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實體博物館的博物館,究竟還能否稱為博物館?
紐約魯賓博物館(Rubin Museum of Art)於2004年成立,以喜馬拉雅藝術著稱,藏品逾4,000多件,當中不乏重器傑作。最近,館方宣佈將於本年10月6號起關閉實體空間,將來會專注於「巡迴展覽、藏品外借、支持藝術研究」等活動。外間預期,約60名博物館員工將失去工作。
此事於文化界引起不少討論。
首先,喜馬拉雅藝術愛好者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朝聖地;其次,儘管館方否認,惟外間估計這是疫情起引發的財困所致;再者,收藏家關注的,自然是館藏接下來會否在市場釋出;最後,究竟沒有實體的博物館,還算否博物館?
魯賓博物館將於本年10月起關閉實體空間
西藏 十五世紀 銅鎏金密集金剛像|魯賓博物館
魯賓夫婦(Shelly & Donald Rubin)
魯賓博物館創辦人為魯賓夫婦(Shelly & Donald Rubin)。丈夫憑創立醫療保健數據分析起家,妻子則是一位程式設計師。1970年代中的某一日,兩人途經紐約麥迪遜大道,視線被一間店舖櫥窗裡的畫作所深深吸引。
畫作原來是十九世紀的西藏唐卡(下圖),描繪藏傳佛教信仰中治病延壽的白度母。夫婦倆購下這幅唐卡,自此踏上收藏之旅。
1998年,兩人相中奢侈百貨公司Barney的曼哈頓店址,斥資US$2,200萬把之購下,並開始施工裝潢。2004年,魯賓博物館正式在此棟70,000平方尺的建築開幕,由夫婦倆的名下基金會負責營運。
論喜馬拉雅藝術收藏,魯賓博物館當屬頂尖之列。各大拍賣行的圖錄,不時都會引用魯賓博物館藏為參考例子。近年,館方亦積極引入當代藝術元素,並增設互動藝術裝置,讓大眾能輕鬆體驗禪修與佛教文化,以求吸引更多觀眾入場。
可是,博物館仍然遭遇到許多挑戰。
藏中 十九世紀 白度母唐卡(引領魯賓伉儷踏上收藏之旅的西藏藝術品)|魯賓博物館
魯賓博物館的神龕室
魯賓博物館近年積極引入當代藝術元素
早在2011年,魯賓伉儷便向剛起步的博物館捐贈US$2,500萬,用以支付運營成本。然而,這筆錢在疫情前夕已幾乎耗盡,博物館處於入不敷支的狀態。
及至疫情期間,遊客數量減少和預算短缺的問題更為嚴重。當時,館方宣佈一系列大幅削減營運成本的計劃,包括解僱25%員工,縮減參觀時間,每周多休館一日,輪換展覽從每年五、六次減少至兩次等等。
另一方面,博物館又牽涉入文物走私風波。例如2022年,博物館便歸還了兩件宗教雕塑予尼泊爾,懷疑當年是經非法途徑出境。同年,館方為威尼斯雙年展首屆尼泊爾館提供財政支持,並協助尼泊爾於加德滿都建立伊圖寺廟博物館(Itumbaha Museum)。
至於是次關閉紐約實體展館,預期40%員工(約60名)將會失去工作,館址所在建築亦會出售。順帶一提,魯賓博物館旁邊的建築物,去年底以US$2,150萬易主 - 和魯賓夫婦購買博物館址所在的US$2,200萬相約。
涉事的十四世紀雕塑,魯賓博物館已把之歸還予尼泊爾
魯賓博物館執行館長Jorrit Britschgi
儘管如今要關閉實體空間,並出售館址所在的建築物,但館方就否認是財政困難所致,聲稱今回只是轉型,稱未來將以去中心化形式運作,專注於外借展品,各地巡展,支持研究等活動。
博物館執行館長Jorrit Britschgi稱,關閉實體空間乃前瞻性一步:「為甚麼我們仍然假設博物館是一個可以進入,觀看展品,然後離開的空間呢?」他又表示,即使出售了建築,魯賓博物館仍存在於紐約,只是不再經營獨立空間。
沒有實體博物館的博物館,究竟算否博物館?聽上去,這頗有點哲學味道;與此同時,它也是一個實際問題。
在紐約法律上,魯賓博物館屬於公共慈善機構,所以向之捐贈的人士可以獲得稅項扣除。不過這是有條件的 - 博物館需要持續讓公眾欣賞或接觸到藏品。
魯賓博物館將不再擁有實體展出空間,那麼它是否還能達成上述條件,或許將成為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