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藝術展覽學堂|從Rembrandt到莫內的歐洲繪畫500年

2020年剛開始,廣東省博物館就迎來重量級展覽,呈獻從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借來的60幅畫作,悉數為林布蘭(Rembrandt)、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泰納(J.M.W. Turner)、莫內(Monet)等巨匠真跡,橫跨文藝復興、荷蘭黃金時代、法國印象派等重要藝術時期。The Value藉其中五位大師的名作,與大家一起上5分鐘的課,一看歐洲繪畫這500年的發展。


廣東省博物館


一、被忽視的文藝復興大師

文藝復興巨匠多如繁星,達文西、拉斐爾、提香……相對於這些無人不識的藝術家,蘭迪(Neroccio di Bartolomeo de' Landi,1447-1500)的名字沒有這般響亮,但藝術成就一點不低。他的名氣不及諸多同期大師,和所在地有關。

他是錫耶納(Siena)人,而這個城市於16世紀為佛羅倫斯所佔領。「歷史由勝利者撰寫」,藝術歷史亦一樣,所以錫耶納藝術家的成就被忽視。

文藝復興繪畫發展出許多新技法,好像是明暗法,以及令畫面看上去更立體三維的透視法。蘭迪作品卻帶著中世紀氣息,不介意呈現傳統二維畫面。蘭迪當然認識並運用了透視法,亦在人物描繪中使用了光影,但前提是這些效果有助於他心目中的構圖與和諧效果,且盡可能突出細節美感。


蘭迪《聖母與聖子和施洗者約翰與抹大拉馬利亞》


畫作局部

蘭迪描繪聖母的畫作尤為出色,這也與錫耶納有關。當地人的聖母信仰非常堅定,認為她特別眷顧錫耶納,保護他們免受地震、風暴等災害。今次展出的《Madonna and Child with St. John the Baptist and St. Mary Magdalene》(聖母與聖子和施洗者約翰與抹大拉馬利亞)正是其中的代表作。

畫面前方是聖母和小耶穌,後面是施洗者約翰和抹大拉馬利亞 - 這屬於當時的創新構圖。在蘭迪筆下,畫中人獲得浮雕般的處理,色彩沒有隨光油而發亮,而是呈現一種令人著迷的乳白色不透明效果。


二、繪出靈魂的光影魔術師

西洋畫要是說黃金時代,基本上一定是說荷蘭黃金時代。17世紀,荷蘭成為頂尖大國,貿易、經濟、科技、藝術都處於世界頂峰。站在這個巔峰的畫家,就是林布蘭(Rembrandt,1609-1669,亦稱倫勃朗)。

林布蘭有「光影魔術師」之稱,可以將呆板的畫面,變成賦有戲劇張力的舞台劇。他以群像畫《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而成名,《夜巡》更是巔峰力作;沿用背景光與強烈的光影對比、複雜的顏色層次、生動的構圖,增強畫面空間感和深度,為傳統的肖像畫營造戲劇效果,描繪的感情多變,表現出有情節的舞台場面。有評論家甚至認為,這位荷蘭畫家繪出了畫中人裡頭的靈魂。

林布蘭一生大起大落,由家境富裕到赤貧潦倒,最後被葬於無名塚。他沒有留下日記或回憶錄,要了解他基本上只有從他遺下的畫作 - 尤其是40多年間畫上近90幅的速寫、素描、版畫、油畫的自畫像,儼如獨一無二的自傳,以獨特視野檢視林布蘭的生命、性格、多年來的內心世界、璀燦又滄桑的歲月。


林布蘭《自畫像》

今次借展的林布蘭自畫作,繪於他20多歲之時。當時林布蘭雖然仍在家鄉萊頓(Leiden),阿姆斯特丹的成名生涯仍然在未發生的未來之中,但畫功與個人風格已展露於此。他以刮撓顏料的手法細緻描繪頭上的煩惱絲,畫面右上角隱隱可見的筆觸變化揭示如何完善貝雷帽的形狀,絲綢圍巾和金屬領飾透露絲絲異國風情,令畫中的自己變成了幻想般的人物。

據說林布蘭的萊頓家門前原本有風車,陽光在不同氣候、時間映照在風車葉片之上,令他對畫面光影特別敏感。


三、與荷蘭黃金時代分庭抗禮的大師

提起荷蘭黃金時代藝術,必然會談到「法蘭德斯畫派」(Flemish Painting)。歐洲地理上有所謂「低地諸國」(Low Countries),指西北沿海一個地面接近或近於水平面的區域,包括今日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部、德國西部。

大概至15世紀,低地諸國才發展出自己風格的藝術。到了16世紀,因為經濟、宗教、政治等原因,低地諸國分道揚鑣 - 北部荷蘭達至黃金時代之期,南部比利時、法國北部一帶的法蘭德斯畫派亦極為鼎盛,足以與前者分庭抗禮。

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正是法蘭德斯畫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地位,或許可以從拍賣中一覷究竟。魯本斯的《無辜者的屠殺》(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於2002年在倫敦以£4,950萬成交後,穩坐「拍賣史上最貴古典油畫」寶座15年之久。直到2017年,達文西《救世主》以US$4.5億天價易手,這個紀錄才被打破。


魯本斯《君士坦丁凱旋進入羅馬》

魯本斯繪畫了一系列十二幅油畫習作,描繪君士坦丁大帝的人生。今次展出的便是其中一幅,名為《Triumphant Entry of Constantine into Rome》(君士坦丁凱旋進入羅馬)。君士坦丁當時在內戰中擊敗死敵麥森提斯(Maxentius),稱霸西羅馬帝國。傳說他在戰役前夕獲得神示,看到天上出現十字架,並聽到拉丁語「In hoc signo vinces」(中譯為以此徽號,汝可得勝)。他遂命令軍隊在盾牌畫上十字,翌日果然奇蹟地以少勝多。

姑勿論傳說屬實與否,君士坦丁戰後不但終止了對基督宗教的逼害,更在自身篤信之下,令之成為西羅馬帝國的最主要宗教。基督宗教後來與歐洲文明劃上等號,甚至成為全球最大信仰,君士坦丁居功至偉。

魯本斯這幅畫作當中,亦有許多基督宗教象徵。最明顯自然是為君士坦丁加冕的天使,另外軍旗上亦有代表基督的希望符號。畫面右面戴著頭盔的人,其實是人物化了的羅馬城,手上雕像象徵勝利,獻予君士坦丁。


畫作局部

上面說過,林布蘭是光影魔術師,以強烈的光暗對比手法,演繹出舞台效果一樣的視覺美學。相對來說,魯本斯的畫作則是生機勃勃,以飽滿的色彩和豐富的想像力,創作出激動人心的藝術。雖然這幅作品是油畫習作,還未是最終成品,但已經精彩細緻如此,可見魯本斯功力之高。


四、挑戰正宗經典的風景大家

泰納(J.M.W. Turner,1775-1851)既是英倫國寶,在整個藝術史上亦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他不但是偉大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筆下對流動中的空氣、水、風描繪,更大大影響了後來的印象派。

泰納創作《The Fifth Plague of Egypt》(埃及的第五次瘟疫)時只有24歲,此畫亦是他首幅挑戰皇家藝術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年度展覽的作品。他之所以會選擇聖經典故為主題,相信是想讓畫壇和評論家都知道 - 泰納除了繪畫風景以外,亦有能力處理嚴肅正典的題材。

或許泰納當時甚為緊張,所以弄錯了畫作的名稱 - 畫中描繪的其實是第七災(雹災),而非第五災(牲畜瘟疫)。


泰納《埃及的第五次瘟疫》


畫作局部

也許因為泰納作為風景畫家的背景,此畫重點落墨於大自然,而非人類活動之上。儘管畫作右下角可以看到摩西的身影,但他為陰影籠罩著,在廣闊的環境中又被以金字塔為中心的廣闊地形所包圍,顯然並非畫中主角。泰納用來捕捉雷聲、冰雹、火焰的戲劇性色彩效果,成為這幕異國風景的真正主題。

順帶一提,此畫曾經在倫敦佳士得拍賣,不過時間是超過一個世紀以前的1886年。


五、捕捉大自然一剎變化的宗師

承接上述介紹泰納的脈絡,最後我們來到印象派的世界。主角,自然是印象派最偉大的宗師 - 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亦稱莫奈)。

晨霧籠罩的查令十字鐵路橋上光影斑駁,是莫內享負盛名的倫敦系列畫作之一。1899-1901年,莫內三次到訪倫敦並下榻維多利亞堤岸的酒店。他幾乎每日早上都在酒店房間裡描繪查令十字橋和滑鐵盧大橋的風景,就是為了捕捉大自然瞬間萬變的一剎光影。

由於濃霧在水面上的大氣形態不斷變化,莫內往往還趕不及完成手上的畫作,便要開始繪畫另一幅。色彩、光線、陰影在他的畫面中渾然一體。1901年莫內最後一次到訪「霧都」,旅行結束時已完成了近百幅畫作,當中最完整的就是12幅描繪滑鐵盧大橋和查令十字橋風景畫作。


莫內《查令十字橋》


畫作局部

回到吉維尼後,莫內為倫敦系列作品潤色,至1904年才終於畫廊展出一批精選。評論家對之讚不絕口,稱莫內創作可以媲美英國風景畫的無冕之王 - 泰納。

在一眾描寫查令十字橋畫作的文字中,或許以法國詩人兼藝評家的卡恩(Gustave Kahn,1859-1936)最為貼切:

「……以空靈縹緲的河流景緻入題,觀者猶如親眼目睹光線穿透黎明時份朦朧的霞彩,光影律動、稍縱即逝。河水如鏡,鏡面陰影互相追逐、彼此超越 - 它們脆弱、緩慢而和諧,就像舒曼(Robert Schumann)或佛瑞(Gabriel Fauré)的音樂……彷彿交響樂裡一支與眾不同的旋律,煙霧模糊了一部份橋景,消融了它,也吞咬住分隔河水的翠綠倒影。大橋投下漫漫陰影,好似龐大落葉,在碧波上漂浮、震盪……」


其他精選展品


克盧埃(François Clouet,1510-1572)|《弗朗索瓦·德·塞波元帥畫像》(Portrait of François de Scepeaux)


老揚‧布呂赫爾(Jan Brueghel the Elder,1568-1625)|《河流景觀》(River Landscape)


小揚‧布呂赫爾(Jan Brueghel the Younger,1601-1678)工作室|《味覺》(The Sense of Taste)

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基督進入耶路撒冷》(The Entry of Christ into Jerusalem)


卡爾夫(Willem Kalf,1619-1693)|《靜物畫與中國瓷罐》(Still Life with a Chinese Porcelain Jar)


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1903)|《女士在溪間洗腳》(Woman Washing Her Feet in a Brook)


雷諾瓦(Pierre Auguste Renoir,1841-1919)|《戴帽子的小女孩》(Little Girl with a Hat)


編按:展覽名為「從倫勃朗到莫奈:歐洲繪畫五百年」。倫勃朗與林布蘭都是Rembrandt的中文翻譯,正如莫奈與莫內皆為Monet的中文翻譯。筆者按照The Value翻譯慣例,故在此文中沿用林布蘭和莫內這兩個譯名。有興趣的讀者,請按這裡到官方指定網站購票

從倫勃朗到莫奈:歐洲繪畫五百年

展期:2020/1/10 - 5/5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地址:廣州市 天河區 珠江東路2號
開放時間:

  • 周二至四、周六至日|9am - 5pm
  • 周五|9am - 8:30pm
  • 周一|休館​​

交通:

  • 地鐵3號線珠江新城站
  • 地鐵5號線珠江新城站
  • 公交路線 40、44、293、886、886A

入場:

  • 全票 RMB 80|周末及節日假期
  • 全票優惠 RMB 60|適用於工作日
  • 半票 RMB 40|兒童(1.2-1.5米高)、7-18歲、全日制大學本科生或以下學歷在讀學生、60-64歲、教師、傷殘人士
  • 免費|6歲或以下、身高1.2米或以下、65歲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