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富比香港春拍|張大千眼疾前的最後細筆佳作 郭子杰舊藏冊頁映照手足情

蘇富比香港春拍舉槌在即,帶來近兩百幀近現代中國書畫。張大千的作品作為市場王者,自然不會缺席。

其中,大千送贈表親兼摯友郭子杰的《瑞士紀遊通景冊》與《旅窗遣悶冊》尤為難得。前者為大千罹患眼疾前的最後細筆佳作之一,後者則是大千在歐遊時的墨戲,映照二人異鄉手足情。同場亦可見大千不同時期的經典作品,包括光彩奪目之青綠重色潑彩山水。

除張大千外,多位近現代書畫大師的傑作亦將同場亮相,如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林風眠等。蘇富比今春更特別推出「陶冷月誕辰一百三十週年紀念特輯」,帶來藝術家畢生珍藏的壓卷之作,備受關注。



Lot 3087|張大千《瑞士紀遊通景冊》設色紙本 十三開冊

創作時間:1957年
尺幅:每開24 x 35.8 cm;正面全長24 x 250.6 cm;另面全長24 x 214.8 cm
簽書:

  • 〈封套〉瑞士紀遊。大千居士為子杰畫。
  • 〈封面〉瑞士紀遊。寄呈子杰四兄,爰。

款識:
〈正面〉

  • 〈一至七〉罨畫溪山好,林泉似舊遊。花開憐遠客,雲破散新愁。處處堪盤馬,家家盡飯牛。太平無惡歲,二麥正登秋。瑞士地寒,八九月方割麥。一水滔滔去,千山特特來。何年施斧鑿,是處絕塵埃。瀑布雲中掛,蓮華天半開。此行真不偶,況有若虛陪。丙申秋日,子杰四兄同遊瑞士,得畫稿頗多,並五言律二首。郭若虛著有〈圖繪見聞志〉,因以方吾子杰也。越歲丁酉三月,弟爰。

〈另面〉

  • 〈八〉太平社火教重見,伐鼓淵淵欲放顛。睡足醒獅應怒吼(舟中舞獅歡跳欲狂),夢餘舞蝶尚蘧然。河山臘盡無春色,家國愁深入舊年。任說椒花能獻頌,老夫懷抱正憂天。丁酉元日,印度洋舟中將至磨利士,奇熱如盛夏。爰。
  • 〈九〉絕塵絕粒藐姑仙,忍謗薰人欲破禪。不敢對君為褻語,齋上一盞薦寒泉。題畫水仙。爰。
  • 〈十〉彈壓峰巒出闠闤,暫來端可(破)啟歡顏。翻雲絕巘驚懸瀑,挾浪狂飈忽斷山。見說人情迷黑白,可知天道好循環。百年前事商量遍,未了癡兒長觸蠻。南菲好望角有平岡,土人呼之曰桌山,雲越岡頭,如懸大瀑,為奇觀也。
  • 〈十一〉摩詰借居,朱柿熊熊,寫生得此,遠寄子杰四兄博笑。弟爰。
  • 霜重寒多日易曛,離離朱實欲然雲。衹因落葉堪題字,三絕流傳鄭廣文。此一首二十年前舊作也。
  • 〈十二〉露染霜宜好自持,肯爭春色怨開遲。使君別後妝梳懶,洗盡臙支不畫眉。山園白芙蓉初開一萼感賦。
  • 暈腮誰惜斷紅明,零露(消)涓涓冉冉生。豈為餘容鬥邢尹,傾身原不畏君輕。次日復開一萼,間有一兩瓣微紅者。
  • 〈十三〉露濃虛說舊承恩,衰眼驚看淚有痕。彷彿夢中逢薄怒,低鬟頮頰總無言。越日花變殷紅,益可憐矣。
  • 近作數詩,錄呈乞教,子杰四兄足下。丁酉三月,大千弟爰。

鈐印:「張爰私印」、「法匠」、「下里巴人」、「張爰私印」、「張爰私印」、「呢燕」、「大千鈢」(鈐於簽條)
來源:

  • 郭子杰得自畫家寫贈
  • 李愛維「玉蘭齋」舊藏

估價:HK$3,000,000 - 5,000,000


此冊是大千1957年寫於巴西摩詰山園,寄贈表親兼摯友郭子杰。全幅筆觸精微,細意皴擦,是大千的細筆傑作。同年六月,畫家罹患眼疾,之後便不耐工寫,這本冊恐怕是大千最後的細筆佳作之一。郭子杰甚至稱此冊與《資中八景》(現藏臺北歷史博物館,下稱史博館)皆為「傳家傳世之寶」,可見其珍視。

有別於一般書畫冊一頁一景、頁頁獨立的形制,此《瑞士紀遊通景冊》的設計別出心裁。冊頁作雙面,一面七開,作連貫的瑞士山水;另面六開,書自作詩六首,並綴摩詰山園朱柿一枝。展開猶如手風琴般,雖為冊頁,卻有長卷之趣。

至於畫中山水的靈感,則源自大千前一年的歐陸壯遊。1956年,張大千首次踏足歐洲,在巴黎舉辦他的第一場歐洲畫展。大千此行愜意非常,作品驚艷西方藝壇之餘,他還遊歷當地名勝,更與畢加索會面,互換作品留念。而在旅程當中,郭子杰時時相伴在側,大千更下榻在郭子杰家中。

同年7月,郭子杰陪大千前往瑞士蘇黎世、日內瓦觀光,當地壯麗的山水讓他流連忘返,成為他日後創作中最常出現的異國風景。


張大千與畢加索會面

此冊正面所寫即是此行所見所感的結晶。當時為大千創作最盛期,筆墨造境駕輕就熟。整幅畫的構圖層次分明,筆墨精微,並巧妙運用墨色暈染。山岩渲染以濃墨和花青為主,向陽的部分則罩上一層淡淡的赭色,展現出瑞士夏日山川明媚、草木蓊鬱之壯麗。山徑、峰頂點綴二三白衣高士,遊興正酣,或許就是畫家與遊伴郭子杰。

畫中高山、湖泊、帆影,以及依山傍水的小鎮,尤其是幾乎直立的峭壁,正是瑞士典型風光。大千在瑞士留下不少畫稿,因此此作或非只描繪某個特定地點,而是綜合了他對瑞士山川的印象。

冊頁的另一面書自作詩六首,居中巧妙寫生朱柿一枝,如點睛之筆。寫柿寄友,亦寓諸事順遂之願。

五、六十年代,大千頻繁遊歷歐洲,足跡踏遍瑞、奧、德、法諸國。當時大千一應事務,皆由駐歐擔任外交職務的郭子杰籌劃安排,儼如畫家在歐洲之代理人。兩人情同手足,大千特別為郭子杰精心繪製之畫極多,如今大部分收藏於台北歷史博物館。

郭子杰之後,此冊頁歸李愛維「玉蘭齋」收藏。李愛維出身寧波望族,亦即李祖韓、李秋君之姪輩,與大千一家是世交。李愛維熱愛藝術,師從陸抑非,又受教於林風眠。1958年移居瑞士結識郭子杰。由於她與大千家族淵源頗深,又是郭氏至交,因而在大千歐遊時,時常有機會向他請教藝術,並曾陪同出遊。



Lot 3088|張大千《旅窗遣悶冊》水墨紙本 十四開冊

創作時間:1965年
尺幅:每開18 x 23.6 cm;全長18 x 165.2 cm
簽書:

  • (封套)乙巳年七月旅比之作。
  • (封面)旅窗遣悶。子杰四弟。爰。

款識:

  • 〈一〉爰翁。
  • 〈二〉爰翁。
  • 〈三〉大千居士爰。
  • 〈四〉爰翁。
  • 〈五〉爰翁。
  • 〈六〉大千居士爰。
  • 〈七〉大千張爰。
  • 〈八〉爰翁。
  • 〈九〉大千居士爰。
  • 〈十〉爰翁。
  • 〈十一〉爰杜多。
  • 〈十二〉乙巳年七月,寫十四幅與四弟子杰。爰同在比京。
  • 〈十三〉爰翁。
  • 〈十四〉大千居士爰。

鈐印:「大千」(十三鈐)、「張爰」、「張大千長年大吉又日利」、「乙巳」、「張爰」(鈐於簽條)
來源:郭子杰得自畫家寫贈
李愛維「玉蘭齋」舊藏
估價:HK$600,000 - 1,200,000


另一件郭子杰舊藏張大千冊頁,則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率性而為,自得其樂,僅為知音人共賞。

1965年夏天,大千遊歷瑞士、比利時、奧地利等國。此冊正是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完成,當時郭子杰駐比利時大使館擔任參事,因此冊中題款寫有「同在比京」。

冊頁作風琴式,雙面共十四幅,寫山水、人物、花卉、魚鳥等,全以水墨為之,構圖簡潔。由於是旅途中隨興所作,故尺幅精巧,率意自然,隨意揮灑。畫中物象不拘一格,繼承了古代沈周、八大山人的文人墨戲、雜畫傳統。

三開山水畫不拘泥於具象,運用水墨層層積染與流溢,呈現出潑墨山水的韻味。蘑菇與臥牛兩幅更是筆法天成,幾乎看不見筆痕,完全以墨色的變化表現趣味。

1956年至1960年間,大千曾為郭子杰創作《大千狂塗冊》(台北歷史博物館藏),乃其得意自玩之筆。此冊的風格一脈相承,屬於畫家極少為其他人創作的雜畫類型,足見二人關係親密。大千必定視郭子杰為真正知音,才把自娛之作相贈。

然而,次年三月,郭子杰突然返回大陸,此事讓張大千感觸良多,在歐洲也失去了一位重要聯繫人,從此不再踏足歐洲。《瑞士紀遊通景冊》與此《旅窗遣悶冊》,兩者剛好相隔十年,見證了一段友誼的始終。




Lot 3044|張大千《花鳥山水人物》設色、水墨紙卡 九幀 鏡框

創作時間:1965年
尺幅:每開24 x 27.3 cm
款識:

  • 〈紅葉小鳥〉蕭疏紅葉豔如花。爰翁大風堂寫。
  • 〈牡丹〉爰翁大風堂作。
  • 〈水仙〉水石相於僊乎僊乎。大千居士爰。
  • 〈粉荷〉疏池種芙蕖,當軒開一萼。暗香襟袖聞,涼月吹燈坐。爰。
  • 〈白梅〉丹青從不傷搖落,一任江城五月吹。爰翁。
  • 〈松蔭高士〉鶴老尚能健,松肥喜不癡。爰翁。
  • 〈江崖泛舟〉蜀郡張大千爰。
  • 〈溪畔高會〉爰翁。
  • 〈幽居清話〉乙巳春日,蜀人張大千爰大風堂作。

鈐印:畫家共鈐印十九方
來源:1999年11月得於香港
估價:HK$1,600,000 - 3,200,000


同場亦有大千另一組九張寫於日本紙卡作品,以寫意花鳥、小景為主,作於1965年。構圖簡潔,筆墨清新,多有高士遊山玩水之景,可見畫家其時閒適自在的心境。



Lot 3157|張大千《溪山碧翠》潑彩紙本 鏡框

創作時間:1977年
尺幅:59.6 x 89.2 cm
款識:六十六年二月朔,將之渼西,寫似景卿道兄留念,並乞教正。大千弟張爰。
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
展覽:

  • 台北,長流畫廊,〈張大千百年紀念特展〉,1998年5月9日至31日
  • 台北,第十屆國際藝術博覽會,〈張大千潑墨潑彩畫大展〉,2001年11月8日至12日

著錄:

  • 〈長流藝聞〉第94期(台北,長流畫廊,1998年5月),頁8
  • 〈長流藝聞〉第136期(台北,長流畫廊,2001年11月),頁14-15

來源:香港蘇富比,2007年4月,中國書畫拍賣,編號958
估價:HK$6,000,000 - 10,000,000


若論現今最重要的張大千作品收藏機構,台北史博館必然榜上有名。

大千與史博館淵源深厚,他晚年來台的首個畫展便是在史博館舉行,此後更以此作為他作品發表的重要舞臺,相關近作展、回顧展、紀念展不下三十場。現時史博館收藏大千書畫逾二百件,不論質、量皆是收藏機構中首屈一指的。


石青與石綠呈現寶石質感


大千巧妙地將送行場景融入畫中

此作的上款人秦景卿,便是史博館的策展人。大千在台舉行畫展,他參與策劃,後亦襄助圖錄編務,故與畫家熟稔,獲贈書畫頗豐。1977年初,大千偕夫人返美小住,行前寫有多幅作品贈摯交留念,如張岳軍、王新衡等,此幅即為其一。

七十年代,大千潑墨潑彩技法爐火純青。此幅《溪山碧翠》屬重色潑彩,石青與石綠格外鮮豔,呈現寶石質感,彷彿一片蒼翠山巒橫亙畫面,成為矚目焦點。前景描繪了一片淺灘與茅舍,岸邊停泊著一葉輕舟,僕僮正撐槳待發。兩位作古人裝束的老者佇立江畔,似乎在低聲交談,依依惜別,巧妙地將「將之渼西」的送行場景融入畫中。



Lot 3156|林風眠《玉笛清音》設色紙本 鏡框

尺幅:67 x 64.1 cm
款識:林風眠
鈐印:「林風瞑印」
來源:

  • 香港蘇富比,1990年11月,中國書畫拍賣,編號76
  • 香港蘇富比,2015年4月,中國書畫拍賣,編號1527

估價:HK$3,000,000 - 5,000,000


林風眠是第一批中國留法藝術家,深受西方藝術思潮影響,嘗試以東方墨彩來表現西方現代主義形式,提倡「調和中西」。精研繪事以外,林風眠更擔任杭州藝專校長,作育英才,日後大名鼎鼎的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李可染,都是其門生。

林風眠擅長風景、人物畫,筆下仕女堪稱一絕。他的畫風鮮明,人稱「風眠體」。作品多採方正構圖,仕女都擁有橢圓瓜子臉、柳葉眉、鳳眼、薄唇小嘴,帶著一種含蓄朦朧的情調,無一絲張揚。

此《玉笛清音》正是經典的「風眠體」,半具象半抽象。畫中仕女吹著笛子,神韻古典優雅,可望而不可即,富含詩情畫意,乃中國古典文學描繪的理想女子形象。仕女身穿輕薄紗衣,以素色染成,又特別施以水粉,突出紗裙的透明感,顯得脫俗空靈。



Lot 3063|姚華《玉樹榮華》設色紙本 立軸

創作時間:1924年
尺幅:226.2 x 72.4 cm
款識:绛帳古稀春,良夜燈初試。人與天翁並日生(出蠡海),共記蟠根地。綵筆正宜花,好伴斑衣戲。玉茗丹砂色淺深,並作蓬瀛醉。寄調〈卜算子〉。甲子上九,蒲年伯母李太夫人七袠正壽,伯英同年稱觴,寫此奉祝,姚華並詞。
鈐印:「姚華」、「老芒」、「畫又次之」、「感靈媯以受姓」
著錄:〈藝苑重光—姚茫父編年事輯〉(北京,故宮出版社,2016年9月),頁269
估價:HK$120,000 - 250,000


姚華是清末進士,是舊科舉制度下的最後一代文人;同時,他亦曾留學日本,接受新式教育。他學識淵博,精通文字學、音韻學、詩文詞曲、書畫藝術等,是民初譽滿京華的通才。在民國初年的北京畫壇,姚華、陳師曾並稱「 姚陳」,是當時公認的畫壇領袖。

此幅《玉樹榮華》尺幅闊大,由三段紙拼接而成,繁花錦簇,並綴自作詞一闋,可謂傾力之作。上款人「伯英」即蒲殿俊,與姚華同年進士及第,又是東洋留學時的同窗,頗具交誼。此繁花巨軸正是賀蒲氏母親七十壽辰之作。

此作來自法國資深外交官舊藏。1968年1月至1970年5月,藏者供職於駐北京大使館,見館內同事所藏傅抱石山水,深受觸動,遂展開中國書畫收藏之路。這次蘇富比春拍帶來其一系列舊藏,皆是他在華期間得自北京文物商店。此幅《玉樹榮華》具文物商店標簽,列明貨號、年代、品名。



Lot 3071|任頤、胡公壽《博古圖》設色紙本 立軸

創作時間:1895年
尺幅:97.6 x 40.6 cm
款識:〈任〉任伯年先生真跡。〈胡〉華亭胡公壽寫卷石。
吳昌碩題識:愛畫客無寒具手,高軒唯有石為鄰。吾家土缶無人畫,抱著吟詩過一春。忍盦仁兄以橫雲、伯年合作畫索題,賦廿八字應教,乙未春日,昌碩吳俊卿記於缶廬。
鈐印:〈任〉「頤印」;〈胡〉「公壽」;〈吳〉「安吉」、「安吉吳俊昌石」
估價:HK$80,000 - 160,000


同場亦見另一系列來自歐洲資深外交官收藏。藏者生於瑞典,1964-68年期間,他出任駐華大使館一等袐書。對中國文化頗感興趣,不時造訪琉璃廠,積累一批二十世紀名家作品,俱得自北京文物商店。這次拍賣的作品一直未有公開,且保持六十年代或以前的裝裱。此幅由任頤(任伯年)、胡公壽合作的《博古圖》,仍附文物商店標簽,定價「150」。

任伯年、胡公壽皆是「海派」的代表畫家,二人時有合作,有「任胡合璧」之譽。任伯年的畫風結合了民間藝術與傳統繪畫,甚至吸收了西畫速寫、設色諸法,形成新穎生動的獨特畫風,具有雅俗共賞的趣味。胡公壽則是海派早期的權威人物,書畫遠傳至日本,聲譽極隆。早期居留滬上的日本畫家如安田老山、村田香谷等均直接師事之。

此幅由任伯年畫博古圖,胡公壽補上卷石,「任胡合璧」。畫上更有吳昌碩題字,堪稱海上畫壇盛世的縮影。



Lot 3166|陶冷月《暗香疏影》設色紙本 鏡框

尺幅:127 x 56.5 cm
簽書:暗香疏影。冷月居士寫。癸酉季冬之杪,嘉興湯安拜觀並署簽。
款識:冷月陶鏞畫。
鈐印:「陶鏞」、「冷月畫」、「明月前身」
展覽:
(共17項,摘錄部分)

  • 上海,利利公司,〈陶冷月入蜀前近作展〉,1932年9月
  • 蘇州圖書館,〈陶冷月畫展〉,1936年6月12至25日,展品編號113
  • 蘇州博物館,〈陶冷月畫展〉,1984年7月17至26日
  • 上海,朵雲軒展廳,〈陶冷月畫展〉,2001年1月20日至2月4日
  • 廣州,廣東美術館,〈古道西風—高劍父、劉奎齡、陶冷月畫展〉,2002年4月26日至6月15日,並刊於展覽圖錄,頁104
  • 廣州,暨南大學藝術中心,〈陶冷月畫展〉,2006年11月16至20日,並刊於展覽圖錄,頁28
  • 台北,國父紀念館,〈古萃今承 ─ 近現代名家精品展〉,2009年12月5日至2010年1月24日,並刊於展覽圖錄,圖版56,及〈解說篇〉,頁108
  • 重慶,三峽博物館,〈光風霽月—陶冷月繪畫與民國攝影展〉,2017年10月31日至12月3日,並刊於展覽圖錄,頁65
  • 常熟博物館,〈月映虞山—陶冷月藝術特展〉,2021年8月21日至9月22日,並刊於展覽圖錄,頁30

著錄:
(共30項,摘錄部分)

  • 〈時事新報〉,1934年7月1日
  • 〈中國日報〉,1935年10月30日
  • 〈二十世紀中國畫家叢集 — 陶冷月〉(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頁15
  • 〈陶冷月藝術評傳〉姚全興著,(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頁196
  •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十期(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年3月),頁270
  • 〈守護與拓進—二十世紀中國畫談叢〉(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年8月),頁431
  • 〈中國現代花鳥畫全集〉第一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頁82
  • 〈中國名畫家全集 — 陶冷月〉,郎紹君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頁119、123
  • 〈中國近代繪畫研究者國際交流集會論文集〉(京都國立博物館,2010年3月),頁315、324
  • 〈中國藝術〉雙月刊(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第1期),頁121
  • 〈陶冷月年譜長編〉上冊(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3月),頁182、208、214、227、235、237、532;下冊,頁596
  • 〈光風霽月—陶冷月畫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年1月),頁91
  • 〈海派繪畫大系〉第十七冊(上海書畫出版社,2016年8月),頁159-159
  • 〈陶冷月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21年6月),頁1
  • 〈二十世紀中國新文人畫派十一大家〉(上海書畫出版社,2025年2月),頁59

估價:HK$400,000 - 800,000


陶冷月的藝術風格在近代畫壇獨樹一幟,他以深厚的文人畫基礎,融入西畫的技法與原理,開創出獨具特色的「新中國畫」。他尤善畫月,以「月色山水」稱絕藝壇。

今年適逢陶冷月誕辰 130 週年,香港蘇富比特別推出拍賣專題,以示紀念。

專題中作品皆曾參加多項大型展覽,屢經著錄,題材涵蓋山水、花卉、書法,展現不同時期的多元面貌。其中最為難得者,當屬此幅《暗香疏影》。月色下梅花呈綠、白二色,如真似幻,意境幽謐,可稱超山唐梅的最佳寫照,也是畫家公認的代表作。


陶冷月與《暗香疏影》合照


《暗香疏影》局部

根據畫家家屬提供的資料,此作完成於 1932 年。是年初春,陶冷月赴杭州超山探梅,超山素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譽,其中報慈寺內的唐、宋古梅姿態尤為奇絕,令他流連寫生。

從超山回來後,陶冷月以唐梅為本,歷時月餘精心創作,終成此幅。翌年,他再為宋梅寫照,完成另一幅《疏影寒香》。畫家視此二幅為生平代表作,畫畢雖曾多次展出,卻始終不忍割愛,並以「雙梅花館」為齋號。晚年時,畫家將《疏影寒香》捐贈上海博物館,而此幅則一直留存自珍。

1933 年,報慈寺遭遇大火,古梅亦未能倖免,枝幹殘損。陶冷月此兩幅畫作或許雙梅劫前最後寫照,彌足珍貴。此幅《暗香疏影》採用老宋錦裝裱,是畫家專為重要展覽作品特別選用的形式,更顯其珍視。

此作展覽、著錄纍纍,不僅收錄於陶冷月的個人圖錄,也見於多部現代繪畫全集,足見其在二十世紀花卉畫作中的重要地位。



Lot 3146|傅抱石《茅舍論古圖》設色紙本 鏡框

創作時間:1944年
尺幅:62 x 55 cm
款識:甲申五月下浣,傅抱石蜀中寫。
鈐印:「袌石」、「甲申」、「印痴」、「抱石齋」
展覽: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紀念傅抱石誕辰105周年回顧展〉,2009年10月30至11月10日
著錄:

  • 〈其命唯新—紀念傅抱石誕辰一百周年〉,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國畫院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圖版31
  • 〈名家翰墨〉第三十五期,傅抱石金剛坡山水一(香港,翰墨軒,2004年8月),頁92-94
  • 〈傅抱石全集〉卷一(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3月),頁327
  • 〈傅抱石名作精選集萃─紀念傅抱石誕辰105周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10月),頁198
  • 〈中國藝術大師─傅抱石〉(河北美術出版社,2010年1月),頁63
  • 〈傅抱石年譜〉(增訂本),葉宗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頁125

估價:HK$3,500,000 - 8,000,000


40年代,傅抱石因抗戰而寄身重慶金剛坡,過著貧困而寧靜的日子。蜀地重巒疊嶂、遠離戰火,傅抱石在此地靈感不絕,更創造出獨特的繪畫技法 - 「抱石皴」。後人稱此為「金剛坡時期」,傅抱石很多代表作都在此時誕生。

此幅《茅舍論古圖》為傅抱石典型風格,寫於1944年5月,正正出於「金剛坡時期」。

「我住在成渝古道旁,金剛坡麓的一個極小的舊院子裡,原來是做門房的,用稀疏竹籬隔作兩間,每間不過方丈大,高約丈三四尺…...但若站在金剛坡山腰俯瞰,則我這間僅堪堆稻草的茅廬,倒是不可多得:左倚金剛坡,泉水自山隙奔放,當門和右邊,全是修竹圍繞,背後依稀的數株老松,雜以枯幹。」
─傅抱石 〈壬午重慶畫展自序〉

《茅舍論古圖》描繪的,也許就是傅抱石當時所見所思,加上理想的寄託吧。畫面採近對角線構圖,以一江區隔遠近。山石、松樹以「抱石皴」散鋒亂筆寫成,再取赭、墨層層渲染,蒼潤老辣,留白處益增畫面清朗氣息。茅舍與人物以細筆描繪,人物雖不盈寸,衣著與手持物品卻清晰可辨,屋舍排佈及結構細部描繪亦見經心。畫中茅舍論古、去俗忘機之趣,也映照出傅抱石在戰亂之際對平靜和平生活的嚮往。



Lot 3159|徐悲鴻《奏凱躍騰》水墨紙本 立軸

創作時間:1945年
尺幅:127 x 62.7 cm 
款識:卅四年八月十日,日本乞降,悲鴻寫於磐溪。
鈐印:「徐悲鴻」、「東海王孫」
展覽:臺北,鴻禧美術館,〈館慶三週年特展—僑岷華園藏畫〉,1994年1月
著錄:〈僑岷華園藏畫〉(臺北,鴻禧美術館,1994年1月),頁252-253
估價:HK$3,000,000 - 6,000,000


1945年8月初,同盟國聯合對日本發起軍事行動,美國先後向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抗戰進入尾聲。10日,日本政府向美、蘇、英、中四國發出外交照會,表示願在保留「天皇國體」的條件下接受波茨坦公告,向同盟國請求投降。15日,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此幅《奏凱躍騰》題款「八月十日,日本乞降」,或即指此事。

徐悲鴻的馬、黃胄的驢、李可染的牛、齊白石的蝦,並稱為20世紀中國水墨四絕。徐悲鴻曾於上世紀30年代末前往印度講學,途中遊歷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麓的大吉嶺,為高原上高大驍勇的野馬所深深打動。透過觀察和寫生,徐悲鴻對馬的肌理、神情、姿態皆瞭然於胸,筆下駿馬千姿百態,飛揚飄逸,成為水墨經典。

在《奏凱躍騰》中,駿馬迎面奔騰,四蹄凌空,步態輕快昂揚,似勝利凱歌奏響,一掃畫家戰時心境之憤懣。奔馬以正臉示人,在徐悲鴻畫馬中頗為少見。


拍賣詳情

拍賣行:香港蘇富比
專場:中國書畫
拍賣日期:2025/4/9|10am
預展日期:2025/4/5 – 8
開放時間:11am - 6pm
拍賣及預展地點:香港蘇富比旗艦藝廊|中環干諾道中8號置地遮打