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季香港蘇富比春拍陣容,絕對可以用星光熠熠來形容。除了「郎世寧御製《青羊圖》」、「佛寶聖物」、「坂本五郎珍藏」這三場特備拍賣以外,常規專場「中國藝術珍品」同樣是琳瑯滿目,叫人愛不釋手。
其中最為矚目的,當數康熙琺瑯彩盌,胭脂紫作地,飾以開光花卉紋,乃美國卡內基美術館寶蓄逾半世紀的珍品。此外還有數組重要私人收藏宋元明清瓷器及宮廷至寶;北周以來之精絕佛造像及法器;乃至藍田山房及奉文堂舊藏商周戰漢玉器等,目不暇接,比肩公家館藏。
這四場重磅拍賣,將於5月1日至6日在香港蘇富比旗艦藝廊預展,接著於5月7日正式舉槌。
Lot 3638|清康熙 琺瑯彩胭脂紫地開光花卉紋盌 《康熙御製》藍料款
盌徑:12.5 cm
來源:
- 喬治.哈撒韋.泰貝(1859-1940年)收藏,1935年之前,此後家族傳承
- 捐贈予卡內基美術館,匹茲堡,1958年
註:卡内基美術館珍藏中國藝術品,所得收益將惠於其購藏基金
估價:HK$40,000,000 - 60,000,000
此盌胎骨細密,形態飽滿,乃景德鎮御窰上品,胎體燒成後跋涉送京,宮中再上琺瑯,外壁澀胎厚施彩,胭脂紫金色為地,瑰麗眩目。四面花式開光,明黃背景,烘托華葩綻香濃。丁香翠青繪石榴、嬌粉金蕊畫牡丹、紅瓣橘蕾綴山茶、嫩粉淡綠頌葵花。四時花卉風姿綽約,濃淡相競。間飾俯仰蓮花兩兩相對,湛藍瓣葉、明黃花蕊、魏紅點綴,配以綠葉曲卷妙連枝,貫串全景之餘,色彩對比鮮明奪目,異風洋溢。盌內巧留白,外底藍料書「康熙御製」四字雙框款,彰顯清初內廷絕藝巧技。
康熙一朝,曾停燒逾半世紀的江西景德鎮御窰廠,業已依旨復燒,並交由原任職内廷的八旗子弟劉源(約1641-1691年)督陶,設計並燒製當朝官窰瓷器,如此安排,皇帝雖能命御窰製作各類瓷作,無奈距離遙遠,僅能被動地觀察瓷器燒造成果,無法主動與匠人交流,參與製作過程。
康熙帝顯然並不滿足於此,而冀望能親自帶動技術革新,不僅是瓷藝,並加速發展各種製作實用或珍貴器物的技藝。因此,作坊需遷至京城。康熙皇帝欲於紫禁城內設立各類作坊,製作兵器、科學儀器、日常用品、以及不同材質的各類工藝品。此舉不僅前所未聞,且窒礙難行。如何在警備森嚴的紫禁城內,容納作坊需數以百計的工匠,還需應付川流不息的來往人、貨,更別說作坊衍生之噪音、煙塵、異味、熱氣,與祝融風險,如此種種,豈能鄰近帝王起居宮殿。然而,康熙無畏諸多不便與所需心力, 1693年成立了造辦處作坊。
康熙皇帝對於科學興趣濃厚,招募全國最精良的人才與匠役,並詔命具有科學、藝術或工藝技能的歐洲傳教士一同參與。雖然在宮殿內無法燒柴窰,但法國利摩日傳來的琺瑯器物,顯然促成造辦處琺瑯作之設立,在金屬器、料胎,或在景德鎮御窰燒成的瓷胎上添繪琺瑯。
一如本品,康熙朝琺瑯作的成就,不僅是技術上的創新,風格上亦推陳出新。最初始使用歐洲生產的琺瑯原料,以「琺瑯彩」一名形容在紫禁城內燒製之器,意味源自西洋之彩料。不久,便得以逐漸開發本土彩料使用。第一批燒成的琺瑯彩瓷,鮮豔華美,無與倫比,因西洋彩料的特色,使得色調豐富多樣,發色濃麗耀眼。每色皆需各別調製,精準繪於獨立區塊或細節上,因而即便是同批同窯製作,仍然件件相異。
本件琺瑯彩盌最為人稱道的,要屬其胭脂紫地,色彩艷麗,質感柔和。紫彩,於西洋已存在數百年,在中國卻是初見。膠態金,即奈米顆粒黃金懸浮液體,調入琺瑯彩方可燒出胭脂紫。早至漢朝(西元前206年 – 西元220年),黃金已廣得珍視,其中「紫金」最是珍逸,常得道家、煉金士與科學家的鑽研與煉製,極為珍稀,未普及至一般工藝匠師。紫彩雖未及中原,在西方早已應用數世紀,最早可溯至羅馬時期玻璃器,十七世紀以降,更常見於西方彩繪玻璃,此彩以德國物理學家為名,稱為「卡希烏斯紫」。此配方僅記載於德國煉金士及玻璃工匠 Johannes Kunckel von Löwenstern(約1630-1703年)逝世後出版的《Collegium Physico-Chymicum Experimentale》或《Laboratorium Chymicum》。1716年出版後,經傳教士帶至北京,應用於本品之上。
欲燒出本盌如此均勻的紫調,絕非易事,比較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多件類例,此時期試驗燒製的紫彩,往往滯結不勻且帶斑點,雖非成功仍珍藏至今,足見稀貴,見王竹平,〈金紅彩料在康雍時期琺瑯彩的使用情形〉,余珮瑾編,《金成旭映:清雍正琺瑯彩瓷》,台北,2013年,頁298-313。試燒時,先在前朝白釉器皿上施釉,然而效果不佳,遂命景德鎮送上素燒瓷胎,琺瑯彩覆燒效果方才穩定。
細觀之,此盌或為清宮第一批成功試燒出「卡希烏斯紫」的琺瑯彩瓷,因其紫彩厚處,隱約金光燦燦,或為未完全熔融的金顆粒,或是烤燒過程產生的析金。根據台北故宮博物院專文研究,此類微米級金顆粒,需五十倍至二百倍顯微鏡頭,方能清晰觀察。紋飾開光內濃厚明亮的黃彩地,與開光之間兩兩相對的寶蓮牡丹,花瓣飽和湛艷的藍彩,僅見於康熙朝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琺瑯彩瓷,與當時景德鎮燒製的黃、藍彩截然不同,也與此後燒製的琺瑯彩迥異。
不僅施彩技術創新,本品的紋飾也不囿於傳統,展現了極為巧妙的風格融合。外壁均分為四開光,乃康熙琺瑯彩常見構圖,或因西洋畫師尚未熟悉繪圖於立體物件所致。此類琺瑯彩盌上,四面繪的並非傳統中式花卉紋,而是更加形式化,看似彼此相似,卻又非現實自然界中存在的花卉品種(余珮瑾,前述出處,頁305,插圖3、4)。此盌紋飾最與眾不同的要屬黃色開光與其之間的藍花,或為孤例。更以不同視角描繪下上相對的花蕊,花底、側姿、花心皆一覽無遺,精湛酣暢,令人讚嘆。
相類藝術風格,可見於亨利奈特舊藏一件康熙粉紅地琺瑯彩盌,售於香港蘇富比2018年4月3日,編號1,粉紅地上,四面粉藍地開光,內繪傳統中式花卉,開光之間以前所未見的新穎花卉紋相綴。新舊風格交融共演,與本品類同,或為宮廷匠師初見西洋審美,順勢而生之藝術風格。
此盌燒成,顯然讓康熙皇帝龍心大悅,特著「御製」款,而非一般的「年製」款,顯示為皇帝親自督造至品。「御製」款,可謂有清一代最罕見的瓷器款識。及至雍正朝已不再使用,即使最高級的琺瑯彩瓷亦不落「御製」琺瑯款矣。
卡內基學院美術部(現卡內基美術館)西北側外景,攝於1906年後;圖片來源:卡內基美術館檔案部,匹茲堡
雕塑廳景觀,1991年;圖片來源:卡內基美術館檔案部,匹茲堡
清康熙 琺瑯彩紅地花卉紋盌《康熙御製》藍料款|台北故宮博物院
以下數位重要私人收藏陶瓷
Lot 3628|清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紋橄欖瓶《大清雍正年製》款
高度:41.2 cm
來源:
- 香港蘇富比1985年11月20日,編號69
- 香港佳士得1990年10月8日,編號338
- 黎氏古玩,香港
估價:HK$15,000,000 - 25,000,000
運用模印裝飾之雍正官窰,為數甚稀,本瓶以青花融合凸印造形,突顯紋飾立體感,耀眼奪目,端麗華貴。以模印裝飾足牆一技,可見於康熙朝豇豆紅釉瓷,耿寶昌曾記錄橄欖瓶線描圖,乃雍正朝新式,見《明清瓷器鑑定》,香港,1993年,頁234,圖400。
現知存世唯一類例,應與本瓶成對,出自Evelyn Annenberg Hall舊藏,2006年3月29日售於紐約佳士得,編號158,後於2013年10月8日售於香港蘇富比,編號3036,成交價逾四千六百萬港幣。
另有兩件同類雍正青花瓶,尺寸較小(高30cm),一為清宮舊藏,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下)》,香港,2000年,圖版78;另著錄於《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香港,1989年,圖版4;及《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窰瓷器》,卷1,北京,2005年,圖版28。
Lot 3652|清乾隆 粉彩福壽連連䕫龍圖雙耳方瓶一對《大清乾隆年製》款
高度:28.8 cm
來源:
- 香港佳士得1990年10月8日,編號526
- 黎氏古玩,香港
估價:HK$10,000,000 - 15,000,000
粉彩福壽連連䕫龍紋對瓶,滿綴纏枝花卉,以夔龍點題,間襯以回紋、如意雲頭紋、蓮瓣紋,富麗繽紛,展現乾隆品味之精髓。
乾隆皇帝於1735年即位,熱衷藝術,鍾愛洛可可等西方藝術風格,亦用於妝點宮殿陳設。融合傳統中式紋樣如蓮紋、螭耳,與源自西洋的卷葉紋,粉彩色調鮮豔明麗,此對方瓶,華貴隆重,呈現乾隆帝與朝廷對於大清國力之展望。
藝術喜好之外,乾隆皇帝敬崇佛教,重詩書,且反映在本對粉彩方瓶。瓶頸綴蝙蝠,通「福」,描金「壽」字、蓮華、靈芝,皆滿載賀意,豐富的傳統藝術元素,揭示了帝王熱切的文化愛好。以兩兩相對之夔龍搭配纏枝花卉紋者,極為罕見,現知著錄無見他例。現存少數乾隆朝相類作例,可見纏枝花卉紋搭配此類吉慶紋飾,但無粉紅夔龍,如一件象耳尊,2010年4月8日售於香港蘇富比,編號1942;另一對螭耳尊,亦售於香港蘇富比2005年10月23日,編號438。
Lot 3622|清雍正 青花礬紅彩洪福齊天小盌一對《大清雍正年製》款|香港顯赫私人收藏
盌徑:9.9 cm
出版:
- 朱湯生,《中國瓷器:莊紹綏收藏》,香港,2009年,圖版50
估價:HK$1,500,000 - 4,500,000
此對小盌外壁以青花作雲紋、礬紅作蝠紋,雲蝠相合,寓意洪福齊天。
比雍正盌一對,頗為相似,仇焱之舊藏,售於香港蘇富比1980年11月25日,編號126;及一對,售於倫敦蘇富比1967年2月21日,編號106。另比兩對鬪彩例,均售於香港蘇富比,分別為1988年11月15日,編號1,及1979年5月22日,編號206。
Lot 3648|清乾隆 粉彩御題詩雞缸盃 《大清乾隆仿古》款|香港顯赫私人收藏
「乾隆丙申御題」字 「乾」、「隆」印
詩題:李唐越器人間無,趙宋官窰辰星看。殷周鼎彜世頗多,堅脆之質於焉辨。堅樸脆巧久蹔分,立德踐行義可玩。朱明去此弗甚遙,宣成雅具時猶見。寒芒秀采總稱珍,就中雞缸最為冠。牡丹麗日春風和,牝雞逐隊雄鷄絢。金尾鐵距首昂藏,怒勢如聽賈昌喚。良工物態肖無遺,趨華風氣隨時變。我獨警心在齊詩,不敢耽安興以晏。
來源:
- 香港拍賣行及地產代理,1998年10月25日,編號534
出版:
- 朱湯生,《中國瓷器:莊紹綏收藏》,香港,2009年,圖版105
估價:HK$1,000,000 - 3,000,000
雞缸盃首見於明代成化朝,紋飾繪雄雞、牝雞及雛雞,盛行不衰,尤其風行於雍乾時期,本品器形與紋飾設計異於成窰版本,「乾隆仿古」、御題詩,反映乾隆皇帝對於成化雞缸盃之傾慕與喜愛。
全球各大博物館之相類藏品,如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一對,展出於《清康雍乾名瓷特展》,台北,1986年,編號144;另一例出版於《胡惠春先生王華雲女士捐贈瓷器精品選》,上海博物館,1989年,編號4;還有一例錄於《Joined Colours》,賽克勒美術館,華盛頓特區,1993年,編號64;大維德基金會藏二盃,現貯於倫敦大英博物館,載於《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Qing Enamelled Wares》,倫敦,1991年,圖版 A823、A827。
乾隆皇帝御題詩,作於1776年,描述紋飾中人物為賈昌(713年生),十三歲即開始為唐玄宗(713-56年在位)馴養鬥雞,此處翹足而待,極是生動。
Lot 3659|明隆慶 青花加紅綠彩龍紋小酒盃 《大明隆慶年造》款|重要北美私人收藏
直徑:6.4 cm
來源:
- 日本岡山私人舊藏
- 日本東京私人舊藏,自2000年代初由以上獲得
估價:HK$500,000 - 2,000,000
隆慶御製瓷,因隆慶帝在位僅六年,御瓷燒造甚為有限,故世間遺存極少,尤為珍貴難得,而於斷代鑑賞上亦極具價值。其風格承襲嘉靖之遺韻,然又更進一步,五彩繪飾精妙華麗,釉下青花則呈深邃濃豔之鈷藍色調,殊為典雅秀麗,展現當時御窯製瓷工藝之頂峰。
本品龍紋繪製精細,且第五爪刻意磨去,乃嚴守御用之規制,彰顯其宮廷出身與歷史價值,亦為隆慶御瓷之鮮明特徵。史載隆慶年間景德鎮御窯廠屢遭天災侵襲,如洪水、地震,尤以隆慶五年(1571年)大火尤為慘烈,嚴重影響宮廷瓷器燒製,致使此類技藝精湛且燒製難度高之御瓷更為稀有珍罕。
明代御瓷中亦有見將龍紋第五爪抹除之例,見日本東京梅澤紀念館所藏一件隆慶青花五彩龍紋杯,第五爪有意磨去,著錄於《梅澤紀念館所蔵:中國.元明の陶磁》,MOA美術館,1992年,圖錄編號42。另倫敦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藏一例隆慶御製紅彩龍紋杯,載於Rebecca Feng著,《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Ming and Ming Style Polychrome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倫敦,2006年,頁37,編號765。拍賣售出隆慶五彩御瓷之例,見香港蘇富比曾售出一件五彩龍紋盤,2014年4月8日,拍品編號3015,以及另一青花礬紅龍紋盌,2013年4月8日,拍品編號3003。
Lot 3680|明永樂 龍泉青釉梅瓶|香港徐氏藝術館珍藏
高度:38.2 cm
來源:
- 徐氏藝術館收藏,香港
估價:HK$1,000,000 - 3,000,000
梅瓶素樸無紋,器形豐腴俏美,釉色明潤,誠明初龍泉佳例。時匠技藝精湛,如此上寬下歛、素面無紋之器,尤為難燒,但見瑕疵,即致佳料餘廢,需比例勻稱,窰火老練,方得上品。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一相類龍泉帶蓋梅瓶,瓶略較此高,刊於《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卷2:國家公器,北京,2019年,編號94,圖錄筆者指,該瓶「形體秀美,從造型特徵看,應是明永樂時期龍泉窰依宮廷出樣而燒造的宮廷用瓷」(頁156)。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四件相類梅瓶,則收錄於《碧綠:明代龍泉窰青瓷》,台北,2009年,編號64-67,僅第一例帶蓋。
本品器形,較明初龍泉典型梅瓶,略顯豐張,或源出景德鎮官窰青花相類品。可參考高安元代窰址出土六梅瓶例,紋飾各有不同,錄於《高安元代窖藏瓷器》,上海,2005年,頁52-63。同類梅瓶,亦見紋飾與景德鎮窰相近者,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梅竹紋例,錄於《天下龍泉》,前述出處,編號95。由此即見,當時之龍泉或承官樣,以製供御之器。據官檔載,龍泉窰曾燒官器,至少到了成化一朝方竭。
Lot 3687|南宋 龍泉窰青釉鳳耳紙槌瓶
高度:25 cm
來源:
- 山口謙四郎(1886-1957年)收藏,神戶
- 秦峰男收藏
估價:HK$3,000,000 - 6,000,000
翠青瑩亮,此件紙槌瓶屬龍泉青瓷罕得佳作。以形似紙槌而得名(日本稱「砧」),青瓷紙槌瓶可謂早期中國藝術最具代表性之一類,且廣得鑑藏家喜愛。
有學者考據稱,此瓶形源自伊朗等西亞伊斯蘭國家。可比較一件內蒙遼陳國公主墓出土伊斯蘭琉璃瓶,或產自伊朗東北部內沙布爾,年代以1018年下限,圖見《大觀.北宋汝窰特展》,故宮博物院,台北,2007年,編號25,圖2。1997年印尼印坦古代沉船出土玻璃瓶殘片,形與本瓶相同,該船應為北宋商船。宋人洪邁《夷堅志》也有相關記載,指徽宗收藏一套番國製琉璃瓶。更多詳細討論,請參見《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故宮博物院,台北,2000年,頁121,圖2。
佛教造像
Lot 3601|明宣德 鎏金銅四臂大黑天像 《大明宣德年施》款|菩提曼拏羅基金會典藏
全高:74 cm
來源:
- 愛德華多・林格羅(1907-1979年)收藏,布魯塞爾,至1979年3月
- 歐洲私人收藏
- 贈予菩提曼拏羅基金會,荷蘭,2011年
估價:HK$10,000,000 - 15,000,000
此鎏金銅立像為記錄所見四臂大黑天造像中最大一尊,為明初御製,意義非凡。
可尋永樂四臂大黑天造像若干,尺寸較小,其一奉於大昭寺,拉薩,錄烏爾里希・馮・施羅德,《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卷二,香港,2001年,圖版347A。永樂時期,此類較小四臂大黑天像乃獻予藏地領袖或佛寺,而此尊大像應供漢地所龕,或奉於京城天子脚下。明宣德時期,宮廷與藏地之間僧團往來愈加頻繁,然遍尋刊著,未見互通獻禮中含佛造像。相比烏爾里希圖錄所載藏地永樂年款造像之多,宣德年款造像則僅見三尊。宣德帝亦造密宗寳像,然於漢地供奉。
明初所造四臂大黑天體量相當者僅一尊見載,高57.8cm,售於紐約蘇富比1998年3月26日,編號161;其底座已失,或同施宣德年款,若與該像合璧,通高或與此尊在伯仲間。
Lot 3609|北周至隋 石灰石雕佛首像|莫勸齋珍藏
高度:40 cm
來源:
- 哈特曼伉儷收藏,紐約,1974年或更早
- 明尼蘇達藝術博物館(現明尼蘇達美國藝術博物館)收藏,購於1974年1月
- 禮瀛東方藝術,台北,1996年
展覽:
- 《佛雕之美:北朝佛教石雕藝術》,歷史博物館,台北,1997年,編號054
出版:
- 《藝術家》,台北,1997年9月,頁239
- 草千里,《中國古代佛像》,杭州,2004年,頁76
估價:HK$2,800,000 - 6,000,000
此尊佛首為碩大圓雕,可知原像身量魁偉。佛面開臉飽滿,杏目微啓,彎眉長舒,眉間毫相,雙頰豐潤,閉唇含笑,法相端麗絕塵。頭頂螺髮細密,肉髻低平,與寬碩耳垂相得益彰,尤顯佛陀福慧具足。
綜觀此像,神韻敦厚渾樸,既改北魏「秀骨清像」之遺風,又開隋唐豐美氣質之先河,為北周至隋造像典範。
佛教法器
Lot 3602|唐 琉璃寶缽
直徑:31 cm
來源:
- 達古齋主人宗傑霍明志(1880?-1949?年)收藏,北京,1930年或更早
- 巴黎德魯奧大樓,1932年2月15日,編號153
- 安德烈.波特爾(1963年卒)收藏
- 倫敦佳士得1985年4月16日,編號284
- 香港蘇富比2019年10月8日,編號3628
出版:
- 宗傑霍明志,《達古齋古證錄》,北京,1930年,頁409下
估價:HK$5,000,000 - 10,000,000
琉璃,自青銅時代中國巧匠已擅其製,但年月並沒有讓琉璃普及,滿清以前,琉璃之器彷佛鳳毛麟角,極為珍稀。如此寶缽,獨一無二,當屬傳世佳例。
薛愛華雖有寫道,曾有邦國使節來訪長安,屢以琉璃贈大唐,但李唐一朝,琉璃似乎甚罕,且以供佛為主,鮮有用諸日常生活,宮廷亦如是。玄宗寵妾楊貴妃嘗「持玻璃七寶盃,酌西涼州蒲萄酒」,盃上所綴七寶,也是佛教紋飾(薛愛華,《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柏克萊/洛杉磯,1963年,頁143、234-6)。
李唐崇佛,上及天子,下至庶民,無遠弗屆,縱然屢有寺院暴增、僧尼斂財等事,仍然盛況空前,風行不減。有以道教為專之唐朝帝君,多次抑佛,但仍受密教的玄奧秘法所吸引,玄宗正為一例,李唐貴族亦然。即使會昌五年(845年)武宗滅佛,對佛學的影響也甚短暫。在舍利墓、佛塔地宮、洞窟佛殿等處也有發現琉璃器。而繪畫有琉璃器者,除了在甘肅敦煌等地的洞窟佛殿壁畫,還有敦煌及其他地區發現的佛教畫幡。谷一尚在敦煌從隋至元五十洞窟的壁畫上,發現至少八十件琉璃器,器形包括盃、高足盃、盤、盌、缽、瓶(谷一尚,〈Roman and Post-Roman Glass Vessels Depicted in Asian Wall Paintings〉,《Orient》,卷22,1986年,頁128-142)。
唐初 半蹲持缽香積菩薩 莫高第334窟西壁龕內北側維摩詰經變|圖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佛教繪畫上之琉璃器,形狀多較簡約,或屬大唐國產。莫高第334窟內初唐菩薩,半蹲,雙手捧缽,其形渾圓,看似琉璃(見《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北京,1987年,卷3,圖版79)。第57窟初唐南壁壁畫上,一佛弟子持淡藍琉璃寶缽(前述出處,卷3,圖版12)。第112窟內中唐壁畫則繪菩薩手托琉璃盃,盃內盛放蓮花一枝(前述出處,卷4,圖版57)。一幅八世紀晚期至九世紀上半葉之菩薩畫幡上,也繪有琉璃盤(Jacques Giès 編,《Les arts de l’Asie centrale. La collection Paul Pelliot du 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 – Guimet》,巴黎,1995年,卷2,編號27)。
傳世唐代琉璃器極罕,各有不同,往往大相逕庭。此器素雅大方,出版文獻卻無一近例可考。唐代罕例之中,重器要數奈良正倉院藏一尺寸碩大之高足盤(29cm),公元752年記載該器曾用於奈良東大寺的儀典。聖武天皇(724-749年間在位)篤信佛教,建造東大寺大佛,且蓄珍納寶,私藏悉貯正倉院。梁莊愛倫指,學界對其來源眾說紛紜,但由於與同代中國陶瓷器形接近,極有可能從中國傳入。正倉院高足盤泛黃,且盤心微凸,應乃吹製時因黏附棒管而形成之疤痕,種種均與此缽相似(沈從文,《玻璃史話》,李之檀編,瀋陽,2004年,頁166;以及梁莊愛倫,〈A Report on Western Asian Glassware in the Far East〉,《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新系列卷5,1991年,頁117,圖22)。
此缽屬宗傑霍明志(霍明志,1880?-1949?年)舊藏。明志生於天津,雙親早歿,受學於當地法人開辦之教堂。1906年,他在北京創立達古齋,經營古董珍玩買賣,以山西所出為大宗,但涉獵範疇甚廣,博學旁通。又待客以誠,傳授辨別真偽之法,並就此出版中法雙語小品,期望樹立學者形象。1932年,他在巴黎德魯奧大樓出售部分收藏,當中便包括此缽,另一部分藏品則在紐約透過 J.C. Morgenthau & Co 易手,同一時間他更在市內舉辦贋品展覽,藉此教育民眾(見 Susan Naquin,〈Paul Houo, A Dealer in Antiquities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Peking〉,《Études chinoises, Revue de l’Association française d’études chinoises》,卷XXXIV,第2期,2015年,頁203-244)。
Lot 3614|南宋 剔紅應龍花卉紋大長方經盒
尺寸:52.1 x 20.2 x 9.1 cm(整體)
來源:
- 傳日本私人舊藏
估價:HK$1,500,000 - 3,000,000
此盒不獨工藝精巧絕倫,主題紋飾亦殊為奇特。盒上所刻飛龍,尾作叉分,雙翼羽翅豐盈,此即中國古籍中所載「應龍」,乃龍類中最古老且祥瑞者,傳可致甘霖,潤萬物生機。盒面應龍造型活潑靈動,騰躍於朱紅漆地之上,流連於奇花異卉之間,生氣勃發,姿態妙絕。
宋代所製帶翼之應龍紋飾殊為難得,然亦見於宋代其他諸多藝術媒材,且後世亦延續不絕。如河南鄭州少林寺初祖庵所藏宋代《山海經》石雕異獸圖中,即可見相類應龍紋飾;另見一明永樂朝青花罐上所飾飛龍紋,1989年5月16日曾於香港蘇富比拍賣,載於《蘇富比香港三十週年》圖錄,香港,2003年,編號211。
此類經盒,最早約出現於北宋初年,原用以保護並莊嚴佛家經典,常置於寺廟或宮廷之中。盒身髹以朱紅,雕飾祥瑞紋樣,色澤流麗華美,實乃當時盛載佛經之最佳良伴,彰示地位、財富與虔誠之象徵。可比較浙江瑞安慧光塔宋代遺址出土一批著名經函與舍利函,盒面飾佛教紋樣,圖載於迦納爵士所著《Chinese Lacquer》一書,倫敦,1979年,圖版24 。
此批早期經函雕飾佛教場景,風格尚質樸簡潔,然其後各朝代之工匠,競相以技藝創意供奉經典,雕製類似經盒。另可參考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藏永樂朝雕龍紋漆經函一例,及兩件經夾封面,著錄於《Recasting the Past. The Art of Chinese Bronzes, 1100-1900》,紐約,2025年,圖錄編號76、77。
宮廷御製
Lot 3643|清初(印鈕)/ 乾隆(印文)乾隆帝御寶白玉交龍鈕璽|女史收藏
印文:乾隆御筆
尺寸:12.5 x 12.5 x 9.2 cm
古代玉器
來源:
- 巴黎著名古董商 Galerie Langweil,1905年
- 愛米爾.吉美(1836-1918年)收藏,1905年1月購自上述藝商,登錄編號1689,此後家族傳承
- 香港蘇富比2008年10月8日,編號2003及封面
估價:HK$40,000,000 - 80,000,000
此寶白玉質,交龍鈕,印文為「乾隆御筆」四字,陽文。令人矚目之處有以下幾點:一是體量碩大。通高9cm,印面12.5cm見方,是名副其實的大型寶璽,如此巨大的寶璽在所有乾隆帝的名號璽中無出其右者。二是所用白玉質地極為通靈溫潤,通體潔白緻密。如此巨大而質色純淨的良材美玉,在製作寶璽的白玉中實屬罕見。
三是印鈕形制特別。此寶交龍鈕中的雙龍身形瘦勁,平滑無鱗,背部龍鰭參差,挺胸,頭微昂,平視前方,神態威猛張揚,雙龍身體盤繞之狀甚明顯。雕琢精細,拋光一絲不苟,平滑如鏡。其風格與故宮博物院所藏製作於清初的滿文「奉天之寶」、「天子之寶」等金質國寶,以及2003年北京拍賣的碧玉「康熙御筆之寶」交龍鈕相一致,均屬典型的清早期交龍鈕風格。
與印臺和印鈕正常的比例相較,此寶印臺略顯低矮。很明顯,這是乾隆帝命令工匠將前朝的某方寶璽的文字磨去,重新再刻上了「乾隆御筆」四字。這種情況在皇帝寶璽的製作,尤其是繼位初期的寶璽製作中雖然不多,但絕非特例,反映出乾隆早期寶璽製作的相關情形。
四是使用場合的特別。像這類刻有「御筆」、「御覽」字樣的寶璽,都是出於實際鈐用的需要而製作的。寶的大小要與所鈐蓋的作品相互協調,相得益彰。因此,能夠鈐用如此大寶的作品肯定都是巨集幅巨製。另外,考慮到乾隆初期曾經大量題寫並更換內廷苑囿的宮殿匾額,此寶也極有可能是用於鈐蓋在較大的宮殿匾額之上的。綜合以上各點,此方「乾隆御筆」寶璽可以說是乾隆帝繼位早期製作的重要寶璽之一,自然備受矚目。
白玉「乾隆御筆」寶璽,氣勢磅礴,論尺寸,當為同類滿清圖章中最碩大之屬。其玉質瑩潤,幾近無瑕,乃高宗私用寶璽,唯御作方可鈐蓋,極其難得。清高宗在位六十載餘,經韜緯略,開疆拓土,又力興文藝之事,成就大清盛世。如此碩大尺寸,宜蓋匾額橫披。巨幅紙絹,或寫殿名齋號,或書銘文箴言,高懸中堂寶座上,彰顯皇權聖威,此璽亦然。
觀其印鈕,雙龍相背而踞、尾部交纏,銳目圓瞪,英姿颯爽,肌肉矯健,爪足有力,蓄勢待發。如此交龍式鈕,應屬大清立國初年之工,或乃乾隆高祖父皇太極(1592-1643年)治下所製。玉璽上的雙龍英姿,與北京故宮清初滿文兩枚金印「奉天之寶」與「天子之寶」極其相似,同展時代威風。乾隆皇帝在登基初年,命人在家傳玉寶上重刻印文,鈐蓋御製詩文書畫上,既對滿洲祖先致敬,同時顯示他對漢族文人傳統的尊重。
清崇德 應製於首八年 金交龍紐滿文「天子之寶」印|北京故宮
此玉璽屬法國工業兼作曲家愛米爾.吉美(Emile Guimet,1836-1918年)舊藏。他樂善好施,創立巴黎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從1895年起,直至辭世為止,愛米爾蒐藏大量中國、日本、喜馬拉雅及東南亞繪畫與藝術品,又涉獵埃及與高盧羅馬古代文物,其中宮廷璽印收藏尤豐,可謂私人珍蓄之冠。愛米爾典藏中之寶璽御印,不少購自巴黎骨董商 Florine Langweil(1861-1958年),此品正屬其一。
Langweil 自二十世紀初專營東方藝術品,在巴黎市中心設店,甚有名聲。愛米爾藏品目錄清晰,依購入先後登記在冊。如1903年3月2日,愛米爾從另一藝商 Bigot 購得一方壽山石「乾隆御筆」爭珠游龍鈕方璽(登錄編號1406),該璽後售於香港蘇富此2009年10月8日,編號1652。1905年1月17日,愛米爾又經 Langweil 購得三方印璽(登錄編號1382、1685及1687),其中一方後贈予慈禧太后。隔日,愛米爾又自 Langweil 購藏,那正是此「乾隆御筆」白玉方璽(登錄編號1689)。
愛米爾.吉美為巴黎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創辦人
《乾隆寶藪》 內印文
Lot 3646|清乾隆 御製白玉交龍鈕寶璽
印文:自強不息
尺寸:6.5 x 4.8 x 4.8 cm
來源:
- 歐洲私人收藏
- 香港蘇富比2017年10月3日,編號3623
估價:HK$5,000,000 - 15,000,000
此璽青白玉質,雲龍鈕,陰文篆書「自強不息」四字。此璽原是三方一組套印中的一方,另外兩方為「嚮用五福」引首和「八徵耄念之寶」璽。此次香港蘇富比徵集到的「自強不息」璽就是乾隆帝晚年眾多與他八十壽辰有關的御用寶璽中的一方。
「八徵耄念之寶」只是一方主寶。除主寶之外,乾隆帝還同時選取了「自強不息」的寶文刻製成副寶,與主寶相配。「自強不息」源自同樣是儒家文化重要典籍之一的《周易》一書,其中「乾卦」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乾隆帝為什麼要選擇「自強不息」作為「八徵耄念之寶」的副寶呢?按照他自己解釋就是:「向有自強不息寶,以殿御書。庚子年鐫古稀天子之寶,副以猶日孜孜。茲以壽躋八旬,鐫八徵耄念之寶,仍副以自強不息。蓋經書中自儆之語雖多,而易象首乾,法天行健,至為切要者,無踰於此語。」「予既鐫八徵耄念之寶,複副以自強不息,亦猶七旬時刻古稀天子之寶,副以猶日孜孜,皆銘乾惕之志也。」可見選取「自強不息」作為「八徵耄念之寶」的副寶,就是要表明他在歸政之前不敢稍存懈怠,以天下百姓為念,孜孜求治,勤於政事的意旨。
不難看出,乾隆帝在為自己壽躋八旬深感得意的時候,同樣隱隱流露出內心深處那種不自覺的憂患意識。而「自強不息」正是這種憂患意識的反映,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
透過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的記錄,可以使我們瞭解此方寶璽製作的具體時間。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初十日,太監鄂魯裡傳旨:著啟祥宮挑白玉畫寶二份,每分寶二方、引首一方。欽此;隨挑得新交出山料玉一塊,重十斤,上畫得墨道寶二份。隨畫宋龍寶紙樣一張,交太監鄂魯裡呈覽,奉旨:照樣准做。將宋龍寶引首紙樣一張,交懋勤殿篆本文,得時交發蘇州織造徵瑞成做,欽此;於十月二十六日雕得宋龍鈕寶木樣呈覽,奉旨:照樣准做,交發蘇州織造徵瑞成做,欽此;於五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蘇州送到玉引首寶二份,呈進交懋勤殿訖。」
檔案中的相關資訊與此方「自強不息」璽本身顯示出的特點十分吻合。如此方「自強不息」璽的材質為青白玉,玉的顏色呈現出深淺不一的細微變化,與檔案中「山料玉」的記錄一致。又如此方「自強不息」璽的雲龍鈕,龍頭昂首有力,龍身細勁,滿雕細密的龍鱗,與檔案中「宋龍鈕」的形制正相一致。據此可以推斷檔案中記錄的兩套山料玉宋龍鈕引首寶組璽中就包括此方「自強不息」所在的那套組璽,並由此得知此方「自強不息」璽製作於乾隆四十四年十月至四十五年三月之間,由北京造辦處設計,蘇州織造玉工具體製作完成。
二是前述檔案記錄的兩套「嚮用五福、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組璽是用一塊山料白玉刻製的,印文也用的是同一印稿。因此可知兩套組璽的印文應該非常相似,但不可能完全一致。而在北京故宮所藏的《乾隆寶藪》中,這兩套組璽的鈐本卻是一模一樣,這一度使筆者感到十分困惑。後查閱法國吉美博物館所藏的《乾隆寶藪》印譜,發現這兩套組璽的鈐本都有收錄,並且是放在一起的。
可以看出,在該印譜中這兩套組璽的印文很相似但有不同,而其中一套組璽中的「自強不息」璽正與此次香港蘇富比徵集到的「自強不息」璽印文完全一致。由此可知在製作北京故宮《乾隆寶藪》過程中,由於當時相關人員的疏忽,將兩套同時製作極為相似的組璽中的一套鈐蓋了兩次,從而使另一套同文組璽漏載。這一疏忽在製作吉美《乾隆寶藪》御用璽印譜時得到糾正,也為香港蘇富比此方「自強不息」璽的認定提供了依據。
《乾隆寶藪》內頁印文
Lot 3633|清乾隆 御製嵌鎏金銅掐絲琺瑯吉慶連連扶手椅|法國私人珍藏
尺寸:65 x 52 x 115 cm
來源:
- Lucie Valore(1878-1965年)與 Maurice Utrillo(1883-1955年)舊藏,原存於法國昂古萊姆「甜蜜法蘭西」別墅(villa 'Douce France')
- 約1960年由現任藏家祖父購得該別墅及宅內藏品,並由其後人繼承至今
估價:HK$2,500,000 - 5,000,000
此椅巧心別具的鑲嵌,令人耳目一新,獨特珍稀。
卷雲紋、玉磬屬傳統中國紋飾,融合掐絲琺瑯嵌屏上洛可可風格的花卉紋,中西交融的藝術風格反映出乾隆皇帝的喜好,尤可見於其領導下的耶穌會傳教士與中國藝匠相互激盪共演之創作。
此椅於現任藏家祖父1980年代的辦公室內
Lot 3634|清 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早期 紫檀雕仿古紋束腰條桌
尺寸:171.4 x 43.8 x 85.2 cm
來源:
- 紐約古董商弗蘭克·卡羅,1967年
- 阿瑟·M·賽克勒舊藏
-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賽克勒舊藏
- 阿瑟·M·賽克勒基金會舊藏,2001年
- 紐約重要私人舊藏
- 佳士得紐約2014年3月20-21日,拍品編號2306
- 亞洲顯赫私人收藏
- 香港邦瀚斯2019年5月28日,拍品編號123
展覽:
- 《The Bride Wore Red: Chinese Wedding Traditions》,紐華克博物館,紐華克,2005年
估價:HK$2,000,000 - 4,000,000
此類條案主要用於陳設器物,通常成對擺放於廳堂兩側。紫禁城養心殿隨安室1900年的一張室內照片中,可見光緒帝御榻一側擺放有一張與本件拍品極為相似的紫檀條案,見單霽翔編,《故宮藏影·西洋鏡裡的皇家建築》,北京,2014年,頁160。
此外,另有四件清代紫檀桌可作參考,其牙條所雕刻的仿古紋飾亦可對比,見《故宮博物院藏明清宮廷家具大觀》,卷1,北京,2007年,圖版203、221、223及225。
古玉擷英
Lot 3759|西漢 白玉勾連雲紋高足盃|亞洲私人收藏
高度:11 cm
來源:
- 奉文堂收藏,香港
- Raymond and Frances Bushell 收藏,1990年代初購自上述來源
估價:HK$1,500,000 - 3,500,000
勾連雲紋和卷雲紋看似素簡,實繁複縝密,猶如旋渦,方向各異,兩兩成雙,或水平、或垂直,變化之間,生意盎然,映得主紋更顯耀眼。
其他相類之器,多僅綴穀紋,或高足作圓弧形。西西安阿房宮遺址曾出土一件玉盃,錄於《The First Emperor. China's Terracotta Army》,大英博物館,倫敦,2007年,編號92;廣西貴縣羅伯灣出土一例,與本品器形相似,亦綴穀紋,原屬南越國首任君主趙佗時期(公元前203-137年在位)重臣之墓,見《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北京,1988年,彩圖8,圖版28。
Lot 3760|漢玉翼龍紋珮|士紳收藏
長度:6.9 cm
來源:
- 雲中居,台北,1991年8月入藏
- 藍田山房收藏,編號HJ-005
估價:HK$300,000 - 1,000,000
玉質青白,局部帶褐色沁斑。此玉珮雕琢翼龍一隻,側身呈橫向展開之姿,昂首挺胸,口微張作咆哮狀,眉目清晰且氣宇昂然,龍身修長,背部雕刻一對翅翼舒展而出,尾部飾以卷雲紋,整體雕工細緻流暢,線條簡潔典雅,富有動感。
此類帶翼龍紋的玉佩,於漢代玉器中尤為少見,顯示其特殊地位與重要性。
拍賣詳情
拍賣行:香港蘇富比
專場:中國藝術珍品
預展地點:香港蘇富比旗艦藝廊(中環干諾道中8號置地遮打)
預展日期:2025/5/1 - 7
拍賣日期:20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