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陳出新方能成就大師 香港蘇富比50周年書畫巨獻

偉大的藝術家,除了摹仿藝壇先賢的作品,還需不拘泥、不滿足,甚至更進一步,力求創新和突破。如此,方能成為一代大師。

蘇富比亞洲踏入五十周年,春季拍賣帶來張大千、吳湖帆、吳冠中、李可染等畫壇大師距作,將於4月7日在「中國書畫」專場隆重舉槌。

乘此機會,正好一看張大千漂泊四海,跨越仿古開創潑彩;吳湖帆打破舊制,「自我作古」;吳冠中幾經起伏,融會傳統譜畫彩墨;李可染苦學多載,遊戲之作晚年再繪。



張大千(1899-1983)《秋山圖》設色紙本 立軸

創作時間:1949年
尺幅:162.8 x 51.4 cm
簽書:秋山圖。大千傑作,志希題簽
款識:凝碧叢叢接九闇,染花喬木識靈根。登山高思如雲暖,淺笑虛堂夢裏痕。己丑閏月,大風堂寫並題,張爰大千父
鈴印:「爰鈢」、「大千」、「法匠」
展覽:

  1. 華盛頓,沙可樂藝術館,《血戰古人-張大千回顧展》,1991年11月24日至九二年4月5日
  2. 紐約,亞洲協會,《血戰古人-張大千回顧展》,1992年4月29日至7月19日
  3. 聖路易巿立美術館,《血戰古人-張大千回顧展》,1992年8月27日至10月25日

著錄:

  1. 《張大千畫集》(香港,國際攝影公司),圖版2
  2. 《心影遊蹤集》下冊,羅家倫著(臺北,華國出版社、有正書局,1957年1月),頁173
  3. 《張大千先生畫集》(臺北,中華書局,1959年),圖版20
  4. 《大千與王蒙》,傅申撰,收錄於〈張大千學術論文集〉(臺北,歷史博物館,1988年),頁162
  5. 《王蒙筆力能扛鼎,六百年來有大千》傅申撰, 〈張大千學術論文集〉抽印本(臺北,歷史博物館,1988年),頁34
  6. 《血戰古人-張大千回顧展》目錄,傅申著(華盛頓,沙可樂藝術館,1991年),頁181
  7. 《傅申論張大千》(浙江大學出版社,2022年1月),頁91

來源:

  • 羅家倫舊藏
  • 2010年11月得於香港

估價:HK$16,000,000 - 30,000,000


1949年,一個特殊的年份,張大千於是年離開中國。他完成了出國前最後一批作品,《秋山圖》就在其中。 


張大千
張大千熱衷於仿古、摹古。一開始,他苦心鑽研明清書畫,尤其重視清初石濤,練出一手以假亂真的仿石濤畫工夫。後來,受明代董其昌畫論啟發,又有敦煌臨摹歷代壁畫之行,使他擺脫明清畫風限制,上溯唐宋筆墨。

在大千臨摹過的眾多畫家裡,王蒙是極為重要的一位。

王蒙,字叔明,是元四家中最年輕者,開創了牛毛皴、解索皴。他的山水畫影響明清畫家甚多,張大千更評價王蒙在元四家中「法門最為廣大,明清作者無不師之」。

大千臨摹王蒙畫作,早於三十年代已見先例,在四十年代中後期則愈發密集,《夏山隱居圖》、《林泉清集》、《雅宜山齋》等王蒙名作都被他反復摹寫。但今次,他作《秋山圖》以仿王蒙《青卞隱居圖》,卻與以往有所不同。


王蒙《青卞隱居圖》

兩作局部對比
張大千所作的《秋山圖》,遠遠看去,相較於原作鋒棱有致的山石,顯得圓潤和融許多。然湊近細察,原作點苔常用圓點,繪枝葉時筆法多變,有勾有點,濃淡顯著;大千卻多用尖筆寫葉點苔,有如荊刺鱗爪,望之凜然,秋日蕭索氣息油然而生。

對比原作,變化不止於此。赭紅色增添秋意,打破原作靜止和諧的氛圍;圖中屋舍遷址,近水無蹤,仿佛暗示著滄海桑田。乍看之下,兩者大體相似,但越是觀賞,就越見不同。對比來看,竟生出一種「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意。



兩作局部對比
可見,大千此作已非單純摹仿,而融入了個人表達。他時至壯年才作此畫,把近二十載摹寫王蒙的經驗融入其中。他刻意變換筆法、構圖、乃至細節,但始終不離王蒙筆墨,既是深諳前人精髓的表現,又是掙脫桎梏的嘗試。

值得一提的是,王蒙寫《青卞隱居圖》時,家鄉正陷入戰亂;大千寫《秋山圖》時,亦逢社會劇變,自此開始投荒四海的生活。相隔數百年,時過境遷,畫中山水也改頭換面,兩人卻面臨相似的境況,實在令人感慨。



吳湖帆(1894-1968)《松風澗泉》設色紙本 立軸

創作時間:1946年
尺幅:105.8 x 47.5 cm
款識:南田題王叔明畫雲:遠宗摩詰,近師文敏,故足與倪黃方駕。南田仿叔明小卷曾藏吾戚潘氏,十年前寄敝笈者,經歲得細摩挲,彷彿猶存意像。丙戌秋日,為汝煊先生擬其筆趣。自我作古,不足為外人道也,一笑存之爾。吳湖帆
鈐印:「倩盦」、「萬里江山供燕幾」
著錄:

  1. 《梅景畫笈》第二集(梅景書屋,1953年),圖版8
  2. 《吳湖帆書畫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5月),頁82
  3. 《海上繪畫全集》第三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頁536
  4. 《中國名畫家全集─吳湖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頁72
  5. 《吳湖帆的藝術世界》(上海,文匯出版社,2004年8月),頁149
  6. 《吳湖帆年譜》(上海,中國出版集團,2017年7月),頁403

估價:HK$8,000,000 - 15,000,000
 

仿古在學畫道路上,是繞不開的一環。不同於張大千「血戰古人」,遍摹名家,吳湖帆傾情惲壽平畫作,在山水、花卉方面受影響頗多。

吳湖帆是藝壇宗師,書畫創作、鑒賞皆精。

這幅《松風澗泉》,摹的是1685年惲壽平的同名作。然款識中曰,此畫「自我作古」,吳湖帆雖用此題,卻未遵舊制,而借題自創先例。


款識中提到「自我作古」
事實上,對比兩作,也不難發現這點。一立軸一橫軸,一青綠一水墨,第一眼已是迥然。吳湖帆捨棄原作中人物和建築,專注於描繪松林和山水。松樹排列緊密,佔據畫面前部,虬枝伸展,松針滿佈,在青赭亂石的擁托下,愈加清冷肅然。流水自上而下,左右變道,既富動感,又不失神秘。

畫中不時留白,是雲霧繚繞,也暗合風勢。雖是靜圖,但松枝微顫,雲水流轉,營造出動態美感,恍聞松濤陣陣。「松風澗泉」之旨,得以準確呈現。


排列緊密的松林

畫作時有留白

兩作均用細筆畫岩
構圖表達上雖有不同,但吳湖帆用筆仍能見南田風采。兩作多用細筆,尤其表現在勾勒山石紋理時,線條勻實,紋理有致,顯得清雋秀美,雅腴空靈。

此畫收錄於《梅景畫笈》第二輯中,是吳湖帆1944至1953年間的50幀佳作之一。



張大千(1899-1983)《瑞士雪山》潑彩金紙卡 鏡框

創作時間:1965年
尺幅:60 x 45.1 cm
款識:乙巳十月。瑞士至奧國道中得此,自謂直造古人不到處也。爰翁
鈐印:「大千」
展覽︰

  1. 加州,克密爾,萊克美術館,《張大千畫展》,1970年5月10日至31日
  2. 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無象之象︰張大千精品展》,2019年10月12日至11月9日

著錄︰

  1. 《張大千畫展》圖錄(美國,萊克美術館,1970年),圖版6
  2. 《張大千青城好顏色.愛痕之湖.名山勝水精裝合訂本》(臺北,藝術圖書公司,2019年2月),頁39
  3. 《無象之象︰張大千精品展》展覽圖錄(香港蘇富比有限公司,2019年10月),頁46

來源︰香港蘇富比,2008年10月,中國書畫拍賣,編號1223
估價:HK$4,000,000 - 8,000,000

 

50年代中葉,張大千投荒四海,已經開始試驗不同潑墨技法。1957年夏天,張大千在八德園搬動巨石時,用力過猛,眼底血管破裂,半年後方能重新執筆。他發現自己目力嚴重衰退,難以再經營精細工筆畫。這迫使他轉向其他畫法,也是潑墨潑彩技法問世的重要契機。


於八德園作畫的張大千
他在濕紙上潑重墨重彩,再以彩筆局部點染。墨彩構意,細筆賦形,氣勢磅礴,餘韻無窮,將中國的寫意之美盡展於世。自此,張大千與潑墨潑彩技法一齊,為中國書畫開啟新篇章。

60年代中期,大千已能對這種技法應用自如。彼時他遊歷瑞士,用此技法以雪山題材創作,佳作迭出,這幅《瑞士雪山》就是個中代表。




《瑞士雪山》局部
白色包含所有顏色光,同時又反射顏色光。當光降臨雪山,看似平靜,其實當中的莫測變幻難用肉眼分辨。張大千許是抓住這點,把想象中不斷變化的色彩,和雪下植被山路微透露的色彩雜糅,於是天空的藍、土地的棕綠、冰雪的白,在畫作中奇妙相遇。這幅純抽象畫的華美之處,由此能窺見一二。



吳冠中(1919-2010)《筍林》設色紙本 鏡框

創作時間:1979年
尺幅:79.7 x 68.5 cm
款識:七九年
鈐印:「吳冠中印」
展覽:

  1. 香港藝術館,《叛逆的師承-吳冠中》,1995年10月27日至12月10日
  2. 香港藝術館,《從糞筐到餐車-吳冠中誕辰-百週年展》,2019年11月30日至2020年5月6日
  3.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蘇富比及梅潔樓合辦,《大師點滴-梅潔樓藏畫展覽》,2021年4月16日至20日

著錄:

  1. 《吳冠中國畫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圖版3
  2. 《吳冠中畫集》(香港,德藝藝術公司,1987年),頁34
  3. 《賜荃堂藏畫集》第一集 (賜荃堂,1989年),封面及頁18
  4. 《名家翰墨》第六期,吳冠中專號(香港,翰墨軒,1990年),頁16
  5. 《叛逆的師承-吳冠中》(香港市政局,1995年), 頁58-59,圖版3
  6. 《吳冠中墨彩作品集》(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3年),頁8
  7. 《吳冠中全集》第五卷 (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頁103
  8. 《從糞筐到餐車-吳冠中誕辰-百週年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出版,香港藝術館編製,2019年),頁139,圖版62
  9. 《大師點滴-梅潔樓藏畫展覽》圖錄(香港,梅潔樓,2021年),頁60-61

來源︰

  • 1991年9月得於香港
  • 「梅潔樓」藏

估價:HK$8,000,000 - 12,000,000
 

若說張大千的前半生尚算順遂,吳冠中的成長便波瀾不斷。

吳冠中是彩墨畫的開創者,具有獨樹一幟的抽象藝術理念。

他從小成績優異,原本考入浙大電機系,卻毅然轉讀藝術學校學習西畫。求學期間,抗日戰爭發生,吳冠中只好隨學校多次輾轉,還因崇拜潘天壽一度轉入中畫系。


吳冠中
50年代,吳冠中赴法學習三年繪畫歸來後,先受批判,後任公職。文革時期,他被下放到河北農村,不但要參與勞動,還被禁止畫畫。但他並不放棄,再三請求,直到1972年才被允許每週作畫一次,開啟了他以糞筐作畫板的「糞筐畫家」時期。

也是那時候起,他重拾中國傳統筆墨,將西方油畫技藝融入國畫中。

這幅《筍林》,便是作於塵埃落定後的1979年。

吳冠中兒時便喜春筍,常挖之嘗鮮。1979年春,他前往重慶北碚講學時,特別去縉雲山竹林寫生。為捕捉竹筍破土形態,他能背著畫箱追尋筍林,並等候多日,此畫便是完成於如此苦心之下。


高挑的竹子

遠景逐漸淡化

春筍形態各異,生機勃勃
畫中描繪竹林深處的景象。前方棵棵修竹拔地而起,屈直不一,細小的竹葉從橫枝間探出,都帶著畫中最深的綠。越往後看,竹子顏色越淡,細細碎碎的白色如同穿梭林間的光,使畫面遠近分明,饒有趣味。

竹筍方為畫作主角,它們肥瘦不同,姿態各異,有的完全破土,有的才露筍尖,有的怒指天空,有的懶懶半臥。在翠綠的掩映下,遍地春筍都顯示出躍躍欲試的生命力。絢爛的彩點綴滿畫面,如同這些從土地裡湧出的生命力化為實體,不斷上升,滋養著這片竹林,正貼合作者抽象表達。



吳冠中(1919-2010)《泰山五大夫松寫生》設色紙本 鏡框

創作時間:1980年
尺幅:70 x 139 cm
款識︰1980年泰山寫生,將三棵松幻化成五棵松,五大夫松。此實後來「松魂」之母體。2005年,吳冠中誌
鈐印︰「吳冠中印」、「冠中寫生」
著錄︰

  1. 《吳冠中全集》第五卷 (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8月),頁133
  2. 《世界名畫家-吳冠中》,吳可雨編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頁90

估價:5,000,000 HKD - 8,000,000 HKD


《史記》中這樣記載,秦始皇登泰山封禪時,路遇暴雨,避於松下,遂賜封該樹五大夫爵位。古樹歷經千年,已不復存。清朝修泰山時,便補植五松,後毀兩株。

吳冠中為之感動,終於1980年赴泰山寫生。彼時,泰山上的松僅剩三株,且是後世補種。於是他融匯寫生與想象,在畫上補上兩株松樹,重現五松聚首之景。

吳冠中熱衷於創作泰山五松,在京西賓館作過一幅丈二巨幅,還寫成「松魂」系列,俱是以今次拍品為母本。寫畢此畫,畫家始終自存,還在二十五年後添上款識,可見珍視。


「拳打腳踢式的」松枝

細線勾勒的遠山
畫上五松排開,樹頂松葉豐茂,隱隱形成一個扇面,具規律美感。樹幹中伸出的松枝卻是迥異,垂落到將及地面的、攤平如稱的、幾經纏繞又上揚的,各行其是。作者形容松的幹枝是「拳打腳踢式的」,可說十分妥帖。

吳冠中對遠山的處理比較特別。他一反傳統山水畫遠山的「沒骨」,用清晰的細線勾出山形。山色仍用淡墨塗抹,微微深淺變化中,夾雜著些許灰藍,顯得新奇又靈動。連綿偉岸的岱宗因此多了幾分俏皮,更襯古樹威嚴。

整幅畫由古史而發,借前人補植之功,合自身設想之妙,方能寫成。如同中華民族跨越千年的共鳴,被小心地截取,繪製於一方紙頁中。



李可染(1907-1989)《荷塘消夏圖水墨紙本》鏡框

創作時間:1985年
尺幅:67.6 x 45 cm
款識:碧樹沉沉覆草堂,湘簾齊揭藕風涼。人間無地避炎暑,何得移家住上方。一九八五年歲次乙丑夏,可染憶舊稿作
鈐印:「李」、「可染」、「陳言務去」
展覽:《北京榮寶齋精選中國近現代名家書畫展》,1990年5月,巡展於日本大阪、名古屋
著錄:

  1. 《北京榮寶齋精選-中國近現代名家書畫集》怡文閣編集,(日本株式會社河合發行,北京榮寶齋協力,1990年5月),頁4
  2. 《新加坡秋齋藏畫》卷二(新加坡,新華美術中心,2010年4月),頁138、139

來源:北京榮寶齋舊藏
估價:HK$4,800,000 - 8,000,000

 

若說大千的苦,苦在顛沛流離;吳冠中的苦,苦在起起落落;那李可染的苦,便是對傳統苦心孤詣的不懈鑽研,正如他所言:「我不依靠什麼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個苦學派。」


李可染
李可染是新國畫的先鋒,重視傳統又不拘泥於傳統。他融合傳統積墨法和自創積色法,為國畫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

在他幾十年如一日對國畫創新的探索中,對水墨的掌控,已然達到心手相忘的境界,從這幅《荷塘消夏圖》可見一斑。


積墨法畫成的疊嶂

明暗分明的荷塘
畫面前實後虛,由荷塘到亭檞,再到疊嶂,層層鋪排,使濃重水氣瀰漫開來,清涼之意撲面而至。更特別的,在山和水的塑造上,李可染融入光影概念,左明右暗,使畫面立體度再上一層。

水波、荷花乃至樹木,都未採用傳統山水畫法,而是以童稚的筆觸描繪。三兩好友,齊入山莊,閒坐涼亭,談天說地,仿佛回到無憂無慮的兒時,不只是身體避暑納涼,心靈更得片刻休憩。畫作看似簡易,卻暗含畫者深厚的水墨功底,和返璞歸真之志。

炎暑中作圖消夏,歷來為文人畫家遣興樂事,李可染亦不例外。他曾作多幅消夏圖,關聯最深、最為相似的當屬1962年作同名圖。他在當年畫作題曰「吾以意爲之,人間未必真有此景也」,此後,相似題材畫作時有所出,包括本幅畫作,也是1985年夏日所作數幅《荷塘消夏圖》之一。

此景似是成為他心中的烏托邦,被他深刻於腦海、反復揣摩,並展現給世人。這或許是在他苦學之餘,能夠慰藉他的所在。


除以上作品外,張群「中行廬」亦有十件書畫上拍。這批書畫多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秘藏近百年後首度公開,賀天健恭祝張群伉儷銀婚紀念之《相敬如賓圖》便是其中之一。


賀天健(1891-1977)《相敬如賓》設色紙本 立軸

創作時間:1936年作
尺幅:115.2 x 39.4 cm
簽書:

  • 賀天健畫〈相敬如賓圖〉。丙子冬初,修直題
  • 岳軍吾兄部長暨馬夫人銀婚紀念。 「民國二十五年」(1936)冬,許修直敬賀

款識:相敬如賓。昔冀缺夫婦相敬如賓,古今傳爲美譚。岳軍先生銀婚紀念,二十五年冬,賀天健寫頌
鈐印:

  • 〈賀〉「賀天健鈢」
  • 〈許〉「許修直」(鈐於簽條)、「許氏修直」

估價:HK$240,000 - 480,000


同場亮相的,還有眾多極具代表性的佳作,比如陸儼少據李白《早發白帝城》一詩所作的詩意圖,格局宏大;溥心畬題印首並作畫,王靜芝題跋的《江山秋景》,酣暢瀟灑;沈曾植的大型行書作品《八識規矩頌》,氣吞山河。

其他焦點拍品:


陸儼少(1909-1993)《李白詩意圖》設色紙本 立軸

創作時間:1986年
尺幅:191.7 x 69.1 cm
款識: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詩意,陸儼少畫,丙寅七月
鈐印:「陸儼少」、「宛若」、「嘉定」、「晚晴軒」、「丙寅七十八歲」、「不羨神仙羨少年」
著錄:《陸儼少書畫精品集》(香港人民美術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8月),圖版132
估價:HK$3,800,000 - 8,000,000




左半

右半

溥儒(1896-1963)《江山秋景》水墨紙本 手捲

創作時間:1962年
尺幅:

  • 引首︰35.7 x 65.5 cm
  • 畫心︰35.7 x 468.5 cm
  • 題跋︰35.7 x 48 cm

引首:峰巖凝碧。心畬。
款識:雲氣連孤嶂,岧嶤上薜蘿。亂霞低晚渡,斜雁向秋河。岸柳鳴漁笛,菱塘起櫂歌。微風飄木葉,已下洞庭波。
落雁鳴沙岸,灘聲下急流。斷雲飛不盡,野水自成秋。露冷芙蓉水,香生杜若洲。遙吟望煙樹,欲上謝公樓。
踈林連夕靄,惟見水邊亭。萬壑失雲樹,千峰入杳冥。溪光生遠白,山影落空青。一夜添秋雨,寒流隔澗聽。
此處堪棲隱,將誰共入林。每行黃葉路,常有白雲心。煙水成朝夕,江山變古今。早知人世改,惟向畫中尋。
壬寅九月,畫江山秋景並題近詩四章。西山逸士溥儒。
題跋:右溥心畬先生作《峰巖凝碧圖》長卷,以宏肆之筆皴山石,以高曠之筆寫雜樹,以爛漫之筆染雲水,逸雅風神,流溢眼底,重巒起伏,疊障接天,奇峰競秀,綿亙不絕,乃感平湖若鏡,漁舟如點,曠遠悠悠,一望百里,又感秋空明淨,雁字斜書,驚寒聲下,情動離人。高士隱居,誅茆崖岸,獨佔蒼茫,雲閑風靜,逍遙自得,令人神往。全卷水濡墨染,元氣淋漓,墨韻水痕,屏障猶濕,不著顔色,而峰巖凝碧,景物自鮮,此當無色勝有色也。餘生平見溥先生之畫作多矣,信覩此卷,何勝駭歎,斯誠溥先生情生即興偶得之佳作。
靄雲道兄得藏此卷,不可不什襲之也。
己卯仲夏,識於臺灣霜茂樓,龍壑王靜芝,時年八十有四。
鈐印:

  • 〈溥〉「溥儒之印」、「溥儒之印」、「心畬」、「齊物」
  • 〈王〉「王靜芝印」、「霜茂樓」、「曾看中原萬裡春」

來源:臺灣著名收藏家王靄雲(1906-2004)舊藏
估價:HK$3,500,000 - 6,000,000



沈曾植(1850-1922)行書《八識規矩頌》水墨紙本 立軸 十二屏

尺幅:131.2 x 32.9 cm(每屏)
款識︰八識規矩。唐三藏法師玄奘造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徧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 (一)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七八好相鄰,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二)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三)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四)
性界受三恒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五)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六)
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為非,八大徧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 (七)
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 (八)
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恆摧,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九)
性唯無覆五徧行,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諍。 (十)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十一)
不動地前纔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十二)
亞休仁兄大雅之屬。寐叟敬錄。
鈐印︰「沈曾植印」
估價:HK$1,800,000 - 3,000,000


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

專場:中國書畫

展覽日期:2023/4/1-6

拍賣日期:20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