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刷新清朝瓷器紀錄 「乾隆琺瑯彩盌」蘇富比拍賣HK$1.98億易主

2006年,香港佳士得帶來一件乾隆朝的御製琺瑯彩瓷盌,一面上繪杏林春燕圖,另一面摘抄明朝詩句,屬最高級別的「古月軒」。當時由名古董商張宗憲釋出,以HK$1.51億刷新清朝瓷器成交紀錄,並成為當時亞洲拍賣史上最貴藝術品。

這位一擲千金的買家是商界名流張永珍,也就是張宗憲的胞妹。

時隔17年,張永珍決定出售這件重器,成為香港蘇富比50周年拍賣王牌,今早(8號)在拍賣場上以HK$1.98億(NT$7.68億)成交。


張永珍於2006年投得這件乾隆琺瑯彩盌


Lot 1|清乾隆 御製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盌 「乾隆年製」藍料款

尺寸:11.3 cm
詩文:玉剪穿花過,霓裳帶月歸
印:佳麗、先春、旭映
來源(The Value整理):

  • Charles Oswald Liddell 上校(1854-1941年)收藏,上海及威爾斯Shirenewton Hall,十九世紀末駐華期間入藏
  • Bluett and Sons,倫敦,1929年
  • Charles Ernest Russell(1866-1960年)收藏,國王福特(近科爾切斯特),1929年5月購自上述場次
  • Barbara Hutton(1912-1979年)收藏,時為馮克朗男爵夫人,美國,1956年或以前入藏
  • 倫敦蘇富比1971年7月6日,編號262
  • 戴潤齋(1911-1992年)收藏,紐約,購自上述場次
  • 香港蘇富比1985年5月21日,編號27
  • 葛士翹(1911-1992年)天民樓收藏,香港
  • 張宗憲收藏,香港,1993年或以前入藏
  • 香港佳士得〈玉剪霓裳〉,2006年11月28日,編號1309(HK$151,320,000成交)
  • 此後屬現藏家張永珍收藏

註:瓷胎或為雍正朝製,琺瑯彩則約在1736年繪燒
預期成交價:逾HK$2億
落槌價:HK$170,000,000
成交價:HK$198,220,000

拍賣行:香港蘇富比
拍賣時間:2023/4/8
專場:張永珍博士珍藏御製琺瑯彩杏林春燕盌
拍品數目:1


拍賣官司徒河偉(Henry Howard-Sneyd)於HK$1.6億起拍,喊價至HK$1.68億後,李佳(中國藝術部資深專家)為電話上的「L0001」號牌客戶叫出HK$1.7億。司徒河偉等待數分鐘,見未有其他競投者出手,隨即落槌,連佣HK$1.98億易主。

HK$1.98億的成交價,令這件御瓷成為香港蘇富比50周年拍賣的第二貴拍品。第一位屬於張大千的荷花金屏風,日前以HK$2.51億售出。

琺瑯彩瓷,始創於康熙一朝,專供御用或皇室玩賞,成本高、產量少,連得寵大臣也不會輕易賞之,在芸芸清朝瓷器中至為矜貴、最為頂級。即便在今日,琺瑯彩也只多見於兩岸故宮、大英博物館等頂尖博物館,私人收藏屈指可數。


拍賣官司徒河偉於HK$1.7億落槌


李佳為「L0001」客戶投得心頭好

琺瑯彩的「前身」,可說是銅胎琺瑯器。銅胎畫琺瑯,顧名思義就是以銅製器胎,然後把琺瑯質釉料填畫於表面,是由歐洲傳入清朝的工藝。琺瑯彩瓷器是在銅胎畫琺瑯的影響下誕生,為區分兩者,故又稱「瓷胎畫琺瑯」。

清代官窯,大都在景德鎮燒製而成。可是琺瑯彩卻不同,先把景德鎮精製的白瓷素胎運至京城,經皇上欽定圖式後,由造辦處如意館草擬,再交由宮廷畫師用琺瑯彩畫於瓷胎,最後彩燒而成。

琺瑯彩料開初悉數由外國進口,燒成後有透明的玻璃質感。由於繪畫的色地上堆料厚,又有色彩眾多且深淺不同的顏料巧妙配合,故畫面有層次分明的實感。及至雍正時期,相關技術成熟,宮廷開始自行研發和製造彩料。

是次舉槌的琺瑯彩盌,外壁一面繪杏林春燕圖,描寫細膩自然。柳條抽枝散葉,嫩綠裡綴金黃葉芽;杏花開綻,枝間芽點零落。雙燕遊嬉於花葉枝枒間,前者回首,後者前看,二者如佳偶相望,情意綿綿。整體既寓春臨大地,又託比翼之願。

中華世界的象徵寓意,同音或諧音往往是重要元素。杏林春燕,「燕」取同音變成杏林春宴,乃唐代朝廷宴請新科進士的宴席。當時的皇帝會在進士中,挑選兩位年輕俊美的當「探花郎」,在宴席期間遊園採花,再即場賦詩。進士第三名稱探花,便是由此而來。

有趣的是,一代才子唐伯虎也寫過一首《杏林春燕》七言詩:「燕子歸來杏子花,紅橋低影綠池斜。清明時節斜陽裏,個個行人問酒家。」

琺瑯彩盌另一面所書詩文,出自明朝萬曆年間的首輔申時行,原句為「輕翻玉剪穿花過,試舞霓裳帶月歸」。清朝匠師去掉每句的前兩個字,變成「玉剪穿花過,霓裳帶月歸」」詩句典故如上述之杏林春宴,也是來自唐朝。

相傳唐玄宗藉道士之助,得以在八月十五之日步上青雲,漫遊月宮。遊月期間,他聞得仙樂聲聲,一聽傾心,於是默記心中。返回人間地,玄宗即憑記憶譜曲編舞,即為史上有名的《霓棠羽衣曲》。

詩中「霓裳帶月歸」,便是指唐玄宗這件傳說故事。「玉剪」是形容燕子尾巴,以形象借指飛燕本身。


仇國仕 Nicolas Chow|蘇富比 亞洲區主席

乾隆朝的瓷器,以奢華和綺豔見稱,紋飾多是繁複多彩。然觀此琺瑯彩盌,壁上留白甚多,圖紋富空間感,予人輕鬆明朗之感。若無視「乾隆年製」底款,單從審美來說,此盌更貼近高雅脫俗的雍正朝出品。

對比傳世琺瑯彩今,本盌在繪畫構圖以外,詩文筆法和印款,亦與雍正朝之器甚為相近。行方認為,本盌是乾隆早期之作,而瓷胎更有可能是雍正時已在景德鎮燒好,至其子乾隆登位後方送京繪畫燒製。

琺瑯彩為清宮最高等級的瓷器,而集合詩、書、畫三種元素的,則更是矜貴,古董界稱為「古月軒」,本盌便屬此類。瓷盌足底雙方框內藍料書「乾隆年製」宋體款,具凹凸感,亦是清宮琺瑯彩的特徵。


與本盌成對的乾隆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盌|大英博物館

宮廷瓷器,不少本來都是成對燒造,只是在歷史流傳期間,往往不幸佚失。

本盌與其「姐妹盌」(上圖)則雙雙倖存。兩者最初同為利德爾上校(Captain Charles Oswald Liddell,1854-1941)收藏,至1929年分道揚鑣,「姐妹盌」歸入鼎鼎大名的大維德爵士(Percival David)雅蓄,現由大英博物館珍藏。

利德爾在愛丁堡出生,年少時便移居中國經營家族外貿生意。期間,他愛上中國古董,當中大部份瓷器是從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手中購入。

此後近百年間,本盌都在著名藏家與古董商之間流轉,包括Charles Ernest Russell(東方陶瓷學會早期成員)、Barbara Hutton(美國Woolworth集團繼承人)、戴潤齋(名古董商)、葛士翹(首代天民樓主人,元青花收藏冠絕私人藏家)、張宗憲(名古董商)。


利德爾家族攝於其東方花園大宅


張永珍2002年投得「清雍正 粉彩蝠桃紋橄欖瓶」,與兄長張宗憲合照

2006年,張宗憲委託香港佳士得出售琺瑯彩盌,估價HK$6,000萬,結果在熾熱競投下以HK$1.51億天價拍出,一舉創新琺瑯彩拍賣紀錄。當時大家得悉買家為張永珍、即賣家張宗憲胞妹時,也相當驚訝。

張氏可說是古董世家,祖父擅雕刻,父親則在上海外灘經營古玩。張氏兄妹年少來港,張宗憲子承父業,張永珍則踏入商界,與霍英東家族合作經營石油生意,此後又踏足地產、電訊、貿易等領域,富甲一方,亦曾擔任全國政協常委之職。

兄長是古董商,張永珍則成為了古董收藏大家,在拍賣場上成就過許多紀錄。例如2002年,她以HK$4,150萬投得「清雍正 粉彩蝠桃紋橄欖瓶」,當時便已打破過清朝瓷器拍賣紀錄。該雍正朝重器,她後來慷慨捐贈了給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