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HK$5億古玩豪華遊」 香港蘇富比50周年拍賣的夢幻逸品

古玩不同於現當代藝術,藏家始終希望能上手鑑賞,故市場在疫情之下備受壓力。

踏入2023年,疫症陰霾盡去,旅遊限制解禁,各地藝壇都活躍起來。適逢香港蘇富比成立50周年,此家拍賣巨頭的古董版塊如猛虎出閘,帶來鑽石陣容,囊括雍正琺瑯彩、永樂青花孤品、康熙十二花神盃、乾隆御製扳指等夢幻逸品。單是我們今次精選的13件拍品,預期成交價已經超過HK$5億(NT$19.6億)。

背後藏家名單亦是星光熠熠,舉如張永珍、趙從衍、徐展堂、莊紹綏、克拉克夫婦等等,無一不是稱霸一方的收藏大家。

事不宜遲,立即與大家踏上這趟「古董豪華遊」。


張永珍博士珍藏御製琺瑯彩杏林春燕盌(單一拍品專場)


清乾隆 御製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盌 《乾隆年製》藍料款

尺寸:11.3 cm
詩文:玉剪穿花過,霓裳帶月歸
印:佳麗、先春、旭映
來源:

  • Charles Oswald Liddell 上校(1854-1941年)收藏,上海及威爾斯Shirenewton Hall,十九世紀末駐華期間入藏
  • Bluett and Sons,倫敦,1929年
  • Charles Ernest Russell(1866-1960年)收藏,國王福特(近科爾切斯特),1929年5月購自上述場次
  • Barbara Hutton(1912-1979年)收藏,時為馮克朗男爵夫人,美國,1956年或以前入藏
  • 倫敦蘇富比1971年7月6日,編號262
  • 戴潤齋(1911-1992年)收藏,紐約,購自上述場次
  • 香港蘇富比1985年5月21日,編號27
  • 葛士翹(1911-1992年)天民樓收藏,香港
  • 張宗憲收藏,香港,1993年或以前入藏
  • 香港佳士得〈玉剪霓裳〉,2006年11月28日,編號1309
  • 此後屬現藏家收藏

註:瓷胎或為雍正朝製,琺瑯彩則約在1736年繪燒
預期成交價:逾HK$200,000,000


2006年,這件乾隆朝御製琺瑯彩盌在香港舉槌,估價HK$6,000萬,結果於熾熱競投下以HK$1.51億天價拍出,由商界名流張永珍投得,不但刷新清朝瓷器成交紀錄,更成為當時亞洲拍賣史上最貴藝術品。如今預期逾HK$2億成交,有機會打破蘇富比本身保持的紀錄,再度登上琺瑯彩瓷的王者寶座。

琺瑯彩瓷,始創於康熙一朝,專供御用或皇室玩賞,成本高、產量少,連得寵大臣也不會輕易賞之,乃最高等級的品種之一。即便在今日,琺瑯彩也只多見於兩岸故宮、大英博物館等頂尖博物館,私人收藏如鳳毛麟角。

清代官窯,基本都在景德鎮燒製完成。琺瑯彩卻不同,先把景德鎮精製白瓷素胎運至京城,皇上欽定圖式,造辦處如意館草擬,再由宮廷畫師用琺瑯彩畫於瓷胎,最後彩燒而成。琺瑯彩之中,又以本盌般集合詩、書、畫、印的更為矜貴,古董界稱「古月軒」。

宮廷瓷器不少都是成對燒造,只是往往佚失於歷史長河之中。本盌與「姐妹盌」則雙雙倖存,最初為利德爾上校收藏,至1929年分道揚鑣後,「姐妹盌」歸入鼎鼎大名的大維德爵士(Percival David)雅蓄,現由大英博物館珍藏。


大英博物館的「姐妹盌」


本盌書詩「玉剪穿花過,霓裳帶月歸」

是次舉槌的琺瑯彩盌,外壁一面繪杏林春燕圖,描寫細膩自然。柳條抽枝散葉,嫩綠裡綴金黃葉芽;杏花開綻,枝間芽點零落。雙燕遊嬉於花葉枝枒間,前者回首,後者前看,二者如佳偶相望,情意綿綿。整體既寓春臨大地,又託比翼之願。

中華世界的象徵寓意,同音或諧音是重要元素。杏林春燕,「燕」取同音變成杏林春宴,乃唐代朝廷宴請新科進士的宴席。唐皇會在進士中,挑選兩位年輕俊美的當「探花郎」,於宴席期間遊園採花,即場賦詩。進士第三名稱探花,便是由此而來。

琺瑯彩盌另一面所書詩文,出自明朝萬曆年間的首輔申時行,原句「輕翻玉剪穿花過,試舞霓裳帶月歸」。清朝匠師去掉每句前兩個字,遂成「玉剪穿花過,霓裳帶月歸」。

相傳唐玄宗得道士之助,在八月十五漫遊月宮。期間,他聞得仙樂聲聲,一聽傾心,於是默記心中。返回人間後憑記憶譜曲編舞,即為史上有名的《霓棠羽衣曲》。詩中「霓裳帶月歸」便指此傳說故事,「玉剪」則是以燕子尾巴形象,借指飛燕本身。


是次舉槌的乾隆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盌


清雍正 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盌|台北故宮

乾隆官窯以奢華和綺豔見稱,紋飾風格繁複多彩。然觀此琺瑯彩盌,壁上留白甚多,圖紋富空間感,予人輕鬆明朗之感,審美更貼近高雅脫俗的雍正出品。

台北故宮現藏一對雍正朝的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盌,參考《清宮檔》記載,應為雍正十二年進呈之器。對比繪畫、詩文、印章等,均與本乾隆盌極為接近。專家估計,兩者燒造時間或僅相差三兩年,本乾隆盌瓷胎或於雍正朝就燒製,至約乾隆元年時再送入宮中繪燒。

上文提及,本器最初為利德爾上校(Captain Charles Oswald Liddell,1854-1941)收藏。這位英國人年少時移居中國,經營家族外貿生意。期間,他愛上中國古董,大部份瓷器是從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手中購入,乃如今收藏圈的來源保證。

此後近百年,本盌都在著名藏家與古董商之間流轉,包括Charles Ernest Russell(東方陶瓷學會早期成員)、Barbara Hutton(美國Woolworth集團繼承人)、戴潤齋(名古董商)、葛士翹(首代天民樓主人,元青花冠絕私人收藏)、張宗憲(名古董商),現由張永珍博士釋出,勢將再創傳奇。


利德爾家族攝於其東方花園大宅


張永珍於2006年以天價投得此琺瑯彩盌


永樂御珍:趙從衍舊藏青花龍紋執壺(單一拍品專場)

明永樂 御製青花雲龍紋執壺

高度:22.5 cm
來源:

  • 莫士撝,倫敦
  • 倫敦蘇富比1974年7月8日,編號199
  • 倫敦蘇富比1977年7月5日,編號205
  • 趙從衍(1912-1999年)收藏,香港
  • 香港蘇富比1987年5月19日,編號228及封套

展覽:

  • 《趙從衍家族基金會珍藏明清瓷器展覽圖錄》,香港藝術館,香港,1978年,編號14

出版:

  • 楊勝德及馬紀恩,《中國青花瓷器》,新加坡,1978年,彩圖3
  • 《香港蘇富比二十週年》,香港,1993年,圖版52
  • 《香港蘇富比三十週年》,香港,2003年,圖版209

預期成交價:逾HK$80,000,000

 

綜觀全球公私收藏,皆無與此執壺相同之例。1987年,這件天下無雙的孤品於香港蘇富比上陣,由一代船王趙從衍釋出,以圖錄封面姿態亮相,HK$572萬高價易手,此後整整三十六年再未現身市場,直到如今再於蘇富比拍場舉槌,成為收藏圈最近熱話。

永宣青花譽滿天下,藍頭發色是一大主因。兩朝使用西亞入口顏料「蘇麻離青」,燒成的青花發色絢麗鮮艷,常見暈散現象。由於顏料含鐵量高,常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藍結晶斑點,深凹胎骨,與艷麗的藍色相互映襯,更增藝術魅力。

基於「蘇麻離青」這個特點,永宣青花雖然少有描繪人物,但渲染飛龍、花鳥、海水、園景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同在宣紙作畫留下的筆觸、墨痕,極富風韻。


船王趙從衍(左)收藏過無數御瓷佳器


本執壺為1987年趙從衍專場圖錄封面

執壺這個器形,約隋唐開始流行,盛載酒液或其他飲料之用。據學者考究,原形可能是周邊遊牧民族的金屬用器。傳至中土後,除了保留原有的金屬版本,也衍生出了同類瓷器。

永樂朝執壺,多見花鳥或花卉裝飾,以龍為圖紋的本就稀少,如本器般的杏葉形開光龍,則是從未所見。壺形方面,同代瓷器難見,需回到金屬版本裡尋。

對比湖北梁莊王墓出土的「金素杏葉壺」,費城博物館的「金鑲寶龍紋杏葉壺」,器形與本壺相同,凸出的杏葉開光更是如出一轍。分野之處在於金器版壺嘴呈方形,本壺則取更適合瓷質的圓潤之狀。

梁莊王朱瞻垍是永樂帝的孫兒,於永樂九年出生;費城壺斷代十五世紀早期,亦即永宣時期。

上文提及,本壺為傳世孤例。此外,景德鎮遺址出土有一例,亦是永樂御器,但為殘片,明顯是出窯時已下旨打破。


明永樂殘件|《景德鎮出土明代御窯瓷器》,北京,2009年,圖版040


左:梁莊王董出土「金素杏葉壺」;右:費城博物館收藏「金鑲寶龍紋杏葉壺」,斷代明朝永宣年間

本執壺的五爪飛龍,遊於蒼穹祥雲之間,氣魄懾人,奠定有明一代此後御瓷龍紋基礎,可說是中國皇權象徵的祖宗級圖紋。

參考宣德朝的同類青花御瓷,明顯脫胎自本壺龍紋,只是從杏葉形裁剪成圓形團龍。

綜觀永宣青花執壺,器身和壺嘴幾乎都滿繪花卉。至於本壺,空間感更為舒朗,與中華傳統的留白美學不謀而合,亦使它在一眾永宣名器中別樹一幟。


本執壺的杏葉形五爪龍紋


宣德朝的青花十棱葵瓣式洗,曾兩度於香港蘇富比拍賣。從中可見杏葉龍紋,已演變成圓形團龍


玲瓏雅趣:莊紹綏珍藏御瓷選萃


清康熙 五彩十二花神盃一套《大清康熙年製》款

直徑:6.6 cm
來源:

  • 仇焱之(1910-80年)
  • 翫齋收藏,自1950年或更早
  • 白納德伉儷收藏
  • 香港蘇富比1988年11月15日,編號22
  • 徐展堂(靜觀堂)收藏
  • 香港佳士得1996年11月3日,編號585
  • 紐約蘇富比1999年9月15日,編號88

出版:

  • Helen D. Ling 及仇焱之,《翫齋珍藏歷代名瓷影譜》,香港,1950年,下冊,編號121
  • 《徐氏藝術館》,香港,1991年,圖版103
  • 《香港蘇富比二十週年》,香港,1993年,圖版205
  • 《徐氏藝術館:陶瓷IV》,香港,1995年,圖版105
  • 朱湯生,《中國瓷器:莊紹綏收藏》,香港,2009年,圖版40

估價:HK$60,000,000 - 80,000,000


2020年,一套五彩十二花神盃在京師舉槌,已故「古董大亨」徐展堂舊藏,RMB 2,000萬起拍,在近半小時的爭奪戰中獲得60多口叫價,終以RMB 1.32億天價易手,成為該年全球最貴瓷器。自此,即便古董圈以外的朋友,也對此康熙朝名品留下深刻印象。

康熙五彩十二花神盃,每次在拍場上都是零星亮相,傳世品中某些月份又尤其罕見,舉如桃花或夏荷之盃。藏家辛苦搜羅數十載,若能幸得四、五盃,已屬萬幸。

完成這個不可能任務的藏家,屈指可數。最厲害的是徐展堂,上述一套,以由香港富商莊紹綏釋出的本套花神盃,俱是其舊藏。此外,他還另外有一套青花版本,極為驚人。

大維德爵士、「暫得樓」胡惠春、維他奶創辦人羅桂祥也各有一套,然現俱已入館,分別由大英博物館、日本出光美術館、香港藝術館珍藏。其他成套者,大都在北京故宮、開封市博物館等公營收藏機構。餘下的私人市場流通者,名副其實寥若晨星。


正月盃,繪迎春花樹


正月盃,詩題: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


正月盃底部


「古董大亨」徐展堂(左)

康熙十二花神盃,胎薄玲瓏,釉面潔白,形如仰鐘,每盃僅重約二十餘克。杯身一邊繪月令花木,一花一月。另一邊賦五言或七言詠讚詩句,大多出自康熙年間編校的《全唐詩》,附方形篆書「賞」字印。詩、書、畫、印,盃上共冶一爐,反映康熙一朝文人典雅的審美情趣。

宮廷每月都會舉辦不同宴會,王公大臣便以該月份的花神盃飲酒行樂。花卉應時,周而復始,亦有謝天之意。

古人以詩畫詠花,定農曆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稱「花朝」;又按花季,挑選月令花,再配歷史人物作花神。「花朝」早見於唐朝,於康雍乾年間流行極盛。

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南北氣候各異,花卉生長不盡相同,故流傳的月令花卉及順序亦不一而足。順帶一提,五彩和青花康熙十二花神盃,前者較為矜貴。2018年,一套青花版本在香港拍賣,HK$3,610萬成交。


上為四月盃,繪牡丹,詩題:曉艷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下為九月盃,繪菊花,詩題: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香


神超形越:胤雪堂藏珍.第一部分


清乾隆 御製翡翠和闐玉扳指七件 連 御製詩剔紅紫檀落花流水三魚紋蓋盒 《乾隆年製》款蓋盒

直徑:12 cm
註:據錄漆盒製於乾隆十七年或更早
來源:

  • 法國家族收藏,自十九世紀始
  • 香港佳士得1997年4月27日,編號94及封底
  • 香港蘇富比2007年4月8日,編號602及封面

出版:

  • 《香港佳士得二十週年回顧》,香港,2006年,頁380-381
  • 《蘇富比亞洲四十年》,香港,2013年,頁38

估價:HK$50,000,000 - 70,000,000


清朝以騎射開國,武奪天下。自康熙朝起,清宮不時舉辦大規模圍獵,是為「木蘭秋獮」。「木蘭」是滿語,意「哨鹿」,乃圍獵之法;「獮」指秋季打獵。實際上,木蘭秋獮不止是打獵,更是規模龐大的練兵,亦是帝王檢閱精銳部隊、保持滿族崇武本色之操練。

是次舉槌的此盒扳指,伴隨乾隆帝三十多年之久。《清宮檔》載,乾隆十七年,它便曾隨駕同赴木蘭秋獮,足證為乾隆珍愛的貼身器物。

本剔紅漆的蓋、盒、內屜、與其中6件扳指,均銘以騎射相關之御製詩,作於乾隆二十二年至其晚年,可說是這位清帝一生武功成就的總結。

扳指為弓術護具,原型見於商朝,用以防止放箭時回抽的弓弦弄傷手指。滿州貴族擅長騎射,故扳指在清朝深受歡迎。耗費美玉所製的扳指,比起護具原意,更多是一種身份象徵。

從北京故宮珍藏的清宮畫作,可見乾隆帝無論是木蘭秋獮,還是穿戎裝閱軍,手上都經常戴著玉扳指。

扳指以外,蓋盒亦是精彩。宮廷剔紅器,多見花卉、龍紋、山水人物題材,雕刻落花流水三魚紋的則是罕見。面世二百多年,而蓋面漆層絲毫不見翹裂,更可見此漆盒工藝之上乘。


郎世寧《乾隆皇帝大閱圖》軸|北京故宮

金 彩繪木雕菩薩立像

高度:163.5 cm
來源:

  • 山中商會,紐約,1925年
  • 哈佛藝術博物館收藏,劍橋,麻薩諸塞州,編號1925.35.5B
  • 紐約佳士得2009年3月19日,編號533

估價:HK$6,000,000 - 8,000,000


收藏界有「無宋木,不成館」(宋泛指宋金元)之說。這些大型木雕佛像曾於中土盛極一時,可惜無數作品俱毀於連天烽火之間。

存世金代大型佛像幾無完整品相,且多由頂尖公共機構珍藏,故但凡市場見其蹤影,往往都引來連番爭奪。有留意藝術市場的朋友,必定記得過去兩年有兩尊金朝的木雕彩繪漆金觀音,先後在巴黎舉槌,俱以估價倍數易手。

這尊金朝木雕菩薩,與上述扳指同樣由胤雪堂釋出,高163.5cm,堪與真人比高。臉相飽滿,雙目垂視,端莊慈祥。頭戴高冠,滿綴寶飾,披衣飄帶皺摺起伏自然,突顯軀體矯健,栩栩如生。尤其難得的是,即使事隔千年,部份彩繪竟尚能保存至今,讓我們得以一覷菩薩像當年滿彩時的風采。

菩薩像先為著名古董商「山中商會」擁有,後歸入哈佛藝術博物館收藏,出身顯赫。


雅粹承珍:平野古陶軒

北宋 磁州窯白地黑花牡丹紋梅瓶

高度:32.8 cm
來源:

  • 壺中居,東京,1952年
  • 繭山龍泉堂,東京,1976年前
  • 日本私人收藏

展覽:

  • 《唐宋名陶展》,日本陶瓷協會,東京,1964年,編號157
  • 《中国陶磁名寶展》,五島美術館,東京,1966年
  • 康蕊君編,《龍隱:東方陶瓷學會會員稀珍藏品展》,東方陶瓷學會,倫敦,2016年,編號66

出版:

  • 《日本美術工藝》,1952年(壺中居廣告)
  • 《龍泉集芳》,卷1,繭山龍泉堂,東京,1976年,圖版537

估價:HK$6,000,000 - 8,000,000


筆者一次到東京訪問大島千秋,這位名古董商如是說:「跟全世界歷來所有瓷器比較,宋朝出品都是最出色的……有的瓷器上面繪畫,但當我們專注理解畫中人物故事時,就會忘記瓷器的形狀與顏色才是重點,所以我覺得最能表現瓷器特點的,就是宋瓷。」

事實上不止是大島,東瀛古董圈自古對宋瓷情有獨鐘,如今日本國寶之中便有不少宋瓷。

平野古陶軒正是其中一家代表古董商,1936年成立,經手過不少重要的高古瓷器,審美能力獲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出光美術館、吉美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等著名博物館認同。

本專場的宋瓷,乃平野古陶軒第三代繼承人 - 平野龍一過去20年細選慎擇之物。我們精選的北宋磁州窯瓶,與南宋龍泉釉爐,正好反映當時中國製瓷業「南青北白」的局面。

南宋 龍泉青釉葵花式三足鼎式爐

直徑:14.5 cm
來源:

  • 日本舊藏(據昭和十四年(1939年)發票)

展覽:

  • 《龍泉窯青磁展:日本人の愛した中国陶磁》,愛知縣陶磁資料館,山口縣立萩美術館,2012年,編號36
  • 康蕊君編,《龍隱:東方陶瓷學會會員稀珍藏品展》,東方陶瓷學會,倫敦,2016年,編號93

估價:HK$1,000,000 - 1,500,000


磁州窯為北方代表,以善用化妝土之劃花技藝聞名,始用於繪飾盛行之前。多見黑白二色雙層化妝土,以色彩對比凸顯圖案,亦有於素胎上施單層白或黑色化妝土,而然後劃花者。

本梅瓶小口寬肩,器形典雅,滿飾牡丹綻放,枝葉茂密,剔花如水墨揮毫,豪放灑脫。藝匠在象牙色護胎土層上髹黑釉,剔刻花紋,隙地再添半透白釉,加強深淺對比,較常見只罩透明釉者更鮮明奪目。

南方代表為龍泉窯,始燒於北宋早期,南宋時至為鼎盛,不但燒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豐富,尤以鬲式爐、雙耳瓶、八卦爐為典型器物。

本品正屬組典鬲式爐,釉色凝潤,青中微泛藍,合符日本「砧青釉」之雅名。口沿巧作葵花之形,在同類香爐中甚為罕見。其江戶時代漆盒保存至今,意味它應該曾在幕府時期的香道儀式上佔一席位。


中國藝術珍品


清雍正 御製胭脂紅琺瑯彩逐珠雲龍紋玉壺春瓶《雍正年製》藍料款

高度:30 cm
註:據錄製於雍正十年
來源:

  • 德國商賈收藏
  • 傳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得於上海
  • 此後家族傳承,漢堡

估價:HK$50,000,000 - 80,000,000


琺瑯彩瓷除了上文所言外,還有兩個特點。一是尺寸小,故有「琺瑯彩瓷無大器」的說法;另一是圖紋都是多彩繪製,呈色繽紛,只使用單一種釉色的例子世間難尋。

這件玉壺春瓶達30cm之高,器身以胭脂紅釉繪逐珠雲龍紋,尺寸在琺瑯彩瓷中無出其右,打破了我們以往的刻板印象。

圈足內料款書《雍正年製》四字款,乃御製琺瑯彩獨有特徵。據已知收藏記錄,包含此瓶在內全球僅三例,一由日本兵庫縣立美術館收藏,另一曾於「中國古董教父」Eskenazi的50周年特展亮相。


曾於Eskenazi特展亮相的琺瑯彩近例


相關的《清宮檔》記錄

翻查《清宮檔》,雍正十年時,宮中曾上呈一件「白地紅龍大玉壺春瓶」,雍正帝雖大致滿意,但認為龍尾畫得「不甚爽利」,上下花紋亦畫得「略渾」,故著人以該瓶圖紋為藍本,再按他意思修改,讓清宮造辦處琺瑯作燒製新品。同年稍後,兩件新品即燒就呈進。

皇上以庫存瓷器為例,詳細點評,再讓琺瑯作臨摹燒製。如此做法頗為鮮見,足見雍正對之何其重視。

當藍本的「白地紅龍大玉壺春瓶」,應為釉裡紅器。這種銅紅釉燒製極為困難,呈色甚不穩定,亦常見嚴重暈散,故即使是成品,也可能讓雍正覺得「不甚爽利」和「略渾」。琺瑯作於是別出心裁,用胭脂紅模仿釉裡紅效果,創燒新品。

兩年同年呈進的新品,相信即為本瓶與兵庫縣立美術館藏之例,當初很可能是成對燒造。Eskenazi展覽的一例,圖紋則略見分野,應另外製作。

胭脂紅釉創燒於康熙末年,此後各朝均有燒造,其中以雍正朝質量最佳。它是一種以微量黃金作呈色劑的低溫紅釉,在窯中經攝氏800度左右焙燒而成,為宮中名貴品種。

由於這種紅料從歐洲傳入,由於頗似婦女化妝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紅」。胭脂紅釉呈色有深淺之分,深者稱「胭脂紫」,淺者稱「胭脂水」。從傳世品看,雍正胭脂紅釉器均胎體輕薄,玲瓏俊秀。

2021年,紐約蘇富比帶來一件胭脂紅釉小高足盃,僅3.3cm高,斷代二十世紀,書「大清雍正年製」仿款,估價僅US$1,000,終以三百多倍的US$37.8萬成交,可見這種釉色如何受藏家追捧。

順帶一提,相類玉壺春瓶釉裡紅版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A)有例可參考。對比之下,更見胭脂紅版本的品質之高。


V&A的釉裡紅版本近例,乾隆年間所製


商晚期 青銅獸面紋提樑蓋卣

高度:28.7 cm
來源:

  • 黃濬(1880-1952年)收藏,北京
  • 安東.飛利浦博士(1874-1951年)收藏,飛利浦集團公司創始人之一
  • 倫敦蘇富比1978年3月30日,編號13
  • 戴潤齋(1910-92年)收藏,紐約
  • Wahl-Rostagni 收藏,羅馬
  • 法國私人收藏
  • 戴克成,巴黎
  • 紐約蘇富比2018年3月21日,編號583
  • 埃斯卡納齊,倫敦

展覽:

  • 《Archaic Chinese Bronzes from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Oriental Bronzes Ltd,倫敦,1989年,編號3

出版:

  • 黃濬,《鄴中片羽二集》,卷上,北京,1937年,頁17
  • 戴克成,《Les Bronzes Archaïques Chinois. Archaic Chinese Bronzes I Xia Shang》,巴黎,1995年,彩圖版107
  • 戴克成,《讀懂中國青銅器:文化、形式、功能與圖案》,巴黎,2015年,頁83

估價:HK$12,000,000 - 18,000,000


論歷史與學術價值,中國文物當以古青銅為尊。

在商代,要鑄造卣(音友)是極為困難。匠人須使用繁複的「陶範法」來鑄造青銅,工序上先用陶製模,模的各方面都要和成品完全一致。接著在模的周圍,用黏土製作外層,作為鑄型組件。

黏土外層經烤烘後,脫模切開分成陶片組件。最後,匠師圍繞泥蕊(成品內腔的模子)鋪上陶片,再在其中注入熾熱銅液,方成大器,整個技術極難掌握。直到春秋晚期,工匠發明以蠟製模的「失蠟法」後,相關製作技術才變得較為簡單。


「陶範法」鑄造圖

卣乃祭祀酒器,始見於二里崗後期,興於商周,多有蓋和提梁,以便運輸。其形多變,腹部或圓或方,也有圓筒形、鳥獸形、神面形等。本器卣器形經典,鑄工精美,比例勻稱。整器以夔龍和以之組成的饕餮為主圖紋,加之四方出戟的裝飾,更顯霸氣。細看之下,更可見皮殼質素上乘。

饕餮為古青銅器最常見的紋飾,故亦是判斷器皿工藝的重要標誌。殷墟「安陽時期」饕餮以兩眼作主題,眼眉、雙角、鼻子清晰,多設計成兩頭夔龍紋相顧結合,正如本卣一樣。

傳說饕餮這頭惡獸貪吃,永不滿足,故在酒器和食器上鑄成一雙大眼,但無下顎,警惕貴族不要揮霍無度。

早於1937年,本器便收錄於北京琉璃廠古董商黃濬所著的《鄴中片羽三集》,又先後為飛利浦集團創辦人Anton Philips、傳奇古董商戴潤齋、羅馬藏家Wahl-Rostagni雅蓄,來源無可挑剔。


本品著錄於《鄴中片羽三集》


Anton Philips(右)為飛利浦集團創辦人


其他精選拍品


清乾隆 乾隆帝御寶和闐青玉交龍鈕璽

印文:天恩八旬之寶
尺寸:12.7 x 12.7 x 11.6 cm
來源:

  • 媚儷收藏,巴黎
  • 愛米爾.吉美(1836-1918年)收藏,二十世紀初購入,此後家族傳承
  • 香港蘇富比2008年10月8日,編號2006
  • 柏煊書齋收藏

估價:HK$20,000,000 - 40,000,000


香港蘇富比50周年拍賣,古董珍器不勝枚舉。上述佳品之外,以下四器亦在收藏圈引起了許多迴響。

首先是乾隆帝御寶和闐青玉交龍鈕璽,印文:「天恩八旬之寶」,為巴黎吉美博物館創辦家族舊藏,2008年拍賣時已獲諸多媒體報道。此乃乾隆鑑藏寶璽,印文顧名思義是感謝蒼天恩賜,讓他得享高壽。

接著是宣德朝的青花魚藻紋葵花式洗,先後經Peter Boode及克拉克夫婦(Alfred & Ivy Clark)遞藏。Boode為荷蘭人,1920年被公司派往上海工作,學習漢語之餘亦開始搜羅古玩,回歐洲後展開古董商生涯;克拉克伉儷則是收藏大家,2012年HK$2.07億成交的北宋汝窯天青洗,2014年HK$1.46億易手的北宋定窯大盌,俱是二人舊藏。

魚藻圖,趙宋之世已經風行,為元明瓷器經典紋飾。游魚雙雙,嬉水池塘水草之間,自得其樂,加上《莊子》魚樂之辯的典故,成為歷朝文人嚮往的逍遙象徵。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葵花式洗 《大明宣德年製》款

直徑:17.8 cm
來源:

  • Peter Boode(1972年卒)收藏
  • 艾弗瑞(1873-1950)與艾薇(約1890-1976)克拉克伉儷收藏,約1936/38年
  • Spink & Son Ltd.,倫敦,1974年
  • Senta Wollheim 收藏,集珍於60至80年代初,此後家族傳承
  • 香港蘇富比2015年10月7日,編號3605

 展覽:

  • 《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出品圖說》,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倫敦,1935-36年,編號1468
  • 《Ming Blue-and-White Porcelain》,東方陶瓷學會,倫敦,1946年,編號29
  •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東方陶瓷學會,倫敦,1953-54年,編號66
  •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from the Collection of Mrs. Alfred Clark》,Spink & Son Ltd,倫敦,1974年,編號14
  • 亞洲藝術博物館,柏林,1984-2015年,借展

出版:

  • 白蘭士敦,《明初官窯考》,北京,1938年,圖版19

估價:HK$12,000,000 - 18,000,000

明末至清初 黃花梨梳子面條櫃一對

尺寸:43.7 x 81.8 x 128.3 cm
估價:HK$4,500,000 - 5,500,000


商中晚期 公元前十三至十二世紀 玉弧形高冠鳥飾

尺寸:10.2 cm
出版及展覽:

  • 蘇芳淑,《玉澤恆輝:喜聞過齋藏玉》,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2015年,編號11a

估價:HK$3,000,000 - 4,000,000


最近幾年,古董市場掀起了兩股風潮。一是古典家具,一是來源可信的高古玉器。是次春拍,「喜聞過齋」主人鄧國楨法官夫婦的藏玉,以及黃花梨製的明式家具,自然也成為焦點所在。

最後是明朝的鈞窯花盆,以天藍釉為飾,與上述永樂龍紋執壺一樣為趙從衍舊藏。

鈞窯以變化萬千、變幻莫測的釉色而聞名。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呈色在入窯燒製前無法完全預測,出窯後也不會絕對相同。就算配方一樣,亦會因色釉厚薄、入窯燒製位置、溫度而千變萬化。

鈞窯分兩類 - 民鈞和官鈞。民鈞是商品,多為小巧玲瓏之器,始於北宋;官鈞為皇室專用,多為尺寸較大之用器,包括本花盆在內,傳世品稀有,底部多刻有一至十的數字代表大小,以便與對應盆托配對。今回舉槌的花盆是「五」號,剛好是發而中節的尺寸。

明初 鈞窯天藍釉葵花式花盆「五」字款

尺寸:26 cm
來源:

  • 趙從衍(1912-99年)家族基金收藏,編號98
  • 倫敦蘇富比1999年11月17日,編號719

出版:

  • 秦大樹,《柏煊書齋.鈞窯》,香港,2017年,圖版29

估價:HK$12,000,000 - 18,000,000


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中國藝術品版塊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廳1
專場:

  • 張永珍博士珍藏御製琺瑯彩杏林春燕碗
  • 永樂御珍:趙從衍舊藏青花龍紋執壺
  • 玲瓏雅趣:莊紹綏珍藏御瓷選萃
  • 神超形越:胤雪堂藏珍.第一部分
  • 雅粹承珍:平野古陶軒
  • 中國藝術珍品

展覽日期:2023/4/1-7
拍賣日期:2023/4/7-8
按此即可到官網瀏覽春季拍賣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