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關係,全球美術館可以說陷入一片蕭條。然而,有頂級博物館無懼困境,近日在福建泉州市隆重揭幕。
說的是「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由內地房地產巨頭世茂集團創辦。由於博物館獲北京故宮鼎力支持,常設故宮特備展覽,故被傳媒和網民稱為「泉州版故宮」。
我們翻看官網和官方出版書籍,發現最少HK$7.7億(NT$29億)館藏來自近年的拍賣場。其中,佛教藝術、青銅器、屏風佔去逾HK$3億,購自蘇富比、佳士得、嘉德三大拍行,包括近HK$2.38億易手的明朝御製《大般若經》、HK$3,130萬成交的清代巨型木佛。
The Value特別撰文四篇,分別談世茂集團主席許榮茂和博物館本身,以及各大門類館藏。本文為最後一篇,專談拍賣而來的佛教藝術、青銅器、屏風館藏,以下按成交價由高至低排列。
編按:同一件藝術品,館方命名和拍賣時的名稱有所分野,本文一律採用館方命名
館方製作的館藏宣傳
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被稱為「泉州版故宮」
世茂集團主席許榮茂
明宣德 御製《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十卷 磁青紙本 泥金
尺寸:40.5 x 14.5cm(每頁)
來源:
- 京都貴族收藏,1917年
- Fujio Fujii 收藏,東京,1944-1955年
- Thomas Phillips 三世上校收藏,美國,自1955年始
- 美國家族收藏,1980年代初得自前藏家遺孀
- 瑞士私人收藏,約2005年
拍賣行:蘇富比(香港)
拍賣日期:2018年4月
估價:HK$90,000,000
成交價:HK$238,807,500(NT$9.55億)
2018年香港春季拍賣的王牌藝術品,舉槌前已經萬眾矚目,結果亦遠超預期金額成交。
佛經為記載佛語和佛陀教法的經典,由印度傳入中原並被釋譯。抄經弘法,如同鑄造佛像,被視為功表誠心,感德無量。是故,御製佛經用料講究,匠藝卓越。
明朝宣德年間,宣宗賜聖僧慧進「毗盧冠織金磨衲衣」,詔至宮中,與僧眾對寫「金字」版本的四大部經,為國祈福,當中就包括了今次上拍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即般若經)。這個《般若經》共600多萬字,眾僧以泥金對寫,這等人力物力是何等誇張。
許榮茂當時透過電話,委託蘇富比亞洲區主席仇國仕(Nicolas Chow,持電話者)競投
據記載,慧進法師俗姓宋,山西人,自少志慕出家,禮大雲寺漸翁師剃染,再投於汴梁古峰法師參學,研究《華嚴》宗旨,傍達「唯識、百法」諸論。由於眾所欽服,遂得「法王」之稱。他與僧眾對寫的四大部經中,除了《般若經》外,還有《華嚴經》、《寶積經》、以及《涅槃經》。
《般若經》為「唐僧」玄奘所譯,共600卷,包含佛陀「四處十六會」的說法。這四處分別是王舍城鷲峰山、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王宮、王舍城竹林精舍。此經是大乘佛教的基礎,旨在說明塵世一切只是因緣和合,假而不實,只有透過「般若」對世俗真相的認識,方覺悟解脫。
宣德這套《般若經》本來亦有600卷,但只得現在的10卷存世。至於其他三部經,《華嚴經》早就不知所蹤,《寶積經》及《涅槃經》則藏於台北故宮之中。即
是說,宣德御製四大部經,只得這套《般若經》是私人可有。
清十八世紀 御製木胎漆金藥師佛坐像
高度:172.7cm(造像);68.5cm(漆金木底座)
來源:
- Marti S. Rosenblatt於1936年至1948年間,在京都為舊金山紺氏洋行購藏
- 美國家族珍藏
拍賣行:佳士得(香港)
拍賣日期:2019年5月
估價:HK$30,000,000 - 50,000,000
成交價:HK$31,325,000(NT$1.23億)
清朝御製像,木胎漆金,本身已達172cm高。考慮到它是坐姿,故體積其實更勝真人。連底座高度逾240cm,氣勢非凡,莊嚴華貴,很可能來自重要的皇家廟宇。而此尊巨佛的故事,要從19世紀談起。
1861年,紺氏洋行(Gump's)在三藩市開業,開初專售寶石首飾、玉器、珍珠、以至Hermès等名牌為主。踏入20世紀,洋行在新一代家族掌舵人主理下一改作風,把自己對東方藝術的興趣放到業務當中。他派買手到中國、日本,搜購瓷器、絲綢、地氈、銅器等極具異國風情的工藝品,運回當地售予上流社會。
紺氏洋行名氣日大,既是舊金山的地標老店,又是西方人接觸東方藝術的一道大門。30、40年代,洋行在京都購入這尊清朝巨佛。很快,佛像就成為「鎮行之寶」- 好景不常,洋行於二戰後多次易手,甚麼珍寶都賣,就是這尊佛一直是非賣品。
紺氏洋行曾經是三藩市地標
巨佛一直是洋行鎮店之寶
直至2005年,洋行再度陷入財困,佛像終於易主。
當時,一群投資者以大概US$850萬收購紺氏洋行。巨佛作為這宗交易的一部份,成為其中一位投資者名下之物。這位投資者是華爾家銀行家,知道巨佛是「鎮行之寶」,所以答應讓之一直留在洋行當中。
2018年,紺氏洋行又陷入財困,今次沒有白武士打救。同年8月,洋行申請破產;同年12月,洋行正式告別舊金山,結束157年歷史,巨佛於是在銀行家委託下登上拍賣場。
清康熙 1699年 款彩南澳總兵府將軍賀壽大屏風
尺寸:290 x 624cm
來源:法國私人珍藏,於1967年購自法國古董商Jean and Patrick Mahé
拍賣行:佳士得(巴黎)
拍賣日期:2019年12月
估價:€200,000 - 400,000
成交價:€2,110,000(HK$1,840萬;NT$7,000萬)
「款彩」是中國傳統漆藝的一種,多用於屏風、插屏、箱匣等大型家具之上。製作方法是以磚粉、灰、混、豬血等塗於木板,形成漆胎,再於表面糙黑漆。
工匠繼而在黑漆地上刻花紋,保留花紋輪廓線,但剔去輪廓內的漆地,以備填漆色或油色。是故款彩又稱為「刻灰」或「大雕填」,西方則慣稱「克羅曼多漆器」(Coromandel)。
這道清朝屏風製作之目的,則是為南澳總兵賀壽。南澳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鄰近潮州、汕頭。由於位處粵、閔海路咽喉,曾經是軍事及貿易重地。2007年,南澳海域發現一艘明朝沉船,上有數以萬計外銷瓷器,是為瓷器及外貿史的重要發掘,稱為「南澳一號」。鄭成功的反清事業,發祥地亦正是南澳。
屏風背面書有描金序文,邊框飾以尊彞、寶劍、佛手、瓶花、書卷等祥瑞圖案。這篇序文乃是祝壽序,寫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說明屏風用以祝賀南澳總兵周鴻升的六十大壽。這位周鴻升在南澳赴任之前,曾經在天津大沽及征戰噶爾丹中立過軍功,因而得到康熙帝親解御袍相贈。
這道屏風創作之巧妙,在於把賀壽主題融入南澳的寫實描繪之中。畫面右方描繪南澳島景觀,南澳城以誇張比例佔據島上中心位置。城池、城牆、城門、城內建築物的佈局,與乾隆年間地方志上的南澳地圖幾乎完全一致。
壽慶地點總兵府位處城池中心,府邸前「帥」字大旗迎風招展,呈現《郭子儀拜壽》圖常見模樣,但活動的人物皆有所實指。以總兵周鴻升為例,端坐府邸大堂之上,丹頂鶴與梅花鹿漫步堂前。經學者研究,這種符合季節要求的清代官袍,以及周邊隨從的裝束,都顯示畫像是對具體場面的描繪。
如同一幅長卷,從屏風右邊的南澳島出發, 向左逐漸展開的是中國東南海域。畫家在汪洋大海中繪製若干島嶼,島上往往繪有城池或碉樓,各式懸掛旗幟的戰船來往其間,提醒我們總兵的職責及轄區所在。這些島嶼中,可以根據榜題依次識別出金門、澎湖、鎮海衛、將軍澳等地名。
商晚期 丙鼎
高度:21.7cm
來源(經The Value整理):
- 盧芹齋(1881-1957),編號 40.45
- G.M.G.伏曼夫人,紐約州水牛城
- 阿克倫博物館,俄亥俄州
- 紐約佳士得,1980年11月6日,拍品154號
- Eskenazi(埃斯卡納齊),倫敦,1985年
- 趙氏山海樓珍藏
- Eskenazi(埃斯卡納齊),倫敦,1993年
- 紐約佳士得,2013年9月19日,拍品1103號(US$1,563,750)
拍賣行:佳士得(香港)
拍賣日期:2019年11月
估價:HK$10,000,000 - 15,000,000
成交價:HK$12,125,000(NT$4,720萬)
青銅鼎上立兩耳,深腹微鼓,下承三柱足。滿工飾高浮雕花紋,襯以細密規矩的雲雷地紋,線條深刻,起伏有致,範鑄精美。浮雕花紋上再加飾陰線,構成三層花紋。頸飾一周三組以短扉棱相對的夔龍紋,大頭張口,身曲S形,尾向上回勾。
腹部對稱飾三個饕餮紋,圓形大眼珠突出, 眼珠上有內卷角,兩側耳朵呈樹葉形,長身卷尾,身下短足前伸,利爪張開。鼎身飾以青銅器常見的饕餮紋飾。饕餮是遠古怪物,傳說貪吃,永不滿足。商朝之時,饕餮紋常飾於青銅酒器、食器,鑄成一雙大眼,但無下顎,警惕貴族不要揮霍無度,暴殄天物。
林林總總的中國青銅器當中,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鼎。相傳大禹建立夏朝後,用青銅鑄九鼎,代表天下九州,象徵天命所歸、王權所在,所以後來有「問鼎中原」、「一言九鼎」等成語。實際功能上,鼎在禮樂儀式上作盛載或烹煮食物之用。今次上拍的青銅器所以稱為「丙鼎」,則是因為內壁鑄有一字銘文。
此銘文是商周時期一個重要氏族的族徽。學術界對此字的釋讀歷來有「鬲」、「丙」等說法,暫未有絕對定案。有學者認為族徽是「鬲」字,乃文獻所記載的姜姓族,也可能是所謂的炎帝族。
有研究則指族徽是「丙」字,正正是商朝大天干氏族裡面的丙族,聚居於今日山西一帶;有說法認為,此族曾參與商王祭祀先祖並獲賜胙肉,應該是商王族的分支。
學術界對「鬲」有各種解讀,但各家說法都有一個共通點 - 它定必是商朝的重要氏族。那時要擁有精美的青銅器,當然也只有王室或顯赫氏族辦得到。
西周 「進」卣
高度:22.8cm
來源: 香港私人收藏,20世紀90年代購入
拍賣行:中國嘉德(香港)
拍賣日期:2019年12月
估價:HK$3,300,000 - 3,900,000
成交價:HK$3,894,000(NT$1,480萬)
青銅卣是中國古代一種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代和西周。一般有蓋和提梁,以便運輸酒類。腹部或圓或方,也有圓筒形、鳥獸形、神面形等。
在商代,鑄造這種卣極為困難。當時的工匠須使用繁複的「陶範法」來鑄造青銅。首先用陶製模,模的各方面都要和成品完全一致。接著在模的外面,以黏土製作外層,作為鑄型的組件。黏土外層經烤烘後,便可脫模切開分成陶片組件。最後,匠師圍繞泥蕊(成品內腔的模子)鋪上陶片,再在其中注入熾熱銅液,方成大器,整個技術極難掌握。
後來到了在公元前5、6世紀(春秋晚期),工匠發明了「失蠟法」,即以蠟製模,技術上遠較「陶範法」容易。
商晚期 癸爵
高度:21.3cm
來源:
- 榮厚(1875-1945)
- 羅伯特.海爾布博士(1919-2005),紐約,1960年代入藏 H J Lowenthal,編號 110
拍賣行:佳士得(香港)
拍賣日期:2019年11月
估價:HK$500,000 - 700,000
成交價:HK$1,062,500(NT$410萬)
爵為酒器,常見於商、周兩朝。清倪濤所撰《六藝之一錄》論及金器款式:「……爵於飲器為特小,然主飲必自爵始,故曰在禮實大...禮天地、交鬼神、和賓客,以致冠、婚、喪、祭、朝、聘、鄉、射,無所不用……」可見爵用途廣泛。
此青銅爵可說有「防彈級」的來源。榮厚為滿州鑲藍旗人,晚清、民國政治人物,滿州國時期任滿州中央銀行首任總裁。
西周晚期 青銅龍鳥紋匜
寬度:34.5cm
拍賣行:中國嘉德(香港)
拍賣日期:2019年12月
估價:HK$400,000 - 600,000
成交價:HK$472,000(NT$180萬)
匜為先秦時代禮器,多與盤共用於儀式典禮,為洗手之器。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形制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瓢,橢圓形,敞口,前有流,後有鋬。
為了防止置放時傾倒,匜的底部常接鑄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緩一些的無足。有的有蓋,有的體高,有的全身佈滿花紋,造型不一。周朝沃盥之禮所用水器由盤、盉組合變為盤、匜組合。
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 石金路299號
開放時間:9:30am - 5:30pm
入場:
成人|RMB 80
小、中、大學生,60歲或以上,1.2米至1.4米兒童|RMB 40
70歲或以上,1.2米或以下身高兒童,傷殘人士|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