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年前「新中國文物第一拍」亮相 「乾隆三元轉旋瓶」香港蘇富比HK$4,260萬易主

1992年,京城舉辦「'92北京國際拍賣會」,揭開了中國內地文物拍賣的序幕。當時數百件成功售出的拍品之中,「乾隆三元轉旋瓶」以US$8萬摘下成交桂冠。

隱世潛藏三十二年後,這件舉世無雙的御瓷再現人間,今日在香港蘇富比上陣,HK$3,550萬落槌,連佣HK$4,260萬(NT$1.77億)易手,由Norbu Peng(中國藝術品部專家,駐上海)電話上的「11」號牌客戶投得。

「'92北京國際拍賣會」對內地拍賣發展有多重要?行方為何稱乾隆三元轉旋瓶「唐英絕響」?是怎樣的設計讓它能三瓶同時轉動?

種種疑問,我們嘗試在這篇文章內一一解答。



三元轉旋瓶以HK$3,550萬落槌


Norbu Peng(中國藝術品部專家,駐上海)為客戶投得三元轉旋瓶


Lot 9901|清乾隆 御製洋彩粉青地描金內狩獵圖三元轉旋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 據錄或製於乾隆十九年

高度:22 cm
來源:

  • 姚昌復(字叔來,通運公司總經理,1884-1963年)收藏,紐約
  • William H. Whitridge(1849-1936年)收藏, 巴爾的摩,馬里蘭州
  • 紐約拍賣行 Parke-Bernet Galleries,1939年11月16-18日,編號171
  • 美國華裔家族收藏
  • 紐約佳士得1989年12月2日,編號383
  • '92北京國際拍賣會,1992年10月11日,編號38
  • 購於上述來源,此後家族傳承

拍賣行:香港蘇富比
單一拍品專場:唐英絕響:洋彩三元轉旋瓶
拍賣日期:2024/11/26
估價待詢
落槌價:HK$35,500,000
成交價:HK$42,600,000


90年代初,內地正值改革開放。北京市政府、外經貿部、國家文物局希望推動文物市場,令古董能夠循規範渠道流動起來,遂決定在1992年「北京國際黃金旅遊節」期間,聯同其他部門舉辦「'92北京國際拍賣會」。

據拍賣會人員憶述,大家當時對文物怎麼拍賣、現場怎麼佈置等問題,都沒有很清楚的念頭。是故,當局特別安排一個五人小組,到歐洲各大拍賣行去取經考察。

其時,內地文物政策要比現在嚴格,例如不能經營乾隆時期以前的古董。不過拍賣會得到政府支持,所以獲准出售特許文物,上至商周青銅器,下至明清官窯及近現代書畫,洋洋大觀。


「'92北京國際拍賣會」當時以美元結算


當年圖錄封面為一件西周青銅爵

1992年10月11號,拍賣會在北京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世界劇院上演。據悉,現場有超過100名警察維持秩序,另有數十名翻譯人員隨時候命。競投者需要憑門票入場,每張RMB 450,附贈圖錄和紀念品。翻查資料,當時內地人均月入大概為RMB 170。

拍賣會當時以美元結算,而由於不似如今有螢幕顯示,每次喊價時工作人員都會把拍品拿出來展示。約2,000件上陣拍品之中,數百件順利覓得新主(一說900多件成交,另一說700多件),合共斬獲US$235萬。

圖錄封面是一件西周青銅爵,US$5千起拍,結果由一位姓任的先生以RMB 2.8萬投得。至於成交桂冠,則由「乾隆御製三元轉旋瓶」以US$8萬摘下。

「'92北京國際拍賣會」圓滿落幕後,業界大腕級人物紛紛籌辦拍賣行:1995年,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北京榮寶、中商盛佳、上海朵雲軒、四川翰雅實施文物拍賣直管專營試辦,內地拍賣業發展自此一日千里。


三元轉旋瓶局部


1992年,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為三元轉旋瓶發出證書

三元轉旋瓶來源有緒,據記載最早為姚昌復所有。此君又名姚叔來,姐夫為民國時期政商界風雲人物張靜江。20世紀初,張氏在巴黎創辦名震一時的通運公司,專營中國藝術品,此後又在紐約開設分店。張氏離世後,業務由姚昌復接掌。

姚氏經手過的古玩重器不計其數,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商代皿方罍的器身,有「萬罍之王」美譽,曾在佳士得以破紀錄天價成交,及後由湖南省博物館收藏與器蓋合一。

此後,三元轉旋瓶先後由巴爾的摩藏家William H. Whitridge、紐約藝廊 Parke-Bernet Galleries、以及一個美國華裔家族遞藏,至1989年在紐約佳士得售出,並於三年後在「'92北京國際拍賣會」亮相。

1992年易主後,三元轉旋瓶一直由同一個家族珍藏,直到今日在蘇富比上陣,HK$2,500萬起拍,競投者有兩位,分別以電話委託Norbu Peng(中國藝術品部專家,駐上海)及黃敬懿(Ching Yi Huang,中國藝術品部專家,駐台北)出價,最終由前者的「11」號牌客戶投得,連佣成交價HK$4,260萬。


三元轉旋瓶局部


1939年,Whitridge釋出三元轉旋瓶,在紐約拍賣行Parke-Bernet Galleries易手

說到轉旋瓶(又稱轉心瓶),就不得不提傳奇督陶官唐英。他監造雍乾兩朝官窯,供職近三十年。督陶期間,唐英博古採今,創燒出大量新樣瓷器,轉旋瓶就是其中新奇精巧的一例。

乾隆官窯以奢華著稱,當時乃清朝國力鼎盛之時,加上皇帝本人尤好新奇之物,所以在製瓷一事上,也是極盡所能,不惜工本。乾隆曾下旨,要求唐英燒造「新擬瓷樣」、「新樣瓷件」。

面對皇帝的旨意,唐英挖空心思,終在乾隆八年,創燒出轉旋瓶,內膽可隨頸瓶旋轉,猶如走馬燈一般。唐英作為設計與監督者,上呈轉旋瓶時心情忐忑:「其新擬各種系奴才愚昧之見,自行擬造,恐未合式,且工料不無過費,故未敢多造」。


另一角度欣賞三元轉旋瓶


三元轉旋瓶局部

可幸,乾隆顯然對成品頗為欣喜,表示「俱各留下」,同時降旨「不必照隨常瓷器一樣多燒,嗣後按節進十數件」。也許是考慮到轉旋瓶成本太過高昂,闊綽如乾隆也捨不得大量燒製,僅說以後年節時再做一些就好。

轉旋瓶各部分皆分別燒造,再套疊而成,每一部件尺寸需經過精心計算,反覆燒製,故對胎料把握、成形工藝等皆有極高要求。燒造時的溫度火候控制極為重要,一旦出現少許變形,便會前功盡棄,成品率極低。

據《活計檔》載,乾隆十八年五月十二日曾命景德鎮「燒造鬥龍舟打筋斗人轉旋瓶一件」,而唐英燒成送到時,已是翌年的十一月初四。

存世轉旋瓶,大多由兩岸故宮等頂尖博物館珍藏。市場方面,則以乾隆御製的洋彩雕瓷「有鳳來儀」轉旋瓶最為人熟悉,2021年於北京保利以RMB 2.65億天價刷新瓷器拍賣紀錄。

在所有已知轉旋瓶之中,只有這件三元轉旋瓶是多瓶相聯,其餘俱是單獨一瓶之例。


清乾隆 御製洋彩胭脂紅地軋道雕瓷鏤空「有鳳來儀 百鳥朝鳳」圖雙螭耳大轉心瓶|2021年,北京保利,RMB 265,650,000成交


京山石雕唐英像(局部)|香港永寶齋收藏

乾隆御製洋彩三元轉旋瓶,鏤空開光猶若窗櫺,古木蔥鬱,交織如網,彩雲瀰漫,隙間窺見木蘭秋獼。輕旋一頸,三瓶同轉,叢林秀石間,梅鹿竄走、野豬躍逃、山羌飛奔,弓手快馬馳騁緊追,騎士擲矛,獵犬相隨,喧騰熱烈,皇家行圍狩獵躍然眼前。

據清代檔案記載,乾隆十九年九月,唐英呈進「三元轉旋瓶」,意指科舉考試中,鄉試、會試、殿試皆得第一,即所謂三元及第。同年十一月,三元轉旋瓶被送往熱河。兩年後,唐英以七十六歲高齡辭世。

是次專拍名為「唐英絕響:洋彩三元轉旋瓶」,而蘇富比同時在介紹文章表示:「三元轉旋瓶,或為唐英卸任前,向帝王告別之作,鞠躬盡瘁,竭盡所能,記念鉅匠藝術成就」。


據清代檔案記載,唐英於乾隆十九年九月呈進「三元轉旋瓶」


台北故宮曾經拆解研究轉旋瓶構造

轉旋瓶最引人入勝的地方,無疑是其神秘機關。

單獨的轉旋瓶,台北故宮曾經拆解研究,發現是由底座、外瓶、內瓶、器頸,一共四個部份組成。每當器頸轉動時,內瓶便會隨之旋轉,上面的圖紋透過外瓶鏤空之處,如走馬燈顯示在我們眼前。

至於三元轉旋瓶,則由聯底座、三聯外瓶、內瓶三個、器頸三個,一共八個部份組成。由於唐英加入了齒輪構造,致使轉動其中一瓶的頸部,三個內瓶都會跟著一起轉旋,而內瓶和外瓶的轉動方向亦必然相反。

三元轉旋瓶能夠順利轉動,顯示出每個部份都燒造得相當精準。要是金屬或木材,或許還比較容易做到;如今是瓷胎,任何部份在窯中燒製時稍有變形,必然前功盡慶。


透過外瓶鏤空處,可看到內裡的齒輪結構


三元轉旋瓶的部份內部狩獵圖

本器內瓶所繪紋飾,選擇了狩獵作為主題,亦是甚有意義。

滿人以騎射開國,武奪天下。入關後,王公貴族、八旗子弟也須繼續操練騎射,故宮廷於鄰近承德熱河處設御用獵場-木蘭圍場。木蘭是滿語,意為哨鹿、即獵人以木哨仿效雄鹿求偶聲音,引誘雌鹿出現。

乾隆帝尊崇祖制,登基第三年恢復祖父康熙所立慣例,定期舉行「木蘭秋獮」圍獵,以承續遊牧傳統,回溯民族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