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萬象更新。在2025年的第一個月份,上海仲軒帶來2025迎春文物藝術品拍賣會,本次迎春拍精心呈現兩大專場-「宗匠陶鈞——重要中國古代陶瓷」及「盛世華章——宮廷藝術及重要器物」,共計142件珍稀拍品,重器雲集,蔚為大觀,靜待您的品鑒。
本次拍賣將於1月9日至11日開始預展,1月12日下午一點半正式舉槌,預展及拍賣地點假座上海市閔行區紅松東路2908號古北尚駿大樓6樓。
事不宜遲,讓我們踏進這場藝術盛宴,一文盡覽上海仲軒精選拍品。
盛世華章——宮廷藝術及重要器物
Lot 517|清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三多紋靈芝耳抱月瓶
款識:「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尺寸:高 33 cm
來源:
- 紐約蘇富比,1992年12月1-2日,Lot 340。
- 紐約佳士得,2010年9月17日,Lot 1427。(成交價:US$1,082,500)
參閱:
- 《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瓷器》,故宮出版社,2017年,頁209,圖126;頁210,圖127。
(本件拍品形制、紋飾與清宮舊藏同例) - 北京翰海,2013年12月8日,Lot 4053。(成交價:RMB 11,615,000)
- 倫敦佳士得,2018年11月6日,Lot 0171。(成交價:£1,448,750)
- 中貿聖佳,2018年11月24日,Lot 1526。(成交價:RMB 14,950,000)
估價:RMB 2,300,000 - 4,600,000
此式抱月瓶造型乃借鑒永宣抱月瓶稍加化裁而成,存世實物可參故宮博物院收藏明宣德青花纏枝蓮紋綬帶耳瓶,編號:故00143420。目前查閱世界公私收藏,如本器制式相同者傳世極為罕見,市場流通僅本器一例,另見清宮舊藏二例,其一為清雍正青花折枝三果紋靈芝耳扁瓶,高33.5 cm;其二為清雍正青花釉裡紅折枝三果紋靈芝耳扁瓶,高34 cm,兩者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前者造型、紋飾、發色款識均與本器極為相近,後者僅裝飾以青花釉裡紅繪畫,亦可印證本器為清代雍正御用之器。
北京瀚海曾於2013年12月8日以RMB 1,161萬售出一例清雍正青花纏枝花卉如意耳抱月瓶,其尺寸稍大,高53.2 cm,器形與本器少許不同,以纏枝花卉紋裝飾,編號4053;倫敦佳士得亦於2018年11月6日售出一例清雍正青花纏枝花卉紋如意耳葫蘆扁壺,最終以£144.8萬成交,編號0171;另見一例以青花胭脂紅裝飾者,中貿聖佳於2018年11月24日以RMB 1,495萬拍出,其高48 cm,以青花加胭脂紅裝飾纏枝花卉紋,但其造型與本器較為相近,僅尺寸與裝飾手法不同,編號1526,可資參考。
北京故宮館藏之例
清雍正 青花纏枝花卉紋如意耳葫蘆扁壺|倫敦佳士得,2018年,£144.8萬成交
永宣御窯之美,為有明一代之冠,其中青花一門,極負盛名,終明之世,精光不泯,影響波及數百年。永宣時期青花采用進口「蘇麻離青」料,青花發色濃郁深沉,筆畫起承轉合處,釉料濃厚,入窯之後呈黑藍色星星點點,非但不暗沉,更顯油亮,被稱為「鐵銹斑」。
永宣青花瓷器紋飾布局疏朗清新,勾繪舒展流暢,靜雅可賞,加之以「蘇麻離青」料勾勒,宛若一幅水墨畫躍然瓶上。時至雍正一朝,瓷藝精進,御窯廠集歷代名品之大成,所出瓷器,斑斕多彩,成就空前絕後。雍正帝雅好古物,品味頗高,其醉心藝術且事必躬親,尤以御瓷製作為最,宮廷製器有「仿舊須宗雅則,肇新亦有淵源」之原則,仿古采今,蔚為大觀,永宣製器蒼妍雄渾之品格最得胤禛之青睞。
抱月瓶造型源自阿拉伯銅器,明代永樂時期成功以瓷仿製,因其成形工藝繁覆,拼接難度較高,稍有不慎便有歪斜翹裂之虞,遂成為一代名品。雍正皇帝對永宣青花極為尊崇,曾多次命景德鎮御窯廠仿製,本品即為雍正朝摹古佳作。據《清文件》記載,此瓶當時稱「寶月瓶」或「馬掛瓶」,為督窯官年希堯、協理窯務唐英精心燒造的貢御之作,在相關諭旨中曾有要求「花紋清真,釉水肥潤,顏色鮮明」的記載。
此抱月瓶造型古雅端莊,唇口,直頸,扁圓腹,圈足呈橢圓形外撇,頸兩側以雙靈芝耳裝飾,為雍正御窯瓶類典雅耳式之一,圓碩而扁平的瓶體與靈空優美的雙耳搭配,在整體視覺效果上達到均衡虛實之感,使得器形穩重而不失秀美。
胎質細膩,白釉溫潤,通體滿繪青花紋飾,瓶腹兩面繪主題紋飾石榴、壽桃、荔枝,寓意多福多子多壽。其青花蒼雅亮麗,翠艷欲滴,釉質清瑩厚潤,點塗一法竭力展現接近永宣青花凝重的水墨效果。尤其三多紋飾,畫工精細,用筆流暢,頗見功力,底以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實乃雍正青花御瓷之精品。
Lot 516|清乾隆 仿官釉六方貫耳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尺寸:高34.8 cm
來源:
- 香港蘇富比,2007年10月9日,Lot 1526。
參閱:
-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顏色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頁226,圖204。
- 《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頁185。
- 紐約蘇富比,2011年3月23日,Lot 0736。(成交價:RMB 5,338,125)
估價:RMB 1,300,000 - 2,600,000
官窯為宋器之精粹,千百年來以古樸典雅之氣質折服無數欽慕者,清代官窯自雍乾之始歷來有崇古摹古風尚,雍正六年唐英至景德鎮督導瓷器生產,取得了很大成就。仿官、哥、汝、鈞等名窯製品燒製技術達到歷史之高峰。
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乾隆兩位皇帝歷次詔令景德鎮督陶官唐英仿造歷代名瓷。因而這一時期的仿造水平很高,所仿宋代五大名窯以及明代永樂、宣德、成化等朝瓷器,在釉色、胎質、造型、紋飾方面多已達到理想境界。
所仿製的宋代官窯釉釉質瑩潤凝厚,有粉青、天青、灰白、灰青等色釉,釉面或有冰裂紋或無片紋,其紋呈白色或鐵色。完美再現了宋官窯釉色的純美凝練。這種對單色釉產品熱衷,不僅體現了我國的傳統審美趣味,並且也對當今的瓷器鑒賞產生了重要影響。
六方貫耳瓶為清代官窯經典陳設器,始於雍正朝,乾隆朝繼承並發揚光大。其品種除單色釉外,亦見有青花者。此件清乾隆仿官釉六方貫耳瓶,借鑒青銅器,造型端莊古雅,製作考究,為乾隆朝仿宋官窯的傑出代表作品。
此瓶呈六方形,因不能直接拉坯而成,故工藝複雜,成形不易。器撇口,束頸,折肩,弧腹,台階式圈足,頸兩側飾貫耳,器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方款。造型方正,外形敦實,線條洗練,尊貴端莊。
器身滿施官窯釉,精緻雋秀,釉色肥潤失透,器身光素不事雕飾,富有天然韻緻,尤顯溫婉爾雅,釉色與造型搭配得宜,自然淳厚卻不失典雅的文人氣質,釉面光潔瑩潤,釉水於線條起伏處流淌積聚,極富玻璃質感,色澤淡雅嬌嫩、瑩潤如玉,極見勻淨雅靚之致,靈秀典雅,腴潤如脂,呈現出宋代官窯酥潤含蓄之美,古意盎然,端凝典雅。
此式造型清宮舊稱為「雙管六方瓶」,最早見於雍正御窯,凝聚了雍正帝超乎常人的審美品味,是清宮諸項藝術品步入巔峰時代的見證,榷陶者深諳釉色與造型的搭配之道,針對不同器型配以相應釉色。
本品工料精細,手感適中,以仿官釉淡恬之柔美配飾六方硬朗之造型,實收剛柔相濟之妙,獨具匠心,有如天作之合,相得益彰,既襯托出造型古樸端莊,又彰顯出釉色柔潤典雅。品格超群,於穆穆之中透出對宋人雅器之無限欽慕,表現出師古不擬古的藝術追求,誠為乾隆仿官瓷器的翹楚之作,殊為難得,頗值珍藏。
Lot 505|清康熙 青花五彩一月水仙花神杯
款識:「大清康熙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尺寸:口徑6.5 cm
來源:
- 亨利奈特(Henry M. Knight,1903-1970年),荷蘭海牙。
- 倫敦蘇富比,1970年5月12日,Lot 99。
- 香港蘇富比,1995年10月31日,Lot 494。
- 在望山莊徐展堂舊藏。
展覽:
- 「東方珍品:4000年的亞洲藝術」,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1954年7月3日-10月11日,編號357。
參閱:
- 《清瓷萃珍》,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館,1995年,圖21A。
- 北京保利,2020年10月19日,Lot 5017。(清康熙十二月花神杯一組,成交價:RMB 132,825,000)
- 中貿聖佳,2021年5月20日,Lot 1166。(成交價:RMB 1,725,000)
估價:RMB 550,000 - 1,100,000
花神杯為康熙年間御窯廠燒製的成套時令酒具,只以五彩和青花兩類工藝燒造,素雅脫俗。每套共有十二隻,代表著不同的月份,每月均配以一種月令花卉,分別繪:正月水仙,二月玉蘭,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荷花,七月蘭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其旁各題五言、七言詩句,末鈐「賞」字篆文印,素來被譽為康熙朝瓷器珍品。
本品即屬青花五彩十二花神杯之一,為一月水仙花,所用題詞為「春風弄玉來清書,夜月淩波上大堤」。後落「賞」字方形印章款。其圖案裝飾體現出詩畫並茂的意境,不愧為康熙時期青花瓷器中頗具代表性的玲瓏小品。
Lot 509|清雍正 青花纏枝菊花紋折腰碗一對
款識:「大清雍正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尺寸:口徑 18.6 cm
來源:
- 中國嘉德,1997年4月20日,Lot 340。(其一)
- 東波齋舊藏。(其一)
- 中國嘉德,2011年5月23日,「東波齋藏瓷」專場,Lot 3965。(其一)
- 香港蘇富比,2000年5月2日,Lot 670。(其二)
估價:RMB 550,000 - 1,100,000
本品敞口,折腰,弧腹及底內收,下承圈足。通體施透明釉,釉質細潤潔白,碗心繪折枝菊花一朵,頸部青花描繪變形如意雲頭紋一周,紋飾勾勒細膩,深淺交替,韻律十足,腹部繪纏枝菊花紋,花朵豐碩飽滿,枝葉捲曲,穿插有序,繁而不亂。枝葉及花朵邊沿留白,陰陽相背,頗具西洋巴羅克裝飾藝術效果。底心青花雙圈內落「大清雍正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本品的紋飾處理上頗有康熙遺風,康熙御窯有別于後代的一個重要特色,即紋飾抽象化,且佈局不對稱,將主題紋飾集中繪於器身一處,其餘處以留白手法進行襯托。細觀本品所繪變形如意雲頭紋,趨於抽象,頗有幾分熙朝常見蟠螭紋、獸面紋的韻味。
雍正御窯瓷器上承康熙,下啟乾隆,但其風格既有別於前朝之粗獷大氣,亦不同于後代之精工巧思,單以清新雋秀獨步千古,本品即為當朝瓷作之典型代表。此式雍正纏枝菊花紋折腰碗存世極為珍罕,檢索公私典藏,目前僅見天津博物館藏有一對,可資比較。
本品胎釉精良,溫潤似玉,青花濃淡有致,頗為貼合雍正皇帝追求簡約淡雅的審美品位。同時,所繪纏枝花舒展自如,筆觸細膩,遠非一般工匠所能為之,彰顯了雍正御窯不俗的裝飾技藝,頗值關注。
Lot 513|清雍正-乾隆 青花三多紋大梅瓶
尺寸:高33.2 cm
來源:
-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私人收藏。
參閱:
- 《明代洪武永樂御窯瓷器》,故宮博物院,故宮出版社,2015年,頁198,圖92。
- 《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瓷器》,故宮博物院,頁148,圖79。
- 北京永樂,2010年11月23日,Lot 601。(成交價:RMB 4,480,000)
估價:RMB 350,000 - 750,000
清代官窯慕古之風始於康熙,盛於雍乾。雍乾時期,景德鎮御窯廠仿明永、宣青花梅瓶無論從造型,還是畫工,質量兼優,故耿寶昌先生於《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讚譽曰:「其中雍正器幾可亂真。」
此梅瓶小口,豐肩,腹部主題紋飾為上下交錯的三組折枝花果紋,花卉者芬芳盈枝,風姿綽約,果實者,飽滿豐碩,寓意吉祥,肩部與脛部繪就細密的蓮瓣蕉葉紋鋪陳出整體紋飾清新盈瑞之感。
整器繪工精細,呈色清雅,運筆靈動,渲染自然,頗獲宣青神髓。三果紋又稱三多紋,為傳統吉祥紋飾,典故源於《莊子·外篇·天地》:「堯觀於華封,華封人曰:請祝聖人,使聖人壽,使聖人福,使聖人多男子。即多壽、多福、多子之意,亦稱福壽三多。」
梅瓶原是用於盛酒的容器,所以大多有盅形蓋,考古學中梅瓶與錫製酒壺、酒杯等一同出現,明代中期後,用途有所改變,成為文人墨客幾案上插花的花瓶,《陶雅》中即見「古以瓶貯酒,今以瓶插花」一說。
口細而項短,肩極寬博,
至脛稍狹,折於足則未豐,
因其口徑之小與梅之瘦骨相稱,
故名梅瓶也。
-《飲流齋說瓷》
Lot 514|清道光 「行有恆堂製」茶葉末釉小口尊
款識:「道光乙巳夏定府行有恆堂製」十二字三行楷書款
尺寸:高 27 cm
來源:
- 英國私人藏家舊藏。
- 北京保利,2015年6月8日,Lot 9068。
參閱:
- 《東洋陶磁の展開》,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1999年,頁45,圖20。
- 《明清瓷器鑒定》,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頁301,圖508。
- 故宮博物院藏—清道光道光丁未春定府行有恆堂製款粉彩折枝花卉罐底款。(編號:新00095952)
- 上海仲軒,2024年10月27日,Lot 0701。
估價:RMB 450,000 - 900,000
此尊體態飽滿,唇口,短頸,豐肩鼓腹,隱圈足,底中心暗刻「道光乙巳夏定府行有恆堂製」十二字三行楷書款。尊通體滿施茶葉末釉,釉面平整光潤,質地細膩勻淨,為道光時期單色釉精品。此尊典雅雋秀的器型與潤澤瑰麗的色釉完美地結合,達到「合於天造,厭於人意」的藝術境界,富有天然韻致,體現了行有恆堂主人非凡的審美情趣與「大道至簡」的藝術境界。
耿寶昌先生在其著作《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即有本件拍品相同器型之記錄,命名曰小口尊,底部落款「道光丁未春定府行有恆堂製」十二字記年款。本品器型借鑒自宋代小口瓶,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收藏有一件北宋時期白磁鏽花牡丹唐草紋瓶,被作為重要文化財珍藏,造型極似本品,可證源流演化。
「道光乙巳年(1845年)」為道光二十五年,此時中國社會正處於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之後的水深火熱之中,這一時期國家動盪不安,景德鎮瓷器生產也深受波及,瓷器品質大幅下滑,就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定親王府專門定燒的瓷器依然能夠保質保量,未見頹勢。如本件拍品一般,文氣盎然又不失官氣風範。由是可見行有恆堂主人對瓷器設計與製作的嚴格要求與精益求精。
北京故宮館藏之例|清道光 「道光丁未春定府行有恒堂製」款粉彩折枝花卉罐底款
「行有恆堂」典故出自《周易·孔易闡真·大象傳》:「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恒,有終也。行不妄行,行必有恆。行有恆者,有終之行,真履實踐,行必有成。」 「言有物」是語言規範,不信口開河,不胡言亂語。「行有恆」是做事持之以恆,不半途而廢,心志專一。行有恆堂主人為第五代定親王載銓(1794-1854),主要活動在道光、咸豐時期,為道光股肱之臣,聲名顯赫權重一時。初封二等輔國將軍,再晉封輔國公,授御前大臣、工部尚書、步軍統領,襲爵,晚年出掌宗人府,深得道光、咸豐二帝的信任,道光末年,受顧命。不僅如此,定府主人載銓雅好收藏,在當時還是盛名一時的皇家收藏大家。
他在清代道光、咸豐二朝設計定製了大量的藝術品。「行有恆堂」是其專用的堂名款,故帶有「行有恆堂」款的器物即是親王訂製作品。載銓工詩,富收藏,著有《行有恆堂集》,國家圖書館藏有道光戊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九月刊印的兩卷本《行有恆堂初集》上,題寫「定邸定郡王著」。湯金釗、何春煦二人在開篇序文中,分別稱作者為「行有恆堂」和「行有恆堂主人」。
有關載銓的史料,據《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三十七》記載,道光三年時載銓已官居「御前待衛、正紅旗漢軍都統」,道光十四年任御前大臣及正黃旗侍衛大臣。道光十五年因其父奕紹六十生辰,皇帝加恩封載銓為輔國公,不久之後便由禮部尚書調為工部尚書。道光三十年奉道光帝遺紹,載銓為顧命大臣。《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記載咸豐三年皇帝又委派「親王銜定郡王載銓等辦理巡防事宜」。咸豐四年九月,載銓病逝,由郡王追封為親王,諡曰「敏」。
行有恆堂所在的定王府地址,最早見昭梿所撰《嘯亭續錄·卷四》「京師王公府第」之記載。定王府原為巽親王府,府址在西四缸瓦市一帶。在《京師坊巷志稿》中,也有相同的內容記載。第一代定親王是乾隆皇帝長子永璜,乾隆十五年(1750年)永璜病逝,追封為「定安親王」;第二代由永璜長子綿德承襲,後綿德獲罪,其定郡王爵位由永璜二子綿恩承襲;三代定親王是綿恩,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1793年)晉封親王,道光二年卒,追封為「定恭親王」;第四代定親王是奕紹,綿恩子,原襲貝勒,道光二年六月晉封,道光十六年卒,追封為「定端親王」;第五代定親王是載銓,奕紹子,道光十六年襲定郡王爵,追封為「定敏親王」。
由於清代滿族皇族貴戚深受漢人文化影響,他們習書作畫並吟詩賦文,各有自己的齋堂號,以附風雅。載銓年少好學,且以文名,很早就有堂號,乃風氣所至,實屬自然。載銓在藝術上精益求精,故「行有恆堂」款的器物頗有宮廷御用之風。此類作品精工細作,工藝上乘,製作水準與官窯器不相上下,甚至某些精品更勝官窯一籌。某種程度上講,這種帶有堂名款識的瓷器是皇親貴戚的一種特權象徵,也是家族顯赫的一個標誌。昔年車馬熙攘的定王府,如今已難以尋覓,唯有定府行有恆堂款瓷器,不但為道光中期景德鎮燒製的定王府瓷器留下實證,而且在經歷歲月長河沖洗之後,更加光彩悅目,歷久彌新。
Lot 515|清乾隆 胭脂紅地粉彩開光洞石花卉雙螭耳壁瓶
款識:「乾隆年製」四字單行篆書款
尺寸:高 21.5cm
來源:
- 德國私人收藏,購于義大利古董商S.Bulga。
參閱:
- 香港佳士得,2015年6月3日,Lot 3149。(成交價:HK$3,160,000)
估價:RMB 600,000 - 1,200,000
拍品為乾隆朝宮廷陳設用器,以色地洋彩開光裝飾,風格華美,富麗堂皇。壁瓶背為平面,撇口,裡施鬆石綠釉。束頸寬肩,口沿描金,藍彩點飾一圈,下承如意紋,通體施胭脂紅地,飾以粉彩纏枝寶相花卉紋。
頸部繪蝙蝠銜磬圖,頸部兩側置仿古卷形耳。瓶身正中開光,內繪花蝶圖,山茶花色彩斑斕,枝葉靈動,藤莖曼妙而生,一朵蓮花含苞待放,伴隨著兩隻彩蝶在旁翩翩起舞,畫面生動。
瓶高束腰,圈足外撇,飾一圈纏枝花卉紋及藍彩點綴,與瓶口相呼應。下承珊瑚紅地描金三足仿木座。整體造型玲瓏秀巧,曲線柔和。 底座施礬紅色釉為地,上繪金色點狀紋及如意雲紋。底施礬紅色釉,以金彩書「乾隆年製」四字篆書款。
此器如縱剖的半器,呈扁平式雙螭耳瓶,背為平面,有孔可穿系固定於牆面或轎子之內,故稱之為壁瓶或轎瓶。此類型器始見於明萬歷朝,清代盛行於乾隆時期。壁瓶在清宮檔案中被稱作轎瓶,是懸掛於轎內的裝飾物,亦可懸掛於齋堂牆壁上作插放花卉之用。 始見於明代萬曆年間,乾隆二年唐英任督陶官後,改明時之厚重為纖巧,佐以華麗紋飾,深得乾隆帝鍾愛,以之裝飾宮廷,故宮養心殿三希堂內即掛壁瓶十四隻,並多次賦詩文讚賞,見於《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
同時,每次出巡,都將壁瓶隨身相伴,作為御洵裝飾,供沿途採花賞花之用。 乾隆壁瓶形制豐富,凡傳世所見經典的瓷瓶造型均被化裁為壁瓶,紋飾富麗繁密,構圖頗見章法,既保留中國古典精華,又融合西洋藝術,花紋兼施以規矩之錦地,錯彩鏤金,窮妍極巧。
參考一例,與本器應為一對,原屬紐約重要藏家Samuel Putnam Avery(1822-1904)舊藏,至1879年贈予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Lot 512|清雍正 仿汝天青釉八方貫耳穿帶瓶
款識:「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尺寸:高27 cm
來源:
- 霍雷肖·赫伯特·基奇納元帥(1850-1916年)舊藏。
出版:
- 《Inventory of the Collection of Field Marshal》,佳士得 Manson & Woods,1916年12月,頁46,編號543。
參閱:
- 《天津博物館藏瓷》,天津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2012年,頁171,圖148。
- 中國嘉德,2023年6月12日,Lot 3219。(成交價:RMB 1,207,500)
估價:RMB 400,000 - 800,000
本品制為八方,撇口,束頸,頸部起凸弦兩道,並置對稱貫耳,弧腹及底內收,下承外撇式高圈足,足牆留對稱穿帶方孔。通體施仿汝天青釉,釉面淨潤素潔,釉色清亮空靈,宛若雨後雲破之蒼穹。更富韻緻的是,通體釉面隨八方折角呈濃淡變化,又為本品增添了幾分韻味。外底心以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貫耳瓶作為雍正皇帝最為喜愛的瓶式之一,有四方、六方、八方之分,然而最為經典和仿古意韻者的當屬八方貫耳瓶。據《活計檔》所記,此式瓶型清宮舊稱「雙管八方瓶」,最早為雍正御窯摹製,有仿汝、仿哥、仿官、鐵銹花、窯變等多個品種。其製作工藝覆雜,不可直接拉坯成型,故成型極為不易。
本品造型挺拔端莊,釉面光潤瑩澤,渾厚古樸之中見巧麗,偉岸之中見俊秀,頗為貼合雍正皇帝崇尚素雅內斂的審美意趣。
汝窯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憑藉其精緻典雅的造型和純淨空靈的釉色流傳於歷朝宮廷中,被歷代帝王視若珍寶。入清之後,雍正皇帝在擁有汝窯的同時,更希望將這些精美的作品重現於當世,於是命御窯廠竭力覆燒汝釉。
據唐英《陶成紀事碑記》載:「仿銅骨無紋汝釉,仿宋器貓食盤,人面洗色澤;仿銅骨魚子紋汝釉,仿內發宋器色澤。」又如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載:「雍正六年(1728年)四月二十日,太監劉希文、王太平、王壽貴交來做仿汝窯膽瓶一件。」由此可知,清代雍正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就已開始燒製仿汝窯瓷器,而且可分為「魚子紋汝釉」和「無紋汝釉」兩類。雍正御窯仿汝,在仿其釉色的同時,還融入了雍正皇帝個人對宋器的認識和理解。誠如本品,即為一例經典。
按《陶成紀事碑記》所載,本品應屬雍正仿汝釉之「無紋汝釉」類別。相對於「魚子紋汝釉」,此種「無紋汝釉」在真正的北宋汝窯瓷器中極為少見,在雍正仿汝器物中數量也少於「魚子紋汝釉」,但所見皆是如本品一樣造型稀少、品質卓絕的妙品,其檔次比「魚子紋汝釉」器物高出許多。
Lot 522|明嘉靖 仿宣窯青花庭院人物故事圖大碗
款識:「大明嘉靖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尺寸:口徑19 cm
來源:
- 北京保利,2009年5月30日,Lot 1943。
參閱:
- 《故宮藏瓷大系:宣德之部(上)》,廖寶秀著,台北故宮博物院,2000年,頁246、247,圖93。
- 紐約佳士得,2001年10月16日,Lot 0134。(成交價:US$1,161,000)
- 香港佳士得,2024年11月29日,Lot 1394。(成交價:HK$30,625,000)
估價:RMB 450,000 - 900,000
本品敞口,弧腹,下承圈足,足端露胎處可見胎質堅實緻密。碗內外施透明釉,釉面光潤瑩潔,略呈鴨蛋青色,為典型嘉萬瓷器釉質特徵。外壁釉下青花通景繪仕女遊春圖,畫面中一貴婦安坐於華輿內緩緩前行,身後二仕女手持行囊及長扇緊隨,車前二仕女一前一後手持宮燈引路,由此可知其出發前天尚未明。天邊雲氣氤氳,垂柳窈窕,湖石林立,草木華滋,一縷春意撲面而來。構圖飽滿,紋飾繁而不亂。外底心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嘉靖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宣德時期,御窯瓷器人物類裝飾題材,主要包含仕女、嬰戲、歷史人物故事三類。其中以仕女題材最為豐富精絕,而且此類紋飾題材多以詩詞入畫,如杜牧《秋夕》詩、蘇東坡《海棠》詩等,意在不題詞句,但以圖案紋樣表現不同的唐宋詩境。
此式人物畫均配以山水庭園,布局疏朗,畫意清雅,不失為宣德御窯青花瓷器中最具吸引力的品類之一,因此引得後世官窯爭相模仿。本品即為這一時期追慕宣窯作品而來,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宣德青花仕女夜遊圖碗即為本品慕製之範本。
本品體量碩大,通體紋飾布局緊湊,人物描繪比例適中,因這一時期青料配比技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宣德時期蘇麻離青易暈散,人物繪畫模糊不清的弊病,因此形成嘉窯獨特的時代風貌。值得收藏和研究。
Lot 518|明永樂 青花纏枝四季花卉紋宮碗
尺寸:口徑 16.9 cm
來源:
- 上海戶出。
參閱:
- 《孫瀛洲的陶瓷世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頁64。
- 《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上冊》,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頁110,圖55。
- 《大英博物罐藏中國明代陶瓷·上冊》,故宮出版社,2014年,頁169,圖4-24。
-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2000年,頁161,圖153。
- 北京東正,2011年11月17日,Lot0015。(成交價:RMB 2,300,000)
估價:RMB 80,000 - 160,000
此碗侈口、弧腹、圈足,製器有度,典雅秀美。胎釉細潔,規整細緻,通體以青花為飾,紋飾飽滿繁密,碗心圓形開光內繪折枝蓮紋圖案,內外壁繪纏枝四季花卉紋,內外口沿分別飾以纏枝花卉紋和回紋一周,近足處裝飾變形蓮瓣紋,圈足外牆繪有卷草紋。
畫法為永樂典型的小筆觸堆垛點染,線條勾勒遒麗流暢,佈局滿密有致,迴旋往復,婉轉自如,構圖技巧極為嫺熟高超,花卉層次分明,所繪諸卉妍美綻放,枝蔓輕柔舒展,俯仰見姿。整體紋飾精美飄逸,繪畫線條流暢優美,青花沉著,蘇麻離青料深入胎骨,發色豔麗,承現典型的永樂特徵,為永樂青花存世之精品。
查閱世界公私收藏,本拍品造型、紋飾皆與1984年珠山出土永樂青花纏枝四季花卉紋碗相同;故宮博物院亦藏有相同藏品,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2000年,頁161,圖153;北京東正曾於2011年11月17日售出一例,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紋碗,最終於RMB 230萬成交,編號0015,可作參照。
明永樂朝(西元1403-1424年)歷時21年,是明代國力最強盛時期,隨著景德鎮製瓷業的繁榮昌盛,技術不斷創新,永樂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花濃豔,多樣的造型和紋飾優美冠絕當世,遠播海外,與宣德青花瓷器共同開創了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Lot 504|清雍正 粉彩折枝花卉紋盤一對
款識:「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
尺寸:口徑 11.2 cm
來源:
- 揚州文物商店舊藏。
參閱:
- 上海仲軒,2024年10月27日,Lot 267。(成交價:RMB 632,500)
估價:RMB 280,000 - 560,000
雍正時期瓷器亦清秀怡人,素為藏家珍視。《陶雅》中稱:「粉彩以雍正朝為最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鮮妍奪目,工緻殊常」。拍品撇口淺腹,清雅秀美,滿施白釉,瑩潤細膩,盤內以粉彩繪折枝花卉紋,花蕊嬌紅,妍放盛開。整器畫意清雅,筆觸細膩,渲染自然,可謂陳設觀賞之佳品,清新灑脫,別見意蘊,成對保存,殊為難得。
宗匠陶鈞——重要中國古代陶瓷
Lot 51|清雍正 青花纏枝花卉夔龍捧壽紋大天球瓶
款識:「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尺寸:高54.5 cm
參閱:
- 香港蘇富比,2011年10月5日,Lot 1919。(成交價:HK$30,900,000)
- 香港蘇富比,2006年10月8日,Lot 1054。(成交價: RMB 7,463,040)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紋天球瓶。
- 《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瓷器》,故宮出版社,2017年,頁172,圖98、頁173,圖99。
估價:RMB 1,200,000 - 2,400,000
清雍正一朝,瓷藝精進,御窯廠集歷代名品之大成,所出瓷器,斑斕多彩,成就空前絕後。雍正帝雅好古物,品味頗高,其醉心藝術且事必躬親,尤以御瓷製作為最,宮廷製器有「仿舊須宗雅則,肇新亦有淵源」之原則,仿古采今,蔚為大觀,永宣製器蒼妍雄渾之品格最得胤禛之青睞,其中天球瓶作為經典的永宣器類得到廣泛的摹製和創新,成為宮廷陳設用瓷。
文獻上亦見多處檔案記載,如《造辦處各活記清文件》記錄雍正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奉旨燒製一大批摹古瓷器,其中就有「宣窯放大天球瓶一件」、「宣窯放大青龍天球瓶一件」之名目。本品即為一例,其尺寸較大,高近54.5 cm,遠大於一般宣德天球瓶,更是符合文中所提及「放大天球瓶」之記載,其通體滿布纏枝花卉之法意仿永宣天球瓶代表性紋飾。結合文獻記載及本品精湛之工藝,當為清雍正御窯廠所出,殊為難得。
清雍正 青花折枝瑞果紋天球瓶|2006年,香港蘇富比,HK$746萬成交
此天球瓶造型碩大,氣勢恢宏,甚宜宮廷殿堂陳設。長頸,豐肩,球形腹,下承淺圈足,線條優美飽滿,胎釉瑩白溫潤,器身外壁以青花繪自上而下共七層紋飾,其口沿繪連鎖如意雲紋一周,其下飾花葉紋,頸部繪畫夔龍捧壽變形蕉葉紋,肩部勾勒卷草紋以及如意卷葉紋一周,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花卉紋,近底足處繪變形蓮瓣紋。
其紋飾構圖極為考究,疏密相間,花枝纏繞,畫工繁縟精美,青花線條清晰,層次豐富,筆觸輕鬆而富有彈性,以手工繪製如此繁覆的圖案而又遊刃有餘,實屬鬼斧神工。釉面平整光潔,玻璃質感極強,觀其青花發色,濃艷而不炫目,秀斂亦不蒙滯。其用點青法上色,是仿永宣蘇麻離青結晶斑之效,故紋飾有深淺之別,濃淡相宜,層次宛然。底以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查閱世界公私收藏,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紋天球瓶應為本器之摹本,相較之本器頸部更為壯闊,腹部則略顯秀美,可謂「參古今之式,匯以新意,備儲巧妙。」清宮舊藏二例與本品相類者,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見《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瓷器》,故宮出版社,2017年,頁172,圖98、頁173,圖99;香港蘇富比於2006年10月8日曾售出一例清雍正青花折枝瑞果紋天球瓶,其造型、尺寸、發色與本器較為相近,僅主題紋飾為折枝瑞果紋,最終以HK$746萬成交,編號1054;又見一例相近者,為清乾隆早期製品,其造型、裝飾極為相近,由香港蘇富比於2011年10月5日以HK$3,090萬售出,編號1919,可資參考。
本器青花發色濃重妍麗的原因離不開御窯工匠點塗一法的嫻熟運用,點染法是寫意花卉的主要表現技法,主要特點是落筆成形,一筆下去不能塗改,通過墨彩的幹濕濃淡變化,筆法的剛柔、輕重、頓挫等因素,既表現花卉的形態和質感,最初始創於明早期的御窯器物的繪畫之中。
工匠借助蘇麻離青料經燒造後的發色特性,用點漬的方式先點後渲,趁胎土未乾多次繪染,之後經燒造、冷卻等工序使深藍色顏料流淌於圖案間的美麗瞬間永恒定格在器物之上,至清代以後,無論是宮廷繪本還是御窯器物的繪畫之中,我們都不難找到點染法的蹤跡。
清代雍正宮廷仿古藝術思潮興盛,體現著雍正帝對聖王時代的頂禮膜拜,是有意識地倡導一種理想的工藝審美格調的結果,於瓷器一項,無不以趙宋名器、永宣二窯為典範,致力摹古求真,同時卻不拘於純粹的摹製,注重在傳統構成因素中創新,借鑒原來的工藝造型和紋飾進行抽繹,組合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樣式,從而確立新的古典主義審美品格,並成就了十八世紀清宮藝術文化的覆古風尚,本品清雍正青花纏枝花卉夔龍捧壽紋大天球瓶正是詮釋該藝術理念之佳例。
Lot 50|清乾隆 鬥彩團菊紋蓋罐
款識:「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尺寸:高11.3 cm
來源:
- 上海名醫朱鶴臯先生舊藏。
朱鶴臯(1903-1995年),江蘇南通人,上海近代名醫朱南山先生哲嗣,家學傳承,內科造詣精深,尤擅婦科,時有創新,醫名鼎盛,1939年任上海廣恩中醫院院長,解放前移居香港。朱氏三代名醫,造福一方,家道殷實,好收藏,瓷器、雜項均有涉及。
參閱:
- 《故宮藏傳世瓷器真贗對比歷代古窯址標本圖錄》,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頁142,圖120;頁143,圖121。
- 《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台北故宮博物院,2002年,頁179,圖157。
- 香港蘇富比,2015年4月7日,Lot 3713。(成交價:HK$2,000,000)
- 上海仲軒,2024年6月30日,Lot 807。(成交價:RMB 2,415,000)
估價:RMB 600,000 - 1,200,000
本品直頸鼓腹,蓋扁圓,整體造型敦實可人。小罐胎體緊緻,修胎規整,釉面潤澤,頸下、足上一周以青花分兩色渲染變形如意雲頭,雲頭中心點紅、黃彩。腹部主體鬥彩繪團菊紋,團菊上下分布,背景襯托蕉葉,團菊顏色紅、黃相間,呈品字形分布,其間飾纏枝蓮紋,蓋面兩朵團菊均為紅色,蓋沿一周繪蓮紋,與腹身團菊間蓮紋相近。整器紋飾設色清雅,繪製精細。罐外底心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款識字體端正,為乾隆中期御窯典型款識字體。
此類鬥彩團菊紋蓋罐為清雍正、乾隆朝對成化御窯鬥彩團蝶紋蓋罐的摹仿與創新之作,製作精細,填彩一絲不茍,級別頗高。此類鬥彩器於明清文獻中並非稱「鬥彩」,而稱「五彩」或「青花間裝五色」。一般認為「鬥彩」一詞首見於大約成書於雍正乾隆年間的《南窯筆記》中,書中所謂「鬥彩」更似今言「青花五彩」,而書中記載「填彩」者才更接近今日所謂「鬥彩」。唐英在《陶成記事碑》中所稱「仿成窯五彩器皿」,即指本品一類。
鬥彩團菊紋為雍乾時期頗受宮廷喜愛的裝飾紋樣,其中杯、碗所繪團菊為紅、黃、紫三朵合抱,本品則為上下兩朵,間以蕉葉,或是對成窯鬥彩團蝶紋罐上蝶下葉布局形式的摹仿,清代製瓷對於古今運用的巧妙和細緻可窺一斑。
在清代宮廷繪畫如郎世寧《弘歷中秋賞月行樂圖》、佚名《歲朝圖》、《弘歷雪景行樂圖》等畫作上,本品往往與茶壺共置於矮几之上,說明本品當時應為藏置茶葉之用。由此可見,本品應與各式三清茶器相同,均是難得的御用茶具。
更為可貴之處在於,存世鬥彩團菊紋蓋罐之蓋多佚散,器不完整,雖精猶憾。本品器、蓋均完整流傳至今,實屬難得。查閱乾隆時期史料,其有一條頗值玩味,據載乾隆三十年時,宮內將一件缺蓋的成窯五彩罐發往饒州配蓋,不慎失手打破,當時窯務海福急上奏請罪,照樣仿成窯五彩罐一對,另配蓋一對,交於造辦處,乾隆皇帝頗為仁慈地回曰「失手何錯,可寬也。」乾隆皇帝惜此類鬥彩罐尤若此,何耐今人乎?如此製作精巧,蓋、器完整之鬥彩團菊紋蓋罐,實為收藏上選,陳此乾窯御器於案頭架間,或事以茶事,堪稱收藏之幸也。
Lot 37|清道光 粉彩水滸英雄傳一百零八將全圖碗一套十件
款識:「大清道光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尺寸:口徑17.5-18.5 cm
來源:
- 心懩堂收藏。
- 香港蘇富比,1997年4月29日,Lot 684。
- 香港大成古玩有限公司,2004年1月10日。
- 香港蘇富比,2018年11月29-30日,Lot 0666。(成交價:HK$875,000)
估價:RMB 550,000 - 1,100,000
此組十件清道光粉彩水滸傳一百零八將圖碗造型規整,碗外壁以粉彩繪水滸人物故事圖,繪製工藝極為高超,人物生動鮮活,深得國畫風骨,巧妙運用各種技法,筆觸細膩,揮灑自如。構圖簡潔,線條流暢,色澤明快艷麗,風格淡雅清新。
整器胎土淘洗極為精煉,故胎骨輕盈,胎質細糯,釉質肥腴醇厚,瑩亮潤澤,燒製完美,比例協調。且此套碗保存完好,出自心懩堂收藏,後由香港蘇富比於1997年4月29日售出,編號684,來源顯赫,彌足珍貴。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漢的故事。粉彩是一種使用軟質、淺色彩料在瓷器上繪製的技法,它使得畫面呈現出溫和、雅緻的藝術效果。這種技法在清代特別受到青睞,道光時期的粉彩瓷以其精美細膩和色彩豐富而著稱。這些碗的製作體現了高度的藝術技巧和文化價值。
此組瓷器碗的形狀各不相同,集齊了古代常見的各類碗形。水滸傳人物圖的繪製在當時是對畫師技藝的一大考驗,因為這要求畫師不僅要精通人物造型,還要了解各角色的故事背景和性格特點。這組瓷碗不僅是收藏家眼中的珍品,也是研究清代文化和瓷器藝術的重要資料。每件碗上的人物描繪都生動傳神,色彩搭配和諧,反映了道光時期瓷器藝術的高水平和繪畫工藝的成熟。
這組瓷碗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完整地收集了全部108位角色的圖案,這在收藏領域中極為罕見,展現了極高的藝術水平,擁有極高的收藏價值。檢閱全世界公私收藏及市場流通領域,此式水滸英雄傳一百零八將全圖碗僅見此一全套,殊為珍罕。
Lot 12|清乾隆 粉彩玉蘭花口杯
款識:「乾隆年製」四字雙行篆書款
尺寸:口徑 7.5 cm
來源:
- F. Brodie Lodge(1860-1967年)伉儷舊藏。
- Sydney L. Moss Ltd.,倫敦,1971年5月27日。
展覽:
- 《Catalogue of the Exhibition of Enamelled Polychrome Porcelain of the Manchu Dynasty》,倫敦東方陶瓷學會(Oriental Ceramic Society),1951年5月23日-7月21日,編號260。
出版:
- 《Catalogue of the Exhibition of Enamelled Polychrome Porcelain of the Manchu Dynasty》,倫敦東方陶瓷學會(Oriental Ceramic Society),1951年,第74頁,圖260。
估價:RMB 80,000 - 160,000
小杯整體以玉蘭花為造型,杯身為雙層五瓣花瓣,以點綴花苞的枝幹為托,造型秀美端莊。作為杯身的花瓣以模仿玉蘭花之色—淡黃綠色點染,以突出清新高雅的白色玉蘭花,枝幹上塑出三株含苞待放的玉蘭花苞,甚是可人。底部花托落「乾隆年製」青花篆書款。
乾隆盛世,製瓷業的生產將清代製瓷工藝推向了頂峰,各類精巧的仿生之作,成為乾隆時期的風尚,此件蘭花形小杯即為此類代表。將其置於櫥格或案頭,既可欣賞又可賞玩。玉蘭花以其清麗優雅的色彩、造型為世人喜愛,詩人屈原的《離騷》中就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菊之落英」的佳句,以示其高潔的品格。
Lot 86|清康熙 釉下三彩鶴鹿同春圖梅瓶
尺寸:高20.5 cm
來源:
- 北京華辰,2004年5月16日,Lot 119。
參閱:
- 《首都博物館藏瓷選》,圖138。
- 《中國陶瓷全集14·清》上,圖66。
估價:RMB 100,000 - 200,000
釉下三彩為清代康熙朝的獨特品種,它結合刻花、青花、釉裡紅、豆青釉等多種工藝製成,形成活潑清新的嶄新風格。
梅瓶造型飽滿,外壁以青松、飛鶴、浮雲、碩鹿構成鹿鶴同春的祝壽圖案,代表了長壽之寓意,是中國傳統寓意紋祥之一。此類裝飾圖案於康熙時期頗為流行,不僅寓意吉祥,極具裝飾效果,青花、釉裡紅和豆青三色發色鮮艷,燒製十分不易。
2025迎春文物藝術品拍賣會
地點:上海仲軒拍賣有限公司(上海市閔行區紅松東路2908號古北尚駿大樓6樓)
預展日期:
- 2025/1/9-11|9:30am - 9:30pm
專場:
- 2025/1/12,1:30pm|宗匠陶鈞-重要中國古代陶瓷,Lot 1-108
- 2025/1/12,時間順延|盛世華章-宮廷藝術及重要器物,Lot 5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