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世界所見的佛教文物,一般不外乎四類:造像、法器、唐卡、經書。然而,來到2025年,蘇富比帶來了超越想像的拍品。
這組拍品名曰「比普羅瓦釋迦牟尼佛寶聖物」,估價約HK$1,000萬(NT$4,200萬),共有300多顆,包括寶石、半寶石、珍珠、珊瑚、金葉銀葉等等,在超過二千年歲月中與佛骨舍利一同埋葬,至1898年在印度發掘出土,近年先後於紐約、新加坡、首爾的重要博物館亮相。
聖物預展反應非常熱烈,惟在5月7日舉槌前夕遭到印度政府抗議,宣稱拍賣違反國際法及聯合國公約,令事件登上全球傳媒報道,拍賣最後亦告取消。
事隔兩個多月,聖物昨日(7月30日)正式永久回歸印度,當地政府舉辦佛教儀式恭迎,總理莫迪亦在社交網站撰文慶祝。雖然各方聲明之中,均無談及回歸聖物的協議詳情,但從種種跡象推斷,應該是由印度老牌家族企業Godrej集團負責出資購得。
印度政府舉辦佛教儀式恭迎聖物,白衣者為文化部長謝卡瓦特,左方穿西裝的是Godrej家族成員Pirojsha Adi Godrej
300多顆聖物分成三盒保存
300多顆聖物分成三盒保存,此為其中一盒近照,攝於蘇富比預展期間
文物回歸原屬國的情況一般有兩種。第一種是證據確鑿,肯定文物是遭到盜竊或非法出境,那麼原屬國就可以透過外交和法律途徑追討,讓涉事地區的執法機構協助歸還。
第二種是文物所有權尚有爭議,或是因為年代久遠,已經很難證明文物當初是如何非法出境。這種情況下,原屬國考慮到追討的所需成本和成功率問題,會傾向讓愛國商人協助交涉,出資購得文物後再捐給祖國,達成各方都滿意的大團圓結局。
就著聖物回歸印度一事,蘇富比如此回覆The Value查詢:「正如印度總理莫迪今日所宣布,蘇富比成功促成了比普羅瓦釋迦牟尼佛寶聖物回歸印度。這意味著過去兩個月我們積極物色該批佛寶的最佳受托人的工作已完成。
經過與賣家佩沛家族、買家及印度政府的緊密合作,我們最終成功促成這宗交易,讓該批佛寶永久回歸印度,並於未來向公眾展出。蘇富比非常高興能在此歷史性成果中扮演關鍵角色。」
蘇富比的回覆清楚顯示,聖物撤拍後並非無償歸還印度,而是透過私人洽購促成回歸。其中,蘇富比是中間人角色,賣家是佩沛家族(逾百年來持有聖物的家族),但買家並不是印度政府,而是另有其人。那麼負責出資的買家究竟是誰?
300多顆聖物分成三盒保存,此為第二盒近照,攝於蘇富比預展期間
300多顆聖物分成三盒保存,此為第三盒近照,攝於蘇富比預展期間
印度總理莫迪發表聲明,指這批聖物象徵印度與釋迦牟尼的深厚淵源,自殖民時期被取走超過百年,如今回歸足以令每個印度人感到驕傲。印度文化部就表示,聖物得以回歸,是政府和Godrej集團「公私合作」的成果。
從官方照片可見,聖物是由Godrej家族成員護送,再交到文化部長謝卡瓦特手中,雙方亦參與了聖物交接儀式。種種跡象顯示,Godrej集團應該便是今次聖物交易中的買家。
Godrej集團是印度老牌家族企業,於1897年成立,至今已有128年歷史。集團總部位於孟買,如今在超過60個國家經營生意,業務涵蓋日常商品、資訊科技、建築、能源、航空、乃至國防等等,市值約US$150億(HK$1,170億;NT$4,400億)。
集團現任主席為Adi Burjorji Godrej,《福布斯》估計其身家為US$45億(HK$350億;NT$1,340億),全球富豪榜排名866。今回負責聖物交接的家族成員Pirojsha Adi Godrej,便是他的兒子。
Pirojsha Adi Godrej護送聖物下機
Pirojsha Adi Godrej(右)把聖物交到印度文化部長謝卡瓦特(左)手上
Pirojsha Adi Godrej(右)與印度文化部長謝卡瓦特(中)參與聖物交接儀式
探討過今次私人洽購的買家身份,現在為大家講解這批聖物的來龍去脈和所有權爭議。
現代考古學於十九世紀起步,全球各地掀起遺跡和文物發掘浪潮。在印度,人們最想找到的,自然是釋迦牟尼留下的種種痕跡。
1896年,尼泊爾南部藍毗尼(Lumbini,靠近印度邊境)有重大發現 - 銘刻古印度名君阿育王(公元前268年至前232年在位)詔書的石柱出土,佐證了該地乃佛陀出生之處。
其時,佩沛(William Claxton Peppé)正在印度北部(靠近尼泊爾邊境)管理莊園。這位英國人收到石柱出土的消息後,也興起了考古的念頭,於是帶人發掘比普羅瓦(Piprahwa)村落的一座土丘。
這座土丘之所以引起佩沛關注,一來因為體積巨大,二來是距離藍毗尼相當近,只有約19公里遠。他們花了數周時間清理積土和植物後,發現土丘裡頭隱藏著大型磚塊建築,其圓頂直徑達到130呎(約39.5米)。
銘刻阿育王詔書的石柱於1896年出土,佐證尼泊爾南部藍毗尼為佛陀出生地
比普羅瓦佛塔現貌
佩沛隱約覺得自己或許發現了不得了的東西,於是向著名史學家Vincent Smith求教。對方抵達現場後興奮不已,認為此磚塊建築乃古代佛塔。
1898年1月,團隊掘開了18呎深(約5.5米)的磚塊後,發現一個石函,內裡有五個壇罐,盛有遺骨舍利以及約1,800顆寶石、半寶石、珍珠、珊瑚、金葉銀葉等寶物。
最重要的是,其中一個壇罐外面刻有古印度文字,經專家翻譯得悉意思為「這些聖物屬於釋迦族的佛陀世尊」。換言之,這些遺骨舍利正是屬於佛陀的。
佛骨舍利固然是無價之寶,惟同時也是燙手山芋。
當時,印度是大英帝國殖民地,舍利又是新發現,政府會如何處理很難說。即使撇除出土文物的擁有權問題,也必定有無數寺廟想要供奉之,很容易引起連串爭議。
石函在比普羅瓦佛塔出土
壇罐內的部份佛寶聖物
其中一個壇罐刻有古印度文字,說明盛載的遺骨舍利屬於佛陀
佩沛思前想後,想到了暹羅(泰國)國王拉瑪五世。
拉瑪五世思想開明,屢興改革,受人民尊重,又與西方交好。最重要的是,他乃其時世上僅存的佛教徒君主。
在王族僧人金納瓦拉萬薩(拉瑪五世表親)斡旋下,佩沛成功說服政府把佛骨舍利贈予暹羅。拉瑪五世再把之分贈曼谷金山寺、仰光雪德宮大金塔,乃至斯里蘭卡等地。
至於和舍利一同埋葬的約1,800顆佛寶聖物,大部份歸由加爾各答的印度博物館典藏,其中「有所重複的」300多顆則交給了佩沛,此後由其家族傳承,期間曾於蘇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等地展出,直到如今回歸印度為止。
左圖為拉瑪五世,右圖為佩沛
佛寶聖物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期間
在佩沛家族的角度,這300多顆聖物是當時的印度政府交給他們的,擁有權自然是無容置疑。那麼如今的印度政府,又持有怎樣的意見?
首先,印度當局認為全數約1,800顆的寶石,作為伴隨舍利落葬之物,本身是不可分割的完整聖物,斷不能用「標本/樣品」的標準去對待之。是故,稱佩沛家族手上300多顆寶石只是「有所重複的」部份,具有誤導性質。
其次,印度官方表示,佩沛家族世代都自稱為這些聖物的「監護人」,而監護人並沒有「侵占/挪用」的權利 - 即使其時(1890年代)的殖民政府確實把監護權交給他們。聲明同時補充,當時歸由印度博物館收藏的約1,500顆寶石,在印度法例下屬於「AA」級別文物,嚴禁買賣或出境。
如今聖物在蘇富比促成下回歸印度,各方又皆大歡喜收場,相信所有爭議都不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