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舊藏來源堅實 破天荒的深圳重磅藝術拍賣會

談及深圳,大家一般會想起創新科技、金融、物流等核心產業;從今開始,諸君的腦海相信會多加一項 - 藝術拍賣。

12月18日至22日,這個南方城市將迎來破天荒的重磅拍賣會- 華夏拍賣(深圳),兩千餘件藝術品橫跨書畫、瓷器、玉器、佛像、珠寶、名酒等範疇。

這家新晉拍賣行於今年9月方在深圳古玩城揭幕,今回首次上陣,雖無往績參閱,但綜觀拍品質素,仍足見行方實力相當雄厚。

以古董為例,有香港利國偉爵士、龐耐女士(Alice Boney,「亞洲藝術教父」安思遠思師)、陳玉階(仇焱之同門)等舊藏,以及國際拍賣行成交過的珍器。若非行方得收藏家信賴,相信難以首拍便拿到如此來源的佳品。

事不宣遲,以下為大家介紹重點拍品。


書畫專場

地點:深圳市羅湖區 水貝壹號B座 珀麗酒店
預展:2020/12/18 - 19
拍賣:2020/12/20


Lot 1514|趙孟頫(1254-1322)《山堂詩》水墨紙本 立軸

尺幅:62 x 32 cm
題識:山堂。手種青鬆一萬栽,山堂留得翠屏隈,推窗綠樹挑簷入,臨水紅桃對鏡開。山雉雊迎朝日去,野禽啼傍夕陽來。老妻亦有幽棲意,數日遲留不肯回。松雪道人書。
鈐印:趙孟印、趙氏子昂
鑑藏印:吳廷、用卿、余清齋圖書印、尹氏簡堂家藏之章、玩流珍賞、田溪書屋
出版:《藝苑留真》第二期,民國六年十月出版,P3 頁
著錄:

  • 《松雪齋集》卷四。
  • 存吾編次的《元風雅前集》卷二
  •  ( 清 ) 陳綽編《宋元詩會》卷七十
  • ( 清 ) 顧嗣立編選《元詩選初集》卷十八
  • 豫章等《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御選元詩》卷四十五
  • 朱省確著《藝苑談往》香港上海書局 ,1972 年 10 月印行 P238 頁

估價:RMB 18,000,000 - 25,000,000

該作為吳廷所藏,有「吳廷」、「用卿」、「余清齋圖書印」三印。吳廷譜名國廷,生於 1549 年之後,卒於 1635 年之前。 《豐南志·士林》有傳「吳國廷,一名廷,字用卿,豐南人。博古善書,藏晉唐名跡甚富。董其昌、陳繼儒來游,嘗主其家。嘗以米南宮真跡與其昌,其昌作跋,所謂『吳太學書畫船為之減色, 然尚藏有右軍官奴帖真本』者也。刻《余清齋帖》,楊明時為雙鉤入石,至今人珍襲之,謂不減於《快雪》、《鬱岡》諸類帖。所刻有館本《王右軍十七帖》……皆刻於萬曆中。清大內所藏書畫,其尤佳者半為廷舊藏,有其印識。」民國《歙縣志》 卷十《吳國廷傳》與之相同。

左下角「尹氏簡堂家藏之章」一印為清代大收藏家尹簡堂的鑑藏印,尹氏為「察四山館」主人,曾跟隨曾國荃攻克南京,之後在南京搜羅了大量的名人字畫。後此作為葉德輝收藏,葉德輝(1864 - 1927)字奐彬(又作煥彬),號直山,一號郋園,湖南長沙人湘潭人,祖籍蘇州吳縣洞庭東山。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授吏部主事。著名學者、藏書家、經學家、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著有《書林清話》、《六書古微》、《藏書十約》和《書林餘話》等,彙刊有《郋園叢書》、《觀​​古堂匯刻書》、《雙梅景闇叢書》等。

此作在其1917 年出版的《藝苑留真》第二期中影印出版, 當時有葉德輝題寫的籤條「元趙文敏書山堂七律立軸,紙本長工部尺二尺,寬一尺零四分」,裱邊有「元趙孟頫書山堂七律,無年月。書法初從北海脫體,蓋與玄妙觀山門記前後之作,明時經吳江村收藏,上有吳廷白文方印,鳥書用卿朱文方印,三希堂法帖中多有為其鑑藏印記者,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有右軍官奴玉潤帖雲吳太學用卿藏蓋明啟禎間大收藏家也。郋園」邊跋。

右下角「田溪書屋」為何冠五收藏印。何冠五,原名何壽,字冠五,號麗甫,又稱荔甫。為廣東三水人,以貨殖起家,民初到 30 年代活躍於廣州,是當時廣州十八甫富善西街裕隆興記出口絲綢莊的東主。1923 年參與癸亥合作社,後為國畫研究會會員。「田溪書屋」為其齋名,其收藏書畫頗豐。 30 年代時田溪書屋在廣州城西,後其營商失敗,家藏亦星散。

該作現無葉德輝所題籤條和裱邊題跋,從《藝苑留真》上的影印圖上無「田溪書屋」和「玩流珍賞」兩印可以推測,此作應當是在葉德輝收藏後被重裝過。此作在民國時大鑒藏家朱省齋所著《藝苑談往》中亦有著錄。


Lot 1521|王翬(1632-1717)《嵩山草堂圖》設色絹本 立軸

尺幅:186.5 x 100 cm
款識:往見盧浩然嵩山草堂圖,峰戀樹石全用焦黑皴散,歎賞已極神妙。近在吳閶復觀山樵摹本,別具元人風格,更有出藍之美,因仿其意。庚寅中秋前三日耕煙散人王翬識。
鈐印:石穀子、王翬之印、海虞、來青閣、臞樵雅趣
鑑藏印:具眼人梁泗子銘心記、癖古閣書畫印、少穆寶鑑之章、閒村平生心賞
出版:

  • 《藝術家》雜誌 1977 年第 6 期,第 87 頁,藝術家雜誌社
  • 新加坡華人收藏家陳文華收藏,77 年台灣展覽並藝術家雜誌出版

估價:RMB 2,000,000 - 3,800,000

《仿盧浩然嵩山草堂圖》為有「清初畫聖」之譽的王翬,七十八歲高齡時創作的精彩佳作。本畫作絹本設色尺幅寬綽,畫風蒼茫渾厚,章法富於變化而染渲得法;畫面發端林巒,迤邐而進,黛螺聳峙,松繞寺門,雲氣沉山,亭尖半露;寺後群峰削立,層林迭嶂;再進山高雲厚,抱琴策蹇者在,一徑杳靄間,溪迴路曲,上有茅亭,雲影山光。

作品以高超的藝術水平表現著水竹村居、杖笠樵話、酒帘屋角、犁犢田間、別浦潮通的那種晴嵐复翠、妙境天開的桃源勝境。如此精細絹本山水之作極其難得。


其他各項專場

地點:深圳羅湖區 IBC環球商務中心4樓 格式時尚發佈中心
預展:2020/12/19 - 20
拍賣:2020/12/21 - 22


Lot 431|明永樂 青花並蒂蓮折沿大盤

直徑:37.5 cm
來源:揚州文物商店
參閱:

  •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2 年,頁 61,圖 58
  • 《江西藏瓷全集•明代(下)》,頁53

估價:RMB: 8,000,000 - 12,000,000

此件永樂御瓷青花大盤尺幅恢弘,侈口寬折沿、淺弧壁、下承圈足,胎體堅致細膩。通體罩施白釉,釉汁瑩潤肥腴,其上以青花描繪。口沿繪卷草紋一周,運筆流暢,外壁飾纏枝扁菊紋一周,內壁分繪枇杷、蟠桃、石榴、靈芝等八組折枝瑞果紋。盤心繪一枝同生的俯仰相對的兩朵蓮花,風姿綽約,蓮蓬初成,花香正濃,另有含苞待放者,伴以茨菇。

此式「一枝二花」或「一枝二果」的主題紋飾在永樂御瓷盤碗的內心廣為應用,為永樂花果紋飾之典型時代特色,青花發色蒼妍,微有暈散,濃重處泛藍黑色,鐵鏽斑色澤沉鬱,沁入胎骨。構圖疏朗雅緻,紋樣寫實傳神,畫功嫻熟,勾、勒、點、染諸法,運用皆宜,筆觸濃淡不一,暈散自然,從而使畫面富具蒼翠欲滴的意趣,透出雋永雅麗之美。

明代自洪武時期建立御窯廠始,至永樂一朝,啟用宦官監督制度,「欽命中官一員,特董燒造」,可令皇帝的意志通過宦官而直達窯場,使得此一時期燒造之御瓷無論釉色、器形、裝飾花紋皆臻至完美。且自永樂三年始,重開海外經貿,弘化天朝聖德,中外交往密切,造型及紋飾上多有相互交融,可謂集古今之菁華,融中外之風格,開啟青花瓷器之黃金時代。

清人藍浦於《景德鎮陶錄》中讚曰,「永窯……土埴細,質尚厚,青花深翠,式樣精妙,若後來仿製者殊差!」又清人唐秉鈞《文房肆考圖說》卷三有「古瓷重青器,至明而秘色已絕。皆純白,或畫青花,或加五彩。永窯亦足貴重,樂德二窯,皆內府燒造,以棕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

文中所載蘇麻離青,又名「蘇泥勃青」,為永宣時期特有的進口青料,有關蘇麻離青的最早記載,為成書於萬曆十七年王世懋的《窺天外乘》。書中認為:「宋時窯器,以汝州為第一,而京師自置官窯次之。我朝則專設於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蘇麻離青為飾。」可見即使在距離永樂朝不到二百年的萬曆時期,永宣以蘇麻離青為裝飾的御瓷即以市值頗高。

此類大盤正圓形制居多,而如本品板沿者為貴。同類品景德鎮珠山明代永樂官窯遺址1994年曾出土一青花並蒂蓮紋折沿盤,盤心繪近似對稱的兩朵蓮花,內壁則繪六組折枝花卉紋,外壁繪纏枝花卉紋,與本品堪稱姐妹組合。故並蒂蓮紋唯見此二類盤曾有使用。

在紋飾構圖、造型、尺寸方面,與此式青花盤類近的尚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明永樂 青花折枝芍藥紋盤」,其盤心繪兩朵芍藥花同為「一枝二花」式構圖,內壁為纏枝牡丹紋,外壁則為纏枝蓮紋,口沿飾十個折枝扁菊紋(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上冊,頁58,圖55)。另見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宮藏品「明永樂 青花牡丹文盤」,口徑稍大,口沿繪八個折枝花果紋,內外壁均為纏枝蓮紋(見《世界陶瓷全集》第十四卷,頁16,圖9)。


Lot 412|明萬曆 五彩穿花趕珠雲龍圖蒜頭瓶 「大明萬曆年製」款

高度:45.2 cm
參閱:

  • 《鴻禧集珍 - 歷代陶瓷鎏金佛造像特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1995年,封面
  •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 五彩·鬥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1999年,頁27-31,圖24-28

估價:RMB: 3,000,000-5,000,000

萬曆五彩素負盛名,以敷色熾烈取勝,色澤鮮明,對比強烈,奪人心魄。《匋雅·卷下十三》贊曰:「萬曆五彩,草昧初開,往往顯其拙相……皆非尋常匠手所能幾及」,本品即為其佳例。

瓶做蒜頭式,此式為萬曆朝的經典品種,因口部造型似蒜頭而得名,此蒜頭瓶通體以五彩為飾,紋樣以雙青花弦線為界,自上而下分層裝飾。口沿外以青花書「大明萬曆年製」六字一行楷書款,環飾一周卷雲紋,蒜頭處飾一周瓔珞雜寶紋,其下分佈卷雲紋,蕉葉紋,頸部及腹部的主體紋樣為為穿花龍戲珠圖,清新的花枝花葉間,龍姿態各異,曲頸引身,張口吐須作趕珠狀,亮麗奪目。近足處為一周卷草紋,色澤鮮麗。

整器以平塗技法繪就,紋樣只有濃淡之別而無陰陽之分,且無渲染烘托,獨具氣質。通景而繪,佈局妥帖得當。其繪飾風格豪邁,繁縟華麗,色澤濃妍,變化豐富,紅彩蒼雅深沈,一如棗皮之色,為典型的萬曆特徵,綠彩厚潤而翠意閃現,極具飄逸質感,黃彩鮮明而不俗,青花濃淡相宜,別具一格。且造型碩大穩健,畫工精細,為不可多得的明代宮廷陳設器。

明代景德鎮御窯廠各時期風格完全由皇帝的喜好決定,「大抵諸器惟官窯有其製」,「凡器之成必有依據」。萬曆一朝,奢靡之風大盛,朝廷對瓷器需求更甚,不斷下發各式瓷樣命窯廠燒造,如萬曆十一年降發的瓷器樣式就多達443件,除了上用的碗、碟、鐘、盞與祭器等,還有屏風、筆管、瓶罐、盒爐之類,而萬曆十九年降發的瓷器樣式更是有461件之多。

由於燒造數量龐大,其時器型、紋樣無不新巧增奇,《景德鎮陶瓷史稿》有:「明代五彩瓷如製錦之法,故有青地、黃地、紫金地之名。畫亦如之,走龍、雲鳳、鴛鴦、仙鶴、團花、芝草、龜子、魚藻、方勝、纏枝蓮,約略相同。」如本品之龍穿花紋既是如此。整器筆意稚拙可愛,諸彩相配得當,相互輝映,極具神采,自有萬曆時期粗獷之風格,實為佳器。

同類蒜頭瓶有五彩、青花兩種裝飾,題材包括龍鳳紋、鴛鴦荷塘紋、魚藻紋等。兩岸故宮、上海博物館等大型博物館均有此品種收藏,其中尤以繪龍穿花紋者相對少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五彩繪龍鳳紋蒜頭瓶,僅細部紋飾與本品略有差異,可資比較。


Lot 381|清雍正 粉彩雙龍捧壽雲鶴紋大盤 「大清雍正年製」款

直徑:54.5 cm
來源:

  • 香港蘇富比,1975年11月17日,Lot.111
  • 倫敦佳士得,1992年12月7日,Lot.59
  • 香港蘇富比,2012年10月9日,Lot.3068

參閱:《香江雅集 - 香港回歸祖國二十週年特展》,首都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頁171,圖178
估價:RMB 3,800,000 - 5,800,000

盤敞口,口沿折邊,弧腹,圈足。盤心繪雙龍捧壽圖,雙龍分別以胭脂紅與淡松石綠繪飾,色彩淡雅,對比鮮明。以龍捧壽,象徵皇圖永固,萬壽無疆。盤內壁飾八隻形態各異的仙鶴,俯仰顧盼,飛舞奔放,穿插有序。仙鶴騰踔太空,翔於五色祥雲之中,寄寓「雲鶴千年」之意。盤口沿描金。

盤外壁以礬紅彩繪十隻蝙蝠,脛部飾洶湧海濤,蘊含「福壽雙全」、「洪福齊天」、「福山壽海」之意。此盤形制巨大,造型規整,釉質細膩緻密,釉色勻淨潤澤,施彩豐富絢麗,繪飾精緻流暢,佈白虛實有致,疏朗得當,寓意吉祥,雍容華美,亮麗典雅,當為景德鎮御窯廠為皇帝特製的祝壽大器,不同於例行燒製的大運瓷器,地位尊貴,極為稀有,為雍正御窯大器之珍品,殊世罕見,堪稱孤品。

尤可注意,本件大盤有兩點極為特殊之處。首先,雍正粉彩斐然弈世,然而向來以小件器皿著稱,尤其是描繪粉彩花卉紋飾的小件杯盤,故雍正粉彩多以婉約雋美、玲瓏可人的形象示人。如是觀之,是件大盤極為獨特,彌足珍貴,當屬雍正「粉彩群芳」中稀世珍寶,極其珍貴。

其次,明清官窯瓷器紋飾中多見「單龍捧壽」或「雙龍趕珠」,然而,「雙龍捧壽」圖案十分鮮見,只限雍正一朝,極為稀有,更能彰顯帝王的崇高地位。遍尋各方典藏資料,僅見於瑞士藏家Alfred Baur所藏「雍正官窯黃地青花雙龍捧壽紋鳩耳尊」有類似的紋飾。除本品外,同樣的另一件大盤見於香港佳士得2003年10月拍品667號。


Lot 445|洋彩錦地鏤空玲瓏轉心冠架

高度:38 cm
來源:歐洲藏家舊藏
說明: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例,錄於《清康雍乾名瓷》,編號112
  • 北京故宮博物院亦有此種清宮帽架使用示意圖,參見《清宮生活圖典》,頁184,圖182
  • 倫敦蘇富比,2003年6月13日,編號485

估價:RMB 2,000,000 - 2,500,000

此冠架由獨立的三部分組合而成,上部冠託為傘骨狀,四隻支骨等距分佈;中部梃手為圓柱形附平底,通體施洋彩,柱身四周等距攀爬四隻螭龍,龍體蜿蜒,昂首張口,身形矯健,底處作綠彩海水波濤紋;下部底座為四方體鏤雕接木紋釉方底座,足底內凹,器底施白釉,底心鏤空作方孔錢狀。

整器造型別緻,紋飾繁縟,通身滿繪纏枝花卉紋及卷草紋,各層紋飾之間都有迴紋相隔,器底座以錢紋為地,共施紅、藍、綠、粉、黃、紫等數種色彩,設色艷麗,華美異常,代表了清宮洋彩製瓷技藝的最高水平。此器成型複雜,三部分先分體製作完成後,再組合成為一體,景德鎮稱此類器物為「鑲器」。不能拉坯,只靠拼合方成,於燒造當中極易疵裂變形,因此力求造型周正,實是燒百件而難得一二。

此類洋彩冠架的燒造,於《活計檔》中首次出現為乾隆九年,是年七月八日「太監永泰……交洋磁旋轉冠架一對『乾隆傳旨』著配匣入乾清宮琺瑯磁器內,欽此。」由此可以推知,此式洋彩玲瓏轉心冠架,為唐英榷陶之下的御窯廠為迎合乾隆皇帝審美觀,煞費苦心所研發出來的新奇式樣,縱觀《活計檔》不難看出,乾隆六年之後,唐英監管的景德鎮御窯廠,大量製作新樣御瓷,尤以洋彩器最為突出。

蓋因清高宗曾於乾隆六年奏摺中,責問唐英為何五年以前所燒製瓷器遠遜於雍正年間所製。 (見乾隆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唐英謹奏《遵旨敬謹辦理陶務折》內硃批:不但去年,數年來所燒製者,遠遜於雍正年間所燒者,且汝從未奏銷),所以唐英引領下的御窯廠秉承乾隆諭旨敬謹燒造,此一時期各類洋彩新巧御瓷紛至沓來,本品即為其中之佳例。此類器形多與書燈、筆筒等文房類用瓷一同傳燒,(如乾隆四年,五月十四日,……將做得書燈冠架文具等三件持進。)可見此類器皿除具有生活實用性外,也可為文房添飾,並且同樣也可作為萬壽節呈進之吉樣陳設。故而至乾隆晚期依然作為貢瓷呈進。 (乾隆四十五年,四月二十九日,九江關監督額而登布所進……洋彩雲龍冠架一對。)

本品所飾之洋彩,於乾隆一朝臻至鼎盛。唐英為製作洋彩的關鍵人物,其所撰《陶務敘略碑記》對洋彩有:「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琺瑯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也就是說洋彩應屬琺瑯彩釉類,亦或多或少的模仿西洋畫技法。

乾隆八年,唐英又在《陶冶圖冊》第十七編《圓琢洋彩》中有更詳細之說明:「圓琢白器,五彩繪畫,模仿西洋,故曰洋採。須選素習繪事高手,將各種顏料研細調和,以白瓷片畫染燒試,必熟諳顏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細,以眼明心細手準為佳,所用顏料與琺瑯色同,其調色之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膠水,一用清水,蓋油色便於渲染,膠水便於拓抹,而清水之色便於堆填也,畫時有就案者,有手持者亦有眠側於低處者,各因器之大小以就運筆之便。」由此可見洋彩的繪畫設色妍麗繁縟,有別於傳統技法,更需要畫工高超的繪畫功底與豐富的經驗。

《陶冶圖冊》詳細記錄了景德鎮御窯廠官窯御瓷的製作過程,這也可以間接證明景德鎮御窯廠即為洋彩的製作之處。而其創燒也可體現中西文化之交融,乾隆皇帝對西方巴洛克與洛可可時代的繁縟華美藝術風格頗為喜愛,如本品之繪飾技法即諸多方面彰顯出典型洋彩之特徵:一為繁縟而連續的各式紋樣,這種裝飾並非枯燥的雷同,而是在諸多細節處給人別緻而考究的觀感體驗,視之妍麗奪目;二為寫實性的紋樣描繪,包括底座處的海浪紋,身姿盤曲的螭龍紋,乃至所描繪的各類纏枝花卉紋,皆寫實而生動。三為摹仿西洋光影畫法,注重紋樣描繪的色澤深淺來表現明暗,突出立體層次感,這些皆體現出典型的巴洛克式裝飾風格。

此類冠架存世無多,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例,錄於《清康雍乾名瓷》,編號112;北京故宮博物院亦有此種清宮帽架使用示意圖,參見《清宮生活圖典》,頁184 ,圖182。另一例售於倫敦蘇富比,2003年6月13日,編號485,可惜的是該冠架頂部冠梃缺失,更可凸顯本品保存完好之珍貴。


Lot 443|清雍正 鬥彩靈仙祝壽紋盤(一對)「大清雍正年製」款

直徑:22 cm x 2
來源:香港佳士得,2014年5月28日,Lot.2911
參閱:《香江雅集 - 香港回歸祖國二十週年特展》,首都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頁155,圖165
估價:RMB 7,000,000 - 8,000,000

雍正一朝,鬥彩御瓷淡雅柔麗讓人傾心,清新華美稱絕於世,歷為藏家所重。此芝仙祝壽圖盤是雍正御瓷之中的無上雋品,冠絕千秋。其形俊雅端莊,胎質細薄輕盈,釉汁瑩潤如玉,極具尊貴品格。

內心繪以鬥彩芝仙祝壽圖,畫中高低洞石玲瓏對立,上有天竺二枝橫欹而出,碩果累累,下見水仙吐萼含苞,掩映其中,更現靈芝倚石而生。外壁則是由洞石分別和靈芝、水仙、翠竹構成三組圖案裝飾,寓意喜慶吉祥。其畫筆清秀細膩,設色淡雅逸麗,構圖頗得虛實之妙,圖中春色盎然,宛若和風拂面,實醉人心扉。當中洞石之繪畫水平堪稱雍正御瓷之最,運筆蒼勁,皴法多變,點染細緻,質感如真。底書青花楷書六字雙行款,字體工整秀雅。

如此精美雅緻的構圖與設色必當出自內府畫師之手,目前雖未見清宮檔案記載,但作為如此重要而珍貴的瓷器,其畫稿之構成絕對不會隨便而來,憑空設計,必是代表雍正皇帝的某一類喜好或審美要求。而雍正時期的宮廷繪畫可供我們了解和窺知胤禛的審美性格。

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的《胤禛行樂圖》冊頁之「書齋寫經」,畫中胤禛著漢裝閒坐書齋裡,正展紙執筆寫經,門外的場景正是天竺、水仙與迭石,其佈局、色彩與本品主題紋飾非常相似,可以推知本品所依粉本即源於此處景緻。該冊頁所繪十六處場景多為現實寫照,參考相關史料對比,可認定此處所繪應為圓明園內一所書齋,是胤禛登基之前依照明末文人公認的標準去設置的,不獨對室內佈置考究,亦十分注重營造室外的觀賞景物。可以想像當年雍正皇帝對門前此番賞心悅目的景緻是何等喜歡,以致讓宮廷畫師照此設計圖樣,交由御窯廠的畫工臨摹於瓷盤之中。

本品另一獨特之處則是靈芝的頻繁出現,而且還是長在石頭上的靈芝。檢閱史料文獻可知,靈芝是雍正皇帝最為喜愛的瑞物,具有非凡的涵義。據《清世宗憲皇帝實錄》記載,雍正六年十月二十二日,諸王大臣等奏報,景陵(康熙帝陵)寶城生瑞芝五本,光彩輝爛,五色鮮潤。雍正皇帝甚喜,硃批「此我聖祖仁皇帝昭示嘉祥景象,朕心不勝感慶」之語。後雍正七年和十二年均在景陵二度發現靈芝,以致胤禛在雍正十年十月底就清軍大勝準葛爾部下發的特諭中專門提及「我師奮擊,大獲全勝……而瑞芝恰產於景陵,天人協應,信而有徵。」雍正皇帝認為瑞芝是上天預示軍事勝利的神物,說明此次戰爭是符合天道,故受上天庇佑。雍正十年,時為皇子的弘曆還專門繪畫景陵瑞芝,名為《御筆瑞芝圖》,可見皇家上下對景陵瑞芝極為珍視。

一般而言,靈芝多寄生於木上,此株生於石縫,是極為難得珍貴的仙草,故名石芝。據《孝經·援神契》雲「王者孝格天則神芝生,王者德至草木則芝草生」,因此在雍正六年十月以後,石芝一直在雍正皇帝的政治生活中充當祥瑞的神物,象徵其廣施德政,恩澤四海,符合天道。雖然雍正一朝諸類祥瑞迭現,但論政治影響遠不及景陵石芝之大。景陵石芝的出現,對自登基以來飽受非議的胤禛來說,具有莫大的政治意義,可響應天下輿論,強調其繼位合法正當。石芝已不再是一般的瑞物而成為政治意味濃厚的符號,自然深得胤禛鍾愛,將其裝飾於瓷器之上,亦為可喜。


Lot 368|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紋菱式盤

直徑:37.5 cm
來源:北京瀚海,2014年5月11日,Lot.3686
參閱:

  •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第62頁,圖59
  • 《捐獻大家孫瀛洲》,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第83頁,圖043
  • 紐約佳士得,2020年9月25日,lot1551.成交價US$1,470,000

估價:RMB:3,500,000 - 4,500,000

此件永樂御瓷青花大盤尺幅恢弘,口沿及器壁呈十二瓣菱花式,侈口寬折沿、口沿外緣微微突出、淺弧壁、圈足,砂底無釉,略呈自然之火石紅色,胎體堅致細膩。除器底外滿施白釉,釉汁瑩潤肥腴,其上以青花描繪。

盤內青花紋飾分為三層,折沿繪一周纏枝靈芝紋,盤心飾五朵纏枝花卉,牡丹居中,四周輔以山茶、梔子花、蓮花、芙蓉,枝葉纏眷,相互勾連。團花外以雙勾线勾勒,亦做十二菱花式。內外腹壁每一棱皆繪一組折枝花卉,內外壁對稱共繪六組,梔子花、牽牛花、蓮花、山茶、牡丹、菊花,兩兩相對。

青花發色蒼妍,微有暈散,濃重處泛藍黑色,鐵鏽斑色澤沉鬱,沁入胎骨。構圖疏朗雅緻,紋樣寫實傳神,畫功嫻熟,勾、勒、點、染諸法,運用皆宜,筆觸濃淡不一,暈散自然,從而使畫面富具蒼翠欲滴的意趣,透出雋永雅麗之美。

同類器台北故宮博物藏一例,見《明代初年瓷器特展目錄》,編號38。天民樓亦有相同紋飾器形盤,參見《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頁74,圖23。此類花口盤板沿裝飾紋樣另有海水紋,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上)》,頁62,圖59;伊斯坦堡托普卡比宮殿博物館藏相似例,載於康蕊君,《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Istanbul》,卷2,圖版601。

另一例為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現藏大英博物館,錄於《Oriental Ceramics 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s》,卷6,圖版76。1994年景德鎮珠山東門頭出土一件花口盤,但盤心紋樣為纏枝蓮紋,現藏於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參見《江西藏瓷全集·明代(上)》,頁53。國家博物館亦入藏一件盤心圖樣為葡萄紋的花口盤,參見《中國古代瓷器藝術》,頁182,圖75。另此類盤宣德朝依然有延燒,可見其紋樣之典雅精絕。參見《捐獻大家孫瀛洲》,頁83,圖043;及《中國古代陶瓷藝術·元明清釉下彩》,頁48,圖13。


Lot 439|清乾隆 仿汝釉鳩耳尊 「大清乾隆年製」款

高度:31 cm
來源:紐約蘇富比,2010年9月15日,Lot.261
參閱:

  • 《清代瓷器賞鑑》,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頁148,圖186
  • 《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清代官窯瓷器》,南京博物院編,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年,頁121

估價:RMB:3,000,000 - 4,000,000

雍乾之交,御窯廠所出之顏色釉,斑斕多彩,品類豐富,集歷代之大成,摹古與創新並存,肇啟清代御瓷藝術之巔峰,令後世不可企及。北宋汝窯天青瓷器為宋瓷美學之最高典範,明清鑑賞家均將徽宗大觀朝官汝器列為名窯之首。故其也成為酷愛陶瓷的雍正皇帝必欲攻克的仿古釉品種。據《清檔》記載,雍正帝屢次拿出內府藏宋代原器,發與唐英命其對照仿製。有些仿宋器雍正特意不讓唐英落本朝年款,以競技於古人。摹古是彼時造器的主要精神,除了對趙宋諸大名窯的精心仿造以外,還專門汲取上古三代以來,青銅與古陶之經典造型,加以化裁,敷施色釉,予以古老器型新的姿采,其開創之功成就清宮御瓷之新篇章。

乾隆皇帝之審美趣味與雍正一脈相承,故乾隆御窯之作品亦秉承仿古採今之法,鳩耳尊為當中獨特之品類,是以漢壺為原型化裁而成,始見於雍正一朝,延續至乾隆早期,本品即為乾隆朝之精絕代表。通體所施釉水肥厚明潤,凝澤失透,寶光內蘊。造型古樸大方,器身光素不事雕飾,尤顯溫婉爾雅、風韻雋永。置於案頭,可解思古之幽情,殊為難得。鳩耳含有長壽意味,《後漢書》中有「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玉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的記載。

從清文件記載分析,乾隆一朝燒製仿汝釉瓷器主要集中在乾隆十三年以前,本器即是當時作品的典型代表,底部所書「大清乾隆年製」篆書款識書法特別,據《清檔》記載,此式款識應為乾隆十三年或以前,亦是典型早期官窯款識。唐英《陶成紀事碑》中記載由皇宮內廷發旨定燒的仿宋汝釉青瓷有「仿銅骨魚子紋汝釉」和「仿銅骨無紋汝釉」兩種,本器應為後者。乾隆帝曾賦詩評價雍、乾兩朝青出於藍的仿汝器具。詩曰:「趙宋青窯建汝州,傳聞瑪瑙末為油。 而今景德無斯法,亦自出藍寶色浮。」

此類器傳世與館藏實例中多見此種仿官、茶葉末及窯變等。如瀋陽故宮博物院入藏清乾隆款仿哥雙獸耳瓶,《瀋陽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篇(下)》,頁145;上海文物商店藏有一例,為乾隆時期此種鳩耳尊之較大類型,可見《清代瓷器賞鑑》,頁148,圖186。

另有江西省博物館藏黃地青花鳩耳尊,《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下)》,頁202;亦有裝飾雕瓷紋樣者,可參見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白釉螭龍紋鳩耳尊,館藏編號14.10.141;此件仿汝釉鳩耳尊是景德鎮御窯廠仿製古代銅器的典型作品,在乾隆年間,此瓶的宮廷地位遠遠高於同類的青花器物,造型莊重,典雅靈秀,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乾隆宮廷陳設御賞名器。


Lot 435|清乾隆 霽藍釉天球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

高度:55 cm
來源:中國嘉德,2006年6月3日,Lot.1879
估價:RMB:3,000,000 - 4,000,000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因球腹碩大,像從天而降,故名。此類器飾以青花為多見,而如本品所施霽藍釉則較為少見。後人將霽藍釉與白釉、霽紅釉共推為宣窯顏色釉三大上品。雍乾之際,清朝皇室對永宣窯器的推崇致使摹古之風盛行,御窯廠承命竭力摹製,所出之品幾類古物,尤以雍正後期乾隆早期最甚,其中天球瓶作為經典的永宣器類得到廣泛的摹製和創新。

文獻上亦見多處檔案記載,如本品之霽藍釉者,《乾隆十三年造辦處活記檔》載:「十一月二十八日,司庫白世秀、達子,七品首領薩木哈將唐英燒造得上色呈樣尊、瓶、罐等共一百二十七件,上色呈樣盤、碗、盅、碟等共二百二十四件,上色呈樣桶裝尊、瓶、罐等共四百六十七件,上色呈樣桶裝盤、碗、盅、碟等共四千七百三十八件,交總管劉滄州呈覽。奉旨:將冬青馬掛瓶一對,霽青天球尊一對,雙象耳四季菊花瓶一對留下,其餘俱交司房。欽此。」可見當年唐英所呈瓷作洋洋五千餘件,其中僅有三對得乾隆帝欣賞,留於御前。而此三對中之「霽青天球尊」即為本品,乾隆帝對其鍾愛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乾隆一朝堪稱中國瓷業之巔峰時代,其釉彩之豐富,品類之繁複,技術之高超,可謂空前絕後,這有賴於唐英引領下的御窯廠,此時燒製的高溫藍釉在唐英所撰《陶成紀事碑記》中即名為「仿宣窯霽青」。而其並非粗陋的摹古,更是結合時人之巧思並略加化裁而成,相較於明代天球瓶,本品之瓶頸更為修長,至腹部略為收束,彰顯球腹之渾圓,造型更為宏偉穩健。底心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為標準乾隆御窯款識字體。通體僅以霽藍釉為飾,其璀璨之色獨步當朝,冠絕古今。


Lot 420|清乾隆  白玉御題詩扳指(共七件)帶剔紅蓋盒

尺寸:2.4 cm 高;2.9 cm 直徑
參閱:0602 清乾隆 御製翡翠和闐玉搬指七件連御製詩剔紅紫
檀三魚朵梅海水紋蓋盒,2007 年 4 月 8 日 香港蘇富比,成交價HK$4,736萬
估價:RMB 4,000,000 - 6,000,000

扳指古稱「韘」。 《說文》載「韘,射決也,所以鉤弦,以象骨韋,繫著右巨指。」可知其為騎射之具。清朝自北方入關,弓馬騎射為其傳統,故雖清中期後承平日久,旗人已不常事騎射,佩戴扳指的傳統卻保留下來。加之各種規制日趨完善,上自君王,下至各旗子弟皆喜佩戴,往往琢玉成之,以象徵身份地位,以玉石、翡翠、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作的扳指非皇室貴冑不能戴也。扳指的大小薄厚,依使用者文武身份定奪,武扳指多為素面,文扳指多於外壁精刻詩句或花紋。

此件拍品一組7件扳指均以羊脂白玉打磨雕製而成,玉質細膩溫潤,包漿清透,內壁光滑,器型規整呈圓柱體, 外壁精刻御製詩及花紋,字體工整雅緻,制式符合清宮造辦處的檔案記載。清帝乾隆尤愛扳指,據統計他為諸多玉扳指寫作御製詩不下五十首。今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乾隆大閱圖》中,即可見到乾隆帝右手拇指上佩一白玉扳指。

本拍品原配剔紅花形漆盒,每件扳指置於其中皆自得其位,嚴絲合縫。剔紅盒漆色沉穩,漆層渾厚,通體於錦地迴紋之上滿雕纏枝梅花,枝幹遒勁,花瓣舒展,有迎風搖曳之感,工藝精湛,紋飾繁縟華麗,器型周正巧妙,匠心獨具,貴氣逼人。剔紅肇始於唐,盛行於宋,此後歷代皆有製作,發展至清代,整體工藝水平更是到達頂峰之境。

古時雕漆器相當貴重,唯宮廷和達官顯貴能夠享用,《帝京景物略》卷四引燕市漆器歌云:「有物沉沉其名漆……剔紅及倭漆,賣買時值十萬錢。」;高濂《燕閒清賞箋》中也提到:「穆宗(成化)時新安黃平沙,造剔紅比果園廠,花果人物之妙,刀法圓活清朗……一合三千文價……」,足見不但雕漆器貴重,雕漆名匠亦足以享譽一方。

雕漆所用原料來源於天然漆樹的漆液,一般的做法是在木胎地子上披麻掛灰,然後髹漆數十道甚至數百道,每層漆厚0.1毫米左右,每次髹漆要在前一道漆將乾未乾時,每日僅可髹漆多則兩三道,少則一兩道。當漆層達到一定的厚度後,再施以雕琢,成各種物象。由於雕刻要在漆乾之前完成,故而要求工匠必須有嫻熟的運刀技巧,在有限的時間,內剔刻出完美的圖案,造價昂貴,費工費時,工藝複雜,難度極大。乾隆皇帝酷愛雕漆,專設造辦處承辦皇家御用雕漆,此品精美絕倫,極盡華美,奪人珠目,為清宮御用之物。

作為皇帝御用之物的扳指自然是同類對象之極品,無論身份、材質、工藝、紋飾、均登峰造極。從多爾袞進關到順治皇帝初步立足中原,再到康雍乾三朝盛世,皇帝御用的扳指都是有著嚴格的慣例和規定。清宮造辦處是依皇帝諭旨鑲玉作,牙作等專業結構按照皇帝的意願和喜好做出上用紋樣,再經皇帝本人修改確認後方可製造。

故此拍品不僅是當時技術最高工匠的傾心之作,亦是當時宮廷文化和皇帝本人氣質喜好,文化理想和品位的集中體現,保留至今實屬不易,當寶之。


Lot 425|明 白玉留皮雲龍紋壁

直徑:13.6 cm
估價:RMB 800,000 - 1,200,000

璧為白玉質,通體淨白,壁身極厚,玉質溫婉細膩,宛若羊脂,油性極佳,選料精純。正面滿佈紅皮,洋洋灑灑,色澤古樸雅緻,古韻蒼然,露肉處精白凝潤,細膩綿密,白如凝脂,潤如新荔,令人愛不釋手。

玉作工匠巧妙利用皮色,淺浮雕三龍穿行於雲海之中。蒼龍龍頭飽滿,獨角捲翹後掠,高眉圓眼,尖鼻上翹,大嘴微張,利齒相抵,龍身輾轉騰挪,穿行於雲氣之中,若隱若現,身軀渾圓矯健,四肢刻有細密淺陰線為飾,龍爪張弩呈火焰形,充滿動感,不怒自威。

螭龍為圓鼠形頭,眉鼻相連,額高寬闊,臣字眼,眉、眼、鼻集中於頭前三分之一處,大圓耳內凹,耳後鬃發如在風中飄拂,細頸長身,關節處有渦旋紋及短密陰線裝飾,身軀虯曲遒勁,趾爪有力,花式尾分成多叉外卷。三龍面對相望,龍身矯健,雕琢出神,流雲卷曲柔婉,瑞氣集聚,龍穿梭遊走於雲層之間,若隱若現,極為巧妙,非巧匠良工難以為之。

另一面周邊起立線勾邊,淺浮雕滿刻谷紋,井然有序,飽滿規整,工藝精湛。璧為玉石禮器之首,用以祭天,為歷代天子所重。 《周禮》云:「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此為古人以玉的顏色和形制,配合陰陽五行之說,從而產生的祭祀天地四方的禮器,即俗稱的「六器」。

上自商周,下至秦漢,均以璧為祭祀禮器中之最重要者,影響深遠。整器飽滿潤澤,寶光瑩瑩,動靜結合,頗具時代風格,古雅大氣。


Lot 394|清 白玉嵌寶描金福壽紋如意

長度:42.5 cm
來源:香港蘇富比2018春,Lot.3631
估價:RMB 1,200,000 - 1,800,000

此如意取白玉而琢,玉質細膩溫潤,淨白無瑕,包漿圓熟,如意首形狀如心、如雲、如芝,長柄宛曲,一柄在握,賞心悅目。通身鑲嵌數個碧璽折枝壽桃,以碧玉為枝葉,桃實飽滿豐厚,碩果累累,枝幹遒勁,葉片飄逸,葉脈分明。

以翡翠作五隻靈蝠嵌於其間,尖頭圓眼,翅羽褶皺清晰,背上以短細陰線裝飾,身形靈動。柄身背部描金淺刻靈芝瑞草及修蘭翠竹,文雅動人。蝙蝠寓意「福」,仙桃寓意「壽」,古語有云「東海蟠桃三千年華,三千年實,食之者長生無極。」,福壽連綿,吉祥如意。

如意,顧名思義,即如人之意,明清兩代,如意更是被賦予了驅邪祈福的吉祥寓意,成為了承載祈福禳安等美好願望的貴重禮品,凸顯了其陳設珍玩的價值。

在清代宮廷如意成為一個特殊的門類,帝王多為重視(參見院畫雍正帝《行樂圖》),凡值年節,王公大臣督撫,必進如意於朝,以取兆吉祥,時有「椒戚都趨珠寶市,一時如意價連城」的詩句。皇帝登基、大婚,元旦、萬壽等節慶之日,天下最華美精緻的如意紛紛貢入宮廷,如意也成為清宮裝飾的常見器物,宮內寶座、臥榻、案頭等角角落落都有如意的形影。

乾隆《清高宗御製詩三集》卷九十三有《詠白玉如意》一首:「盈尺和闐玉,良工琢曲瓊。惟堅待為錯,曰白自含英。底藉公孫辯,還嗤惠子鳴。指揮供代語,靜默足沈情。」可知乾隆皇帝對如意的喜愛之情。

是柄如意造型雍容端莊,曲線婉轉流暢,器形洗練規矩,法度嚴謹,線條有力,打磨細緻,繁簡對比鮮明,顯示出張弛有度的節奏感,嵌以彩寶五蝠捧壽紋樣,典雅華貴,寶氣橫溢,當為清代宮廷御賞之物。


Lot 374|清中期 白玉杯(一對)

尺寸:7 cm 高;6.6 cm 直徑(x 2)
來源:

  • 華酈館藏
  • 蘇富比香港,2002 年 5 月 7 日,Lot.615

估價:RMB 600,000 - 800,000

取上等和田羊脂白玉琢製玉杯一對,玉質純淨無瑕,潤如荔中,瑩然欲滴。盃體直口,口沿平整光滑,杯身弧度自然優美,素雅無紋,底承圓形淺圈足,線條勁挺。玉杯,古稱玉盞,唐元稹《飲致用神曲酒三十韻》:「雕鐫荊玉盞,烘透內丘缾。」宋晏殊《玉樓春》詞:「畫堂元是降生辰,玉盞更斟長命酒。」

清代至乾隆時期,玉器使用範圍非常廣泛,涉及種類亦甚繁多。但玉質用品終歸少數,且非常珍貴,不能普遍使用。除帝王外,宮中其它人使用玉器的規範,較瓷器、漆木器以至金銀器的使用更為嚴格。譬如乾隆年間所定「鋪宮」中規定的日常用品,僅皇太后、皇后各可用「玉盞金台」一副,其他妃嬪皆不得僭用,從這嚴格規定中可見其珍貴的程度。故清宮用玉,每每做工嚴謹,一絲不苟。

清代乾隆時期,是中國玉雕的鼎盛階段,新疆和田地區貢入大批上乘玉料,遂成一代琢玉盛世。此對玉杯應時而生,玉質精良純美,通體光素無紋,不著一刀,琢磨圓潤,柔美規矩,質樸謙恭而又帶有盈盈寶氣。良材不雕是存「玉之五德」,以示蘊天地山川精氣之大器不琢,符合道家「清靜無為」的行為理念,同時也能體現儒家的「素位、謙​​言」的道德準則。大料剖成,無缺無憾,在拋光上不惜工本以顯示其溫潤晶瑩之玉質,益顯良材麗質天成,在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上更勝一乘,為清代鼎盛時期的玉雕精品,當屬宮廷之雅具,殊為難得。


Lot 390|清 白玉觀世音菩薩立像

高度:32 cm
來源:香港蘇富比2019秋, Lot. 0125 利國偉爵士藏重要中國藝術珍品專場
估價:RMB 1,200,000 - 1,800,000

中華民族對佛教的信仰源遠流長,工匠們亦是懷著敬畏之心精心打造了各種材質與造型的佛龕、佛像、佛塔等,其中佛像除了大量以青銅鎏金製作外,也不乏有玉雕佛像的珍貴品類,此座玉觀音即為其一。白玉質,玉料碩大,高逾30cm,玉質細膩油潤,色澤勻淨無瑕,望之有大器恢弘之感。

觀音為立姿,面若滿月,微微頷首,髪鬢高束,頭戴風帽,發如細絲。面相方圓,開臉莊嚴肅穆,天庭飽滿,彎眉垂目,兩頰豐頤,大耳垂肩,安詳內省,寶相寂靜。胸前佩戴瓔珞,雙手交叉,造型優美,長裙及地,刀法深刻銳利,衣紋流轉自然好似臨風飄拂。憨山大師《水月觀音贊》雲:「我觀大士,如水中月。楊柳一枝,稱甘露滅。十方世界普沾濡,能解眾生三毒熱。」

此件造像雕工精緻,體量高大,造型簡潔挺拔,線條流暢,相容和熙,法相美妙,是漢傳佛教中典型的觀音形態,不失為清代玉佛像中的佳製,實為難得。


Lot 397|清乾隆 銅帶蓋原座缽式爐 「乾隆年製」款
 
尺寸:31.5 x 19.5 cm
來源:楊炳禎舊藏
出版:

  • 《金玉青煙•楊炳禎先生珍藏明清銅爐》,台灣歷史博物館,19964, 頁212,圖 136
  • 《館藏牙雕暨明清銅爐特展圖錄》,台灣歷史博物館,1997年,頁67,圖 179
  • 《寶器颺馨•讀書樓藏明清銅爐》,台灣歷史博物館,2009年,頁73,圖 27

展覽:

  • 金玉青煙•楊炳禎先生珍藏明清銅爐,台灣歷史得物館,1996年
  • 館藏牙雕暨明清銅爐特展,日本熊本市立博物館,1997年
  • 寶器颺馨•讀書樓藏明清銅爐,台灣歷史博物館,2009年

估價:RMB 6,800,000 - 8,800,000

此爐造型渾圓,器型見載於明代呂震等撰成的《宣德彝器圖譜》中之「大缽盂爐」。缽系佛門法器,釋迦牟尼手托缽盂,廣種福田,此爐當屬佛教供器。缽盂爐者,《宣爐譜》二十卷記載,缽盂爐分大、中之別,大者仿「填漆大缽盂」式,中者減半,銅為八煉,廣賜寺院。爐身通體光素,古樸莊重。皮殼古雅,外壁銹色斑駁,下暗藏金色,以精銅為材,銅質細密,敲之悅耳,撫綿柔膩,滑潤沁心。底款「乾隆年製」篆書款,篆體字形修長,波磔清晰,鋒利而均稱,字面平整,字結嚴謹,款識旁邊雙龍圍繞,罕見之乾隆年款,當為宮廷造辦處鑄造。

缽盂式爐,原配蓋鈕,時經久遠,保存完好。撥臘法鑄製,束口豐肩斂足,有原配束腰壺門承座,線條圓弧流暢,造型典雅端莊;口沿起陽文一周,飾卷雲紋,卷雲上下兩層,朵朵相連,陶鑄精美;蓋面隆起,鈕為束腰仰覆蓮花座,座上托著龍紋。除蓮花座外,全蓋鏤雕,蓋面飾江海蛟龍,動感十足;豐肩束足之弧線頗為優雅,莊重貴氣,皇家風範;底心方框內陽文「乾隆年製」篆書款,銘款澆鑄勻淨清晰。器表原本色呈赤霞紅,如秋天之紅葉;銅質地細密,爐內外打磨光滑,藏奇光,銅質寶光燦然可比良金,器壁厚薄適中,重量分外沈甸;貴得精銅鑄煉所致。

雍乾時期,中國冶煉與加工技術空前成熟,銅亦廣泛使用,清宮廷用以陶鑄佛像、銅爐等器皿,故此爐銅製精美,工藝精妙。此銅爐的鑄造,加入名貴金屬,銅在明代宣德年間稱絕,當時選用暹邏國所貢的風磨銅佐以鋅、錫等貴重金屬冶鑄,熔鍛達十二煉才准鑄器,因此每斤銅液冶燒到十二煉時僅剩四兩精銅,所以鑄出的宣德爐銅質格外精美,而「風磨銅」在清代已研製出與之相似的成分,至乾隆時期銅的製作技術成熟,鑄造工藝亦精;其勻潔明亮,色皮便顯出寶氣內涵珠光外現的神采。

此爐體形龐大,造型典雅端莊,為宣德爐式中的傳統「缽」式造型,器型見載於明代呂震等撰成的《宣德彝器圖譜》中之「大缽盂爐」。缽爐精銅鑄煉,器型豐碩,爐底開框內鑄「乾隆年製」篆書款,罕見少有,獨一無二。


Lot 399|清康熙 帶原座大鬲爐 「宣德年製」款

尺寸:15 cm 高;21 cm 直徑
來源:北京瀚海,2014年10月25日,lot.1609
估價:RMB 1,000,000 - 1,300,000

此爐為清初標準鬲式爐也。爐形矮扁,整體圓潤,口薄頸深,平口起線,凹頸雙旋,精準平行。腹圓柔美,頸部深峻,曲線優雅,豐而不腴,三足沉穩,玉柱承天,足底飛邊,可謂鬲爐中形美者。此爐線條沉靜簡練,毫無拖沓之感,三足如頂梁之柱,托承全器。皮臘茶色,帶盈盈古意,數百年之養護,略分數色。此爐通體清潤脂腴,上手輕盤則流光溢彩,緩撫則綿柔細膩,舒心悅目,重器養出如此美色頗難得,實乃宣爐本韻也。

此爐之銅,黃中帶赤,當為含紅銅之材,故其重超越,其聲洪然也。「佳器必精銅,精銅必好色,好色必好工,『三好』必佳器」(摘自「榮齋養爐手札」),斯爐當之無愧也。鬲爐底部有「宣德年製」篆書款,線條含蓄藴藉,筆意甚濃,極具官氣。其下附同胎原座,圓潤厚重,形制與爐體上下呼應,另具莊重肅穆之美感。

「鬲爐」之稱出《宣德彝器圖譜》卷九,亦稱素圓鼎或素腹鼎。作為齋堂款、雅語款較多的爐式之一,鬲爐的形制在各式宣爐中為最簡約,然而效果極簡者其鑄造工藝往往更為複雜、嚴格。鬲爐作為明清銅爐仿古樣式中極具特色之爐式,其基本造型可追溯至早期陶鬲,由青銅器承襲三足分襠的器式,而傳世明清鬲式爐器式有兩種:一種為索陶耳鬲式爐,一種為平口鬲式爐。平口鬲爐為宋代典型爐式之一,自宣德創製銅爐,遂開後世以銅鑄爐之先河。鬲爐的形制也在宋代瓷爐的基礎上發生了變化:平口起線,口緣變厚,頸部變短,器足變為呈束腰狀之上下粗中間細者,亦間或有上粗下稍細者、獸足者。口唇厚薄適中的鬲爐,大器罕見,中小器較多,宜為案上清玩,於是鬲爐便以其簡潔圓潤的美感受到明清文人的喜好,無論在廟堂禮器抑或是文房清供中均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此鬲爐造型渾厚,色質精純,形佳工亦精妙,且品相完美,款識尤妙,當為藏中尚品也,望有緣人得之愛之。


Lot 378|清早期 銅灑金像足連珠法盞爐 「大明宣德年製」款

尺寸:14 cm 高;20.5 cm 直徑
重量:2172.1 g
出版:

  • 《明清宣德爐》,張明、何朝陽主編,紫禁城出版社,2012年,頁158
  • 《吉金:明清銅爐特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頁89

展覽:吉金:明清銅爐特展,天津博物館,2015年
估價:RMB 1,000,000 - 1,600,000

該爐體態壯碩,氣勢非凡。圓口外撇,口沿下置鏤雕蝴蝶束長方形雙耳。足部浮雕三像頭,向下順勢出象鼻,鼻端內捲著地成三足,是為巧思。大象扇葉形大耳後翻,眉眼細長、微隆,長鼻翻捲,斜出鋒牙,傳神之至。面部的骨骼肌肉或隆或四,結實緊緻。鼻子上皮膚褶皺的紋理也一一表現。爐底鐫刻「大明宣德年製」楷書款,鑄後精修,字體端莊方正,敦厚剛勁。

此爐周身赤紅色皮殼光澤可鑑,葆光內含,周身灑金,點染靈動,金​​片似斑駁,參差錯落,渾然天成,與器身的古銅之色相得益彰。種種細節,無一不體現著此爐鑄銅工藝的精湛與非凡。

鼎彝之器最初皆是皇家使用的祭祀禮佛等物,器型有著一代代歷史的傳承。從上古的青銅器仿遠古陶器,到中古時期宋瓷宋銅器追摹三代,再到明代宣德爐仿宋代諸大名窯,皆是一條在追摹古人風骨時融入新的元素與時代特色,將文化積澱傳承,從而迎來新的輝煌。法盞爐的器型便是仿自元朝樞府窯款式,為道家施法時所用的法器。在宣德爐譜中,分有「雁法盞爐」、「懸珠法盞爐」和「連珠法盞爐」三種,宣德皇帝以此御賜天下道觀貢奉,可見其珍重。此爐佳形、皮色、意蘊、巧思、精工可謂絕妙也,如此佳器者,實乃鮮有,頗值寶藏。


Lot 363|清乾隆剔紅八吉祥如意

長度:41.9 cm
展覽:《盛清的世界:康雍乾宮廷藝術大展》,2015,龍美術館,上海
出版:《盛清的世界:康雍乾宮廷藝術大展》,2015,龍美術館,上海,2-3-21,p.211
估價:RMB 80,000 - 100,000

朱漆質地,如意兩頭翹起,中間高隆,作靈芝頭式樣。滿雕紋飾,什錦地,雙頭、手柄中間開光飾牡丹花卉、如意結紋、尊勝㡖、寶蓋、寶瓶、雙魚等,為佛教八寶紋飾。此如意朱漆紅亮,保存完好,造型柔曲婉約,予人莊重華美之感。

八寶又稱「八吉祥」,是佛教傳說中的寶物,由八種象徵吉祥的器物組成,人們視它為吉祥之兆。輪,表示佛法團圓,象徵生命不息;螺,吉祥好運的象徵;傘,表示張弛自如,比作保護眾生;蓋,加被大千世界,是解脫眾生的象徵;花,出淤泥而不染,是聖潔的象徵;瓶(罐),表示福智圓滿,喻為成功和名利;魚,表示堅固活潑,喻為幸福;腸,表示回貫一切,是長壽,無窮盡的象徵。

清代進貢宮廷以如意為先,認為如意可掛牆、佐文芳、置座旁,甚至可代言,正所謂「措頤豈勝口,代話不須言」。據《嘯亭續錄》記載,和孝公主出嫁時嫁妝豐盛應有盡有,然而乾隆帝對此仍不滿意,又賞一批嫁妝,裡麵包括一盒九柄的紫檀嵌玉如意,並賞賜駙馬紳殷德一柄鑲綠松石如意。如意作為大吉大利之雅玩,用料盡奢,漆器、竹木牙雕、瑪瑙、蜜蠟、金屬、琺瑯、珊瑚等。工藝亦復雜,鑲嵌、雕刻、鏤刻等。為清代宮廷日常陳設品。


Lot 447|清乾隆 竹雕仿古紋提梁卣

高度:21 cm
出版:

  • 龐耐(Alice Boney)藏品集:《Elegance of the Qing Court: Reflections of a Dynasty Through Its Art》
  • 《牧心齋清祿集》,文物出版社,2015年

來源:美國著名收藏家龐耐(Alice Boney)女士舊藏
參閱:

  •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竹木牙角雕刻》(李久芳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2001年)84頁,圖版77
  • 《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清竹刻》(施遠著,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年)271頁,圖7-2

估價:RMB 2,000,000 - 2,800,000

清初至乾隆(1644-1795)劃為清代竹刻的前期。單從時間跨度上說,此清前期包括了人們習慣上所分的清初和清中兩個時間段。清前期竹雕十分發達,竹刻藝人繼承了明代的刻法,同時又有不少創新。吳之墦創「薄地陽文」淺浮雕,封錫祿及其門人的圓雕,周顥用刀如運筆陰刻山水、竹石,潘西鳳隨意刮磨而得自然之趣。他們在當時即頗有影響,技藝皆達到了極致,後人效法,無人企及。乾隆時期仿古之風盛行,在竹刻中亦出現了仿青銅器的竹雕,多見巧思,已畢肖古銅器為能事,鼎、卣、尊、壺,無所不備,從此件竹雕仿青銅鼎可窺見壹斑。

竹雕製品中仿青銅鼎器是一大品類。乾隆朝,內廷蒐集所藏青銅器,編成「西清四鑑」等譜錄類圖書,擬古之風大盛。造辦處遂創仿青銅器竹雕,尤以竹根製品為精。此類仿古器往往細節畢肖,總體上看卻並不逼真,而多在壹件器物上雜糅各個時代的典型器型及紋飾。此件竹雕蟬紋提梁卣, 即以竹仿商周時期青銅酒器提梁卣形制,穹形蓋,乳狀鈕,口部微斂,圓腹下垂,高圈足外撇,頸部兩側設雙環,上系直提梁。

圈足與底以一段帶有竹隔的竹節雕製而成,帶活環的圓環形耳取小塊竹節雕成。卣身施減地浮雕,以連珠紋分隔三層飾帶。頸部迴紋地上雕兩對相向夔龍紋,腹部以青銅器上常見的蟬紋為飾,蟬紋內部以迴紋為地。足部連珠內施變體迴紋。蓋頂及蓋鈕亦雕蟬紋與螭龍。整器突破了竹材固有的圓筒形狀,從器型到紋飾,均仿細,充分展示了匠師細膩流暢的雕刻風格,商周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與凝重蕩然無存,為乾隆仿古器之佳作,該器與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中期 竹雕仿古獸面紋扁壺」以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 雕竹仿古絡紋壺」同為清早期宮廷造辦處仿古佳作,並與故宮博物院所藏「竹雕蟬紋提梁卣」在造型、尺寸、紋飾、做工上如出一轍,推測當年曾製作了同樣的兩件,一件深藏皇宮,一件流落民間。後者曾為收藏家龐耐舊藏,今珍藏於牧心齋。

龐耐女士(Alice Boney,1901-1988),上世紀五十年代紐約知名的收藏家與古董商,收藏中國畫以齊白石作品為主。她的畫廊對於啟蒙和推廣中國藝術品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也是美國中國藝術品收藏家的重要聚會場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東方藝術部負責人 Alan Priest普是座上客。

六十年代起,龐耐對於紐約地區中國文物的收藏,貢獻良多,影響深遠,多位中國文物收藏界的知名收藏家都曾受益於她,如歐文夫婦(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一直奉她為首席中國藝術顧問,安思遠( Robert.Ellsworth)對於中國古董傢俱的喜愛也主要受她的啟蒙教導,英國著名古董商艾斯肯納齊( Giuseppe Eskenazi)也曾向龐耐女士學習中國文物。


Lot 428|清乾隆 漆地百寶嵌博古圖葫蘆式掛屏(一對)

尺寸:110 x 74 cm
來源:

  • 陳玉階舊藏
  • 香港佳士得,2013年5月29日,雅趣流芳--陳玉階珍藏中國藝術精品,Lot.1958

估價:RMB 4,000,000-  5,000,000

此掛屏呈葫蘆式,由上小下大八方形組成,方正嚴謹,與其他葫蘆圖樣相比,此樣式更具華貴大氣的美感。屏心正面紅漆地,上嵌博古圖,有博古通今、崇尚儒雅之意,常用於宮廷、官宦人家、書香門第的宅第裝飾,其中不同的器物對有相應的嵌飾,所用材料以玉料居多,各器均有幾座相承,整齊劃一,古色古香,端莊大方。

掛屏畫面構圖典雅,構件琢制精細配置合理,體現出較高的鑲嵌工藝水平。貼皮紫檀框淺浮雕紋飾,以精巧刀工勾勒出四周所飾的蓮花卷草紋和中部所飾的朵蓮、勾連夔紋、雲蝠紋,牙角鏤空夔龍紋,意指萬代連綿、皇統長久。背面黑漆地描金「洪福齊天」圖,以祥雲蝙蝠之祥瑞景象,襯托葫蘆樣式象徵的「福祿」寓意,此件作品工藝精湛、用料考究,是難得的裝飾藝術品,且集博古之文人逸氣和傳統吉祥意象為一體,更添一絲趣味。

嵌百寶工藝是以金,銀,寶石,翡翠,瑪瑙,玉石,青金,松石,珊瑚,蜜蠟,象牙,犀角,玳瑁,沉香,螺鈿等材料製成各種景物,再將其鑲嵌於漆器之上,使之構成山水,花鳥,異獸和人物故事等完整圖案。其色彩富貴,精美絕倫。嵌百寶的工藝以其精細稱當世,故高濂在《遵生八箋》中曾贊:「其費心思工本,為一代之絕」。用於廳堂的掛屏以博古紋裝飾始於雍正朝,應取材自宋徽宗年間編撰《宣和博古圖》,取紋飾清雅高潔之意。本對掛屏呈幾何葫蘆形,外型線條簡煉,未見其他相同例子的著錄。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其他形制的百寶嵌博古圖家具,包括一件黃花梨百寶嵌炕櫃,櫃門嵌博古紋與本對屏相近,見2006年北京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明清宮廷家具大觀·下》,554-555頁。

掛屏例子包括北京故宮重華宮後殿翠雲館一幅黃地嵌博古圖長方屏,見2002年香港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家具·下》,圖版262號。另一幅紫檀百寶嵌梅花圖長方屏,背面同樣黑漆描金「洪福齊天」圖,同上書,圖版182號。

一件紫檀御題詩長方掛屏,紀年1779年,上嵌相近的博古圖,2003年7月7日於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599號。一對乾隆黃漆地嵌百寶花卉圖葫蘆式掛屏,2007年11月6日於倫敦佳士得拍賣,拍品228號。


高古良瓷

鎏金銅佛造像

「佛」即佛陀,是佛教修行最高果位的修行者,通常指的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阿彌陀佛」是佛教淨土宗,以他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以及深受民眾喜歡的袒胸露腹,笑容滿面的「彌勒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觀世音不離佛主左右的身騎青獅的文殊菩薩;身騎白象的普賢菩薩;慎密靜慮,安忍不動的地藏菩薩;現身說法,應機化善的維摩菩薩;化眾生有情的菩薩;各有神力的眾羅漢護法力士金剛、四大天王的韋馱、伽藍神、善財童子及十殿閻王等,造型豐富,神態各異。


臻稀翡翠


Lot 910|緬甸天然老坑種滿綠翡翠「緣滿」手鐲套裝

手鐲裸石:54.3/12.7 mm
手鐲心:51.7/14.7 mm
附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證書
估價待詢


Lot 931|緬甸天然老坑種帝王綠翡翠配鑽石「絕代風華」吊墜耳環戒指套裝

裸石:吊墜最大 22.1/18.3 mm;最小 4.3/16.3 mm
戒指:21.7/17.9 mm
耳環:15/12.5 mm
附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證書
估價待詢


當代玉雕


Lot 2558|吳德昇

尺寸:5.6 cm 高;13 cm 寬
估價:RMB 8,000,000 - 12,000,000

俏色巧雕精品。圓雕一榻一人一犬,構圖簡明扼要,卻勾勒出情趣橫生之夏日小景圖。作者深諳張弛之道,令作品富有內在的激情;竹榻之粗、之黑、之靜、之剛,與人物之細、之白、之動、之柔形成鮮明對照,相互映襯,效果十分突出,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又將竹榻擱腳做成活動狀,抽拉自如,既具細節的真實性,平添幾分情趣,有提高了擺件的可玩性,藝術魅力大為增色。


西洋古董


Lot 2614|約1900年 法國罕見銅鎏金桃花心木嵌韋奇伍德瓷展示櫃

尺寸:180 x 85 x 38 cm
製作商:弗朗索瓦·林克(François Linke)
林克作品索引號:38
參閱:

  • 《弗朗索瓦·林克 (1855-1946) - 法國家具的美好年代》,克里斯托弗·佩恩,2003 年,頁 266、454、473。
  •  《巴黎家具 - 十九世紀的奢侈品市場》,克里斯托弗·佩恩,2018 年,頁 436-455

估價:RMB 550,000 - 650,000

立櫃為路易十五/ 十六時期過渡風格,長方形倭角紫色角礫岩大理石櫃頂,正面櫃門及側面均用磨邊玻璃,內設三玻璃隔層;簷板上是嬉戲嬰兒薩梯(森林之神)為主角的緞帶垂花飾,裙板設橢圓開光,雕裸體小天使懲罰同伴;藍色的韋奇伍德橢圓形瓷板上雕身著古希臘羅馬長袍的古典少女,其旁為一香水或藥劑爐;帶鑰匙,鎖上刻有Ct Linke 的38B 號標記。

在已出版的所有林克索引 38 號的立櫃中,此櫃尺寸較大,高度達1.5 米,且較為罕見地使用了韋奇伍德瓷板,使其頗為別緻,甚至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一件相似但較小的版本(高109 cm),配銅製開光形裝飾及相異銅飾,曾上拍於蘇富比紐約私人收藏專場第一部分,2006 年10 月26 日,編號82。在林克的作品系列中,部分仍能找到其複雜的繪圖和成本計算,此件展櫃即屬其一,且是已知最早的作品之一。從其設計和成本核算中可知,林克既製作了「簡單」款展示櫃,也製作了更為複雜的版本。此件當屬後者。


Lot 2615|約 1870 年 法國巴黎桃花心木開合式寫字櫃

尺寸:139 x 81.5 x 37.5 cm
製作者:保羅·索瑪尼(Paul Sormani)
參閱:

  • 《法國室內裝飾藝術 1850-1900》,卡米爾·梅斯塔達夫、皮埃爾·勒庫勒,巴黎,2010 年,頁 295-300,圖版 298
  • 《巴黎家具—19 世紀的奢侈品市場》,克里斯托弗·佩恩 ,2018 年,頁 511-527
  • 《十九世紀高級細木工匠 1795-1889》,丹尼斯·萊杜克斯 - 萊巴德 , 法國巴黎,2000 年,頁581-588

注:此件拍品附英國古董商協會鑑定證書(成功競買後 15 個工作日內辦理)
估價:RMB 430,000 - 500,000

路易十六風格,選用品質最為上乘的桃花心木為材,紋理頗具流淌性,鎏金銅飾點綴,四腿向下漸斂,連以擱板;櫃門微前探,繪以古典大師風格之花卉,上部垂飾銅鎏金蝴蝶結系掛的花環;櫃門可向下打開,作為桌面書寫使用,櫃內設隔層及四個抽屜;櫃門可上鎖;櫃身主體之下亦設一抽屜,其上左右各飾一展翅的小天使;櫃頂三面環飾銅鎏金廊形欄,其下立水中間飾扭索銅鎏金裝飾。櫃腿以銅片裝飾豎槽,流暢服帖,工藝及其繁複且成本頗高,只有極具實力的工匠方能勝任,無疑展現出了高超的製作水準。

梅斯塔達夫(MESTDAGH)著錄一件索馬尼制寫字櫃,與此件極為相仿。佳士得紐約 2008 年12 月上拍一例,與此件形制相仿,鎖上有索馬尼簽名,但櫃門上無繪畫裝飾。保羅·索馬尼(1817-1877)出生於意大利,於1847 年在巴黎建立了自己的家具店,尤為擅長製作舊制度風格的家具,品質一流。索瑪尼曾受邀參加過 1855、1867 年兩屆巴黎世博會、1862 年倫敦展覽會及 1883 年阿姆斯特丹展覽會。索馬尼去世後,他的遺孀及兒子繼續經營公司,直至1929 年前後。


珍稀佳酿


Lot 2658|輕井沢繁花藝伎套裝(各一支)8支 700 ml

估價:RMB 180,000 - 200,000

「繁花之都」是京都每年春季舉辦的重大公開表演,雲集京都五花街(祇園甲部、宮川町、先鬥町、上七軒、祇園東)多達 80 位藝伎和舞姬一起同台演出,讓公眾得以一窺這原本應是恕不接待新客人的花街世界,因此也成為吸引國內外眾多觀光客的年度盛事之一。

輕井沢「繁花之都係列」即以此為題材,酒標設計採用哥麻呂繪製的浮世繪,整組共八款藝伎標,分別來自 1999 及 2000 年的單桶裝瓶。


Lot 2003|1981-2020年貴州茅台酒收藏組合

酒精度:500g 約55% vol;500ml 53% vol
規格:500g、500ml
數量:500g*6瓶、500ML*34瓶,共計40瓶
估價:RMB 680,000 - 770,700

本組拍品為鑑證中國近四十年來得偉大發展,由 1981-2020 年貴州茅台酒全套收藏組合。含1981-2020 年每個年份各 1 瓶(1996 年為金屬蓋),共 40 瓶。

此組貴州茅台酒組合,為進入 20 世紀 80 年代起,每個年份的茅台酒產品,跨越長達 40 年,傳承了悠久的時代文化,本組酒體窖存多年,酒質優雅細膩。其每一瓶具有一種難以名狀的老熟香味道,品質極佳,實屬茅台老酒收藏組合臻品。


Lot 2149|五十年代大紅印

年份:50 年代
茶廠:勐海茶廠
工序:生餅
倉儲:乾倉
茶香:藥香
重量:約 335g
數量:1 餅
估價:RMB 400,000 - 800,000

紅印圓茶也被稱之為現代普洱貢茶,始創於 1940 年的佛海茶廠。大紅印普洱圓茶採用易武正山優質的茶青製成,外形肥碩,條索飽滿,顏色栗紅,茶麵油光,茶湯透紅厚釅,藥香味十足。紅印普洱圓茶優良的品質使其成為「可以喝的古董」。此片紅印圓茶經過六十多年漫長陳化,散發著迷人陳韻,入口綿滑,藥香十足,是普洱茶收藏者們奢求珍藏的茶品。


Lot 2222|1983年 東甲陳皮

重量:600 克
估價:RMB 76,000 - 7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