆紅萊菔尊,同時也啟發了美國早期中國陶瓷收藏史上的多位收藏巨擘,包括金融巨頭摩根氏(J. Pierpoint Morgan 1837 - 1913 )、美國第一家族洛克菲勒氏二世( JohnD.Rockefeller, Junior 1874 - 1960 )、鋼鐵與煙草大王約塞夫•魏登納爾氏(Joseph E.Widener 1872 -1943) 等等,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豇豆紅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紅,象徵著神秘遠東的美麗富饒與優雅精緻,並成為了美國的中國陶瓷收藏構成的重要部分。這些早期的收藏家們均是樂善好施的藝術捐贈人,他們的藏品在身後都六續進入了美國各大博物館系統,豇豆紅瓷顯然是必不可少的品種,這其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華盛頓國家藝術畫廊與沃特斯藝術博物館為美國收藏康熙豇豆紅瓷器最多、最著名的三家機構。


清雍正 粉青釉弦紋荸薺瓶|估價:RMB 1,600萬 - 2,600萬

本品粉青釉弦紋瓶,束頸、垂肩、廣腹、斂足,線條比例和諧。此式瓶臨摹自上古銅器,流行於康、雍間,器形雋雅高貴,釉面素潔溫潤,於穆穆之中透出一股尊貴典雅之氣。設計甚得天然意趣,線條舒展柔美,富有韻律感,與粉青一色結合宛如天成。工藝精湛細緻而無造作之痕,為雍正時期內府花器的上品。底施粉青釉,正中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

雍正帝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修養,儒家思想濃重,對於清雅素潔的顏色釉瓷十分偏愛,尤其鍾情於宋代汝、官、哥、鈞、定以及龍泉等名窯顏色釉瓷,屢次派人四處搜尋古瓷,並將藏品交由內務府,由造辦處製成木樣和色樣運至景德鎮御窯廠進行複制。

雍正帝尤為鍾情花事,所摹造之顏色釉瓷器當中,多是前人至為推崇的花器。瓶花是文人士大夫的怡情雅事之一,胤禛秉承宋明流行的風尚,深諳此道,不但擅長品花,更注重花器的選取,因為後者決定花卉的配選,影響瓶花之效果。因此,胤禛一生不遺餘力地追求,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所存雍正十三年活計檔中,有關製作花器的記載比比皆是。登基之前尚是親王的他已經非常痴迷花事,現存《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十二屏》(即《雍正十二美人圖》)中三幅均以瓶花來裝飾。此瓶矮圓腹,重心極低,需要高超的手拉坯技巧;窯燒時火候需控制準確,以防瓶身塌陷,故成功率極低。另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二件型製近似的雍正窯變釉瓶,均為盤口,頸部飾多道弦紋,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一.下冊》,北京,2005年,圖版130、134號。


拍品精選

禹貢Ⅱ——乾隆御製洋彩「時時報喜」轉心瓶五福五代清宮秘翫|精選拍品

清乾隆 御製洋彩加金鏤雕團螭紋開光內繪「時時報喜」雙龍耳轉心瓶

拍品編號:5716
高度:38 cm
來源:

  • Maurin博士舊藏,編號229(一對之一);
  • 法國Tajan拍賣,1987年3月16-18日(一對之一);
  • 紐約佳士得,1996年3月28日,編號418(一對之一)
  • 重要私人收藏

估價待詢


禹貢Ⅰ——大明·格古|精選拍品

明宣德 青花雲龍紋十棱葵瓣式洗

拍品編號:5659
寬度:18.7 cm
來源:

  • 香港蘇富比,1988.11.15,Lot117(圖錄封面)
  • T.Endo舊藏
  • 香港蘇富比,1997年4月29日,編號405,成交價:HK$ 13,770,000
  • 香港蘇富比,2005年10月23日,編號339,成交價:HK$ 28,120,000
  •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收藏,編號SO401

估價待詢


十面觀止——玫茵堂、十面靈璧山居諸名藏珍瓷雅蓄|精選拍品

清乾隆 粉青釉鏤空雕牡丹蕉葉如意紋長頸套瓶

拍品編號:5766
高度:32.5 cm
來源:

  • 英國私人收藏
  • 英國馬錢特收藏,購自1960年代
  • 香港蘇富比,2009年4月8日,編號1603
  •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收藏,編號SO442

估價待詢

豇豆紅釉盤螭瓶、蘋果尊、萊菔尊、菊瓣瓶、柳葉瓶、太白尊、印盒、鏜鑼洗八件套組(八大碼)

拍品編號:5760

估價:RMB 25,000,000-35,000,000

盤螭瓶

高度:19.7cm
來源:徐展堂先生「在望山莊」舊藏

蘋果尊

直徑:7.3 cm
來源:

  • 宣統皇帝(1909-11年在位)舊藏
  • 通運公司
  • 美國藝術協會,安德森藝廊(蘇富比前身),1932年4月16日,編號433
  • 詹姆士 W. 阿爾斯多夫伉儷舊藏,伊利諾伊州,美國
  • 紐約蘇富比,2001年3月22日,編號119
  • 蔡特藝廊,紐約
  • 埃斯肯納齊,倫敦

萊菔尊

高度:20.7cm
來源:

  • Yale Kneeland夫人舊藏,紐約
  • 紐約蘇富比,1994年5月31日,編號373
  • 徐展堂先生「在望山莊」舊藏,香港
  • 香港佳士得,2003年4月28日,編號564
  • 埃斯肯納齊,倫敦

菊瓣瓶

直徑:8.9 cm

柳葉瓶

高度:15.3 cm

太白尊

直徑:8.9 cm
來源:

  • 仇焱之先生舊藏
  • 香港蘇富比,1981年05月19日,編號66

印盒

直徑:7.3 cm

鏜鑼洗

直徑:12 cm

清雍正 粉青釉弦紋荸薺瓶

拍品編號:5767
高度:28 cm
來源:

  • 胡惠春先生「暫得樓」舊藏
  • 紐約蘇富比,1985年6月4日,編號38
  • 張宗憲先生舊藏,1993年
  • 香港佳士得,1999年11月2日,編號518
  •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收藏,編號EK55

估價:RMB 16,000,000-26,000,000

 

元 官窯八出葵花口洗

拍品編號:5757
高度:10.2 cm
來源:

  • Frederick M. Mayer邁氏收藏
  • 倫敦佳士得「邁氏收藏專場」,1974年6月24-25日,編號60
  • 趙從衍 (1912-1999)收藏

估價:RMB 6,000,000-10,000,000


宸趣——文房清玩雋品集珍|精選拍品

清康熙 青花龍紋小茶葉罐 (一對)

拍品編號:7112
高度:11.2 cm
來源:

  • 民國著名古董行「榮興祥」,北京,1945年以前
  • 紐約私人收藏
  • 蘇富比紐約,1989年12月6日,lot 195

估價:RMB 2,600,000-3,600,000

清乾隆 仿官釉三聯葫蘆瓶

拍品編號:7130
高度:20.9 cm
來源:

  • 瑞士玫茵堂舊藏
  • 蘇富比香港,2011.4.7,lot34

估價:RMB 2,200,000-2,600,000


拍賣詳情

拍賣行:北京保利
拍賣地點:北京四季酒店五層A廳

專場:
禹貢Ⅰ——大明·格古(Lot 5651 - 5683)
禹貢Ⅱ——乾隆御製洋彩“時時報喜”轉心瓶五福五代清宮秘翫(Lot 5701 - 5733)
十面觀止——玫茵堂、十面靈璧山居諸名藏珍瓷雅蓄(Lot 5751 - 5807)
拍賣日期:2019/12/4|6pm起

專場:宸趣——文房清玩雋品集珍(Lot 7101 - 7149)
拍賣日期:2019/12/5|6pm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