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敕命繪製《青羊圖》 HK$5,890萬香港蘇富比易主

論清朝最負盛名且最具影響力的宮廷畫家,非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莫屬。然而,這位意大利人的傳世真跡,絕大部份都由兩岸故宮珍藏,能在市場流通者寥若晨星,故每次亮相都成為焦點所在。

例如2005年,香港蘇富比帶來郎世寧所作的《純惠皇貴妃朝服像》,便以逾HK$1.37億天價易主,刷新中國御製畫像拍賣紀錄。

來到2025年,這個拍場迎來《青羊圖》,尺幅217.6 x 191.8 cm,行方判斷為郎世寧與金廷標合繪,今日(5月7號)正午時份舉槌,HK$4,800萬落槌,連佣HK$5,893萬(NT$2.29億)成交,由華真(Jen Hua,亞洲區副主席及中國區主席)為電話上的「6913」號牌客戶投得。

這篇文章,將為大家解構此幅巨構的來龍去脈及前世今生。


《青羊圖》攝於拍賣預展期間


Lot 9501|清乾隆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759-1760年)郎世寧、金廷標合繪《青羊圖》設色絹本 立軸

尺幅:217.6 x 191.8 cm
題識:臣金廷標恭畫
鈐印:廷標
題跋:青羊善緣壁,四蹄利如鑷,躑躅㠝岏間,虎狼不能躡,一朝失所據,生捕被虞獵,神蕊豈跳踉,喙息惟伏帖,何必貪肥腯,爰命育蹇苶,誰辨梓樹化,謾擬成都接,隨圍霍集斯,驚觀笑囅頰。御製青羊詩,臣于敏中奉勅敬書。
來源:

  • 郭葆昌(1867-1942年)收藏,約1920年代末
  • 美國古董商 Douglas Burgeron 收藏
  • 中國陶瓷公司,紐約,1990年代
  • 南美私人珍藏,1990年代至今

估價:HK$60,000,000 - 150,000,000
落槌價:HK$48,000,000
成交價:HK$58,935,000

拍賣行:香港蘇富比
單一拍品專場:神蕊天威:郎世寧御製《青羊圖》巨構
拍賣日期:2025/5/7


乾隆皇帝敕命繪製的《青羊圖》有兩幅,與之成對的《火雞圖》亦有兩幅。要了解是次拍賣的這幅《青羊圖》,為何只有金廷標署款,但行方判斷為郎世寧合繪,就得了解箇中脈絡。

根據《清宮檔》記載,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帝首先下令郎世寧畫一幅《火雞圖》大畫,接著又讓他按相同尺寸追加一幅《青羊圖》。兩圖俱是為「畫舫齋」裝飾所用,其中《青羊圖》的背景部份,是由另一位宮廷畫家方琮負責。

翌年,郎世寧的《火雞圖》和《青羊圖》完成,乾隆欣賞過後,要求新晉宮廷畫家金廷標按之各自複製一份。乾隆帝的計劃,是改用金廷標的《火雞圖》和《青羊圖》裝飾「畫舫齋」,郎世寧的原畫則裱裝存貯起來。背後原因,顯然是因為皇上太喜歡郎世寧的原作,不捨得讓之拿去「畫舫齋」裝飾。

不過金廷標複製需時,乾隆帝或許覺得「畫舫齋」牆壁空置得有點太久了,所以又讓人暫時把郎世寧原畫貼在「畫舫齋」作裝飾用。直到又一年、即乾隆二十六年,金廷標《火雞圖》和《青羊圖》雙雙完成,正式貼在「畫舫齋」牆壁,郎世寧原畫就換了下來好好裱裝,後來成為《石渠寶笈》所載名跡。


是次拍賣的《青羊圖》局部


是次拍賣的《青羊圖》局部


是次拍賣的《青羊圖》局部


是次拍賣的《青羊圖》局部


《清宮檔》的部份《青羊圖》和《火雞圖》記載。「藿雞」、「霍雞」俱為太監書寫時的錯別字,實指「火雞」

《火雞圖》和《青羊圖》曾經張貼的「畫舫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位於紫禁城西苑,主要用途是乾隆帝與宮廷畫家相聚賞畫、靜修養性的場所,也作為接待會見外來使節所用。

兩幅《青羊圖》之中,郎世寧主繪、方琮補景的那一幅,署款「臣郎世寧恭繪」,現由台北故宮珍藏。至於金廷標的複製本,署款「臣金廷標恭畫」,便是今次蘇富比拍賣這幅。

至於兩幅《火雞圖》,郎世寧原作已不知所終,金廷標複製本則於2017年現身北京保利拍賣,以RMB 7,130萬成交。北京保利和蘇富比的看法一致,認為金廷標複製的《火雞圖》和《青羊圖》,其實並非由他獨自完成,而是與郎世寧合作繪畫的。更重要的是,兩行認為畫中主角 - 火雞和青羊,正是出自郎世寧手筆。

終於來到核心問題:有甚麼理據去支持,郎世寧其實有份參與繪畫金廷標的複製本,而且更是負責繪畫主角青羊呢?


金廷標署款《火雞圖》,2017年於北京保利以RMB 7,130萬成交,行方判斷為郎世寧與金廷標作品


郎世寧署款《青羊圖》|台北故宮

蘇富比認為,從今回拍賣的《青羊圖》可見,畫家深諳動物的解剖及結構,尤其注重於皮毛質感的描繪,刻畫逼真生動。從繪畫風格來觀察,作為主體的青羊則與周邊景物採用了完全不同的繪畫技法,中西筆法並重。

雖然青羊和景物俱是寫實畫風,但前者為典型歐洲油畫明暗對比技法,後者則屬典型中國傳統筆法,山石用小斧劈皴法畫出,花卉施以工筆重彩。是故,雖然畫作只有金廷標款署,但是從繪畫風格以及技法的精湛程度來看,這幅《青羊圖》很有可能是郎世寧合作之筆。

蘇富比以外,宮廷繪畫鑑賞權威聶崇正也有相同看法。

這位北京故宮研究員曾經在文章中,以「雙胞胎現象」形容《青羊圖》。他指出,從畫法看來,兩幅《青羊圖》的青羊都是意大利人郎世寧手筆,背景山石則是中國宮廷畫家 - 也就是分別由方琮和金廷標補繪。

至於為何其中一幅《青羊圖》只有金廷標署款,聶崇正認為這和乾隆旨意有關 - 畫作完成後,聖上會有旨意讓某某落款,那麼即使是合繪作品,其他人就不會再落款。

編按:聶崇正早於1997年提出「雙胞胎現象」,相關學術研究並非為蘇富比背書


上為台北故宮《青羊圖》,下為蘇富比拍賣《青羊圖》


上為台北故宮《青羊圖》,下為蘇富比拍賣《青羊圖》

宮廷畫家合繪的情況,在清代並不鮮見,如今存世的清宮舊藏能找到例子。

舉如《乾隆皇帝宮中行樂圖》,雖然作者款識為「臣金廷標奉勅敬繪」,但北京故宮就強調,圖中乾隆皇帝筆法精細,情態生動傳神,帶有肖像畫特徵,當出自郎世寧手筆。

又以《哨鹿圖》為例,描繪乾隆帝到木蘭行圍打獵的實況,北京故宮指出乾隆皇帝、領侍衛內大臣、御前侍衛等一行近景人物,當然由郎世寧所畫,但其他部份必定有王致誠等其他宮廷畫家筆墨。


清乾隆《乾隆皇帝宮中行樂圖》|北京故宮


《乾隆皇帝宮中行樂圖》中的乾隆皇帝,北京故宮認為當出自郎世寧手筆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佔據京師期間,包括畫舫齋在內的西苑屬於德國軍隊控制區域,金廷標署款的《青羊圖》和《火雞圖》很有可能於那時流散民間,歸入郭葆昌收藏。

郭葆昌曾經擔任袁世凱的陶務總監,為後者登基稱帝燒製「居仁堂」款的「洪憲御瓷」。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初,他獲聘為專門委員,負責瓷器鑑定。一度流出宮外的《中秋帖》和《伯遠帖》,皆曾為郭氏收藏。

《青羊圖》後來在美國輾轉遞藏,最後於1990年代成為南美私人珍藏,直到今回委託蘇富比拍賣釋出。

從畫作上所書的御製〈青羊詩〉可知,乾隆曾經在圍獵時捕獲青羊。他在詩中讚美青羊之秀美、靈動、堅韌,同時以這種野性難馴的動物象徵邊疆,隱喻當地部落須歸順浩蕩皇威,否則註定成為囚中困獸。

聶崇正則認為,雞和羊在中華傳統中都帶有吉祥寓意,《火雞圖》和《青羊圖》並列,取其義和諧音,應有大吉與祥和之意。


畫舫齋模型


本幅《青羊圖》上的御製〈青羊詩〉,由重臣于敏中負責書寫

雖然金廷標生平的相關記載甚少,但從清宮檔案記錄可見,他無疑極得乾隆歡心。

清代畫院制度完善,供職畫家一般需有人舉薦,有的還要經過考核。金廷標則屬於毛遂自薦,在乾隆帝第二次南巡時,上進《白描羅漢圖冊》,深受聖上賞識,同年進宮任職。

甫進宮,金廷標便領受繪製《十八學士登瀛洲》手卷 - 幾乎沒有看到他有一般同儕的試用期。供職宮廷期間,金廷標一度回南方奔父喪。由於他是乾隆愛將,故此行非但沒有扣發食糧錢糧,而是「加恩照舊賞給」。

金廷標可謂全才畫家,善畫人物、兼能花卉、山水。他供職十年後因病辭世,乾隆不但命人將其畫作全部加以裝裱並收入《石渠寶笈》,更在一些作品上重新題詩,表達對其人其畫的欣賞珍惜之情。《石渠寶笈》著錄金廷標繪畫,達到87幅之多。

從乾隆二十二年進宮,到乾隆二十五年領旨複製郎世寧的《青羊圖》 - 僅僅三年便獲派如此重要的任務,也可見金廷標甚得乾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