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天民樓」珍藏永樂青花扁壺 HK$8,560萬香港蘇富比易主

拍賣世界裡頭,能夠獲得「單一藏品專場」尊貴待遇舉槌者,十之八九都是異常重要的藝術品。

香港蘇富比50周年秋拍,就帶來如此一件古董 - 青花雙耳扁壺,飾纏枝花卉紋,明代永樂宮廷御製, 今次由香港收藏大家葛氏「天民樓」釋出市場,拍賣前夕已經引起許多討論。

這件重器今早(9號)舉槌,歷經一場電話客戶的多方競逐,合共獲得約27口喊價,最終連佣以逾HK$8,560萬(NT$3.52億)成交,在颱風小犬帶來的風浪下高價易主。


天民樓第二代主人葛師科接受The Value專訪期間


Lot 301|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紋雙耳扁壺

高度:28.6 cm
來源:

  • 1986年3月於英國西約克郡被發現
  • 倫敦蘇富比1986年12月9日,編號198
  • 香港天民樓收藏

估價待詢
落槌價:HK$72,000,000
成交價:HK$85,618,000

拍賣行:香港蘇富比
專場:香港顯赫私人珍藏明代永樂扁壺(單一藏品專拍)
拍賣日期:2023/10/9


拍賣官司徒河偉(Henry Howard-Sneyd)以HK$4,000萬起拍,最初主要引來三方電話競投,包括仇國仕(Nicolas Chow,亞洲區主席)、王晰博(Xibo Wang,中國藝術品部亞洲區主管)、Norbu Peng(中國藝術品部專家,上海)的客戶。

突破HK$5,000萬關口後,競價階梯由每口HK$200萬降至HK$100萬,Sonya Wu(中國藝術品部專家,北京)的客戶亦加入戰團。

及此HK$6,000萬以後,基本上就是仇國仕和Norbu Peng之爭。兩人梅花間竹出手,拍賣官最終以HK$7,200萬落槌,由仇國仕為「L0001」號牌客戶勝出,連佣成交價為HK$8,561萬。

司徒河偉資歷深厚,乃蘇富比中國古董版塊的王牌拍官,既擅於控制拍賣節奏,亦很懂得運用言詞維持現場氣氛。例如今次叫價到尾聲,他先笑聲Norbu「他好像被擊敗了」(looks like he's defeated),到真的落槌之後,又感謝Norbu客戶說「感謝你奮勇的防守」(thank you for the spirited defence)。


拍賣官司徒河偉於HK$7,200萬落槌


李佳(Carrie Li)|蘇富比 亞洲區中國藝術品部副主席

耿寶昌所著《明清瓷器鑑定》,乃古董收藏界「聖經」,鍾情瓷器的朋友沒有不拜讀過的。他在書中論及「蒜頭口綬帶扁壺器形」和「永樂紋飾特徵」之時,即以本品為例,文字所述如下:

蒜頭形口,高足外撇,造型秀逸。僅見青花品種。宣德同類器紋飾略粗放。清代康熙、雍正多有仿製。

永樂時纏枝蓮葉和元代不同,花大而葉小。蔓葉清秀,運筆流暢,形象生動,常繪纖細齒狀葉紋,而有別於宣德同類器上的畫法,引人注目。

耿老乃陶瓷鑑定泰斗,能讓他在著作中用作例子的,必為經典範作。放眼全球尋覓近例,亦只找到北京故宮珍藏的一件相類扁壺。


本品收錄於耿寶昌著作《明清瓷器鑒定》


北京故宮近例

雖然本品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一席重要位置,但同時也是相當親民的藝術品。

天民樓由收藏大家葛士翹創立,於1960年代已具規模,宮廷御器不計其數,其中以青花瓷尤為厲害。1987年,天民樓藏瓷在香港藝術館作首次公開展覽,轟動海內外藝術界。

本永樂青花扁壺即為當年焦點展品之一,此後三十年間又輾轉穿梭兩岸三地和日本,在天民樓、敏求精舍、東方陶瓷學會等重磅展覽亮相。

對資深藏家來說,它已經是經常見面的老朋友了。


1987年,「天民樓藏瓷」展覽開幕禮,樓主葛士翹向來賓致詞

永樂大帝治下,大明不但在硬實力上成為超級強國,藝術軟實力亦是無遠弗屆。名揚四海的永樂青花扁壺,便是在如此背景下,和異國文化碰擁而誕生的璀璨藝術。

永樂青花譽滿天下,藍頭發色是一大主因。當朝使用西亞入口顏料「蘇麻離青」,燒成的青花發色絢麗鮮艷,常見暈散現象。由於顏料含鐵量高,會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藍結晶斑點,深凹胎骨,與艷麗的藍色相互映襯,更增藝術魅力。

基於「蘇麻離青」這個特點,永樂青花雖然鮮有描繪人物,但渲染花鳥、海水、園景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本器為例,瓷上紋飾就如宣紙作畫的筆觸墨痕,極富風韻。

扁壺乃瓷器界經典名物,器形曲線圓滑,頸部細直,附帶雙耳,器腹扁圓。由於形似滿月,又雅稱「抱月瓶」或「寶月瓶」。

這類器形本身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陶製扁壺可追溯至西元前二千年左右,流行於西亞及地中海地區,用於長途跋涉旅行。隨著冶金技術提升,金屬扁壺逐步取代陶製版本:上方口部漸收,可防止液體溢出;兩側繫耳用來綑綁繩索,吊繫於人、馬、駱駝之上,方便移動。

至於瓷製扁壺,乃是明朝匠人吸收此等異國風情,再加以裁化而創燒出來。留意本器側面,兩邊皆有花鈕,應該便是取材自金屬扁壺的鈕或環飾。


左:公元前11世紀 地中海/中東/北非地區 陶壺;右:公元前15世紀 埃及地區 陶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13世紀 伊拉克或敍利亞 黃銅錯銀抱月瓶|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1539-1543年 尼扎米《五卷詩》之「霍斯魯聽巴爾巴德彈琴」|大英圖書館

由於瓷製扁壺是專供賞玩的藝術品,故匠人無需遷就實際用途,可以專心一意在美學上令它更顯光彩。

不過與此同時,燒製難度也因而大幅增加。

基於扁壺的獨特器形,無法使用拉坏、接胚、修坯等中國傳統造瓷技術。本壺上、下二部水平相接:二側窄邊雙耳底至足上,穿越花鈕,繪垂直線條,宛若以前、後二部相接,工藝繁複,製作尤為艱鉅。

本壺高28.6 cm,既適合上手把玩,又能入櫃收藏,正是傳統收藏最發而中節的尺寸大小。


本壺紋飾精彩細緻,兩面皆繪單柄花藤,自底部蔓生,環繞器腹,綴七朵盛放嬌蕊,纏枝卷葉相襯,蕨狀長卷葉與花莖優雅相連,輕重錯落,宛如音韻美樂。

花卉紋雖見似蓮花者,相伴葉紋無盤狀蓮葉,亦無佛教圖像之葉尖鋸齒者。其他花卉紋皆以正面繪之,襯以各式葉紋。紋飾搭配長形蕨狀卷葉,更添繽紛。

長卷葉以數個小形焰狀卷葉排列而成,僅一端與葉脈相連,另一端延伸似藤莖或嫩葉,如此單面蕨狀長卷葉與花序,似非現實中可見者。

伊斯蘭教嚴禁人物偶像崇拜,亦不允許繪製動物形象,故藝術上大量運用植物、文字、幾何裝飾。這種抽象化、形態優美、線條柔軟富變化的美學,為永樂官窯所吸收應用,本壺紋飾便是轉化移植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