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民樓」永樂青花秋拍領銜 一文盡覽香港蘇富比的珍品御器

2023是香港蘇富比50周年慶典,春季拍賣之時已經先聲奪人,單是中國藝術品的成交額已衝破HK$10億大關。

來到金秋,這個版塊的陣容更是驚人。

先有永樂青花扁壺,出自鼎鼎大名的「天民樓」珍藏,僅北京故宮有一例可比,將以單一藏品專場的尊貴待遇上陣;接著是傳統「中國藝術珍品」大拍,呈獻多件龍紋天威御器,包括清宮最為矜貴的琺瑯彩瓷;最後還有特別主題專拍,迎來乾隆御製大玉璧和北宋描金「黑定」等夢幻逸品。

在10月9號舉槌前夕,我們先帶大家盡覽這些珍器重器。


李佳(Carrie Li)|蘇富比 亞洲區中國藝術品部副主席


Lot 301|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紋雙耳扁壺

高度:28.6 cm
來源:

  • 1986年3月於英國西約克郡被發現
  • 倫敦蘇富比1986年12月9日,編號198

展覽:

  •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12
  • 《歷代文物萃珍:敏求精舍三十週年紀念展》,香港藝術館,香港,1990-91年,編號128
  •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台北,1992年,編號28
  • 《中国名陶展:中国陶磁2000年の精華》,橋高島屋,東京,以及其他六個日本縣市,1992年,編號73
  •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29及封面
  • 《金木水火土:香港文物收藏精品展》,香港藝術館,香港,2001-04年,編號20
  • 《好古敏求:敏求精舍四十週年紀念展》,香港藝術館,香港,2001年,編號150
  • 《馳騁古今:中國藝術的仿摹與創新》,香港東方陶瓷學會,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香港,2006年,編號175
  • 《日昇月騰 1368-1644: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2015年,編號64
  • 《香江雅集: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特展》,首都博物館,北京,2017年,編號117

出版:

  • 《中國名陶日本巡迴展—港台名家收藏陶瓷精品》,歷史博物館,台北,1992年,頁117
  • 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香港,1993年,圖版55

估價待詢


耿寶昌所著《明清瓷器鑑定》,乃古董收藏界「聖經」,鍾情瓷器的朋友沒有不拜讀過的。他在書中論及「蒜頭口綬帶扁壺器形」和「永樂紋飾特徵」之時,即以本品為例,文字所述如下:

蒜頭形口,高足外撇,造型秀逸。僅見青花品種。宣德同類器紋飾略粗放。清代康熙、雍正多有仿製。

永樂時纏枝蓮葉和元代不同,花大而葉小。蔓葉清秀,運筆流暢,形象生動,常繪纖細齒狀葉紋,而有別於宣德同類器上的畫法,引人注目。

耿老乃陶瓷鑑定泰斗,能讓他在著作中用作例子的,必然為經典範作。放眼全球尋覓近例,亦只找到北京故宮珍藏的一件相類扁壺。

本永樂青花瓷,名副其實是「教科書級」和「博物館級」重器。


本品收錄於耿寶昌著作《明清瓷器鑒定》


北京故宮近例

雖然本品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一席重要位置,但同時也是相當親民的藝術品。

天民樓由收藏大家葛士翹創立,於1960年代已具規模,宮廷御器不計其數,其中以青花瓷尤為厲害。1987年,天民樓藏瓷在香港藝術館作首次公開展覽,轟動海內外藝術界。

本永樂青花扁壺即為當年焦點展品之一,此後三十年間又輾轉穿梭兩岸三地和日本,在天民樓、敏求精舍、東方陶瓷學會等重磅展覽亮相。

對資深藏家來說,它已經是經常見面的老朋友了。


1987年,「天民樓藏瓷」展覽開幕禮,樓主葛士翹向來賓致詞


天民樓第二代主人葛師科接受The Value專訪期間

永樂大帝治下,大明不但在硬實力上成為超級強國,藝術軟實力亦是無遠弗屆。名揚四海的永樂青花扁壺,便是在如此背景下,和異國文化碰擁而誕生的璀璨藝術。

永樂青花譽滿天下,藍頭發色是一大主因。當朝使用西亞入口顏料「蘇麻離青」,燒成的青花發色絢麗鮮艷,常見暈散現象。由於顏料含鐵量高,會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藍結晶斑點,深凹胎骨,與艷麗的藍色相互映襯,更增藝術魅力。

基於「蘇麻離青」這個特點,永樂青花雖然鮮有描繪人物,但渲染花鳥、海水、園景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本器為例,瓷上紋飾就如宣紙作畫的筆觸墨痕,極富風韻。

扁壺乃瓷器界經典名物,器形曲線圓滑,頸部細直,附帶雙耳,器腹扁圓。由於形似滿月,又雅稱「抱月瓶」或「寶月瓶」。

這類器形本身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陶製扁壺可追溯至西元前二千年左右,流行於西亞及地中海地區,用於長途跋涉旅行。隨著冶金技術提升,金屬扁壺逐步取代陶製版本:上方口部漸收,可防止液體溢出;兩側繫耳用來綑綁繩索,吊繫於人、馬、駱駝之上,方便移動。

至於瓷製扁壺,乃是明朝匠人吸收此等異國風情,再加以裁化而創燒出來。留意本器側面,兩邊皆有花鈕,應該便是取材自金屬扁壺的鈕或環飾。


左:公元前11世紀 地中海/中東/北非地區 陶壺;右:公元前15世紀 埃及地區 陶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13世紀 伊拉克或敍利亞 黃銅錯銀抱月瓶|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1539-1543年 尼扎米《五卷詩》之「霍斯魯聽巴爾巴德彈琴」|大英圖書館

由於瓷製扁壺是專供賞玩的藝術品,故匠人無需遷就實際用途,可以專心一意在美學上令它更顯光彩。

不過與此同時,燒製難度也因而大幅增加。

基於扁壺的獨特器形,無法使用拉坏、接胚、修坯等中國傳統造瓷技術。本壺上、下二部水平相接:二側窄邊雙耳底至足上,穿越花鈕,繪垂直線條,宛若以前、後二部相接,工藝繁複,製作尤為艱鉅。

本壺高28.6 cm,既適合上手把玩,又能入櫃收藏,正是傳統收藏最發而中節的尺寸大小。

本壺紋飾精彩細緻,兩面皆繪單柄花藤,自底部蔓生,環繞器腹,綴七朵盛放嬌蕊,纏枝卷葉相襯,蕨狀長卷葉與花莖優雅相連,輕重錯落,宛如音韻美樂。

花卉紋雖見似蓮花者,相伴葉紋無盤狀蓮葉,亦無佛教圖像之葉尖鋸齒者。其他花卉紋皆以正面繪之,襯以各式葉紋。紋飾搭配長形蕨狀卷葉,更添繽紛。

長卷葉以數個小形焰狀卷葉排列而成,僅一端與葉脈相連,另一端延伸似藤莖或嫩葉,如此單面蕨狀長卷葉與花序,似非現實中可見者。

伊斯蘭教嚴禁人物偶像崇拜,亦不允許繪製動物形象,故藝術上大量運用植物、文字、幾何裝飾。這種抽象化、形態優美、線條柔軟富變化的美學,為永樂官窯所吸收應用,本壺紋飾便是轉化移植後的成果。

本永樂青花扁壺於1986年在英國西約克郡被發現,同年底於倫敦蘇富比售出。

事隔整整37年,這件重器方又再度現身拍賣場,今次獲香港蘇富比以最尊貴的「單一藏品專場」待遇,且看將引來如何熾熱的競投爭奪戰。



李佳(Carrie Li)|蘇富比 亞洲區中國藝術品部副主席


Lot 3649|清乾隆 藍地琺瑯彩夔龍紋盌《乾隆年製》藍料款

直徑:16.2 cm
來源:

  • 中野忠太郎(1862-1939年)收藏,購於二十世紀初
  • 香港佳士得2011年6月1日,編號3650

估價待詢


接著我們步入傳統專場「中國藝術珍品」,一覷象徵天子威權的三件重器,雖然俱以龍紋為飾,但風格迥異,綻放出截然不同的藝術風采。

琺瑯彩瓷,始創於康熙一朝,專供御用或皇室玩賞,成本高、產量少,連得寵大臣也不會輕易賞之,在芸芸清朝瓷器中至為矜貴、最為頂級。即便在今日,琺瑯彩也只多見於兩岸故宮、大英博物館等頂尖博物館,私人收藏屈指可數,堪稱收藏界的夢幻逸品。

如今的琺瑯彩拍賣紀錄,於2018年由香港蘇富比寫下,主角為康熙御製的粉紅地開光花卉盌,東京出光美術館舊藏,逾HK$2.38億天價易手,登上各地新聞頭條報道。

琺瑯彩之中,如本盌般寶石藍作地的本就鮮見,上飾龍紋的更如吉光片羽。本盌為日本「石油大亨」中野忠太郎舊藏,原應成對,「姐妹盌」現在為鼎鼎大名的巴黎吉美博物館藏。

清代官窯,基本上都在景德鎮製作。琺瑯彩卻與眾不同,先由宮廷畫師草繪樣稿,選用景德鎮精製的白瓷素胎,運至京城,再在宮內繪圖、填彩、燒造。

琺瑯彩不事皇家禮儀,純作賞玩之用,藏於乾清宮、養心殿而不入庫房,是尤其能夠體現帝心審美的藝術品。

至於寶石藍地琺瑯彩為何如此稀少,背後有一個很實際的原因 - 調配困難。

釉料發色,取決於其金屬元素成份。藍釉呈色劑是鈷,而康熙朝之時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國產鈷料含鎂量較高,容易變得黯淡灰紫。

最直截了當的方法,自然是把鎂抽取出來,但當時的技術難以達到;另一個方法,是增加底釉中的碱成份,惟此舉同時會改變釉料熔點,入窯燒製會面臨更多問題。

基於上述難處,陶匠只能逐步調教底釉成份,例如是減少氧化鈷、增加氧化鉀等手段,以求取得平衡。歷經了無數次嘗試與失敗後,如本盌般細膩動人的琺瑯藍料方始誕生。

清三代盛世的琺瑯彩,康熙以色地居多,雍正則喜用白地上繪山水花鳥。及至乾隆一朝,以本盌為例,色地乃至四面紋飾,皆仿康熙風貌;內壁大幅留白繪折枝牡丹與蘭花,頗有雍正高雅脫俗的影子;至於外壁飾紋,則為創新。


1715至1735年 Allerhand Arten von Schilden Gefaessen Schalen,德國雕版(局部)|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清宮的「畫琺瑯」美術,包括瓷胎畫琺瑯、銅胎畫琺瑯、料胎畫琺瑯,無論是顏色、畫工、圖紋,俱深受西洋美學影響。不過留心細賞,又會發現中式元素隱藏處處。

本盌散發著非常強烈的巴洛克風格,然折枝花卉卷葉本屬中國典型。與此同時,中國龍紋又巧妙地結合到這種歐洲裝飾之中。

龍的選擇,更尤其體現了乾隆的摹古帝心。

夔龍乃殷商青銅器組典紋飾,既可以是獨立紋飾,又能夠一對合併化成獸面。如此安排之下,令本盌的藝術脈絡不但融會中西,更貫通古今。


清康熙 藍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萬壽長春」盌|上海博物館


與本盌成對之例|巴黎吉美博物館


是次舉槌的乾隆藍地琺瑯彩夔龍紋盌

清宮用此夔龍紋飾之琺瑯彩盌,存世例子僅兩對。如上文所言,本盌與吉美博物館藏為其中一對,另外一對則為台北故宮收藏。

本盌為中野忠太郎(1862-1939年)舊藏。中野為新潟縣望族,忠太郎的父親中野貫一從美國引進嶄新技術,革新了東瀛石油工業,有「日本石油大王」之稱。

忠太郎本人除了是石油大亨,亦是極為有名的收藏家,名下有12件國寶級珍藏,另有20件被列為重要文化財,大部份典藏目前仍在新潟的中野邸美術館展出。

最後有一點值得留意,乃是本盌尺寸,直徑達16.2 cm,比一般琺瑯彩盌都要碩大。清宮檔案稱之為「大盌」,惟用途未見記載,尚待學者進一步考證。



王晰博(Xibo Wang)|蘇富比 中國藝術品部亞洲區主管


Lot 3612|清乾隆 粉青釉淺浮雕五龍圖梅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

高度:35.3 cm
來源:

  • 英國收藏
  • 香港蘇富比1997年11月4/5日,編號1356

出版:

  • 《香港蘇富比三十週年》,香港,2003年,圖版150

估價待詢


綜觀全球各地收藏,未見與本瓶如出一轍者。如此一件彰顯天威的存世孤品,乃唐英督陶時期代表作,不但體現了乾隆御窯之鬼斧神工,更隱露出絲絲趙宋古韻。

宋朝陶瓷可說是單色釉天下,其中青釉便佔了半璧江山。汝窯、官窯、龍泉窯等當世名窯,相繼燒出天青、粉青、梅子青等諸般絕色,成就宋瓷於器形和顏色追求上的極致。

事隔數百載歲月,清帝摹古敏求,回顧龍泉粉青意蘊,再以雕刻入魂,創作出匯合古今美學的這麼一件御器。

從設計、雕刻、施釉,到入窯燒製的過程中,無疑以雕刻部分最考功夫、最具挑戰性。

在圓器上作畫,角度刁鑽,比起平面器遠為困難,一般匠人很難拿捏得當。由於堆塑和深淺浮雕交錯,導致瓶面厚度不一,故十分講求窯火溫度控制。可以想像每一件成品背後,都定必歷經過無數失敗嘗試。

本瓶所罩青釉柔和,翠中泛藍,晶瑩澄澈,絲毫沒有乳濁暗啞之感。由於釉料澄澈,故紋飾凹陷處積釉色深,凸起處釉薄色淺,營造出細膩婉約的明晦反差。

如此玲瓏立體的視覺效果,令瓶上五龍躍然瓷上,似於雲霄之間起舞爭珠。


乾隆帝妃與嘉慶帝幼年像 局部|北京故宮

五龍構圖經過精心佈局。一龍曲身攀瓶而上,其餘游龍則兩兩相對,上大下小,尊卑立分。其中,三爪巨龍,軀若蟠蛇,傲踞器肩,吻含火珠,俯衝往下,進逼奪浪而出之五爪小龍。

如此圖紋,便即「蒼龍教子」圖。

乾隆三十八年,高宗皇帝秘密建儲,決定將來把皇位傳給十五子顒琰、即後來的嘉慶帝。雖然乾隆沒有公開皇儲身份,但在實際事務中對顒琰格外器重,重點教導和培養這位愛兒。

另一方面,乾隆也可以借「蒼龍教子」,追憶父皇雍正。無論他借三爪巨龍還是五爪小龍自況,都是於中國傳統倫理最重視的孝道落墨。

粉青以外,本瓶器形與紋飾亦帶著濃厚宋風。

三爪為宋元龍紋特徵。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南宋畫家陳容筆下一系列墨龍,包括《五龍圖》、《六龍圖》、《雲龍圖》等。

瓷器方面,當數元代的藍地三爪白龍梅瓶,為Ernest Grandidier舊藏,現由巴黎吉美博物館珍藏。與此同時,本瓶浮雕之深峻有力,亦與元代龍泉青釉罐雕刻有異曲同工之妙,舉如奈良大和文華館藏的雲龍紋四繫瓶。

梅瓶小口,短頸,豐肩,肩下漸收,圈足,初源於北宋,屬中國瓷器史經典器形。基於上述特徵,傳統古董圈視梅瓶為男士體態之反映,又因為小口引伸出謹言之意,豐肩象徵做事有擔當,故進一步被視為君子之瓶。


南宋 陳容《五龍圖》局部|東京國立博物館


元 龍泉青釉雲龍紋四繫瓶|奈良大和文華館

翻查紀錄,存世堪與本器比較者僅一例,於1982年在紐約蘇富比易主。然該瓶較矮(34.9 cm),圖樣佈局相異,且身帶窯縫破相,貫穿年款。

較為近期亦有一例,同樣較矮(33 cm),雕五爪龍三尾,早於80年代在紐約蘇富比舉槌,接著歸入「古董大亨」徐展堂的靜觀堂雅蓄,再兩度在香港易主。最近一次是去年秋拍,以約HK$8,100萬成交。


清乾隆 粉青釉雕海水龍紋梅瓶|徐展堂「靜觀堂」舊藏



Lot 3625|清康熙 御製紫檀雲龍紋雙聯頂箱櫃

尺寸:210 x 56 x 372 cm
頂箱(左)來源:

  • Serge Sandberg(1879-1981)收藏,據藏家信札於1942年前購入,此後家族傳承
  • 巴黎蘇富比2018年6月12日,編號144

頂箱(右)來源:

  • 法國私人收藏
  • 巴黎佳士得2019年6月12日,編號76

主櫃來源:

  • 法國私人收藏
  • 巴黎蘇富比2011年12月15日,編號35

估價待詢


本紫檀雙聯頂箱櫃,寬2.1米,高逾3.7米,上飾十六雲龍紋,或為目前市場上最大型兼最華麗的清初家具,行方更推斷可能曾供康熙本尊使用。

讓我們以康熙一朝的「宮廷時代教主」劉源為起首,沿著紫禁城養心殿作脈絡,嘗試一解其構。

上述兩件御瓷的龍紋,分別散發著西洋巴洛克氣息與大宋古韻。至於本品龍紋,則與劉源有莫大淵源。

劉源,字伴阮,號秋官,漢軍鑲紅旗籍。這位河南人官至刑部主事,再監督蕪湖鈔關,後來遭彈劾丟官,返京供奉內廷時意外獲得展露才華之機。

據學者考究,康熙年間有名的「臧窯」出品,幕後瓷樣設計師其實便是劉源,包括搖鈴尊、柳葉瓶、馬蹄尊等器,一洗明末粗糙笨重造型,開啟雍正雋秀精緻先河。

劉源名聲不大的主因,是後世一向對他所知甚少,即便生卒年也不得而知,頗有點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味道。

有趣的是,劉源對宮廷設計其中一項重大貢獻,便是龍紋。


清康熙 青花龍紋瓶|北京故宮


端石雙龍硯,銘「康熙十八年五月恭製小臣劉源」|北京故宮

首先,我們看北京故宮院藏的康熙青花龍紋瓶,屬劉源典型設計。

他從陳容名作《九龍圖》得到啟迪,再加以裁化以符合清宮審美。青花瓶上繪升龍二條,行走如人形,生動寫實,形態與劉源印刷作品的龍紋吻合。

接著是最著名的陳容傳世作品「龍光」,乃獻予康熙帝本人的端石雙龍硯。硯額雕刻二龍戲珠,一老一少,雲籠霧繞,身形矯健,極具戲劇張力。其靈動流暢之感,與後來乾隆朝奢華繁複的龍紋殊為不同。

頂箱櫃,北方人又稱大四件櫃,下為豎櫃,上為頂箱,故又名頂豎櫃。本品豎櫃與頂箱部份,分別高浮雕八尾身形矯健的戲珠游龍,填以雲海波濤、海水山崖,間以八吉祥符號及如意花卉,觀其風格可見受劉源作品影響。

康熙年間,養心殿曾為造辦處工坊,專門製作御用物品。雍正登位後,作坊逐步遷出,此處始成皇帝寢宮。

養心殿陳設有一組紫檀雙聯頂箱櫃,乃專為雍正寢宮所造,同樣飾雲龍戲珠,與本品對比是圖紋相似,構造略異。

綜合上述所言,行方相信本櫃是清宮早期的重要藝術嘗試,可能曾為康熙本人使用,應屬後來一眾皇室紫檀家具之藍本。


清 紫檀雕雲龍紋櫃(位於養心殿後之寢宮)|北京故宮



Lot 3503|清乾隆 御製鑄銅江山一統雙龍座和闐青玉大玉璧

尺寸:40.7 cm(玉璧直徑);51.8 cm(總高)
來源:

  • 英國私人收藏
  • Spink & Son Ltd,倫敦,1950年代
  • 歐洲重要收藏
  • 歐洲王室收藏,1950年代後期由以上贈與,後於家族傳承
  • 倫敦佳士得2012年5月15日,編號88

出版:

  • 仇國仕,《無盡意》,香港,2018年,圖版80-82

估價待詢


隨著亞洲文化和經濟實力起飛,中國古董市場的競爭愈趨激烈。在常規專場以外,拍賣行也花更多心思,籌辦別樹一幟的企劃以吸引收藏家。

接下來的兩件乾隆宮廷藝術品,便是精選自特備專場「天地乾坤:鑒藏第一章」。

天地乾坤、宇宙綱常,乃皇權所繫。此一系列皇家御製珍藏亦以之為圭臬,苦心集腋而成。乾隆身為天子,確立滿族天命,江山正統、皇權天授,屬國本要務。如此渴求,反映在許多御製詩文,以及皇帝親授製作之器物,用以強調闡揚一統中華之地位。

本御製闐青玉大玉璧,鑄銅底座飾海水江崖及雙龍紋,帶有濃重的皇權至上、江山一統寓意,無疑便是箇中代表。與之琢自同一塊碩大玉料之玉壁,時至今日仍然屹立於養心殿。

如果要選一種藝術文化,既能夠貫穿中華歷史,又在世界各地文明中獨樹一幟的,那必定是玉文化。

玉被視為天地精華之匯聚,既是祭祀禮器,又是地位象徵,更是君子隨身的重要配飾。它既代表禮制、品格、德行,又包含高貴、高潔、氣節等寓意,更是「天」- 道德民意之象徵。

筆者訪問李佳(Carrie Li,蘇富比亞洲區中國藝術品部副主席)時,她告訴我一個有趣的冷知識:「你回家查看乾隆一眾皇子的名字,從長子永璜、次子永璉,一直到十七子永璘,不就全部都以『玉』為部首嗎。」

乾隆深信古玉載德,在宮廷廣蒐高古玉器,尤其是象徵「天」的玉璧。他不僅專研古玉壁,並撰詩文讚頌,時而詔命特製紫檀木座,陳設於宮殿、書齋。


《乾隆皇帝朝服像》|北京故宮

玉璧是中國古代數量最多、形式最繁的禮玉,也是使用時間最長、等級最高、影響最大、功能最廣泛的玉器種類。乾隆認為素璧「惟存素質合太始」,尤合上古禮制和觀念核心。

《周禮》有言「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乾隆下令編纂的《皇朝禮器圖式》,一方面延續「以蒼璧禮天」的傳統,另一方面改變了《周禮》的模糊記載,確立朝日壇用赤璧、夕月壇用白璧。

與此同時,玉璧也是庇蔭嘉穀的祥瑞之器、祈禱年景豐盈的象徵之物。《周禮·春官·大宗伯》鄭玄注「穀所以養人,蒲為席所以安人」;《國語》「玉足以庇蔭嘉穀,使無水旱之災,則寶之。」這些在乾隆宣導的仿古師古玉璧製作,皆有反映。

本件鑄銅江山一統雙龍座大玉璧,體量碩大,直徑達40.5 cm,中孔直徑13 cm。這個3:1的比例,也不是隨便決定,而是有典可考的。

《爾雅》謂「肉倍好謂之璧」。「好」指中孔,「肉」指中孔以外的玉璧,「肉倍好」就是指中孔以外的玉壁寬度,是中孔直徑的兩倍。所以3:1的比例,是符合《爾雅》所言的理想尺寸。

乾隆在位期間,用兵平定出產美玉的和田、葉爾羌地區,打通玉路,讓大批玉料得以進宮,為此朝玉器繁盛局面提供了堅實的原料基礎。

就是在此背景之下,乾隆方能製作如此巨大精美的玉璧,再以之回歸上古禮制和觀念的核心要義。


養心殿門外的大玉璧,透過中孔剛好能看到養心殿的琉璃門「養心門」

上文提過養心殿,於雍正年間起成為皇帝寢宮。

及至乾隆一朝,高宗對養心殿尤為重視,加以改造添建,令之成為召見群臣、處理政務、閱讀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築群。乾隆有名的私人書房「三希堂」,乃至查看奏折、與臣下密議的「勤政親賢殿」,俱坐落其中。

唯一與本品刀工、打磨相同,鑄銅座風格一致,且琢自同一塊碩大玉料之玉壁,至今仍立於養心殿大門外。兩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Lot 3504|清雍正 天藍釉皮囊罐 及 銅鎏金鏨刻纏枝蕃蓮紋鏤空蓋《雍正年製》款

高度:9.7 cm
來源:

  • 亞洲私人收藏

出版:

  • 仇國仕,《無盡意》,香港,2018年,圖版64

估價:HK$5,000,000 - 7,000,000


上述玉璧象徵皇權與天意的關係,是非常正統的重器。至於這件皮囊罐,則是帝心情趣的產物,反映雍正私密的個人品味。

這類仿生瓷器乃高級的陳設觀類品。本罐仿皮囊形制,口沿頸部棱瓣凹凸如囊袋褶皺,腹部正背兩面模印線縫頸部模印穿繩,兩側結索縧繫環垂掛兩側如鋪首,唯妙唯肖。

更為精彩的,是銅鎏金鏤空蓋隨口沿而作,外緣鏨刻浮雕番蓮紋,內花呈紐繩狀,與皮囊繩呼應,一虛一實的把皮囊打結之狀精彩地用瓷器表達出來。

雍正帝下令繪製的兩幅《古玩圖》中,即可見諸款配屬金屬內膽或鏤空蓋的瓷器、青銅器、玉器。乾隆朝最有名的則是一件上古玉琮,高宗皇帝誤以為它是車之輞頭(車輪的框),便命人配琺瑯銅膽,以之作香熏使用。

觀本罐及其鏤空蓋之形,當初雍正帝可能便讓它當個小巧玲瓏的花器。

天藍是康熙年間創燒的新釉色,顧名思義指蔚藍天空。然而,這種清代天藍並非一成不變,耿老在著作指出「(雍正天藍釉)淺淡者與前朝相仿……呈月白色;色深者,猶如下過天晴後的藍天」。

天藍釉單色皮囊罐,不但體現雍正高雅脫俗的品味,亦顯示出這位勤政的嚴肅皇帝,也有玩味一面。

北京故宮院藏一件雍正朝近例,施仿官釉色,再配兔鈕蓋,可說與本器一脈相承。


清雍正《古玩圖》|倫敦維多利亞及艾伯特博物館藏


清雍正 仿官釉兔鈕蓋包袱瓶|北京故宮



Lot 2513|北宋 定窯黑釉描金花卉蝴蝶紋盌

直徑:14 cm
來源:

  • 傳1930年代末於韓國黃海道龍媒島出土
  • 金悳永(1889-1960年)收藏,韓國,1930年代-40年代初
  • 片倉兼太郎(1884-1947年)收藏,入藏於1941-43年
  • 繭山龍泉堂,東京,1990年代末
  • 日本家族收藏,自1990年代末

展覽:

  • 《朝鮮工藝展覧会図録》,東京,1941年,編號46
  • 《神品とよばれたやきもの宋磁展》,東武美術館,東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大阪、山口県立萩美術館.浦上記念館,萩市,1999年,編號38
  • 《中国陶磁:美を鑑るこころ》,泉屋博古館,東京,2006年,編號21
  • 《宋磁》,繭山龍泉堂,東京,2018年,編號84

出版:

  • 奥平武彦,〈朝鮮出土の支那陶磁器発見〉,《陶磁》,第9卷2期,1937年,圖版5下
  • 大河内正敏、横河民輔、奥田誠一,《陶器図録》,卷7(上),東京,1938年,圖版87
  • 小山冨士夫,〈金花の定碗〉,《美術研究》,第10卷1期,1941年,頁21,圖2
  • 小山冨士夫,《宋磁》,東京,1943年,圖版4
  • G. St. G. M. Gompertz,〈Gilded Wares of Sung and Koryo. I: Gilded Sung Wares〉,《伯靈頓雜誌》,1956年9月,圖20
  • 《朝鮮工藝展覧会図録》,東京,1984年再版,編號46
  • Roberto Gardellin,〈Gold and Silver Decoration on Song Dynasty Wares – Part I〉,《Oriental Art》,第51卷3期,2019年9月,頁21,圖18

註:1942年登記為日本重要美術品;2022年3月22日註銷該認定
估價:HK$10,000,000 - 15,000,000


最後為大家介紹的,是另一個特備專場「唐物:中世紀日本傳世中國藝術品」。

唐物,意指輸入日本之中國器物,數百年來於東瀛文化史上佔有特殊地位,箇中精品亦自古深受當地古董圈垂青。今次我們精選的兩件茶盞,一北一南,俱為來源有序的黑釉代表,乃宋代茶道盛行下的藝術結晶。

提起末茶,大家都會想到日本,其實這本來是中華傳統的飲茶之道。

宋人飲茶,是先把茶葉磨碎、研細,然後篩出細末,再將茶粉放入茶盞,先加微量的水調成糊狀,再一邊加水一邊擊拂出泡沫。由於他們愛茶如痴,故不但要飲茶,更要鬥茶。

宋人鬥茶,「鬥色鬥浮」的準則絲毫不亞於現今咖啡比賽。茶色者,「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浮者指泡沫,講求「咬盞」,需「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回旋而不動」。

茶色與泡沫皆以色白為上,用於鬥茶的瓷盌先然便是「盞宜黑」。當時不少東瀛僧人來中土求法,回程時把茶道和茶盞帶回家鄉,成就了流傳至今的幽玄美學。


明 唐寅《鬥茶圖》(仿宋畫)|台北故宮

定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之列,乃白瓷大宗,稱「白定」。其實這個北方窯口也出產高質量黑釉器,稱作「黑定」,只是產量遠少於「白定」。

明代《格古要論》有言:「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價高於白定,俱出定州。」1940年代,日本陶人小山冨士夫走訪定窯遺址,蒐集了1,100瓷片,其中逾千片皆為白釉,僅5例為黑釉。中國的博物館收藏中,更不見任何黑釉定窯盌。

在為數如此稀少的黑定茶盌之中,有一件名聲尤顯,時常成為學者研究的對象例子。該器現由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珍藏,盌心描金繪飛蝶花卉,於漆黑釉色中別顯華貴。

本盌的飛蝶花卉紋飾,與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之例非常相似。雖然在漫長歲月中,描金歷經出土及傳世風霜,惟仍於黑色釉面遺留絲絲痕跡,亦是殊為難得。

如斯矜貴的描金黑定,自然非宋朝市集鬥茶比賽之器。若非皇室品茶御用,便是重要寺院珍存之物。


是次舉槌的定窯描金花卉蝴蝶紋盌


定窯黑釉描金天目茶盌|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

論及中國的鄰居,除了日本以外,韓國也是重要一員。

韓國在歷史上長期為中國藩屬,文化和政治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例如大明覆亡後,朝鮮王朝認為自己才是中華文化的正統承繼者,而非外來入侵的滿洲人,故以「小中華」自居。

陶瓷藝術方面,從高麗王朝的青瓷,到朝鮮王朝的白瓷,俱盡為單色釉天下。

是故,當我們發現包括本品在內的存世黑定,不少都可追溯至韓國黃海道龍媒島或相鄰島嶼之墓葬遺址,也就不感驚訝。

1940年代,本盌由韓國流傳至日本,為實業家片倉兼太郎擁有。半個世紀後,本盌先成為著名骨董商繭山龍泉堂雅蓄,接著一度由日本家族收藏,如今又回到前者手上,委託蘇富比釋出市場。


繭山龍泉堂與創辦人繭山松太郎



Lot 2503|南宋 油滴天目茶盞 及 明十五世紀初 剔紅花卉紋葵式盞托

尺寸:18 cm(茶盞);20.7 cm(盞托)
來源:自中世紀於日本傳世,後入藏於京都大光明寺
估價:HK$3,000,000 - 5,000,000


建窯黑釉茶盞之美,在於表面結晶斑駁形成之不規則紋飾,渾然天成,精彩奪目,讓人百看而不厭,體現宋瓷崇尚的自然之美。

日本人俯瞰建盞時,有感結晶斑駁紋飾似天體飛星,把觀者引領至如若深邃的宇宙,故譽之為「一盌一宇宙」。東瀛有位收藏大家,因而命名自己的堂號為「臨宇山人」,其南宋「油滴天目」茶盞於2016年在紐約舉槌,以US$1,170萬(HK$9,125萬)破紀錄易手。

是次舉槌的南宋油滴天目茶盞,同樣為日本藏珍,出自京都大光明寺。

本器直徑達18 cm,遠大於平常所見建盞。以福建省建陽縣蘆花坪出土器為例,約980件茶盌之中,僅3例尺寸堪與本器匹敵。

建窯位於今日福建省,因該地區古稱建州、建寧府而得名。那麼建窯茶盞到了日本,為何被稱為「天目」?

上文曾提及,日本僧人前往大宋求法,接著把黑釉茶盞帶回家鄉。原來他們不少人,當時都是到浙江天目山一帶的寺廟修行。據說正因此故,日人誤會這些建盞也是來自天目山,故便以之命名。

建盞紋飾主要分三類,變幻莫測的「曜變」、形如兔毛細絲的「兔毫」、呈緻密圓點的「油滴」,珍罕程度亦以此順序排列。曜變天目完整器存世僅3例,盡為日本國寶。私人收藏能夠追求的,當為如本品般的油滴天目佳器。

建窯鑑賞還有一點值得留意,就是釉層在窯中燒製時隨外璧下流,如本盌般結成珠狀,又不觸地斷裂的,亦為上品的指標之一。


油滴天目茶盞為京都大光明寺珍藏

京都大光明寺建於1339年,為後伏見天皇之皇后下詔修造,旨在紀念天皇,其名則取自皇后法號。

大光明寺源遠流長,遭遇過火災、戰亂、滅佛等劫禍洗禮,亦曾在京都內遷址。時至今日,寺內建築已有逾二百年歷史,貯藏著大量茶器陶珍之外,更蓄有日本重要文化財《絹本羅漢圖》,以及南宋禪宗高僧墨寶。

是次出售珍藏之油滴天目,所得款項將作寺院修建之用。


其他精選拍品


Lot 3609|清乾隆 白玉陰刻填金二龍爭珠圖〈學詩堂記〉御筆詩冊 白玉冊十頁

款識:《庚寅仲冬月上澣御筆》
鈐印:《學鏡千古》、《乾隆宸翰》、《幾暇臨池》、《遊六藝圃》
尺寸:20.5 x 9.3 x 0.6 cm(每頁)
來源:

  • 香港蘇富比2005年5月2日,編號523及封面

估價:HK$25,000,000 - 40,000,000


Lot 3707|西漢晚期 玉辟邪

尺寸:9.8 x 4.9 x 5.6 cm
來源:

  • 香港私人收藏,1970至80年代入藏(傳)

估價:HK$5,000,000 - 8,000,000


Lot 3506|清乾隆 鸂鶒木仿天然木框黃漆百寶嵌紫藤綬帶鳥圖掛屏

尺寸:76 x 126 cm
來源:

  • 三藩市邦瀚斯2011年12月20日,編號8258

出版:

  • 林芳吟編,《三山五園文化巡展·圓明園卷》,北京,2014年,編號IV-3

估價:HK$5,000,000 - 8,000,000


Lot 2506|南宋 龍泉青釉鳳耳盤口瓶

高度:31.2 cm
來源:

  • 自中世紀於日本傳世,後入藏於京都大光明寺

估價:HK$2,000,000 - 3,000,000


Lot 2501|南宋 建窯兔毫禾目天目茶盞 及 元 朱面剔犀如意雲紋盞托

直徑:12.5 cm(茶盞 );16.3 cm(盞托 )
來源:

  • 自中世紀於日本傳世,後入藏於京都大光明寺

估價:HK$1,000,000 - 1,500,000


香港蘇富比|2023年秋季拍賣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展覽廳1
地址:香港灣仔博覽道一號
預展日期:2023/10/2 - 8
專場:

  • 唐物 - 中世紀日本傳世中國藝術品|2023/10/9,10am
  • 香港顯赫私人珍藏明代永樂扁壺|2023/10/9,11:15am
  • 天地乾坤 - 鑒藏第一章|2023/10/9,11:30am
  • 中國藝術珍品|2023/10/9,2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