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藝術學堂|看懂林壽宇 繁囂紅塵中的寧謐淨土

「藝術圈的朋友、藏家來看林壽宇展覽,感覺很平靜、很放鬆。他們說,就像到了避世的庇護所一樣。」

21世紀,嘈音處處,有形的、無形的,煩擾我心。身處如此繁囂的滾滾紅塵,寧靜二字已經成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今日我們請來香港邦瀚斯「現代及當代藝術」專家 - 林芳如(Dorothy Lin),帶各位上一堂5分鐘的課,走進林壽宇的藝術世界,尋找那一片避世隱逸的無為淨土。


林壽宇《1.3.1964-繪畫浮雕》展出期間|Bonhams


極簡主義大師 林壽宇

我面對西方藝術:繪畫、雕塑。東方有東方的哲理,不都在這些作品上面嗎? - 林壽宇

今年三月,我們舉辦了香港首個林壽宇個展。許多藝術圈朋友、藏家來看,感覺很平靜、很放鬆。他們說,就像到了避世的庇護所一樣。城市人,每天奔波忙碌,勞苦不息。能讓心靜下來,好好沉澱、沉思的藝術,難能可貴。現在愈來愈多人喜歡林壽宇,這是其中一個主因。

另一個原因,或許是這位極簡主義大師走得很前。如果以華人藝術家的身份來看,甚至可以說走前了一整個時代。林壽宇在西方藝壇成名甚早,1964年就受邀參加「第三屆文件展」(Documenta III)。「文件展」每五年在德國舉行一次,是舉足輕重的國際當代藝術展會。第一屆的陣容已經星光熠熠:畢加索、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夏加爾(Marc Chagall)、米羅(Joan Miro)、貝克曼(Max Beckmann)等等。

第三屆,林壽宇選了三件重點作品參展,當中以此幅《1.3.1964-繪畫浮雕》尺寸最大。當時與之並陳展出的名字,包括培根(Francis Bacon)、杜布菲(Jean Dubuffet)、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統統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藝術家,足見林壽宇在西方藝壇的地位。


《1.3.1964-繪畫浮雕》是林壽宇參加「第三屆文件展」之作


「第三屆文件展」圖錄封面


「第三屆文件展」圖錄,紅圈的Richard Lin是林壽宇之洋名

可是在亞洲藝術市場,林壽宇近幾年才真正開始受到重視。喜歡他的藏家多是30 - 40多歲、具國際視野、多有接觸西方藝術的年輕一群。這和林壽宇的藝術本身甚有關係:他的作品謙虛、低調,內裡有華人特別欣賞的底蘊和東方哲學,然而表達方式卻是前衛西方藝術。或許正因如此,他的藝術現在才在市場上綻放。

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唯一不變的,就是持續的變化 - 林壽字

林壽宇是一位很「國際化」的藝術家。他出身於日治時期的台灣望族,15、16歲就來到香港,在傳統名校拔萃男書院就讀,接受正統西方教育。1952年,他遷居英國,研讀建築和美術。畢業後,他隨即踏上藝術家之路。

許多藝術家畢生都停留於同一個創作階段,無法突破自己。林壽宇則不同,一直變化,一直尋找自己的路途。這是他人生第一幅專業畫作,繪於1957年。畫中是巴約大教堂,位於諾曼第。他當時對這種羅馬式建築很感興趣。雖然這是一幅很具象的風景畫,但留意左上方的日蝕,已隱隱透露出他內心深處的東方哲學,也成為貫穿他藝術生涯的一個重要主題。


香港邦瀚斯「現代及當代藝術」專家|林芳如


《巴約大教堂》,1957年


《無題(黑太陽)》,1958 - 1960年


《無題(25.12.59)》,1959年

接著這幅名曰《無題(黑太陽)》,創作於1958年的3月至1960年,正正以日蝕為主題。雖然以湛藍和黑色為主調,但太陽看上去就像在燃燒、在震動,充滿力量,活像隨時要爆發開來。

50年代末,林壽宇經歷了抒情抽象時期。另外兩位放洋的華人巨匠 - 趙無極與朱德群,也在同一時期踏進了抒情抽象藝術,最終成為了這個領域的宗師級人物。林壽宇卻沒有繼續這條路,踏入60年代他就驚人地蛻變,開始步向抽象幾何的極簡主義。

我的作品,都是一個建構、一個架構,都是視覺性的、哲學性的表達 - 林壽宇

這是1961年創作的《金屬浮雕》系列,物料變成單一顏色的金屬鋁片,貼在木板之上,裡面完全沒有繪畫成份。林壽宇重視理性的個性,以及建築背景對他的影響,開始在藝術中浮現出來。


《金屬浮雕:1961年1月》,1961年


《繪畫浮雕》,1961年

與此同時,他又開始了混合物料創作。例如這幅《繪畫浮雕》,畫布上既繪油彩,亦用上了圓形鋁片和方形銅片。理性和建築以外,我們更看到了林壽宇內心深處的東方哲學 - 蒼穹日月、天圓地方。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 林壽宇(引《道德經》)

1964年,他為「第三屆文件展」創作出極為成熟的代表作《1.3.1964-繪畫浮雕》。材料用上油彩、鋁板、有機玻璃,幾何構圖經精確數學計算,比例完美,又抓住了光感與空間的對比。然而,在此極簡主義的表現手法之中,仍然是令林壽宇深感著迷的老莊思想。

他的日蝕命題雖然改變了形狀,卻在此畫的黑色方形中承繼下去。日蝕這種天地間的自然變化,自古以來引人無盡好奇、無窮思考 - 它代表生活中運行不息的道理,人類卻要從世界中不斷摸索。


林壽宇於60年代踏入抽象幾何藝術


《1.3.1964-繪畫浮雕》,估價HK$450萬 - 650萬

60年代後期,林壽宇的「白色系列」正式展開。他本人曾經引《道德經》的「五色令人目盲」來解說他的用白與留白。他又說「白色是最有顏色的顏色,也是最無顏色的顏色」、「智慧的增加,等於色彩的減少」。畫布上的層層白色方塊,正正亦是他對道家思想的演繹。

你要用哲理、哲學的觀念,去做自己的explanation - 林壽宇

70年代,林壽宇的畫作看上去仍然是抽象幾何,但箇中主題又回歸到他生涯起點 - 風景畫。他當時已在歐洲打響名堂,獲頂尖的Marlborough畫廊簽為旗下畫家,金錢上相當寬裕。他遷往威爾斯的莊園居住,專心繪畫之餘,過著種花養草、和家人共享天倫的愜意生活。這時期的不少畫作,畫的其實就是莊園、田野、地貌,只是視角換成鳥瞰,表現手法是幾何抽象,而非風景具象。


《水仙花》,1971年


《Oswald J》,1971年


《Taliesin》,1971年

這幅《水仙花》最為直接,黃色的就是花卉。接著一幅名為《Oswald J》,其實是他園丁的名字。林壽宇是台灣望族出身,很重視歷史傳承、文化保育。在他搬進來以前,Oswald J早就在打理和保護那莊園大宅。林壽宇很尊重這位園丁,所以此畫特別以之命名。《Taliesin》其實是地名,為Oswald J本身所住之處。

這些畫作,其實都是鳥瞰的風景畫,裡面有莊園、有花草、有田野、有地貌,只是換了抽象幾何模樣。老莊思想中,「道」充塞於天地萬物之間。林壽宇就借他周圍的天地風景,從藝術中表現出這種「道」。



林壽宇(Richard Lin,1933 - 2011)《1.3.1964-繪畫浮雕》

拍品編號:8
創作時間:1964年
尺寸:137.1 x 116.9cm
來源:

  • 藝術家收藏(英國)
  • 英國私人收藏 (得自上述收藏)
  • 現藏家直接購自上述收藏,約1975年

展覽:

  • 「第三屆卡塞爾文件展」,德國 ,1964年 ,第366頁 ,編號3
  • 「林壽宇:1950至1970年代重要作品回顧展」,香港邦瀚斯 ,2019年 ,第40頁 ,彩圖

估價:HK$4,500,000 - 6,500,000


拍賣詳情

拍賣行:香港邦瀚斯
專場:現代及當代藝術
預展時間:
2019/5/25 - 26|10am - 7pm
2019/5/27|10am - 2pm
拍賣時間:2019/5/27|4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