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仲軒2024秋季文物藝術品拍賣會,即將於10月24日在上海萬豪虹橋大酒店三樓萬豪殿盛大啟幕。10月24日至26日預展,27日上午十點正式舉槌,恭候您的蒞臨。
本次拍賣精心呈現六大專場-《江南毓秀——江浙滬地域戶出專場》、《宗匠陶鈞——重要中國古代陶瓷》、《御瓷萃臻——樸逸美術館藏瓷》、 《盛世華章——宮廷藝術及重要器物》、《盛世龍騰——宮廷藝術及重要器物》及《清雍正御製粉青釉雙龍尊》,共計三百八十件珍稀拍品,重器雲集,蔚為大觀,靜待您的品鑒。
Lot 801|清雍正 御製粉青釉雙龍尊
款識:「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尺寸:高43 cm
來源:
- 慶寬家族舊藏。
- 北京保利,2017年12月18日,Lot 5183。(封面)
參閱: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唐白釉塑貼雙龍耳尊。(編號:新00106219)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唐三彩雙龍耳瓶。(編號:新00020452)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天青釉雙耳尊。(編號:新00136848)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款青花花卉紋雙龍耳瓶。(編號:新00092902)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茶葉末雙龍尊。
- 《中國陶瓷—出光美術館藏品圖錄》,平凡社,1987年,編號962。
-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香港),2000年,頁 108,編號94。
- 《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國立博物院藏中國清代瓷器》,廣西美術出版社,1995年,頁62,編號15。
- 《Chinesisches Porzellan》,Mainzam Rhein,1981年,編號 51。
- 《沈陽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下)》,萬卷出版社,2008年,頁62, 編號 5。
- 法國楓丹白露宮藏—雍正茶葉末釉雙龍耳尊。
- 倫敦佳士得,1991年6月10日,Lot 162。(現存於美國加州陳氏典藏博物館)
- 香港佳士得,2009年5月27日,Lot 1830。(封面,成交價:HK$29,780,000)
- 香港佳士得,2017年5月31日,Lot 2888。(單行本,成交價:HK$140,500,000)《莊紹綏收藏中國瓷器》,朱湯生,頁180,編號70。
估價待詢
《禮記•禮運篇》有雲:「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龍的形象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直被認為是四靈之一,萬物之首。古往今來,龍的文化品格體現著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自尊、自豪和頂天立地的自強、自信。在我國歷代藝術品中,無論從生產數量之大,製作工藝之精,抑或從藝術造詣之高,陶瓷器上的龍形被視為陶瓷藝術的至高追求,也是中國古代藝術巔峰的縮影。
雍正皇帝風雅慕古,在朝期間陶瓷工藝有了極大的發展,據唐英的《陶成紀事》記載,單雍正朝仿古創新的各種高低溫顏色釉便列出57條之多。雍正皇帝時代除了在仿古器物和釉色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並且在單色釉的燒造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峰,研製出仿古與創新釉色若幹,可見有:天藍、粉青、霽青、歐藍、梅子青、歐紅、霽紅、茄皮紫、海棠紅、澆紫、玫瑰紫、油綠、大綠、蛇皮綠、松石綠、鱔魚黃、澆黃、米色、月白、紫金、烏金、描金、抹銀、填白、水墨等。
雍正朝單色釉並無過多紋飾裝飾,少部分有暗花紋,但憑造型、釉色取勝。雍正單色釉琢器體形俊秀,好似美人亭亭玉立的身材,均勻幹凈的釉色又像佳人光潔無瑕的肌膚,深受人們喜愛。其中最為瑰秀之作,便為雍正青釉御窯器,雍正青釉有粉青釉、冬青釉、和仿龍泉釉等。色澤上看,以粉青最淡,冬青稍深,豆青最重。青釉是以微量鐵為呈色劑,是我國比較古老的色釉。而對於青釉的覆燒,直至雍正朝才達到絕對的成熟高度,故才方可燒造出是如本品之仿古雋品。
雍正帝在位時,常親自過問御瓷的製作,尤其對單色釉的配製格外在意。因此,景德鎮所產單色釉的品種在雍正年間大為增加。清宮舊藏之明代遺存的單色釉瓷數量,亦頗為可觀,而康熙年間也屢有創舉,但由於雍正帝對新釉色汲汲以求,所以單色釉在其治下仍疊有創新。清檔中有多筆記錄,堪可證明雍正帝對單色釉的喜愛程度。
雍正御窯素以「古雅」著稱於世,本件「清雍正御製粉青釉雙龍尊」可為這一評語的最佳詮釋。本品盤口,細長頸,溜肩,腹部豐滿,至脛處漸收。頸上突起五道弦紋。口沿與肩之間有兩個對稱的龍形柄高聳直立,龍頭探進瓶口銜住口沿。肩部有八組橢圓形模印貼花裝飾。通體施粉青釉,釉色沈穆深杳,宛若廣袤深邃之天穹。外底署青花「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從商周到秦漢時期,龍的形象在陶瓷裝飾上的應用從繪飾到堆塑,裝飾手法和形象也有了極大的發展變化,並開始與饕餮紋、雲雷紋、人字紋、白虎紋、朱雀紋等其他形象共存。從周代追溯至唐朝,人們對龍形的相同看法只有三點:一是有鱗,二是變化無形,三是屈伸從時,隨季節變幻。直到南北朝時期,陶瓷器出現了常見的龍形器型,如龍柄瓶、雙龍耳瓶、龍柄雞首壺等。隋唐五代時期器型進一步多樣化,出現了白釉龍柄雞首壺、青釉蟠龍燈、龍柄壺、龍紋三足爐、白釉雙龍耳瓶、白釉龍柄壺、白釉龍柄雙身瓶等。雙龍尊自五代後消失,至清代雍正官窯覆現,雍正朝之後除乾隆早期尚有少量燒製外,之後又銷聲匿跡,成為絕唱。
中國唐代雙龍柄壺又稱龍耳瓶、龍耳尊、龍柄盤口壺等,其造型特點為盤口、細長頸、身體呈罐狀,二龍口銜盤沿,尾接罐肩,如同雙耳分立瓶口兩側。雙龍柄壺造型的變化主要是頸肩部,頸部分為細長的素面頸和螺旋的旋紋頸,肩部分豐肩式和溜肩式。雙龍柄壺是在以往的雞頭壺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而來的,隋唐時期的雙龍柄壺有白瓷、黑瓷、三彩、銅、黃釉多種材質,其中以白瓷雙龍柄壺最多。白釉者,可見北京故宮藏一例唐白釉塑貼雙龍耳尊(參閱1),另見一例三彩者,北京故宮藏唐三彩雙龍耳瓶(參閱2)。
本品造型源自唐代雙龍尊樣式,恢弘大氣,釉色則由宋代龍泉青釉改良而來,潤澤淡雅,二者完美地融為一體,代表了雍正御窯製瓷工藝與藝術的空前成就。
年希堯和唐英(公元1682至1756年)任督陶官期間,奉雍正之命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發工作,期間大量的單色釉和琺瑯彩應運而生。而許多新的釉色,很可能就是在歷任御窯督陶官中的翹楚,唐英的督導之下誕生的。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唐英任職宮中內務府員外郎,1726年派赴景德鎮,起初助年希堯協理窯務,但不久即全面接管御窯廠。唐英自身是見識淵博的陶瓷學者,且文學造詣極高。他的傳世之作,為研究景德鎮製瓷史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史料。1735年,唐氏撰成《陶成記事碑記》,文中列舉了約五十七類器物和近四十種釉料。當中更提到一批從宋瓷汲取靈感的釉料,這些正是唐英的揚名之作。
《陶成記事碑記》列述釉料時提到「仿龍泉釉有淺深兩種」,此類釉色應指的是為本品之「仿龍泉青釉」。傳世雍正雙龍尊亦可見另外所施三種釉色,於《陶成記事碑記》中皆有列舉。北京故宮所藏雍正天青釉雙耳尊(參閱3),應是唐英「仿銅骨無紋汝釉,仿宋器貓食盤、人面洗色澤」。日本出光美術館珍藏一例茶葉末釉雍正雙耳尊(參閱6),便為唐英書中之「鱔魚黃、蛇皮綠、黃斑點」。由此可見,本品清雅雋逸的雍正粉青雙耳尊,極有可為是唐英督製仿古之作,它極力迎合了以品味高雅、要求嚴苛見稱的清代盛世君王之一—雍正帝,而其監製者的才情和成就亦是歷任御窯廠督陶官中的佼佼者。
本品之粉青釉色,最為接近南宋龍泉窯之「粉青」上乘釉料,故本品摹古之作具雙重意義:其形製可上溯至唐代,而釉料則師承南宋作品。雍正時期,景德鎮御窯投入了大量資源,務求完善在白瓷胎上掛施青釉的工藝。明初景德鎮御窯的瓷胎雖已采用靠少量鐵呈色的青釉,但直至康熙年間,陶工研發出一種最適用於純白(低鐵)瓷胎的精製釉料,這種青釉幽微蘊藉,其含鐵量約為南宋常見龍泉青釉的一半。
這種創新的瓷釉在雍正年間再度改良,終得出質感更為細膩和色調泛藍的粉青釉。康熙年間更為諸多色調冠以「豆青」、「東青」等名,而雍正年間則有「冬青」、「粉青」等說法。
對比此類雍正御窯雙龍耳壺,傳世公私收藏僅見數例青花者與顏色釉存例,存世極罕。北京故宮所藏的清雍正天藍釉雙龍耳大瓶(參閱3),該瓶洗口,細頸,溜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通體施天藍色釉,凸起數道弦紋,兩側口、肩之間對稱置龍形柄,肩部有八組橢圓形模印貼花裝飾。外底署青花篆體「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款。北京故宮亦珍藏一件形製相同但略小的雍正青花雙耳尊(高 32.3 cm),此例飾釉下鈷藍(雙龍柄較直),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2000年,頁 108,編號94(參閱7)。巴爾的摩市沃爾特斯美術館藏一例近似的仿官釉雙耳尊,圖見《Oriental Ceramic Art布歇爾(S.W.Bushell)》(頁82,圖例116,紐約,1980)。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The V&A Museum)藏一例較大的雍正青花雙耳尊,它與本拍品形狀相同,但為大尺寸例(高52.3 cm),見柯玫瑰著作《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國立博物院藏中國清代瓷器》,廣西美術出版社,1995年,頁62,編號15 (參閱8)。德國希爾德斯海姆市羅密博物館的奧默珍藏(Ohmer Collection)中有一例形製相近的釉下青花雙耳尊(參閱9),圖見韋斯納(U.Wiesner)著作《中國瓷器》(Chinesisches Porzellan)編號 51(Mainzam Rhein:1981)。克里夫蘭美術館普蘭蒂斯珍藏(Elizabeth Severance Prentiss Collection)中也有一例器形相同的雍正粉青釉雙耳尊高52.1 cm。2009年5月27日,一例形製相同但較小的乾隆釉下青花雙耳尊(參閱13),高32.4 cm,經香港佳士得拍出,Lot 1830。出光美術館藏有一例雍正顏色釉雙耳尊,為茶葉末釉例(載於《出光美術館中國瓷器珍藏》,編號 962,1987年)。沈陽故宮珍藏一件形製、釉色與本品相同的雍正雙耳尊(參閱10),高52 cm,圖見《沈陽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下)》,頁 62-3 編號 5,2008年。北京故宮另保存有一例十分特別的雍正茶葉末雙龍尊(參閱5),此器一耳原殘缺,瓶腹部從右至左有毛筆書寫楷書「嘉慶十五年九月十一日回園時哈拉口口撇下耳傷回明,二位大人著有庫收訖特記」,此雍正雙龍尊即可能用於圓明園等重要場所的陳設,損後並未被遺棄,而是一直保存在清宮,可探究雍正雙龍尊在清宮收藏的重要程度。此類雙龍尊曾為圓明園陳設之說,另有一例可證,為法國楓丹白露宮收藏(參閱11),現陳設於其中國館之一例雍正茶葉末釉雙龍耳尊,與上述破損瓶疑曾為一對,陳設於圓明園行宮內。綜上例所見,雍正御窯燒造此式雙龍耳尊,體量52 cm左右者居多,而小號者則僅見青花例,是如本品之粉青釉並體量為43 cm者極為鮮有,稀世珍罕。
在2017年12月18日北京保利拍賣之前,此器秘藏京師百年,至為珍罕。器高43 cm,此尺寸為目前公私收藏雍正粉青雙龍尊之孤品。高52 cm的雙龍尊目前已知三件,分別為克利夫蘭美術館Prentiss珍藏、美國加州陳氏典藏博物館藏品(後於1991年倫敦佳士得釋出)、著名收藏家莊紹綏先生舊藏,後於2017年香港佳士得以1.405億港幣成交,曾打破了雍正單色釉瓷器成交價的世界紀錄。
慶小山,名寬,號松月居士。隸正黃旗。工書善畫,供職於醇親王府,由醇親王府進入清宮內務府,內務府是清代掌管宮廷事務的機構,凡帝後的衣食住行用都由內務府管理。內務府自清初順治時設立後,各朝沿置不變。慶寬在內務府歷任內郎、堂郎中、晉三院卿,三院指上駟院、武備院、奉宸院,屬正三品,在大清內務府的歷史中,能一身而居三院卿者僅慶寬一人。
庚子事變後奉慈禧之命負責散落宮外的器物的重新收集工作,尤其以宋瓷名窯、及清三代御窯為盛。由此,成為故都在古玩收藏中,與郭世五齊名的兩大收藏大家之一。郭氏藏瓷於40年代全部捐贈故宮,而慶寬家族藏瓷於1980-90年代,歸於其十幾位後人,並偶有市場流通,時有所出必為90年代北京拍賣公司的器物封面。
盛世龍騰——宮廷藝術及重要器物精選拍品
Lot 702|清雍正 青金藍釉廣口梅瓶
款識:「大清雍正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尺寸:高17.5 cm
來源:
- Scheinman舊藏,紐約。
- 香港蘇富比,1985年5月21至22日,Lot 234。
- 紐約佳士得,1986年6月5日,Lot 317。
- 紐約佳士得,1995年3月23日,Lot 113。
估價:RMB 1,500,000 - 3,000,000
藍釉創燒於元代景德鎮窯,是以天然鈷料為著色劑的高溫釉,至宣德朝燒造工藝純熟,藍釉質感凝厚,色澤艷美猶如藍色寶石一般,聞名於世。至清代雍正一朝,清世宗胤禛對色調單純之瓷器最為傾心,因代表了含蓄而優美之趣味以及高雅而清新之格調,故其極為鐘情一道釉器,尤以藍釉為最,北京故宮所藏《雍正十二美人圖》中就有此種藍釉器出現,可見雍正帝對此之珍愛。
青金藍釉乃雍正時期督窯官唐英創新的高溫藍釉品種,以乳白釉為底釉,施吹灑鈷藍料之工藝燒製而成,釉色由青、藍、白等斑點組成,以藍色為主的各種斑點輝映成趣,因其貌極類青金石,故得名「青金藍釉」。此類青金藍釉器傳世極為稀少,本品可謂其佳器之代表。
此梅瓶廣口,短頸,豐肩,鼓腹,長腰斂收,近底外撇,下呈圈足,曲線優美,亭亭玉立。此類廣口梅瓶為雍正時期所獨有,其造型來源於順治、康熙早期的廣口象腿瓶。較之原器,廣口梅瓶線條更為柔和優雅,整體造型俊秀標志,御窯風範盡顯,應是唐英為展現當時登峰造極的純色釉所創作之新器形。瓶身通體施青金藍釉,釉色恬靜深蔚,猶如藍寶石般晶瑩,錯落有致的斑點中伴黃褐金星,蕩漾出一股華貴之氣。釉面肥潤,光華隱隱,如寶如珠,若言瓷器來源於火的藝術,此瓶便是其最佳詮釋。
本器為清雍正御用之花器,查閱目前世界公私收藏,僅見此一例清雍正青金藍釉廣口梅瓶,暫未見與本瓶釉色、器形完全相同者,可謂傳世之孤品。且來源顯赫,其早年為紐約Scheinman先生收藏,1985年5月21-22日由香港蘇富比釋出,編號234,其後二度售於紐約佳士得1986年6月5日,編號317、1995年3月23日,編號113,流傳有序,彌足珍貴。
Lot 703|清乾隆 仿官釉如意飄帶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尺寸:高22.5 cm
來源:
- 香港蘇富比,1983年5月11日,Lot 121。
- 香港蘇富比,1998年11月2日,Lot 314。
- 香港懷海堂珍藏。
- 香港嘉德,2022年10月7日,Lot 1071。(成交價:HK$5,400,000)
展覽:
- 「機暇清賞: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7年,香港。
- 「博古存珍:敏求精舍金禧紀念展」,香港藝術博物館,2010年9月25日至2011年1月2日,香港。
出版:
- 《機暇清賞: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38-139,編號20。
- 《博古存珍: 敏求精舍金禧紀念展》,香港藝術博物館,2010年,頁330,編號186。
參閱:
- 清宮檔案——乾隆三十四年海福任內未銷銀兩自貢磁器並傳辦活計清單乾隆二十八年分。
- 清宮檔案——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立佛堂收供玻璃磁琺瑯各樣供器賬。
- 《御製詩四集》卷九十七——乾隆皇帝於四月十五日,陪其母親至北京西頂之廣仁宮上香。
- 《鮑爾珍藏中國陶瓷》卷二,日內瓦,1999年,圖版279。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 青瓷穿帶八棱瓶,館藏編號:中瓷004495。
- 香港蘇富比,1981年5月19日,Lot 497。(成交價:HK$242,000)
- 《蘇富比香港二十周年》,兩木出版社,1993年,編號324。
本件拍賣標的處於保稅狀態下,詳情請見本圖錄《保稅拍品競買須知》。
估價:RMB 3,500,000 - 6,500,000
尊撇口,束頸,鼓腹,圈足微侈。通體施仿官釉,釉面純凈瑩潤,釉色青逸靜穆,極盡古雅,圈足內署青花「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整體大樸尚簡,釉面溫潤凝澤,寶光自蘊,古意盎然。
查閱清宮檔案,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七日,九江關監督海福進「觀釉錦帶瓶成對」,屬該年「年節貢物」,命交佛堂。該對瓶配紫檀座,於乾隆三十五年四月初一日,供於太山娘娘廟。清宮檔案記錄的瓷器中,以「錦帶」、「錦袱」等裝飾者極少。觀此瓶之款識風格、燒製水準,極有可能即為前述檔案所載「觀釉錦帶瓶成對」。
乾隆二十八至三十年間,海福任九江關監督,兼任督陶官,即此前唐英所任之職。此對瓶以海福個人名義進貢,且至其卸任之時,此器尚未核銷款項,當為其自籌資金燒製,想必其為博皇帝聖心,在製作過程中極為用心,精益求精。當次的「年節貢物」僅十一對,計二十二件,較之大運瓷器,數量極少,更顯此類之珍稀貴重。海福任內,瓷器燒製技藝仍十分精湛,所製精品不乏創造瓷器拍賣紀錄的傳世名品。曾創下大陸地區瓷器拍賣紀錄的清乾隆御製洋彩胭脂紅地軋道雕瓷鏤空「有鳳來儀 百鳥朝鳳」圖雙螭耳大轉心瓶,便同樣出自海福任內,進貢於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比「觀釉錦帶瓶成對」晚進貢一年。
清宮檔案中所言之「太山娘娘廟」,與碧霞元君信仰有關。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岳大帝的女兒。明清時期,碧霞元君被認為有「庇佑眾生,靈應九州」之能,多次得到帝王致祭、賜額。乾隆皇帝曾六次登臨泰山,至碧霞宮拈香。明清之時,對碧霞元君的崇拜蔚然成風,從泰山一隅,擴展到全國大部分地區。僅北京便曾建有幾十座「泰山娘娘廟」,圓明園宮門外便有一「泰山聖母廟」。據《日下舊聞考》載,「圓明園……宮門右有泰山聖母廟……俗稱娘娘廟,康熙年間建」。北京最著名的娘娘廟是東西南北中五座,合稱「五頂」。乾隆皇帝《廣元宮六韻》詩中有雲,「碧霞元君廟在泰山頂,北方祠祀極廣,屢著靈應,京師建廟城外,有五頂之稱」,可見清高宗對碧霞元君信仰之重視。
四月十八日,是碧霞元君誕辰日。乾隆皇帝曾多年於四月十五日,陪其母親至北京西頂之廣仁宮上香。另據清代《岱覽》中載,「自乾隆二十四年以來,每遇四月十八日,遣內大臣賚香帛進謁以為常。御賜彜器爐鼎瓶盞,多晶玉金磁之寶」。查閱清宮檔案,供奉器物至泰山,常發生在四月初,如乾隆三十七年四月初八日,「泰山供」汝釉瓜式瓶一對;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初四日,「泰山供」青花白地鳳耳瓶一對。
乾隆三十五年,為慶祝乾隆皇帝六旬聖壽、聖母皇太後八旬大壽,乾隆敕令重修岱廟,碧霞宮也進行了重修。前述「觀釉錦帶瓶成對」即於該年的「四月初一日」供於太山娘娘廟,時間符合四月初供器的習慣,也或許與此次重修有關。
仿官釉為仿南宋官窯釉色而成,雍正時期即有燒製。於雍正十三年唐英所撰《陶成紀事碑記》中,載五十七種每年進貢之釉色,仿官釉位列第一,「仿鐵骨大觀釉,有月白、粉青、大綠等三種,俱仿內發宋器色澤」。乾隆十二年,唐英又編纂《製造瓷器則例章程》,「大觀釉器」為所列琢器之一,泥土、釉料皆需特別配置。官窯乃宋五大名窯之一,本器釉質溫潤盈澤,釉薄處,隱見仿官「鐵骨」之色,深得宋器之精髓,清雅古拙,敦厚穆雅,予人無盡審美體驗。
本器尤為難得者,乃其頸部以瓷仿繩紋二周,並系一結。頸部繩系的技法成型於清代的包袱瓶,又稱布袋瓶、袱系紋瓶。器形多樣,尺寸有大有小,主要特徵是在瓶身的肩部位置用塑型或繪畫的方式,裝飾一圈包袱狀帶飾或者是束帶紋飾,無論是塑型還是繪製紋樣,包袱上織物的褶皺、起伏大多刻畫細膩精緻,惟妙惟肖。此類瓷器「包袱」部分的紋飾明顯有別於器身其他部位「平面」的紋飾,有凹凸、重叠、扣結的立體設計,在堅硬的瓷土上用精妙的手法來表現柔軟織物的質感,用鮮艷亮麗的色彩來表現絲織物的美艷,兩者的完美結合達到了陶瓷美學的極致。袱系紋的廣泛應用,使幾百年以來的經典陶瓷器形有了突破性的創新,因「包袱」與「包福」、「百福」諧音,故這種嶄新的形式受到清代宮廷的喜愛和認可。這一吉慶寓意,在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粉彩花卉紋塑貼三嬰戲瓶(故00152197)上展現得淋漓盡致。瓶身頸部繞以礬紅彩繩,兩小童以玩鬧之態,似在拆開系扣,頗富童韻稚趣。至為精美者,如法國吉美博物館藏清乾隆琺瑯彩松竹梅包袱瓶,兼具素雅與華美之精粹。
在傳世清宮遺存中,除以包袱紋裝飾瓷器外,尚見有包袱紋琺瑯器、漆器、玉器、料器以及文房包裝盒等。據《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載:「乾隆四年九月十九日首領李久明,催總白世秀將配座……成窯高足鐘一對,紅花白地高足碗一對,琺瑯包袱瓶一件……」又載:「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二十日太監胡世傑交銅胎西洋琺瑯包袱瓶一件,隨座。傳旨:用此瓶胎骨燒掐絲琺瑯,先畫樣呈覽,準時再做,欽此。」可見乾隆皇帝對於包袱瓶這一器類的重視和喜愛,在製作琺瑯器的過程中仿照瓷器的設計,也選用了「包袱」這樣的題材。此瓶紋樣吉祥新穎,釉色青潤純雅,乃是乾隆喜愛之包袱瓶一類中的上品,保存完整,十分難得。
本器裝飾極為特別,相近者極少。雍正時期偶見單色釉上飾相近繩紋者。故宮博物院藏一清雍正仿官釉包袱式瓶(故00148437)(高20 cm),頸部飾一包袱狀系扣,見《清代御窯瓷器》(下),圖版16。與本器更為相近之青釉繩結瓶,見鮑爾珍藏一例(高22.7 cm),出版於《鮑爾藏中國陶瓷》卷二,圖版279,及蘇富比倫敦,1985年6月18日,編號178(22.4 cm)。此二例系帶造型與本器相類,且尺寸相當,但造型有別,且瓶身作豎向淺刻裝飾,形似包袱。乾隆時期延續燒製,見故宮博物院藏一乾隆時期粉青釉包袱式瓶(故00153427)。另見台北故宮藏一相近仿哥釉例(中瓷004495)(高24.1 cm),或為清宮檔案所載,乾隆二年唐英所進「哥窯錦帶瓶」。
Lot 704|清乾隆 御製青花釉里裡紅纏枝花卉紋梅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
尺寸:高35.5 cm
來源:
- Pierre Huber先生珍藏,瑞士。
展覽:
- 「弘歷的世界II—郎世寧繪《純惠皇貴妃油畫像》暨18世紀盛清宮廷藝術的西洋風」展, 保利藝術研究院、保利藝術博物館,北京,2021年10月15日至11月02日。
參閱:
-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下)》,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227頁,圖207。
- 《瑯環琳瑯——松竹堂中國御窯瓷器珍藏》,CA Design HK,2016年,頁181,編號69。
- 《清代康雍乾官窯瓷器—望星樓藏瓷》,香港圖書出版社,2004年,頁78-80,圖版25。
- 香港蘇富比,1980年5月20-21日,Lot 148。
- 香港蘇富比,1998年10月30日,Lot 301。(成交價:RMB 4,494,000)
- 香港佳士得,2000年4月30日,Lot 527。(成交價:RMB 3,312,500 )
- 保利廈門,2017年6月25日,Lot 0925。(成交價:RMB 16,100,000 )
- 北京保利,2021年6月7日,Lot 5115。(成交價:RMB 29,900,000)
估價待詢
清乾隆一朝堪稱中國瓷器歷史之巔,其彩釉之豐富,品類之繁覆,技術之高超,皆空前絕後, 特別榷陶使者唐英殫心竭慮,集歷代名窯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藉以御窯廠之能工巧匠,既崇尚覆古,亦勇於創新,所帶來的技術突破與藝術新姿采均在中國藝術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盡顯乾隆盛世繁縟奢華之美。誠如《陶雅》所稱:「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致,幾於鬼斧神工。」
此梅瓶乃乾隆御窯之名品,亦為仿永宣中的絕佳上乘之作。梅瓶圓口,短頸,豐肩,鼓腹,收腰,下承圈足,造型秀美,亭亭玉立。器身通體以青花釉裡紅之技法裝飾,頸部與底脛部飾變體蓮瓣瓜果紋一周,瓶腹繪滿纏枝花卉紋,花朵碩大飽滿,花瓣層層打開,露出花心,柔美嬌嫩,枝葉舒展,纏繞於花間。瓶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梅瓶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代磁州窯瓷器上有書「清沽美酒」等文字,可知其最早為酒具,但遼代壁畫中所見用來插花,可見又系陳設瓷。梅瓶是一種瓷器經典之器形,宋代後歷朝各代都曾燒製,只是器身隨著各朝審美而有所不同,明清時期的梅瓶從瘦長秀麗演變為矮而豐腴,無疑是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在北京故宮宮廷原狀陳列中清貼黃小立櫃中可見與本品相近器形之梅瓶。《飲流齋說瓷》亦有記載:「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
本器具有顯著的清乾隆時期梅瓶的特徵,乾隆時期的梅瓶肩部特別豐滿,幾乎成一條直線,腰部以下收得較直。其紋飾、青花發色帶有明顯的仿照明代永樂、宣德青花燒造的特點,永宣青花備受乾隆帝推崇,明永宣兩朝的30余年里燒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燒造歷史上堪稱稀世珍品。其異域風格的造型、濃重明艷的呈色、超凡脫俗的紋飾,被後人讚譽為「發曠古之未有,開一代之奇葩。」乾隆帝曾多次責令景德鎮御窯廠慕古創新,研習永宣青花燒造技巧。此件梅瓶,以花卉紋為飾,題材與15世紀早期流行的海水雲龍紋大不相同,更突顯梅瓶的雅緻,既慕古,亦創新,為乾隆官窯早期的仿明代宣德的精品。
本器可謂以瓷胎為紙,鈷藍、銅紅為墨,所繪纏枝花卉紋飾構圖繁覆細膩,章法嚴明考究,其藝術水準頗高,而以技術難度論,本品之瓷繪丹青則更勝一籌。其青花濃淡相宜,頗具宣青之妙;釉里紅發色濃艷,筆法精妙,色澤層次分明。青花和釉里紅是兩種不同的呈色劑,鈷與銅燒成的溫度和氣氛要求不同,燒製難度極大,因製作工藝繁雜覆而苛刻,自永宣後少有成器者,乾隆御瓷推崇永宣御器,故御窯廠大力摹造,即便如此,觀有清一代青花釉裡紅製品,青花濃重時則釉里紅發色暗淡,釉里紅鮮艷時則青花灰暗,兩全其美者,百中不見一二,歷為榷陶者所傷神,而本品之青花與釉里紅均鮮妍欲滴,恰到好處,益見其難能可貴。
本器另一重要而特殊之處則是六字雙行楷書底款,乾隆朝前後歷時一甲子,工匠興替之故,御瓷款字變化較多,以篆書為主。關於乾隆御瓷款字問題,在乾隆登基之初並無專門規定,遠在江西的御窯廠沿襲雍正朝的寫款傳統尤為正常,故楷篆並重,直到乾隆二年十月始有專諭下發。十三日乾隆皇帝批諭「窯上若另有舊樣,仍隨新樣燒造。盤,碗,盅,碟俱用篆字,款要周正。」同時乾隆皇帝並不滿足於此,三天之後再下發御旨一道:「於十月十六日:司庫劉山久,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毛團、胡世傑、高玉交篆字款紙樣一張,傳旨以後燒造尊、瓶、罐、盤、鐘、碗、碟瓷器等,俱照此款式輕重成造。欽此。」在最新的諭旨中,乾隆皇帝似乎對篆款情有獨鐘,並且專門提供款樣,要求以後燒造所有御瓷皆照此樣書寫篆款。故今日所常見者應為乾隆欽定之篆字款式,燒製於乾隆二年十月以後。而燒製於此之前的篆款和楷款器皿,其前後使用時間不足兩年,故傳世乾隆官窯器物底落款大都以六字篆書為多見,而本器底落六字雙行楷書款,字體清秀規整,屬乾隆朝早期燒製。
Lot 705|清雍正 仿成窯鬥彩應龍紋天字蓋罐
款識:「大清雍正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尺寸:直徑11 cm;高10.4 cm
來源:
- 英國私人收藏,1946年5月1日購自倫敦布魯耶(Bluett & Sons)。
- Woolley Wallis,2016年11月15日,Lot 88。(成交價:GBP 1,046,000)
參閱:
- 明胡文煥圖本—應龍。
- 《明代成化御窯瓷器》(上),北京,頁312-313。(景德鎮珠山出土明成化鬥彩應龍紋罐)
- 《清代御窯瓷器》卷一下,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9月,頁126,編號52。
- 《La Céramique chinoise ancienne》,A. Hougron,巴黎,2015年,頁212。
- 倫敦蘇富比,1966年4月26日,Lot 132。
- 倫敦蘇富比,1972年12月12日,Lot 119。
- 紐約佳士得,2011年9月15日,Lot 1543。
- 中國嘉德,2013年11月15日,Lot 5152。(成交價:RMB 5,175,000)
- 清宮檔案——雍正三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正月十九日。
- 清宮檔案——雍正七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五月十三日。
- 《明代官窯瓷器》,上海,2007年,頁299。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五彩龍紋蓋罐,館藏編號:故瓷011281。
- 香港蘇富比,1985 年5月21日,Lot 23。(戴潤齋舊藏)
- 香港佳士得,2024 年9月26日,Lot 11。(區百齡舊藏,成交價:HK$5,040,000)
- 1936年布魯耶展位宣傳頁。
- 《Eugene Bernat 夫婦藏中國明清陶瓷》,布魯耶,1974,no.5,彩圖A。
- 《Liddell 藏中國瓷器》,布魯耶,1929年5月,no.178。
估價待詢
有明一代,成窯御用瓷以胎體細潤、釉面溫潤如玉、色調柔和寧靜、繪畫淡雅優婉而著稱。鬥彩於成化時達至巔峰,如明人王士性(1547-1598)撰《廣志繹》中曾言,「宣窯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窯五彩,用色淺淡,頗有畫意」。
各式器型中,鬥彩罐為成化鬥彩絕妙佳作,明末谷泰撰《博物要覽》中讚其曰,「五彩……各製小罐,皆精妙可人。」其中尤以底部書「天」字款之鬥彩罐最具特色。「天「與「地」相對,喻指「宇宙萬物」;歷代帝王均以「天子」自居,乃天降之子;敬「天」法祖,方得天下蒼生太平安樂。故天字罐或為御用,或為禮天所需,等級極高,深得時人喜愛,堪為一代名品、皇冠上之璀璨明珠。
清雍正時期,受雍正帝重漢尊儒、崇尚佛道思想的影響,瓷器製作雋秀精雅,與成化神合。其時,常以成化鬥彩器為原型,製同類品,以示尊古追古之心,亦加以改良,試圖超越。成化鬥彩天字罐見飾行龍、瓜龍、海獸等紋樣,每種存世不過區區數件。本器以應龍紋天字罐為原型,上承成化之清麗柔美,結合雍正御窯之精緻細膩,融匯明清御窯瓷器清雅工細之巔峰。
有翼之龍,名為應龍。相傳大禹治水時,應龍以尾畫地,頓成江河,水流入大海。《山海經》記,應龍殺蚩尤與誇父,以尾畫地,水泉流通;漢代畫像磚拓片中,常見應龍,靈動飄逸,或有引魂升仙之能;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水虺百五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明人王鏊《守溪筆記》中載,「宣宗一日於禁中閱畫,見龍有翼而飛者訝之」,陳繼對曰:「龍有翅,曰應龍」,出自《爾雅》。
應龍富於神話色彩,神通盡顯,明代早期官窯中零星出現,至明中期逐漸增多,以成化時期為最。明朝人常以應龍比喻賢人,象徵朝廷禮賢下士、廣聘賢能。
成窯繪應龍之例,見景德鎮珠山御器廠窯址出土成化鬥彩應龍紋天字蓋罐,及大維德基金會藏一例(PDF. 784)。雍正仿成化應龍紋蓋罐亦極為珍罕,本器即為此中佳作,既得成化趣味,又凸顯本朝氣象。罐腹兩尾翼龍,一前一後呈相互追逐之態;昂首怒目、厚唇卷鼻頗具成化遺韻,龍身則更為矯健,雙翼更富張力。龍紋之旁以綠彩「雲紋」為襯,或為如意之形,飄逸靈動;或為蝌蚪之狀,碎剪雲霞。罐肩及足上環飾「蓮瓣紋」,以紅綠黃三色錯落疊加,素艷結合,甚是悅目,與主題紋飾的大面積青花相比更顯可愛,也襯托出整體的大氣莊重。
本器形製紋飾皆仿天字罐,龍紋率意灑脫,形製端秀,但底部署「大清雍正年製」款,肩部、脛部蓮瓣紋用色更為細膩豐富,不止於簡單模仿,更是充分張揚本朝之成就。
此類雍正龍紋罐傳世極為少見,除本器外,完全相同之傳世品僅見三例:一例為清宮舊藏,現藏於北京故宮(故00151961),出版於《清代御窯瓷器》卷一下,紫禁城出版社,2005 年9 月,頁126,編號52;第二例蓋已遺失,由Julia C. Gulland 夫人於1907 年捐贈予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館藏編號622-1907),著錄於A.Hougron,《La Céramique chinoise ancienne》,巴黎,2015 年,頁212;第三例曾上拍於蘇富比倫敦,1966 年4 月26 日,編號132,後再次上拍於蘇富比倫敦1972 年12 月12 日(編號119)、佳士得紐約2011 年9 月15 日(編號1543)。第三例蓋亦遺失,配清代蓋,後於中國嘉德2013 年11 月15 日上拍,編號5152,成交價人民幣517.5 萬。
此罐款識與上述故宮博物院所藏及嘉德拍品幾近相同,當為一人所寫。觀款識風格,收筆處頓挫有力,或製於雍正早中期,對應安窯至年窯早期。查閱現存清宮檔案,雍正曾至少兩次下旨,仿燒成化鬥彩罐,分別在雍正三年、雍正七年:
雍正三年一月十九日,「交成窯五彩罐一件……傳旨嗣後燒琺瑯並磁器,俱照五彩罐上花樣畫,爾仿此樣亦燒做幾對……於四月十二日做得……五彩花白地罐二對……於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將原交成窯五彩罐一件……呈進。」
雍正七年四月十六日,「交來成窯五彩磁罐一件(無蓋),傳旨著做木樣呈覽……四月二十日做得畫五彩木樣一件……照此樣燒造幾件。原樣花紋不甚好,可說與年希堯往細緻里改畫……四月二十五日將成窯五彩罐一件,並木樣一件,郎中海望交年希堯家人鄭旺持去」
檔案中雖未言明仿燒的紋樣,但由內容可知,兩次分別燒造了「兩對」、「幾件」,每次燒造的數量極少。此外,雍正皇帝對成化鬥彩罐的紋樣不甚滿意,要求「往細緻里改畫」,可見本器較之成化罐,肩部及脛部蓮瓣紋更為細膩,源出雍正帝極高的審美追求。
此類蓋罐的蓋極易打破或遺失,即使在清宮中亦是如此。清代帝王極其重視,曾多次命為成化罐配蓋:雍正七年,命年希堯為一成窯五彩磁罐「添一蓋」;乾隆四十三年,交五彩磁天字罐,及其壞了的蓋,命「將破蓋粘好,發往江西照樣燒造罐蓋一件送來」。本器器蓋紋樣與罐身紋樣呼應,青花料彩相仿,當為原配,極為難得。檢尋存世相類品,唯故宮所藏配以原蓋。私人收藏中,原配蓋、罐僅此一件,珍貴至極。
另見底書「天「字款,造型、紋樣相近之鬥彩罐兩件,龍紋較為娟秀,肩部及脛部之變形蓮瓣紋僅以黃彩填塗。其一為上海博物館館藏,見《明代官窯瓷器》,上海,2007年,頁299,標注為「雍正時期」;另一曾上拍於佳士得香港,2013年11月27日,編號3387,年代標注為雍正/乾隆。參考台北故宮藏兩例五彩龍紋蓋罐(故瓷011281、故瓷011280),底部署乾隆款,余處與前述二例如出一轍。由此或可推測,此類較規整之龍紋天字罐,或許皆為乾隆時期所製,更凸顯雍正仿成窯罐之珍稀,有如鳳毛麟角。
此類仿成化罐釉彩之美、品質之精,歷來為人所追慕。繪其他紋樣者,如繪海水異獸紋之一例,曾為戴潤齋舊藏,上拍於蘇富比香港,1985年5月21日,編號23,後為著名瓷器收藏家區百齡先生雅蓄,於佳士得香港,2024年9月26日上拍,編號11。該器雖無蓋,底書「天」字款,仍拍得港幣504 萬之價格。
本器曾為英國布魯耶古董商珍藏。布魯耶創立於1884年,是英國二十世紀最具實力的中國古董店之一。其客戶包括眾多收藏大家: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為布魯耶頒發「國王特許證」)、大維德爵士、喬治·尤摩弗帕勒斯(其藏品中,余千件成為大英博物館等館藏。其余331件,於1935年布魯耶以專場形式展賣)、玫茵堂、卡爾·坎普、葉義醫生等等。
此外,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香港藝術館等不少館藏,都得力於布魯耶。布魯耶的掌門人曾以專題形式介紹推廣英國私人藏家,組織展覽,將明清兩朝的相類器並列展陳,為藏家和學生提供了難得的學習討論機會,也確立了布魯耶在市場中的引領地位。
百余年間,布魯耶過手的精品數不勝數,明宣德青花龍紋罐、多件明成化青花花卉紋宮碗、清康熙粉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紋碗、清乾隆洋彩狩獵紋海棠尊等等,皆由布魯耶精選,推薦給藏家收藏。其在青銅器、玉器、漆器等諸多領域亦曾涉獵。
從私人藏家到世界知名博物館,或許可以說,布魯耶極大程度上塑造了歐美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品的收藏版圖。此罐經由布魯耶精選,後為英國私人收藏逾半個世紀,訴說著三代古董人與藏家對中國藝術文化的孜孜以求。
Lot 706|明嘉靖 青花雲龍紋『江山永固福壽延綿』寶珠大蓋罐
款識:「大明嘉靖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尺寸:高66.5 cm
來源:
- 香港蘇富比,2006年10月7日,Lot 0919。(成交價:RMB 5,948,800)
參閱:
- 《明代嘉靖隆慶萬歷御窯瓷器(上)》,紫禁城出版社,2019年,頁34,編號2。
- 《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卷》,安徽美術出版社,2017年,頁104,編號46。
-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Vol.I, Geneva, 1999年, 頁126, 圖73。
- 《Christie's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 Christie's, 1984年, 頁130。
- 《陶磁大系42—明的染付》,平凡社,1975年,頁107,圖63。
- 《世界陶磁全集14·明》,日本小學館,1992年,頁205,圖212。
- 《玫茵堂藏中國陶瓷》第二卷,康蕊君著,1994年,頁103,圖727。
- 《中國陶磁-出光美術館藏品圖錄》,平凡社,1987年,圖169。
- 中國嘉德,2011年11月14日,Lot 3547。
- 香港保利,2019年10月7日,Lot 3404。
- 香港佳士得,2022年11月29日,Lot 2973。
估價待詢
此罐尺寸碩大,渾雄飽滿,上著寶珠鈕蓋,氣勢磅礴,細砂底,胎體敦厚,形製周正。
通體以青花裝飾,肩部飾纏枝蓮紋,近底處環飾一周如意雲頭紋;腹部主題紋飾為飛龍在天、靈芝祝壽、江山永固圖。江崖海水通景繪一周,寓意無限的江山,雙龍翺翔於江山之上,造型威武霸氣,身姿遒勁,張牙、撐爪、瞪目,極富天子威儀,盡顯九五之尊風範,結合身下江山圖景,更有君臨天下之感。龍紋際會處繪靈芝托起一筆而就的「壽」字,一筆寫成,直沖雲霄,頗具道意,寓意靈仙祝壽、壽與天齊、萬壽無疆。
明嘉靖帝朱厚熜崇信道教,醉心煉丹祈求長生不老,這在此罐所繪的靈芝、「壽」字上都有體現。作為罐腹突出的主題紋飾,龍紋形象醒目、昂首奮爪、威風凜凜。《說文》十一中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幾千年來,龍被視為統治者權力的象徵,廣施於皇家王室的建築、車輿、旗幟、衣冠服飾、日常用具等。在明代,五爪龍的紋樣只有帝後可用,品官用龍則皆繡四爪。若蒙御賞才可用五爪,但只可稱「蟒」,不得稱「龍」。這件蓋罐上的五爪龍紋飾體現了顯赫的皇家氣派,配合蓋罐的碩大器型,令人嘆為觀止。
此罐紋飾繪工精妙傳神,片片清晰的龍鱗和強烈的肌肉感讓蒼龍如在眼前,歷經數百年而原蓋未失,讓人得窺大明王朝祝壽佳器之風範,且體量碩大,成功不易,實為難得的嘉靖朝官窯精品,彌足珍貴。底部以青花書「大明嘉靖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為明代嘉靖朝御窯經典之作。
本器青花色調翠藍泛紫,濃艷明麗,呈現典型的嘉靖青花特徵。所用鈷料為回青,發色妍麗,頗具異國風情。明代王世懋《窺天外乘》記載:「回青者,出外國。正德間,大鐺鎮雲南,得之,以煉石為偽寶。其價,初倍黃金,已知其可燒窯器,用之果佳。」
在中國青花瓷發展史上,嘉靖朝青花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嘉靖一朝長達四十五年,窯業興盛,成就斐然。時人高濂《遵生八箋之燕閒清賞》讚曰:「世宗青花、五彩二窯,製器悉備。」其中青花一項,以色澤濃翠、蘭中泛紫之特色獨步於有明一代。清人藍浦《景德鎮陶錄》雲:「嘉靖中廠器,土善埴、質膩薄……色惟回青盛作,幽菁可愛,故嘉器青花亦著。」順治文人葉夢珠曾有評述:「磁器,除柴、定、官、哥諸窯而外,惟前朝之成窯、靖窯為最美,價亦頗貴。」由此可見明嘉靖御瓷質量非凡,頗受世人珍愛,尤其晚明以來世人益重嘉窯,開啟明末清初之際仿造之風尚,以致後世所見署寫嘉靖仿款的瓷器比比皆是。但縱觀官窯歷史長河,嘉靖官窯依舊處於不可替代的高度。
參閱公私收藏,全世界存世的明嘉靖青花雲龍壽字紋大罐罐屈指可數,有蓋者更是寥寥。北京故宮藏有一例,見《明代嘉靖隆慶萬歷御窯瓷器(上)》,紫禁城出版社,2019年,頁34,編號2;另有日本出光美術館藏一例,見《中國陶磁-出光美術館藏品圖錄》,平凡社,1987年,圖169;鮑爾舊藏還有一例,見《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 Vol.I》,Geneva,1999, p.126,pl.73。除此三例博物館藏有蓋外,《陶磁大系42—明的染付》,平凡社,頁107,圖63;《世界陶磁全集14·明》,日本小學館,1992年,頁205,圖212,亦有出版。拍賣記錄查閱有中國嘉德2011年11月14日拍出一件有蓋大罐。無蓋者玫茵堂藏有一例,見《玫茵堂藏中國陶瓷》第二卷,康蕊君著,1994年,頁103,圖727。此大罐已於2019年10月7日由香港保利拍賣釋出;另見一例於美國費城博物館藏,見《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卷》,安徽美術出版社,2017年,頁104,編號46。另有香港佳士得於2022年11月29日拍賣一件繭山龍泉堂舊藏的無蓋大罐。縱觀參閱記錄,類似大罐寥若星辰,與本次拍品同為「大明嘉靖年製」六字雙圈款者,僅見玫茵堂舊藏無蓋大罐一件,其他均為口沿六字一行楷書款。故本件拍品之珍罕程度可見一斑,予以庋藏。
盛世華章——宮廷藝術及重要器物精選拍品
Lot 621|清乾隆 洋彩萬花獻瑞大吉尊
款識:「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尺寸:高57.8 cm
來源:
- 放山居阿爾弗雷德·莫里森(Alfred Morrison)(1821-1897)舊藏,編號586/2。
- 倫敦蘇富比,1968年7月23日,Lot 128。(兩件之一)
- 倫敦佳士得,2003年11月11日,Lot 94。
出版:
- 《不獨帝宮藏》,上海,2020年,第4、5頁。
參閱:
- 《吉美博物館藏中國陶瓷》,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2015年,頁261。
-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清代)》,中國國家博物館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59頁,圖104。
- 《中國古代陶瓷》(La Céramique Chinoise Ancienne),Alexandre Hougron 著,2005年,第260、261頁。
估價待詢
拍品器型碩大,高度近60 cm。瓶以繁茂綠葉為地,葉片層層疊疊,密不透風。其上滿布各色花卉,春之牡丹和玉蘭、夏之荷及秋之菊並蒂盛開,不拘時節。瓶上葉片與花卉均以洋彩繪製,葉脈與花絲纖毫畢現,油潤瑩亮,栩栩如生,艷麗非常。瓶內壁及底部滿施松石綠釉,口沿及圈足外沿一圈施金彩,外底心松石綠留白處以礬紅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拍品器型仿生,又有兩重意境,一為傳統理解——葫蘆大吉。葫蘆與福祿諧音,寓意極好。又因葫蘆多籽,承載了古人祈求多子多孫的美好願望。在《清宮瓷器檔案》中即是以此命名「九江關監督海紹恭進……白地洋彩萬花獻瑞葫蘆瓶成對」。另一理解為學者新近提出,拍品之造型與石榴花蕊甚為接近。初春時節,石榴嫩葉開始抽綠,婀娜多姿,初夏時節,又繁華似錦,色彩鮮艷,秋季又碩果累累,好不熱鬧。同時石榴亦是多子多孫的象徵。唐代詩人皮日休詠嘆「一夜春光綻絳囊,碧油枝上晝煌煌。風勻只似調紅露,日暖唯憂化赤霜。火齊滿枝燒夜月,金津含蕊滴朝陽。不知桂樹知情否,無限同遊阻陸郎。」
乾隆一朝是為中國彩瓷發展之巔峰時代,其彩釉之豐富,品類之繁覆,技術之高超,皆空前絕後,特別榷陶使者唐英殫心竭慮,集歷代名窯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藉以御窯廠之能工巧匠,仿古采今,備諸巧妙,所出瓷器皆為「泥形土質都成金石之聲,錦地花紋並帶雲霞之色」。其既崇尚覆古,亦勇於創新,所帶來的技術突破與藝術新姿均在中國藝術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誠如《陶雅》所稱「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致,幾於鬼斧神工」。彼時唐英引領下的御窯廠,極良工巧匠之能事,依遵乾隆皇帝之廣博愛好,以瓷為胎,敷設彩釉,仿製諸式自然界生物,其範圍涵括竹木、瓜果、動物等項,水平之高竟達以假亂真之地步,令人嘆為觀止。仿生瓷燒造的初衷可能是乾隆皇帝試圖將自然帶入沈悶的皇宮殿宇內。拍品器型仿石榴花蕊的造型,紋飾也暗扣花卉主題,匠心獨運,相映成趣。
「萬花獻瑞」又稱「百花不露地」、「萬花錦」,初創於雍正一朝,乾隆時期最盛,嘉道至晚清均有燒造。《活計檔》在乾隆八年(1743年)首次出現「萬花獻瑞」一詞,「十二月初九日,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世傑交御用青花白地膳碗一件,傳旨著交唐英燒造其碗,大小薄厚深淺款式俱照此膳碗,外面俱燒五彩……賞花用萬花獻瑞……」。春夏時節,御花園內萬花爭奇鬥艷,與賞花時用膳碗花樣相應。
圓明園中有座溫室「恒春圃」,據傳乾隆皇帝移植眾多四時名花於此處,以期「一年無日不看花」。《御製詩三集》卷五十六中收錄有乾隆皇帝詠嘆恒春圃中花卉的詩句「春之為春發群芳,眾名不可更仆數,池荷乃值夏方春,菊之春以秋為序,山茶蠟梅春於冬,夫豈不然豈浪許,是則恒春義若斯」。此清乾隆洋彩「萬花獻瑞」石榴花蕊尊上,綴月季、牡丹、菊花、紫薇花、蘭花、牽牛花、大波斯菊、秋海棠、百合、矢車菊、梅花、荷花、荷葉、虞美人等,與「恒春圃」內的景象一般,四時花卉無論時節花期競相開放,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洋彩」是督陶官唐英創新運用的新名詞。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陶成紀事》載「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琺瑯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由此可見,瓷胎洋彩瓷器在雍正朝已開始燒造。從「洋」字上不難理解這種瓷器與西洋有關,主要是指在繪畫方面使用了講究光點透視的西洋畫法。洋彩瓷器在乾隆朝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顯示出乾隆皇帝鮮明的個人信息。如有的器物上題寫乾隆皇帝御製詩,並鈐有「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乾隆」等閒章。充分說明乾隆皇帝對洋彩瓷器的高度重視,也可理解為乾隆皇帝認為洋彩瓷器足以代表當時工藝美術的創新水平。這種瓷器在乾隆早期即被大量燒造,顯示出乾隆皇帝即位之初意氣風發、充滿自信的豪邁胸襟,致使文治武功與藝術創作皆取得卓越成就。
因為各色花卉所用色料燒造溫度不盡相同,需多次燒造,極易偏塌或色彩不現,不能達到進呈標準,乾隆一朝此式萬花獻瑞的大件琢器只是偶有所見,甚為珍罕。查閱資料,僅可見拍品和與其同為放山居舊藏的另一件極其相似但上半部修補的作品傳世。二者同於半個多世紀前釋出於倫敦蘇富比1968年7月23日拍賣會第128號。其中拍品還帶有阿爾弗雷德·莫里森之放山居標簽,編號586/2,其傳承來源,亦證明了其極高的檔次和地位。
Lot 622|元代 青花龍紋纏枝牡丹鋪首『王』字大罐
尺寸:高37.2 cm
來源:
- 北京瀚海,2006年12月18日,Lot 2216。
展覽:
- 「藏珍集萃—唐宋元明清精品展」,揚州博物館,2012年,編號18。
出版:
- 《藏珍集萃—唐宋元明清精品圖錄》,文物出版社,2012年,頁42-43,編號18。
參閱:
- 《幽藍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 ,上海博物館,2012年,頁152-153。
- 香港佳士得,2003年10月27日,Lot 629。(成交價:HK$10,158,775)
- 香港蘇富比,2008年4月11日,Lot 2927。(成交價:HK$22,727,500)
- 中貿聖佳,2020年10月17日,Lot 833。(成交價:RMB 13,800,000)
估價待詢
拍品腹部主題紋飾為雙龍戲珠圖,二龍神態生動,龍鱗雖然不相同於戴維德爵士所藏至正十一年銘大瓶的大鱗片,但絕非常見的交錯網狀畫法,而是一絲不茍地由細筆勾繪而成的緻密小鱗片,可見繪畫者用心至深和技法高超。而且拍品在整體紋飾布局方面頗見特色,常見此式鋪首罐的腹部會分別繪飾兩層圖案,而拍品則合二為一,整一個腹部空間皆繪畫雙龍戲珠圖。檢閱當今公開出版資料,此式鋪首罐繪飾雙龍題材者總共不過八例,而與拍品類似風格者僅見山東明魯荒王戈妃墓出土的青花雲龍紋鋪首殘罐和香港葛氏天民樓典藏青花雲龍紋鋪首罐,而且前者整體紋飾分布與拍品最為相似,尤其輔助紋飾畫法、布局皆幾無差別,如出自同一人之手。
拍品之青花蒼雅雄渾,彰顯出一份濃郁的文人水墨畫的效果,雲龍的精神氣質生動威猛,例如龍爪的刻畫,顯得比其余要鋒利遒健,肘毛的刻畫更見飄逸,與元代畫家張羽材所繪的《霖雨圖》當中的雲龍造型細節頗為相近。
此式鋪首罐為元青花大罐的三大經典造型之一,公私典藏所見裝飾雙行龍者更是寥寥可數,至為珍稀。拍品當為其中特殊的一例,氣息豪邁雄勁,通體以青花裝飾,口沿繪以回字紋一圈,頸部則是浪濤紋,為元青花經典的邊飾,肩頸之間凸出兩道弦線,內畫六朵纏枝蓮紋,風姿典雅,仰俯有致,兩肩以獸首為耳飾,雙目怒凸,兩耳豎立,生動威猛,脛部繪卷草紋一周,下承十瓣仰蓮紋內填繪垂雲紋和滴珠紋,蓮瓣間留出空隙,疏密有致。腹部為主題紋飾,繪出雙龍趕珠紋,前龍回首顧盼,後龍昂首對視,飄逸靈動,矯健曲身,戲以火焰寶珠,極具神采,龍身周圍祥雲朵朵,烘托出雙龍蒼勁、灑脫、雄偉之勢,整體筆法灑脫豪放,青花一色蒼翠妍麗,有如水墨之凝重暈染,頗得筆墨意趣。通身內外施釉,釉色白中帶青,積釉處呈現鴨蛋青色澤。縱觀全器,然不掩其蒙元盛世所特有的雄健之風,令人每每視之,感受元代工藝之美。
此式鋪首大罐的使用對象目前合理推測應該集中在蒙元官宦顯貴階層。作為元青花外銷集中地的土耳其托普卡比皇宮舊藏僅見三件此式鋪首大罐,反而過去幾十年國內屢有出土發現,可知其似應為內銷商品瓷。那麽,這些鋪首大罐的實際使用者究竟是誰?當時社會上除了蒙古族之外,最有權勢和地位的就是在朝廷任職和替朝廷經商的色目人,能夠使用和偏愛使用元青花器皿的更多是色目人,絕非漢人,因為漢人秉承趙宋的審美風尚,推崇純凈一色的顏色釉瓷器,認為「青花及五色花者俗甚」,可見青花瓷在當時漢族文人眼里並非上品,故而不可能喜歡和使用。反觀色目人長期以來習慣故土燒造的鈷藍陶器,來到中原為官或經商,生活習慣依循從前更符合常理,所以他們使用顏色相同而質量更為優勝的元青花瓷器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至於此式青花鋪首大罐在色目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功用如何,過往學者關注不多。考察國內兩處元代著名的瓷器窖藏狀況似對我們了解其性能多有啟發。例如江西高安元代窖藏中出土的元青花龍紋鋪首罐,其頂蓋和雙鋪首銜叼的銅環尚存,銅環堅固,可供攜帶移動,可知其具有實用性,與其一同出土多見瓷質酒具例如玉壺春瓶、梅瓶、匜、高足杯等,彼此應為配套使用的酒具。而安徽繁昌窖藏出土兩件此式青花鋪首大罐以及十三件高足杯碗等酒具,由此可推定此式鋪首大罐亦為酒具,專門盛裝酒液,原配瓷蓋,用之密封,然流傳至今蓋子多散佚,幸存者甚少。
此式鋪首大罐的誕生與元代飲酒之風氣密切相關。蒙元時期由於中國加強了與西亞各國的交往,學習和吸收了阿拉伯地區傳入的蒸餾酒技術,而且很快在全國傳播開來,這是中國酒生產史上一次劃時代的變化。這種來源於中東技術的「阿刺吉」蒸餾酒屬於元代貴族階層消費的佳釀,元朝後期的文人朱德潤作《軋賴機賦》中雲:「當今之盛禮,莫過於軋賴機」。而「軋賴機」正是「阿剌吉」的異譯。目前中國出土多處元代窖藏,皆以金銀質或瓷質酒具為出土遺物之大宗,反映出喝酒成為當時蒙古貴族和色目人日常生活當中最主要的活動之一。正基於民間飲酒風盛,較之前朝更為猛烈,所以元代實行「榷酤」制度,由政府對各類酒實行專賣。雖然色目人多信奉伊斯蘭教,《古蘭經》要求信徒戒酒,但是一直以來皆是「禁而不止」,尤其上層階級酗酒尤烈,「阿刺吉」蒸餾酒更是他們最愛的美釀之一。飲酒成風,自然重視酒釀的儲存和飲用器具的精致化,因此各種材質的酒具自然就成為當時社會上層階層居家必備之物。同時,由於飲用量普遍增大,需要容量更大又可移動的儲存酒具,滿足居家使用,因此此式鋪首大罐應運而生。
檢視過去十年內全球各大拍賣公司的拍賣記錄,類似拍品的拍賣實物僅知一例,是為香港佳士得2003年秋拍第629號拍品元青花雲龍戲珠紋獸耳大罐,現歸香港葛氏天民樓基金會收藏,當時以958.3萬港幣成交,創此前元青花瓷器拍賣的最高紀錄,為此後元青花瓷器拍賣連創佳績奠定了重要的市場參考。
Lot 625|清乾隆 青花海水雲龍紋折沿大盤
款識:「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尺寸:口徑44.7 cm
來源:
- 帝國東方藝術公司,哈蘇先生舊藏。
- 紐約佳士得,2011年3月24日,Lot 1667。
展覽:
- 「藏珍集萃—唐宋元明清精品展」,揚州博物館,2012年,編號79。
出版:
- 《藏珍集萃—唐宋元明清精品圖錄》,文物出版社,2012年,頁138-139,編號79。
參閱:
- 香港蘇富比,1985年5月22日,Lot 127。
- 香港蘇富比,1993年10月27日,Lot 193。
估價待詢
有清一朝,雍正年間始製紋飾與此相類之大盤,時世宗嘗遣送清宮所藏古董瓷珍至景德鎮以資效仿,或曾命依明初樣式製如此大盤。清朝藝匠,對於空間布置嫻熟精準,巧手創思,成功將小器樣式轉用於大器之上。此盤所飾新穎元素,兼容相合,整體和諧天成,全然不覺稀疏空蕩或擁塞逼簇,天真率意,展現紋樣精髓。其盤心龍紋由側身變為正向,翻騰巨浪不再遮掩龍體,凸顯其矯健霸氣。藝匠技藝精卓,盤沿巧飾波濤海水紋帶一道,使不同飾紋元素之間更具凝聚力:對比明代小盤布局構圖,如斯安排與碩大體型較為相稱。
拍品形製碩大,氣勢磅礴,侈口弧壁,下承圈足。通體青花紋飾,內壁盤心繪五爪立龍,氣勢威嚴,龍身扭曲成弓形,呈捧壽字之姿;其外繪四組飛雲騰龍,飛龍矯健靈動,騰躍於祥雲之中,兩兩相顧,相映成趣;大盤折沿處飾青花海水紋一周。外壁以色彩濃郁之青花滿飾一周海水江崖紋。所繪龍紋威嚴霸氣,尤其正面龍顯得神采奕奕,身姿動態凸顯其力量感,面部細節精妙,龍須皆以細小之陰線勾勒渲染而成,再細觀龍爪的處理方式,又頗具永宣龍紋之遺韻,使得整體獨具韻味。盤外壁所繪海水江崖也不同於常見的此類紋飾,線條和渲染都十分獨到而恰當,遠觀仿佛海水澎湃撲打江崖之上,不免令人讚嘆其妙。青花發色深沈凝重,頗為典雅。加之拍品體量頗大,造型規整,體現了龍騰四海的皇家威儀。外底心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乾隆一朝,或曾以雍正年間樣式為據,續燒龍紋大盤。雍幹兩朝所製,初視幾近無二,然細觀,便得個中迥異。較之雍正紋樣,乾隆器上繪飾更見規整謹慎,所繪舒卷瑞雲、波濤湧浪更顯整齊統一。兩朝大盤之別,可見二人品昧之異。
翻閱國內外各大公私典藏,此盤之形製及紋樣延燒於雍正一朝,含祝壽之意,皆為當時督窯官唐英親自畫樣,應多用於皇宮席宴及特定隆重之祝壽場合,屬萬壽級別的官窯極品。相類者多屬於雍正時期,可見延燒之脈絡。見《清世宗文物大展》,頁282,圖II-100;趙叢衍亦家族基金會舊藏相似例,造型、紋飾相同的雍正大盤,見於1978年香港藝術館舉辦的「趙叢衍基金會藏明清瓷器」展覽,後於1986你那11月18日香港蘇富比售出,編號80;乾隆朝此式盤則略為少見,此種躍龍捧壽紋樣僅在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青花龍首紋螭耳六方瓶(《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下)》,圖126)及南京博物院藏清乾隆青花海水紅彩花紋盤,清乾隆淡黃地青花龍捧壽紋六棱瓶(《中國清代官窯瓷器》,頁278)這類器物中有所體現,而此瓶之造型與紋樣皆以出自唐英之手而聞名,亦可側面證明此盤之紋樣源自唐英督陶之時。往屆拍場中以青花躍龍捧壽紋飾出現的,見香港佳士得2008年5月27日,編號1582清乾隆御製青花躍龍捧壽六方尊以3280萬港幣成交。與拍品器形、紋飾相同的見2011年3月25日紐約佳士得編號1667清乾隆青花龍紋盤以131.4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862萬的價格成交。
Lot 626|清乾隆 御製百寶嵌博古圖掛屏
尺寸:長110 cm;寬75 cm
來源:
- 北京誠軒,2011年5月22日,Lot 688。(封底,成交價:RMB 4,025,000)
參閱:
- 《清代宮廷生活》,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128,圖177。
估價:RMB 1,000,000 - 2,000,000
此屏樣式較為特殊,為典型宮廷御製掛屏。掛屏以紫檀木為框,鑲嵌各種博古圖案,選用材質豐富,瓷、玉、牙、瑪瑙、紫檀、珊瑚、掐絲琺瑯等應有盡有,紋飾風格多樣,有仿古的鼎、璧,寓意吉祥的「吉慶平安」、「馬上封侯」,熱鬧的戲曲場面,文雅的案頭陳設,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左方的兩扇小門可自由開合,匠心獨運。集玉雕、牙雕、官窯瓷器、掐絲琺瑯等多種工藝於一身,觀大體氣勢十足,窺細處妙趣橫生,可視為清代宮廷工藝集大成之傑作。其內嵌的鬥彩御製詩壁瓶,在文獻中有明確記載。據《清宮造辦處活計清檔》,乾隆八年「八月初四日,廣儲司庫使曹報上帶來內大臣海望信帖一封,內開本年七月二十七日太監高玉交御題《蘅臯掇菁藻》五言詩一首。傳旨:著寄與唐英照從前燒造過掛瓶式樣,將此詩寫上,燒造數件送赴來京。欽此。蘅臯掇菁藻,氈室伴清嘉。卻喜多風韻,偏宜對月華。紛披紅艷夥,映處綠叢斜。還似文軒側,微吟倚碧紗」。由此可知,此件壁瓶式樣和搭配的御製詩,系乾隆帝所欽定。
博古圖掛屏因其造型新穎,裝飾效果獨特,為清代帝王喜愛。此掛屏品相良好,所嵌各器及背漆、掛鉤均保持原裝,流傳至今,彌足珍貴。
隨安室在養心殿東暖閣的東北隅,是皇帝齋戒時的寢室,每逢祭祀前兩三天,皇帝開始齋戒,即移居於此。
Lot 616|清雍正 青金藍釉菊瓣盤
款識:「大清雍正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尺寸:口徑17.8 cm
來源:
- 趙從衍先生舊藏。
- 香港蘇富比,1986年11月18日,「趙從衍家族收藏重要中國瓷器玉器·第一輯」專場,Lot 107。
- 玫茵堂舊藏。
- 北京保利,2019年12月4日,Lot 5775。(成交價:RMB 1,955,000)
展覽:
- 「華光草堂珍藏清代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73年11月-1974年2月,編號33。
-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年9月20日-10月20日,編號110。
出版:
- 《華光草堂珍藏清代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73年,編號33。
-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年,編號110。
參閱:
-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顏色釉》,楊靜榮主編,商務印書館(香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頁92,圖85。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一(下冊)》,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編,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頁414、415,圖194。
- 《埃斯肯納齊中國藝術品經眼錄》,埃斯肯納齊,倫敦,2012年,頁338,圖402。
- 北京保利,2019年6月5日,Lot 5391。(成交價:RMB 3,450,000)
本件拍賣標的處於保稅狀態下,詳情請見本圖錄《保稅拍品競買須知》。
估價:RMB 900,000 - 1,800,000
此盤敞口,盤壁呈菊花瓣狀,淺弧壁,圈足。盤壁花瓣大小分布均勻,線條優美舒暢,造型秀美端整,胎體細緻堅密,迎光能透,顯示了雍正時期製器靜雅纖麗的藝術風格以及極為高超的製瓷水平。通體施青金藍釉,釉光鮮亮細潤,使人深深陶醉。此盤擬取秋菊之形,造型雋美,配以勻凈瑩潤的釉色,彰顯出此器清新脫俗之藝術魅力。外底施白釉,中心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此種雍正御窯所出菊瓣盤見有尖瓣、圓瓣兩種不同的花瓣造型,本品為前者,於修胎、成型、燒造均十分不易,對工藝的要求極高,而本品花瓣大小均勻,可見製作之精,並且所施青金藍釉亦屬罕見,殊為雍正御窯之妙品。
青金藍釉是雍正時督陶官唐英在仿鈞釉基礎上新創的品種,其工藝與仿鈞釉近似。以乳白釉為底釉,在其上吹灑鈷藍釉料,於高溫中燒成。釉色由很多青、藍、白等色斑點組成,以藍色為主的各種斑點輝映成趣,錯落有致的斑點中雜有黃褐金星。因其貌極似青金石,故得名「青金藍釉」。關於此式菊瓣盤的燒造,清宮檔案中曾有明確檔案記錄,據《活計檔》記載:「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年希堯家人鄭天賜送來各式菊花式瓷盤十二色(內每色一件)呈覽。奉旨:著江西燒造瓷器處照此樣各色燒造四十件。」可知此類菊瓣盤深為雍正皇帝所青睞。
查閱公私資料收藏,此類青金藍釉菊瓣盤留存極少,故宮博物院所藏整套十二色雍正菊瓣盤其中有一只類似本品之青金釉藍菊瓣盤,可為參考。
本品瓷質瑩潔,工藝精細,器型雋秀,典雅優美。青金藍釉面肥潤,光華隱隱,如寶如珠,此種釉色在雍正朝異彩紛呈的顏色釉瓷器中亦屬存世稀少的精品,又為名家舊藏,更為難得。
Lot 611|清乾隆 檸檬黃釉折腰盤一對
款識:「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口徑:11.5 cm
來源:
- 仇焱之先生舊藏。
- 香港蘇富比,1980年11月25日,Lot 99。
展覽:
- 「中華文物集粹:清翫雅集收藏展II」,鴻禧美術館,台北,1998年,編號61。
出版:
- 《樂山堂藏瓷》,台北,2005年,圖版39。
估價:RMB 550,000 - 1,000,000
檸檬黃釉為清早期御窯受西洋影響而創燒的品種之一,屬低溫銻黃釉彩,釉色鮮黃嬌嫩,近似檸檬色澤,清宮檔案中稱之為「洋黃」,極為名貴。清宮《乾隆記事檔》載:「乾隆三年元月二十五日,太監高玉交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洋黃三寸碟、洋黃里外收小三寸盤……傳旨交與燒造瓷器處唐英,照樣燒造送來。」此處所說的「洋黃瓷器」指雍正朝的舊物,說明乾隆皇帝對檸檬黃器物的喜歡,拍品即為唐英奉旨恭造之器,系乾隆早期御窯延續前朝之作,素為歷代藏家所鐘愛。拍品折腰,形製秀巧,式樣別緻,較為少見。內壁素白,外壁滿施檸檬黃釉,施釉均勻滋潤,色澤嬌嫩亮麗,獨以一色取勝,彰顯出乾隆御窯製器的非凡質量,十分少見。
Lot 607|清雍正 鬥彩靈芝紋杯一對
款識:「大清雍正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尺寸:口徑7.3 cm;高4.2 cm
來源:
- 英國私人舊藏。
- 英國威立士拍賣行,2014年11月12日,Lot 296。
出版:
- 《不獨帝宮藏》,上海,2020年,頁73。
參閱:
- 《成化瓷器特展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院,2003年,頁154-155,圖145-149。
- 香港蘇富比,1987年11月25日,Lot 158。
-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鬥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1999年,頁199,圖181;頁257,圖235。
- 上海仲軒,2024年6月30日,「盛世華章—宮廷藝術及重要器物」專場,Lot 808。(成交價:RMB 4,025,000)
估價:RMB 2,600,000 - 4,600,000
成窯鬥彩冠絕古今,其造型雋秀,畫意典雅,極富盛名,後世多有追摹。雍正皇帝對成化鬥彩器胎薄工精之風格頗為推崇,故屢下旨御窯廠對成窯器物進行仿燒,如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陶成紀事碑記》中「仿成窯五彩器皿」顯然羅列其中。
拍品造型雋秀玲瓏,胎質堅薄細膩,白釉清透。外壁繪四組兩兩相對團狀靈芝紋,形似朵雲,間以花草紋,敷飾紅、綠、黃、紫諸彩,輔以釉下青花襯托,鮮艷瑩澈,上下對稱,極富美感。全器紋飾疏密有致,繪製精妙流暢,用筆一絲不茍,填彩設色清麗,青花發色雋雅,當為清代雍正御窯鬥彩之佳作,成對傳世,不可多得。
此類鬥彩靈芝紋杯為明代成化御窯名品,《清檔》中記載有「成窯五彩八如意酒圓」或即為清宮對此類雋品之舊稱,後世嘉靖、萬歷、雍正、乾隆等時期均有仿燒之作,其中尤以雍正御窯製器最為精美,燒造品質上乘。見有雍正本朝款與成化寄托款兩種,拍品即屬前者,均為御窯精心摶造。
此類雍正鬥彩器雖仿自成化,卻不拘泥於形似,化古為今,以神肖取勝,以求摹作重現成窯神韻,更兼具精細風采,故而較成化鬥彩呈色愈加秀美清逸,造型紋飾也更顯舒朗端莊,風韻最為雅麗高絕,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化時期同類器兩岸故宮均有收藏,雍正時期摹燒同類器可見北京故宮藏清雍正鬥彩靈芝紋杯,與拍品形製、紋飾、款識均相類,可資參閱。
宗匠陶鈞——重要中國古代陶瓷精選拍品
Lot 115|清康熙 青花三國演義人物故事棒槌瓶
尺寸:高43.8cm
來源:
- 馬錢特舊藏。
- S.MARCHANT&SON,established 1925,頁36,Lot 14。
參閱:
- 《清代瓷器賞鑒》,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頁40,編號 30。
估價:RMB 300,000 - 600,000
本品洗口,直頸,圓折肩,直筒狀腹部,瓶頸中部飾一弦紋,弦紋上下飾康熙朝常見的蒲紋,圈點,如意,回紋、城垛紋邊飾組成。瓶身繪隋末唐初「李世民戰尉遲恭」人物故事之典故圖,一男子豹頭環眼,燕頷虎須,骨健筋強,正策馬追趕前邊小將。二人身後山澗縱橫,一武將身著戰袍,腰紮絲蠻大帶,背插長鐧,驅雲追月,飛馳趕來,小將們神采英毅,腰圍雙搭背銀帶,著單領團花戰袍。
康熙時期,以古代戲曲人物故事作為瓷繪裝飾題材變的十分流行,本品所繪人物眾多,錯落有致,給人以目不暇接之感。以歷史人物與戲曲、小說人物故事為題材的畫面自金代出現後,曾出現了三個高峰時期:第一個高潮在元代,第二個是明晚期,第三個即為康熙時期。清代的官窯器生產大多依照宮廷畫譜,民窯則可以進行更多的創作,閃亮更多的靈感。
棒槌瓶高大古樸,為康熙時新創器形,因形似舊時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青花發色濃淡皆宜,繪畫細膩傳神,分水熟練,畫面富有很強的立體感,人稱「翠毛藍」,其青翠之美,顯出康熙「青花分五色」之魅力。作為中國青花瓷器發展史中的巔峰之作,此器具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Lot 153|明永樂 甜白釉暗花鸞鳳和鳴大碗一對
尺寸:口徑21.5cm;高10cm
來源:
- 中國嘉德,2014年5月18日,Lot 3569。
參閱:
- 《龍泉集芳》,繭山龍泉堂,1976年,頁244,編號734。
估價:RMB 600,000 - 1,200,000
此對甜白釉暗花鳳紋大碗即為明代早期白釉中的經典之作。此對碗撇口深腹,線條流暢,口邊溫潤細膩,弧腹微垂,圈足,修胎工整。比例協調,造型端雅,釉質潔白無瑕,溫潤似玉,肥如堆脂。胎體輕重適度,造型秀美優雅,清秀、圓潤、靈巧。以「鸞鳳和鳴圖」裝飾,鳳凰展翅飛舞,身姿優美輕盈,極富動感。更顯溫柔甜凈,盡得白釉瓷質之精妙。對於永樂白釉器,均有一特點,即是迎光透視,胎釉呈現肉紅或粉紅色;而清代仿品在迎光透視下,則顯青色透亮。這是明、清兩代胎料、釉質不同所致。常見的康熙仿品類大碗較多,他們流散在國外博物館之中,多年來仍被誤認為永樂白釉器,未能得到糾正。
拍品除釉色之特點外,鳳紋寓意更加深厚,其中「鸞鳳和鳴」的意義在於「天下太平,萬物安寧」,在明清時期是女性最高地位的象徵,是龍紋造型之後最具權威與代表性的宮廷紋飾。此對甜白釉暗花鳳紋大碗,體量端重,雋雅凝練,雍容典雅,一派皇室睥睨天下、太平盛世之氣。
永樂時期的白瓷,潔白素凈,稱為「甜白」,極負盛名,此名稱之來源尚待考證,或是因為古人觀此心生甜美之感,因而以此觀感稱之。甜白釉為明永樂朝景德鎮窯所創製,《明太宗實錄》永樂四年十月丁未條記:「回回結牙思進玉碗,上不受,命禮部賜鈔遣還。謂尚書鄭賜曰:『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潔素瑩然,甚適於心,不必此也。況此物今府庫亦有之,但朕自不用。』」由此可見,永樂皇帝對白瓷情有獨鐘。
一代帝王的品味對於瓷器的影響極大,此時期景德鎮窯工在瓷胎中用較多的高嶺土,胎質變得潔白緻密,又在瓷釉中減少了傳統助溶劑的量,從而避免了瓷釉白中泛青的情況,使瓷器更加潔白純凈。故永樂甜白有「一代絕品」之稱。釉色晶瑩潔白,溫潤如玉,肥厚如脂,比後來宣德時期的更為光凈。
Lot 177|明天順 青花「酒仙圖」大梅瓶
尺寸:高35.5 cm
來源:
- 倫敦蘇富比,1963年1月22日,Lot 61。
- 倫敦佳士得,1976年4月5日,Lot 55。
- 日本重要私人舊藏。
出版:
- 《北京光華路五號藝術館館藏陶瓷》,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9年,編號5PM1093。
參閱:
- 《龍泉集芳》,繭山龍泉堂,1976年,頁253,編號764。
估價:RMB 350,000 - 700,000
此瓶高35.5 cm。圓唇小口,頸部呈上收下闊,豐肩,長腹下收,脛部微微向外撇,淺寬圈足,沙底泛黃,呈米糊狀。通體以青花為飾,肩部繪雲紋,近足處飾蕉葉紋,腹部主體繪「酒仙圖」。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有評:「明代繪事,人物雖不甚精細,而古趣橫溢,儼有武梁畫像遺意。」觀此瓶所繪雲紋,粗重豪放,呈靈芝狀;人物衣衫飄拂,神情安逸,文人畫筆墨情意昂然,時代特徵鮮明。畫中仙人,席地而坐,飲酒作詩,寄情雛菊。四周美酒佳釀,一童子捧菊伺候,周圍襯以祥雲、松石、花草,構成一幅祥和的人間仙境。
2008年耿寶昌先生鑒賞此瓶時說 :「這個瓶子太棒了!畫了一個酒壇,一個酒壺,一個酒杯,一個酒鬼。人間仙境,美好人生,大抵如此!」
明正統、景泰到天順三朝,因政局不穩,經濟衰落,景德鎮的瓷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所以,這一時期的官窯製品極為少見,據《明史》記載:「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江西饒州府,浙江處州府,見差內宮在彼燒造瓷器,詔書到日,除已燒完者照數起解,未完者悉數停止,差去官員即便回京。」故這一時期被稱為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Lot 178|明永樂 青花輪花紋抱月瓶
尺寸:高25.8 cm
來源:
- 日本重要私人收藏。
出版:
- 《北京光華路五號藝術館館藏陶瓷》,2009年,中國友誼出版公司,頁170-173。
參閱:
- 《故宮陶瓷館 卷三 明代及清初》,故宮出版社,2021年,頁42,編號13。
-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明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編號30。
- 《龍泉集芳》,繭山龍泉堂,1976年,頁1247,編號743-746。
-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2000年,頁101,編號95。
- 香港佳士得,2006年11月28日,Lot 1512。(成交價:RMB 16,360,000)
- 紐約蘇富比,2012年9月11日,Lot 0277。(成交價:USD 1,314,500)
- 香港保利,2017年4月4日,Lot 3008。(成交價:RMB 10,030,000)
- 香港蘇富比,2020年10月9日,Lot 3608。(成交價:RMB 16,510,000)
- 北京瀚海,2020年12月12日,Lot 2200。(成交價:RMB 21,850,000)
估價:RMB 500,000 - 1,000,000
拍品造型清秀,氣質古雅,呈葫蘆形,上部蒜頭狀,頸至肩部兩側各飾一對綬帶耳。下部扁圓,中心略鼓,邊廓規整,橢圓淺足,為永樂扁瓶之典型特徵。通體青花裝飾,口沿繪弦紋兩道,下承纏枝花卉一周。下腹裝飾寶相輪花紋,中心繪尖瓣紋,為伊斯蘭地區傳統紋樣,腹壁邊際環以卷草紋。整體紋飾采用上等蘇麻離青料描繪,濃重處凝聚成黑青色,鈷鐵的結晶斑有下凹深入胎骨之感。發色幽艷,暈染自然,紋樣清新雅緻,充分展現出永樂青花瓷典雅秀美的藝術風韻。永宣青花歷來為藏家珍重,號稱「發曠古之未有,開一代之奇葩」,其胎釉細膩溫潤如玉,據傳使用鄭和下西洋帶回的「蘇麻離」青料,呈色凝重幽艷,光彩煥發,又有淋漓變化之趣味。明人王世懋《窺天外乘》記載「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
本器屬明初景德鎮御窯經典造型之一,洪武時期即有燒造,圖見耿寶昌著《明清瓷器鑒定》,頁12,圖13。永宣時期扁壺無論在造型還是紋飾上皆多模仿中東伊斯蘭風格金銀器或玻璃器,現藏於敘利亞博物館一件紅陶雙耳罐,發現於本圖拉斯•夏姆遺址,距今約2000年左右,此雙耳罐外壁用黑彩描繪渦輪狀朵花紋,另外耳部及腹部造型皆與拍品此類型扁壺相似,可見傳承。
自漢唐以來在與外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一直是以漢族文化為主體,完全模仿的裝飾多是局部或點綴,惟獨永宣青花瓷器由於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諸多方面的原因, 在與伊斯蘭文化的相互融合中, 出現了短暫的以外來文化為主體的傾向。正如近人吳仁敬在其《中國陶瓷史》中所述:「明人對於瓷業,無論在意匠上、形式上,其技術均漸臻至完成之頂點。而永樂以降,因波斯、阿拉伯藝術之東漸,與我國原有之藝術相融合,對瓷業上更發生一種異樣之精彩。」
此類扁壺,據器形、尺寸及紋飾等,可分為兩式,另有無款及署宣德年款兩種。一式上腹尖小,下腹較大,比例懸殊,器高約30 cm左右,多見無款者,年代應較早,或乃永樂年製,拍品即屬此類。另一式上腹增大,豐腴若梨,下腹收小,比例接近,器高約25 cm左右,多落宣德年款。 然而, 兩種器形皆有書款及無款之例,永宣二朝,大有可能兩式兼製,難以單憑外形辨其年代。
一部分學者認為這些葫蘆式扁瓶,尤其是帶有中東風格紋飾者,應為出口西方伊斯蘭市場的產品。證據卻顯示這並非全部屬實。明十五世紀上半葉南京皇城遺址永樂-宣德堆積層曾發現青花瓷片,紋飾與拍品此類扁瓶相若,見1996年香港出版《朱明遺萃:南京明故出土陶瓷》,編號52,顯示此類瓶亦為宮廷器重。
目前世界各大博物館若藏有永樂青花之品,均奉若珍寶。與拍品尺寸相近,造型,紋飾相仿者參考台北故宮藏明永樂青花輪花紋扁瓶,館藏編號:故瓷006066,收錄在展覽《適於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頁140-141。另見東京梅澤記念館藏例,載於《世界陶瓷全集》卷14:明,彩圖版144。1994年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中,發掘出一件相似作例殘片,經覆修後展於《明代洪武永樂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發現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故宮出版社,2015年,頁154-155,圖版70。還可參考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品,館藏編號:1991.253.37;及德國科隆藝術博物館藏品,館藏編號:F68.4。另外還可見一例,載錄於《龍泉集芳》卷1,頁247,圖744。2020年香港蘇富比秋拍售出一件永樂時期相同形製扁壺,源自東京壺中居舊藏,當時成交價為港幣1651萬。2018年香港蘇富比秋拍,利國偉爵士藏重要中國藝術珍品專場同樣售出一件永樂相類器,編號122,當時成交價為1272萬港幣。
另一式蒜頭口偏大, 整體尺寸略小的明初綬帶耳扁瓶,可參考兩例故宮博物院藏品,收錄在《明代洪武永樂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頁150-153,圖版68-69。及大英博物館藏品,編號:1968.0422.29。香港佳士得2013秋拍,里埃斯科珍藏重要中國瓷器專場售出一件帶有宣德款之大頭扁瓶,編號3111,當時成交價為2812萬港幣。
此式青花葫蘆扁壺,造型及紋飾之創造靈感皆源自中東地區,有別於中國常見紋樣,其嶄新之處,嘆為觀止,昔時想必在一眾寫生紋樣中脫穎而出。然而瓶頸纏枝花卉、腹壁邊際環以卷草紋,及雙耳根部折枝花紋, 則突顯傳統中國樣式風範。中外藝風共蘊一器,柔硬並蓄,相得益彰,堪稱永樂御窯難得之精品佳作。
Lot 217|清道光 青花纏枝花卉紋鋪首尊
款識:「大清道光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尺寸:高25 cm
來源:
- 《現代美術》,唐人館出版社,1977年,編號84。
- 《慎修思永——清代道光御窯瓷器展》圖錄,2023年,頁224-225,編號75。
展覽:
- 「慎修思永——清代道光御窯瓷器展」,北京,2023年2月25日至3月10日,編號75。
參閱:
- 《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頁235。
- 中國嘉德,2011年5月22日,Lot 3406。(成交價:RMB 2,300,000)
-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2000年,頁106,編號92。
估價:RMB 500,000 - 1,000,000
此尊造型仿自古青銅器,撇口束頸,豐肩,上飾雙獸首銜環,鼓腹漸收至底,高圈足外撇,造型莊重典雅。器身通體以青花為飾,其中口沿描繪海水江崖紋,頸部裝飾變體蕉葉紋,肩部至圈足凸起弦紋七道,將腹部分為四條紋飾帶,分別描繪纏枝蓮、纏枝花卉、海水江崖及蓮瓣紋。整器紋飾層次清晰,繪畫細緻入微,青花發色艷麗有加,並以筆觸點染之法追求永宣青花鐵銹斑效果,極具功力。
鋪首是古代建築大門上的銜環獸面。漢代鋪首多表現虎、螭、龜、蛇等神獸的面部,到了明清時期,鋪首主要以「椒圖」的形象出現。椒圖是龍生九子之一,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因此人們就將它的頭部形象放在門上,取其緊閉之意,以圖平安。雍正、乾隆時期御窯瓷作開始流行以鋪首裝飾。鋪首尊造型取法上古青銅器,創燒於雍正,盛於乾隆,止於道光。清代御窯青花鋪首尊見有兩類作品,一為大尺寸的青花蓮托八寶鋪首尊,另一類即為本品。《清檔》曾記載乾隆三年(1638年)六月二十五日,乾隆皇帝命唐英以「宣窯收小青花雙環七弦尊」為樣本進行燒造。檔案中所描述即為本品一類鋪首尊,相對於大尺寸作品,更顯精緻俊秀。
道光朝為鋪首尊燒造的最後時期,此後御窯再不見此類作品,因此其歷史意義重大。本品為道光鋪首尊中之佼佼者,其品質直追乾隆,不觀款識,實難分辨,且本品保存狀態完美,極為難得,是為清代御窯收藏之上選。
Lot 218|清道光 宮粉地粉彩纏枝蓮紋蓋罐
款識:「大清道光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尺寸:高27 cm;腹徑15 cm
即將出版:
- 《慎修思永:十九世紀的中國瓷器 道光御窯篇》,文物出版社,2024年,頁312-313,圖版067。
估價:RMB 650,000 - 1,300,000
蓋罐整體造型為清代御窯瓷器流行的壯罐式樣,直壁、圓肩、直口、圈足,盔式蓋,蓋頂飾一對柿子。通體以宮粉為地,洋彩為繪,以四朵碩大的纏枝蓮為構架,寶蓮上托團壽字,間飾蝙蝠、瓜瓞、如意等,寓意福壽如意、瓜瓞綿綿。肩部、脛部、蓋沿、鈕下等邊飾則采用松石綠色為主的對比色調,分飾朵花如意雲肩、蓮瓣紋、卷草紋、柿蒂如意頭紋。整體色地裝飾密不透風,富貴華麗,屬於清代御窯瓷器中最為經典的洋彩風。
洋彩瓷器的成熟與流行,使得西洋技法與西洋題材在清宮瓷器上得到完美結合,品格不凡,鑄就了中國陶瓷史上一段洋溢西洋氣息的綺麗篇章,其創立者正是此時的御窯廠督陶官唐英。「洋彩」名稱最早出現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之《陶務述略碑記》:「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瑯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微。」該碑據實記載,憑此表明清宮洋彩至少在雍正晚期已被珠山御窯廠成功燒製。洋彩的繪畫設色妍麗繁縟,有別於傳統技法,更需要畫工高超的繪畫功底與豐富的經驗。唐英在乾隆八年奉諭編撰完成的《陶冶圖冊》第十七編「圓琢洋采」中曾作如此評述:「圓琢白器,五采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采。須素習繪事高手,將各種顏料研細調和,以白瓷片繪染燒試,必熟諳顏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細,熟中生巧,總以眼明、心細、手準為佳。所用顏料與法瑯色同,其調色之法有三:一用蕓香油,一用膠水,一用清水。蓋油色便於渲染,膠水所調便於拓抹,而清水之色則便於堆填也。」文中明確指出洋彩的兩個重要特點:使用西方繪畫技法,顏料與瓷胎畫琺瑯相同。
此類形製清宮舊稱「事事如意蓋罐」,取柿鈕之諧音為名,雙柿鈕實為此器的點睛之筆。檢索道光三十年間御瓷名目檔案,生產事事如意蓋罐僅有四次,均屬督陶官貢瓷,分別為道光三年端陽貢之「粉定暗花事事如意蓋罐成對」(圖1)、道光九年萬壽貢之「事事如意掐絲琺瑯蓋罐成對」、道光十二年端陽貢之「宋釉描金事事如意蓋罐成對」(圖2)以及道光十三年端陽貢之「事事如意蓋罐成對」(本品)。道光三十年間御窯事事如意蓋罐解京貢御僅有四對之數,目前已知故宮博物院兩種各一件,本品為已知可流通的唯一一件帶原蓋的製品。道光御窯事事如意蓋罐的面貌因這幾件傳世實物而得到揭示,流存至今的每件製品都顯得尤為珍貴。
Lot 229|民國 曾龍昇雕瓷布袋和尚坐像
款識:「曾龍升造」四字單行篆書款
尺寸:高39.5 cm
來源:
- 紐約佳士得,2014年9月18日,Lot 983。(成交價:USD 62,500)
估價:RMB 180,000 - 360,000
曾龍升(1901-1964),字龍生,江西省豐城縣人,民國時期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雕塑名家,中國陶瓷美術大師,曾拜福建何氏傳人遊長子為師。曾氏出生於木刻之家,其父及幾位兄長均從事木刻、油漆工作,因受家庭影響,他從小就愛上了立體雕刻這門藝術。由於家境清寒,童年即至景德鎮為徒工,從事學習陶瓷雕塑。經過長期的艱苦磨練,藝術技巧大進,開始聞名當地。三十年代,應旅美華僑之請,創製大型瓷雕,參加了美國芝加哥國際博覽會,高超藝名不脛而走,名聞天下。新中國成立後,在政府的關心和培養下,技藝更加高超,利用捏、縷、塑綜合技法所作天女散花、龍舟作品,長期陳列於博物院之中,成為蓋世之作。1959年曾龍升因其高超技藝被授予第一批陶瓷美術家稱號。田漢對其作品讚嘆不已,有詩雲「禹鼎淩煙筆意殊,曾家絕技蜚瓷都。」
此件曾龍升製粉彩布袋和尚童子塑像生動傳神,皮膚部份以素胎加粉彩,而其它部份則以紫金釉等上色,色澤純正,雕刻工藝精細無比,盡顯曾龍升的鬼釜神功。布袋羅漢在十八羅漢中排第十三位,又稱「因竭陀尊者」。此塑像描述了一個未受傷之嬰兒,被布袋和尚救回並撫養的故事,亦體現了生命的頑強和佛教的慈悲與救度。
Lot 231|明成化 琺華鏤雕庭院嬰戲圖大罐
尺寸:高33 cm
參閱:
- 《故宮成化瓷器精選》,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年,頁56,圖19。
- 香港保利,2019年10月7日,Lot 3406。(成交價:HK$15,340,000)
- 《瓷華明彩:イセコレクションの名陶》,五島美術館,東京,2015年,編號10。
- 《佳士得圖說中國陶瓷史》,Anthony du Boulay,1984年,頁176,編號6。
- 美國芝加哥博物院藏明琺華彩群仙賀壽圖罐。
- 日本松岡美術館藏明琺華鏤空仙人圖蓋罐。
- 紐約佳士得,2016年9月15日,Lot 0824。(成交價:RMB 291,988)
- 《龍泉集芳》,繭山龍泉堂,1976年,頁270-271,編號812-815。
估價:RMB 200,000 - 400,000
琺華器,亦稱琺花器或法花器,創燒於元,盛行於明,清代逐漸衰退,其中以明代所造琺華器最為精絕。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法花之品萌芽於元,盛行於明。大抵皆北方之窯,蒲州一帶所出者最佳,藍如深色寶石之藍,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黃如透亮之金珀,其花以生物花草為多。平陽霍州所出者,其胎半屬瓦質,藍略發紫,綠略發黑,殆非精品。西安河南所出者較平陽霍州略為鮮亮,蓋屬瓷胎也…」由此可見琺華器燒造之窯口眾多,據史料記載景德鎮於明永樂始燒瓷胎琺花器,所造之器釉色純凈,古人讚曰:「花既玲瓏,地尤細凈,人物眾獸毫髪畢現矣。」然景德鎮琺華器因生產條件特殊,工藝極為覆雜,製作歷史短暫,如今傳世品極為罕有,如此件明成化御製琺華鏤雕庭院嬰戲圖罐實乃鳳毛麟角。
此罐造型敦厚典雅,宮廷氣韻濃重,圓唇,短頸,豐肩,鼓腹,腹下略收,近足處微撇,下承圈足。外壁琺華裝飾,以深藍色釉為地,其頸部浮雕海水紋一周,肩部則以鏤雕之技法飾纏枝花卉八吉祥紋,近底處鏤雕仰覆變體蓮瓣紋。腹部主題紋飾為庭院嬰戲圖,山水園林奇石景致,十六童子濟濟一堂,身著錦衣華服,面龐圓潤喜悅,神情稚拙可愛,嬉戲於庭院之中,或圍缸戲水,或執木偶,或擘荷葉,或折桂,或捉魚,或碰瓶而視等,呈現出熱鬧歡快的喜慶氣氛。
嬰戲圖亦稱百子圖,寓意多福多壽、多子多孫、子孫昌盛、萬代延續,為明代時期宮廷藝術品的重要題材。成化皇帝十八歲登基,一直對未有繼位人而耿耿於懷。成化皇帝的寵嬪萬貴妃比他年長十八歲,萬貴妃不允許其他妃嬪誕下子嗣,以免自己失勢。妃嬪中紀氏隱藏懷孕的消息,順利誕下兒子,並將他收藏撫養至五歲,避過了萬貴妃的加害,後來皇子繼位為弘治皇帝。成化皇帝後期深恐後繼無人,尤其偏愛寓意兒孫滿堂的吉祥紋飾。整器工藝精湛,刻畫細膩傳神,刀工嫻熟老辣,設色清幽雅緻,主題吉利祥瑞,亦有祈福求安之意,代表了明代成化琺華器之最高水平,可為珍貴。
本器為明代成化御窯所燒造,傳世者亦見署「大明成化年製」款相同題材之青花器。台北故宮藏有一例明成化窯青花嬰戲圖碗,其主題紋飾為庭院嬰戲圖,畫面中共繪十五童子,並署「大明成化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載於《故宮成化瓷器精選》,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年,頁56,圖19;香港保利曾於2019年10月7日售出一例明成化青花嬰戲圖碗,編號3406,此碗先後為美國總統赫博特.胡佛、艾倫.胡佛、Ralph M.Chait 藝廊、玫茵堂遞藏,其碗身所繪庭院十六子,紋飾之布局,雲紋之式樣,孩童之開臉、姿態、衣著均與本拍品極為相近,最終以1534萬港幣成交,方可相互印證。
明代琺華鏤雕器工藝繁覆,產生甚少,傳世者甚為罕見,查閱世界公私收藏,五島美術館藏有一例明琺華透雕人物紋壺,出版於《瓷華明彩:イセコレクションの名陶》,五島美術館,東京,2015年,編號10;《佳士得圖說中國陶瓷史》書中亦記錄一件明代琺華鏤雕人物紋罐,1984年出版,頁176,編號6;又見二例明代琺華罐,為美國芝加哥博物院藏明琺華彩群仙賀壽圖罐與日本松岡美術館藏明琺華鏤空仙人圖蓋罐;紐約佳士得於2016年9月15日售出一例明琺華透雕山水人物圖蓋,Lot 0824,可資參考。
Lot 277|明嘉靖 鬥彩如意雲紋折腰盤
款識:「大明嘉靖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尺寸:口徑14.5 cm
來源:
- 香港佳士得,1993年10月25日,Lot 730。
參閱:
- 《成化瓷器特展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院,2003年,頁179,圖187。
-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中),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2000年,頁21,圖19。
- 《龍泉集芳》,繭山龍泉堂,1976年,頁279,編號835。
- 香港蘇富比,1987年5月21日,Lot 428。
估價:RMB 550,000 - 1,100,000
拍品直口,直腹內斂,折腰,圈足,盤心繪鬥彩如意頭貫套紋,外壁口沿弦紋之下,繪以青花、礬紅、綠彩繪七朵靈芝,紋飾簡潔,清新爽目,麗質天成,頗得成化神韻。底施白釉,雙圈內落青花「大明嘉靖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
此式鬥彩靈芝折腰盤系由成化官窯器演化而成,逐為帝王御賞之極簡清雅之器。此碟胎體極薄,幾至脫胎,青花發色淺淡,屢中透紫,恬靜淡雅。其成化原型,可參見台北故宮藏例,錄於《成化瓷器特展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院,2003年,頁179,圖187。與北京故宮藏例,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中),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2000年,頁21,圖19。
Lot 305|清康熙 黃地鬥彩龍紋碗一對
款識:「大清康熙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尺寸:口徑11.1 cm;高6.4 cm
來源:
- 英國古董商Alistair Gibson 舊藏。
參閱:
- 《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上海博物館、兩木出版社,1998年,頁249,圖160。
- 倫敦蘇富比,1974年12月2日,Lot 500。
- 《清代瓷器賞鑒》,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頁57,Lot 53。
估價:RMB 450,000 - 900,000
本品成對,呈仰鐘式,撇口,深弧腹,圈足。圈足露胎,可見胎質細糯堅緻,潔白如玉。全器施白釉為地,內壁光素,外壁以鬥彩繪雲龍紋,祥雲密布,繚繞如煙,有趕珠行龍穿行其間,瞠目張吻,須發飄逸,軀幹遒勁有力,五爪鋒利如輪,龍鱗排布細密有序,周身火焰灼灼,風馳電掣,凜凜威儀,令人敬畏。鬥彩紋飾以青花勾勒,內填紅、黃、綠、赭、等各種色彩,青花發色明艷,所填彩料設色飽滿,妍麗繽紛,形成對比強烈的視覺效果。其繪製細膩精緻,敷彩準確,施彩飽滿,鮮亮明艷,展示了康熙時期製瓷工藝的高超水平。器底雙圈青花書「大清康熙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字體秀逸。拍品體量適宜,造型敦厚雋雅,體現了康熙官窯製器之雍容靜穆。
御瓷萃臻——樸逸美術館藏瓷精選拍品
Lot 507| 清道光 粉彩鴿子圖蓋碗一對
款識:「寶善齋製」四字雙行楷書款
尺寸:口徑10.8 cm
來源:
- 香港藝術品商會,1997年7月23日。(附證書)
參閱:
- 北京翰海,1997年6月1日,Lot 956。
估價:RMB 150,000 - 300,000
此對粉彩蓋碗敞口,深弧腹,圈足,蓋面隆起,上置圓形抓鈕,合於碗口內,蓋頂及碗足內均署紅彩「寶善齋製」四字楷書款,內心無紋。碗與蓋外壁粉彩繪鴿子圖,繪草地團團簇簇,其間點綴花團朵朵,其草色青綠,粉彩花卉點綴其間見,一對鴿子相依偎於青草之上,相互凝視,愛意濃濃,另側繪桃花盛開,春意盎然。蓋碗造型秀美,胎體輕盈,繪畫精細,色彩妍麗。
古時鴿子象徵純潔的愛情,查閱公私資料,市場僅見北京翰海1997年春拍「中國古董珍玩」專場Lot 956號與本品一致。對比本品款識與道光十七年後「慎德堂製」款,可見書寫方式一致,應為同一人書寫。道光皇帝獨寵全貴妃,此紋飾數量稀少,又屬日用茶器,或為清宮傳辦,寄皇情於瓷器紋樣之上,含蓄又不失浪漫。為道光御窯難得的精品。
Lot 514|清雍正 內礬紅五蝠外鬥彩折枝花果紋花口盤一對
款識:「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
尺寸:口徑15.5 cm
來源:
- 天津市文物公司。
- 紐約佳士得,2014年9月18日,Lot 837。
估價:RMB 350,000 - 650,000
本品花口,弧腹,圈足。足端露胎處,可見胎體堅白細膩,通體施透明釉,釉面瑩潤微泛青,盤內外以礬紅兼鬥彩裝飾。盤心繪以礬紅五蝠紋,五蝠翩翩,迎空淩翔。外壁繪鬥彩折枝花果紋,花枝舒展窈窕,葉脈多姿,紅花點綴其間,紅彩純正勻凈,綠彩嬌嫩青翠,黃彩明快潤澤,構圖淡雅恬靜,清新怡人,亦十分符合雍正皇帝追求清新婉約的審美品位。外底心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其款字端正雄健,尚可見康熙遺風,為雍正早期官窯鬥彩佳作。
雍正鬥彩素以施彩鮮麗,繪畫精巧,風格清新溫婉而著稱於世。正如清末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讚曰「(鬥彩)康雍至精,若人物、若花卉、若鳥獸,均異采發越、清雅可愛……足為清供雅品,彌可寶貴也。」而此對鬥彩花口盤,頗為符合「異彩發越,清雅可愛」這一氣質。
本品取花口之形,為雍正鬥彩官窯作品中少有之器型,其構圖雅緻,設色素凈,喜氣滿溢,體現了雍正皇帝素雅淡潔的藝術品位,成對保存,而且品相良好,殊為不易,頗值珍視。
Lot 515|清雍正 仿成化青花淡描團菊紋茶圓一對
款識:「大清雍正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尺寸:口徑7.1 cm
來源:
- 上海著名藝術家唐雲先生舊藏。
- 北京拍賣會,2009年6月26日,Lot 16。
- 中國嘉德,2018年5月18日,Lot 4803。(封面)
參閱:
- 《江西瓷器全集·清代(上)》,鐵源主編,朝華出版社,2005年,第151頁。
估價:RMB 600,000 - 1,200,000
本品侈口深腹,胎薄體輕,成型規整,毫不變形。杯胎質細膩,通體施白釉,釉色純凈潔白,體現了雍正一朝高超的製瓷水準。外壁以青花淡描團菊紋,幽菊三朵呈品字排列,間以花葉勾連,構成一個圓形。團菊之間填以折枝花卉,呈丁字形布局,將留白巧妙填滿,又不顯擁擠,布局清新舒朗。杯外底心雙方欄內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字體工整纖秀。
本品為海上著名藝術家唐雲先生舊藏之物。唐雲(1910-1993),字俠塵,別號藥城、藥塵、藥翁、老藥、大石、大石翁,畫室名「大石齋」、「山雷軒」。生前曾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代院長、名譽院長等職。
拍品來源可靠,品相完美,成對出現,收藏價值極高。
上海仲軒 2024秋季文物藝術品拍賣會
地點:上海萬豪虹橋大酒店3樓萬豪殿(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路2270號)
預展日期:
- 2024/10/24-26|9:30am - 9:30pm
專場:
- 2024/10/27,10am|江南毓秀——江浙滬地域戶出,Lot 1-85
- 2024/10/27,1pm|宗匠陶鈞——重要中國古代陶瓷,Lot 101-327
- 2024/10/27,7pm|御瓷萃臻——樸逸美術館藏瓷,Lot 501-518
- 2024/10/27,時間順延|盛世華章——宮廷藝術及重要器物,Lot 601-643
- 2024/10/27,時間順延|盛世龍騰——宮廷藝術及重要器物,Lot 701-706
- 2024/10/27,時間順延|清雍正御製粉青釉雙龍尊,Lot 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